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拜占廷帝國
因為拜占廷帝國有「希臘火」,每次敵人攻來都被「希臘火」擊敗。
戰爭回放:拯救了歐洲文明的「希臘火」何在
公元678年6月25日清晨,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處在一種極端緊張的氣氛之中,原來,該城已經被可怕的阿拉伯人圍困多日,危在旦夕了。
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是拜占庭帝國的心臟,也是亞歐交通的必經之地。因此,如果拿下此地,阿拉伯軍隊便可長驅直入,席捲歐洲。阿拉伯艦隊聲勢浩大,並且裝備有優良的攻城機器,而拜占庭一方,卻只有寥寥可數幾十艘戰艦,剩下 的便是一些小船。
但是戰爭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在戰斗中,拜占庭人從小船上噴灑出一種火焰,這些火焰有的直接落到靠近的阿拉伯船上,有的則落在水中,但是奇怪的是,他們非但沒有被水淹滅,反而更加兇猛的撲向阿拉伯戰船。阿拉伯艦隊頓時陷入火海之中,大約有三分之二的船隻被焚毀。剩下的也如驚弓之鳥,在眾志成城的拜占庭艦隊的追擊下潰不成軍,並且在退卻中遭到了暴風雨的襲擊,最後僅剩下十幾艘傷痕累累的破船。
這場勝利意義重大,當代著名拜占庭學家奧斯特洛格爾斯基認為:「這一勝利使歐洲免遭阿拉伯軍隊的蹂躪和伊斯蘭教文化的征服,其重大的歷史意義遠遠超過勝利本身,它可以被視為世界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717年,拜占庭人又一次憑借著這種神秘的火焰擊退了阿拉伯人的進攻,深受其苦的阿拉伯人,心驚膽戰地將之稱為「希臘火」。
「希臘火」只是阿拉伯人對這種恐怖武器的稱呼,拜占庭人自己則稱之為「野火」、「海洋之火」、「流動之火」、「液體火焰」、「人造之火」和「防備之火」,等等。
希臘火是一種以石油為基本原料的物質,據稱它是在668年被一個名為佳利尼科斯的敘利亞工匠帶往君士坦丁堡的。對於希臘火的配方和製作方法,後世知之甚少,原因在於拜占庭皇室的嚴密的保密措施。為了保住自己的「致命武器」(實際上更是「救命武器」),拜占庭研製和生產希臘火都在皇宮深處進行。拜占庭人不僅對希臘火的配方極端保密,而且為了防止敵人窺探到相關的秘密,甚至很少在戰爭中應用之,非到緊急關頭,寧可犧牲將士,不可示人武器。
不過,拜占庭的敵人們,特別是深受其害的阿拉伯人,通過多種途徑對之加以了解,最終掌握了希臘火的技術秘密。他們同樣對這種武器的具體情況諱莫如深,但總算有了一些詳細一點的提及。參考這些記載,可以總結出希臘火的四大特點:它可以在水上燃燒,它是液體,它用類似於虹吸管的裝置噴射,它很可能在噴射的時候發出巨大的轟鳴聲,並伴以濃煙。
根據這些資料,我們大致可知希臘火以可燃並且比重較小的輕質石油(俗稱石腦油)為主體,在製作時混入一定比例的硫磺、瀝青、松香、樹脂等易燃物質,通過加熱而溶為燃燒性能極佳的液體,可以在水面飄浮和燃燒,並且容易附著在敵船或者落水士兵的身上。但是上述配置方法都需要人點燃後才能使用。1939年,德國學者豪森施坦根據此類希臘火配方,進行了模擬實驗,取得了成功,但在解釋起火現象時遇到了疑難。因為生石灰遇水產生的熱,不足以使希臘火燃料達到發火點,除非是直接點燃。因此還有學者認為,希臘火的確不需要點燃,而是觸水即燃,這是因為希臘火的成分之中含有一定量的磷化鈣,大概由石灰石、骨炭甚至尿液構成。磷化鈣是紅棕色或灰色結晶塊狀物,熔點約1600℃,遇水、潮濕空氣、酸類能分解,放出劇毒而有自燃危險的磷化氫氣體,在潮濕狀態下能夠自燃。
在希臘火的起源上,拜占庭人流傳著一個傳說:帝國的創立者查士丁尼大帝,為了恢復昔日羅馬帝國的容光而憔悴,並向上帝虔誠的祈禱;上帝被他深深的打動了,遂派一個天使,用耳語把希臘火的神秘配方傳授給了他。這種傳說在今天自然已不足信了,然而它卻揭示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希臘火並非佳利尼科斯憑空造出來的。雖然不能不承認其靈光一現的作用,但古代戰爭中火的運用以及與科技發展的結合,才是希臘火登上歷史舞台的基本動力。
前面已經提到,希臘火的秘密最終被阿拉伯人掌握了,但令人驚訝的是,泄漏機密的人不是別人,正是拜占庭人自己。最有泄密嫌疑的是逃到西西里的拜占庭的叛將優傅穆留斯,他在827用希臘火的秘密作為條件,換得阿拉伯人一支艾格萊卜人的支持,以消滅拜占庭在這一地區的統治力量。憑借著這件新武器的實際和震懾作用,艾格萊卜人成為西西里島的第一批阿拉伯主人,並將之作為一件寶貴的遺產留給了他們的征服者法蒂瑪人(阿拉伯人的另一支,909 1171年在北非和埃及建立了統治)。1169年,法蒂瑪人的艦隊被摧毀,但希臘火卻因一些火船分布在偏遠港口而留存了下來,並且在法蒂瑪王朝滅亡之後得到了更加廣泛的傳播。
在應對十字軍的戰爭期間,阿拉伯人曾多次使用希臘火,而正如飽受拜占庭人希臘火之痛的阿拉伯人一樣,飽受阿拉伯人希臘火之痛的西歐人,也在後來洞悉了希臘火的奧秘,並很快的投入了運用。史載希臘火在西方的第一次運用發生在1151年,適時有美男子之稱的法國安如伯爵傑弗雷五世統治境內發生叛亂,傑弗雷率軍鎮壓,攻打蒙特利由 伯里城堡三年不成,最後動用了希臘火。傑弗雷將希臘火裝在鐵壇之內,加熱之後用投石器擲向敵人,對方旋即投降。
希臘火帶給人們的震撼終於在13、14世紀被另一種武器所替代,那便是火葯。硝是火葯的關鍵成分。希臘火雖然含有硫、炭和其他可燃物,但還是不能成為火葯混合物,因為缺乏作為氧化劑的硝石。故而,希臘火只能依靠空氣中氧的助燃作用才能燃燒,必然會出現能量耗散的問題。而火葯卻可以在無氧的情況下燃燒,因此無需在施放時直接點著火葯,只是在射中目標之後,火葯才被引燃,因此產生的威力要更大。正因為此,恩格斯才說火葯是「註定使整個作戰方法改變的新因素」,而曾經橫行一時的希臘火也因之漸漸地退居到了歷史的幕後。
公元527年,拜占庭迎來了第一位強勢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其隨即任命名將貝利薩留為元帥,向夙敵波斯帝國宣戰。公元528年波斯軍大將扎基西斯率3萬大軍,於次年在尼亞比斯以壓倒性兵力逼退貝利薩留,隔年雙方軍隊在兩河流域的德拉城再次會戰,貝利薩留的軍隊少到可憐……但波斯軍隊犯了愚蠢的錯誤,他們背城列陣而且要命的是背的不是自己的城,於是多於對手數倍且裝備精良的波斯軍理所當然(或者匪夷所思)地慘敗……隨後波斯軍一敗再敗,但還是於531年卡爾基斯阻擋了貝利薩留的前進步伐,兩國終於532年簽下停戰協議。隨後雄心勃勃的查士丁尼再跟達爾旺人開戰,貝利薩留出征非洲,可憐的拜占庭遠征軍步騎兵總數連馬都算上才2萬還多個零頭!更要命的是其中還包括了大半粗魯且毫無組織紀律性可言的蠻族雇傭兵。搭船出海取道伯羅奔尼撒、途經西西里一路磕磕碰碰,直到9月初才踏上非洲大地的貝利薩留不僅不知對手的實力到底是1萬還是100萬甚至連個詳細點的地圖都無,幸好當地願意當向導賺小費的人還算不少,貝利薩留終於在9月中旬在迦太基撞上達爾旺人的大軍。人說強龍難壓地頭蛇,但貝利薩留卻敢於在地頭蛇門口大玩迷蹤步,一番錯綜復雜的迂迴使達爾旺人的軍隊失去了有利地形並分散做幾部失去了銜接,慘遭和當年的波斯軍同樣的命運。外強中乾的達爾旺人此後再也沒組織起任何一次較像樣的反擊,終於534年3月投降,達爾旺王國滅亡。查士丁尼的非洲戰役使拜占庭帝國控制了非洲廣大的畜牧基地。
強勢的君主顯然並不熱衷於和平,查士丁尼很快又和波斯重開戰端,接著哥特也成了他的眼中釘!接下去連續數十年戰事不斷,原羅馬帝國的版圖現已大多並入拜占庭,連年的征戰使拜占庭帝國的版圖空前擴大,查士丁尼大有恢復羅馬雄風的架勢。但征服的地盤瘋狂擴張之餘,拜占庭軍隊數量顯然還遠沒龐大到足於控制如此之多的土地,因此那些名義上已被征服的區域實際上仍十分危險,而帝國的勝利實際是以廣大被征服土地的衰弱來換取帝國的中心區域的繁華。不過必須承認的是查士丁尼大帝是相當成功的,他使拜占庭帝國進入了全面的法制時代,並且一改以往軍隊以步兵陣推進為主的戰術,建成了無與倫比的裝甲騎兵團,這是拜占庭在對外擴張戰爭中的主要支柱。查士丁尼是非凡的君主,上帝賞賜給羅馬人的明珠——至少對於羅馬人來說確實是這樣。
到了571年,查士丁尼二世上台,和波斯那種剪不斷理還亂的領土紛爭又再次爆發了,波斯軍攻破德拉城,拜占庭賠款求和。接著是雙方戰戰和和反復糾葛,和波斯重復這種徒然的拉鋸戰顯然是一種兩敗俱傷的消耗……但雙方接下去的幾任統治者顯然並沒意識到這點,仍熱衷於這種游戲。數十年戰亂導致的結果是兩個龐大的帝國軍力日益衰弱,到最後居然有許多邊境城市根本就沒有駐軍!那麼中東的阿拉伯人便乘機崛起了,他們不斷蠶食帝國邊境的土地。公元七世紀,阿拉伯人以聖戰為名開始了對波斯和拜占庭的全面戰爭,強大的騎兵部隊橫掃龐大帝國的土地,早在長期互斗中大傷了元氣的波斯和拜占庭根本無力抵抗,埃及、巴勒斯坦等地紛紛落入阿拉伯人之手,波斯帝國也終於在公元七世紀中葉被完全吞沒,拜占庭和波斯的世紀之戰終於可以永遠結束了,但接下去它將單獨面對阿拉伯。
拜占庭繁華依舊,因為它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區域可以基本不受戰爭的影響,優勢的地理位置使拜占庭成為當時幾乎是最為富饒的國家。但現在阿拉伯人使情況發生了變化,君士坦丁堡的大量名貴珍寶使阿拉伯人覬覦不已,於是他們便幾乎是常年累月地試圖侵襲這富饒的城市,步步進逼。公元673年左右,阿拉伯終於對君士坦丁堡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多達十餘萬眾的阿拉伯軍隊從海陸兩面對君士坦丁堡展開圍攻,但君士坦丁堡高大的城牆卻將他們阻隔在一個進退不得的狹小區域,拜占庭海軍隨即趕來,用一種類似火焰噴射器的神秘武器將阿拉伯人的海軍完全摧毀。於是失去了海上增援的阿拉伯軍隊被迫退卻,拜占庭軍乘勝追擊,阿拉伯軍遂兵敗如山倒。此戰阿拉伯軍損失慘重,十萬兵力與上千戰艦化為烏有。
此後阿拉伯被迫止住了擴張的步伐,此時的拜占庭雖控制范圍無法與查士丁尼時代相比,但因著經濟的繁榮和軍事的改革一直保持繁榮昌盛,確實較少的地盤也比較容易治理得好,它在很大的范圍內仍充當著老大的角色。因此我們可以這么說:保衛拜占庭繁榮面貌的正是強勢的經濟,當然也離不了數量不多但精銳善戰的軍隊——似乎拜占庭的軍隊從查士丁尼時代開始就有了以少勝多的傳統。
http://ke..com/view/60993.html
② 《帝國時代》中牛逼的拜占庭是現在的哪一個國家呢
拜占庭是土耳其城市伊斯坦布爾的舊稱。
伊斯坦布爾(土耳其語:Istanbul)是土耳其政治、經濟、文化、金融、新聞、貿易、交通中心,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之一。
位於巴爾干半島東端,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口西岸。扼黑海入口,當歐、亞交通要沖,戰略地位極為重要。面積5343平方公里。
(2)拜占庭帝國電影完整版擴展閱讀
拜占庭的歷史沿革
公元前658年始建於巴爾干半島東端、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口西岸,位於金角灣與馬爾馬拉海之間地岬上,稱拜占庭。伊斯坦布爾始建於公元前660年,當時稱拜占庭。
公元324年,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從羅馬遷都於此,改名君士坦丁堡。
1453年成為奧斯曼帝國首都,習慣上稱為伊斯坦布爾。直到凱末爾建立土耳其共和國之後,遷都安卡拉。
現市區已包括海峽中、南段兩岸以及與之相連的馬爾馬拉海北岸地段,包括海峽東岸的於斯屈達爾,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大城市。
1973年築成跨越海峽的博斯普魯斯大橋。有紡織、食品、陶瓷、玻璃、機械、汽車製造、船舶修造等工業。也是重要漁港。有蘇萊曼清真寺等名勝古跡。伊斯坦布爾還是一座文化古城,擁有伊斯坦布爾大學、土耳其海峽大學等34所大學和高等學府。
伊斯坦布爾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原因之一是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在亞洲大陸最西端的黑海與地中海之間,有一條至關重要的「黃金水道」,它把亞洲和歐洲大陸分割開來,其中間部分是馬爾馬拉海,兵家必爭之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拜占庭
③ 在姜文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里的那部外國電影的名字
《羅馬之戰》。
《羅馬之戰》(第一部:Kampf um Rom I;第二部:Kampf um Rom II - Der Verrat)是由羅伯特·西奧德梅克導演,勞倫斯·哈維、奧遜·威爾斯、西娃·科絲西娜、霍納爾·布萊克曼等人主演的一部電影。影片講述了沒落的羅馬帝國與東哥德人的蠻族部落展開的一場血戰。
劇情簡介
公元六世紀,羅馬帝國業已風雨飄搖,義大利淪入東哥德人之手達60年之久。為了奪回羅馬帝國的發祥地——義大利,恢復羅馬帝國全盛時代的疆域,查士丁尼統治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決意與東哥德人的蠻族部落展開一場血戰。
驅逐東哥德人不僅是對昔日羅馬輝煌的嚮往,而且也是恢復羅馬版圖的關鍵。
(3)拜占庭帝國電影完整版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托提拉
東哥特國王,托提拉於541年即位後,以打敗拜占庭、統治整個義大利為己任。542年發動對拜占庭的反攻,552年,雙方會戰於塔吉奈,托提拉被納爾西斯擊敗,重傷而死。
2、阿瑪拉遜莎
哥特國王狄奧多里克(Theodoric)的女兒,她推行親近東羅馬帝國的政策,但是許多大臣都是反對派,這使得她的統治很不穩固,宮廷政變後被驅趕到博賽納湖中的一個小島上,不久,她被謀殺在浴室里。
3、納爾西斯
納爾西斯原為東羅馬皇後狄奧多拉的寵信。538年,隨貝利撒留對東哥特人作戰。550年接替貝利撒留為統帥,在552年的塔吉奈戰役中獲勝,東哥特國王托提拉重傷而死。
④ 講述一位將軍帶領軍隊與拜占庭帝國作戰的電影
羅馬之戰?
導演: 羅伯特·西奧德梅克
編劇: 拉迪斯拉斯·弗多
主演: 勞倫斯·哈維 / 奧遜·威爾斯 / 西娃·科絲西娜
類型: 劇情 / 冒險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1968-12-17
片長: 103 分鍾
⑤ 為什麼西方魔幻電影游戲里帝國大多是以古羅馬和拜占庭帝國為原型像軍隊的鎧甲,建築風格,人物名字等等
估計是那些鬼佬都喜歡文藝復興時期的。。。
⑥ 帝國時代(羅馬帝國或羅馬之戰)電影哪裡有看啊
鏈接:https://pan..com/s/1Nyh7Trm4aMeY-G-wvBI92A
⑦ 求關於中世紀東羅馬帝國的電影.........
勇敢的心 羅馬軍團
⑧ 帝國時代三裡面有拜占庭嗎
沒有,帝國時代3主要是殖民時代的背景,拜占庭已經滅國了。。。。。有土耳其,英國,法國,俄國,德國,西班牙,荷蘭,葡萄牙。資料片亞洲王朝里有印度朝鮮,日本,中國,還有個資料片里有美洲印第安人的幾個種族。
⑨ 推薦幾個關於君士坦丁大帝,還有拜占庭帝國的影片
你給的分也太小氣了
⑩ 有部電影講述拜占庭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打
沒記錯應該是 征服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