『壹』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看過《一個都不能少》這一部體現貧困地區老師學生學習培訓、日常生活的喜劇片後,我心被深深震奮了,尤其是當小魏老師應對著畫面,含著淚說:「張慧科,你跑到哪裡來到……」的情況下,我的淚也不由自主流著了出來。
小魏老師實際上僅有十三歲,假如換在大家這里,她應當上小學六年級。但為了更好地那五十塊錢的補課金,為了更好地多地老師說的「這種學員,一個都不能少」,她千辛萬苦。
為了更好地能籌資到去縣里的車前,她帶上學員去dnf搬磚;車錢不足,她就徒步去城內,在城裡她也是一分錢也不捨得胡亂花錢,肚子餓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飯剩菜,口渴了就喝自來水。為了更好地劃算,她寫了一個夜裡的尋人啟事,聽聞上電視機請人更快,她竟在電視台節目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內心只有一個想法,那便是多地教師臨走時的囑咐——「一個都不能少」。
『貳』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後感
這部劇是以接地氣的鄉村風格展現了各種矛盾和沖突。在北青網評價當中曾經寫到這部劇穿插一些詼諧幽默的情節和真摯的愛情故事。讓整部電視劇既嚴肅又輕松活潑,成為了觀眾喜歡的熱點。
這部劇是觀眾聯想到以大的事業,可以理解為脫貧工作不能少了任何地方從小處聯想,每個貧困人口都不遺漏。這個意義上說,電視劇是時代的產物,也是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的熱情謳歌。這部劇反映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第一線所取得的顯著成效和典型的經驗。
主要講的是,一個村子因為地質災害嚴重,所以脫貧的帽子始終摘不掉,為了響應一個都不能少的號召,市委決定將整隻村子整體搬遷合並到這個縣當中最富裕的地區。
『叄』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導語: 一部影片,一個故事,一份責任,一種感動。我整理了精彩的觀後感範文,歡迎關注語文迷網,希望幫到大家學習!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一)
這是部十分感人的電影,講的是:在一個很貧窮的村子裡,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課老師,她答應原來的老師,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結果,先後少了兩個學生。在自己帶的28名學生的幫助下,魏老師經過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那兩名學生的故事。
這個代課教師自己只有十三歲,比我們大不了多少,還只能算是個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強甚至固執地遵守著“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農村的孩子也許不如城市的同齡人見多識廣,因而常被一些人認為:“不懂事兒”。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她對這份責任執著的追求,這是一種讓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這種精神和信念在現在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為電影里所展示的農村孩子上學的問題感到難過。魏敏芝老師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覺得還有另一個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師。盡管影片里高老師只在開始時,出現了不到十分鍾的時間,然而:辦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紙包好的教科書、臨時搭起的床鋪、學習委員張明仙的日記、魏敏芝因日記所受到的啟發、孩子們不離嘴邊的“高老師說的”...... 他的精神彷彿貫穿了整部電影。
魏老師的堅定,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這部電影也讓我感受到了貧窮家庭的艱難和城市裡好心人的愛。我們能夠坐在整潔明亮的教室里學習,已經算是十分幸運的了,所以,一定要珍惜這個機會,好好學習,遵守紀律。
所有的孩子應該都跟我們一樣,有在課堂里接受教育的機會!——一個都不能少!這,也許是影片真正要告訴我們的,也是我們所有人需要付出努力和愛心去做的事。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二)
《一個都不能少》紀錄片式的風格統御了整部影片的美學,非職業演員、紀實性的拍攝手法、貧困的`山村小學,這裡面追求一種真實感。不管這種真實感有沒有做到,但在某種程度上還是感染了很多人。就是這樣一部最不像張藝謀風格的電影成為了張藝謀電影中最不可少的影片。
影片講述的是水泉村水泉小學的故事,一個代課老師謹記休假老師的交代,不能讓一個學生流失,這個交代成為了她的責任。然而電影總是這樣不能沒有後戲,一個學生去了城裡打工,作為老師的的責任,她去尋找學生,一切故事便開始了。
影片故事主線可以分為兩條,一條是魏敏芝因為50塊錢去學校代課,而高老師交代的是學生一個都不能少,這成為了她50塊錢的責任。另一條是當第二個學生出走,找會這個學生已經不是50塊錢的責任,而是老師的責任,老師對學生的責任,是師生情,是愛。在兩條故事主線連串的發展下電影的內容、人物、主題思想不斷的得到升華。
第一條故事線的內容是水泉小學的老師休假,村長50塊錢請魏敏芝代課,魏敏芝是這一故事線的核心人物,責任就是50塊錢一個月不讓學生流失,無論學生們在課上怎麼調皮搗蛋,魏敏芝都不管,讓人覺得這個老師不盡責任,然而我們該看到這個老師自己也是小孩,她的責任是不讓學生流失,上課怎麼樣不是她的責任。說到這一主線的主題思想突出表現在學校的一個學生被體育老師看中帶她城裡搞訓練,而魏敏芝卻不讓這個學生走,甚至把這個學生藏起來,因為學生走了她就失職了,一種為職而做出的責任讓我們看到了魏敏芝的死板,甚至是無知,因為她不知道這是這個孩子走出山村的最好機會,但我們也看到了她的倔強,也正是有了這種倔強的精神才讓電影有了第二故事線的出現,可以說這一段是為後面的故事做鋪墊。
第二條故事線是發生在城裡的事,張惠科出走,魏敏芝堅決要把她找回來。經過和這群學生的相處魏敏芝慢慢的喜歡上了這群孩子,慢慢有了老師的責任,產生的愛的責任,魏敏芝出城不夠費用便帶著學生們去搬磚塊,魏敏芝為了節約錢甚至上車不給錢“混車”,不管路途的遙遠、艱難她都要進城找學生,這一幕幕讓我們感動,她要完成對前面老師的承諾,完成一個都不能少。
有一個畫面讓筆者最為印象深刻、最為感動,魏敏芝找電視台幫忙卻不能進到裡面找人,便在外面等,從白天到第二天的清晨,魏敏芝靠在電視台的大門邊上在睡覺,一個搖鏡頭,從她的臉一直要到搖到她手邊隨風飄起的尋人啟示單,讓筆者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和一種心酸,老師為找一個學生能這樣做,我們還有什麼好說的,管她學歷高低、年齡多大,她就是一個老師,體現這責任、愛和愛的責任。這一整段把一個都不能少的主題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一句平凡卻有真摯的話:“你為什麼還不回來,我找你三天了。”更是把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的思想推向了極致。
筆者在此深深的嘆一句,當老師的、想當老師的沒有看《一個都不能少》,想做好老師有點難,做學生的沒看《一個都不能少》也很難明白老師的良苦用心。就是這樣一部平實的關於師生的電影、講述老師愛的責任的電影成為了老謀子經典電影中的經典。
筆者在此引用張藝謀的一句話作為結束,請張藝謀不要在再爛片中不能自拔,“《一個都不能少》是一部從內容到形式都很平實、傳統、司空見慣甚至非常老套的電影,這恰巧是我們的一個目的:在司空見慣中拍出一份真切和力量來。我們拍電影的人,在今天電影市場的需求下,當然要把電影拍得好看。所以,我們的另一個目的就是:電影除了好看以外,還能告訴大家什麼,讓大家想什麼,關心什麼,愛什麼……因為我堅信,觀眾的口味並不如我們所設想的那樣單一和膚淺。”
『肆』 一個都不能少 觀後感
看過《一個也不能少》電影不知幾次,每一次觀賞之後,總是淚流滿面。這並不是因為電影波瀾壯闊的鏡頭與賅世驚俗的場面。它只是一部極其平凡的電影。沒有名演員的參與;沒有令人賞心悅目的場景;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雖然導演是著名的張藝謀。
一位小學才畢業的13歲少女魏敏芝,在高老師離去學校的一段時間里,她被*長領來小學校,毅然代起了課,當起了臨時代課老師。依高老師的吩咐,她還能勉強維持上課。後來,她的高與她耳齊的學生,也不大聽從她的管束。畢竟是年幼無知的小孩子,踩壞了高老師留給她的那幾根粉筆,他們還不斷打鬧,還到處亂跑。
縣少體校選拔學生,小紅(明新紅)入選。小魏就是不同意,因為高老師跟她有言在先:二十八個學生一個也不能少!還是*長花了幾塊錢,收買了那個小子(張慧科),才找到了小紅。少體校的車瞞著小魏開去了,小魏得知此事之後即忙抄近路飛追,終於無功而返。
張慧科不辭而別,搭車去城裡,後來竟然在車站里走丟了。小魏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立馬要去城裡找他。可是哪來的路費呢?小魏採取了學生的意見,幫磚瓦廠搬磚賺錢充當路費。千方百計籌錢,卻湊不足路費。後來全班同學齊幫忙,終讓小魏趁亂擠上汽車。但近城時,她卻被查出未買票,被推下了車。她就步行進城。
在縣城的幾天幾夜裡,她到處打聽,到處尋找,想盡一切方法。風餐露宿,把僅有的六七塊錢也花去,買了紙筆,書寫尋人啟示。在車站廣播室尋人失敗之後,她竟然走進了電視台,在台長的全力幫助下,她錄制了節目,終於找到了她的學生。
電視台用兩輛汽車送他們回鄉。還送來了許多教具、圖書、籌集了很多資金。鄉村沸騰了。
我含淚在激動中看完這部電影,還有誰能不為小魏老師進城找她的學生這一情節所打動的呢?為了找回學生,她不惜含辛茹苦,率全班26位學生幫磚瓦廠搬磚;為了找回學生,她不惜冒險擠車,步行進城;為了找回學生,她吃殘渣剩飯,睡當街牆角;為了找回學生,她幾天守候台長,終於感動了縣城,錄制了電視節目,找回了學生。
我為這部電影喝彩,不僅因為它有動人的情節,而且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十分成功的。小魏老師:執著堅毅,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倔強性格,歷歷在目,學生的天真無邪,童稚無知,活潑淘氣,栩栩如生;高老師、*長等一幫*里的大人,又是那麼地純朴、憨厚、叫人難以忘懷;縣城裡的台長、老闆娘又是那麼的關愛同情弱小,一切都是唯美的。人物形象的刻畫是唯美的,心靈塑造是唯美的;人際之間的關愛展示是唯美的。
我還多次地被這部電影的配樂所感動。每當到了人物特別是主人公魏老師處於最為艱難的境地之時,那配樂便那麼低沉、悠揚、哀怨地響起。一聲聲凄厲的哀鳴,正反襯出人物的無可奈何。這實在讓觀眾聲淚俱下,一片噓聲疊起。
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電影,我非常欣賞。它實在感動了我的心靈!
電影影評
初中時,在亞洲電視看了張藝謀的《一個都不能少》,對於我們來說,中國大陸普遍的失學現象是難以有切身理解的,我們的同情也只能是短暫的寄籍,透過無數次的學校集體捐款、參與義工活動、飢饉運動,對中國大陸有需要的人民伸出援手,僅此而已,談不上有深刻的心靈震顫。在物質豐厚的社會,我們過著便利的城市生活,舒適的居住環境讓大部分人看不見更大部分的社會現實,而我就壓根忽略了這部電影中的艱澀、樸拙的生活與面對著的許多沒有實則經驗的生活問題。《一個都不能少》是中國北方農村的一個切面,這樣一個切面不偏不倚落在中國最現實的教育問題上,而這個現狀是非常可怕且嚴重的。初看這樣的電影並沒有甚麼東西把我吸引過來,平時看的大製作多了,故對這樣電影接觸不多,但這絕不是我謝絕現實電影的口實,反而因為我對文化的深愛,在看完賈平凹、蘇同、余華的一大堆文字後,對中國大陸貧困農村有更進一步的好奇與探勘的慾望。 電影的背景是中國河北一農村,一個老頭兒(高老師)教一班窮苦的農村學生,因要請假回鄉一個月,村長找來只有十三歲的魏敏芝擔任代課老師,並答應給她工錢五十塊。電影的故事結構極為簡單,只有一條發展線,起點是其中一個學生因為她跑得快被拔尖去參加運動會了,魏敏芝硬是不給人,因為她答應了高老師「一個都不能少」,她被拔去了,這件事令她的心就是放不下來;而另一個學生長張慧科到城裡打工去了,又失了一個學生,魏敏芝一連不見了兩個學生,不知如何向高老師交代好,於是就決定到城裡找張慧科。故事因此由農村場景轉移到城裡去,展開了魏敏芝尋人的故事。故事十分簡單,但所探討的問題卻極為沉重。首先,電影帶出了一班純真的農村兒童,他們沒見過世面,在農村裡受教,這里有一點很有趣,他們學的東西就是「抄課文」,這還是高老師臨走時再三叮囑魏敏芝的,抄完了再抄,我會問:「這樣除了練字外,還能學到些甚麼更實質的東西?」,因此可想而知,高老師的學歷不高,他所教的就只是把課文一五一十地抄在黑板上,讓學生一五一十地抄錄,這就算一節課了。這讓我難以想像,我們平時修的科目加上課外的有十多科之多,而且老師都經過極為嚴格的考核才能拿到文憑開課,師資優良,因此對於影片中的高老師的封建式教育覺得極之迂腐,但這或許就是電影所要反映的一個問題:農村教師的學歷不足。而讓只有十三歲的魏敏芝來當代課老師,這個問題也就更顯而易見了。況且,以一個十三歲的孩子來帶一班學生是不合理的,出了問題難以應付,而本身就會引出更多的問題來,影片中,魏敏芝要到城裡去找張慧科,沒錢乘公交車出城去,因此領著一班學生去搬磚塊賺取車費,這就是一個問題。 可見在當時舊社會錢對人們來說是非常貴重的。當時魏敏芝為了那50塊錢,不惜去茫茫人海中找一個學生,就是為了高老師的話,一個都不能少。 另外,影片所勾勒出來的城市面目也令人看了不安,尤其是中國大陸那種習慣成自然的上下級身份,即使是對一個鄉村來的小孩子也是如此,影片中魏敏芝到電視台要見台長,那個接待處的女職員對她說話的口氣和態度就表明了就種社會階級性,城裡人瞧不起鄉下人,這活靈活現就是大陸社會上下級的例子。以前到內地我就有這樣的一種經驗,我們向一個蹲在路邊的「公安」問路,他蹲著抽他的煙,完全把我們當透明的看;更不能容忍的一點是去廁所要收錢,而那個看門口的人口氣又大,沒錢滾開的嘴臉讓我哭笑不得,也不就一元,不是我付不起,而是你不覺得這種現象十分可笑嗎? 柏楊在《醜陋的中國人》說:「我們是這樣大的一個國家,有資源,有人口,八億或者十億,能夠同心協力的話,我們在亞洲的情況,哪裡會不及日本?由於長期的專制封建社會制度的斫喪,中國人在這個醬缸里醬得太久,我們的思想和判斷,以及視野,都受醬缸的污染,跳不出醬缸的范圍。年代久遠下來,使我們多數人喪失了分辨是非的能力,缺乏道德的勇氣,一切事情只憑情緒和直覺反應,而再不能思考。一切行為價值,都以醬缸里的道德標准和政治標准為標准。因此,沒有是非曲直,沒有對錯黑白。在這樣的環境里,對事物的認識,很少去進一步地了解分析。」這種「醬缸」文化即是所有中國人共有的弊病,從這部電影里你就能領教不少,或者說,在日常生活中你就能領教上不少不少不少了。 如想了解中國社會如今的怪誕,可去圖書館找專著來研讀,可到研究所聽講師的漫長的講座,或者更便利的方法是去看看余華的小說《兄弟》,那種中國社會由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開始的光怪陸離,在這本小說中一露無遺。我不想在此談中國社會問題,這種問題太沉重、太大了,大到我不能承受的程度,就交給大學的社會系去深討吧。我們說到電影,電影是以一種紀錄的形式呈現社會上的各形各色的問題,像我們身上的第三隻眼睛,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看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
『伍』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內容不要太深奧。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里程中都應該有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燦爛的春天。而在這個春天裡,我們能做的就是讓這個春天有足夠的甘露為他們澆灌知識與快樂!這是我在2013年6月6日看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時最深的體會。
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個場景是孩子們在操場上升旗的情景。孩子們升旗或敬禮的動作對於成人而言或許過於誇張,可以說讓在場觀看這部電影的同學們都不由自主地笑出聲來。但是,影片中的孩子們自己卻是很滿足,很驕傲。其實,在我們的笑聲過後,我們或許還應該思考:現在的我們是否還會、還能像天真爛漫的孩子一樣,可以不在乎別人的眼光,真正認認真真地去做一件事?我們是否還會為手中哪怕只有兩罐汽水,但只要一人能有一口而高興得手舞足蹈?
也許,這兩個問號是輕飄飄的,它很快就會在黎明時分連同夜的最後黑暗一起消融。我們已不再是孩子,也就不會再以孩子的思維方式去思考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但是,不是孩子的我們還是可以在孩子的春天裡用心呵護他們,用心珍愛他們的天真、尊重他們的想法、理解他們的任性、保護他們的權利……
影片中的魏敏芝,當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候,承擔了照顧其他孩子的重擔。她總是喜歡坐在那個破舊的屋檐下,在同學們的怨恨聲、吵鬧聲中安靜地注視著沉默的空間里閃閃浮動的光粒子,一邊堅定地守護著自己責任,一邊力圖確定「心」的坐標:自己到底是為掙得那50元錢,還是真正地愛上了這份差事。她說:「班裡一個都不能少。」正因為這個對自己的承諾,她可以為了一個同學像風一樣飛速追著汽車一直跑,一直跑,不在乎摔倒的疼痛感在自己的全身瘋竄;她可以為了一個同學毅然決然在沒錢坐車而被攆下客車,拋棄在馬路上時堅持靠雙腿,一步,一步向城裡走去。
夕陽將她的身影拉扯得很長很長,長得像一條不斷在藍天中延伸的霞。她到了廣播站,貼了自己所寫的尋人啟示;她去了電視台,在大門口一個人一個人地問「您是不是台長?」;她吃別人剩下的東西;她睡在昏黃的路燈下……身旁的尋人啟示一頁又一頁被晚風翻開,四處散去,最後在黎明中被清潔工人掃走……
有時,我們會和魏敏芝一樣,做事沒有目的,只因一種責任。就像村上春樹在《奇鳥行狀錄》中寫的「我們可以從這里離開,卻不能從這里逃離,有的東西哪怕你遠走天涯也是無法從中逃離的。」守信、責任對於我們自己而言就是我們無論如何都逃離不了的。一個人的人生歸根結底只能是那個人自己的人生,誰都不可能代替誰負起責任。
祝願現實中的「魏敏芝」能更多一點,讓孩子明媚的春天持續得更久點、再久點,讓春天裡的他們快樂多點、再多點……
『陸』 關干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後感
觀後感;
《一個都不能少》,這是一部十多年前的片子。該影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貧窮山村小學里的一個故事。女主角魏敏芝老師因受高教師的託付,努力維護這個小學里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校讀書。她從頭到尾都在堅持,要讓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從而發生了她歷盡艱辛找回一個因家裡貧窮而輟學到城裡打工的學生。 一年級到六年級只有二十多個個學生,所有的課程都由高老師承擔。可以見識到這個山區的貧困程度。更加可貴的是高老師的堅持的精神,再三叮囑代課老師要讓這個學校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這是一種盡心敬業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在現代社會中沒有人願意去到這些窮山區,只賺幾十塊錢的工資。因此,又有一個男學生因為家庭的貧困而選擇輟學,離開學校,離開了村子,踏上了去城裡打工掙錢的路。因為高教師最後離開學校時的叮囑,代課老師魏敏芝毅然決定要去找回輟學的男學生,盡管他是班上最淘氣的學生,因為「一個都不能少」,她堅持著。他想要到城裡去將學生張慧科找回來,可是這來回的路費是誰付呢,這又成了一個問題,於是她和學生們一起去為磚廠搬磚掙錢,可他們沒弄清楚狀況,反而幫了倒忙,最後老闆還是將工錢發給他們了,只不過給的有些少,於是他們一起去買汽水喝,當老闆報出價來時,差點沒把我嚇死,那個年代的汽水竟然比我們現代的汽水還要貴,於是他們買了兩瓶,一人喝了一口,到最後老師卻沒喝到,後來老師說:那時,農村的運費是非常貴的。 當他們吃飽喝足後就去了火車站,終於努力所付出的汗水得來的錢還不夠買到一張車票。這並沒有讓魏老師打消找回張慧科的念頭。她選擇走到城裡去,一百多公里的路,又花了她一天一夜的時間。堅定的信念,支撐著她。不管路多遙遠,她的想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一個都不能少!」 終於歷盡艱辛,走到了城裡,可是如何才能找到張慧科呢?於是他決定去找他的住處,可到了那之後,他的同伴說他在火車站時就走丟了,於是魏老師仍不放棄,讓他的同伴與他一起去找,可是那個同伴卻要魏老師給他找張慧科的小費,本來只剩下那麼點錢的魏老師毅然決然的答應了,到了火車站,由於已經丟失了兩三天,根本不知道去哪找,於是他們到了廣播台,讓大喇叭找,可一天過去了,還是沒找到,反而讓他的同伴拿了兩天元錢走了。後來他又有個法子,貼布告,他將剩下的錢全部都用了,買了筆和紙,寫了好多布告,可別人都說,那東西找人沒用,根本沒人會去看,於是他決定去找電視台做一個廣告,來找張慧科,可他又沒錢,又沒證件,固執的營業員不讓他進,還說自己去找台長。於是他不放棄,在門口見人就問是不是台長?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被台長發現了,善良的台長無條件的做了一個專門屬於魏老師的一個視頻,讓所有的人看見,後來張慧科也看到了,他與魏老師終於見到了。後來許多人都知曉了這件事,也有許多善心人捐了文具盒和錢,就因為這個故事,讓很多城裡的人開始關注農村教育。
『柒』 怎麼寫《一個都不能少》 觀後感
《一個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師與學生張慧科之間矛盾的發生、發展、結局,幾乎是影片的全部內容,而影片的主旨也隨著這一矛盾的變化逐步表現出來了。
作為一個老師,魏毓芝有自身的缺點,然而作為一個人卻有著這些缺點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閃光點。我們很容易想到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純粹意義上的人,而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反之,則是符合邏輯的。 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種盡職盡責、不達目的不罷休、一條道走到黑的精神。這對於全社會各行各業的男女老少難道不是更具指導意義嗎?對於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對事業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恆的人來講,不是極具規勸意義嗎?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個人,一個也不能少」的語言和實際行動很好地體現了主人公堅強不屈的性格。因為把生命能量發揮到極致去實現自己的信念的精神總是讓人佩服且感動的,試想在現實生活中用這樣誠實和頑強的態度對待實際困難的又有幾人呢?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質文明的急劇膨脹反到成為了許多精神空虛者最美麗的藉口。他們以此為由游戲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爛,卻有著動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來,吃喝嫖賭樣樣會,不枉人間走一回。看看,多麼瀟灑,多麼豁達,在揮霍浪費上面心比金堅、勢不回頭、大義凜然得讓人心碎,比革命時期為人類共同理想奮斗而被捕就義前的烈士們還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會享受不會創造的頭腦總是讓人感覺十分悲哀的,而把個人利益凌駕於一切利益之上者,當屬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陽拉長的身影和電視台大門口一聲接一聲的「你是台長嗎?」的詢問聲,是何等震顫人心,那是對所有觀眾心底的理性呼喚——不管前面的困難,只認准了理當如此。只是那麼一個簡單的理由:一個也不能少。關於這一點我覺得只有一個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讓人拍案叫絕,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為之震,久難忘懷。
『捌』 《一個也不能少》觀後感
看過《一個也不能少》電影不知幾次,每一次觀賞之後,總是淚流滿面。這並不是因為電影波瀾壯闊的鏡頭與賅世驚俗的場面。它只是一部極其平凡的電影。沒有名演員的參與;沒有令人賞心悅目的場景;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雖然導演是著名的張藝謀。
一位小學才畢業的13歲少女魏敏芝,在高老師離去學校的一段時間里,她被*長領來小學校,毅然代起了課,當起了臨時代課老師。依高老師的吩咐,她還能勉強維持上課。後來,她的高與她耳齊的學生,也不大聽從她的管束。畢竟是年幼無知的小孩子,踩壞了高老師留給她的那幾根粉筆,他們還不斷打鬧,還到處亂跑。
縣少體校選拔學生,小紅(明新紅)入選。小魏就是不同意,因為高老師跟她有言在先:二十八個學生一個也不能少!還是*長花了幾塊錢,收買了那個小子(張慧科),才找到了小紅。少體校的車瞞著小魏開去了,小魏得知此事之後即忙抄近路飛追,終於無功而返。
張慧科不辭而別,搭車去城裡,後來竟然在車站里走丟了。小魏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立馬要去城裡找他。可是哪來的路費呢?小魏採取了學生的意見,幫磚瓦廠搬磚賺錢充當路費。千方百計籌錢,卻湊不足路費。後來全班同學齊幫忙,終讓小魏趁亂擠上汽車。但近城時,她卻被查出未買票,被推下了車。她就步行進城。
在縣城的幾天幾夜裡,她到處打聽,到處尋找,想盡一切方法。風餐露宿,把僅有的六七塊錢也花去,買了紙筆,書寫尋人啟示。在車站廣播室尋人失敗之後,她竟然走進了電視台,在台長的全力幫助下,她錄制了節目,終於找到了她的學生。
電視台用兩輛汽車送他們回鄉。還送來了許多教具、圖書、籌集了很多資金。鄉村沸騰了。
我含淚在激動中看完這部電影,還有誰能不為小魏老師進城找她的學生這一情節所打動的呢?為了找回學生,她不惜含辛茹苦,率全班26位學生幫磚瓦廠搬磚;為了找回學生,她不惜冒險擠車,步行進城;為了找回學生,她吃殘渣剩飯,睡當街牆角;為了找回學生,她幾天守候台長,終於感動了縣城,錄制了電視節目,找回了學生。
我為這部電影喝彩,不僅因為它有動人的情節,而且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十分成功的。小魏老師:執著堅毅,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倔強性格,歷歷在目,學生的天真無邪,童稚無知,活潑淘氣,栩栩如生;高老師、*長等一幫*里的大人,又是那麼地純朴、憨厚、叫人難以忘懷;縣城裡的台長、老闆娘又是那麼的關愛同情弱小,一切都是唯美的。人物形象的刻畫是唯美的,心靈塑造是唯美的;人際之間的關愛展示是唯美的。
我還多次地被這部電影的配樂所感動。每當到了人物特別是主人公魏老師處於最為艱難的境地之時,那配樂便那麼低沉、悠揚、哀怨地響起。一聲聲凄厲的哀鳴,正反襯出人物的無可奈何。這實在讓觀眾聲淚俱下,一片噓聲疊起。
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電影,我非常欣賞。它實在感動了我的心靈!
『玖』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怎麼寫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寫法可參考如下:
一、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
二、「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
三、要聯系實際而「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
『拾』 一個都不能少的影評
《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後感
再看《一個都不能少》已經事隔十年之久,今昔相比,感慨良多。
記得最初觀看《一個都不能少》還是在師范學校讀書時學校特意放給我們這些師范生的,當時操場上除了送給傻乎乎的魏敏芝的鬨笑聲,還有高談闊論聲,甚至有的男同學實在懶得看悄悄的溜回宿舍睡覺去了。看完之後,影片留給我們的印象並不深刻。
參加工作已有八年,當已有八年教齡的我再次觀看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後,心潮起伏,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一中國農村、山區教育仍很落後。
當今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而且奧運會的成功召開讓世界認識了日益蓬勃發展的中國,但是,中國農村、山區教育的落後是不可迴避的事實。資源短缺、經濟落後是基礎教育遲遲未能在貧困山區中普及起來的最主要原因。大部分居於窮鄉僻壤適齡孩兒仍沒有入學讀書的機會,有幸入學的卻又每一刻也在求學和生計間作拉鋸式的取捨。在日益重視教育發展的今天,我想這也是我國政府一直關注也會最終得以解決的問題。
二教師的敬業精神讓人肅然起敬。
水泉小學有一位鞠躬盡瘁,滿心熱摯的高老師,他成為了黑夜中的一線曙光。在數月沒有發工資,沒有錢買粉筆,把僅有資源耗盡的情況下也對二十多個學生不離不棄;即使面對老母病危在床不得不趕回家探望的情況下,他仍對學生放心不下,依然想過不回家探病。但現實卻不容許這事發生,唯有叮囑魏敏芝好好看管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即使在極度貧困的情況下仍然願意付出五十塊作為魏敏芝的代課酬勞。高老師工作態度之認真,對學生就學的堅持,對山區教育的不離不棄,令所有觀眾無不動容。
魏敏芝為了遵守對高老師的承諾,她竭力的保持著集體的完整,不讓學生去縣城上學,把輟學的學生追回,所以同學們愛她,當同學們分喝那兩瓶3元錢的汽水,他們都想到了小魏老師,都異口同聲地說要給老師喝。當小魏老師做了好多徒勞而得不到結果的事,我們往往認為她很傻,但事實卻不是如此,傻有時候就是崇高。
想想,有多少像高老師、魏敏芝那樣的老師都甘心奉獻於我國的教育事業,他們都是我學習的榜樣。但我也希望能盡快提高教師的待遇,我想這樣一定能使農村、山區老師安心於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使教育教學質量得以提高。
三必須增強責任感、有奉獻精神
校長在開學初安排全體教師觀看《一個都不能少》,所有老師都明白校長的良苦用心。
我校近年來正在經受嚴峻的考驗:學生厭學情緒嚴重,教學質量不高,中考成績滑坡……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作為初三老師,我也意識到自己責任的重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增強自己的責任意識,為提高成績甘於奉獻。
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以及與同頭老師的協作能夠完成學校交給我們的工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