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參觀幼兒園的觀後感一千字
天哪。。你們老師。。。無語啦
㈡ 求一篇500字左右的電影觀後感
每次跟老公一起看的電影總是讓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這次看的是《機器人總動員》,名字倒是沒什麼特別之處,一聽就有動漫的感覺。
800年後, 人類已經離開了地球, 住在衣來伸手, 飯來張口的大型飛船里. 人們已經集體肥胖, 不會行走, 甚至於有些缺失自我意識. 所有的一切都由機器操作管理. 這些聽起來有些誇張, 但真真像個語言. 有人說過, 科技是懶人的發明. 當我們真正什麼都方便了, 也就失去了控制任何的能力.
WALL-E是台機器, 它善良, 它單純, 它調皮可愛. 每天按時起床, 睡覺, 工作. 閑暇也有自己的小小興趣愛好. 看著他堅固小屋裡, 那些從垃圾堆里收集來的新奇小玩意兒, 不知為什麼, 覺得可愛之餘, 好感動.
在似懂非懂間遇見了EVE, 為她做人偶, 為她打傘, 對她展示自己的收藏, 為她奮不顧身. 即使永遠只會說」WALL-E」 「EVA」, 即使總要EVA來收拾爛攤子. 那份執著, 任誰都不經意間在屏幕外為他喜, 為他憂.
機緣巧合中, WALL-E圓了人類的尋根夢. 他讓人們意識到, 他們的家在一個叫地球的地方, 那裡有海洋, 植物和PIZZA. 現在, 在離開那裡700年之後, 他們能回家了. 當人們回到地球, 面對乾涸的家園, 沒有驚訝, 沒有失望, 只是默默地打量這個叫家的地方. 也許家就是這樣, 不管它變成什麼樣子, 我們都欣然接受, 我們都依然想要回到它的懷抱.
當EVE重新組裝好WALL-E那生銹的機身, 當她發現面對的, 是已失去記憶的他時, 那份沒有語言的驚慌失措, 任誰在屏幕外都會覺得揪心.
盡管是機器, 他也會想牽她的手, 他和她也會彼此依戀, 彼此擔心、牽掛, 他和她也懂得, 什麼是愛情.
最終, 人類回家了, WALL-E也在一番冒險後, 找到了家.
整個劇情中台詞很少,能讓你體會到的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深深的愛,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表情,美好而單純的愛。。。2個機器人的愛情,總感覺超過一切~~ 讓我們好好想想自己是否能達到一個機器人的愛情~!
這部電影不僅僅是感動,現實中的我們應學習它們的善良, 它們單純,它們的毅力~~~
㈢ 家園共育的重要性
讓家長明白自身的教育功用,認識到自己本身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大教育資源,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應讓家長認識到幼兒園教育不能代替家庭教育,教師與家長在育兒方面既有共同目標,又承擔著各自不同的任務。
要向家長宣傳:幼兒是人生的奠基時期,是身體、智力迅速發展,性格、品德、行為習慣形成的重要時期,是進行教育的黃金時期。要使家長認清他們在教育孩子問題上不可替代的作用,應盡到自身應盡的責任。
(3)家園共育電影因為愛觀後感擴展閱讀
家庭教育指導過程中,教師僅僅把書報雜志上的有關文章摘抄一些貼到「家長園地」里,或者教師把家長當作聽眾,以單向的講授為主,不給予家長更多思考的時間,更沒有留給家長充分的時間發表自己看法的機會,使得指導內容缺乏針對性。
結果很難被家長真正接受並內化為今後教育子女的能力,極度影響了家長參與合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教師幫助家長端正和更新教育觀念,樹立使孩子在體智德美各方面全面和諧地發展的思想,樹立面向未來,從幼兒期開始培養適應未來社會一代新人的觀念。
㈣ 幫忙寫一篇 關於安全教育一類電影的觀後感
生死只在一瞬間 每個人的一生是不同的,有人可以平平安安的度過一生,而有人一生確實坎坷的。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觀看《安全教育》影碟,我們興奮極了。影碟開始放了,我沉浸在了影碟的世界中。碟片是以卡通形式製作的,採用了知識問答的形式。只見屏幕上出現了一小段短片,接著,一行行題目與選項排列在屏幕上。然後有兩人一一作答,同時進行教育解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火災的逃生》了。 正如人們常說的功虧一簣,如果在發生火災時沒有科學的自救方法,很可能將寶貴的生命白白斷送在火海之中。事實表明,火災時被濃煙中有毒氣體嗆死的並不比被火燒死的少。因此,火災逃生在穿越有濃煙的走廊時,要俯下身子前進,因為,在近地面處濃煙較少,可能還能夠呼吸到殘留的幾絲氧氣。 還有幾個知識要點,比方說,擦車時不能用汽油擦發動機等地方,要注意裝修時的安全隱患等等。看了這部影碟後,我不僅知道了火災的危險性,還知道了怎樣預防火災和火災逃生自救的方法。其實火災也不是那麼讓人毛骨悚然,無人倖免的天災,只要掌握了自救方法,還是有可能從死神的手中掙脫出來的。 生死只在一瞬間,防患於未然最重要。 生命的寶貴 在星期一的校會課上,我認識到了生命的寶貴;金色童年只有一次,青春的火花也只蹦跳一次,步入老年,就很難再去干一翻事業了,所以,上天賜予我們的時光很短暫,我們何不珍惜這短暫的時光呢?所以我們首先要以安全為首,只有在健康的基礎上更好地學習、工作。 在看《安全教育》這部教育片時,我看見了有多少泥沙被卷進了洪水,一同傾瀉而下,那麼多人,由於沒有良好的掌握避免這種情況的方法,與親人長辭,妻離子散;我看見當海嘯來臨時,有多少人在大風大浪中呼救,有多少人已被淹沒,又有多少人在四處尋找親人的蹤影,如果他們知道海嘯來臨前的預兆,也許就不會有那麼多人無辜喪命了。再看地震、火災光顧之際,多少人選擇跳樓、飛速奔跑等錯誤的方式,這些舉動,都有可能危及生命!如果他們都有自我保護意識,也不會出現這么多凄慘的場景。 通過這部影片,我了解到了遇到火災如何逃生、陷入沼澤如何脫險、發生地震該如何去做,同學們,難道你們還想聽一位母親抱著在災難中死去的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嗎?難道你們還想看到失去親人的人,需要被人攙扶著走路嗎?如果你們都不想看到這樣的場景,就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同時也帶動周邊的人,珍惜自己的生命,共同創建美好家園! 防範於為然 大家知道在火場如何自救嗎?知道在海上棄船時如何逃生嗎?知道在叢林遇險時如何脫離困境嗎……你也許會說這不可能發生。是的,我一開始也這樣認為。可真要碰到了,該怎麼辦? 我們不妨來試驗一下。比如:火災現場濃煙滾滾,你是應該屏住呼吸迅速沖出現場;還是用時毛巾捂住口鼻慢慢離開;或者捂上口鼻匍匐前進?我不假思索地選擇了第一條,但正確答案是第三條。如果你和我一樣,你肯定能憋住氣?就算你可以憋住氣,你就確定前面沒有煙霧?我感到後背一陣冷意襲來。真要有火災發生,我這樣逃生不僅無法脫離現場,而且會有生命危險哪! 許多家長只顧著讓孩子讀書、讀書、讀書,忽略了最最重要的安全防範意識,導致許多孩子離開成人視線後引發了一系列不必要的事故。這時家長就後悔莫及了。 看了《新時期小學生安全教育》我對安全知識有了系統的了解。我現在覺得安全知識真應該「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雖然地震、火災、洪水……我們也許一輩子都碰不到,但是「不怕一萬,只怕萬一」防範於為然,那就有備無患啦!
㈤ 如何給孩子正確的愛觀後感
正確的愛孩子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
陪伴是最好的愛,我覺得這種愛這不僅是對孩子,夫妻之間也是如此。所以,在以後下班以後,應盡量將所有的時間都給孩子,細算一下,能陪伴的也就這幾年,等孩子再長大些,就意味著孩子要離開我們了,因為他們慢慢的有了自己的學業、朋友圈,到那時候不是孩子捨不得我們,更多的是我們捨不得孩子,怕是再捨不得也要放開手腳任他翱翔。
二、對待孩子一定要有耐心
我覺得我們對孩子沒耐心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太自私了,我們也有小時候,那會我們是什麼樣子的?那會父母是怎麼對待我們的?這應該是我們多加思考的問題,在昨天培訓的視頻上,一隻小浣熊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學會爬樹,那個耐心不是我們一般父母所能比的,熊且如此,我們做父母的更應該對小孩要有耐心,培養耐心刻不容緩。
三、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多鼓勵孩子,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
對於這點,我認為,大部分家長都怕麻煩,剝奪了孩子做事的機會,而且一旦孩子做事犯錯,便會嚴厲批評,這會傷害孩子做事的積極性。其實每個孩子都渴望盡快成長自己,能和爸爸媽媽一樣,他們都渴望表現自己,所以我們不應該剝奪他們成長的機會。
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還包括,我們要把他們當成大人來看待,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他們的感受,徵求他們的意見,讓他們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告訴他們有些事必須由他們做主,不要覺得小孩子什麼都不懂,父母可以包辦他們的一切。
四、積極配合老師,將孩子在學校養成的習慣,在家裡繼續保持下去,做到家園共育
對於這點,我覺得家長們應該積極配合老師,與老師溝通,小朋友今天在學校學什麼?養成那些習慣?需要家長們如何配合?如果我們做不到這些,正如萬教授所說的5+2=0,在學校5天在學習,在家周末2天沒有延續,最後白學了。所以必須讓孩子把在學校養成的良好習慣帶回家中。雖然每周上學期間,孩子在家待的時間較短,但是在家的時候是2對1、4對1、甚至6對1的在教學,家庭中的父母、爺爺奶奶等對孩子的成長影響依然非常大,孩子的成長必須家園共育。
五、發現孩子的長處,多贊美多鼓勵
我相信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我們家長應該多陪孩子參加各類活動,從中發現孩子的長處或優點,並應該鼓勵他們積極的發揮這些長處,同時我們也要正視孩子的某些缺點,並努力改正,只有發揮出這些優點,並且克服掉這些缺點,孩子身心健康才能全面的發展。
六、以身作則,給孩子做最好的榜樣
不管做什麼,我們都應該有給孩子樹立榜樣的意識,目前這個階段的孩子,眼睛看到的他們認為是合理的,眼睛看到的他們是最容易記住的,耳朵聽到的他們不一定認為是合理的,耳朵聽到的他們也記不住,所以家長們教育孩子一定是多做少說,正如童話大王鄭淵潔老師說:教育孩子就是「閉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
七、多思考,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對於孩子,我們更多的是要求他們要這樣做、那樣做,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如果孩子有思考能力,他們覺得自己的父母這樣做、那樣做是就一定對嗎?他們會怎樣要求自己的父母?幼兒園尚且還能培養出合格的小朋友,哪兒才能培養合格的父母呢?我們應該多思考一下,怎麼做一位合格的父母?如果合格的父母是100分的話,我們給自己打幾分?孩子又會給我們打幾分呢?我們不能只要求孩子怎樣,最主要是我我們自己要求怎樣,我們會成為怎樣的人,孩子就會成為怎樣的人。
㈥ 記錄片家園觀後感怎麼寫
地球已追不上人類的慾望
——法國環保紀錄片《家園》觀後感
顧訓中
2009年6月5日,又一個地球環境日。一部大型環保紀錄片《家園》(《HOME——A STUNNING VISUAL PORTRAYAL OF EARTH》)在全球同步上映。其上映的場合不止在傳統的影院、劇場,還有互聯網。這使得這部《家園》轉瞬間傳遍全球每個角落。
因了朋友的相助,得以在第一時間看到了這部《家園》,感覺或許只有兩個字可以形容:震撼!
人類慾望的無節制膨脹、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生態的被破壞,這早已不是新鮮的話題。各種各樣的資料、圖片、書籍、電視電影片也早已層出不窮。然而,何以看了《家園》仍感深深震撼?那是因為片中通過航拍而產生的那種從未有過的對那傷痕累累大地的俯視效果,那以獨特女聲配以直白解說而產生的直指內心的揭示,還有那以詠嘆吟誦般的音樂產生的震盪……
《家園》是法國生態學家、著名攝影師揚•阿爾蒂斯-貝特朗(Yann Arthus Bertrand)的傑作,是他那對人類、對地球那宏大的悲憫心的結晶。據說,20年來,貝特朗堅持不懈地在空中拍攝地球生態的變化。而《家園》就是他經歷了15年的准備,經過18個月共217天,穿越54個國家,120個拍攝點的拍攝之後誕生的。可以想像,片中那一個個精美的鏡頭,那一句句雋永的解說,都是他和他的團隊心血的結晶。他坦言,「這部紀錄片的最大特點就是沒有新鮮,沒有任何事情不是已知的,不是被人類了解的」,而問題只在於,「我們知道一切,但我們不去正視一切,不去相信一切,而現在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問題就是行動,我們僅有10年去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轉瞬即逝,並且我們也不知道最後是不是能成功,但我們必須這么做,也必須在這一切之前讓大家明白,我們抗爭的究竟是什麼。」貝特朗和他的合作者為這部片子確立的核心理念便是:「當我們耗盡自然遺產之後,必須面對的是什麼?」當然,《家園》展示的遠不止是貝特朗那法國人式的澎湃激情。出於可信度的考慮,為《家園》撰寫的所有評論,由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戈爾(Al Gore)和美國著名的環保學者萊斯特•布朗(Lester Brown)閱讀、審定。環保專家們為貝特朗提供了詳細的最新數據。因此,有評論說,《家園》展現的是美國人的理性和法國人的感性,堪稱完美。
當然,大千世界,無異不有。即使面對如此嚴峻的現實,仍然有著不同的聲音。有人說,地球的溫度肇因於它繞行太陽的軌道規模及形狀、地軸偏向軌道的角度、放射性衰變及地殼下深埋的重力熱(很深奧哦!),人類不是因素之一;也有人說,很少有人會因為一件未來有可能發生的災難而犧牲自己現在的生活質量,因為這是違反人性的;當然,更有人論證說,正是人的慾望在推動著社會的進步,讓人放棄、哪怕是節制自己的慾望,都無異於飲鴆止渴。
誠然,在造成今日地球「溫室效應」的諸多因素中,人類未必是唯一原因,甚至也可能不是主要原因。就人類對世界的認知而言,對這一現象的探究還剛剛開始,結論自然不可能准確。然而,有目共睹的事實是,地球正在越來越暖,由此造成的各種影響正在顯現。面對這一變化,作為地球村最有責任的公民——人類應該做點什麼,而不能旁觀,更不應繼續造孽。這已經成了越來越多人們的共識,也是《家園》再次大聲疾呼的核心觀點。
同樣,慾望的確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種動力。許許多多科技發明都是因滿足人類的慾望而推動、而實現的。然而,時至今日,已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一切事物彼此關聯」。自然界萬事萬物都是相生相剋,相互關聯。任何事物的衍生、發展都不可能無視他事他物,這就是平衡。一旦打破了這種平衡,意想不到的變化便會發生,終將給人類自身帶來災難。這正是《家園》所宣揚的核心觀點之一。其實,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早已提示了的真理。
至於追求生活質量是人之天性的看法雖則荒謬,卻因其強大的實利價值而為眾多世人固守。其實,即便是眼下人們的生活質量亦已飽受環境污染之苦。人們正在承受各種各樣古怪疾病的折磨,這並不以富裕與貧困為界線。何況,任何稍有理性的人都會承認,一個人不可能只為自己活著。即使只為自己的後人考慮,也不應該因為自己的所謂生活質量而讓後人們承受那污穢的水質、污濁的空氣,以及因日益提升的海平面而不得不做「氣候移民」。人們恢復理性,以頭腦思考、而不再以感官思考,是時候了!
《家園》中倡導的「分享、智慧、節制的生活」特別讓人感動。貝特朗認為,悲觀和批判常常無濟於事。他說:「我設法把《家園》拍攝成為我們對地球的一次凝望,希望這是一部有警示意味的電影。不是恐嚇人們失去了那50%森林有多麼可怕,而是要人們明白我們該如何對待剩下的一半。同時,我更希望《家園》能喚起我們心底的愛,建立分享、智慧和節制的生活。」《家園》以融融的暖意描繪了以色列人用地灌技術在沙漠中種植優質的糧食作物,贊揚了哥斯大黎加政府成為第一個放棄軍隊的國家,將全部軍費開支用以國民教育和綠色旅遊,展現了韓國通過全民性植樹,重建戰爭中被無情摧毀了的森林,使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65%……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眾開始有節制、可持續、再生地伐木和捕魚,通過替代、再生、循環、回收的方式,推動生態環境和國民生活質量的平衡發展。《家園》試圖告訴人們,希望是有的,希望就在於我們的行動。
是的,行動比什麼都重要。尤其是在地球早已追不上人的慾望時,我們更應該早點行動,多點行動!
2009年7月7日(又一個人類災難紀念日)
把時間稍微改改
㈦ 愛國主義教育的電影觀後感100字
看了《愛國者》,很受感動。影片講述的是一段美國獨立戰爭的歷史。主人公是一位議員和一群孩子的父親。一家人過得還算和諧。作為父親,他在家裡有著相當的威嚴,而一群孩子也不是吃素的,他們的頑皮讓這位父親吃盡苦頭卻又無可奈何。但因其反對對英國作戰而被孩子們誤解,他們都有著自己的參軍夢,甚至遠遠聽到槍炮聲,他們也會熟練搬出槍以備不時之需。然而英軍的的到來改變了一切。在家園被毀又即將失去第二個兒子時父親終於爆發了,和兩個小兒子一起殲滅了一股二十一人的英軍,這讓人聯想到他當年的英姿,也讓他找回了自己潛藏的勇氣。在復仇和追求自由這兩條主線的引導下,主人公帶領著國民軍逐步走向勝利。
影片花了很大的手筆來闡述美國對自由的嚮往和因此付出的沉重代價,從激烈的議會討論,人們參軍的熱情,到家園的被毀,戰場上的慘烈犧牲。相信看過該片的決不會忘記那些古老而又獨特的戰爭場面,兩軍(正規軍)對壘都是以人員和武器作為籌碼,而這往往是英軍占優,美軍是即輸場面又輸戰爭,這看上去有點幽默的味道,完全是對現代戰爭的顛覆,看不到現代戰爭中的謀軍布局。而國民軍卻也會玩游擊戰,有一段時間竟被英軍稱之為「幽靈」,很有點中國特色的味道。但這確實是一支雜牌軍,就連教堂里的牧師也披裝上陣,只是不知道他在殺人之前會不會念上一句「上帝保佑」,其最後的犧牲卻也充滿了悲劇色彩。
雖然這是一部戰爭片,但是導演在戰爭之外的細節上有很好的把握,除了宏大的戰爭場面外,也不失暖暖的溫情,真實而感人。其中身為國民軍上校的父親與剛剛會說話的女兒的告別一段,導演處理得別具匠心,將主角在軍隊與家庭角色的矛盾和女兒對父親的理解盡融於女兒的呼喚和轉身的深情一抱之中,可謂感人至深。導演對種族矛盾的解構也是該片的亮點之一,最初白人對黑奴的歧視,通過戰爭的隱含功能最終達成了和解,「與你並肩作戰是我的榮幸。」將這對不大不小的矛盾融於對自由不懈追求的主題之中,也是對黑人在美國獨立戰爭中所做的貢獻的一種認同,他們也是美國歷史的創造者。
不能不說這是一部成功的影片,無論你對美國有如何的偏見,看了該片你卻不由的對那些為自由而戰的勇士們產生由衷的敬意,這確實是一個非凡的國度,這樣的民族沒有理由不屹立於世界強者之林。
然而相比之下,小時侯很喜歡的國產戰爭片,現在看來實在很少有深層次的東西,導演的思維極其狹隘,創作的影片只是對歷史的一種簡單重復。比如電影藝術大師斯皮爾伯格就將幾條命救一條命的價值問題帶入到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充滿了對人性的深入思考,從而使影片脫離了戰爭本身而得以實現主題的升華,像這樣的東西在中國的戰爭片里很難找到,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在根本上還得在思維的形式內涵上下一番工夫。,
㈧ 家園攜手 科學育兒 學習心得
一、千萬別把學習當成任務
我們很幸運,我們也很無奈,因為進入了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這是人類前所未有的年代,一不小心我們就會在這個信息海洋中迷失自己,甚至讓孩子也失去方向。我們經常會聽到很多孩子說:我也不知道我以後要干嗎!家長也會說: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樣的迷惑越來越低齡化,因為這個浮躁的年代讓我們家長在所謂的素質教育和知識教育中搖擺,「學習唯一論」和「學習無用論」經常會影響著我們的判斷。
在我看來現在的「學習」更多的是一種形式和能力,而不是內容,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學習唯一論和無用論都是片面的,我對小學的看法是:學習是一種生活,一種成長,一種讓他們認識世界的過程,而不是任務!
由於我們家親戚基本上都在國外,因此我受到國外的教育理念的影響比較大,那就是「從小不玩好,長大學不好」,在他們眼中,中國的孩子真的很會學習,但是他們真的不會生活!當然我不能完全照搬這個觀點,畢竟這是在中國,誰也說不好將來會如何,所以作為家長不可能在教育方面做任何的賭注,而是需要多方面的吸收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並且要針對家庭的環境和孩子的具體情況實施。因此我在這半年裡大約1-2個月會總結一下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現在回頭看看寫的總結日誌,我發現出現最多的幾個概念:「學習為先,因材施教,為己讀書;順其自然,慢慢學習,學以致用;換位思考,信任理解,平等交流」。
二、學習為先,因材施教,為己讀書
我們有時候同樣迷茫,迷茫的時候出路就是多學習,多借鑒,現在到新華書店會發現有太多的關於素質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書,都是很多作者自己的親身經歷,比如《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我反復的看其中的一些好的方法,比如針對小學時期的「做作業陪還是不陪」的問題,為什麼「不考100分」,什麼是「不管是最好的管」等。還有《1-2年級,塑造孩子一生的關鍵》一書, 這兩本書我是在孩子上一年級之前就很認真地閱讀過,而且在第一學期真的很派上用場。在這個寒假我還買了《樂在小學》、《陪女兒說說話》、《怎麼教孩子才肯主動學》,正准備看,這些書中的學習我想並不僅局限在學習知識上,而更多的是如何培養學習的能力。
除了書本,我關注相關的微博和博客,也經常和其他家長進行交流,因為書本上的畢竟和我們所處的環境差異很大,而身邊的家長,甚至是我學校的大學生,了解他們的成長過程,更重要的是針對孩子的特點,我的女兒是一個在外不太愛表現自己,而內心是比較有自己想法的孩子,我在很多時候都是要徵求她的意見,讓她自己做決定,「但是必須要對自己所做的決定負責」--這是我和她爸爸說的最多的話。
讀懂孩子是家長最需要學習的,讓孩子為自己負責是我們最需要培養孩子的一項能力。因此我也讀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分析孩子的內心活動,採取積極的對策。比如有一次孩子因為數學口算未能得到星星而埋怨我沒有給她檢查,非常生氣發脾氣還哭了,我一開始也有點不知所措,是否應該馬上承認自己的失誤以導致孩子心理受到傷害,後來我還是讓速度慢下來,先分析一下孩子的狀況再進行交流。從這個事情上可以看出孩子其實還是很好強,雖然她平時在外面表現並不突出,但是在她的內心深處還是很希望得到別人的贊賞和認可,並不是無所謂的,而有時候不愛表現是不自信在作怪。
於是我和孩子坐下來仔細分析了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哪些地方應該是由誰來負責,而不都是歸咎於一個人,而我也對孩子的上進心作了很好的表揚,同時也指出她對媽媽大吼大叫的不禮貌行為。很多時候家長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學會分析和有耐心,最終達到的目的就是告訴孩子讀書為了自己,任何情況應該先想想自己是否做好了,再去考慮是否需要家長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