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寫一篇抗美援朝的觀後感100字
寫作思路: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
在影片中我們結識了那些最可愛的人:用年輕的身軀為沖鋒部開辟道路的黃繼光,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雲,「戰斗小組長」呂松山……他們用自己年輕的生命譜寫了生命中最輝煌的篇章,我們的敵人也不得不對他們無比的畏懼和佩服。
中國志願軍用他們的頑強而無畏的精神戰勝了敵人,也震懾了那些曾經侵略過我們的人。這是史無前例的戰爭;是窮國打敗富國、弱國打敗強國創造歷史奇跡的戰爭;是中國軍隊打出國威、打出軍威、打出骨氣、揚眉吐氣的戰爭;中國自願軍譜寫了中華民族戰爭史上最光輝的一頁,他們不愧是我們最可愛的人。
讓我們銘記那些最可愛最可敬的人——曾經奮不顧身向前作戰的志願軍吧!
2. 上甘嶺電影觀後感
影片《上甘嶺》的創作者對這次戰役進行了高度概括,他們並沒有面面俱到地反映這樣一個震驚中外的戰爭,而是通過志願軍某部八連這樣一個連隊從接收陣地,由防禦戰轉入坑道和最後發起反攻,收復主峰的43天戰斗經歷。
再現了那場驚心動魄的戰役,熱情謳歌了志願軍戰士為追求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無私無畏的獻身精神。除了藝術形象塑造方面的成功外,在聲畫結合、場面調度、結構安排和節奏把握上亦頗具特色,反映了新中國建國初期人們對自由、和平、幸福的憧憬和自信。(網易娛樂評)
《上甘嶺》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故事片。由沙蒙、林杉執導,高保成、徐林格、劉玉茹等主演。於1956年12月1日上映。
影片改編自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浴血奮戰,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中國電影資料館完成了該片4K精緻修復,使其再現銀幕。已完成4K修復的電影《上甘嶺》是目前觀眾能看到的最清晰的版本。
創作背景
毛澤東了解到上甘嶺戰役後,指示有關方面將上甘嶺戰役拍成電影,擅長軍事題材片拍攝的長春電影製片廠承擔了這一任務並立即組成了創作班子,由沙蒙、林杉任導演,因為林杉曾創作了多部反映革命體裁的作品,所以他和曹欣、沙蒙、 肖矛成為《上甘嶺》的劇本創作者。
以上內容來自 網路-上甘嶺
3. 《長津湖》電影優秀觀後感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長津湖》電影優秀觀後感(通用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今天晚上,爸爸媽媽帶我去看了《長津湖》,看完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這是一部抗美援朝的電影,裡面有這樣一句話讓我很觸動。他是這樣說的「如果我們不打這一仗,就要讓我們的下一代來打。」我們把該打的仗都打了,我們的後代就不用再打了。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中國人敬仰我們的烈士們。讓我影響深刻的是我們中國軍人在冰天雪地里吃土豆,挨餓受凍,而美國軍人在軍營里大口吃肉。在這樣條件惡劣的情況下,我們的中國軍人依然堅守陣地,抗戰到底。
讓我非常感動的是雷公勇敢地轉移標識彈,犧牲在敵人的炮火中。最後說著「我好疼,我要回家。」是怎樣的精神讓他義無反顧沖向戰場?
讓我久久不能忘懷的是一排排志願軍戰士在零下四十度的陣地上,保持著戰斗姿態成為了一個個永不傾倒的「冰雕」。
沒有先輩們的浴血奮戰,就沒有如今的繁榮昌盛!我們要時刻銘記,永世不忘,好好學習,報效祖國。
聽說新上映了一部電影,名字叫《長津湖》。於是,今天爸爸媽媽帶我去看了這部電影。
長津湖這部電影講的是我國志願軍們與美國兵在長津湖作戰的故事,是抗美援朝非常重要的一場戰斗。「時間就是生命!」「這場仗如果我們不打,我們下一代人就得打。」「希望我們的下一代,活在一個沒有硝煙的年代。」……雖然能記住的不多,但每一句都讓我淚流滿面。
我國志願軍為了和可惡的美國兵作戰,不顧一切地戰斗。不顧自己的安危,不顧自己嬌弱的身體,最後才圓滿完成任務。我印象最深的畫面是:我國志願軍們在聖誕節啃冰冷的土豆,而可惡的美兵卻在喝大酒,吃大肉,真是明顯的對比啊!
我忘不了戰士們啃冰土豆的景象,忘不了戰場上子彈和大炮的聲響,忘不了雪堆上一個個「寒冰雕像」。當美國司令看到冰雕時,感嘆道:「我們的敵人竟然有如此強大的決心,我們永遠戰勝不了。」我們志願軍沒有飛機也沒有坦克,但有一顆堅定的決心!
聽爸爸說,我的太爺爺當年也參加了抗美援朝,歷史上的戰斗比電影拍的更慘烈。今天的我生活在和平時代來之不易,都是英雄們的鮮血換來的!我要有一顆感恩的心,要不是他們為我們遮風擋雨,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今天去看《長津湖》,看老一輩革命者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換得如今我們沒有硝煙的幸福生活,又比平日里更多了一份感慨。
我在電影院遇到了兩撥人讓我印象深刻,一撥是年輕的父母帶著兩個小男孩來看這部電影,結束後兩個小孩站在海報前舉著少先隊員敬禮手勢一起合照,沒有嬉皮笑臉而是滿臉認真;一撥是我原來初中的數學老師和他兒子,他年輕時候當過兵,現在他兒子也是一名優秀的海軍戰士。我想這就是傳承!這就是永垂不朽的精神!
「我們現在不打,下一代也要打這場仗,我們現在是替下一代打」。被這部電影深深觸到,戰爭場面拍的真的是太棒了,場面宏大氣勢很足,人物群像也展示的很深刻,中段炸通信台那段很激烈,心都被扣著,緊張感拉的很好嗯。還有食物對比,心裡酸了,戰役的補給裝備差別實在懸殊,最後的冰雕更是綳不住了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啊!《長津湖》還是很可以的,值得一看吶,准備好紙巾吧。
國慶節假期,我們一家人一起去看了《長津湖》這部電影,它給我帶來了很大的觸動。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主人公伍千里帶著他的弟弟——新兵伍萬里上戰場前線與美軍戰斗的故事。戰場上的情景很慘烈,深深觸動著我的心靈。
看完電影回到家,媽媽將一個土豆在熱水中煮熟,把它放進了冰箱的下層凍了起來。凍好後又把它給了我,讓我嘗嘗,我咬了一口,根本就咬不動,像石頭一樣硬邦邦的。我一臉疑問地問媽媽這是干什麼,媽媽說:「你想想,志願軍戰士們在冰天雪地中,只吃這種土豆,卻沒人喊苦,還打了勝仗。你也要像他們一樣長大後為祖國做貢獻。」說完媽媽又給我們講解了長津湖這個真實故事:長津湖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中發生在長津湖地區的一場戰役。長津湖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3個軍,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與武器裝備世界一流、戰功顯赫的美軍第10軍,於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鮮長津湖地區進行了直接較量,創造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全殲美軍一個整團的紀錄,迫使美軍王牌部隊經歷了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這次戰役,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
志願軍在東西兩線同時大捷,一舉扭轉了戰場態勢,成為朝鮮戰爭的拐點,為最終到來的停戰談判奠定了勝利基礎。聽到這里,我想到了電影上那副畫面,那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畫面:一個美軍偵察兵發現一隊中國軍人,趕忙去查看卻發現是一尊尊蓄勢待發的冰人。他們每個人的臉上都被凍上了一層霜,臉上結了厚厚的一層冰。其中有一位軍人趴在一塊大石頭上,一隻眼緊閉著,另一隻眼死死地盯著槍口,似乎只要一個不注意,子彈馬上就會飛出去。還有一位軍人也趴在石頭,手裡拿著對講機,一副隨時奉命帶軍隊沖出去的樣子。美軍隊長看到了,鄭重地給這群冰人敬了一個軍禮,他說:「面對這樣的敵人,我們是打不贏的。」這群冰人是誰?是中國人民志願軍,他們這種大無畏的犧牲精神贏得了對手的尊重。當我看到這里的時候,我覺得我的心都被揪了起來,零下幾十度,那麼冷的天,這是怎樣的一種意志呀?擁有這種鋼鐵意志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怎能不勝利呢?和他們相比,我真是渺小的不能再渺小了。以後,無論怎樣的困難,我都要克服。
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硝煙的時代中,我們應該感謝那些革命戰士們,是他們奉獻出了生命才換來了現在的和平,才讓我們擁有了現在的幸福生活,讓我們可以安靜地坐在教室里學習。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努力學習,建設我們的祖國,不辜負革命前輩的期望。
最近火熱播放的《長津湖》,成為我滿懷期待的一部電影。終於在一個空閑的晚上,我來到人氣爆棚的影院里,認真觀看完了這部長達3小時的歷史戰爭片。
時間追溯到1950年,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在長津湖極寒嚴酷的條件下,憑著鋼鐵的意志和英勇無畏的戰斗精神,演繹了一段波瀾壯闊的劇情。整部影片氣勢恢弘,震憾人心,其中許多情節直戳淚點。毛岸英向彭總主動請纓前線作戰:「幾十萬老百姓的孩子,一道命令就上了戰場,我毛岸英有什麼理由不去?」伍萬里千里迢迢尾隨參軍,理由無法拒絕:「我要保護分給我家的土地」。第七穿插連已轉業的指導員梅生,得知出戰消息,從上海連騎12個小時的自行車回連報道,身上揣著最重要的東西,是八歲女兒的一張照片。
零下四十度的雪地里,潛伏的志願軍吃凍土豆崩掉了牙。影片最後呈現的冰雕連,那一排排俯卧在雪地里的志願軍戰士,手握鋼槍、手榴彈,保持著整齊的戰斗隊形和戰斗姿態,讓逃離的美軍將領都由衷敬禮。
離場後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腦海里浮現的全是電影里的情節畫面。當沖鋒號吹響的'時候,我全身熱血沸騰,在敵我雙方武器裝備相差懸殊巨大的年代,中國人民志願軍一舉殲滅美囯最精銳部隊,取得了戰役性勝利,是多麼激動人心的一刻。正義,使命,信念,團結一心,在整部影片中表現的淋漓盡致。他們是英雄,捨生取義,頑強拼搏;他們是戰士,奮不顧身,艱苦磨難。他們打了這一仗,只為下一代不再打仗;他們出生入死,誓死捍衛國家領土,只為讓下一代活在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里。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在為我們負重前行。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何其有幸,我們生於華夏,生在這個和平的時代,不經戰亂,不缺衣食。何其有幸,祖國是如此強大,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舉國上下同心同德,保持著優良的傳統美德。何其有幸,我們以祖國的繁榮富強為驕傲和自豪!
謹以此文,向《長津湖》里那些英雄們致敬,向最可愛的人致敬,向中國人民志願軍致敬!
10月3日,爸爸帶我去看了一個關於抗美援朝的電影,名字叫《長津湖》。講的是1950年10月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決定攻打朝鮮,朝鮮抵禦不住美國的強勢進攻,向中國發起求助。毛主席想美國再往前進攻就要跨過鴨綠江了,於是他下令志願軍抗美援朝,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最感動我的故事是講述伍百里,伍千里,伍萬里三位戰士先後參軍。偶然的機會哥哥發現弟弟伍萬里扔手榴彈扔的特別准,然後弟弟用他那精準的手法幫助團隊取得了戰役的勝利,炸毀敵方的信號塔。
隨後,美軍的北極熊團來支援。伍千里帶著大家去阻擊,這時敵方投下了一枚炸彈,參戰多年的老戰士雷公一眼認出這是一枚標識彈,他為了保護大家的安全把標識彈裝在車上帶到了敵方的坦克營,敵軍的飛機向標識彈轟炸,他和敵軍的坦克營同歸於盡,壯烈犧牲,許許多多的戰士也在戰爭中先後犧牲了。經過三年的艱苦戰斗終於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影片中這樣的英雄還有很多很多,革命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和平,我們要格外珍惜。好好學習,長大報效祖國。
國慶假期,媽媽帶我去電影院看電影,電影的名字叫長津湖。
電影講的是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抗美援朝。此時電影院人山人海,座無虛席。我和媽媽直接被觀眾「擠」到了角落裡的座位上,看來,這部電影很受歡迎。現在來比一比美國軍隊和志願軍軍隊。當時,美國的鋼產量是中國的140倍,美國的戰斗機密密麻麻地在空中飛行,像一排排巨型的大雁,讓人看了膽戰心驚。坦克就很霸道了,在凹凸不平的路上橫沖直撞,像一個個龐大的推土機。這么厲害的`武器最終卻輸給了武器落後只有小米加步槍和幾十門大炮的中國志願軍。
電影中有不少讓我感動的畫面。比如,戰士們為了躲避美國的飛機,躺在死人堆中裝死人,不料美國的戰斗機在空中幾個來回找不到一個活人,竟然打賭比誰射擊的死人多,這下子可犧牲了不少戰士,真是令人又氣又恨。還有戰士們被凍成了「冰雕」,在雪地里一動不動。他們的臉上、眉毛上、帽檐上都是冰雪,直到生命結束的時候都依然保持著戰斗姿勢。
這部電影可以用六個字來形容:感動、震撼人心。電影長津湖真是一部值得觀看的好電影。
今天,媽媽帶著我去看了一場電影,電影的名字是《長津湖》。媽媽告訴我,這是一件真實的故事,是發生在中國抗美援朝的時候,一場真實的戰爭。
這是我第一次看,戰爭類的電影。他讓我太感動了,尤其看到我們的軍人從碎石路上穿過對岸的場景,看得我心裡既氣氛又難過。因為沒有別的路。戰士們只能一個個從碎石上穿過對岸。周圍沒有掩蓋物,美國的飛機從天空上飛過,戰士們趕緊躺下當死屍,可是這樣也沒有逃脫美國飛機的轟炸,好多戰士躺在那裡活生生地炸死。看得我心裡難過極了,看著那一個個美好的生命,就這樣消失了,全場的人們都發出了「哎呀」的聲音,我想這時候大家的心情是一樣的。
最精彩的一幕是我們的戰士接到命令和美國軍隊進行全力對抗的時候。雖然我們戰士們的武器和美國的坦克大炮沒法比,但是我們的戰士憑著頑強的毅力,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把美國人打得落花流水,落荒而逃。
看了這部電影我知道了,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是用無數先輩們的的鮮血換來的,他們是我們的民族英雄。同時媽媽告訴我,我們要好好學習,只有我們的科技發達了,武器先進了,才不會受別的國家的欺負。
看了最近剛出的電影《長津湖》,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我感慨萬分。七十多年前,英勇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去進行一場守護正義的戰爭。他們是最可愛的人,最英勇的人,最可敬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生命築起一道牆,阻隔美帝主義的侵略,保衛了中朝兩國的和平與安寧。
是戰爭無疑是殘酷的。《長津湖》里,中國人民志願軍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他們吃不飽穿不暖,但他們仍舊堅持在抗戰的一線,只是因為那保家衛國的決心。電影中有一幕火車上路過長城的場景,而他們就是長城,用生命築起長城換來和平。
《長津湖》里,看到美國的飛機轟炸我們最可愛的人,看到我們最可愛的人不到最後不放棄,看到他們用盡一切力量去反抗美軍,我抑制不住地哭了。我在想,如果沒有他們,我們現在會是什麼樣。所以我們應該一直銘記他們,緬懷他們。
先輩們用鮮血寫下的歷史,用青春和生命換來的和平,人們不會忘記,更不敢忘記。《長津湖》的上映讓人們對抗美援朝戰爭有了更多的了解,讓人們對這來之不易的和平更加珍惜。
惟願硝煙不會再彌漫,和平不會再消逝。
4. 抗美援朝的觀後感400字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觀後感1
他們,戰無不勝;他們,毫不畏懼。把生命的滴滴鮮血點綴在偉大的祖國母親身上;他們,永遠把祖國放在第一位;他們,戰勝了叫做「紙老虎」的困難。
他們就是抗美援朝的志願軍戰士們。
你還需要遇到多少感動,才能治癒心中的孤獨?
廣告
你還需要遇到多少感動,才能治癒心中的孤獨?
戰爭,永遠是殘酷的。我們的億萬同胞們,經歷了多少困難,才能贏得一點點生存的希望,和生命的曙光。
……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觀後感2
在抗美援朝的戰爭中涌現了很多為了他人的安全而放棄自己的生命的英雄。
羅盛教也是其中之一,他是1950年7月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1年4月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號召,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任某部偵察連文書。一天,連觀察所附近的山村遭美軍飛機轟炸,他冒著濃煙烈火,搶救出一位朝鮮老大娘和一名兒童。1952年1月2日晨,4名朝鮮少年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裡附近的櫟沼河上滑冰,其中一位少年不慎掉入2。7米深的冰窟,另3名少年大聲呼救。
5. 抗美援朝電影觀後感
《長津湖》勾勒的是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團場3個軍,在抗美援朝戰爭的東線戰場上,在極端化艱辛的條件中,克服缺衣、少食、極寒等無法想像的艱難。
視死如歸,勇敢迎戰,敢於斗爭,重挫美軍精英陸軍的第一師悲痛歷史時刻。英雄人物們的犧牲換來了今天的和平,痛苦到光輝是由於他們有鐵一般的堅定理想信念、鐵一般的責任與擔當、鐵一般的實干精神和鐵一般的作風紀律。
長津湖戰役中,為狙擊美國軍隊撤退,「新中國成立第一位特等功臣、特等抗日英雄」任常倫領命率172團第3連3排恪守1071堡壘西北側小高嶺。
他指引3排擊退多倍於己的美國軍隊8次攻擊,直到子彈耗光。在美國軍隊沖到陣營的危急時刻,任常倫抱住僅有的一個炸葯包,拉燃導火線沖進敵群,與敵兩敗俱傷,用性命守好了陣營。
6. 求一篇抗美援朝的觀後感600字
人類在地球上走過了幾萬年,有記載的歷史也就幾千年。但是,歷史從某種程度上從未改變,弱肉強食一定還是歷史規律。
作為青少年來說,抗美援朝的最大意義就是不要忘記今天的幸福從何而來,也不要忘記忘戰必危的古訓,以感恩之心對待先輩,以敬畏之心對待歷史,以警醒之心肩負責任。
7. 觀看電影,冰血長津湖,觀後感
篇一:長津湖觀後感300字
國慶節這天,我在老師的推薦和家長的帶領,下來,到了高速時代廣場的星空影院觀賞長津湖。
觀看前我神情激動, -看時間還有半個小時呢!半個小時過去了, 電影開始了,我看到並了解了長江湖戰爭的由來一-是因為朝鮮內斗美國幫助南朝鮮發起全面侵略北朝鮮的戰爭,由於事情緊急,而且還威脅到了剛剛誕生的新中國,我們不得不發起了抗美援朝的戰爭,由此打到了長江湖。
觀看中,我感覺渾身熱血沸騰。觀看完,我覺得裡面最有意義的一句話就是「一隻蛋如果從外面被敲開,註定只能被吃掉。如果從裡面啄開,說不定是只鷹。」是啊,看你是被老鷹吃掉的食物,還是吃食物的老鷹,完全是由你自己選擇的!
這一次抗美援朝戰爭給新中國的發展和繁榮昌盛奠定了基礎,也給新中國的成長贏得了時間。
篇二:長津湖觀後感300字
完這部電影後,我心裡有很多感想。這部電影講述了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一次經典戰役一一長津湖戰役。 故事的背景是在1950年,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當時,陸戰一師潛到長津湖西側,這里有連綿起伏的萬重山。志願軍們清楚地知道,前方的美軍有數十萬人,擁有著世界上最先進的裝備一陸戰一 師師部和部分工兵有3000人,湖東側,陸軍第七師31團有4000人,陸戰-師的一團和五團共8000人,並且還有第一航空聯隊的空中支援。但我方誌願軍,裝備不好,只能「硬打」。
長津湖這部影片,一部分是通過采訪當年作戰老兵的回憶還原出來的。志願軍當時沒有多少棉套,可能是老天爺也在作怪,夜晚最低的溫度竟低達零下40度,讓志願軍的戰斗雪上加霜。電影里有句話我印象深刻:這場戰如果我們不打,就是我們的下一代打。正是先輩們的無畏奉獻,才讓我們有了美好的今天,我們更要好好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努力奮斗,為中華復興而讀書!
篇三:長津湖觀後感300字
今天晚上,我觀看了長達三個小時的電影《長津湖》, 我深有感觸,這部電影的主題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第二次戰役發生在長津湖地區的一場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三個軍,在艱苦的條件下,與裝備先進的美軍作戰,創造了全殲美軍一個整團的記錄。 迫使戰功顯赫的美軍王牌部隊經歷了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確退」先烈們用生命保衛家園,我印象最深的是兩個鏡頭,第一個是澤東之子毛岸英,為了拿地圖而犧牲。
我想到毛岸英為了來朝鮮與彭德懷說的話「 別人家的孩子-道命令就上戰場,我毛岸英憑什麼不去?"我從這句話感到毛岸英已經做好了以身殉國的准備,他為了國家,顧全大局,是一位值得敬佩的人。第二個是影像是最後凍僵在戰壕里的戰士,他們就算犧牲,也絕不放棄任務。這種精神是美國人打不敗的,所以讓美軍輸的心服口服。
篇四:長津湖觀後感300字
國慶小長假,我看了一部愛國大片叫長津湖。這部電影講述了1950年抗美援朝的故事,當時美國人想利用朝鮮作為跳板來進攻。中國中國人民在毛主席的領導下,派出了以彭德懷為總司令的志願軍來幫助朝鮮人民抵抗美國。雖然180分鍾的電影講述不了整個抗美援朝的故事,但還是展現了志願軍不屈不撓,
堅持不懈的赤子心,每位戰士的話都讓後人銘記在心中。電影重點講述了七連的戰士們。他們敢於戰斗不怕犧牲, 其中戰士們的行動讓我印象深刻,美國戰斗機扔下的炸彈是根據標識的引導,但他們不顧疼痛硬生生的用身體扛過去了。
美國人進攻長津湖等著他們的,不是危險的炮火,而是寧願凍死,也不願違抗命令的戰士,洋人們羞愧難當,我們有我們堅強的戰士,但是他們只有互相嫌棄,還等著開飯的兵。
我們要學習志願軍的愛國精神,執行命令的精神 ,不怕犧牲保家衛國的精神,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祖國的和平統一, 我們要好好學習長大後報效祖國。
8. 我的戰爭觀後感
《我的戰爭》這部電影是由彭順導演執導的一部抗美援朝的電影,磅礴的氣勢,恢宏的場面頓時吸引了我的眼球,戰爭場面震撼慘烈,彌漫著濃濃的硝煙,我懷著崇敬與激動的心情觀影。下面我為大家搜索整理了關於我的戰爭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久違了,抗美援朝影片。真的已想不起上次看關於這場戰爭的電影是什麼時間了,因此無論影片品質如何我都要去看看,更何況影片還真的不錯。
我看電影《我的戰爭》向編劇劉恆致敬:在許多作家忙著「穿越」到古代,盡情展現帝王將相之時,他能用良知寫下這個劇本。向導演彭順致敬:因為他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對這段歷史的感知不會比我們多,盡管被詬病影片人物刻畫不到位,細節缺乏,不懂三三制戰術,亂加愛情胡椒面等等,但他能在對這場戰爭的非議聲中,能從中國這么多導演中站出來,用心拍攝了這部影片並讓它橫空出世,難道不值得我們敬佩嗎?向演員的敬業精神致敬:劉燁、楊佑寧等,為了影片真實在炮火中堅持不用替身完成每一場戲,這里的劉燁盡管鬍子拉碴、性格粗糙,但卻覺得這是我看到的他最美的形象。甚至連台灣演員楊佑寧在這里都令人刮目相看。
當看到黃志忠扮演的老爹爭搶著並哼著豫劇與敵人同歸於盡時;當看到劉燁飾演的連長孫北川用憨憨有力的聲音對全連僅剩的30餘人「還有沒有種」的呼聲時;當看到身邊戰友一個個倒下而那些具有民我看電影《我的戰爭》族血性的男人仍勇敢前進的純爺們時;當看到孫北川閉眼之前問戰友「你說我們這些事以後會有人記得嗎」時;當看到王珞丹飾演的文工隊隊長站在歡迎隊伍邊用期待的眼神尋覓,恍惚中戴著軍功章的孫北川在歸來的志願軍隊伍中默默的走過,仍是一身灰土滿臉滄桑,然而他永遠也回不來了時;當看到慘烈的戰爭場面以三D的形式近乎真實的呈現在人們面前時,我想被感動的熱淚盈眶滾滾而下的不會僅僅是我一個人吧?
這是在特殊時間,特殊環境,特殊地點打的一場特殊戰爭;這是一個世界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典型案例;這是一場無數個「我」組成的戰爭,說它是一場打出國威給共和國帶來60年平安發展的偉大戰役並不為過。
影片講述了抗美援朝四大戰役:江面大橋遭遇戰,五里亭攻堅戰,小鎮突圍戰,537高地爭奪戰。由孫北川帶領的鋼鐵九連乘火車奔撲前線,火車正在行進中。不料,敵機突然襲擊,遭遇了密集轟炸,隨著導彈一次次的拋下,一股股巨大的沖擊向戰士們襲來,整個戰場都被火光包圍,一大朵一大朵火焰四射的蘑菇雲升上天空,戰士們大量犧牲,孫北川帶領部隊奮勇沖鋒,炸掉暗堡,奪得江面大橋戰勝利。之後收到上級命令前往五義亭阻擊敵軍,到達五義亭,等敵人坦克靠近後給予重擊。在大斧子等人的犧牲下,留給部隊時間,小神仙和老爹成功引爆巨石,將美軍坦克砸毀,守住五義亭,大家的歡欣喜悅響徹山谷。軍隊繼續向敵軍師部挺進,進入小鎮時,不慎進入敵軍布下的地雷陣。文工隊隊長孟三夏觸到連環地雷,孫北川替她將雷按住,並成功除雷。而後被敵人包圍,老爹腿部中彈,王文珺犧牲,後來老爹唱歌引敵人前往,拉響彈雷,消滅阻擊了敵人。九連在537高地北坡時,經過激戰,進入敵人坑道,反撲中,人數所剩無幾,為完成任務毫無懼色,堅持到大部隊到來,英雄們含笑而眠。
看後我被深深觸動,一個個鮮活的英雄人物讓我肅然起敬。敬他們的勇敢,敬他們的團結,敬他們的堅持與努力,敬他們舍己的精神,敬他們的堅定。一幕幕場景再現了前輩們為勝利鋪就的鮮血之路,每一場戰役中都會有志願軍壯烈犧牲,知名的,不知名的,哪個不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哪個不值得我們愛戴與尊敬?他們是我們的英雄!心目中永遠的英雄!
電影是催淚的,令人感動的。當孟三夏撕心力竭地讓大家活著回來時,我的眼眶是濕潤的,活著就是戰友間的深厚情誼,就是最大的勝利;當小神仙奮不顧身將孫北川撲倒躲避炸彈的一瞬間是美麗而震撼的,身後的火海讓這一瞬變得永恆;當天寒地凍,老爹和小神仙冒著生命危險,用盡心血,歷經苦難,滿臉堅定爬出碎石時,我感受到他們的毅力。被深深感動!
中國所有英勇犧牲的戰士用他們的鮮血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他們為了13億中國人現在的美好做出了巨大貢獻。每段幸福生活後都有前輩們的努力與汗水,艱辛與堅持。我們不能忘記歷史,應銘記於心。我們應珍惜現在的幸福,永遠記住幸福後前輩的努力!
對國產戰爭片多數還停留在《上甘嶺》、《兵臨城下》、《英雄兒女》那個階段,當然馮小剛導演的《集結號》例外。也看過不少好萊塢的戰爭片,比如《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細細的紅線》等,真實還原激烈戰爭是關鍵,重要的還是希望對人性更多挖掘。
而這部《我的戰爭》顯然是對著名作家巴金的小說《團圓》二次改編,因為第一次改編的作品是曾經引發觀眾圍觀的《英雄兒女》。影片聚焦一群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如何浴血沙場,表達了他們的愛國情懷,以及相互之間滋生的親情、友情和愛情的故事。
關於抗美援朝那段歷史,現在的年輕人了解並不多,主要還是從教科書一知半解。《我的戰爭》還原了那段真實的歷史,特別從年輕人身上,去觸摸他們一些真實的想法。戰爭的殘酷性他們感受最深刻,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但為了更多家庭不再流離失所,不再妻離子散,不再顛沛流離,拋頭顱灑熱血,是他們義無反顧的堅定信念。
影片表現了抗美援朝四大戰役,江面大橋遭遇戰、五里亭攻堅戰、小鎮突圍戰和537高地爭奪戰,所呈現的戰爭場面非常的炸裂,激烈的交火,灰飛湮滅的各種爆炸,效果震撼。
影片為了還原歷史,所有的裝備都原樣化的展現,租借了超過兩百多條當時的步槍沖鋒槍和一台建國後仿製的日式92式步兵炮。整個拍攝過程中集結近千名群眾演員上演大沖鋒,超過10萬發以上的子彈消耗。
在角色的塑造上,影片同樣給予高度還原。劉燁演繹的孫北川很立體,演員本身演技在線,加上化妝的給力,以及很多危險鏡頭都親力親為,還有台詞的去文學化,呈現給我們一個有血有肉真情實感的軍人形象。他的粗獷、善良和溫情並不矛盾的存在。堅定的毅志力,勇往無前的戰鬥力,都表明他軍人的身份,但他對孟三夏的情愫暗生,通過張洛東傳遞情書,在簡單、直接、豪爽的行為之下,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柔軟的人性光環。
楊祐林演繹的張洛東是個陽光、單純的大男孩,雖然他對孟三夏也情意涌動,但他更希望孟三夏和自己亦師亦友的連長孫北川有個圓滿的歸宿。戰爭讓愛情走開,影片的人設沒有現代人復雜的心思,而是充滿更多正能量,他們的眼裡有的只是戰爭,兒女情懷只是偶爾的閃念。
在充滿雄性荷爾蒙單一的世界裡,孟三夏的出現平添了一些柔和的色彩和溫度。戰爭將男人練就錚錚鐵骨,亦讓女性也多了颯爽英姿。王珞丹塑造的孟三夏直爽火爆,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對孫北川的情感變化很有層次,從抬竿、服軟到愛上,這一過程沒有突兀,只有合情合理。而對張洛東視如親人的表現,也充分表明其女軍人的作風和情懷。
影片很多感人至深的橋段,讓人很難相信這會是曾經最著名的鬼片導演彭順導演的。當然編劇是劉恆老師,他編劇的《雲水謠》、《集結號》和《金陵十三釵》等影片獲獎無數。他們二人的傾力合作,既能夠讓戰爭場面帶感,又能夠還原出當時的角色個性和情懷。
導演彭順曾經是著名的鬼片導演之一,現如今改變風格,一部《逃出生天》讓人刮目相看,而這部《我的戰爭》會是今年戰爭片中不俗之作。換成是內地導演,我們不知道《我的戰爭》會被拍成什麼樣?在大場面的製作和控制上,以及對小人物個性的挖掘上,他不會受很多主觀因素影響。
看了太多兒女情長的影視作品,看《我的戰爭》,會激活我們沉睡的正義感和忘我的`責任感。氣勢磅礴的場面,緊湊不冗緩的節奏,真誠認真的製作,精彩自然的演繹,註定《我的戰爭》是一碗滿滿的正能量雞湯,復甦了我們麻木的精氣神。
影院里看完《我的戰爭》,那種炮火連天、地動山搖的真實體驗帶給人的震撼不亞於《智取威虎山》。同樣是紅色經典,《智取威虎山》採用了英雄傳奇式的手法,而「亞洲鬼王」彭順的《我的戰爭》,更帶著直戳人心的震撼,無論是烽煙滾滾的戰斗,還是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的戰後蒼涼,都帶給人特別真實的體驗。
以抗美援朝為故事背景的影視劇並不在少數,但是真正能做到震撼人心者卻寥寥無幾,多年前的《英雄兒女》如今依舊是幾代人心中的紅色經典。而《我的戰爭》同樣改編自巴金的小說《團圓》,「鬼才導演」彭順執導,劉恆編劇,劉燁、王珞丹、黃志忠、楊祐寧、葉青、王龍華等主演,隔著63年的風起雲涌,再現「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雄偉戰場。
戰場的殘酷、炮火的轟鳴,那個英雄時代的兒女情長與民族血性。《我的戰爭》沒有重復高大全的英雄贊歌,而是更著重那個時代的民族大義和真實的人情人性。
戰爭戲里的愛情,總是來得簡單、直接、純粹而美好~就像孫北川跟孟三夏的愛情。影片中劉燁飾演的孫北川跟王珞丹飾演的孟三夏的愛情萌發,起源於「老鄉」。炮火連天又冰天雪地的戰爭里,人在異鄉所以對「老鄉」格外的溫暖。《我的戰爭》中的愛情是條溫暖的暗線,從一開始孟三夏嫌棄孫北川太粗魯到最後兩個人互生情愫,因為有了愛意,才有了更渴望的求生意志。而孫北川給孟三夏最真實的戰地「血色浪漫」,就是借著酒勁說,我想跟孟三夏親嘴兒。
《我的戰爭》中既有男性期待的荷爾蒙爆棚的戰場對決,也有女性青睞的戰地血色浪漫,更有大場面的戰場視覺沖擊。但最出彩的,卻是鮮有人關注的戰地恐怖。
被譽為「亞洲鬼王」的彭順,他曾經執導的《見鬼》《鬼域》等電影都斬獲不俗的口碑和票房。從依靠化妝、聲效及劇情設計嚇唬某人到動輒上千人共同參與的戰爭電影,彭順算得上「棄文從武」,第一次執導戰爭史詩大片了。而這一次,彭導在恐怖片里練就的一身挖掘人性最深處秘密以打動觀眾的本領被恰到好處的運用到《我的戰爭》中,奉獻一部「非典型性」戰爭電影。那些炮火連天的大場面是最贊的視覺陪襯,那一抹戰地里的愛情是最溫暖的亮色,而屍橫遍野的戰爭恐怖才是最直接的震懾。
影片並沒有刻意調動觀眾的情緒,但彭順導演矯情救贖的緊張氛圍營造和手法,卻很好的讓觀眾融入到影片中,跟著情緒走下去。孟三夏帶領著文工團躲在戰壕里,卻無意中摸到地雷,炮火在外面不斷噴勇著,而狹小空間里的恐怖感才來的更真實。而「李老爹」與敵人同歸於盡那場戲,那段清唱出來的戲曲調子伴隨著英雄和炮火,讓很多人崩掉了淚腺。
這的確是一部不一樣的「戰爭史詩」~很多人看完《我的戰爭》,都說「燃」!不問歷史,只為那種時代的精神!
前幾天,電影《我的戰爭》曝出一款宣傳片,幾個老頭老太太去韓國首爾旅遊,跟韓國的導演妹子炫耀自己當年不用簽證直接開著大卷皮、扛著五星紅旗就進來了。這款預告片遭遇了不少的負面評論,應該會對電影有很大的票房負助推力。網路輿論就是這樣,順勢同情弱者。若是換一款宣傳片,讓老人們回憶自己抗美援朝的時候多麼不容易,成為弱者,估計就不一樣了。
無論是美國還是俄羅斯,都喜歡拍攝一些現代的戰爭電影,最終的目的都是一致的:秀肌肉,別惹我,我很厲害。這屬於不戰而屈人之兵。而秀肌肉不是上來就耀武揚威,而是要顯得自己被欺負了,是自衛,然後越打越牛逼,才好。美帝和俄羅斯,都是這么拍。
所以,各國其實都不太喜歡別國的這類戰爭片。尤其是現代戰爭,各國都有自己的解釋與立場,電影本身的立場就是拍攝國的主流意識形態的體現。美國和俄羅斯圍繞了同一場戰爭,有不同的拍攝方式,比如美帝拍攝《五日戰爭》,俄羅斯立馬還擊一部《八月八日》,都是講2008年8月8日喬治亞戰爭的。誰對誰錯,或恐還說不清楚。因此,在面對戰爭電影的時候,對戰爭雙方對錯的評斷,應該盡量不扯入電影評論之中,因為,扯不清楚,還是交給歷史學人們去做好了。
那麼,我們就不妨僅僅從技術層面來看看這部彭順導演的《我的戰爭》。先說好的一面,拍攝技術層面。彭順導演能駕馭這個戰爭題材,本身就很令人意外。我們國內,除了馮小剛導演拍攝過《集結號》這樣的有血戰場面的現代戰爭戲之外,基本上,新時代,沒有導演做過類似的事情。彭順導演以往也沒有這類影片。從實現情況來看,香港導演確實有過人之處,比《百團大戰》要高好幾個級別。
《我的戰爭》中戰斗場面是什麼級別的?說世界頂級,有點瞧不起美國電影。但在實現水平上,跟韓國的戰爭電影是有一拼的。尤其是開場的火車遭遇飛機空襲,劉燁部隊組織有效反擊一段,算是用了洪荒之力。最大的亮點是簡單、乾脆,而且有戰法,不拖泥帶水。這是以往的國內戰爭電影所沒有的。建議大夥關注這段。
後邊的實現情況中規中矩,大約是前邊用力過猛了,後邊力量與場面略顯跟不上。537高地爭奪戰,就沒打出氣勢來。是不是拍攝經費不足造成的呢?為了呈現激烈與宏大,彭順導演最後給一些主角上了廣角攝像。主角們的表演也非常完美,可以點贊。但是,《我的戰爭》作為戰爭電影來看,總覺得不過癮,後面的力量跟不上去。
從劇本的角度講,先說優點。有幾處春秋筆法,很好。第一處,火車只有35分鍾停靠補給時間。第二處,劉燁部隊前期的火力不行,後期補上了。第三處,我們的補給不給力,劉燁部隊餓肚子。這些,都是抗美援朝的實情,希望以後的抗美援朝電影可以大書特書,這是製造悲情的重要材料啊。
然後說不足。
套路太老了——我們的隊伍牛,打到敵人懷疑人生。建國之初,我們拍攝過不少戰爭片,都是這個套路。當時的指導思想是,革命的樂觀主義。什麼意思呢?就是打丫挺的,越打越開心,勢如破竹,無論老蔣還是美帝,都是見一個干一個,特別開心的。《我的戰爭》實際上有這個因襲,九連越打越牛逼,直接干下了537高地。但是,這個路數,落伍了。
現在的戰爭劇本,更喜歡戰爭的反戰主義,我們為什麼打?因為我們要迎接和平。所以,戰斗一方,喜歡把自己弄得比較弱勢,然後去以弱勝強,表面自我表揚和平精神,背地裡炫肌肉。這個精髓,《我的戰爭》沒有學會。
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電影敘事亂七八糟,有戰斗而無戰役。戰爭戲的好看之處,斷然不再打炮,而在打炮之前的各種計謀、調度。《亮劍》好看,就好看在這地方,李雲龍等人有戰略調度。簡單一點說,泡妞的有趣之處,是泡的過程,不是最終床上拉開架勢。這是戰爭片劇本的精髓。《我的戰爭》屬於傻打、瞎打,沒有調度。
總體來說,《我的戰爭》劇本很差,拍攝還行。諸位可以自行選擇是否觀影。
9. 紀錄片《抗美援朝》觀後感400字
很高興來寫寫感受。其實我對《抗美援朝》的最深刻的印象當然是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那個經典動作。那種氣勢和氣度非凡,感覺就是去參加宴會,對戰爭沒有畏縮感,把走上真正的戰場當作搞軍訓鍛煉一樣輕松,這種大無畏的國際精神永遠值得我們敬仰。
《抗美援朝》里有很多非常感人的片段,有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上甘嶺戰役,有感人的志願軍和朝鮮軍民的深情友誼互助場景,但是我就是覺得入朝的那個經典鏡頭才是整個片子最感人的地方,它除了讓我們熱些沸騰外更多的自豪,沒有在戰場上那種焦灼的戰事擔心,也沒有那種離別的憂傷,有的只是勝利的展望。
當「雄赳赳氣昂昂,跨國鴨綠江」的歌聲想起,就感覺我們踏上的是勝利之路,必勝之路。
10. 致敬抗美援朝觀後感300字
成為第784位粉絲
前幾天,我觀看了紀錄片 《抗美援朝》,被深深地感動了。
抗美援朝主要講了20世紀50年代,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一場戰爭。 1950年10月,中國志願軍在彭德懷的率領下,赴朝作戰。 1953年7月,援朝戰爭勝利結束。上甘嶺戰役是其中的一場著名戰役,它是由美國第九軍發動,爭奪朝鮮中部控制權的一場戰役。
最讓我感動的是1953年10月的一場戰斗中志願軍戰士的英雄壯舉。如黃繼光在中彈倒地後頑強地爬到碉堡前,一躍而起,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堵住了碉堡的射擊孔,正是由於這一壯舉,使得陣地重歸我軍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