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阿凡達觀後感作文
觀影手記
一部立體感超強的西部片
不得不承認,《阿凡達》在立體感上,還是有些部分超出個人預期的——有鑒於此片的矚目程度,我得說,這有些難得。開場的第一個鏡頭,用幾顆水滴,就已經顯示出極其牛逼的3D感,後面更有大量讓人迷失的景深鏡頭。它似乎有意探索3D電影的新語法,即如何把3D鏡頭的功效發揮到最大,卻又能與敘事融合不顯突兀,這在關於人類的段落里特別突出。反而是關於外星世界的展示,也許是為了控製成本,比如主角騎著飛龍、怪獸穿越天空和叢林時,幾乎沒有主觀視點鏡頭,我所期待的無限風光在眼睛兩邊呼嘯而過的景象,自然也就無從感受了。
但總體而言,《阿凡達》仍然創造出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充滿視覺奇觀的世界。但我會想,如果看的是非3D版,還會這么嘆為觀止嗎?或者,如果《魔戒》系列也是IMAX3D版,會不會比《阿凡達》更好看呢?我沒有答案,但有建議——盡量去看IMAX3D版,至少要看普通3D版。
至於故事,它真的老套到無以復加,就是典型的西部片:白人來到了印第安人的世界,為搶掠資源而屠殺他們,印第安人奮起反抗——白人就是《阿凡達》里的地球人,印第安人的角色就由潘多拉星球的原住民來扮演。男主角學習騎怪獸和大鳥,活脫脫是學習馴馬和騎野牛。從人物設置到劇情走向,無一不熟口熟面。唯一有一點點新鮮的,就是說外星人和他們的聖樹的關系,是網路和電腦的關系——放心,這不是劇透,是否知道這點,對欣賞這部電影一點影響沒有。
是的,我知道有人會說,這就是一部販賣視覺奇觀的電影,所以故事越簡單越沒有文化障礙,越容易全球暢銷。可在故事上用心的《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不也賣得很好嗎?而《阿凡達》,即使我事先已經知道故事很老套,還是不免有一點失望。
總的來說,我感受到了震撼,但這震撼沒有超乎我的想像——而我本來認為,《阿凡達》應該是一部能超越想像的神作的。所以,最後我要再次送上一條建議——請把期待值降低一點,再降低一點。
釘子戶的家園奇觀
一開篇,詹姆斯·卡梅隆就給觀眾來了個下馬威:Jake哥哥的棺木被推入一個艙體、Jake夢見自己在一個縱深感極強的實驗基地被詳細研究……戴著3D眼鏡坐在巨幕前,觀眾與主人公似處於同一個空間,伸手可及。真正的「新世界」從Jake以化身踏足潘多拉星球,跌跌撞撞惹來一堆麻煩開始展現在觀眾面前。觀眾跟隨Jake進入納美人的家園,他們的聚居地正是礦物的所在地。
奇禽異獸五彩斑斕,生物靈性讓人嘆服
據外媒報道,卡梅隆請來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植物學系主任朱迪·霍爾(Jodie H olt)為他創造的植物描繪出以科學為依據的細節。他還聘請了一位天體物理學家、一位音樂教授和一名考古學家來設計潘多拉星的大氣密度和一種三聲音階的異族音樂。這些最後則由一組人編撰成了一本厚達350頁的「潘多拉星網路全書」,詳細記載了一套完整的生態和文化。
地貌 夜裡能看到多個月亮
卡梅隆把潘多拉星(Pandora)設定為半人馬阿爾法星系中的一顆行星,環繞著巨大的波里菲密斯(Polyphem is)星轉。波里菲密斯星還被13顆衛星環繞,於是在潘多拉星的夜空中通常可以看到兩三個「月亮」。長滿植物的巨石由於含有珍貴礦產而懸浮在空中。河流從峭壁傾瀉而下形成懸在空中的瀑布,異常壯觀。
野獸 野獸有六條腿,飛禽有兩對翼
在潘多拉星球上,幾乎所有爬行動物都擁有六條腿(兩對前腿,一對後腿),幾乎所有飛禽都有兩對翅膀兩對爪子,身上的色彩斑斕奪目。除了大型野獸,昆蟲和小動物的設定同樣充滿想像力。比如在樹幹上爬行的一種類似小蜥蜴的動物,只要你一觸碰,它就會張開扇狀的雙翼,像個直升機又像個降落傘般,發著光在空中飄浮。
植物 巨大「水母」能傳送記憶
這星球上的植物同樣新奇得讓人嘆為觀止。珊瑚色的螺旋「含羞草」、像蒲公英般漫天飛舞的「聖樹種子」、懸在半空能傳輸納美人記憶的大「水母」……在這個世界裡,植物的靈性與納美人相通,它們互相依存,互相尊重,與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燒殺掠奪的行為形成強烈對比。Jake與女主角相遇當晚,所有植物發出了熒光,聖樹種子飄舞在Jake四周,觀眾席上發出了贊嘆。地上的落葉和青苔隨著腳步時明時暗。
❷ 飛屋環游記觀後感六年級水平 高分求救!!!!!
我就是初中語文教師,想必樓主是小學吧,我也兼職小學語文家教噢。哈哈。
全文1000字左右。你可以適當修改一些。
最好是必須修改!
拿我個人來說,如果發現學生抄襲後連句子都不改改,後果很嚴重!
《飛屋環游記》讀後感
影片開頭,小男孩卡爾和女孩艾麗因為一個氣球在一間廢棄的老屋裡偶然相遇,小女孩艾麗為男孩卡爾展示了她手工精心製作的「My Adventure Book」,告訴了卡爾她要去天堂瀑布冒險的夢想。當我還在想誰將會乘著飛屋開始天堂瀑布的神奇之旅時,兩個孩子童話般的愛情就似行板如歌般地鋪展開來。
忽然間,當年的兩個小毛孩長大了,相愛結婚,搬進了最初偶遇時的那棟屋子。探險當然還是放不下的夢,於是她成了主題公園里南美景區的向導,而他則在離她不遠的地方賣著氣球。南美那個如仙境般的瀑布依然是魂牽夢縈的所在,於是兩人開始往「天堂瀑基金」里存錢,期待著攢夠旅費的那一天。可是生活總是充滿著許許多多的不如意,去天堂瀑布的夢想一直沒能實現。另個人永遠沒法當上父母,可是好在還有彼此,好在還能每日一起看浮雲變幻夕陽斜下,還能並排坐在緊挨著的沙發上,只是執手,哪怕不語。
最精彩的一筆,是影片的結尾。老人自以為實現了亡妻的願望,把房子安在仙境瀑布旁後,終於有勇氣打開妻的紀念冊,翻過「我要去做的事」那一頁。令他驚訝的是,妻子的願望並不是去南美洲冒險,而是與她相伴一生……平靜但幸福的生活才是亡妻最美的「冒險之旅」。到此刻,壓抑許久的淚水終於噴薄而出,心裡被影片起始處壓下的那塊沉重的磐石終於挪開,如釋重負。
看過《飛屋》的觀眾應該不會忘記艾麗小時候的模樣,帶個小頭盔,留著當下最流行的爆炸頭,還少顆牙,大大咧咧不修邊幅,第一次看到她時我還以為是個小男孩。可是這樣的外形卻也正表現了艾麗愛冒險、熱情活潑的性格。從外形上看,卡爾的臉方方正正的,穿的衣服也稜角分明,連墨鏡都呈方形:而小男孩小羅,圓嘟嘟的臉,連脖子都看不到了,穿一身「花里胡哨」的衣服,挎著一條綴滿圓形徽章的「緞帶」。方圓胖瘦的對比也體現了他們性格的不同。卡爾沉默內向、慢條斯理、死板、固執。而小羅活潑開朗、喋喋不休。而影片後來出現的兩個不可或缺的角色——怪鳥凱文,會說話的小狗豆豆,它們一個整天嗷嗷大叫,愛吃巧克力;一個胖胖的愛到處跑,膽小怕事。
這些人物雖然都有「缺憾」, 沒有一個角色看起來哪怕是有一點優秀的,人人身上毛病一大堆:老頭固執、小男孩兒有點笨、大鳥顯得滑稽、小狗憨厚膽小。這些角色做的事情,也許並不完美:小羅說自己是「高級探險家」,可是連按扎帳篷都不會,在路途中他總是分心去干其他事情,走幾步就喊累;而卡爾一心只想完成妻子的願望,丟下被抓的凱文,自己一個人將屋子搬到天堂瀑布。可是「愛」讓這些有缺憾的人有了勇氣,小羅為了救凱文獨自一人闖入飛船;卡爾為了救同伴,丟棄了同妻子的記憶;小狗豆豆也漸漸變得勇敢,甚至最後讓惡狗阿爾法戴上了恥辱圈。為了救回凱文,讓她回到鳥寶寶的身邊,四個並不出眾的角色都拿出來勇氣,盡全部力氣打敗蒙茲。
《飛屋環游記》這部影片我看了三遍,每一次的感觸都不一樣,第一次被卡爾和艾麗的愛情所感動,第二次貝卡爾和小羅為了救怪鳥凱文所表現的勇敢所感動,第三次則是為主人公對夢想的執著所動容。當我們的故事和夢想相關聯的時候,任何努力都是值得的,不管你是年輕還是垂垂老矣,不管你是成功地實現,還是經過努力而失敗。夢想之路,寫滿傳奇。
你是我第一個回答問題的孩子!
祝你好運吧!
還有啊,語文老師不都是母老虎、鐵公雞哦,只要你聽話,抄抄也沒關系滴。
❸ 阿爾法機器人視頻觀後感
機器人智能升級,替代人類復雜計算,人工智慧,科技發展逐步成熟,總之還是受制於人類控制。機器人概念股又該有個大漲了……
❹ 阿凡達觀後感
家都說《阿凡達》(Avatar)會是一部「神作」——或者至少期望如此——因為今年北美票房雖然創了記錄,但那些所謂的「好萊塢大片」中,實在沒有真正拿得出手的。年末了,不論中外,都有些「年終總結」的情結,於是乎大家的期望就高漲起來。
更何況,「神作」總得要「神導」出品才行,偏生今年大家耳熟能詳的幾位夠格的「神導」都偃旗息鼓,不是沒推出新作、就是轉移了陣地玩小眾;真正鎮得住歲末檔壓軸戲的,還真只有「卡大神」(James Cameron)。
但是,這是否意味著《阿凡達》就是「電影」神作了呢?會開創電影「藝術」的新紀元呢?
【一】
千萬不能這么想。個人認為,「開創藝術新紀元」和「神作」沒有必然聯系——前者注重前衛而先鋒的想法、概念、與意識,後者則需要完美的執行力。「完成」得不好的藝術理念,離「神作」的標准還很遠。在電影這行,藝術家是一棍子可以打死一片,但真正能在實施過程中苛求完美、並且也能實現完美的沒幾個。從這個意義上說,「神作」不僅不應該被吹得如在雲端一般飄渺,反倒應該是……像最強壯男人的胸膛那般……踏實,像這種非常堅實、能經受得住百般挑剔的狀態,英語中有個非常適合的詞叫「蘿卜絲特」(robust)。是的,我認為,「神作」都應該是蘿卜絲特的。
可是,「神作」難道不應該是「深刻」的么?
事實是:電影從來沒有「深刻」過,而且也沒必要「深刻」。個人覺得,「深刻」總得和「原創性」掛鉤才有意義。如果電影表達的東西,都是前人思考過、甚至是思考過無數遍的東東,那有什麼深刻意義可言呢?我還從來沒有發現有一部電影所表達的思想是原創的深邃思考,所有表現的東西都有據可查、有前例可援。在這個意義上,且不說「電影一思考,人類就發笑」吧,至少「前人」是會發笑的。作為一種表現藝術,電影何必要深刻呢?再深刻的主題思想,表現方式很差勁,那也是垃圾;反過來,再爛俗的主題,表現方式新穎以至於令人對同一主題有前所未有的「感受」,那就是表現藝術的勝利。所以,作為「神作」的電影,「深刻」與否是無所謂的。
搞掂了「神作」的特性,評價《阿凡達》似乎就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了:
《阿凡達》是蘿卜絲特的么?是的。
《阿凡達》是深刻的么?無所謂。
所以,《阿凡達》是神作么?呃~~暫時不太清楚。
【二】
「神作」的帽子很大、卻很簡單,不掰開了細說,是難以下結論的。以上說的都是「必要條件」,不具備鐵定成不了「神作」;但是反過來,即使必要條件全具備了,那還得看電影整體以及各方方面面執行得如何,才能充分地下結論。
就電影故事而言,想必大夥都知道了,《阿凡達》的故事比較簡單,也一點都不深刻。說白了,影片情節在大的層面上是太空版的殖民與反殖民斗爭,在個體層次上則是一個跨越種族的愛情故事,都沒啥新鮮的。但是,這種設定對電影而言是「蘿卜絲特」的——換句話說——是足以支撐起電影敘事需要的。直觀地說,一個「蘿卜絲特」的故事給人的感受有二:一,既靠得住又不牽強。《阿凡達》的情節設定,基本上沒有讓人覺得荒誕或者百思不得其解之處,像那種在其他大片中常見的「危險總是追著主角走、但總是差一步」的情形基本沒有。我一向比較佩服卡梅隆玩弄橋段的能力:他總是能將一些本來是俗套的東西,調度得讓觀眾感覺「本應該如此」,這就是「蘿卜絲特」的真諦;另外,影片故事「蘿卜絲特」與否,還可從編導鉤織情節背後的誠意與努力來略窺一斑。一般而言,從「誠意」來看影片的質量是很不靠譜的,因為沒有哪個片方會在宣傳時強調自己「沒有誠意」。這里關鍵得看「人」,電影製作「人」里的核心是導演,導演實沉了,這電影的故事也「虛」不到哪去。向來崇尚「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卡梅隆,絕對是好萊塢最「實在」的導演之一,再加上長達十年的打磨,包括對整個潘多拉世界的設定,積累了如此豐富的「營養」,《阿凡達》這個「孩子」想不強壯都難。
但是,一個「強壯」的、能擔當得起整部電影架構的孩子,未必是顧盼生輝、富有魅力的孩子;而在個人的字典里,「神采」才是一個能達到「神作」級別的電影故事所具備的充要條件。《阿凡達》的故事,尤其是中間部分對於潘多拉星球地貌生態、以及Navi土著文明的展現,完美地彌補了通常大片第二幕比較沉悶無聊的缺陷,使得整部電影感覺非常緊湊,將近三個小時的片長也似乎過得特別快;不過,這個故事最終還是流於常規,因為可預期的轉折與結果而缺乏驚喜,無法帶給人新鮮的感觸。
【三】
其實,像《阿凡達》這樣常規的故事,即使不朝「深刻」的方向整,也是可以通過細節設定的豐富化、而帶來一些更復雜因而也更有深度的元素的。對電影表現力而言,其實壓根就沒啥「先天深刻」的主題,只有對既定主題的演繹「深度」、才決定了電影本身的深刻與否。《阿凡達》所選擇的主題,什麼「反殖民」啊、「環保」啊、「生態和諧」啊,不管認同其中哪一個,在「唯深刻論者」們看來,無疑都是很深刻的、牛A的命題;然而,單單選擇這樣的主題,並不能保證電影本身是有深度的。對於《阿凡達》的故事,個人認為演繹得過於簡單、以至於過於淺顯了一些。我不需要它從深層次「打動」我,但我希望它能在需要觀眾情感參與的時候「煽動」我、好讓我忘掉自己是在看電影而想跳進畫面去和主角們一起大殺四方。
從大的方面來說,《阿凡達》對於劇情沖突的設定,是簡單的正邪對立、非黑即白;而在每一陣營內部,也欠缺多樣性,彷佛兩塊鐵板在那相互碰撞,陽剛的氛圍是有了,但稍微有些傻氣。此外,這樣一種簡單對立關系的最大不良後果,是角色形象的單一。本來我以為在人類僱傭軍這一方,應當是有不同意見的,特別是軍事指揮官和行政首腦之間,其想法應當有細微區別才是,那樣會使故事與人物都更立體化,可惜沒有。作為一個整體,人類似乎是壞人,Navi人都是好人,壞人中的好人(主角和他的朋友們)的作為也是常見的典型;而且,每一個角色群,他們的想法都是單一的……這樣一來,這個故事再「蘿卜絲特」,也是老老實實、循規蹈矩的「蘿卜絲特」;大家不妨想想:權老實再強壯,能敵得過未央生的俊俏風流么?所謂「神作」,是千萬不能老實的(有不知「權老實」、「未央生」為何方人氏者,請致電小學語文老師強烈要求補課)。
【四】
關於《阿凡達》的故事,目前有各種各樣的類比,個人覺得一個最恰當、卻從來沒人提到過的框架類似的電影,應該是宮崎駿的《幽靈公主》:一樣的本來不相干卻捲入兩大沖突群體的主人公、一樣的關於資源掠奪與資源保護之間斗爭、一樣的跨越族群界限的情感關系。這樣的故事,比《與狼共舞》更「綠色」,比《風中奇緣》更有社會群體背景,與《阿凡達》想要表達的東東基本一致。可是,稍微對比一下《阿》與《幽》,就會發現在框架設定的復雜微妙、以及由此影響到的角色性格的生動豐滿、乃至最終的情感與思維震撼上,《阿凡達》都是無法比肩《幽靈公主》的。尤其是後者中的幻姬大人這個角色,雖說從行動上和《阿凡達》中人類軍事以及行政事務官所作所為差別不大,但行為動機、以及這種動機所體現的人格復雜性,則相差太大了。
我自然也明白卡梅隆的良苦用心——最簡單的才是最通用的——就像《泰坦尼克》中的愛情,其實是最爛俗的,但恰恰是這種沒啥特色的故事吸出了全球各色女性的眼淚。偶當年曾幻想:要是《泰》的主角是那一對在漂浮的床上抱在一起、溫馨面對死亡的老夫婦該多好!他們的人生,有可能是一個將《飛屋歷險記》(Up)中那五分鍾延長的感人故事……不過,這樣一個故事恐怕就很難幫助卡梅隆站在世界票房之巔了。我從來都覺得,對於男女感情關系的處理,是卡大神為數不多的弱勢之一。他最多能將這種關系整得滴水不漏了,但是往往會缺乏光彩——《深淵》(The Abyss)中那一對深海鑽探的夫妻檔,算是卡老師描繪得最有神採的男女關系了。《深淵》中的男女關系,看設定其實也很簡單而典型,但是它有細節,而且是那些瑣碎中更見細膩的描繪;而《阿凡達》中男女主角之間的互動,就缺少這種令人回味細節,一切交往的步驟都顯得很程式化,沒有任何硬傷,但也沒有任何火花。這點直接影響了像偶這樣愛胡思亂想的觀眾對這個故事以及其中感情的共鳴,比如說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比翼齊飛的場景,美是美極了,極具視覺沖擊力;但偶就是忍不住聯想起《獅子王》(The Lion King)中的「瀑布嬉戲」、與《機器人總動員》(Wall.E)中的「飛天旋舞」段落,耳朵里飄起的也似乎是《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之類的靡靡之音……
也就是說,《阿凡達》中不粗糙、但也不精細的故事設定,沒能讓偶激動起來;而這其中包含的一望即穿的思維層次,也不是那種能讓人願意靜下心來從思考中獲得樂趣的類型;就算是那些打「通俗」牌的溫情設定,也有些濫觴。一般而言,敘事性的「神作」電影,要在以上「冷」、「熱」、「溫」中至少達成其中一項或者兼而有之;《阿凡達》的故事框架及具體演繹,距離那樣的高度還有不小的距離;你可以說卡老師沒有那樣的野心、或者說不值得為了那樣的目標而放棄商業上的成功,但同樣也不能說《阿凡達》能在電影表述方面進入「神作」的范疇。
【五】
幸好,《阿凡達》不止是要講一個故事。在個人看來,影片情節之外的設定,比這個故事本身要精彩得多得多。
作為類型片,《阿凡達》的定位是Sci-fi Fantasy;既然扯上了科幻之名,不整出些新鮮的理念來,實在對不住這史無前例的陣勢。具體的科學的玩意偶就不提了,什麼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各天體之間的運動軌跡、什麼潘多拉星球的引力指數與Navi族人身高的關系、什麼珍稀礦藏Unobtanium與聖域浮山的形成原理,等等,這些都大大超出一個高考物理差點沒及格的理科敗類的認知范疇。嚴謹的科學內容是需要強大的運算能力的,那些就留給物理滿分的優等生去做好了;偶們廢材只好鼓搗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或者說完全不需要研究——說白了就是只需瞎想——的東東。
最先吸引我眼球的,是卡老師的老朋友、也是本人時常YY能夠擁有的一件物事——單兵武裝機甲(Armed Personal Unit,簡稱APU)。想必大家對《異形2》結尾的一場地球女性PK異形皇後的終極大戰印象深刻,進入本世紀以後,大夥也都在大銀幕上領略過《黑客帝國3》中錫安機甲戰團勇抗百萬機械章魚的壯烈,今年在《阿凡達》之前,《特種部隊》與《第九區》中也有人形機甲的精彩展現,所有這些電影場景中,都有「人機合一」機械繫統的參與。對於硬核派科幻作品而言,個人覺得在最近兩百年的時空范圍內(《阿凡達》的故事發生在公元2154年),「人機合一」系統都將是人類舉足輕重的道具。
所謂「硬核」科幻,核心要義是其設定必須講究邏輯依據與科技發展軌跡。「人機合一」興起的必然性,是由人體的物理局限決定的。簡單說來,在自動化機械智能有限、而人體又比較脆弱的情況下,「以人類智能控制准自動化機械、以機械增強並保護人體物理技能」的「二合一」方式,也就成為自主智能化機械完全成熟之前最合理的選擇了。
「人機合一」對於科幻迷來說其實早就不新鮮了,動漫迷們可能還更早一些,因為日式動漫里最喜歡玩「高達」一類的美少女戰士操縱大鐵傢伙的套路了。好萊塢主流作品接觸這個方面相對較晚一些,所以《異形2》中的裝置看起來頗具先鋒性。不過,最近幾年隨著美國軍方對「外骨骼」(exoskeleton)概念越來越感興趣、並開始投入資金研究,這才激發了藝術人士在這方面的想像與創作熱情。
【六】
在偶這不及格的理科腦子看來,「外骨骼」其實又是APU之前的一種過渡狀態;如果把所有附屬於人體的外在裝置都歸為一個體系的話,那這個體系的最原始狀態,就是過去的士兵、和如今軍警常用的護甲了,中間形態是「外骨骼」,高級形態才是APU。「外骨骼」系統相對於常規護甲最大的區別,在於能提供外在動力。比如美國軍方「國防尖端研究項目司」(DARPA)就已投入5000萬美元啟動資金來設計與製造能讓單兵負重更多、行進更快、並能進行超常規跳躍的機械裝置,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開發的原型產品「人體多適型負重器」(HULC,見下圖)已經可以幫助士兵輕松背負起重達200磅的裝備而行進自如。
再往後發展的話,外在機械裝置就不僅僅能加強人體的物理機能,還能添加有效的武器裝備和防護裝置,這就步入了APU的范疇了。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講,《異形2》中的「人體叉車系統」還不是APU,只是「外骨骼」的高級階段;《黑客帝國》系列中的「雙槍鐵疙瘩」的確是APU,卻又是APU體系當中比較初級的階段,因為它僅僅提供初級動能及火力系統,人機互動的形式是完全機械化的,更不用提那最微弱的、連個防彈玻璃護罩都沒有的防護系統了;不過,人錫安兄弟們資源有限,簡陋點是可以理解的;《阿凡達》中的人類僱傭軍資金充裕,電影中的APU在靈動性上基本和常人無異,遠超《黑客帝國》時期的笨重;人機交互系統也由純液壓聯動、升級為虛擬感應系統;信息化程度也大幅度提高,虛擬顯示屏對於戰場動態與APU機能狀態有了比較全局的把握。關鍵是,所有這些技術,不僅是基於目前階段的科學原理可以實現的原型,而且在具體細節的先進程度上,是符合未來科技發展的時間邏輯的。由此可看出一個「蘿卜絲特」的科幻導演,與那些純粹以想像取勝的科幻作品之間的區別;這就是同樣有APU展現的《黑客帝國》《阿凡達》與漫畫改編作品《鋼鐵俠》與《特種部隊》之間的區別了。
剛才說到APU系統中的人機交互界面,這個有必要引起注意,因為它是引領下一個無聊話題、同時也是《阿凡達》電影中一個核心「花架子」設定的切入點。如前所述,「人機合一」系統的設計出發點,是加強與放大人體的機能,從而可以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包括更有效地作戰)。「外骨骼」也好,APU也好,其性能在開始的階段,都取決於人體之外的那些系統的效能;那部分的效能隨著科技的進步,是會飛速發展到像指揮自己身體一樣自如的階段;可這種自如並不是「終極」的,因為在APU系統中人類對外在機甲的操控,還是要通過一些列中間傳導手段的,即使高級到「鋼鐵俠」那樣的智能階段,還是得靠聲控指令來指揮下一步反應。有沒有不用自己說或者做某個動作、而外在機甲系統能「直接」掌握人類命令、從而即時做出反應的可能呢?也就是說,唯有將人類的意識(這里泛指人類所有神經感知與反應的系統與活動)直接賦予機械,才能達到終極的「人機合一」。
【七】
這種終極的合體狀態,已經超出了APU的范疇,開始步入「化身」的領域。
也許有同學會使用「分身」一詞,認為和「化身」意思差不多。個人建議最好不要,因為在H文明、BL文明滋潤全世界的今天,「分身」是有某種特指意義的,而這種特指可能會讓一部分傳統女性面紅耳赤、或讓主流腐女們立刻「萌」得瞳孔放大、腦海里盡是閃爍「總攻總受鬼畜攻腹黑攻玩具攻女王攻帝王攻乙女攻無邪氣攻天然受健氣受強氣受誘受平胸受推到」之類的純潔字眼,看個電影而已,搞出精神分裂就不好了。另外,在我們想要使用的語境里,作為個體意識外化的途徑與方式,「化身」與「分身」,還真有顯著不同的意思,不能混用。簡而言之,「化身」意味著主體意識與外化形態是同一的,是捆綁在一起的,無法獨立運作的;而「分身」則意味著主體意識可以獨立於外化分身,最古老的例子詳見齊天大聖與他的一身毫毛。
現在不要說地球人,連潘多拉星球人都知道了《阿凡達》講的是「化身」的故事,是將人類與Navi土著的DNA融合而創造出一種可以讓人類意識進入並控制的、外表上與常規Navi族人無益的新物種。粗看起來,這里沒多少新鮮的科幻理念,不就是「克隆」與「靈魂出竅」么?過往似乎已經有不少科幻作品玩過這些概念了。不過,個人覺得,卡梅隆老師這次還真玩了些比較具有開拓性的玩意兒,這主要得從「化身」這一復雜技術系統所包含的幾個核心元素來看。
......(寫不完了)
❺ 求 一篇關於電影《阿爾法狗》的觀後感想的文章… 發送郵箱 [email protected] 謝謝了…
Alpha Dog - A Question About Who is the Daddy?
Alpha Male 表示在社會群體中,男性小團體的領頭男的意思,以此類推在以Alpha Male領導的男性小團體裡面有若干Beta Male和Omega Male,Beta Male行為特徵是輔佐Alpha Male組成男性小團體,屬於關繫到團體的穩固性的中堅分子,而Omega Male屬於比較遊走在團體外圍,相對弱勢的男性,俗話說:有事兒帶上你作為小弟,平時也帶你玩兒,但是關鍵時刻被排斥社團重大決定以外,全然不知情的地位。
Truelove家族是美國加州灣區最大的drug dealer,老子Sonny Truelove和老傢伙負責貨源問題基本隱藏在幕後,18歲的小子Johnny Truelove則聚集一個同年齡的小社團(his posse)負責銷售沖在前面,社團成員基本可以算上當地的neighborhood boyz,基本上都是中上產階級富裕家庭的孩子們,在他整天廝混的這個小團體內,Jonny本人就是Alpha Dog (註:真正講法是dawg),Frankie(justin timberlake)、Elvis 和 Tiko 就是他的三名Beta Dog,猶太混小子Jake Mazursky (it's funny he tattoo-ed like a Nazi since he is actually a jew...)是Jonny的一個客戶,但是無法償還一批安非他命(crystal-meth)的債-差不多3萬或是幾萬美金,所以開始由打架後來變成針鋒相對的沖突,於是Jonny帶著Frankie, Elvis, Tiko尋求報復,好死不死正好撞上離家出走的Jake的15歲(未成年)同母異父弟弟Zack(我們的Omega dog),於是將其綁架,先由Frankie看著,Frankie其實不願意真的綁架他,於是就跟Zack直說放他回家,但是Zack開始覺得跟這幫在一起很cool很好玩,也就沒聽Frankie的,事態在一點點微妙的改變著,直到最後Jonny起歹念叫最聽他話的哈巴狗(被Frankie戲稱為Jonny's biaaaaatch)的Tiko去殺死Zack,後來Frankie也在一種左右為難的情況下和這幫所謂的beta dog一起幹了這件事情。Beta Dog的結局就是一個個很快落網被判重刑,然而Jonny這個真正的Alpha dog則一直在朋友後來其父親的秘密安排下逃往南美,逍遙法外,時隔幾年才被FBI捉拿歸案。。。
《Alpha dog》早在2005年就已經殺青,但是直到2007年才得以看到。主要原因是拍攝完成時正好是主犯Johnny Truelove剛落網不久。因為考慮到電影可能造成的社會影響問題,所以被禁映了一段時間。
整部電影看上去節奏很輕松,絲毫沒有通過看到的綁架案帶來的緊張和壓抑。雖然實際結果是殊途同歸,但是展現的問題卻很值得人思考。似乎無法理解為什麼還是得到了這樣的結果。
Zack的哥哥欠了Johnny的錢,還闖入Johnny的家搞破壞准備修理他一頓。Johnny幸運得躲過了一劫。在准備離開避風頭的路上,Johnny看到了Zack,萌生了綁架Zack來要回他的錢的想法。然後一場致命的游戲從此開始。
Frankie是Johnny的鐵桿兄弟,看著Zack的任務就落到了Frankie身上。但是他們的關系遠不是傳統中的被綁架者和綁架犯的關系。Frankie對Zack很友善,除了開始的時候還出現過膠帶和繩子以外。其他大部分時間Zack都是自由的。他有能在隨時逃跑,但是他沒有。因為他覺得Frankie不會傷害他,而且他也想暫時躲避那個讓他感到壓抑的家。Frankie甚至把Zack帶回了家,帶他參加各種派對。滿足了青春期對煙,酒,異性的好奇。在Frankie的家裡,Zack和其他的客人一樣,分享著假日的悠閑時光。Frankie的朋友知道了孩子是被綁架了之後,雖然也表現出了不安。但除了一個女孩想要報警以外,沒有人想到要做些什麼。對於大家來說,只不過來了一個新朋友,新玩伴。其實Zack對於來說,也是一樣,他想擺脫來自家庭,來自母親的束縛。青春的叛逆是在任何一個乖孩子身上都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綁架始終無法只是一場簡單的游戲。Johnny和Frankie最終還是要面對如何處理Zack的問題。因為事情已經鬧大了。發展的他們無法收拾的地步。直到最後Frankie用膠帶封住Zack的嘴時,你可以看到他眼中的掙扎,畢竟此時的Zack已經不是一個和他毫無關系的人。他們已經相處了幾天。如果不是因為這個復雜的關系,也許他們能成為朋友。難道除此之外Johnny和Frankie就別無選擇了?
片中的一大亮點就是Justin扮演的Frankie,他把握這類角色的能力要好過於他在《Edison》中扮演的笨警察。Frankie的簡單,無奈,內疚,惶恐都表現的不錯。或者說他本身就具有代表年輕一代的文化特性。
❻ 20分 我是山姆 觀後感
觀後感
1
您見過寵物選美嗎?為了讓那些小傢伙們儀態萬方,有些殘忍的主人會剪去它們的腳爪。可憐的小動物走起來忍著疼,小心翼翼的嗚咽著,生生走出幾分小腳女人的病態。
看到聰明伶俐的小童星阿爾法穿著眩亮的演出服,綻放出讓人無法拒絕的笑容,熟練的揮灑著成人的台風,我卻心酸:這樣的童年有上樹捉蟬下河摸魚嗎?有撅屁股打彈子掄胳臂拍紙牌嗎?有逃課嗎?有打架嗎?有偷零用錢嗎?哦,這是八十年代孩子的專利,現在的孩子可能要學電子琴和英語,跆拳道或拉丁舞,也許可以在作業之餘玩玩XBOX歡樂一把。在這樣的童年中,童真的小爪子如何被悄無聲息的剪去了?
我時常會臆想,該怎樣愛我的孩子。孩子真是一樣天賜的寶貝,盡管越來越多的年輕夫婦把寶貝當作累贅,棄之與父輩,或者乾脆不生。也難苛責,他們也是事業纏身,心猶未靜。明天出差想睡個好覺,卻挨了一夜的大作啼聲;趕上長假想悠閑一番,結果抱著孩子跑了三天的醫院,為人父母,談何容易。何況現今的孩子都要嬌貴著養,奶粉要多美滋的牛初乳要合生元的,幼兒園要雙語的小學要市立的,素質要全面培養的營養要全方位呵護的,可是,孩子又想要什麼?
當Sam不停地向Lucy說對不起的時候,Lucy只說了一句話:「我很幸運,你和別人的爸爸不一樣,沒有任何人的爸爸能夠總是去公園。」
影片是一個美式問題:撫養孩子的必要的條件是對孩子的愛,還是撫養方的能力(經濟、智商、社會地位等等)?我們現在有一個中式問題:應該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空間,還是嚴密的照顧和期望?或者反躬自問:我的孩子在過他自己的黃金年代,還是沿著我指定的道路掙扎於我夢想的美麗人生?
我覺得自己的童年還算幸運,雖然當年我狡猾的老媽把奶水換成小米粥後我絕食抗議了一天。父母當年沒有逼我才藝兼修,並不妨礙我成為少兒塗鴉行為藝術主義者,或者從小學起就把紅樓夢抱在被窩里打著電筒辨讀。八十年代的家庭很多開始了雙職工,學校和家庭之間也沒有如今這樣針腳細碎,父母似乎沒有太多的關懷給予,可是我知道他們愛我。雖然這樣的愛,也有缺憾。長輩們教育我們要好好學習,不然連飯也吃不上;老師們教育我們不要早戀,這樣的情感沒有結果。事實證明,他們有太多自以為是的眼光,不過是光線在詭譎水面上的無端折射。
上一輩人被社會格局的動盪震驚後,試圖用他們痛定思痛、現學現用的實用主義讓孩子們學會聰明的生存。我們的爪子被一點一點,幾乎無痛的剪去,在這世間走的步履蹣跚,腳底冰涼。於是我們開始冷笑和麻木,一刀砍去那本該做夢的年紀,從孩子咿呀學語時就開始讓他領教這個鋼筋水泥、人心叵測的叢林社會,讓他身體力行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競爭。毫無疑問人們越來越精明了,哺乳之愛精確的像強調八點到十一點鋼琴課的課程表。
愛需要精明嗎,愛甚至不需要智商。
「爸爸,天上為什麼有雪花?」
「因為有雪,所以有雪花。」
「爸爸,為什麼有的人是禿頭?」
「因為他沒頭發比有頭發好看。」
我覺得這是最好的回答,很有愛,很智慧。您覺得呢?
都說孩子是一張白紙,需要成人們來為之精心繪制。可是白色也是一種顏色,且納百色入懷而不動容。想起剛看到一小故事,一書法家心血來潮,將孩兒塗鴉之作精裱懸起,林散之先生來竄門,抬頭看字時大驚:「尊駕數日不見,何以精進如斯!」我想林先生倒不是意欲吹捧,可能那份爛漫稚爽,也有一種清氣靈動的拂人。這份天真,我寧願細心的捧著讓它從指縫間緩緩的流,怎麼忍心將其撒手拋灑,落的無影無蹤?
2
岸邊同學幾天前推薦我看《I Am Sam》這部被她成為超級感人的電影,剛才在網上把這部電影找來看了。電影確實很感人,雖然沒有讓我看得老淚縱橫的,但是眼睛也濕了幾次。
電影講述人世間最重要的一種情:親情。一個「傻子」父親和一個聰明伶俐的女兒之間的感人故事。
Sam,一個喜歡Beatles、智力只相當於7月孩子的成年男人。上天賜給了一個如鑽石般的女兒,他為她起名為Lucy(源於Beatles的歌曲"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nd"),Lucy成了他生活上的全部,他用他全部的愛去愛他的女兒呢。可是,地區的教育官員發現了這個特殊的家庭,他們認為Sam沒有能力照顧Lucy,於是在Lucy七歲的生日宴會上,讓這對快樂的父女不得不面對分離。故事由此展開。
我認為所有家裡有小孩子的父母,都應該陪同孩子一起看一遍這部電影。很多父母都會把「愛」這個字掛在嘴邊,口口聲聲地說愛他們的孩子,他們努力地在外面拚命地工作賺錢,理由是給孩子創造好的條件,而他們卻不願意或者稱沒有時間陪同孩子逛一下公園。當Sam不停地給Lucy說對不起的時候,Lucy說了一句話:「我很幸運,你和別人的爸爸不一樣,沒有任何人的爸爸能夠總是去公園。」
Ssm的智力雖然有問題,不能像別的父母那樣在物質上給孩子創造很好的條件,但是他能夠全身心地去愛他的女兒,這父女倆用愛建造起了一個溫馨的家。而我們很多人,把物質看得太重,要知道物質不是愛,物質不能代替愛,物質只是愛的一種表現形式,而不是全部。當沒有物質的時候,愛依然存在。
人們質疑Sam撫養Lucy的能力,想把Lucy交給一個家庭條件比較好的人撫養。認領Lucy的養母對法官說,她能夠給Lucy更多的愛,Sam無法給予的愛。她擁有一個相對富裕的家,她可以教她畫畫,她可以供她上好學校。但是,在電影最後,她承認她錯了,她並能給予。為什麼呢?因為在Lcuy的心裡,這些並不是她需要的,更不是最重要的,這些並不是她需要的那種愛。
在法庭上,法官詢問Sam「你為什麼可以撫養女兒?」Sam絞著雙手,慢慢地說:「……Beatles的Paul Mccartney寫給John Leon的孩子的歌……他那首歌前面還寫了『I love you I love you I love you I love youI love you』……朋友告訴我說,如果沒有這些話,那首歌就不會那樣好聽……」
反觀電影中幫Sam打官司的律師Rita,有富裕的家庭,她開名貴跑車,住一般無法擁有的豪宅。同時,她也有一個兒子。如果按照一般人的理解,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里的孩子,如果是最幸福的,但是他幸福嗎?開心嗎?電影中,他從頭至尾似乎就沒有笑過,而只有一個「傻子「父親的Lucy,卻總是會露出燦爛的笑容。為什麼呢?因為她和她老公總是在忙工作,很少有時間陪他們的兒子。這個「可憐」的孩子在電影最後笑了,因為他的母親陪著他在藍天下綠草上玩耍。這個時候,他們的笑容是發自內心的,是笑得最燦爛的。
在豆瓣上,有網友看了這部電影寫下了兩個問題:對於一個孩子來講,撫養他的人的最必要的條件是對他的無私的愛,還是撫養方的能力(經濟、智商、社會地位等等)?而對於一個戀人來講,情況是否也是相同的呢?
是的,他的問題代表了很多人心中的疑問。我們生活往往太現實、太殘酷了。很小的時候,長輩教導我們努力讀書,長大賺錢,否則就會是飢不擇食,窮不擇妻;上高中的時候,班主任老師教導我們不要早戀,常常給我們說一句話:生活要基礎,愛情才會有附麗;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又是麵包是愛情的前提,或者是貧賤夫妻百事哀等等這樣的話語。
但是,同時我們也看到很多所謂的「有錢人」的家庭也並沒有幸福和快樂,有的女孩把自己嫁給了金錢,卻沒有得到愛情;有的男人發財後,就休了家裡的黃臉婆,娶一個年輕貌美的;為了金錢糾紛,反目成仇的,甚至殺人流血的也並不少見。這又是為什麼呢?
物質和金錢,讓我們太多的人都迷惘了,忘記了快樂是什麼,忘記了愛是什麼。我們需要物質和金錢,但絕不應該被物質和金錢所奴役。我們更需要的是簡單的快樂和純真的愛,這樣人生才會美好,世界才會精彩。電影中有一句台詞:Love is all you need,其實這句話可以改成Love is all we need。但最關鍵的還需要知道什麼是愛,如何去愛。這不僅僅是親情了,還包括友情、愛情。
還有更多 樓主這里找http://www.douban.com/subject/1306861/reviews
❼ 阿凡達觀後感600字
昨天晚上,我和同學一起去電影院看了近期在全國各影院火熱上映的電影《阿凡達》。
在電影院門前,排隊買票的人們排成了一個「W」形,我們好不容易才找到了隊伍的尾部,一邊想著等會兒要怎麼才能擠進去賣票,一邊隨著擁擠的人群往前慢慢的移動。
聽說呀,《阿凡達》還沒上映呢,就有不少人開始想預訂票了。因為這部電影的導演是《泰坦尼克號》的導演「重磅出擊」的新作品。怪不得深受觀眾的歡迎和期待啊!
不知過了多久,電影票已經被我們握在了手裡。於是,我們又隨著擁擠的人群,進了電影院。
放映廳里,放眼望去,黑壓壓的一片,坐的慢慢的。我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坐下期待著電影開始。不一會兒,電影開始了。
《阿凡達》的故事敘述在未來世界中,人類為獲取另一星球——潘多拉星球資源,啟動了阿凡達計劃,並以人類與納美人(潘多拉星球土著)的DNA混血,培養出身高近3米高的「阿凡達」,以方便在潘多拉星球生存及開采礦產。受傷的退役軍人傑克,同意接受實驗並以他的阿凡達來到天堂般的潘多拉星球。然而,在這唯美幽境里,地上爬的、天上飛的、土裡鑽的生物卻只只巨大且致命……
傑克背負重任,身處險境中,在與納美人首次意外接觸後,雖然開啟了溝通的可能性,卻也即將面臨一場意想不到、浩瀚壯烈的世紀沖突,從中他也將獲得空前啟示……
看完這部電影,我有很多話想說。首先,這部電影給了我們人類一個警醒,警告我們不要再濫用地球資源了。否則我們將別我去處。我們的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
其次,這部電影也告訴我們不要以為地球的資源是無限的,用完了可以再到別的星球去採集,這是人類的妄想!當人類發現地球已經沒有資源可以利用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這世上沒有後悔葯。
今天的黑暗,為了明天的光明!我們應該從身邊做起,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❽ 《馴龍高手2》觀後感450字
你好
你要的文件如下
就在昨天,我看了這部電影--《馴龍高手2》。
主人公小嗝嗝騎著他心愛的夜煞「無牙仔」在雲中飛翔,無意中發現了「新大陸」,他和朋友阿拉騎著龍去看,卻發現了一個被搗毀的村莊和一些蠻橫粗暴還無禮的獵龍人。這些獵龍人企圖用網捕捉他們倆的龍。小嗝嗝和阿拉想要回他們的龍,可那個為首的名叫埃弗里的人卻說:「我們受雇於一個大魔頭,他在組建龍族軍隊。他一定會找你們算帳的。」小嗝嗝和阿翠趁亂搶回了龍飛走了。小嗝嗝在後來又遇上了他的媽媽,並見到了龍中之王阿爾法。可是時隔不久,埃弗里口中的大魔頭便找到了阿爾法居住的山洞並挑起了戰爭。大魔頭也有隻阿爾法,它殺死了另一隻,控制了無牙仔和其他所有龍,殺死了博克島的酋長,小嗝嗝的父親。小嗝嗝回到了博克島,喚醒了無牙仔,最終狠狠地挫敗了大魔頭。
我十分崇尚小嗝嗝追求和平的精神。當斯多戈告訴他大魔頭是個喪心病狂的瘋子時,他說:「噢,我可以去說服他,使他改變主意,不再捕獵龍,也可以不向博克島發起戰爭。我可不希望戰爭。」是啊,我們也應該崇尚和平,熱愛和平,憎恨戰爭。先後兩次世界大戰,死之人數總共超過了一億人,給世界人民帶來了災難。即使是現在,也仍有許多地方發生著戰爭。戰爭使人們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這是多麼深重的苦難啊!但若我們每個都崇尚和平,戰爭這個邪惡的東西便會被打入幽冥地獄,從此消失。世界又會變得多麼美好啊。
令我敬佩的還有另一個精神,小嗝嗝是如何喚醒所有的龍的?
可以說,大魔頭是徹頭徹尾的殘暴無情。他只會運用意念控制龍,還殘忍地虐待手下。他是貪婪的,虛偽的,企圖借龍掌控人類。而小嗝嗝為何能夠團結所有的龍呢?他不能意念控制,也沒有獵龍工具,但他憑借他的勇氣,情誼,友愛和對邪惡的極度憎恨的品質,最終使大魔頭鎩羽而歸。
有三部電影:《馴龍高手2》《超凡蜘蛛俠》《鐵甲鋼拳》,它們是目前給了我極強震撼的三部電影。它們蘊含的可貴精神使我將永遠懷念與回憶它們。
請及時查收
如有疑問 請追問
滿意的話 望採納
謝謝
❾ 萬物皆震動觀後心得體會怎麼寫
自然界的兩種物體如果振動頻率一致,能出現諧振共鳴,也就是通俗上說的共振。(聲明一點:是「振動」而不是「震動」)
萬事萬物都有振動頻率,我們人體自然也不例外。我們身體的每個器官也有自己的頻率,譬如大腦也有自身的頻率。
在《極簡宇宙》這本書里,介紹了我們人擁有的幾種腦波。
當我們處於阿爾法腦波這一階段時,將會感到放鬆。相對的大腦獲得的能量較高,也不會過度地處理信息,身心能量耗費最少,促使身心得到整合,進入學習與思考的最佳狀態。
而長期聽所謂的阿爾法腦波音樂開發大腦、促進睡眠基本上都是偽科學。首先音樂是一種聲波,而腦波是一種電磁波,其次阿爾法腦波處於人聽不到的頻率。
很多早教機構宣傳使用的阿爾法腦波音樂其實都是輕音樂,算是「白噪音」的一種(就像風聲、海浪聲,或者雨水拍打樹葉的聲音)。
並不是說沒有方法使大腦進入阿爾法腦波狀態,網上有許多關於腦電波鎮痛催眠的頭箍(真實性有待考究),但也要藉助額外的儀器才能實現,而不是一段音樂。
共振的原理在生活中也得到了許多應用,有許多醫療的儀器和裝置也要利用共振原理來製造,譬如核磁共振設備和超聲波碎石等等。
但世界上的任何一種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最宏觀常見的負面影響就是地震。當一地震源(板塊擠壓碰撞)釋放能量之後,地球的共振振動在不再受力的方式下持續,就產生了地震波,從而毀滅地表的人和物。
據傳它是利用了低於20Hz的次聲波(人只能聽到20~20000Hz,而且這是1932年誕生,真實性存疑頗多),來產生共振刺激大腦,通過聽不到的聲音從而增加人自殺的傾向。
從理論上來講,很多頻率的次聲波和人體器官的振動頻率(0.01~20Hz)相近甚至相同,容易和人體器官產生共振,對人體有很強的傷害性。最嚴重的結果就是使人的心臟及其它內臟劇烈抖動,以致血管破裂,最後促使死亡。
以前在某個小說故事中看到過一種令人驚嘆的暗殺手法,把一種與被害人心臟頻率相近的共振器,藏在一個會被貼身攜帶的貴重物品中,然後送給被害人。
被害人初期只是感覺心臟不舒服,後來在不知不覺中就突發心臟病而暴斃,最後成為了一樁懸案。
但這也僅僅只是虛構,大部分次聲波武器都是被炒作誇大了。但或許現在我們還不能用次聲波製造武器,但這種潛在危害仍不能忽視。不然到最後毀滅人類的,可能還是我們自己。
❿ 飛屋環游記觀後感 100字 不要太多!!急用!!!!!!!!
1.思念一個人不是固執地讓自己活在回憶里、不是死死地抱著曾經的影子不放、不要讓曾經幸福的回憶成為將來生活的負擔。人要向前看,無論多麼懷念。無論曾經是苦是甜,結束過去才能開始新的生活。我們能夠做的,是在可以珍惜的時候盡力珍惜,在只能懷念的時候,就將這份思念珍藏在心底的深處,然後開始新的道路。
這是我自己的一點點感受啊!可以分享一下!
2.其實年輕的時候,人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問題是你能不能把這個夢想堅持到底。[飛屋]的成功在於,它把這個故事說好了,說圓了。為什麼要去天堂瀑布?因為小時候的偶像是探險家,探險家的夢想在那裡。而你的初戀女孩,和你有一個同樣的夢想。後來你和她結婚了,但是夢想不停地被生活的現實打斷——你這輩子雖然有個美好的願望,但是實際上一直在對生活妥協。你沒有兒女,工作收入也不高,最後你老了,終於可以買了兩張去天堂瀑布的機票了,但是你的伴侶已經衰老到不能起床。最後你一個人獨守空屋,成為大建設的城市中一顆倔強的釘子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