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羽大意失荊州,有哪些客觀原因
關羽大意失荊州,有哪些客觀原因?
我們都知道關羽作為劉備的左膀右臂是蜀國五虎大將之首,在保守荊州的方面也是盡心盡力的,那麼荊州還是在關羽的手裡失守了,究竟是什麼客觀原因呢。
原因一,是因為關羽自己是一個人戰斗:在我們的關羽自己來到荊州的時候,身邊只有關平,廖化,周倉等這么幾個人能用的。我們自己都明白的打仗不能缺的就是人才啊。而且我們的諸葛亮更是讓關羽帶著這么幾個人進攻樊城,自己想想都知道這次進攻一定是會失敗的,這也是促進了我們關羽的戰敗原因,說白了沒有人怎麼打仗呢。要知道關羽在進攻樊城的時候,被人的大將呂蒙已經帶人渡江了,偷襲了無人守的荊州,可想而知我們的關羽硬生生的被斷了後路,當然只能無奈之下只能敗走麥城了。
⑵ 關羽大意失荊州簡介
關羽大意失荊州的簡介:
劉備佔領益州後,又出兵對付曹操的軍隊,把他們趕到了長安。劉備派關羽攻打樊城,恰好這時漢水暴漲,關羽利用大水淹沒了曹軍大將於禁的七支大軍,乘勝包圍了曹軍占據的樊城。
曹操為解樊城之圍,想出了一個一箭雙雕的主意。他寫信給孫權,勸說孫權乘現在荊州後防空虛,攻取被劉備奪去的荊州,這樣,當關羽聽說荊州被奪,定會撤軍回救,樊城之圍自然就會解除。
孫權採納了曹操的建議,派大將呂蒙攻取荊州。呂蒙從密探口中得知,沿江到處都是烽火台,防備也不見有鬆懈的跡象。
他和孫權商量,對外假稱生病回去休養了,以此來麻痹關羽。孫權另派年輕的陸遜接替呂蒙,陸遜故意派人送信給關羽,對他水淹於禁七軍大大稱贊了一番,表達了自己對他的萬分仰慕之情。
關羽看信後,認為陸遜初出茅廬,比呂蒙好對付多了,就放鬆了警惕,陸續把防守荊州的人馬調撥到樊城。
孫權接獲曹操書信,欣然答應攻取荊州,便將取荊州的任務交給大將呂蒙,呂蒙到陸口,探子報告說沿江都有烽火台,荊州軍馬也有所防備。
呂蒙悶悶不樂,便躺下稱病不出。孫權便派女婿陸遜去看他,陸遜知道呂蒙無病,卻勸他裝病辭職。
孫權依計召呂蒙往建業養病,於是攻打荊州之事,便讓年輕的陸遜接替。陸遜故意派人送信給關羽,信中對關羽大肆吹捧。
關羽從此鬆懈了對荊州的防備,並將荊州的兵力調往樊城,孫權得知荊州防務空虛,便拜呂蒙為大都督起兵攻荊州。
呂蒙將戰船偽裝成商船,精兵扮成商人,騙過烽火台的守兵。當夜二更船內精兵殺上岸來,佔了烽火台,拿下了荊州。
(2)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完整電影擴展閱讀:
諸葛亮出山前一直強調荊州的重要性,而且他出山後要乾的第一件事就是奪取荊州,倘若沒有荊州,諸葛亮也沒有信心奪取天下。
為了荊州這塊地,三國中最負名望的關羽,死於荊州保衛戰;張飛,也間接性死於丟荊州;而劉備雖然名為為兄弟報仇,其實也是間接性死於荊州。
桃園三兄弟,皆亡於荊州,此時的中原地區因為常年累月的戰爭,已經沒有了多少人口,而荊州雖然偏安於中原以南。
但卻擁有廣袤的江漢平原,憑襄陽之險,免於戰火,能人異士紛紛遷居襄陽,其中不乏諸葛亮、水鏡等。
此時的荊州不僅有著大面積土地優勢,還有著大量的人口、人才優勢。劉備建立的蜀國大部分是雲貴高原你的山地。
荊州人口和面積遠大於四川盆地,倘若劉備擁有荊州,進可占據襄陽為跳板,逐鹿中原,退可以川蜀做後盾,打持久戰。
赤壁之戰後,荊州被孫、曹、劉三家瓜分。劉備佔五個郡武陵、零陵、桂陽、長沙還有半個江夏郡,然後劉備用半個江夏換了南郡。
⑶ 《三國演義》中大意失荊州是哪一集
第二十三回 關羽大意失荊州
⑷ 概括一下關羽大意失荊州的過程
荊州,《三國志》說「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諸葛隆中之對已經明確說,占據荊州,聯吳抗曹,兵分兩路,進擊中原,一統天下。其戰略位置之重要可見一斑。赤壁鏖戰曹操敗北,劉備迂迴百折,方達到「劉備借荊州有去無還」的目的。
劉備所以會言而無信(直把魯肅做掌上觀的態度後人當有評述)一而無信、再而無信,荊州已不僅是諸葛亮所說的聯吳抗曹的重要地理依據,更逐漸成為三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交叉、匯聚點。點以帶面,面關全局。劉備借荊州後,誰來鎮守已經顯得尤為重要。
趙雲似乎是最早考慮的人選。其時趙雲經過長坂坡的嚴峻考驗(趙子龍單騎救主非小說家言):復雜多變的混亂局勢中救劉備的獨子,舍棄劉備的夫人,至少表明趙雲的政治頭腦十分清醒而堅定;千軍萬馬、血染戰袍、歷盡艱苦磨難顯示出趙雲對主子的忠誠耿耿。
而趙雲的最大缺陷是沒有參加「桃園結拜」,如此重要的位置交給這個自己還算相信又不是最相信的,劉備不太放心。諸葛亮是聯吳的倡導者,昔司馬德操言之曰「此間有俊傑。得卧龍即得天下」,雄才大略、驚天地泣鬼神!荊州的重要性諸葛亮既是發現者,也會是全力守護者。
但諸葛亮的哥哥諸葛謹恰是江東孫權的謀士,劉備私下以為諸葛亮雖有經天緯地之才,但在荊州恐不大超脫(也就是不大自然,誰知道劉備怎麼想的。不大超脫含義甚多),或者就是不大放心。我好不容易借來了,沒准因為你哥哥你再還回去!那可不是劉備的本意。
張飛。讓此公守荊州重鎮,劉備糊塗尚不至於此也。只有關羽了。劉備善於政治手腕,為不引起諸葛的懷疑(一說為當時劉備器重龐統甚於諸葛,故把龐統帶於身邊侍侯),決定由關羽協助諸葛共同管理荊州。
但是很快,龐統命喪落鳳坡,劉備悲痛之餘,當即調諸葛至西川。至此,荊州的重任全部交給了關羽。
(4)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完整電影擴展閱讀:
大意失荊州的原因:
1、劉備錯用關羽
按《三國演義》的敘述,劉備給諸葛亮信中已暗示,讓關羽接印。諸葛亮對關羽感情用事、孤傲自負、沒有全局觀念的性格弱點,是很不放心的。可主公內定,不得不交權。後來事實證明,劉備錯用了人。
2、失和東吳
諸葛亮交印前,一再告誡關羽「北拒曹操,東和孫吳」,是保全發展荊州的關鍵。然而關羽卻忘記了軍師之言,壓根兒就瞧不起孫權,平時疏於交往。孫權為了測試孫劉聯盟,派特使為兒子向關羽之女求婚,卻遭到關羽辱罵。於是孫權採納呂蒙、陸遜意見,不顧聯盟破裂,下決心取荊州。
2、東吳少壯派將帥呂蒙、陸遜多講現實功利
為奪回荊州,不像老一輩如魯肅看重聯盟關系,屢次勸說孫權出兵。他們「詭計多端」,針對關羽性格弱點,先是去其疑,換下呂蒙,以名氣不高的年輕人陸遜充任陸口前線指揮官,讓關羽放鬆對東吳的警惕。
接著,增其驕,讓陸遜給關羽寫封謙卑恭維的信,給關羽戴高帽子,並求兩家之好,麻痹關羽,暗中卻派水軍特戰隊,趁關羽率主力部隊離開荊州攻打樊城之際,打掉沿江崗哨,奇襲了荊州。
4、糜芳、傅士仁叛變
糜芳、傅士仁因沒有做好出征部隊後勤保障,受到關羽責罰,並聲言取樊城後再處治二人。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既然對糜、傅已不信任,卻又命二人守公安、南郡。糜、傅懼怕關羽秋後算賬,一經孫權策反,立即投降,交出城池,關羽失去了支援保障基地。
5、陸遜善待關羽隊伍中荊州籍官兵的留守家屬,按月發放糧米,有病遣醫治療,人道主義的關懷動搖了軍心,使其紛紛逃亡。關羽只知硬碰硬,不會打心理戰。
6、劉封、孟達拒絕支援
關羽殘部退至麥城時,曾派廖化向附近上庸守將劉封、孟達請求支援。但二人強調「山郡初附」,人心不穩,拒絕出兵解救。實際是劉封對關羽反對他這個「義子」做劉備接班人的報復。
7、諸葛亮指揮思路不明。
曹吳聯合是實,但取荊州的是孫權而非曹操,曹操只做了策應,這已使關羽腹背受敵。自從離開荊州後,諸葛亮就未再過問荊州事,好像有了萬人敵的守衛,他便無須干預,乃至魏吳聯手襲荊州,益沒有高度重視。
⑸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哪集
第五十九集:走麥城(1994版)
電視劇《三國演義》(1994版)
第五十九集:走麥城(主要劇情)
行至三岔路口,趙累迎上,報知公安守將傅士仁已獻出城池,投降東吳,南郡糜芳也降了東吳的消息,關羽怒氣上沖,大叫一聲昏厥馬下。
關羽醒後採納趙累意見,一面派馬良去成都求救,一面從旱路去取荊州,並致書呂蒙,責其背信棄義。呂蒙有意讓信使見到荊州兵家屬,帶回家書,以瓦解關羽部眾鬥志,果然收效。
關羽率余部將士向荊州進發,一路上又連遭吳軍阻擊,關羽部眾陷入重圍,後經關平、廖化救出,只好轉道麥城暫屯一時,以待川中救兵。
吳軍四路人馬將麥城圍住,關羽命廖化前往上庸求救。上庸守將孟達、劉封因恨昔日關羽傲慢,遲遲不肯發兵。諸葛瑾奉孫權之命說降關羽,被關羽轟出城外。
呂蒙設計三面圍城緊攻,關羽被迫棄城出走。關羽留王甫、周倉等死守麥城,隨後帶領關平、趙累等沖出麥城直奔西川,准備日後再重整兵馬恢復荊襄。約走了四五里,遭遇東吳朱然埋伏,關羽不敢戀戰,往小路退走,趙累已死於亂軍之中。此時關羽所隨士兵逐漸減少,只剩十餘人。
關羽不勝悲惶,令關平斷後,自己在前開路。突然數道絆馬索,終於絆倒赤兔馬,關羽父子被吳將馬忠擒住。孫權愛關羽義勇無雙,欲勸其歸降。主簿左咸以曹操之事說之。孫權沉吟無語,終於點點頭,一代名將關羽和關平父子倆便在雪後初晴之時,大義凜然步履從容地走向生命的終點。
(5)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完整電影擴展閱讀
關羽(160—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被稱為「美髯公」。早年跟隨劉備顛沛流離,輾轉各地,和劉備、張飛情同兄弟,因而雖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關羽仍然借機離開曹操,去追隨劉備。
赤壁之戰後,關羽助劉備、周瑜攻打曹仁所駐守的南郡,而後劉備勢力逐漸壯大,關羽則長期鎮守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在與曹仁之間的軍事摩擦中逐漸占據上風,隨後水陸並進,圍攻襄陽、樊城,並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軍,將前來救援的於禁打的全軍覆沒。關羽威震華夏,使得曹操一度產生遷都以避關羽鋒銳的想法。
但隨後東吳孫權派遣呂蒙、陸遜襲擊了關羽的後方,關羽又在與徐晃的交戰中失利,最終進退失據,兵敗被殺。
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民間尊其為「關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中的「義絕」。
⑹ 誰能概括一下關羽大意失荊州的主要內容
赤壁之戰後,荊州七個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劉備入蜀(四川),留關羽鎮守占據的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其中南郡是劉備向東吳借的。
劉備得到蜀川後,將長沙、桂陽兩郡還給了孫權(相當於還了南郡)。後來關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區,孫權派呂蒙乘虛偷襲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失陷,導致荊州三郡失陷。大意失荊州,現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導致失敗或造成損失,有粗心大意、驕傲輕敵的意思。
(6)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完整電影擴展閱讀
關羽的其他事跡
1、單刀赴會
赤壁之戰以後,諸葛亮三計氣死周瑜,得了荊湘九郡。其中荊洲是當時軍事要陣,為兵家必爭之地。劉備為完成三足鼎立之勢,需奪取西川以立其業,故派大將關羽鎮守要地荊洲。吳國為了得到失去的土地,始終不放棄奪回荊洲的想法。
因此,設酒宴名為招待關羽,實為鴻門之宴,宴請關羽過江到東吳。席間埋伏刀斧手欲殺之,關羽久戰沙場,熟讀兵書,早知是計,便有所准備。故而,只帶領十幾個隨從人員,提著寶刀,輕駕小舟,單刀赴會。席間,關羽借與魯子敬多年未見敘舊為由,拉著魯肅不放手,互相敬酒,實則以魯肅為人質 以脫身。
2、水淹七軍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關羽安排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衍)士仁守公安,率駐扎在江陵的大部分荊州軍隊向襄陽、樊城進發,很快將襄陽、樊城分別包圍起來。關羽率兵攻取樊城。曹操遣於禁、龐德救援。龐德預制棺木,誓與關羽死戰。
適逢天降大雨,襄水暴漲,困住於禁、龐德。關羽發現於禁部隊旗號不整,軍士慌亂,又見襄江水勢甚急,了解了地形,又根據秋雨連綿,襄江之水必然泛漲的情況,差人堰住各處水口,待水發時,乘高就船,放水一淹,又於漢水口預備戰筏。
當夜風雨大作,於禁軍隊大亂,關羽及眾將皆搖旗鼓噪,乘大船趁勢而下大敗敵軍,活捉了於禁和龐德,大敗敵軍。
3、溫酒斬華雄
汜水關大戰,華雄打敗孫堅又連殺兩員大將,聯軍不敢應戰。關羽請戰:「不殺華雄,願砍下我的腦袋」。曹操說「將軍喝了這杯熱酒前去殺敵」。
關羽說:等殺了華雄回來再喝」言畢提刀前去。帳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曹欲派人前去打探,忽然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著華雄的頭往地一擲。這時,杯中的酒還是熱的!
⑺ 簡述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故事
故事概況:
赤壁之戰後,荊州七個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劉備入蜀(四川),留關羽鎮守占據的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其中南郡是劉備向東吳借的。劉備得到蜀川後,將長沙、桂陽兩郡還給了孫權(相當於還了南郡)。後來關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區,孫權派呂蒙乘虛偷襲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失陷,導致荊州三郡失陷。
大意失荊州,即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失去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的典故。大意失荊州,現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導致失敗或造成損失,有粗心大意、驕傲輕敵的意思。
⑻ 關羽如何大意失荊州故事情節
聽說東吳大將呂蒙病,換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陸遜,馬上驕傲自滿起來,調走了原本用來守衛荊州的精兵強將去攻打曹仁,致使被陸遜鑽了空子,失去荊州。
⑼ 三國演義關羽大意失荊州詳細情節
關羽調遣重兵防守荊州,呂蒙無可攻入之地,後來陸遜獻計...
陸遜帶著禮物和幾萬精兵,乘船到了荊州的關卡,烽火台那裡,拍關羽馬屁,就說關羽如何如何神勇,都見了都怕之類的話。
關羽對陸遜放鬆警惕,並且同意陸遜在烽火台駐扎一晚,然後陸遜買通烽火台守將,佔領烽火台。。。
後來關羽迫走麥城,在麥城,關羽遣一個武將..(不記得誰了,好像周倉)去向孟達,劉封調集救兵,後來孟達劉封不願意出兵,關羽只好突圍,突圍過程中被絆馬索絆倒,就是一條繩子綁在樹中間,馬一過去就摔倒了,然後關羽被擒。
⑽ 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故事內容,一百字左右.
關羽當時遠征樊城,荊州空虛。曹操採納司馬懿之計,一面調五萬精兵去救援樊城,一面聯結東吳,叫孫權暗襲荊州。那時,東吳守將是大將呂蒙,很厲害。關羽為防呂蒙,留下重兵防範,呂蒙難攻。這時,陸遜獻計說:『關羽自恃英勇無敵,所怕的就是你。如果將軍辭職,關羽一定中計。』呂蒙依計而行,關羽果然中計,便把荊州重兵調來攻打樊城。結果,呂蒙率吳軍攻破荊州。關羽被迫走麥城,被吳軍設計俘虜並殺害。後來張飛為了給關羽報仇,匆忙上陣,對部下過於苛刻,大醉之後被部下所殺。劉備也被打得是一蹶不振。在白帝城,劉備把他的孩子阿斗托給諸葛亮,這就是著名的『白帝託孤』……
另附參考資料:
關羽並非大意失荊州
關羽並非大意失荊州,荊州之失,乃勢所必然。
第一 荊州乃軍事必爭要地。對蜀來說,孔明隆中對:「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反過來說,既然威脅到宛、洛,那魏又豈能置之不理。對吳來說,奪取荊州,「全據長江以守,以待天下之變」也是大的方針策略。荊州只要有機可乘,誰都想據為己有。
第二 劉備取西川,使魏吳有機可乘。
於是遂請孔明,同議起兵西行。孔明曰:「荊州重地,必須分兵守之。」玄德曰:「吾與龐士元、黃忠、魏延前往西川;軍師可與關雲長、張翼德、趙子龍守荊州。」孔明應允。於是孔明總守荊州;關公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江陵,鎮公安。玄德令黃忠為前部,魏延為後軍,玄德自與劉封、關平在中軍。龐統為軍師,馬步兵五萬,起程西行。這里已分馬步兵五萬。
因龐軍師被張任在落鳳坡前箭射身故。孔明曰:「既主公在涪關進退兩難之際,亮不得不去。」孔明遂與了印綬,令文官馬良、伊籍、向朗、糜竺,武將糜芳、廖化、關平、周倉,一班兒輔佐雲長,同守荊州。一面親自統兵入川。先撥精兵一萬,教張飛部領,取大路殺奔巴州、雒城之西,先到者為頭功。又撥一枝兵,教趙雲為先鋒,溯江而上,會於雒城。孔明隨後引簡雍、蔣琬等起行。當日孔明引兵一萬五千,與張飛同日起行。這里至少又分兵一萬五千。
至此,荊州還能有多少兵來守呢?正如司馬懿獻計曹操:「臣有一計,江東孫權,以妹嫁劉備,而又乘間竊取回去;劉備又據占荊州不還:彼此俱有切齒之恨。今可差一舌辯之士,齎書往說孫權,使興兵取荊州;劉備必發兩川之兵以救荊州。那時大王興兵去取漢川,令劉備首尾不能相救,勢必危矣。」
荊州乃重地,又前後兩次分兵,在危急之時,劉備又不發兩川之兵以救荊州。雖孫武吳起不能為。劉備不發兩川之兵,也是棄輕就重,無奈之舉。益州漢中要分兵鎮撫,那才是三國鼎立的根本。
孔明入川時對關羽曰:「倘曹操引兵來到,當如之何?」雲長曰:「以力拒之。」孔明又曰:「倘曹操、孫權,齊起兵來,如之奈何?」雲長曰:「分兵拒之。」孔明曰:「若如此,荊州危矣。吾有八個字,將軍牢記,可保守荊州。」雲長問:「那八個字?」孔明曰:「北拒曹操,東和孫權。」雲長曰:「軍師之言,當銘肺腑。」這是一廂情願,實力不濟,怎麼東和孫權?在關羽拒婚之前,東吳已有兩次對荊州虎視眈眈。劉備分兵入川,早有細作報入東吳。吳侯孫權會文武商議。顧雍進曰:「劉備分兵遠涉山險而去,未易往還。何不差一軍先截川口,斷其歸路,後盡起東吳之兵,一鼓而下荊襄?此不可失之機會也。」權曰:「此計大妙!」因吳國太大怒:「吾一生惟有一女,嫁與劉備。今若動兵,吾女性命如何!」遂叱退眾官。國太恨恨而入。孫權立於軒下,自思:「此機會一失,荊襄何日可得?」後孫夫人回吳,具說張飛、趙雲殺了周善,截江奪了阿斗。孫權大怒曰:「今吾妹已歸,與彼不親殺周善之仇,如何不報!」喚集文武,商議起軍攻取荊州。正商議調兵,忽報曹操起軍四十萬來報赤壁之仇。孫權大驚,且按下荊州,商議拒敵曹操。這是第一次。第二次,卻說東吳孫權,知玄德並吞西川,將劉璋逐於公安,遂召張昭、顧雍商議曰:「當初劉備借我荊州時,說取了西川,便還荊州。今已得巴蜀四十一州,須用取索漢上諸郡。如其不還,即動干戈」。商議起傾國之兵,來取荊州。忽報:「曹操又起三十萬大軍來也!」權大驚,且教魯肅休惹荊州之兵,移兵向合淝、濡須,以拒曹操。縱然關羽不拒婚,東吳就不取荊州嗎?
義薄雲天、智勇雙全,被封到「蓋天古佛」的關羽,竟然長時間背負著「大意失荊州」的罪名,確實令人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