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電影觀後感非洲殖民

電影觀後感非洲殖民

發布時間:2022-08-10 13:58:45

⑴ 《非洲》觀後感 500字

東非大草原,充滿著勃勃生機。那本能的、強烈的、充滿韌勁的求生及繁衍動力,讓人震驚地說不出話來。
成群成群的牛羚沖下高坡,涉過河流,極速地往前沖,義無反顧地奔向草原,無可阻擋,那是它們的生命之地。
一隻蜥蜴跑到體型遠遠超過自己的睡獅旁,東奔西跳,為了吃上幾口圍繞獅子飛的蒼蠅。它那股靈活勁兒讓人忍俊不禁,但想想它這絕對是以生命在覓食,又讓人肅然起勁。
哪怕在極具腐蝕性的「毒湖」中,仍然有生命欣欣向榮。幾百萬只小紅鶴聚集此地,我只能用「摩肩接踵」「人頭攢動」來勉強形容這個熱鬧非凡的場面。它們忽地騰空而起,一股股沖向天空,像是淺紅色的煙花。
但看到一頭小象的餓死,還是讓人覺得,有時候,自然對待存活其中的生靈,是不是太殘酷了。持續的乾旱迫使草原上的象群離開家鄉,一頭小象再也走不動了,它的兩只後腿已經跪了下來,盡管前腿還在奮力支撐,但幾番掙扎,還是倒了下。其他大象已經走遠,這只小象的媽媽面臨著艱難的選擇——是留下來,還是趕緊跟著其他大象離開?母象沒法拋棄自己的幼崽,她多次用自己的腳掌輕輕地推動小象,希望幫助它站立起來,但小象的掙扎只是加速了它力氣的消耗。鏡頭中,小象的頭慢慢倒在了地上,看得到它鼻孔的起伏,但慢慢的,也沒有了氣息。小象餓死了。母象終究還是離開了,但沒有它的同伴。塵土飛揚的大地上只有她孤獨的背影,不知前路是生是死。
然而,什麼都擋不住生命的力量。嚴重的乾旱之後,肆虐的大火之後、只要有一絲一毫的可能,生命就總是能夠找回力量,迅速反彈,又是一輪生機盎然。植物生長,動物大規模地回到家園。在半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乾旱後,緊跟著的竟然是象群最高的生育峰。就這一個對比,就足以讓人對這本能的生命力生起敬意。

⑵ 野性非洲觀後感150字

野性非洲觀後感
發表時間:2013-4-9 0:12:23
 
      野性非洲是一部描寫非洲野生動物的紀錄片,它以每兩集或三集為一個專題,圍繞著老虎,獅子,大象等野生動物的生存,母子情,權力之爭、遷徙、手足情等話題而展開,展現了野生動物最真實,最原生態的生活狀態…
動畫片里的人物是率真的,不會勾心鬥角,而動物的世界裡卻是一個全新的感觀。我喜歡那裡的每一種動物,因為它都代表著某種生物的生存意義,它們的進化過程和我們人類類似,在進化的過程中變得聰明,雖然它們不象人類一 樣可以用說話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感情或是別的目的,但他們會有自己的方式去表達…
 
      這部紀錄片帶我們走進了遼闊而美麗的非洲大草原,從中了解動物王國里的喜與悲、生與死、以及他們不為人知的情感世界。在非洲草原這片遼闊的土地上,既是動物們賴以生存的天堂,也是它們萬劫不復的地獄。在這既現實又殘酷的大自然中,果真印證了達爾文的一句話:「弱肉強食」。只有強大者才能在草原上立足,而弱者只會被草原所唾棄,如果強者不幸淪為弱者,那麼對不起,草原不會收留你,只能等死。
 
      印象最深的一個片段是角馬那種為了生存而不斷拼爭的精神,成群結隊的角馬為了生命的延續無數次遷移過有鱷魚棲息的河流,穿梭於虎豹出沒的廣袤的非洲大草原上。我想正是它們那種群體出動氣勢恢宏的場面吸引了人類的關注,也的確,群居讓它們種族得以安全繁衍,鱷魚虎豹僅能從奔騰的馬群一側撲捉到個別瘦小的角馬。像激流,如果想從正面接到水,那是很費勁的,搞不好會把盛水的東西給沖走,若從一側斜著接水容易得很。
 
       與角馬相比,虎豹倒是聰明。可惜角馬只知道為了它們中的大部分食物為目標向前沖,不惜以犧牲個別同伴為代價,假如角馬群先向著虎豹鱷魚沖過去,把它們一頓猛踩猛沖,那結果會是什麼樣呢?不是就可以全部安然無恙地仍舊到達目標食物嗎···
 
       由此看來,動物之間的關系與人相處的模式也是類似的,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以上便是我對野性非洲的觀後感。

⑶ 高中生《阿凡達》觀後感800字

《阿凡達:戰死在自家門前的台階上》
在《飛屋環游記》之後,我又和朋友一起去看了《阿凡達》——把它們連在一起是因為兩個片子都是在談拆遷。
我非常關注拆遷問題,所以我只為這兩部片子買單進了影院(連2012都沒做到)。
美國人很好的瞄準了我的錢包,他們連著弄了兩個拆遷大片。上一個只是讓我覺得溫馨,而這一個,幾乎讓我落淚。

為什麼一個美國政治家演講的時候會產生煽動力——即使不懂英文你也可以感受到?
除去其個人魅力原因。是因為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本身就包含了一種激情。
這種激情建立在對私有財產保護的基礎之上。這種激情,是美國立國的基礎。個人的資產神聖不可侵犯——換句話說:這塊土地是我的,代表使用權和所有權全是我的。不是政府租給我的,沒有70年的使用期限。我可以傳給我的兒子,孫子,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沒有得到我的允許誰也不能進來。強行進入不聽警告我可以開槍射箭,殺死為止。即使你是政府,即使你是黨。

「一個農場主,為了捍衛自己的土地,要有戰死在自家門前台階上的激情。」

這是美國的政治經濟學的激情的本源。奧巴馬站在演講台上,他知道自己是這塊土地,這個國家的主人,他說什麼話,底氣都很足。所以美國人可以跑到全世界甚至外星球去,操著一口得意洋洋的美國英語。

這也是阿凡達打動我的地方。為了保衛自己的土地,我們要視死如歸。就像納威人,像上海那個和政府動遷隊對打的女士。即使一邊是熱兵器,一邊是冷兵器,一邊是武裝警察,一邊只有土製燃燒瓶。

讀過中國近代史的人都會明白熱兵器與冷兵器對打的悲壯情景。你會想起一個叫「螳臂當車」的成語,但你一定是在為螳螂們哭泣。熱兵器的出現,代表著一個時代的過去。英國人派了幾千名遠征軍幾座大炮就搞定了我們,不是我們一下子變得積貧積弱,也不是清朝皇帝不夠好,也不是因為滿洲人太蠻夷搞壞了中國,也不是林則徐激化了矛盾,也不是我們的文化活該完蛋。都不是,這叫歷史的玩笑。這是某些莫名其妙的高級生物在搞「生態平衡」。

胡林翼滅太平軍的時候打得正開心,看到洋人的軍艦會馬上吐血。這不是他身體不好,這是因為除了吐血你什麼都做不了。

冷兵器包含了一部分的威懾作用,因為其往往致傷而不致死。熱兵器致死率太高,消滅有生力量的能力太強大了。知道不能打,還得打,這是悲劇的力量。所以當納威人全國總動員的時候,我幾乎哭了。因為那個瞬間我回到了1840年,變成了那個接到戰報之後心底發涼的道光皇帝。

卡梅隆想必並沒有要通過此片為西方的殖民侵略贖罪的意思。但在我看來,這個片子實在是重現了當年西方靠著熱兵器去滅冷兵器民族的過程。我們確實曾是個前現代種族,但我們感通天地,如同納威人,當年修了鐵路,有人說這動搖山川,恐遭天譴,現在很多人把這個當做我們蒙昧的證據。說這話的人,實在是不懂得我們曾有過什麼樣的祖先。我們現代化搞了這么多年,搞得雞飛狗跳,所有人都想洗了牌重新在來,TMD在上海坐個計程車,司機都想重新推倒重來。 150年,重來了這么多次,本質上仍和古代相去未遠。我們學西方學得完全走樣,自己的傳統也弄得亂七八糟。然後大家守在互聯網上,一天到晚罵D不好。這是什麼,這是無恥。和東歐不同,49年,我們是歡天喜地的一手培育、接受了這個D。現在有人說,那是因為當時他標榜民主,把我們騙了。這是錯的。這是我們 「自個一步步,一步一步,走到這田地來的。」

為什麼我們國家的各級領導講話的時候沒有一丁點煽動力——即使你懂中文也感受不到哪怕一點?
除去個人原因。是因為我們的國家建立在了一種錯誤的激情之上。
這種激情從古到今一直存在。答曰一個字:「搶」。
他曾有很多名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均貧富」「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打土豪分田地」
准確點的表達是:我們的政治經濟學所包含的激情是建立在對他人的財產的嚮往之上的。
這種激情來的更爽,因為更原始,因為攻擊他人永遠比建構自己來的輕松。
如今的世界,這樣的情緒不上檯面,我們的領導在講話的時候不好表現出來,否則會像當眾表演高潮有損國格。所以只好忍忍忍,然後說一些屁話。

所以,49年發生的事情,其實正是迎合了每個人心底深處的這種破壞的激情。殺了那麼多地富反壞右,土地也分了,也做了主人了,大家都窮了,也沒人有財產好給我們嚮往了,所以我們徹底玩完了。現在回過頭來,我們發現自己已經落後的厲害了,世界各國似乎都不好欺負了,於是只好回過頭來罵我們當初選擇的D。就像當初玩過的女人,爽過了,回過頭來罵她跟自己不一條心。其實他起初不過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一條狗,生生被我們慣成了怪獸。所以大家都別罵了。好好自我反省一下,以後見了別人有錢不要動輒就想去均分之,說什麼公平公平要殺了所有有錢人。只有自己的心變了,這個社會才會從根本上發生改變。

《阿凡達》所表現的這兩種激情的斗爭是自始至終的。雖然影片最後讓納威人獲得了勝利,但我想所有人都知道,真實的歷史中,這一切並沒有發生。中國、非洲、拉美,都有很多野生動物,但沒有子彈打不死的。這很遺憾。

悲情的是現在的中國完全被我們搞壞了,還不如潘多拉。潘多拉的居民擁有自己的土地,可以做地主。我們49年打土豪分來的田地沒幾年就被養大的小怪獸騙走了。我們只能落寞的站在淡紅色的天際之下,羽扇綸巾,摸著禿頭,說自己此生命犯天煞孤星,註定孤苦漂泊只是過客。

如果有一天——我是說如果,小怪獸可以把我房產證上那句「使用期限70年」去掉,再有外星人入侵的時候,我會第一個參軍,並戰死在自家的台階上。因為那時我非常清楚,這塊地TMD是我的了,這塊地上的每個土坷垃上,都打上了「王」字的LOGO(注意,既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是上海),如此這般,我才願意為它而生,為它而死。沒別的,保住了這塊地,我和我的子孫後代,就不再是浮萍。

當然,如果這時剛好有個叫政府的人衣冠楚楚,拿著PPT和香煙上來敲門:「老闆你交點保護費吧,我來保護你的土地不被他人侵犯。」他頓了頓, 「我比較專業,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來做吧。」

考慮到老子書香門第,不想自己也不想後代學著用槍,我會很樂意接受。

⑷ 急需《地心游記》800字讀後感和一部愛國電影觀後感800字,只要原創,不要抄襲

一共給你發了三篇,你分別參考下!

地心游記讀後感

「地心游記」是一部描寫冒險的書,它出自「科幻小說之父」法國作家凡爾納之手。這本書描寫地非常精彩,全書講述李登布洛克教授在一本古老的書籍里偶然得到了一張羊皮紙,發現前人曾到地心旅行,李登布洛克教授決心也做同樣的旅行。他和侄子從漢堡出發,到冰島請一位向導,他們按照前人的指引,由冰島的一個火山口下降,經過三個月的旅行,歷盡艱險和種種奇觀,最後回到了地面。書中的漢斯,阿克塞爾,李登布洛克教授在地心環遊了地球一周,好幾次險些失去了寶貴的生命。他們從魚龍的嘴裡死裡逃生,遭遇水源的危機······最終他們終於排除萬難,在一次危險的火山噴發中被炙熱的炎漿噴到了地中海的斯德隆布利島。

在跟隨這本書歷險的同時,我知道了許多有關地層結構及考古學的知識。但我認為,地心沒有另一個世界,只有岩漿和熾熱的地核,因為地心的溫度讓人無法忍受,所以動植物不可以生存。

凡爾納真了不起,一生寫了六十六部小說,一共一百多萬字,一百多年來,他的作品一直受到世界各國讀者的喜愛。

一本好書,就是一輪太陽。一千本好書就是一千輪太陽。燦爛千陽,會照亮我們前進的方向,也會讓這個世界所有的秘密在我們面前一覽無餘地展開。

地心游記》讀後感

我讀了被譽為「科學時代的預言家」凡爾納早期著名的科幻小說《地心游記》。《地心游記》發表於1864年,主要講述了德國漢堡的里登布洛克教授受十六世紀冰島學者阿爾納的一封密碼信的啟發,和侄子阿克賽爾、向導漢斯,進行了一次穿越地心的探險旅行。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有冒險精神和堅持不懈的精神,這樣才能成功。

這個故事讓我感受最深的是里登教授的冒險精神,他能勇敢地面對大自然的挑戰,並且戰勝了它,這使我想起了一個小故事。

有一個人,住在小鎮上,他從未見過海,非常想看看海。有一天,他得到了了一個機會,他來到了海邊時,籠罩著濃霧的大海正在漲潮,波濤洶涌,天氣又濕又冷。他想:我不喜歡海,幸虧我不是一個水手,當一個水手真是太危險了。在海岸上,他遇到了一個水手,他問:「你怎麼會愛上惡浪滔天、大霧彌漫、又冷又濕的大海呢?」水手說:「其實大海有時是美麗、明亮、溫順的,而且,不管大海是波濤洶涌還是溫順安靜,我都深深地愛著它。」「那麼,當一個水手不是很危險嗎?」「當一個人熱愛他的工作室,他不會也不怕危險。我們家庭的每一個人都愛著大海。」水手說。

「你的父親現在何處呢?他也在海上嗎?」他問。「他死在海里了。」水手回答。「你的祖父呢?」「死在大西洋里了。」「你的哥哥呢?」「當他在印度的一條河裡游泳時,被一條鯨魚吃了。」「既然如此,」這個人說,「如果我是你,我就永遠不到海里去。」水手笑笑,反問他說:「你的父親死在哪?」「他在床上斷的氣。」「你的祖父呢?」「也死在床上了。」「這樣說來,如果我是你」,水手說,「我就永遠不到床上去。」

這個故事中的水手和里登教授不是一樣嗎?他們都很勇敢,都富有冒險精神。其實,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可以生活在溫暖的環境中,希望自己不受到風吹雨打,平平安安地度過一生。如果我們像小蝸牛一樣,一遇到風吹草動,馬上就躲進殼里,那怎麼還能體會到生活的情趣呢?

人的一生應該是多姿多彩的,我們應該不斷地去探索,為自己確定的目標而奮斗,堅持不懈的去努力,敢於冒險,不斷地磨煉自己,勇敢地接受生活的挑戰,這樣才能成功。

地心游記——讀後感
凡爾納出生於法國南特的一個律師家庭,他自幼喜歡旅遊和航海,酷愛科學和幻想。他一生寫了上百篇科幻小說,作品被譯成五十四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他被譽為「科學時代的預言家」。
《地心游記》是儒爾•凡爾納的又一本科幻小說。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大多是以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無法完成的探險旅行為主題,有的在時間軸線上展開,穿越了過去、現在和將來;有的在空間軸線上展開,涵蓋了天上地下、地球內外;更多的則是二者兼而有之。
《地心游記》同樣也有上述的特點。《地心游記》的主要內容是:1863 年5 月的某一天,里登布洛克教授在一本古老的書籍里偶然發現一張羊皮紙,他從這張羊皮紙上的字里行間得到了啟示:前人阿思•薩克奴姍曾到地心旅行。為了證實火山口可以通向地球的中心,科學家李登布洛克教授帶著他的侄子和美麗的女導游踏上了這條神秘而又充滿危險的旅程。順著礦場的軌道疾馳而下,通向地心的入口,展現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幅美麗而又陌生的圖畫,神奇的鳥,巨大的植物,這正是了世人永遠不會相信的事實,地球的中心擁有一個好無污染的生態環境。旅程永遠少不了驚險。海中兇猛的食人魚,巨大的像恐龍一樣的生物,當然還有在今天已經成為化石的真正的恐龍。這一切彷彿將我帶進一個活動的博物館。最後,他們用自己的勇氣和智慧,逃出了地心,終於在一次火山噴發中從西西里島的斯德隆布利火山回到了地面,結束了這段旅程。
本書是一部充滿傳奇色彩的科幻小說,但它的誕生是和當時的歷史、社會背景分不開的。一方面,歐洲殖民者出於建立各自殖民地帝國的目的,掀起了一股探險狂熱,在短短的時間里,他們相繼征服了尼羅河的源頭、撒哈拉沙漠、非洲大陸、南北兩極,地球上人跡未至之處越來越少。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特別是考古學和地質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地心游記》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通過閱讀我將文章大致分成了三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儒爾•凡爾納誇張地渲染了冰島的貧窮、落後和凄涼,故意把探險的准備工作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下,使我不由自主地對主人公們的命運產生擔心。第二部分是本書的重點,敘述了地心探險的全過程,作者以緊張,快速的手法寫了主人公們的艱險經歷和種種奇觀。第三部分和第一部分的陰沉凄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主人公們在經歷了地獄般的旅程之後,突然回到了陽光明媚、泉水清澈、鮮果豐美的天堂。整篇小說就像凡爾納以後的所有作品一樣,不僅文筆流暢、情節波瀾起伏,而且有著浪漫而合乎科學的非凡想像力,把讀者帶進了一個超越時空的幻想世界。
我在讀這篇小說時,就好象親自經歷了一次探索地心的冒險,隨著主人公的命運而為他們的勇敢和互幫互諒的精神而折服。在跟隨這本書歷險的同時,我知道了許多有關地層結構及考古學的知識。但我認為,地心沒有另一個世界,只有岩漿和熾熱的地核,因為地心的溫度讓人無法忍受,所以動植物不可以生存。科學的真理總是從幻想開始,展開想像的翅膀,堅定自己的信念,將智慧與勇氣結合起來,任何人都可以成功。
這本書語言幽默,情節扣人心弦。我認為最驚心動魄的是第三十五章。本章講述向導漢斯、阿克賽爾和李登布洛克教授在離地心不遠的地下河遇到了風暴,大風把他們的小船吹得差點沉下河。後來,一個火球襲擊了他們,這個帶電的火球落下後,將木筏上所有的鐵器都磁化了。書中寫道:「儀器和武器顫動著、碰擊著,發出尖利的聲音。我的鞋釘和一塊嵌入木頭的鐵板牢牢地吸在一起。難怪我無法收回我的腳。」
「半白半藍的火球如同一刻直徑10英寸的巨大炸彈,慢慢的移動著,在風暴的抽打下急速旋轉。它朝我們來了,它爬上木筏的骨架,然後跳到食品包上,然後又輕輕飄下,一個反彈,掠過火葯箱。多麼恐怖!我們都要被炸上天了。」
凡爾納是一位敢於堅持科學真理的勇士,更是一位善於刻畫人物的文學大師。

《地心游記》讀後感

我讀了被譽為「科學時代的預言家」凡爾納早期著名的科幻小說《地心游記》。《地心游記》發表於1864年,主要講述了德國漢堡的里登布洛克教授受十六世紀冰島學者阿爾納的一封密碼信的啟發,和侄子阿克賽爾、向導漢斯,進行了一次穿越地心的探險旅行。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有冒險精神和堅持不懈的精神,這樣才能成功。

這個故事讓我感受最深的是里登教授的冒險精神,他能勇敢地面對大自然的挑戰,並且戰勝了它,這使我想起了一個小故事。

有一個人,住在小鎮上,他從未見過海,非常想看看海。有一天,他得到了了一個機會,他來到了海邊時,籠罩著濃霧的大海正在漲潮,波濤洶涌,天氣又濕又冷。他想:我不喜歡海,幸虧我不是一個水手,當一個水手真是太危險了。在海岸上,他遇到了一個水手,他問:「你怎麼會愛上惡浪滔天、大霧彌漫、又冷又濕的大海呢?」水手說:「其實大海有時是美麗、明亮、溫順的,而且,不管大海是波濤洶涌還是溫順安靜,我都深深地愛著它。」「那麼,當一個水手不是很危險嗎?」「當一個人熱愛他的工作室,他不會也不怕危險。我們家庭的每一個人都愛著大海。」水手說。

「你的父親現在何處呢?他也在海上嗎?」他問。「他死在海里了。」水手回答。「你的祖父呢?」「死在大西洋里了。」「你的哥哥呢?」「當他在印度的一條河裡游泳時,被一條鯨魚吃了。」「既然如此,」這個人說,「如果我是你,我就永遠不到海里去。」水手笑笑,反問他說:「你的父親死在哪?」「他在床上斷的氣。」「你的祖父呢?」「也死在床上了。」「這樣說來,如果我是你」,水手說,「我就永遠不到床上去。」

這個故事中的水手和里登教授不是一樣嗎?他們都很勇敢,都富有冒險精神。其實,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可以生活在溫暖的環境中,希望自己不受到風吹雨打,平平安安地度過一生。如果我們像小蝸牛一樣,一遇到風吹草動,馬上就躲進殼里,那怎麼還能體會到生活的情趣呢?

人的一生應該是多姿多彩的,我們應該不斷地去探索,為自己確定的目標而奮斗,堅持不懈的去努力,敢於冒險,不斷地磨煉自己,勇敢地接受生活的挑戰,這樣才能成功。

⑸ 夢里花落知多少(走出非洲)影評

《夢里花落知多少》—高中看的,難過壓抑了一個周,從此決定不在看郭敬明小說。

走出非洲影評:

用盡一生,也走不出的非洲

I had a farm in Africa, at the foot of the Ngong Hills.
我在非洲曾有一座農場,就在恩貢山腳下。

梅麗爾·斯特里普的聲音和約翰·巴里(John Barry)的配樂同時響起,讓人置身於遼遠、廣袤的東非草原。兩千英尺的風呼呼地吹著,你伸出頭去俯瞰成群渡河的角馬,掠過由火烈鳥組成的紅雲……

回到丹麥,凱倫成為了職業作家。1937年,她因出版《走出非洲》而聲名鵲起。

1954年,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而當年的諾獎頒給了海明威。海明威在致辭中說:

「更偉大的作家總是不會得諾獎。這個獎項如果給了美麗的伊薩克·迪內森,今天我會很高興很高興……」

1957年,凱倫再獲諾獎提名。而當年的獲獎者,是因《局外人》和《鼠疫》聞名的加繆。凱倫再次與諾獎失之交臂。

1962年,凱倫在她的出生地倫斯特德離世——沒再踏上非洲大地,也從未離開非洲大地。

年輕時,她聽到殖民地的太太們「好想再活一次」的對話,曾尖刻地認為:她們的人生就是那種需要活兩遍才好意思承認活過的無聊人生。

事實證明,她的人生絕對不是。

她風華絕代,才華橫溢。

她與安徒生並稱為丹麥的「文學國寶」。

無數人通過小說、電影了解她的故事,又因為她的故事而踏上她用盡一生,也走不出的非洲大地。

⑹ 遠離非洲的影評

:【影評】——走出非洲
在題材涉及非洲這片神奇大地的各國影片中,美國導演西德尼·波拉克於1985年拍攝的《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或譯「遠離非洲」)無疑是最具藝術性、最富有內涵的一部。它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編劇、最佳攝影、最佳原作音樂等7個獎項。影片配樂由英國作曲家約翰·巴里創作。

全片是從女作家卡琳·布里克森的回憶開始的。1914年,卡琳和瑞典男爵布羅爾·布里克森離開故鄉丹麥,來到了位於非洲東部的原英國殖民地肯亞。結婚後他們共同經營著一個很大的咖啡種植園。剛到非洲的卡琳有一次在沒有隨身帶槍的情況下遇到一隻獅子,多虧出身貴族的英國人丹尼斯救了她。卡琳深深地愛上了丹尼斯。由於丹尼斯我行我素、豪放不羈的性格,盡管兩人心心相印,但他們的關系卻時斷時續。1930年,一場大火葬送了卡琳的咖啡種植園。不久丹尼斯也因飛機失事喪生。丹尼斯曾送給她兩樣禮物:一支鋼筆和一次飛行。是他用飛機把她帶上了天。翱翔在藍天中,她覺得自己是在「通過上帝的眼睛」俯瞰美麗富饒的非洲大地。隨著丹尼斯的死一切都逝去了,帶著心中最珍視的兩件禮物,卡琳滿懷失落與惆悵地離開了她熱愛的這片大陸。她永遠不會忘記,丹尼斯在打獵時還帶著留聲機,他帶著「3支來復槍,一個月的干糧,還有莫扎特……」。

出現在片頭的配樂主題,是作曲家根據影片一開始我們就聽到、而且後來一再出現的一首古典樂曲——莫扎特單簧管協奏曲的第二樂章主題的動機創作的。這是男主人公丹尼斯最喜愛的音樂作品。我們聽到的這一旋律因此具有一種典雅、高貴的品質,同時又帶有著作曲家約翰·巴里最鮮明、最迷人的創作特徵。它節奏沉穩,和聲寬廣,旋律優美,舒展流暢,是約翰·巴里最受人喜愛的銀幕旋律之一。在攝影機優秀而忠實地再現的遼闊壯麗的原野上,通過音樂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大地的律動、萬物的呼吸和泥土的芳香。

莫扎特的作品在影片《走出非洲》中是以「畫面有源音響」方式出現的。從丹尼斯送給卡琳一架留聲機的情節起,我們就不斷地聽到莫扎特的幾首器樂作品片段。其中使用次數最多、積極參與了故事敘事的,是莫扎特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這部作品莫扎特大約創作於其生命中最後的歲月——1791年,其中第二樂章明顯帶有室內樂性質。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樂章已被多次使用在世界電影作品中。單簧管獨奏的主題質朴寧靜、意味深長。在影片的後半部它時時伴隨男主人公丹尼斯在鏡頭中出現。丹尼斯一向不願受到情感的羈絆與家庭的束縛,拒絕了卡琳想共同生活的願望。他習慣了獨往獨來,註定要漂泊一生。在卡琳聽著留聲機播放的音樂,苦苦等候心上人再度光臨的場景中,獨奏單簧管靜靜的旋律似乎在加深她心中的孤寂和失望。

《走出非洲》女主角卡琳由公認的美國首席職業女演員梅麗爾·斯特里普扮演。她的丈夫布羅爾由奧地利著名演員克勞斯·瑪利亞·布蘭道爾(Klaus Maria Brandauer)扮演。這位奧地利演員中國觀眾應該不陌生。大約十幾年前北京電視台播放的由法國百代製片公司出品的連續劇《約翰·克里斯朵夫》中,克利斯朵夫的扮演者就是布蘭道爾 。

《走出非洲》男主角丹尼斯的扮演者是一位最富於魅力的銀幕偶像——羅伯特·雷德福。他扮演的那位金發的丹尼斯一身貴族氣質。他豪放不羈、雲游四方、惟我獨尊、風流倜儻。是他駕著一架黃色的飛機從天而降,把自己的女友帶上藍天,讓她有機會通過上帝的眼睛俯瞰他們熱愛的這塊神奇、富饒的大陸。畫面上,隨著飛機的爬升和景色的變化,音樂的織體在不斷地豐滿,音色也在不斷地變幻。當音樂中的情緒積累到飽和的時候,隨著鏡頭切換成飛機飛行在一大片白色鳥群上空的近景,片頭音樂主題一瀉千里,淋漓盡致地抒發了卡琳心中飽漲的澎湃激情。這是影片中最令人難忘的一組畫面。在空中,被深深感動的卡琳沉醉地向座艙後方伸出了手……。

《走出非洲》是一部高品位的、幾乎沒有商業痕跡的名副其實的大片。它以一種含蓄的懷舊情調,表現了本世紀初人們面對現代文明的畸形發展及其對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侵襲而產生的反思與自省。影片通過故事情節、大量富有詩意的畫面和主人公的自白,反映了以卡琳為代表的生活在殖民地的歐洲移民們對於回歸自然的嚮往,以及他們對於土著民族古撲民風的眷顧。影片音樂在取材方面,也表現出了對於非洲民間音樂的尊重以及創作整體構思的全面與豐富。

⑺ 盧安達飯店電影觀後感1000字

《盧安達飯店》觀後感 
前幾天的民族概論課上老師帶領我們一起觀看了一部電影《盧安達飯店》,這是一個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一個盧安達的高檔酒店經理,保羅,胡圖族人,在1994年種族沖突中救了1000多位難民的生命。當年比利時殖民者硬生生地把當地的土著人按照皮膚的深淺和鼻樑的高低分為胡圖族和圖西族,並在他們離開的時候把政權交給了圖西族,從此也就造成了兩族世世代代的恩怨。終於掌握了政權的胡圖族人要向圖西族人報復,縱容著民兵組織的仇視情緒,終於在一個總統被刺身亡的節點爆發了,「砍倒高高的樹」,「胡圖力量」,種族大屠殺開始了。 
1994年,在盧安達發生的這場慘絕人寰的種族大屠殺中,近一百萬人慘遭殺害。這一發生在通訊高度發達和標榜民主自由時代的種族清洗,在事件之時幾乎沒有引起世界其他地區的任何反響。當Terry George2004的作品《Hotel Rwanda》出現的時候,這場屠殺已經過去了十年。在這十年中,盧安達作為一個不發達的非洲國家早已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要不是《Hotel Rwanda》的舊事重提,這一人類歷史上滅族慘劇將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被大多數人遺忘。 
和《Schindler's List》一樣,《Hotel Rwanda》也是改編自真人真事。影片主人公保羅·魯塞薩巴吉納在首都基加利經營著一家由比利時老闆控股的四星級賓館。當胡圖族的武裝叛亂分子掌握了國家政權之後,隨即開始了對圖西族的種族屠殺。由於保羅的妻子是圖西族人,他竭盡全力保護自己的家人不卷到屠殺當中。但隨著事態的發展,聯合國維和部隊對盧安達的局勢失去控制,保羅的周圍聚集了越來越多的圖西族人。慈悲而偉大的保羅開始像當年的辛德勒一樣,用自己的金錢換取這些人的安全,把這些逃難的人統統隱藏在自己的飯店中,並想盡一切辦法保護他們的生命。最後,共有1268名圖西族由於得到他的庇護,免遭被屠殺的噩運。 
對於這樣一部史實性的影片,我們應該首先了解一下影片發生的背景,這更有助於我們對整部影片的理解。盧安達是位於非洲中東部赤道兩側的內陸國家。其人口由胡圖、圖西和特瓦三個部族組成。其中,特瓦族只佔全國人口的1%左右。也就是說,占盧安達人口絕大多數的部族是胡圖和圖西。早在16世紀,圖西族人就在盧安達建立了封建王國。自19世紀中葉起,英國、德國、比利時等西方殖民勢力相繼侵入。1890年年盧安達淪為「德屬東非」保護地,1916年被又比利時佔領。德國在一戰中戰敗後,根據1922的《凡爾賽和約》,國聯將起「委託」比利時統治,成為比屬盧安達-烏隆迪的一部分。二站後,成為聯合國託管地,但仍由比利時統治。1960年,比利時同意盧安達「自治」的要求。1962年7月1日,盧安達共和國成立。1994年發生的種族屠殺並不是該國歷史上第一次。西方殖民主義者在盧安達統治期間運用了很多卑鄙的手段,實行「間接統治」和「分而治之」:先用占人口14%的圖西人統治占人口85%的胡圖人,後又利用胡圖人反對圖西人並統治圖西人。這種手段直接導致1959年、1963年、1967年和1973年先後發生4次大規模部族流血沖突。一批又一批圖西人被迫逃往鄰國。1994年4月6日,盧安達總統和蒲隆地總統同乘的座機在盧安達首都基加利上空被火箭擊落,兩國元首同時罹難。4月7日,空難在盧安達國內立即引發了胡圖族與圖西族兩族的猜疑,相互職責對方殺死總統,破壞和平。自此,盧安達爆發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武裝沖突和部族大屠殺。百日之內約有100萬人死於非命,200多萬難民逃往國外,另有200多萬人流離失所。 

閱讀會員限時特惠 7大會員特權立即嘗鮮

影片通過主人公保羅·魯塞薩巴吉納的個人行為向人們真實地再現了發生在10年的人間慘劇。它是藝術的,又是紀實的。 Terry George畢竟是一個來自西方國家的導演,他在真實錄述事件的同時,還給了自己西方同胞大量的關注。比如影片中出現的聯合國維和部隊的長官、新聞記者、紅十字會的女工作者。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地是,除了主人公和他的家庭成員,許多在飯店避難的圖西族人被設定成了一種固有模式下的臉譜化形象——無助、弱小、悲傷。導演是同情他們的,但是在影片中給予他們的關注是有限的。大多數情況下,這些人是作為一個群體出現在導演的鏡頭中,這是影片對人物刻畫明顯不足的地方。當然,瑕不掩瑜。對於這樣一個歷史性題材,又涉及到很多人的私人感情,要想把它拍得十全十美也是不可能的。導演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通過自己的鏡頭,重現10年發生的悲劇,讓更多不明真相的人了解到事件的真實情況。它是警醒式的,這樣的影片自然要充當一種宣傳員的角色,它必定要使更多人通過看影片之後思考、汲取教訓。20世紀的90年代和40年代不能同日而語,更多的國家知道了自由和民主的含義,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地提到。可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相同的屠殺還是發生了。這不禁會使看過電影的人思考——屠殺為什麼會發生。事實上,早在慘案發生之前,就有人向聯合國提出關於盧安達可能發生部族屠殺的報告,但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事發後,聯合國曾與10多個國家協商出兵盧安達事宜,也未能成功,從而喪失了防患於未然的機會,導致了最後悲劇的發生。受美國控制的聯合國在盧安達屠殺的過程中的角色是尷尬的。一貫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國佬,在全世界的各個角落引發著戰火,卻對不該發生的屠殺袖手旁觀。而聯合國在處理此事的不得力,也不禁讓人引發「聯合國的存在到底有何用」這樣的聯想。當然,影片本身缺少這些問題的回答,導演也沒打算把《Hotel Rwanda》拍成一部批判影片。 
保羅·魯塞薩巴吉納是當年事件的主角,是導演著力刻畫的一個「高、大、全」式的人物。黑人演員Keir Voices的歌名,這是一百萬人血淚的聲音。Pearson的精彩演出無疑為這個角色增色不少,他那帶著非洲腔調的英語和他細膩的演出,是本片大獲成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他並不是一開始就是偉大的。他的偉大也伴隨著他自己的轉變,由剛開始保衛家庭發展到後來拯救數千人於水火。這種轉變是一個普通人成長為英雄的過程,它體現了一個普通人在面臨巨大危機時的過人勇氣。 
    歷史是沉重的,尤其是帶血的歷史。《Hotel Rwanda》再現了歷史,它也當然有理由和它表現的那段歷史一樣,被更多的人銘記。正如由Wyclef·Jean演唱的片尾曲《Million Voices》的歌名,這是一百萬人血淚的聲音

⑻ 《珍珠港》電影觀後感800字以上

從整體來看,這部作品最大的特點是運用了對比的手法,而且氣氛渲染比較好,二者的完美結合於是有了這部作品的精彩效果。其中的幾個場景:日本的戰斗機飛過棒球場,美國的小朋友們正在開心的玩棒球;飛機飛過小山坡,美國的小朋友們正歡快的采野花;飛機飛過足球場,孩子們正盡情的玩橄欖球;飛過樹林,一群天使打扮的孩子們正在嬉戲玩耍......這緊張的戰爭氣氛與愉快而放鬆的和平氣氛形成鮮明的對比,戰前的幸福,快樂與戰後的悲慘又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樣又體現了當時戰爭的緊張氣氛又暗示了戰後的悲慘。這些可愛的孩子們正在歡樂的玩耍,幸福的生活的時候卻不知道這些飛機將會帶來怎樣的消息,讓觀眾看了有一些不忍,有一些心痛,更有些氣憤……
日本天皇討論當時日本的形式時說美國終止了石油的供應如同切斷了日本的「生命線」,他回頭獃獃的看著正在山坡上放風箏的孩子們,眼裡充滿了慈愛,之後他回過頭來,慎重的決定發動戰爭;而另一場景:日本的戰斗機飛過足球場時,玩橄欖球的美國孩子們抬頭觀望,卻看見低飛的日本飛行員向他們招手,示意他們趕緊回家,暗示了這里「危險」。這些小小的場景,小小的動作卻體現了戰爭的實質不是殺人,也不是傷害無辜的生命,而是為了下一代,為了下一帶更好的生活,小小的場景,小小的動作卻是精妙之「筆」。

⑼ 《走出非洲》觀後感

[《走出非洲》觀後感]《走出非洲》觀後感文/千面精靈提筆又寫觀後感,首先呢,要感謝農場這個游戲,《走出非洲》觀後感。不知從何時起,農場游戲便一發不可收拾的"闖"進了千家萬戶。借著種菜與偷菜的空隙,作為"偷菜一族"的偷兒,相識了許許多多的朋友,簡稱菜友。某日閑逛,有幸進入一個幾乎全部是英語版的空間。簡潔,隨意的日誌,時而表達的是心情,時而講述的又是感悟…通過交談中得知,她是位英語老師。而精靈,因為那些看不懂的祈禱詞,因為那些無法擺脫的好奇心,因為那些莫名的情緒…跟隨著日誌的渲染《走出非洲》…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優雅而堅強的女人--凱倫(Karen)的故事。無論它的片名Out of Africa,翻譯為"走出非洲"還是"遠離非洲",精靈認為都表達不出那種既留戀又下決心離開,想切斷自己記憶的矛盾心理。片尾說"凱倫再也沒有回到過非洲",但精靈堅信,凱倫的心早已與丹尼斯一起,與非洲緊緊聯系在一起,分也分不開…在精靈眼裡,這部影片從頭至尾幾乎看不到任何的商業痕跡。它名副其實的大片名號,算得上是一種高品位的文化。它以一種含蓄的懷舊情調,表現了本世紀初人們面對現代文明的畸形發展及其對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侵襲而產生的反思與自省。欣賞電影時,精靈依賴性沉浸於慢節奏充滿文學氣息的故事情節里。也會習慣性的反問:愛我,就請付出代價!沒有代價又怎麼知道愛有多深呢?也許吧!放盪不羈的男主角--丹尼斯,先是付出了自由的代價,繼而付出生命的代價,證明了他的愛情,觀後感《《走出非洲》觀後感》。然而,人的命運可以操控嗎?命運之美,總是能把殘酷在最美麗的時刻拋給人看。當看的人,都在認為凱倫能從此可以得到幸福。可誰能知道,不久後的丹尼斯卻因飛機失事喪生了。在得知丹尼斯的死訊時,凱倫的眼神,在那一瞬間里凝固。就這樣,當凱倫被丹尼斯帶到天上去坐飛機時;當主題曲的歌聲積累到飽和唱起時;當凱倫在飛機上將手往後舉起與丹尼斯緊緊握住時。一次次的感動,一次次的回憶!廣闊的非洲草原,朝夕,日暮…幸福到極致的那種疼痛,滲透了所有記憶,進入全身每一個毛孔,溫暖凱倫的餘生…生命的意義究竟為何?有什麼東西會更重要,更有價值呢?《走出非洲》一切的一切,是那麼的讓人心醉,讓人渴望!一切的一切,卻又那麼的讓人無奈,讓人心疼!《走出非洲》,經歷了自己最愛的人,經歷過最愛自己的人,才懂得,原來都只是生命中的匆匆過客。驀然回首,過往的歲月像白駒過隙。一路走來的坎坷與艱難,比起內心的收獲,也都仿若煙雲,那些被稱之為傳奇的曾經,最終,都將化作一縷光芒,隨著氣息慢慢滲入黑夜…because ilove you-shakin stevens影片主題曲:(因為我愛你)中文歌詞對照if igot down on my knees and ipleaded with you假如我跪下懇求你if icrossed amillion oceans just to be with you假如我為了和你在一起而遠渡重洋,would you ever let me down?你會不會讓我失望?if iclimbed the highest mountain just to hold you tight假如我為了緊抱你而翻山越嶺,if isaid that iwould love you every single night假如我說每個寂寞的夜晚都愛著你,would you ever let me down?你會不會讓我失望?well i\'m sorry if it sounds akind of sad,it\'s just that好吧,對不起,如果聽起來很傷感,但就是那種感覺…worried,so worried that you let me down擔心!我是那麼擔心你將讓我失望。because ilove you,love you因為我愛你,愛你love you,so don\'t let me down愛你,所以請別讓我失望。if iswam the longest river just to call your name假如我為了呼喚你而跋山涉水,if isaid the way ifeel for you would never change假如我說我對你的感覺永遠不會變,would you ever fool around你會不會理會?well i\'m sorry if it sounds akind of bad,just that好吧,對不起,如果聽起來很嚴重,但就是那種感覺…worried,cuz\'i\'m so worried that you let me down擔心!我是那麼擔心你將讓我失望。記錄激動時刻,贏取超級大獎!點擊鏈接,和我一起參加"2010:我的世界盃Blog日誌"活動!〔《走出非洲》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⑽ 求《盧安達飯店》觀後感

《盧安達飯店》買了幾個星期了,一直都沒看,不是不捨得看,而是不敢看,因為知道這是一場人間慘劇,不知道電影會怎麼來表達,面對每天繁忙的工作,不敢讓自己的心情過於沉重,堅持到昨天晚上,才下決心看了。

看著電影,好幾次,我禁不住都笑了,當然電影不是搞笑劇,而且這里處理得沒有過多的血腥鏡頭,只是這裡面的好多次入微的動作細節和語言,讓我不由得想大聲嘲笑現在這個世界,這個所謂的世界秩序和格局。

這是一個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一個盧安達的高檔酒店經理,保羅,胡圖族人,在1994年種族沖突中救了1000多位難民的生命。當年比利時殖民者硬生生地把當地的土著人按照皮膚的深淺和鼻樑的高低分為胡圖族和圖西族,並在他們離開的時候把政權交給了圖西族,從此也就造成了兩族世世代代的恩怨。終於掌握了政權的胡圖族人要向圖西族人報復,縱容著民兵組織的仇視情緒,終於在一個總統被刺身亡的節點爆發了,「砍倒高高的樹」,「胡圖力量」,種族大屠殺開始了。

保羅所在的那家酒店是比利時老闆高級休閑度假酒店,利用酒店經理的職位,他與那些軍方上層人士,白人,聯合國官員周旋著,啤酒,威士忌,香煙,緊張地巴結著,對於西方的強大和維護世界秩序世界和平的信念已經滲透到了他的每個血管里。他一直都相信著依靠那些以美國西歐國家為主導的聯合國可以在盧安達實現和平,至少那些白人朋友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幫助他。但在戰爭爆發後的一系列事件,所有的希望都成了泡影,多年的經營只能換來一個生命的延續而已,最後也被迫背井離鄉。這中間一系列努力在電影里看來只能是對現實的巨大嘲諷。

鏡頭一:戰爭爆發,屠殺開始,可憐的幾個比利時籍聯合國維和士兵只能顧上僅有的幾個酒店和難民營,甚至有11個維和士兵被殺,雖然有槍,卻不能開槍,維和將軍的電話求救,數天的等待,隨後等到的只是一個小隊的維和官兵,在酒店避難的上千人歡呼雀躍,以為是和平的力量,生存的機會,可他們帶來的卻只是幫助所有聯合國官員和所有外國人撤離的命令。維和將軍告訴保羅,因為你們這些黑人,而且是非洲的黑人沒有價值,不值得他們的政治角逐中的選票,所以沒人會來真正關心他們的死活。哼哼,看到這里,我不禁點頭,那些所謂維護和平的漂亮宣言在這里多麼蒼白無力啊!美國大兵們,在越南,在韓國,在伊拉克,在索馬里到處出現,扮演著世界憲兵的角色,為什麼,因為那裡有他們的戰略和經濟利益,可憐的盧安達,連這點僅有的利益都沒辦法實現,所以,他們自己的問題只能自己辦。

鏡頭二:一個歐洲攝影記者,很正義的人,拚死在外面拍到了種族屠殺的畫面,只是男人的花心總是沒辦法抑制的,在酒店搭上了一個當地圖西族女孩。在撤離的時候,圖西族女孩哭喊著希望他可以救她,而他可以做的卻只是把錢(已經沒用了的貨幣)給保羅希望他可以幫助,而保羅一直都是相信西方人可以救他們的啊。撤離的那天下著大雨,攝影記者走向大巴士的時候,酒店的侍者還在後面給他打著傘,他連聲說著不要侍者卻堅持,因為即使在那時,他們都還堅持著自己的專業—高級酒店的星級服務,記者無以自容,只能說羞愧兩字。西方人給當地人洗腦,告訴他們什麼叫品位,什麼叫服務,卻沒有告訴當地人怎麼振興自己的民族,他們只是用這些來掙錢而已,在生死相關的時候這些東西就顯得非常得無聊了。

鏡頭三:保羅對西方的信任無以復加,以至於很多次他救人竟然用非常可笑的一些借口,而事實是,這些借口竟然都幫他實現了救人的目的。在酒店裡他一直在巴結一個胡圖政府軍隊的將軍,戰亂當中要求將軍的幫助除了賄賂,當然還需要一些威脅:一次保羅說美國人一直用衛星在監視,事後妻子問他是不是真有其事,他笑笑說他怎麼可能知道,總不能說美國人躲在樹上偷窺著,兩人大笑,我也大笑;另一次他威脅將軍說如果不去阻止屠殺,如果到時候美國人來抓戰犯,他將不會替他辯護作證。真真可笑,可那個將軍確實相信了,他希望如果真得有那個時候,還是多一個人替他說話的好,而且還是一個在白人圈子裡混得還不錯的人。一場屠殺避免了,不過不知道布希看到這里是為美國驕傲呢還是像那個攝影記者一樣感到羞愧呢?

這部電影今年金球獎金熊獎都拿到了提名。這場人類的浩劫今天終於有部電影可以來記錄了,只是不知道這些西方人看到這部電影後會怎麼想?看來盧安達人民應該好好學學中國人的近代史,靠別人是靠不住的,民族只有自立才能自強。

閱讀全文

與電影觀後感非洲殖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放逐里主角拿的包 瀏覽:720
絕世天劫電影圖片 瀏覽:430
音樂電影貓的讀後感800字 瀏覽:186
大地電影院3月7放映表 瀏覽:587
活著電影葛優電影解說完整 瀏覽:488
熱愛祖國的電影觀後感 瀏覽:925
丈量世界電影演員表 瀏覽:669
電影院出的電影 瀏覽:201
蘋果手機用流量下載電影網站源碼 瀏覽:605
印度著名愛情電影有哪些 瀏覽:767
銀河奧特曼格鬥中文版大電影 瀏覽:921
我和我的主國電影小學生觀後感 瀏覽:398
口袋音樂電影沙龍是什麼 瀏覽:879
邊境毒品電影大全 瀏覽:30
2018法國電影野性下載 瀏覽:282
有一部外國越獄的電影好看 瀏覽:395
求一篇電影觀後感 瀏覽:377
搞笑電影純音樂素材 瀏覽:500
粵語電影罵人經典語句 瀏覽:418
始動電影演員表 瀏覽: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