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蘇菲的世界的影評
生命是無數巧合的組合。電影跟小說一樣,對於哲學問題做了淺嘗即止的探索,沒有過多進行深層解讀,對於有品位的知識分子來說,如同傻瓜入門教材一樣;但對於多數觀眾而言,以這種輕松的方式來了解復雜深邃的哲學問題,也許是個好的嘗試。
B. 蘇菲的世界 電影觀後感
還是看書吧
他把四百多頁的書壓縮成3小時的電影
如果沒先看過書的 根本看不懂 .
看完簡直是浪費青春,估計你也有同感吧~!
C. 跪求《蘇菲的世界》的觀後感
暑假在家閑來無事,就把以前在大學買的書整理一下,發現有好多書自己竟然沒有好好的讀完,都是聽老師說要看什麼書自己去買來了,結果隨便翻幾頁就扔在那裡。心裡實在有點過意不去,就決定在這個假期里好好彌補一下。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學啟蒙書,她用深入淺出的文字想我們每個讀者展示了哲學從古到今的發展歷程。從蘇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寫著:「你是誰?」的信開始,在艾伯特的指點下,蘇菲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了解。她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認識包括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古登堡的印刷機……涉及藝術、科學、建築、數學等許多方面。至於近現代,艾伯特的「哲學函授課」包含了康德、黑格爾、弗洛伊德乃至於馬克思的哲學思想。看這樣一部作品,讓我看到了全人類的文明。在蘇菲的所到之處,到處都凝結著文明的精華。看過之後,我已經不僅僅是學到了一些東西,更重要的是心靈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 可讀完全書的我卻很茫然,我存在嗎?不過是在這個時段、在這個特定的空間的相對存在罷了。試問,多年以後,一切都歸於湮滅之中,我會存在?渺小的我會存在過,或曾經存在過?真不敢相信「恐懼」竟是我讀完書後的第一感覺。我不知道他人讀此書的過程中是否會有這荒謬的感覺。這是我真實而自覺荒謬的心靈體驗。訖今為止,《蘇菲的世界》是讓我感覺最奇特的書,真的,在以往沒有任何一本書會這樣讓我沉迷其間而深感「恐懼」,讀後對這「恐懼」深感荒謬。要解決這種恐懼這中荒謬就只有通過自己的思考,通過思考來更加清楚的認識這個世界,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終目的吧
我原本以為哲學是一門不切實際的學問,但當我讀完全書後才發現哲學其實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哲學是「關於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哲學所要解決的都是還沒有科學方法可以證明的問題——諸如善與惡、美與丑、生與死、秩序與自由等。我認為哲學不是科學,因為它沒有什麼精確的公式來計算、來衡量。哲學是對未知事物或不確切認識的事物的假設性解釋,是追求真理的開路先鋒。在我們的這個世界,僅有科學而無哲學,僅有事實而無洞察力和價值觀,是不能使我們免於浩劫和絕望的。科學給予我們知識,然而只有哲學才給予我們智慧。
心裏面想的還有很多,但不知道怎麼來更加明白的表達,也許只有我們自己親身讀了此書後才能和我一樣感受到《蘇菲的世界》帶給我們的震撼!
D.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2500字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裡來?就這樣,在一位神秘導師的指導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與此同時,蘇菲不斷接到了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跡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蘇菲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跡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因為時間太短暫,我花了幾個晚上就把這本書看完了,內容太多了,結果什麼也沒發現,記住的也很少.印象非常深刻的倒是作者的構思.書的開始幾章,不覺得有什麼異常,但越往下讀,越覺得詭異,彷彿作者也有預料不到的結尾似的;尤其是那個哲學宴會,真是個悲慘的結局,也真是個奇怪的想法.這奇怪的是蘇菲和艾伯特竟然漸漸察覺到了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而這種察覺又是通過少校的筆寫出來的,這種角色的反抗,一邊是虛幻的,因為它和角色一樣,存在於少校的內心;一邊又是真實的,因為它是蘇菲和艾伯特的真實情感,脫離了少校的控制,最終獲得了成功.被創照者的安排下逃出了創造出的世界,同時也逃出了創造者的安排,這個小小的扭結,使人有一種糊塗的感覺,真實其實就是虛幻,二者無法分開.小說原本是虛幻的,就必須用心去承認小說里所謂的現實世界,唯有這樣去讀才能把自己融入道小說中,體會書中任務的喜怒哀樂,激起共鳴,最大顯得地去體會作者地原創動機.可是當我把小說中的世界當成是真實的時候,作者筆鋒一轉,竟然搞出了原來的世界也是虛幻的現實.在那一刻,沖擊在心間的感覺竟是昨天已成虛幻,一切事情在我腦海中好像都變得千奇百怪,一個又一個的版本在腦海中浮現,到底那個版本是真?這好似看美國的恐怖片,總會給人驚聳的感覺.剎那間,我不知道自己是誰,誰又該是我,最可怕的是連自己是否存在都需要證明呢…….
蘇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學的發展史,但哲學與科學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與人類文明的足跡點滴相印.與其說是在看一篇哲學史,倒不如說人類文明的通史縱會眼底.在浩瀚的歷史文明的發展史中,每一個我不過是道星光.一點水滴.那段深夜裡在教堂以小時衛單位計算歷史進程的對白再明白不過.它反襯著個人生命的短暫,無不倍覺珍惜與傷感.」我思故我在」!?可我茫然要問,我存在嗎?不過是在這個時候在這個特定的空間的相對存在罷了.試問多年以後,一切都歸於湮滅之中,我會存在?渺小的我會存在過,或曾經存在過?
以前看小說總是去追求文藻的美麗,去追尋美麗感人的故事情節,可這本書看過以後,我卻不為書中的人物評頭論足,不為作者獨具匠心而連連贊嘆,而是只有恐懼.我不知道別人讀完此書後是什麼樣的感覺,這是我真實而荒謬的心靈體驗.」馬克思是最偉大的哲學家」我覺得這句話說的一點也不過份,縱觀此書的各個哲學偉人,各個哲學流派,馬克思無疑是最偉大的.書中並未對他們進行任何的評價,這是值得學習的,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貢獻,他在這個領域,他在那個領域,這些本來就不能相提並論的.誰能說,他們的思想不是受時代和環境的限制?誰能說,他們那一個不是用盡了心智和頭腦.苛求古人是愚蠢的,更是不道德的,沒有古人的失敗與繆誤,又何來今天的成功與真理,這些都是文明發展的必然要求.
《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喚醒了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贊嘆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實的我們真的應該好好的去看這個世界了,不要總是覺得凡事都理所當然,這個世界什麼東西的產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們要抱著好奇的心去探索,去發掘.
非原創
E. 《蘇菲的世界》感想是:
本人看了兩遍電影版的《蘇菲的世界》,加上以前看了一兩本哲學教材,下面我說一點點自己的想法:
首先,《蘇菲的世界》是一部哲學史小說,如果沒有一點哲學基礎去看書或者電影,可能有點難以看懂。所以,我感覺,如果想在看完《蘇菲的世界》之後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先要對西方哲學史有一定的了解。
小說給我印象最深的,或者是最讓我感觸的是這樣一個想法:思想,相對於其他的事物而言,具有永恆的價值和意義。哲學的魅力在於思想,因為思想是永恆的普遍的。在學習哲學或研究哲學的人看來,他們最在乎的是思想性,不是權貴,也不是別人的對與錯,或者自己想留名歷史,他們追求自己認為對的東西,不遺餘力去闡釋它。
《蘇菲的世界》中,依電影情節的發展,電影中的兩個主角,蘇菲和那個向她介紹哲學世界的人,最後發現,他們只是那個軍官(好像是上校)小說里的人物,(那小說,好像是寫給他女兒的看),他們感到十分害怕,因為,隨著小說的結束,他們的生命也就會結束,於是這兩位主角就想方設法延續自己的生命,在小說里的生命,但是沒有辦法。最後上校的書還是寫完了。但是他們卻沒有消失。最後一幕,小說里的蘇菲和現實里的蘇菲同時出現,但卻屬於不同的世界。小說的蘇菲最終明白,他們在書籍里變成了思想,而思想是不會消失的,是永恆的。我感覺,電影里,兩位主角最後的對話點名了《蘇菲的世界》的中心思想——思想的永恆性。
而這給我的感受是,小說的思想正符合我最近一直思考的,或者給了我一個答案。大家都在忙著生忙著活,很少人想到以後,50年後,100年後,500年(也許你有點想笑)後,試想,你再回頭一看,你現在的存在就好像沒有存在一樣,大多數人也是這樣,他們現在有錢有權,能享受一切,那又能怎樣,最終還是一切歸零,個人就像滄海一粟,頓時體會到的是一種哲學上的「荒謬感」,生活又有什麼意義,多年以後大家都一樣,歷史或者時間會把那些多餘的東西全部去掉,最後只剩下最本質的東西,那才是價值所在。而思想就是這樣一種東西,至少是其中的一種東西。他會一直存在。
追求永恆的人,應該追求思想。哲學的價值在思想,而不在對錯。
以上僅是我個人的一點感想。其中還好許多細節可寫,每看一遍,就像看奧斯卡電影一樣都會有一點新的感觸。你可以試試。
F. 電影《蘇菲的世界》觀後感 400字左右
<蘇菲的世界>的讀後感
如果遺產是物質的話,那麼總有一天會被消耗殆盡。但如果遺產是精神的話,那麼它不但不會同時光一起流失,而且能被發揚光大。
哲學,作為人類精神的象徵,從古至今都披著神聖的面紗。人們只能滿懷敬仰之心,卻無緣見哲學之廬山真面目。因為它博大精深,融人類千年之史,匯世界百家之言。祖先賜予的精神遺產隨著歲月的積淀愈發深不可測。無數哲人前赴後繼著書立傳,試圖為世界展現一幅壯麗雄渾的哲學全景圖。可是百家爭鳴,豐富了哲學的內涵,卻為勾勒全景圖又增添了新的難題。於是,千百年來,哲學似雪球般前進、壯大,而人類只得管中窺豹似地欣賞奇峰一角。
我在尋覓,尋覓一種載體、一種形式能令人毫無倦怠之感地穿梭於哲學的長廊之中。我想一部書恐怕難以擔此重任,因為記錄哲學、見證歷史的文獻題材作品對於尋常百姓而言,無疑是味同嚼蠟的。但是,有困難才有奇跡,人的智慧與力量在勞作與發展中,常常釋放出超常的能量。一位從教多年的作家完全採用偵探小說的構思,卻將整部哲學史清晰地、絲絲入扣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它不是來自歐洲哲學的源頭希臘,也不是東方龍的傳人,更不是好萊塢的天才劇作家。他的家鄉在遙遠而恬靜的北歐——挪威。令人難以置信,在幾乎沒有任何哲學底蘊的冰天雪地,卻誕生了一位偉大的哲學作家。當然還有他那部震顫了哲學界的里程碑式的文學作品。
如果你是一位書迷,那麼至此你肯定猜到了。是喬斯坦
G. 求《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蘇菲的世界》講述了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裡來?」從這一天開始,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在一位神秘導師的指導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她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 更離奇……
這部電影對真實的哲學給予極崇高的評價: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評論;去除偏見、迷信和慣例;不做倉促和輕率的判斷,一意追求真理、知識、美善和道德。坦白說,這正是世間為何要有哲學家的原因。我們需要哲學家,不是因為他們可以為我們選拔選美皇後或告訴我們今天蕃茄的最低價。哲學家們總是試圖避開這類沒有永恆價值的熱門話題,而努力將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永遠"真"、永遠"美"、永遠"善"的事物上。
《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夢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贊嘆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
H.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3000字
一種事物之所以受人喜愛,肯定是有他獨特的魅力所在;一本書之所以可以成為經典,肯定是有令人發省的智慧。《蘇菲的世界》就是這樣一本可以教會人最簡單最平凡同時又是最深刻的生活哲學的一本經典之作。這是一本無可爭議的世界名著,她在世界上所引起的反應是強烈的,被譯成很多種語言,在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並長期居暢銷書行列。
《蘇菲的世界》講述了一個14歲的女孩蘇菲在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一封神秘的信,信上寫著:你是誰?世界從哪裡來?這兩個問題引發了蘇菲對哲學的興趣與探索。就這樣,在一位神秘導師的指導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
在書中,蘇菲在這位神秘導師的帶領下,不停的探索思考著先前哲學家探討的問題。影片中還充滿著各種奇幻的場景,蘇菲可以像穿越時空一樣,穿越到達古希臘蘇格拉里被審判的時期,到達文藝復興的文化繁榮時期,到達那些充滿哲學智慧的思考時期。蘇菲可以真真切切的看到當時的場景,包括很多人嚮往的文藝復興的繁榮場面。但當她回到現實生活中時,所有的畫面都會消失,她多能感受到的只有精神上對哲學智慧的理解與思考。
物質的東西不會是永恆的,任何物質的東西都會在歷史的長廊中被消磨殆盡,最幸運的結局就是留下了殘骸被後人視為珍寶保護起來,然後再想盡一切辦法去申請個世界文化遺產,但最終的結果只能是被風化,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這就是為什麼愛爾蘭英國國教的大主教喬治伯克利敲著桌子說這桌子不是真實的。雖然桌子確實在我們眼前,我們可以看到它,可以摸得到它,但它最終會被歷史所侵蝕,假如人們不用心記住它的話,它就會像從沒出現過一樣。相比來說,精神的東西卻是可以擺脫歷史的沖洗,歷久彌新的。這就像我們現在不可能再次看到文藝復興時期那種鼎盛繁榮的場景,但是,我們並不用感到遺憾可惜,因為,我們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可貴的精神思想與智慧,這些都是可以長存歷史之中不受磨損的寶貴財富,就像蘇菲雖然回到現實中看不到先前哲學家們睿智的面孔,卻是可以繼續思考他們的人生問題,繼續探索關於哲學的智慧一樣。
《蘇菲的世界》中由一張「你是誰」「世界從哪裡來」的紙條開始,帶領蘇菲也帶領讀者進入了一個充滿哲學智慧的世界。書中多次提到「你是誰」「世界從哪裡來」的問題,這是有關哲學終極命題的問題,即世界的本原問題。每個人在做自我介紹的時候都會說我是誰這個問題,「我是郎咸平」「我是白岩松」「我是張三李四」……你真的知道你是誰嗎?我們平時所謂的自我介紹所說的不過是一個名字而已,就像書中的主人公蘇菲在對著鏡子問自己是誰,她突然想到她爸爸在給她取名字的時候,原本是想取作莉莉的,假如她爸爸當時真的將蘇菲取名為莉莉,那現在的蘇菲還是她嗎?
名字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我們真正認識自己的障礙,我們在思考「我是誰」的時候,總是在名字這個層面上就戛然而止了,我們似乎確信,這個名字就是我們自己。我們可以像蘇菲那樣思考一下,假如當初我們的父母沒有為我們取現在這個名字,而是另一個,難道我們就變成了另一個人嗎?或者說,我們把名字等等表象的符號扔掉忘掉,我們又是誰?這樣思考的話,我們就會對「我是誰」感到迷茫。
如果我們在思考「我是誰」這個問題的最初就拋掉一切外在的表象:名字,性別,長相等等,我們只看我們自己這個人,直接從本質上來考慮。弗洛伊德提到一個概念:本我,自我,超我。按照弗洛伊德的陳述,所謂自我,是自己意識的存在和覺醒;本我,則是原始慾望自然表現;而超我,則是社會行為准則及形成的禁忌。這樣來想,人就變的更加的三位一體了。
I.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急!!!!!!!!!!!!!
引言
蘇菲一直認為這個花園自成一個世界。每一次她聽到聖經上有關伊甸園的事時,她就覺得自己好像坐在她的小天地,觀察屬於她的小小樂園一般。
我是誰? 世界從何而來?她一點也不知道。她知道這個世界只不過是太空中一個小小的星球。然而,太空又是打哪兒來的呢?很可能太空是早就存在的。如果這樣,她就不需要去想它是從哪裡來了。但一個東西有可能原來就存在嗎?她內心深處並不贊成這樣的看法。現存的每一件事物必然都曾經有個開始吧?因此,太空一定是在某個時刻由另外一樣東西造成的。
———《蘇菲的世界》
一.小說簡介
這是一本關於哲學史的小說。
20世紀百部經典著作之一。
1994年獲"德國青少年文學獎"與"最優秀作品獎"
《蘇菲的世界(Sophie's world)》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史發展的歷程。
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里士多德、笛卡兒、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都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並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解釋,引人入勝。
評論家認為,對於那些從未讀過哲學課程的人而言此書是最為合適的入門書,而對於那些以往讀過一些哲學而已忘得一干二凈的人士,也可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
該書自1991年出版發行之後,長期雄踞各國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世界上已有35個國家購買了該書的版權。截止到1995年5月,該書德文版的銷售已達120萬冊的天文數字。一部《蘇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淺出的人類哲學史。它不僅能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敬仰與贊嘆、對人生意義的關心與好奇,而且也為每一個人的成長——使生命從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進入覺悟之境,掛起了一盞盞明亮的桅燈……
作者:喬斯坦?賈德(Jostein Gaarder)
二.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學啟蒙書,她用深入淺出的文字想我們每個讀者展示了哲學從古到今的發展歷程。從蘇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寫著:「你是誰?」的信開始,在艾伯特的指點下,蘇菲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了解。她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認識包括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古登堡的印刷機……涉及藝術、科學、建築、數學等許多方面。至於近現代,艾伯特的「哲學函授課」包含了康德、黑格爾、弗洛伊德乃至於馬克思的哲學思想。看這樣一部作品,讓我看到了全人類的文明。在蘇菲的所到之處,到處都凝結著文明的精華。看過之後,我已經不僅僅是學到了一些東西,更重要的是心靈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 可讀完全書的我卻很茫然,我存在嗎?不過是在這個時段、在這個特定的空間的相對存在罷了。試問,多年以後,一切都歸於湮滅之中,我會存在?渺小的我會存在過,或曾經存在過?真不敢相信「恐懼」竟是我讀完書後的第一感覺。我不知道他人讀此書的過程中是否會有這荒謬的感覺。這是我真實而自覺荒謬的心靈體驗。訖今為止,《蘇菲的世界》是讓我感覺最奇特的書,真的,在以往沒有任何一本書會這樣讓我沉迷其間而深感「恐懼」,讀後對這「恐懼」深感荒謬。要解決這種恐懼這中荒謬就只有通過自己的思考,通過思考來更加清楚的認識這個世界,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終目的吧
我原本以為哲學是一門不切實際的學問,但當我讀完全書後才發現哲學其實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哲學是「關於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哲學所要解決的都是還沒有科學方法可以證明的問題——諸如善與惡、美與丑、生與死、秩序與自由等。我認為哲學不是科學,因為它沒有什麼精確的公式來計算、來衡量。哲學是對未知事物或不確切認識的事物的假設性解釋,是追求真理的開路先鋒。在我們的這個世界,僅有科學而無哲學,僅有事實而無洞察力和價值觀,是不能使我們免於浩劫和絕望的。科學給予我們知識,然而只有哲學才給予我們智慧。
這是一本很好的哲學入門書,它和其他大部頭的令人傷腦筋的哲學書不同,讀它更像是讀一本偵探小說,讓人不自覺地跟隨著蘇菲去思考,去探討一個個哲學問題,去拜訪一位位哲學家,了解他們,走進他們的世界。這本書的內容廣,但並不紊亂,書中內容分成許多章節,每節題目都點出了該章節內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節內容都會闡述幾個問題。這樣的分節使人讀後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千百年來,不管是什麼時代的人,什麼民族的人都在追尋著相同的問題,就像是「人是誰」「世界從何而來」,正是因為人們的好奇心,才有了哲學。遺憾的是,現在人們的好奇心卻因為習慣而遞減。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漸漸接受了這個世界,並把這一切都當成了理所當然,我們的好奇心也就被壓抑住了,從這個角度說,我們對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對發現問題的敏銳甚至比不上小孩。但是哲學家之所以與眾不同,就是他們從不會習慣這個世界。對於他們來說,這個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復雜難解、神秘莫測,他們就像是孩子一樣打量著這個世界,所以他們才能提出那些深奧的問題,所以他們才能被人稱為智者。我也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經失去了好奇心,是不是要用一種新的眼光去打量這個世界,就算不能做到像孩童那樣,起碼也要做到遇事多要想幾個為什麼。
心裏面想的還有很多,但不知道怎麼來更加明白的表達,也許只有我們自己親身讀了此書後才能和我一樣感受到《蘇菲的世界》帶給我們的震撼!
看這本書,我不僅增長了許多哲學知識,了解了許多哲學家的生平和思想,還從中找到了一些啟發,也許,我要對生活改變一下態度……
三 .對《蘇菲的世界》的思考
《蘇菲的世界》以少女蘇菲的奇特經歷為線索,將深奧的、抽象的、純理論的從柏拉圖以前直到20世紀的整部世界哲學史,以小說的形式,更通俗的、淺顯易懂的鋪展開來。
對於我來說,《哲學》只是在遙遠的學生時代作為一門公共課學過,但基本上都還給了老師。現在,讀《蘇菲的世界》只是作為一個完全的門外漢從門縫間去窺探這神奇、智慧的世界,將看到的、思索的一路記下來,或許是思索的問題、或許是自己的感受,肯定很膚淺、很幼稚、很零星,也完全有可能是錯誤的。
有興趣的,讓我們一起走進《蘇菲的世界》。希望行家別見笑啊。
「我是誰?」與「世界從何而來?」
1.「我是誰?」這是神秘人拋給蘇菲的第一個問題,由這個問題延伸的系列的其他問題:人是什麼?人死後還有生命嗎?生命為何要結束?生命存在的意義何在?讓蘇菲感到困惑。
同樣的困惑我也有。我是誰?我存在的意義何在?年少輕狂之時,曾一度認為我是世界的中心,世界萬物因我而生、因我而存在。比如:路邊的小草或石子,因為被我看到了、知道了,它便存在了、便有了存在的意義了。否則,它便不存在、也無意義。後來才知道這是主觀唯心主義。後來成熟了些,知道我是碌碌眾生中平凡的一個,世界並不會因多了我或少了我而停止轉動,我只是一個匆匆過客。到現在,我明白:「我」這個個體,即平凡又神奇,平凡是因為「我」只是神通廣大的大自然的成萬上億產物中的一種,神奇是因為,「我」有意識、有思想,一個「我」就是一世界。也許,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還會有其他的想法。
2.「世界從何而來?」這是神秘人拋給蘇菲的第二個問題,也讓蘇菲倍感困惑:已知這個世界是太空中的小小星球。那麼,太空從何而來?如果現存的每一件事物必然有個開始,太空定是某種東西變的,那麼這種東西又是什麼呢?如果太空是上帝造的,那上帝又是誰造的?因為上帝無法創造出它自己,因為那時它自己也不存在的呀?任何事物都由開端開始,由無到有,那「無」又是怎麼來的呢?蘇菲實在搞不清楚。
我也搞不清楚:中國古代神話中說人類由女媧造出來的,那女媧是怎麼來的?天地是盤古把混沌世界用斧劈開的,那混沌世界又是從何來的呢?
我也常犯困惑:如果說神話只是人們不理解自然現象、無法正確解釋而產生的一種自圓其說,那麼來看看科學的解釋又怎樣,現今科學推斷宇宙是由大爆炸形成的,是巨大的能量從中心向四周輻射而形成的,且現在還在進行著這個過程。那麼這能產生無邊宇宙的巨大能量是怎麼來的?它存在的形態又是怎樣的?這巨大能量產生之前的世界又是怎樣的呢?宇宙到底有沒有邊界?有的話邊界在何處?邊界之外又是什麼?沒有的話,宇宙無限遠的盡頭又是怎樣的呢?
我看過一部科幻電影,劇中有個外星生物到地球尋找銀河系,開始很納悶:銀河系這么大,怎麼到地球來找?結果,銀河系真藏在一隻貓脖子上掛著的一顆珠子里,小小的珠子便是廣袤的銀河系。鏡頭無限無限的拉遠,地球→銀河系→河外星系→宇宙,最後成了一個珠子,原來一個宇宙就是一個珠子,而許許多多宇宙即許多珠子,竟然是某個生物的玩具(呵呵,不知描述清楚了沒有,這部影片好像是《黑衣警察》)!
其實我也有類似的大膽的謬想:說不定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只不過是某個生物體內的一個細胞,我們無法設想的宇宙也僅是某個生物體的一部分。人類也許是這生物體內一個細胞上的寄生之物。宇宙之外或許有一雙「眼」正在觀察我們,就像我們的醫生通過醫療顯微鏡觀看細胞一樣。他們看我們就像是我們看自己的細胞結構一樣。人類以萬年、億年計算的進化速度,也許對宇宙之外的某種生物來說只是一瞬間的工夫。
我還有許多困惑:宇宙最初的本源是什麼?水、火、氣、土?那最初的水、火、氣、土從何而來?人類進化過程中從猿進化到類人猿中間這個失落的環節又在何處?與我們所處的空間並存的是否還有其他空間?談之色變的宇宙黑洞是否就是通向那個不可知的領域?如果有其他空間存在,是一個還是多個?那未知的空間又是如何呢?是否可在各個空間穿行呢?
我知道,即使是看完這整本的書,甚至看完全世界的書,都無從找到答案,但與蘇菲一樣,「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引起了我的閱讀興趣,我想我會認真地看完《蘇菲的世界》,不是為了尋求答案,而是為了引起思索。而且完全有可能越看到後面會越看不懂。
各種哲學流派對於世界的認識、探究,就像是瞎子摸象,不,確切地說摸的東西遠遠比大象要大得多,因此,摸到的東西只能是自認為的東西。如果不能跳出這個世界從全局去看,根本無法正確地了解。但是,摸了總比不摸的好。
後記
我是誰? 世界從何而來? 我生從何來,死往何處?我為何要出現在這個世界上?我的出現對這個世界來說意味著什麼?是世界選擇了我,還是我選擇了世界?
J.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6�1
品《蘇菲的世界》
首先,在這里要誠實的說明一下《蘇菲的世界》這本書只看了一部分,但根據原著拍成的電影是認認真真的看完了。文字的細膩與電影的真實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受。下面,我用文字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
最初接到這本書,大致掃了一眼,「恩,是關於哲學的。」心裡想著:「關於哲學的書籍肯定是枯燥無味的脫離現實的一些大道理。」事實證明我的想法完全錯誤。這本書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帶領我們進入了智慧的哲學的世界.
蘇菲,一個14歲的小女孩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一封神秘的信件: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些看似簡單卻又難以啟齒的問題引領著她在哲學的世界裡探索。蘇菲在試圖揭開謎底的過程中,結識了她的導師——艾伯特。憑借著神秘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兩人游歷了從古至今的哲學殿堂。從神話,命運講到啟蒙;從蘇格拉底講到康德再到馬克思;從中世紀講到文藝復興再講到我們的時代。 內容有系統的、紀年體般的展開,涵蓋著各種哲學思潮的人物和思想。使我們跟隨著他們的腳步一同重溫西方哲學史,人類文明史。
文中的兩對人物蘇菲和艾伯特,席德和少校交叉的出現,似真實又似虛幻。如同一部偵探片處處暗藏玄機,引人入勝。
「蘇菲」是「智慧」的意思,蘇菲的世界就是智慧的世界。誠然,我從中也學到了不少。蘇菲的執著,勇敢,善於思考無時不令我敬佩。在一次次探索中,蘇菲也一點點成長。到最後,電影中的小蘇菲說:「我在想席德和她的父親,我們比他們長壽,他們只是人類。而我們,我們是思想,永垂不朽的形式。我們會永遠生存下去。」艾伯特驚喜的大叫:「思想!柏拉圖?蘇菲,你成為了正真的哲學家。」是的,我們只是歷史中的過客,百年後我們的形體會灰飛煙滅,百年後或許沒有人會想起我們。但是我們所留下的偉大的思想會隨著時間的流逝一次一次的被後人們證明。「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
政治書上說: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整個世界就像只小白兔,而我們人類則是寄居在兔子皮毛深處的微生蟲。」哲學家們站在兔毛的頂端想要努力的看清整個世界。每一個哲學家並不是精通萬事萬物,他們只是在自己的領域做的比較突出,比如自然派哲學家,比如柏拉圖。而我們,只需腳踏實地的把目前該做的學慣用心做好,長大後,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有所作為,這就足矣。
沒有看完整本書,我感到很遺憾。但為了完成作業而看書,也不是我所想要的。找個時間,靜靜的坐下來,翻開手中這本書,細細的品味,從中挖掘出生命的價值。
湖北省十堰一中
高二(5)班
聶文章
2009-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