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1500字
觀後感首先就是把電影主要內容加以概括,再選擇一個比較重要的點,也可以是自己認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話加以表達。最後聯系實際生活,抒發下真情實感。
正文
在教室看了《辛德勒的名單》,對我的觸動很大,之後在寢室我又看了一次,這部長達三小時的電影有太多的東西是震憾到我的腦子里,骨子裡。
描述二戰的電影我們都看過很多,但是如果要我們在記憶里找出最經典的,《辛德勒的名單》必在其數。這是一部磅礴偉大的電影,在這部電影里,我能強烈的感覺到生命的重量!救一個人就是救了全世界!
整部影片中,最令我觸目驚心的,不是焚屍場面的慘烈,也非毒氣室中的恐慌與絕望,而是一個相對平淡的早晨。這個早晨,一群可憐的猶太人正在一個德軍轄區的電網內如牛馬般不堪重負地勞作。而該轄區的長官葛夫呢?
他正光著上身站在卧室外的陽台上欠背伸腰,悠閑地俯視著他統御的猶太人。在他背後的卧室里,他的女生睡得正香。舒展完筋骨之後,葛夫緩緩踱回屋內拾出一條狙擊槍瞄準遠處勞作稍顯遲慢的猶太人,將他們一一擊斃。他歪著頭,嘴裡叼著枝煙,表情平和。
每一聲槍響,都驚擾到葛夫女生的睡眠。她使盡渾身解數,想讓耳朵逃到槍聲之外,可她失敗了,因此她難受極了——槍響驚擾了她的睡眠,她難受極了。這決非突發事件,而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殺戮在他們的意念之中,已經不具有任何刺激性了,這種十分態的事件已被他們看作常態。這一點,我覺得比殺戮本身罪惡百倍。
有戰爭的地方就有英雄的存在。集中營的生命彷彿畜生一般廉價,被隨意的踐踏。猶太人的遭遇令人唏噓不已,戰爭的慘痛代價讓人不忍。人性在戰亂中迷茫,如辛德勒所說戰爭從來只會凸顯人性丑惡的一面,我們也看到納粹軍人對生命的漠視和肆意的殘殺無辜的波蘭猶太人。
慶幸的是我們也看到戰爭的無情卻激發辛德勒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他以自己聰明的頭腦在戰爭中以低廉的勞動力獲取了巨額的收入,是冷血資本家的代表。然而他又是良知尚存的,一次次救了那些猶太人,把他們帶進了自己的避難所。
在影片的結尾,當收到倖存的猶太人送給他的金戒指,上有希伯來文: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一個世界,辛德勒先生情緒坍塌,一向以來以為自己已經做的很好的正義勝利感也敗給了無力和沮喪,他指著自己的車,表示那能和歌德軍官換10個人,又指向自己的胸針,表示那能換2個人,甚至更多。
他淚流滿面,抱怨自己的不夠發奮,沒能賺更多的錢,以至於他能拯救的猶太人才區區1100多人。那一幕,著實讓我動容。在傾家盪產並且就要踏上流亡之路前,辛德勒先生最後徹底展示他偉大的一面,我肯定,他對於所有無辜的人類都有著宏大的愛。
那一刻,居然好想哭。真正偉大的人從來不以自己的功績而自傲,卻還在檢討自己的不足引為罪孽。事實上,正如戒指上的箴言,辛德勒先生正是那段最黑暗歲月里的那道最亮的光。辛德勒的名單上的每個名字,則是生命的份量!
2. 百團大戰觀後感400字左右
通過觀看《百團大戰》抗戰歷史影片,使我感觸頗深。影片中的歷史人物英明神武,故事情節真實感人,一幕幕驚心動魄的畫面,讓我感覺身臨其境,特別是影片中感人的片段,讓我眼角顫抖。所有的恨意和傷感,隨著淚珠流進了心裏面。當看到革命壯士英勇犧牲的畫面時,心裡的悲傷和強烈的掙扎,激發著我內心的戰魂。作為一名當代革命軍人,我們該做的就是苦練殺敵本領,努力工作,高標准,高質量,完成上級賦予的各項任務。不忘國恥,發揚革命先輩留下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特別是身為戍邊衛國的軍人,更不能忘記老西藏精神,要為實現強國夢不懈奮斗,爭當一名合格的當代革命軍人。
在紀念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之際,我們觀看了歷史影片《百團大戰》,我深為觸動。從內心深處激發我們的愛國主義情懷,進一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銘記不堪回首的歷史,更使我們感受到了老一輩革命先烈用生命奪取的勝利來之不易。作為新一代革命軍人,唯有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在自己的崗位上堅守、奉獻,才能對得起這一身軍裝,對得起已故的先烈。
影片中展現出彭德懷、左權等老一輩革命先烈以國家為己任,在面臨亡國的危急關頭,堅強領導、果斷出擊,扭轉局面由被動轉為主動,他們深入百姓,發展群眾,鼓舞士氣沖鋒在一線作戰指揮,將敵人包圍圈各個擊破,打亂了敵人的戰法,重創敵人的有生力量,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
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要始終牢記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和義務,銘記歷史,居安思危,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來捍衛祖國,讓敵人不敢再犯我疆土。
上級領導組織我們觀看《百團大戰》,我深深地被當年的先烈所感動。他們那誓死不當亡國奴的精神意志,洗禮著我們全身上下的每一寸肌膚,深入骨髓感染我們的靈魂。讓我們更加銘記那一段血的歷史,也在向我們每一位軍人敲響警鍾,勿忘國恥,身為當代革命軍人的我們就更應當做到銘記歷史。
在加入部隊這個光榮集體時,我們就宣誓:「服從命令,嚴守紀律,英勇頑強,不怕犧牲,苦練殺敵本領,時刻准備戰斗,絕不叛離軍隊,誓死保衛祖國」。讓我們堅定理想信念,但凡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如果真有那麼一天,當祖國和人民需要我時,我願意將我的滿腔熱血流向祖國的土地。
3. 求德軍閃電戰進攻波蘭方面的電影...
好像沒有這方面的,之看過這兩部!
電影《說謊者雅各布》,是德國尤雷克.貝克爾的原著改編的。講的是關於一台收音機、一群波蘭人和一個謊言的感人故事
《鋼琴家》
電影講述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日彼曼在德國屠殺猶太人期間逃過一劫,在廢棄的居民區里躲了起來
4. 《美麗人生》是一部打動過太多人的電影,如果寫觀後感的話,應該從哪些角度入手
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來談《美麗人生》:
一、故事背景
影片開篇提到故事發生在1939年,這一年9月德軍閃擊波蘭拉開第二次世界大戰序幕,這是一場迄今為止人類社會規模最大,波及范圍最廣也是破壞性最大的傷亡最慘重的戰爭。61個國家地區,20億人被捲入戰爭,其中5120萬人死亡。希特勒鼓吹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高貴的種族,其他種族都應當接受日耳曼民族的領導和統治;世界上最「低劣」的種族是猶太民族,應當對之實行種族滅絕。影片主人公圭多就是其中眾多「異教徒」之一,也是5120萬死亡民眾的一個縮影。
兒童和老弱病殘以洗澡為由被送到毒氣室遭受殘害,小朋友卻能逃過一劫,為什麼?因為他不愛洗澡,抗拒洗澡。這在影片前半段有交待,朵拉要小朋友洗澡,小朋友拒絕,圭多還幫助小朋友躲避媽媽懲罰,這就讓後來的結果不突兀,觀眾也自然接受接受,巧妙。
5. 希特勒閃擊波蘭是什麼電影
希特勒閃擊波蘭是電影《波蘭閃擊戰》。
波蘭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的起點,也是世界戰爭史中著名的「閃電戰」。波蘭稱為「1939年保衛戰」或者「1939年九月戰役」,西方各國稱為「波蘭戰役」,作戰代號為《白色方案》。
基本介紹
德軍為了消滅英法盟國波蘭,解除進攻西歐的後顧之憂,提高自己的戰略地位,增加軍事經濟來源和建立進攻前蘇聯的戰略基地,於是1939年3月21日,德國向波蘭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割讓但澤。
並賦予其在「波蘭走廊」建築公路、鐵路的權利。不過被波蘭拒絕了。1939年3月23日,英法正式結成軍事同盟,不久後承諾對波蘭的安全給予保證,使得波蘭態度更加堅決。
德波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的起點,亦是世界戰爭史中著名的十大戰役之一「閃電戰」。波蘭稱為「1939年保衛戰」或「1939年九月戰役」,而德國稱其為「波蘭戰役」,作戰代號為《白色方案》。
波蘭戰役是德國、斯洛伐克與蘇聯軍隊於1939年9月入侵波蘭的行動,該戰役一般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在《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署了一星期後,德國於1939年9月1日展開進攻,而蘇聯亦於9月17日入侵波蘭,10月6日,德蘇兩國佔領波蘭全國領土,波蘭戰役結束。
6. 有沒有德軍二戰閃擊波蘭的電影
有個紀錄片,名字好像叫〈二戰啟示錄〉,大概有10集左右,詳細的介紹了二戰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裡面好像專門有一集來介紹古德里安和閃電戰。
7. 德國閃擊波蘭的電影
戰爭場面沒有,跟這個有關的
《辛德勒名單》和羅曼.波蘭斯基的《鋼琴師》
8. 飛行員爺爺的空中逃亡讀後感
飛行員爺爺的空中逃亡讀後感
傑克的爺爺一直有一個心願,他想要像年輕時那樣,駕駛心愛的「噴火」戰斗機翱翔藍天,英勇作戰。可是,他的「糊塗症」一天比一天嚴重,眼看著要被傑克的爸媽送去「黃昏塔」老人院,可是傑克不想和爺爺分開。
「黃昏塔」黑暗神秘,這個看似美好無比的老人院,實際上是詐騙集團的總部;看似溫柔和藹的護士們,私底下卻是兇狠的惡保安假扮的。傑克必須馬上救出爺爺!傑克的逃亡計劃能夠成功嗎?爺爺的「飛行心願」能夠夢想成真嗎?
本書的主人公傑克非常喜歡聽爺爺講故事,他的爺爺曾是英國皇家空軍飛行員,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這里講述了二戰發生的一些戰爭。二戰的時間發生在1939年9月1日到1945年9月2日,由同盟國對陣法西斯軸心國。開端是德國閃擊波蘭,佔領波蘭領土。後來,英法聯軍在與德國的對戰中崩潰撤退,發生了敦刻爾克大撤退事件。1940年至1941年,英國與德國發生不列顛空戰,英國戰勝,使德國第一次受挫。這次空戰中,德國對英國實行了倫敦大轟炸行動,英國當時建造了防空洞來防備敵人空襲,而且當時的英國實行定量配給量制度,百姓的衣食住行方面都有定量的配給,不能超額。
二戰中,龐汀爺爺作為空軍員曾為英國乃至世界作出過貢獻,而這段經歷,也一直深深地刻在他的腦海里,歷歷在目。孫子傑克對爺爺的經歷非常感興趣,把爺爺當成了偶像一樣的存在。
9. 如果要給《美麗人生》寫觀後感,可以從哪些角度入手
黑色幽默的手法,電影敘事手法。
1、黑色幽默的手法
《美麗人生》 用黑色幽默的手法描述了圭多一家在納粹集中營中的悲歡離合,展示了圭多對美麗人生的憧憬和在殘酷環境中特有的樂觀。
(9)閃擊波蘭電影觀後感擴展閱讀:
穿幫鏡頭
Guido在集中營跟兒子說話的戲,小演員說台詞時,貝尼尼也同時做口型。軍營中,Dora從床上站起來,去窗邊聽她丈夫放的音樂時,在屏幕左邊可以看見電纜和工作人員的影子。
Guido的兒子從藏身之處走出時,他徑直超一個道具走去,那顯然是給小演員表演設置的「記號」。
Guido通過喇叭放奧芬巴赫的歌劇《霍夫曼故事》中的《威尼斯船歌》,而事實上因為奧芬巴赫是猶太人,所以在納粹集中營很難找到他的音樂。
10. 失去的勝利的讀後感
關於波蘭戰役前的形勢分析。首先是國際關系方面,在東線與蘇聯締結了互不侵犯協定,確保在攻擊波蘭的時候蘇聯不會參與戰爭,在西線英國和法國給德國施加壓力,但是希特勒認為法英不會非常積極地從西線攻擊德國,原因有三:(1)英法軍隊裝備太差;(2)英法進攻德國齊菲格防線需要付出血的代價,英法不會作這個犧牲;(3)地中海地區緊張的形勢影響英法的自由活動;(4)英國的張伯倫和法國的達拉地都沒有這個魄力宣布戰爭。實際上德國如果進行戰爭需要冒的險短期來說就是在東線波蘭和西線與法英聯軍作戰,長期來說可能是直接面對蘇聯和英法。最終的事情的發展結果是德國不斷地通過軍隊調動和軍事活動給波蘭施加壓力以獲得在旦澤-波蘭走廊上的利益,將東普魯士和德國聯為一體,但是波蘭由於收到法國並不完全實際的承諾一直沒有達成協議,最終在虛虛實實的軍事部署下,1939年8月24日確定於9月1日閃擊波蘭,整個戰役在9月27日四周多的時間內結束,波蘭戰敗,被蘇聯和德國瓜分。
關於波蘭戰役的戰略形式。在地理形勢上,波蘭戰役之前德國可以從北方的東普魯士--波美拉尼亞(但澤地區)--西里西亞--斯洛伐克,三面進攻波蘭;在軍隊實力上,德國動用的南北兩個集團軍群,共42個師,其中北方集團軍16個師,南方集團軍隊的26個師,波蘭的軍隊包括30個師和10個臨時徵集的師,但是軍隊的裝備陳舊;在德國西線,德國布置了大約11個正規師和35個新編師,其中大約四分之三可以投入使用,空軍預備最弱的第三集團軍,但其面對的是108師的法國軍隊和英國的一些地面部隊。所以這樣的部署德國在西線是面臨巨大的風險的,德國的戰略一方面是認為法國的援助不會太有力,另外一方面就是在短期擊垮波蘭但是不與蘇聯發生摩擦。而波蘭的戰略就是拖延德國進攻的步伐,並取得西線法國的攻擊,讓德國兩線作戰,並在適時進行反攻擊。
關於波蘭戰役的具體進程。德國在1939年9月1日發動攻擊,其中北方集團軍的任務是從東普魯士和東波米拉尼亞攻擊波蘭,切斷波蘭走廊,會合後向東南和南運動,從背後供給維斯瓦河的守軍。南方集團軍隊從西里西亞和斯洛伐克一線正面攻擊波蘭,以殲滅維斯瓦河灣的守軍並與北方集團軍會合圍攻波蘭。而波蘭軍隊在東普魯士、波蘭走廊和華爾塔河一線1千多公里的防線上面防禦德軍,防禦一切東西,並具有隨時反攻擊的態勢。就是這樣的一個態勢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全線瓦解。
關於波蘭戰役的教訓。其一不要相信盟友的承諾,任何國家的承諾都是可以被更改和變形的;其二如果清晰的戰略目的,波蘭的戰略目的應該是盡量拖延時間,並即時推到河川線之後,等候盟友的更大的攻擊,這就不應該在實力低於對手的處處設置,處處防守;其三集中兵力於跟短的戰線,並保留較大的預備機動部隊是大戰役需要的。
「曼斯坦因計劃」,速度和冒險
波蘭被征服之後德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西線的英法聯軍隊。主要內容包括:其一最初計劃和「曼斯坦因計劃」的形成和比較;其二進攻計劃和具體執行和其中的問題;其三對英戰役的分析。
關於曼斯坦因計劃和最初計劃的對比。最初的計劃類似一戰中的吉里芬計劃,從比利時攻擊長途迂迴到巴黎西面與證明進攻的德國軍隊會合攻擊巴黎,但是又有一些不同。計劃大致如下:首先由B集團軍群從荷蘭和比利時對英法聯軍隊作正面的強攻,南方A集團軍隊負責在B集團軍隊進攻給時保證其南側的安全,再南方C集團軍群防守盧森堡和阿登地區一下的齊菲格防線,這個計劃的最終目的就是將英法軍隊驅逐出比利時並佔領海峽延岸占據有力地位。而曼斯坦因計劃的核心是主力的攻擊應該在A集團軍群,首先通過阿登地區使用裝甲部隊快速推進到萊姆河下游切斷英法聯合軍在退路,南邊兩個集團軍向西南進攻保證南側安全。在達到海岸線之後與B集團軍一起圍殲比利時和法國北部的英法聯軍隊。之後掉頭南下攻佔法國全境。兩個計劃的差別包括:原來的計劃主要是部分勝利,同時需要正面強攻英法和荷蘭的軍隊,而後者採取奇襲的方式,能夠在取得全局性的勝利。曼斯坦因計劃簡單的概況包括四點:其一德國應該在陸地中解決戰斗,但是不應該敵人在小范圍內部作正面的對攻,而是需要極大限度的保留實力應對蘇聯潛在的威脅;其二主要攻擊放在A集團軍群,通過阿登奇襲法國,並以直接沖到索姆河下游,切斷比利時境內軍隊和渡口的交通線;其三為防敵人在南側攻擊A集團軍隊,並和比利時後退的敵軍會合形成條新的從馬奇諾防線到海岸再到索姆河形成一條新的防線,需要攻擊南側任何軍隊的集結;其四A集團軍群需要加一個集團軍有三個集團軍隊的力量,其中一個集團軍從阿登地區直趨索穆河下游直到海岸線,一個集團軍向西南進攻保證南側安全,最後一個集團軍象縱深進攻掩護整個作戰的縱深側面。
關於曼斯坦因計劃的具體執行。在具體的執行中A集團軍群按照計劃進行,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直沖到索姆河下游。在具體執行中最致命的錯誤是在敦刻爾克放走了英國33萬軍隊,其原因可能有三種其一是保證德國的勢力,在敦刻爾克外圍不適合裝甲部隊作戰;其二是德國空軍元帥認為可以憑借空軍解決英國;其三是希特勒放了英國人一馬,希望換取和英國的和平協定。
關於對英戰役的分析。使英國屈服可以通過三種方法:其一切斷英國的海上補給線使英國屈服,類似拿破崙當年的大陸封鎖政策,這種方法要求德國的空軍可以壓倒英國的空軍,但是在1940年這個可能性比較少,不列顛空戰也沒有使英國屈服,該方法需要時間這會帶來蘇聯和美國的威脅;其二是爭奪地中海,切斷英國和石油和糧食供應,但是這個方法不足以使英國屈服,同時會連帶接入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個中立國;其三是攻擊本土,如果攻下本土雖然不可能是英國倒下,但是英國的殖民地會受到影響,並且英國的美國對英國的攻擊將會失去跳板,蘇聯也會對第二戰場失去期望而不敢開戰。但是在具體的實施中需要德國空軍和海軍能夠抗衡英國的空海軍,這個似乎是一個比較冒險的,但是如果具有較早的作戰計劃,也就不會在敦刻爾克放走33萬人,即使放走了如果在法國戰役結束後立刻進行登錄作戰,還是有可能取得成功,優勢是英國沒有非常牢固的海岸防線。
我想教訓和經驗包括:其一一個長遠的戰略規劃需要在戰爭中持續不斷地作,而不是在一個戰爭結束後進行,並且需要根據形勢不斷改變;其二速度、冒險以及果決從來都是創造奇跡的保證;其三兩線的戰爭是最冒險的,安撫一方而進行另外的戰爭是合適的,雖然很多時候很難獲得這樣的形勢;其四兵以正當,以奇勝為致理之言。
取與舍的平衡
關於希特勒的為帥之道和戰略規劃。包括兩個方面:其一希特勒在作為最高統帥中的失誤解;其二戰略目標和它的取捨。
關於希特勒作為最高統帥的失誤問題。德國在二戰中有一大批優秀的指揮官,也有紀律嚴明的軍隊,但是最終在幾個大的方面出現錯誤導致最終的失敗。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放權不夠,希特勒具有在政治和經濟學上非凡的才能,但是在軍事上面缺少卓越的才能,這也是和拿破崙最大的不同,這種情況下最合理的做法是有一個具有非凡經驗和參謀部,並將實際的一些權利下放給參謀部,而希特勒過多的插手具體戰役直接給組織和一些具體戰役的實施上帶來混亂。
關於戰略上的問題。希特勒在政治上面具有冒險的天性,並且具有非常的政治才能,但是在軍事上一方面是過度的自信,另外一方面卻缺少必要的冒險。其一在一些很難處理,但是又無法避免的問題上面左右徘徊,直到事情無法逃避才花費更多的資源和精力而往往又處理不好;其二在戰略上沒有一個最核心的目標,過多的目標分散了資源,這直接導致在一些無關大局和一般重要的點上面花費太多的精力,但是在最核心的目標進攻上面卻無法獲得足夠的資源和支持,無法達到最核心的目標;其三在必要的時候沒有迂迴的選擇,戰爭需要彈性,有時候需要退一步然後再攻擊。
曼斯坦因元帥很多關於戰爭的要點描述我想非常具有價值:
1、一個目標實現需要與它的時間、人員配備、先決條件和實際可能性是相關的,需要作出詳細的調查而不是光光靠自信,要自信但是不能盲目自信;
2、追求多個目標,然後使資源消耗完了,這是最致命的錯誤,為了得到決定性的目標,必須犧牲不重要的目標來換取,或者接受相當的冒險;
3、真正的斗爭中是需要冒險的,這是核心所在,不管在戰爭和政治生活中都是這樣的;
4、當面對不願意麵對又無法避免的決定的時候,不能拖延,如果事情不可免,那麼就立刻去作,而不要拖拉,因為該面對的終究還是要面對;
5、一個高明的拳手往往會後退一步然後發動致命的打擊;
6、明白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自知之明甚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