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電影大腕觀後感

電影大腕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2-08-09 00:42:24

Ⅰ 瘋狂的石頭1500觀後感

最深感受:鏡頭剪接製造的黑色幽默:石頭其實沒瘋狂;瘋狂的只是這些迷茫的人們。
在這部電影還沒有開始上映的時候,形形色色的造勢運動開始了。從網路到媒體,一造再造。類似什麼中國喜劇電影未來的希望諸如此類的觀點在我看這部電影的之前已經根深蒂固地盤踞在我的思想了。
的確,造勢運動是必要的,畢竟很多的人都是因為造勢運動的水漲船高才那麼心急地想看這部電影,可是當造勢運動把電影的高度推到一個太高的程度的時候,看完電影的人們會有一種非常嚴重的失望感。
如果之前不是那些潮湧而來的造勢,也許,我看完這部電影也就成了新的始作甬者了。然而,因為轟轟烈烈的造勢運動,這部電影看完,只能讓我們不由自主地失望了。
不是因為電影不好,而是電影沒有能夠達到我們所期待的那個高度。而造成這種後果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前面過於猛烈的誘惑了。
在我看來,這是一部很優秀的電影,而且是一部被造勢運動扼殺的優秀電影。
失望,終於在看完電影的時候徹底地把我擊潰了。說到黑色幽默,如果說這部電影就是中國喜劇電影未來的希望的話,我寧願選擇01年馮小剛的那部《大腕》,縱然不是很好笑,可是至少在布局上形成了一種極致的諷刺。
然而,看電影總應該多少更客觀一些。拋開這些造勢運動的話,我想說,這其實還是一部優秀的國產電影。如果把寧浩僅僅當成是一個傳統的導演而不是什麼中國電影未來的希望,這部電影已經難能可貴了。
在我看來,是那些風起雲涌的造勢運動扼殺了這部電影,也扼殺了《瘋狂的石頭》里的這個寧浩。為什麼要讓我感到失望呢。這本來應該讓我感覺到驚喜的電影才對呀。
說回電影本身。寧浩是一位很努力而且很有天分的導演。比如在朋友非常反感的所謂累贅的那個開頭,恰恰是我最喜歡這部電影的一個部分。
一件事用了三個角度來說明白,朋友說其實這部分不應該述說得如此拖沓。因為反復。
據我所知這種手法在文學作品裡尤其是小說里會經常被用到,而在電影里卻似乎不那麼常見了。就算有,似乎也不曾有過這么長的一個篇幅來如此幽默地表達。
而且這一整段表述的僅僅只是一件事嗎?我看不然,這一段講的是三個故事甚至不只三個故事。首先是謝小盟在纜車上追女孩子;其次是道哥一夥打著搬家公司的旗號偷竊;還有就是包世宏偷偷用廠里的汽車學開車;另外還有收購公司助理在收購不成後對著牆壁泄憤;最後才是撞車的把這一切聯繫到了一起。
朋友看到的是撞車,我看到的卻是撞車背後的那些。有什麼辦法把以把這么多的資訊如此密集而不讓人感覺擁擠地安排在這么小的篇幅里呢。朋友說的那種所謂的累贅,在我看來反而是非常簡潔而精練的。
這一段幾乎交待了後面整個故事裡最重要的幾個人物的性格特徵和背景。這一段其實是非常精練而重要的。如果沒有這一段的話,後面部分可能要用更長的篇幅來說明這些。
當然片子後面撞車的那段重復用的這種手法看起來要比這一段遜色得多了。不論是重復的必要性還是片段本身所釋放的張力來說,那一段都像是創作者本身的那種對於某種技巧的過度的迷戀。
一個導演能把最多的資訊集成到最簡潔的方式表達出來,那麼這個導演應該已經是成功的了。在這方面的寧浩顯得相當出色。
為什麼我說這是一部優秀的電影呢。因為寧浩。一個好的導演不一定能拍出好的電影,而沒有一個好的導演是絕對不可能拍出一部好的電影來的。
這部電影的劇本應該不是那麼好的,畢竟這個故事充滿了太多太多的偶然性,黑色幽默過足了癮的時候,誰又能相信這部電影背後所講敘的故事的真實性呢。當然也許我們要的並不是所謂的真實性,可是一部電影如果讓我們覺得真實而感人的時候,那麼這樣的電影是不是會更出色一些呢。
這也就是我為什麼會選擇那麼多年前的《大腕》作為中國喜劇電影的希望而不是這部《瘋狂的石頭》的原因了。畢竟在某種程度上說,《大腕》里的故事發生的概率要比《瘋狂的石頭》高很多。縱然那也並沒有真實性可言,可是至少那有可能性。
黑色幽默出現在高概率的可能性里要比僅僅的黑色幽默高明得多。
所謂瘋狂,翡翠只不過是一個無辜的載體罷了。不管是躺在展覽廳里那些光彩奪目的燈光下面,還是被包世宏不知所謂地戴在他女朋友的脖子上,石頭也罷,翡翠也罷,其實都是一樣的無辜。
不是有句古話說:「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嗎?匹夫的確無罪,可是璧呢,不也是一樣的無辜嗎?有罪的只是那些瘋狂而貪婪的人們罷了。
翡翠作為一種綠色而剔透的石頭,其本質也依舊還是石頭。永遠安靜,永遠朴實無華。只是因為人們賦予了它的那種價值觀點讓它變得珍貴,拋離了這種人為的觀點,其實翡翠一樣一文不值。
電影里似乎也想告訴我們這個道理,看電影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想這塊翡翠最終會是以一個什麼樣的方式謝幕,只是我怎麼也沒有想到,翡翠最終被洗盡了鉛華,跟所有的贗品一樣成了真正的贗品戴在一個小女人的脖子上,從此就在廚房的油煙里度過了以後的歲月。
也或許這沒什麼可想不透的,畢竟這原來只是茅坑裡的一塊石頭罷了。可以在一個女人胸前搖搖晃晃地過一輩子,也許就是這塊翡翠在茅坑時代里最美好的一個夢想了。
來自平寂;終究也歸於平寂;中間這如許繁華只是一場夢,夢醒了之後,一切是否只能依舊。
或許說,這只是一種緣罷了。入世是緣;皈返也是緣。穿過了這些瘋狂的繁如夏花的表象,也許其實只是一個黯然的禪理罷了。
在我看來,因為這樣的基調,看起來這部電影變得像是一部悲劇一樣的凄涼。像包世宏的前列腺,總是撒不出的尿是那麼的哀怨。而最後終於可以暢快地在尿兜前大笑的時候,這樣的大笑如何不凄涼呢。
大笑需要一個很漫長的悲哀的求之不得,最後終於得之的時候,那種大笑跟在戰場上大戰三百回合之後兩軍只剩下自己一人時那樣的悲涼和孤獨。很多時候不停地掙扎,最終我們才發現,其實我們最想要的不過是那些最平常最平淡的一切,這時候我們看著身邊倒下的戰友和曾經的那些敵人,多少人可以感覺到那是一種真正的暢快。在包世宏患前列腺炎之前,他怎麼也不會理解,可以暢快地站在尿兜前張揚地左搖右擺絕對是一種難得的幸福。反思前事,其實那是一種很悲涼的感覺。
還好,我還算身體健全,可以在看電影的時候哈哈地乾笑幾聲,末了責罵一下那些造勢運動者。而不用忍著,或者想罵又罵不出來。
這是一部這樣的電影,茅坑裡的石頭翻身把歌唱,瘋狂的人們用一種不合弦的和音唱著自以為高吭的歌。其實剔除那些和音,主唱的聲音是很好聽的。
而其實我是這樣的一個人,我在無聊地看電影。看完電影後總習慣嘖嘖幾聲,然後睡去。
晚安,所有瘋狂的石頭。晚安,所有瘋狂的人們。
來自平寂;終究也歸於平寂;中間這如許繁華只是一場夢,夢醒了之後,這一切的確只能依舊。
或許說,這只是一種緣罷了。入世是緣;皈返也是緣。穿過了這些瘋狂的繁如夏花的表象,我終於明白,其實這真的只是一個黯然的禪理罷了。

Ⅱ 電影大腕的影評,-主題是什麼,鏡頭景別色彩代表什麼,

要被刪了吧

Ⅲ 求幾篇電影的影評。(觀後感)

經典戰爭片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
觀看了《拯救大兵瑞恩》之後,驚嘆於斯皮爾博格深厚導演功力的同時,一些東西似乎壓在心頭,用一個誇張些的句子來說就是——戰爭,離我們有多遠。

80年代初,甚至更早一些出生的人,大概都是在紅色電影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記得小時候,一些電影,如《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閃閃的紅星》等片子是百看不厭的。更後來些,有了《大決戰》系列,更是讓人大呼過癮。同時,一種非常不好的觀念也油然而生,記得高中時,同宿舍的一位兄弟曾說,「真希望現在有場戰爭,那樣咱可以大展拳腳」當時大家也隨聲附和。在我們戰爭題材的電影中,有領導人的英名決策,有戰士們的奮勇殺敵,有敵人的狼狽不堪,貪生怕死,即便是在咱們最困難的抗日戰爭時期,依然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游刃有餘的消滅日本帝國主義的軍隊及其走狗。真的如此嘛?我想我們的電影中至少缺乏了一個戰爭中必有的元素——殘酷。

從我們的老祖宗們開始,歷史、文化往往都是政治人物、英雄人物充當絕對的主角。在經典的古典戰爭名著《三國演義》中,如果從另一種層面考慮,這完全是部血腥的小說。在主人公們談笑間牆壚灰飛湮滅的同時,是千萬生靈的塗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六齣祁山……哪一場不是數萬甚至十萬的死亡。記得有一段,諸葛亮把司馬懿困在子午谷,放火燒,我相信諸葛的腸胃應該是很好,因為這根本就是一個人間的修羅場。在我們的古典文學中,從來沒有一部是以一個士兵的角度來描寫一場戰爭的。5000年的文化,大概也只留下了一句「一將功成萬骨枯」來以慰人心吧。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曾經有過兩次,戰士臨死時痛苦的喊著「媽媽!」,這大概是整部電影中最讓人感動的鏡頭,在一個正常人臨死時,想到的一定會是自己最親的人。當然英雄在臨死時總會喊出些偉大的口號的,如《勇敢的心》中,華勒斯被行刑前那聲雄壯的「FREEDOM」。在我們的電影中,每一個戰士都是英雄,因為他們臨死時都會喊著「為了新中國,為了共產主義……」。

中國的文化傳統,與西方有著本質的差別,西方人從很早時就提出了「人」的概念,在他們心中人的生命、權利、財產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出現最多的大概是服從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忠、孝、仁、義,所有這些都是對別人的,自我這個概念,在傳統文化中,是被摒棄的。 有了這種文化傳統,我想就不難解釋,電影中為了什麼,什麼獻出生命言語了。

西方戰爭電影中也有英雄的存在,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上尉,《兄弟連》中的文特斯上尉等等,但英雄只是電影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拯》還是《兄》,其實是一種群像的塑造,他們是從不同的士兵的角度來反映這場戰爭,這些人人中有心腸軟弱,膽小萎縮的新兵,有經驗豐富,視殺人如家常便飯的老兵。無疑,這種手法使得兩部影視,對於戰爭的描寫有了種立體式的洞察。在我們的《大決戰》中,我們只看到了領導者的決勝千里,深謀遠慮,與士兵同甘共苦,而戰士們也都是一樣的英勇無畏,最多也只能算是兩個層面吧。

總言之,我們的戰爭電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起著政治宣傳的作用,而美國戰爭片,則在揭示真實戰爭方面把我們遠遠甩在了後面。隨著國內的電影商業化逐漸普及,也許只有在票房的面前,才能真正反映中兩種電影被觀眾接受的程度了。
望採納

Ⅳ 急求一篇電影《大腕》的影評,要求要運用視聽語言,1000字左右。

給大哥

Ⅳ 急需一篇觀後感.<音樂之聲,亂世佳人,大腕>這幾部電影的隨便一部 要求1000字以上.能寫出

一闕悲涼的歌——個體與文明沖突的無解命題
GONE WITH THE WIND》在中國的翻譯有兩個版本:《亂世佳人》和《飄》。我比較喜歡後者,正如電影開始時打出了一行字幕: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wind.一個文明是隨風而飄的,最終是要飄散的;一個人的命運是隨風而飄的,最終也會飄散。其實又豈只是一個文明的飄散,隨著文明飄散的是,無數個生命個體,一代人,一代人的夢想,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就像是面對一個終極的目標——死亡——一樣,你是選擇清醒而悲觀空虛地活下去,還是拋開這終極的目標盲目地積極活下去;在一個文明消逝之後,你是選擇在緬懷中活下去,還是拋棄過去,從新開始。在電影中,給出了幾種選擇。

灰色的模糊輪廓
阿希禮是一個註定應該過一種富庶安寧的生活的人,否則就是一個悲劇。他見不得任何清晰的事物:鮮艷的色彩刺痛他的眼睛,清晰的線條刮傷他的皮膚。相反,平靜單調的生活、沉靜纖弱的妻子,由想像勾勒出來的音樂和文學,這些模糊的形象卻帶給了他安全感,他太習慣它們了,柔和、縹緲。但是,一聲炮響,一個士兵的倒下,一座建築的崩塌都以清晰而血腥的畫面刺激著他柔弱的神經。他很清楚的意識到世界已經變了,這於他毫無改變,只能加深他的悲劇。並不是他沒有能力去應付即將到來的世界,只是他不敢面對的態度削弱了他在新的文明下生存的能力。
其實阿希禮並不能算是他所懷念的那個文明的最好代表。如果一個文明只以一種享受的姿態出現,而沒有踏實的實干,就像一個海市蜃樓,這樣的文明是沒有存活的資格與魅力。我認為在此電影中這個文明的真正代表是奧哈拉太太和玫蘭妮,她們既有修養地悠閑地生活又能勇敢的面對困難。這才是這個文明真正的意義與魅力之所在。阿希禮充其量只不過是繼承了文明的表象,享受這個文明經過漫長的奮斗後的成果,卻沒有記住與繼承這個文明在早期開發的階段所表現出來的勇敢的性格魅力。他天生就是懦弱的,被道德束縛的他還是可以在新的文明下生活下去,但是其內心潛藏著巨大的恐懼與厭惡,也就是說,他永遠也不能融入那個文明當中。後來也證明他不能使妻兒過上很好的生活,他沒有能力在那個滿是殘酷醜陋的競爭生存下來。
阿希禮在戰爭的殘酷現實的逼迫下,漸漸明白他所處的文明已經沒有生存下去的可能了 :它沒有可以抵禦他人進攻的現代化設施,卻滿懷為國犧牲的雄心與對現實情況的無知與狂妄;只既希望於與歐洲的棉花貿易幫助自己取得勝利,卻不知道世界正被一場新的革命所改變著。戰爭不是最可怕的,它只是消磨你的生命,個體的意志;戰爭之後的價值觀的侵略才卻是對過去的整個文明的顛覆。阿希禮有明確的歷史觀,能夠看清歷史發展的脈絡,卻沒有勇氣去正視歷史的前進的規律。他不夠資格代表一個燦爛過的文明,卻完完全全把自己交給了那個文明。一旦此文明飄散,他的精神也隨之崩塌,靠道德維持的生命只是一具沒有生氣的軀殼。
在現實當中太多阿希禮這樣的人,看清現實,只能徒增他們人生的悲劇色彩,這樣的人是真正的弱者。而阿希禮的懦弱就是體現在自己的理想與庇護消逝後的選擇,既然選擇了就必須承擔。其實阿希禮完全可以通過自殺來解脫自己,但是,他太把自己歸類到那個文明當中,受到文明中的價值觀、人生觀、倫理道德、社會習俗的限制。他最終陷入了必須用死的意志來支撐活的軀體,活的職責的困境。他不能怨那個文明,而是自己沒有理解那個文明,沒有超脫於那個文明。

猩紅的粗線條
斯佳麗(Scarlet)本意就是熱烈的猩紅色,但是卻讓她配上了象徵希望的綠色。這本就不矛盾,只是色彩太鮮明,輪廓太清晰。她這根粗紅的線條註定要在歷史中留下她明顯而深刻的一筆。她就是電影的主角,她就是被歌頌的對象,她就是電影給予我們關於選擇的答案:拋棄過去,不顧一切的為了生存,就算是一個外表柔弱、從小嬌慣的女人,因為除了自己沒有人是真正的庇護;勇敢地擔起你應擔起的責任,因為責任只會降臨在能擔起它的人身上。她就是內戰後美國所宣揚與崇拜的女性形象——獨立、自由。塔拉(或者說那片紅色而肥沃的土地)就是「生存」的象徵,而斯佳麗對塔拉的熱愛與佔有就是對 「求生」的慾望。玫蘭妮的死亡與瑞特的離去就象徵著她沒有了依靠,以後的路將由她獨自地走下去。現在的世界上,還有好多並沒有達到沒有美國如此經濟發達的程度的國家中的女性也正在走著這條路,崇尚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拜金主義。「生存」是人類在世上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務,只有滿足了這個要求,人類才有精力把生活弄得更有意義。到電影結束,斯佳麗應該算是確保了生存,並且過得很好。可是,人生就是為了有錢,有房子,不受餓受凍這些物資條件的?盲從於生計的奔波,貌似充實的人生真的就是如此有意義,如此值得我們去效仿?
斯佳麗一生也沒有明白一個道理:人生的標准一旦降低了就再也不能回到原來。當她面對戰爭,以及戰爭失敗後的混亂,一步一步從一個嬌慣的小姐成長為一個堅強而獨立的女人時,她就已經拋棄了她母親教導,拋棄了宗教信仰,也就是拋棄了已逝的那個文明,拋棄的所有她認為阻礙她向前走的障礙(人或者事物):她可以不顧社會習俗而作為一個女人經營木廠,也可以不顧倫理道德而僱傭犯人。這個世界已經沒有什麼可以讓她感到恐懼,但這並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之後她並沒有真正融入到一個新的文明中去,她看不慣那些北佬,看不慣他們攫取金錢的貪婪與粗俗。因為她認為自己不同於他們,有一種優越感,一種已逝文明給予她的有教養的優越感(但她不知道給予她優越感的文明已被她遺忘,留在她身上的只是慣性存在的軀殼),使她產生了一個幻想:只要她賺取了足夠多的錢,她就能寬容地對待別人,尤其是弱者,而她將使一個過一種舒適生活、又受到人尊敬的高貴女人。先不說她自己性格上本身那中「藐視弱者,爭做強者」的態度不允許她這樣;戰爭的經歷,原有生活的破碎,讓她作出了拋棄過去、不顧一切向前走的選擇——她開始變得自私,惟利是圖,過去的生活在她現在的生活中的印跡越來越淡,她的生活標准已經降到維持生存的地步,雖然她對她的親人承擔了巨大的責任,雖然她也想要愛情,但是讓自己順利的生存下去的願望縈繞在她的心頭,左右著她的行為。她變成了個人英雄主義、自由主義、反傳統主義的代表。其實這本是一個順理成章的事:當戰爭結束後,富庶、平靜的生活一去不復返,人們都變成了連溫飽都難以支撐,也就理所應當的要靠自己的勞動去建立另一個家園,緬懷過去並不能養活自己;而那些倍受紳士們保護的淑女們再也不能享受過去的生活時,既然懷念它不能讓它復活,剩下的唯一的路就是往前走。但是斯佳麗從來沒有想到,她除了生存就再也沒有別的精神寄託:她拋棄了母親的教導,拋棄無法繼續下去的文明,以及文明中的信仰與宗教;她看透了自己不是愛阿希禮的,阿希禮對她已經沒有先前的誘惑了;她也並不是一定要瑞特的愛與幫助,她更愛土地;她最後終於明白了玫蘭妮是她聯結過去的紐帶,她對於自己有多重要,但是她死了。這就是她什麼也不怕的後果,什麼支撐也沒有了。金錢是不能支撐一個人走完一生的。
但是,有一個問題:可以就這樣努力地生存下去,過一輩子嗎?既然原來的文明會消散,就不能保證取代它的現行的文明不會消散。即便我們無法預料到它的終結時間,終結的命運卻是不可避免的。一旦「生存」這個慾望滿足了,一旦被「生存」主宰的這個文明消散了,斯佳麗的選擇無疑就是一種低級的選擇,而這種選擇將被新的文明所取代。我想,新的文明也許是一種要求人文,要求倫理道德規范,要求精神滿足的文明。但是,以後呢?以後將是什麼文明呢?無從知道,只是就如「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wind」中的「A」隨時可以換成一個「The」。以後將有更加先進的文明取代它。歷史的進程就是由一個個文明推向前的。

完美的對稱
我認為在電影中,玫蘭妮是那個已經逝去的文明的真正代表:既寬容、沉靜、純潔、知性,又能勇敢的面對困難,捍衛自己的朋友。就像是一個完美的雕塑,剛柔相濟;就像是一幅畫,理性與感性的結合。她喜歡文學,喜歡音樂,她對過去的生活緬懷,在阿希禮的心目中是一根柔和的線條,一個模糊的身影;她可以為了朋友而拿起沉重的劍,她敢於為維護正義而反對文明當中的權威的代表,她可以為了生存而努力勞動,她就是斯佳麗奮斗中的忠實戰友。是她聯系了這兩個文明,用自己的人格與行為來紀念著過去,極大地安慰了那些對過去懷念的人;用自己的勇氣與氣度,包容著開始新生活的人,給予他們理解與支持。在文明的消逝面前,她選擇了繼續向前,卻又深深地把過去文明的精華烙在心裡。
但是,在電影的最後,她卻死了,也就意味著那個文明的完全消散了,隨之而來的將是一種新的文明的統治,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的泛濫。即便她最後不是因為難產而死,她也不會活得很幸福。戰爭結束後,過去文明的消逝不是確定與否的問題,而是時間長短的問題。我們人性的土壤是養不活像玫蘭妮這樣本應生活毫無私慾的天堂的花朵。在電影中安排這樣一個角色,只是代表著一種回憶與理想,既是對燦爛過的文明的回憶,也是對即將到來的文明的希冀。
影片中阿希禮、斯佳麗、玫蘭妮在文明消逝的面前作出了不同的選擇,也就意味著不同的命運,但是他們不論選擇如何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是淹沒在一種文明之下的,他們的命運就像歷史長河中的文明一樣,最終都會隨風飄散,因為沒有一個確定的文明個體是可以永存的。從一個文明跳入到另一個文明,也避免不了這樣的命運。但是,好在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是長河中小小的一滴,在這長河中有無數的水滴分享著同樣的命運。看透後,也許會開闊些!

Ⅵ 幫忙寫一篇電影觀後感,門徒,大腕,飯局也瘋狂。

已經發給你了,我的郵箱是[email protected],請查收。。。。。。

Ⅶ 大腕 影評

http://www.domovie.com/news/MovieMaster/MovieChinaMaster/200408/1792.html

Ⅷ 急求一篇電影《大腕》的影評,要求要運用視聽語言,1000字左右。

摘要 人生就不能太認真了,太認真倒無趣了。

Ⅸ 幫寫一篇電影觀後感

《建國大業》觀後感
《建國大業》這一部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雲集一百七十多位明星,話題人物齊聚,四大天王中的兩位捂婚天王劉德華,黎明,功夫之王成龍,李連傑,華表獎的雙黃蛋得主陳凱歌,馮小剛,四小花旦里的章子怡,趙薇,實力派男星姜文,陳道明,陳寶國,葛優等演員紛紛出馬,以置於使筆者無法一一列出,這些大腕在影片拍攝和上映的檔期,每個人身上出一條新聞,對影片的宣傳就不可小窺,更何況中影掌門人韓三平十多年後重新掌鏡,眾大腕零片酬出演,國產片拷貝又創新高等新聞本身就有著巨大噱頭,讓人們重新喚起了對主旋律影片的熱情!

其實主旋律影片很早就對自身如何更多的吸引觀眾做過嘗試,2005年,為了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影片《太行山上》,就起用了港台明星梁家輝,劉德凱分別飾演國-共的抗-日英雄,2007年的獻禮影片《八月一日》同樣選用了呂良偉,李子雄飾演了葉挺和汪精衛,兩部影片在這一類型片上做的突破不大,但是起用明星的機制無疑使影片引起了更多的關注!

《建國大業》在起用明星上可以說是在以前影片的基礎上前進了一大步,而且對這一類型片的宣傳,說教的功能大為改觀。國共兩黨人物喜怒哀樂都給予了描寫,凸顯了人性化。然而影片從皓如煙海的史料中選則材料,修改劇本,難免有些典故,事件交待不清,或是掛一漏萬,下面是筆者看出的幾點,一吐為快。

李宗仁不顧蔣介石的阻撓,硬是選上了副總統。片中有一場蔣,李二人共同登台,宣誓就職的戲一閃而過,未做交待。其實當時蔣對李很是憤恨,想讓李宗仁出醜,於是派人通知李宗仁宣誓就職時穿軍裝。自己反到穿一身長袍馬褂。當李宗仁發現時已經來不及了,結果就職典禮時李宗仁站在蔣介石旁邊,象極了一個跟班。

片中結尾處斯-大林對中-共的代表慷慨陳詞:只要中-共一宣布建國,就第一個與中國建交,顯得很丈義。但是片中也提到過一幕,起初共-產黨攻陷南京,蘇聯的駐華使節並沒有留下,而是和蔣介石一同退往廣州,事實上蘇聯對國共兩黨的政策一直是曖昧的。對中國是否劃江而治也提出過意見。但是還是毛-主席有遠見,有魄力,一句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詩詞就點明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中國人的事還得中國人自己作主!任何國家的政策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主,並沒有無私的援助!

轉眼間新中國已經迎來了自己六十歲的生日,國家日益富強,然而就象片中對國歌的討論一段所說的,我們永遠要居安思危,時刻保持警惕。用我們的血肉,我們的智慧組建成新的萬里長城,永遠前進,再前進,在世界上找到我們應有的位置!

Ⅹ 求一篇《大腕》觀後感~~

http://..com/question/42705734.html?si=3

閱讀全文

與電影大腕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殺人網站類似電影 瀏覽:353
梁朝偉電影完整版高清哪可以看 瀏覽:528
商丘小伙電影院 瀏覽:588
八仙過海完整版老版電影完整版 瀏覽:561
電影里士兵的英文單詞 瀏覽:463
關於黨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768
養孩子的四大電影 瀏覽:471
放映哪些電影英語翻譯 瀏覽:299
起跑線電影高清完整版在線觀看 瀏覽:149
法國言情倫理電影 瀏覽:897
電影親吻圖片 瀏覽:377
很多老電影配音都是台灣人 瀏覽:569
韓國純真年代電影圖片 瀏覽:153
韓國一部寫妓女的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126
王寶強演員工的電影是 瀏覽:692
周星馳新電影新浪發布會 瀏覽:24
飛屋環游記電影中文版觀看 瀏覽:413
和女朋友去電影院干 瀏覽:83
結局很驚人的電影 瀏覽:696
電影放逐里主角拿的包 瀏覽: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