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論持久戰電影觀後感

論持久戰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2-08-07 17:35:16

Ⅰ 地道戰電影觀後感

《地道戰》,它講的是中國人民為了抵擋日本鬼子的侵略挖地道,與日本鬼子對抗的故事。

1942年,鬼子對高家莊進行了瘋狂地掃盪,許多無辜的人受到牽連,被日本人殘忍的殺害了。當地人民在支書高老忠,民兵隊長高傳寶等領導的帶領下,把水井、地窖等地方改成了多口地道。

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鬼子突然來襲,支書高老忠為拉警鈴而光榮犧牲。人們在道里呆了好久,狡猾的鬼子挖開了地道,幸好趙家莊的支書趙平原帶著民兵及時趕來才救了大家。高傳寶和大家一起讀了毛主席的《論持久戰》,終於想明白了!

後來,人們進一步地改進了這個地道,它不僅能防水、防火、防鑽、防毒,還可以躲在暗處打鬼子。最後,人們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取得了勝利,把敵人趕出了高家莊!

看了《地道戰》這部電影使我明白了,只要開動腦筋什麼事情都可以成功!

《地道戰》是1965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電影,由任旭東執導、朱龍廣主演,於1966年元旦在全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粉碎敵人的「掃盪」,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新地利用地道戰的斗爭方式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截至2012年,已創造出共30億人次觀看的紀錄。

Ⅱ 論持久戰——情感專家請進

不管是持久戰還是短兵相交,首先你都得讓她注意到你,從她看到的無數男人中突顯出來,這是第一步。第一步怎麼做就要根據她的「厭惡」了,就是說,只要不在她「厭惡」的表現一類都可以做,包括令她反感的事,反感沒關系,你可以道歉、可以賠罪。

第二是讓她想著你。不管是「這男人好棒」還是「這男人好奇怪」或者「這是男的還是女的?」都沒關系,甚至她想著你的時候是怒氣沖天的都沒有關系,因為想要佔據她的心,你首先得進入她的心。注意不要玩過火。

第三是操縱她的情緒,讓她為你怒、為你笑、為你感到無可奈何。激怒她是為了她想著你,你要有把握在這件事上獲得她的原諒才可以去激怒她,否則只是自尋死路。在很多人都想方設法讓她笑的時候,你用一件無關她原則的小事去激怒她反而出位了,於是在眾多優秀的男人里,她腦袋裡想得最多的卻是你。另外記住,要用她的笑取代她的怒,光是「我原諒你了」是沒用的,不管你出個糗還是說了一段讓她忍俊不禁的笑話都可以,總之,讓她在你的面前無法維持怒意。

第四,在她對你的好感上升到可以單獨吃飯、看電影之後,要適時的表現出你對她身體的渴求,適當的表達你的慾望和適當的住手,挑撥和提醒她生物性的本能。

如此之後,你唯一要做的事就是考慮幾時結婚了。

Ⅲ 如何評價《論持久戰》

《論持久戰》,顯然就是這種徹底的理論。它把抗日戰爭的方方面面都闡述的很徹底了,以至於在這篇文章上方,顯然已經沒有惹人心煩的烏雲存在了。這就是它的優秀之處。要知道,人是最難以掌握的,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任人忽悠和擺布。你的理論,存在任何的疑點、模糊不清的邏輯、或是惹人討厭的烏雲存在,就都不徹底,都有可能系統性崩塌。亂世之中,如果沒有系統的理論做支撐,確實會上下相疑。你的理論如果存在缺陷,則忽悠一百人能行,忽悠一萬人能行,但是想忽悠5萬人,10萬人,千千萬萬人,就不可能了。因為總有人會對應上你的矛盾,你的不足之處。而理論只要徹底,是能夠說動人去行動的。

Ⅳ 各位大大啊~求辛亥革命的觀後感~八百字的。渴求~~有的話請發郵箱[email protected]~謝謝啦~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首先,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第四,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這一時期,亞洲出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資產階級革命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很難說有完全徹底的。所謂徹底,只能說是基本徹底。自沉階級革命成功的結果足以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剝削制度代替舊的剝削制度,而剝削制度的更替,並不需要新舊完全徹底決裂,他們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協、融合、並存。許多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貴族頭銜,此即革命不徹底的明顯例子。
辛亥革命作為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雖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其成就遠遜於西歐、北美的資產階級革命,但在徹底鏟除封建帝制這一點上,遠勝於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各國。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不僅趕跑了清朝皇帝,還是中國綿延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從此永絕。從民元到民六,其間雖經袁世凱帝制自為、張勛復辟,但只不過是兩場短暫的鬧劇,並沒有使民國中斷,更沒有像法蘭西那樣出現兩次帝國、三次共和國的波折。所以說,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1912年中國歷史進入北洋政府統治階級
1915年5.9中國21田條約
1919年5.4愛國運動

五四運動是以學生為先鋒,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民主運動,具有偉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正確認識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毛澤東論五四運動
第一,五四運動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政治運動,表現了中國人民徹底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英勇斗爭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斗爭意志。以此為後盾,中國代表在巴黎和會上採取了強硬態度和正義立場,拒絕和約簽字,開創了近現代中國外交史敢於抗爭的先例,同時則使皖系軍閥政府聲名狼藉,迅速由盛趨衰。
第二,五四運動又是一場偉大的文化運動和思相思想解放運動,它把新文化運動推向了以傳播馬克思主義為主流的新時期,同時開創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階段。五四以後,西方文化的各個方面,都在中國得到了傳播和移植,為現代中國培育了一代英才。運動中表現出的強烈不衰的愛國精神,貫穿始終的民主與科學理性精神,勇於進取的奮斗精神,為尋求中國出路而百折不回的執著追求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形成巨大推動力量。
第三,在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積極投身到工人中間,宣傳馬列主義,組織工人群眾,從而促進了馬列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幹部上的准備。這場運動也對孫中山產生巨大影響,使他改變不重視、不發動群眾的觀念,促成了他對中華革命黨的改組。
第四,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雖然中國共產黨當時尚未誕生,但是已經有了一批贊成俄國革命的先進知識分子,一些人更直接充當了運動的組織者或指導者。運動期間,中國產業工人隊伍已有了發展和壯大,且在運動後期發揮了決定性作用,運動的內容和方向也在朝著反帝反封建的目標發展。這都表明舊民主主義革命正向新民主主義革命過渡。
1921年7.1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2年7月,中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6年國民黨革命軍從廣東出事北伐
1927年8.1南昌起義
1927年9月毛澤東開辟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1936年長征結束
1931年9.18事變
1937年7.7 蘆溝橋事變
1937年12.13南京他屠殺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
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
1945年取得抗日戰爭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①正義性的反侵略戰爭:這是中國民族革命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兩重性質的進步的和正義的戰爭,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②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的凝聚力。從敵後戰場到正面戰場,從國統區到論陷區。從國內社會各階層到國外華僑,從漢族到少數民族都充分體現了全民抗戰的特點。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倡導和建立,到全面抗戰路線的制定;從敵後根據地的建立和抗日游擊戰爭的開展,到毛澤東《論持久戰》指明抗戰前途;從堅持斗爭求團結鞏固統一戰線,到抓住國際國內有利時機及時反攻勝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戰勝利中的關鍵作用。④兩大戰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堅持到抗戰勝利,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突出特點。⑤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和作戰的相互協調是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蘇美對日作戰是中國抗戰決勝的有力配合。
意義:
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①正義性的反侵略戰爭:這是中國民族革命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兩重性質的進步的和正義的戰爭,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②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的凝聚力。從敵後戰場到正面戰場,從國統區到論陷區。從國內社會各階層到國外華僑,從漢族到少數民族都充分體現了全民抗戰的特點。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倡導和建立,到全面抗戰路線的制定;從敵後根據地的建立和抗日游擊戰爭的開展,到毛澤東《論持久戰》指明抗戰前途;從堅持斗爭求團結鞏固統一戰線,到抓住國際國內有利時機及時反攻勝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戰勝利中的關鍵作用。④兩大戰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堅持到抗戰勝利,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突出特點。⑤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和作戰的相互協調是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蘇美對日作戰是中國抗戰決勝的有力配合。

除了解放軍在戰場上英勇作戰外,還有許多重要的原因:

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制定一系列正確的方針政策,為解放戰爭勝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a.戰爭初期,毛澤東指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論斷,極大地增強了我國人民戰勝國民黨反動派的信心和勇氣。

b.在政治上,中國共產黨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領導國統區人民掀起人民民主運動,形成反蔣的第二戰線,與民主黨派並肩作戰。民主黨派與蔣介石集團決裂。

c.在軍事上,制定了一系列正確方針政策。初期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目標,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方法;第二、第三年又及時提出戰略反攻和戰略決戰的偉大決策,將革命進行到底。北平和談失敗後,迅速渡江作戰,推翻國民黨的統治。

d.經濟上,在解放區開展土改運動,農民踴躍參軍,積極支援前線。

新中國成立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主要有:
1、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的歷史進入一個新紀元。
2、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
3、佔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國,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1946年中國三年內戰
1949年4月,中國共產黨取得內戰勝利
1949年10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Ⅳ 毛主席怎麼打日本的電影

《論持久戰》
毛主席決定基於自己早前實驗得出的經驗,集合朱德、周總理等眾多共產黨人的智慧,通過總結性的解釋來回應世人對於我國未來戰事變化的關心,而這就是後世被無數人奉為經典的曠世之作《論持久戰》。
通過這一文章,越來越多的共產黨人士對於這場抗日戰爭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然而,對於這一文章是否要全國發行,彼時的很多人都有著自己的看法,並為此爭論不休,因為在一些人看來,毛主席的《論持久戰》可以說是我國贏得抗日戰爭的法寶,有了這樣一本法典的幫助,一定會戰無不克。

Ⅵ 論持久戰讀後感要求對其中一段話或一部分進行分析 並寫出哪一本書哪一頁,1500字,qq郵箱568373497 重賞謝

作為上世紀中國最為偉大的演講稿之一,它不僅影響了中國共產黨在整個抗日戰線上的作戰精神和作戰思想。同樣的,它也影響到中國共產黨後來的戰略思想。

問題的提起

現在回想起來,在當時那個背景之下,讓更多的人真正相信中國能夠取得最終的抗日戰爭的勝利,的確有些天方夜譚。更多的人作戰並不是期待著那一天的到來,而是不希望自己的國土這樣一寸一寸地被佔領了,而不做任何的反抗,便束手就擒。我相信,在這個時候信仰便成為了最終能夠實現最終勝利,並能夠帶動大家取得最終勝利最為關鍵的因素。而毛澤東在這個地方「問題的提起」的目的就是為了讓這種信仰能夠實現,甚至他自己都不必實現。因為作為一個領導者,他只需要傳遞一些積極的信息便能夠將整個團隊的信心、士氣和信仰完全帶動起來,而這種信仰才是能夠取得最終勝利的保證。例如「(二)抗戰十個月以來,一切經驗都證明下述兩種觀點的不對:一種是中國必亡論,一種是中國速勝論。前者產生妥協傾向,後者產生輕敵傾向。他們看問題的方法都是主觀的和片面的,一句話,非科學的。」毛澤東這一條當中,只說了這么一句話,這樣一句話給予全軍全黨乃至全國的人民在抗日戰線上的信心是不言而喻的。在困難時期,領導者一句充滿信心的感召,雖然並不能夠改變當前的事實——比如落後的裝備,較差的戰斗素養等等,但是的確能夠為最終取得勝利爭取到足夠的時間和足夠的信心保障。這一點往往是並不是最優秀的人能夠成為最偉大的成功者的基石。

而從第(四)部分開始,毛澤東就開始了他關於這場戰爭最終結果的認識,那便是中國與日本之間的戰爭必然最終成為一場持久戰。而不論怎樣,持久戰的提出,首先還是需要讓大家相信一點——中國將在與日本的這場戰爭中取得最終的勝利,因為只有讓大家相信這一點,才能夠有效地組織起抗日戰爭並取得最終的勝利。而就這一最讓人質疑的問題,毛澤東再一次強調出

「問:在什麼條件下,中國能戰勝並消滅日本帝國主義的實力呢?

答:要有三個條件:第一是中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第二是國際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國內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運動的興起。就中國人民的立場來說,三個條件中,中國人民的大聯合是主要的。」

毛澤東作為當時黨內的最高領導者,他必須要堅信這場戰爭是能夠勝利的,並且讓下面的人也隨之堅信,這就必須有上述的這段話,才能夠讓全黨都堅信這一點。

而在後邊毛澤東還提出了更為具體的作戰方針:

「問:照你的意見,這次解放戰爭,主要的戰略方針是什麼?

答:我們的戰略方針,應該是使用我們的主力在很長的變動不定的戰線上作戰。中國軍隊要勝利,必須在廣闊的戰場上進行高度的運動戰,迅速地前進和迅速地後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這就是大規模的運動戰,而不是深溝高壘、層層設防、專靠防禦工事的陣地戰。這並不是說要放棄一切重要的軍事地點,對於這些地點,只要有利,就應配置陣地戰。但是轉換全局的戰略方針,必然要是運動戰。陣地戰雖也必需,但是屬於輔助性質的第二種的方針。在地理上,戰場這樣廣大,我們作最有效的運動戰,是可能的。日軍遇到我軍的猛烈活動,必得謹慎。他們的戰爭機構很笨重,行動很慢,效力有限。如果我們集中兵力在一個狹小的陣地上作消耗戰的抵抗,將使我軍失掉地理上和經濟組織上的有利條件,犯阿比西尼亞的錯誤。戰爭的前期,我們要避免一切大的決戰,要先用運動戰逐漸地破壞敵人軍隊的精神和戰鬥力。

除了調動有訓練的軍隊進行運動戰之外,還要在農民中組織很多的游擊隊。須知東三省的抗日義勇軍,僅僅是表示了全國農民所能動員抗戰的潛伏力量的一小部分。中國農民有很大的潛伏力,只要組織和指揮得當,能使日本軍隊一天忙碌二十四小時,使之疲於奔命。必須記住這個戰爭是在中國打的,這就是說,日軍要完全被敵對的中國人所包圍;日軍要被迫運來他們所需的軍用品,而且要自己看守;他們要用重兵去保護交通線,時時謹防襲擊;另外,還要有一大部力量駐扎滿洲和日本內地。

在戰爭的過程中,中國能俘虜許多的日本兵,奪取許多的武器彈葯來武裝自己;同時,爭取外國的援助,使中國軍隊的裝備逐漸加強起來。因此,中國能夠在戰爭的後期從事陣地戰,對於日本的佔領地進行陣地的攻擊。這樣,日本在中國抗戰的長期消耗下,它的經濟行將崩潰;在無數戰爭的消磨中,它的士氣行將頹靡。中國方面,則抗戰的潛伏力一天一天地奔騰高漲,大批的革命民眾不斷地傾注到前線去,為自由而戰爭。所有這些因素和其他的因素配合起來,就使我們能夠對日本佔領地的堡壘和根據地,作最後的致命的攻擊,驅逐日本侵略軍出中國。」

這段話最終成為了共產黨人在抗日時期的指導綱領。當然,這段話在說的時候,抗日戰爭的激烈程度還不是很強,甚至共產黨還沒有過多的與日本人進行正面的接觸。所以,毛澤東在這里只是說了個大概。更多的還是在後面做出更為具體的階段分析。

問題的根據

(一○)(一一)在敵我雙方進行大篇幅的分析,也就是為了佐證(一二)(一三)(一四)的結論。可以看出,毛澤東作為一個信念的倡導者他需要用不同的角度,不斷地重復這樣的一種信仰,才能夠讓大家相信這樣漫長的甚至是夢幻的不可實現的信仰能夠得以最終的實現,這對於今天的信仰倡導者而言也十分有指導意義。

而我們看(一五)中毛澤東關於日本的闡述「我們的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中日兩國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戰爭。在我們的敵人方面,首先,它是快要死亡的帝國主義,它已處於退步時代,不但和英滅印度時期英國還處於資本主義的進步時代不相同,就是和二十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日本也不相同。此次戰爭發動於世界帝國主義首先是法西斯國家大崩潰的前夜,敵人也正是為了這一點才舉行這個帶最後掙扎性的冒險戰爭。」和(一六)中「中國處於歷史上進步的時代」可以說,歷史的事實並不是這樣的,但是作為一個領導人,他必須要傳遞一個能夠取得最終勝利的信念,這樣才能夠讓大家不斷不斷的前進。可以說,這也是領導人在領導上的一個很重要的領導藝術。一直到(一八)(一九)毛澤東都將那些日本能夠戰勝中國的看法一一駁斥,雖然在我們看來,這些駁論嚴格來說是有些牽強,但是作為領導人來說,越是在逆境的時候,他們越是要不斷不斷重復和灌輸能夠勝利的信念。

妥協還是抗戰?腐敗還是進步?

當然像這樣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只有領導人有這樣的信仰還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讓下面的人也有這樣的高度信仰,並且能夠按照這樣的信仰進行有效的執行。其實毛澤東是很擔心,下面人的信心是否能夠與他們保持一致,所以才提出這一部分的內容。

為了增強下面的信心,在這一部分毛澤東還是具體談了一下,在中國的領導集體是不會投降給日本人的承諾:

「(二二)第二是中國方面。中國堅持抗戰的因素有三個:其一,共產黨,這是領導人民抗日的可靠力量。又其一,國民黨,因其是依靠英美的,英美不叫它投降,它也就不會投降。又其一,別的黨派,大多數是反對妥協、擁護抗戰的。這三者互相團結,誰要妥協就是站在漢奸方面,人人得而誅之。一切不願當漢奸的人,就不能不團結起來堅持抗戰到底,妥協就實際上難於成功。」這樣的承諾才能夠給下面的民眾以成功的信念和信心。

當然僅僅憑借中國人並不 強大的軍事裝備想要戰勝日本人,顯然困難重重。所以需要加以一些較為強大的外力進行支援和佐證:

「(二三)第三是國際方面。除日本的盟友和各資本主義國家的上層分子中的某些成分外,其餘都不利於中國妥協而利於中國抗戰。這一因素影響到中國的希望。今天全國人民有一種希望,認為國際力量必將逐漸增強地援助中國。這種希望不是空的;特別是蘇聯的存在,鼓舞了中國的抗戰。空前強大的社會主義的蘇聯,它和中國是歷來休戚相關的。蘇聯和一切資本主義國家的上層成分之唯利是圖者根本相反,它是以援助一切弱小民族和革命戰爭為其職志的。中國戰爭之非孤立性,不但一般地建立在整個國際的援助上,而且特殊地建立在蘇聯的援助上。中蘇兩國是地理接近的,這一點加重了日本的危機,便利了中國的抗戰。中日兩國地理接近,加重了中國抗戰的困難。然而中蘇的地理接近,卻是中國抗戰的有利條件。」

而這一部分不僅僅能夠給國人以信心,同時能夠給俄國方面以友好的信號。而從實際歷史背景來看,蘇聯當時與德國的交戰還沒有開始,所以才能夠成立。如果當時的蘇聯已經和德國進行正面的作戰,那麼這個條件便難以成立了。

我們注意到在(二五)中提到「國民黨的各方面的不良現象是嚴重地存在著,這些不合理因素的歷史積累,使得廣大愛國志士發生很大的憂慮和煩悶。」雖然這只是很短小的一句話,但是如果和這一段中的「我們把抗戰和建國聯系起來看,是正當的。」這句話結合起來一起看的話,就會發現,在這個時候毛澤東之所以要提這個是因為他很清楚,國共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共產黨要成為中國最終的統治者,抗戰這個階段是必須的,而在這個必須的階段國民黨是必須合作和利用的,而當過了這個階段之後,國民黨就成為了自己的敵人,所以在輿論上不能夠去詆毀對方,但同時也不能夠給予對方太多的正面的積極的宣傳使得對手能夠強大起來。

亡國論是不對的,速勝論也是不對的

我想這一部分內容應該是一劑很好的預防針。是的,這個世界的人們被給予了信心和信念之後,如果沒有任何成功的希望,那麼之前所建立的那些信心和信念很有可能在一段時間的挫敗之後就會盪然無存。所以,毛澤東在這里將這個問題提出來,用來預防將來可能出現的困難是他能夠成為一代領袖不可忽視的一個特質。甚至毛澤東很清楚像「我們是否否認亡國危險呢?不否認的。」「我們客觀地而且全面地承認亡國和解放兩個可能同時存在」這樣的話也是必須要闡明的。否則會讓人產生只要通過時間的不斷積累就會達到最終目的的假象,而導致了其中出現懈怠的事情發生。

為什麼是持久戰?

首先我不太明白毛澤東是如何提出「敵之優點只有一個,余皆缺點,我之缺點只有一個,余皆優點」的觀點的。當然,這個可能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提了出來,並且在下一部分做出了一個很偉大的猜想。

持久戰的三個階段

這一部分的內容雖然只是猜想,但是其中的內容「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准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可以說因為日本提前因為本土遭受原子彈轟炸而提前結束了中國戰線上的戰爭而沒有出現第三階段的戰略反攻外和後來抗戰的實際發生幾乎是一致的。不得不說最為一個預言家毛澤東是極其偉大的。

因為國民黨方面逐漸開始了對日的抵抗,這樣便出現了毛澤東在(三六)中所提到的「至少出五十個師團,約一百五十萬兵員,時間一年半至兩年,用費將在一百萬萬日元以上。」但毛澤東在這一部分中提到的「我們的作戰計劃,應把敵人可能佔領三點甚至三點以外之某些部分地區並可能互相聯系起來作為一種基礎,部署持久戰,即令敵如此做,我也有應付之方。這一階段我所採取的戰爭形式,主要的是運動戰,而以游擊戰和陣地戰輔助之。」顯然不太適用於國民黨方面。畢竟,作為國民黨方面來說他們是守城軍隊,守城軍隊如果不戰而退的話,在輿論上的壓力是非常大的,所以在國民黨方面很多時候還是需要以陣地戰的形式為主。當然,由於共產黨在前線原先並沒有自己特定的根據地,所以不存在這方面的輿論壓力,他們也才能更多的採用打完就跑的運動戰與日本軍進行作戰。當然我們也並沒有看到「敵人方面,士氣已開始表現頹靡,敵人陸軍進攻的銳氣,此階段的中期已不如初期,末期將更不如初期。敵之財政和經濟已開始表現其竭蹶狀態,人民和士兵的厭戰情緒已開始發生,戰爭指導集團的內部已開始表現其「戰爭的煩悶」,生長著對於戰爭前途的悲觀。」的情況發生。我想這個地方毛澤東並沒有較為正確地估計到日本軍隊的戰斗素養,他仍然將之前在內戰中所遇到的情況之間運用到了與日本的這場戰爭當中去了。

(三七)這一部分的內容和之後抗戰的大部分事實基本相符,可以說,這個預言的正確在抗日戰爭的過程當中更好的幫助了毛澤東在黨內樹立良好的威信,並幫助他在抗日戰爭能夠一直保持在黨內絕對領導的最為關鍵的因素。

當然,歷史更多地停留在了第二階段。如(三八)所述的「第三階段,是收復失地的反攻階段。」因為美國在日本本土投下的兩枚原子彈而並沒有在中國的國土上出現過。當然,戰爭的提前結束我們也必須承認這是對於百姓來說的確是最好的消息不過了。

我們發現在闡述完這些階段之後,毛澤東又用了一段話:

「(四○)中國人民在這樣長期和殘酷的戰爭中間,將受到很好的鍛煉。參加戰爭的各政黨也將受到鍛煉和考驗。統一戰線必須堅持下去;只有堅持統一戰線,才能堅持戰爭;只有堅持統一戰線和堅持戰爭,才能有最後勝利。果然是這樣,一切困難就能夠克服。跨過戰爭的艱難路程之後,勝利的坦途就到來了,這是戰爭的自然邏輯。」

來不斷告誡下面,最終的勝利是可以獲得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一個團隊的領導者總是需要不斷不斷給予自己的團隊勝利的信號,並且在其中不斷強化這種信號,這樣才能夠讓整個團隊在困難面前不斷不斷鼓起勇氣不斷向前。

而為了進一步加強上述這段話的可信度,毛澤東在(四一)和(四二)傳遞了「日本的軍力、財力大量地消耗於中國的游擊戰爭,國內人心更加不滿,士氣更加頹靡,國際更感孤立。中國則政治、軍事、文化和人民動員將更加進步,游擊戰爭更加發展,經濟方面也將依憑內地的小工業和廣大的農業而有某種程度的新發展,國際援助將逐漸地增進,將比現在的情況大為改觀。」這樣能夠增加自身信心的事實的信號。

包括我們看到之後「(四六)於是問題和結論是:中國會亡嗎?答復:不會亡,最後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復:不能速勝,必須是持久戰。這個結論是正確的嗎?我以為是正確的。」毛澤東又再一次強調了信心和信仰的作用。

在之後(四八)中毛澤東就「唯武器論」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軍力和經濟力是要人去掌握的。如果中國人的大多數、日本人的大多數、世界各國人的大多數是站在抗日戰爭方面的話,那末,日本少數人強制地掌握著的軍力和經濟力,還能算是優勢嗎?它不是優勢,那末,掌握比較劣勢的軍力和經濟力的中國,不就成了優勢嗎?沒有疑義,中國只要堅持抗戰和堅持統一戰線,其軍力和經濟力是能夠逐漸地加強的。而我們的敵人,經過長期戰爭和內外矛盾的削弱,其軍力和經濟力又必然要起相反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難道中國也不能變成優勢嗎?還不止此,目前我們不能把別國的軍力和經濟力大量地公開地算作自己方面的力量,難道將來也不能嗎?如果日本的敵人不止中國一個,如果將來有一國或幾國以其相當大量的軍力和經濟力公開地防禦或攻擊日本,公開地援助我們,那末,優勢不更在我們一方面嗎?日本是小國,其戰爭是退步的和野蠻的,其國際地位將益處於孤立;中國是大國,其戰爭是進步的和正義的,其國際地位將益處於多助。所有這些,經過長期發展,難道還不能使敵我優劣的形勢確定地發生變化嗎?」其實我們既可以認為這段話是正確的也同時可以認為這段話是錯誤的。因為,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各方面無論如何發展都無法和日本達到勢均力敵的地步。但是毛澤東在此刻必須要這么寫,當然理由還是那個——領袖必須要保持其信心。

犬牙交錯的戰爭

這一部分的內容毛澤東主要以圍棋作為喻體來比喻中國戰場上中國軍隊與日本軍隊之間的關系。當然,不可否認,這樣的戰爭由於是深入到敵後進行游擊戰爭,所以是必然存在「包圍與反包圍」的關系。和中國共產黨軍隊相比,日本軍隊在華北的根據地往往是主要的大中城市,而八路軍的根據地甚至都不固定。可以說,日本軍隊已經做成了「兩隻眼」,而中國軍隊只有「一隻眼」或者只是「假眼」,而在圍棋當中,顯然日本人占據了絕對的優勢。這樣的優勢在抗戰的「百團大戰」和之後的「大掃盪」尤其明顯。八路軍甚至被打的七零八落,只能以最小的單位編制進行作戰。我相信,這一部分毛澤東知道但是他故意不提這方面的劣勢,這樣才不至於將剛建立起來的信心又澆滅下去。

包括(五五)中毛澤東提到的「敵人已將我們過去的文化中心變為文化落後區域,而我們則要將過去的文化落後區域變為文化中心。」問題,我認為也應該一分為二的。必須承認,在日本佔領區使用的日本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不得不說是並不符合中國國情,是必然遭到中國人的反對。但就一些科學方面的學科和教育的普及程度來說,日本佔領區的確是要比本來知識和資源都更匱乏的中國共產黨所佔領的區域做的更好。

這一部分中我們應該特別注意到毛澤東提到「『無後方的作戰』,是新時代中領土廣大、人民進步、有先進政黨和先進軍隊的情況之下的革命戰爭的特點,沒有可怕而有大利,不應懷疑而應提倡。」這種軍事觀點,可以說是在中國的軍事史上較早的以書面的形式提出來的,這樣的戰略思想即使對於今天這樣的現代戰爭而言也是極富有戰略意義的。

為永久和平而戰

這一部分的內容我認為並沒有太多實際意義,只是說明世界戰局與中國戰局的現時情況以此外部力量來增加隊伍信心。

能動性在戰爭中

這一部分的核心內容毛澤東在(六二)中已經說的很是明白。歸根結蒂就是希望,作戰的指揮官們在抗戰的同時,擴大自身的力量。當然,這種力量的擴大不僅能夠幫助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取得對日本的優勢,即使對於未來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共產黨在與國民黨的抗衡過程當中也能夠取得之前所沒有的優勢。

戰爭和政治

這一部分的內容是一些屬於教科書中的內容,並沒有太多的新穎之處,本人認為只是為了下面的問題二特意提出的。

抗日的政治動員

我們看到這一部分的第一句話,毛澤東就寫到「如此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沒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動員,是不能勝利的。」可以看到毛澤東是一個極其注重政治工作的政治家,他或許對於這場戰爭並沒有多大的興趣,但是這場戰爭背後的確能夠幫助他最終達到政治領導的目的。而這樣的目的也只有在這種亂世之時才有可能出現,畢竟亂世才能出英雄。

當然毛澤東在政治動員方面的能力要遠勝於他在戰略戰術方面的能力。在(六七)中,我們看到毛澤東只用了一句話「抗日戰爭的政治目的是『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國』,必須把這個目的告訴一切軍民人等,方能造成抗日的熱潮,使幾萬萬人齊心一致,貢獻一切給戰爭。」就將這政治動員工作的方略和方法完全的闡述明白。

而在之後他提到「怎樣去動員?靠口說,靠傳單布告,靠報紙書冊,靠戲劇電影,靠學校,靠民眾團體,靠幹部人員。現在國民黨統治地區有的一些,滄海一粟,而且方法不合民眾口味,神氣和民眾隔膜,必須切實地改一改。其次,不是一次動員就夠了,抗日戰爭的政治動員是經常的。不是將政治綱領背誦給老百姓聽,這樣的背誦是沒有人聽的;要聯系戰爭發展的情況,聯系士兵和老百姓的生活,把戰爭的政治動員,變成經常的運動。」其實這段內容在真正實施起來時很困難的,即使是在今天這樣高度發達的信息化社會,還有很多領導的領導指示得不到群眾的擁護,得不到很好的執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在動員的方法上選擇了極其刻板的教科書的方式背誦給下面的人聽。而真正偉大的政治家都知道「這是一件絕大的事,戰爭首先要靠它取得勝利。」

Ⅶ 跪求電影《辛亥革命》的觀後感要500字 說下我是7中初一13的

共同的作業,共同的要求,共同的字數,共同的班級,共同的學校,你是誰?(班主任:劉老師)
電影《辛亥革命》觀後感 (2011-09-27 11:17:08)
標簽: 雜談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紀念日。這是一場空前絕後的革命,在中國歷史舞台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我們去回顧它、銘記它,並必將把它給我們傳遞的一種精神和歷史使命延續到以後的無止盡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去。時光流逝,歷史遠去。歲月可以改變滄海桑田,但是永遠無法抹去歷史在此間留下的烙印,那震耳發聵的槍聲將永遠定格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可以這樣說,隨著硝煙散去的那一刻起,人們就一直在探究這段歷史以期從中吸取有益的借鑒。

當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失敗之後,當轉瞬即逝的戊戌變法落幕之時。資產階級一場救國圖強的立憲運動在當時外寇橫行、內政腐朽的歷史背景下有條不紊的開展起來。廢帝制促共和為民族民權民生擔起天者大任;興同盟倡博愛號聯俄聯共聯心創生國之新元。一大批知識分子和有識之士滿懷著一腔熱血,用生命譜寫著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那一腔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的熱忱,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敬畏。

歷史總將這場革命一分為二的看待,說它既成功了又失敗了。我不否認它最終的勝利果實被賣國賊所竊取的失敗,但我覺得它的成功經驗遠比它的失敗教訓更值得銘刻在歷史的車輪上。它推翻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給水深火熱的中國燃起了新的希望;它推動了中國資產階級先進力量的進步,為新思想與新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它讓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不論之後何人再復辟帝制,人們都會拿起武器去戰斗,去維護自己的利益,去捍衛自己的尊嚴。

一個世紀的光陰猶如彈指一揮間,歷史不容假設,所以我很難想像,如果100年前,沒有這樣一部分人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拋頭顱灑熱血的方式執著的追尋新的希望,那麼如今的中國該是怎樣的一種場面?不過,既然歷史沒有留給我們血雨腥風的生活,沒有留給我們戎馬疆場的機會,那麼我們就該以新的方式開拓進取,去尋找利國利民的新道路。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古人雲: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我們,這些生活在安樂世界裡的人們,怎該忘記這段歷史?如今的我們要做的已不是追尋夢境中童話般的天真,而是在現實世界裡腳踏實地的去踐行黨和國家賦予的光榮使命!要將孫中山先生「博愛」的思想發揚光大,即使道路崎嶇、布滿荊棘,也該微笑著握緊拳頭,因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Ⅷ 觀後感500

1911年10.10武昌起義也成雙十起義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首先,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第四,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這一時期,亞洲出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資產階級革命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很難說有完全徹底的。所謂徹底,只能說是基本徹底。自沉階級革命成功的結果足以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剝削制度代替舊的剝削制度,而剝削制度的更替,並不需要新舊完全徹底決裂,他們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協、融合、並存。許多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貴族頭銜,此即革命不徹底的明顯例子。
辛亥革命作為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雖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其成就遠遜於西歐、北美的資產階級革命,但在徹底鏟除封建帝制這一點上,遠勝於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各國。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不僅趕跑了清朝皇帝,還是中國綿延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從此永絕。從民元到民六,其間雖經袁世凱帝制自為、張勛復辟,但只不過是兩場短暫的鬧劇,並沒有使民國中斷,更沒有像法蘭西那樣出現兩次帝國、三次共和國的波折。所以說,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1912年中國歷史進入北洋政府統治階級
1915年5.9中國21田條約
1919年5.4愛國運動

五四運動是以學生為先鋒,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民主運動,具有偉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正確認識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毛澤東論五四運動
第一,五四運動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政治運動,表現了中國人民徹底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英勇斗爭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斗爭意志。以此為後盾,中國代表在巴黎和會上採取了強硬態度和正義立場,拒絕和約簽字,開創了近現代中國外交史敢於抗爭的先例,同時則使皖系軍閥政府聲名狼藉,迅速由盛趨衰。
第二,五四運動又是一場偉大的文化運動和思相思想解放運動,它把新文化運動推向了以傳播馬克思主義為主流的新時期,同時開創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階段。五四以後,西方文化的各個方面,都在中國得到了傳播和移植,為現代中國培育了一代英才。運動中表現出的強烈不衰的愛國精神,貫穿始終的民主與科學理性精神,勇於進取的奮斗精神,為尋求中國出路而百折不回的執著追求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形成巨大推動力量。
第三,在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積極投身到工人中間,宣傳馬列主義,組織工人群眾,從而促進了馬列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幹部上的准備。這場運動也對孫中山產生巨大影響,使他改變不重視、不發動群眾的觀念,促成了他對中華革命黨的改組。
第四,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雖然中國共產黨當時尚未誕生,但是已經有了一批贊成俄國革命的先進知識分子,一些人更直接充當了運動的組織者或指導者。運動期間,中國產業工人隊伍已有了發展和壯大,且在運動後期發揮了決定性作用,運動的內容和方向也在朝著反帝反封建的目標發展。這都表明舊民主主義革命正向新民主主義革命過渡。
1921年7.1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2年7月,中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6年國民黨革命軍從廣東出事北伐
1927年8.1南昌起義
1927年9月毛澤東開辟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1936年長征結束
1931年9.18事變
1937年7.7 蘆溝橋事變
1937年12.13南京他屠殺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
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
1945年取得抗日戰爭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①正義性的反侵略戰爭:這是中國民族革命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兩重性質的進步的和正義的戰爭,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②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的凝聚力。從敵後戰場到正面戰場,從國統區到論陷區。從國內社會各階層到國外華僑,從漢族到少數民族都充分體現了全民抗戰的特點。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倡導和建立,到全面抗戰路線的制定;從敵後根據地的建立和抗日游擊戰爭的開展,到毛澤東《論持久戰》指明抗戰前途;從堅持斗爭求團結鞏固統一戰線,到抓住國際國內有利時機及時反攻勝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戰勝利中的關鍵作用。④兩大戰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堅持到抗戰勝利,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突出特點。⑤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和作戰的相互協調是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蘇美對日作戰是中國抗戰決勝的有力配合。
意義:
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①正義性的反侵略戰爭:這是中國民族革命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兩重性質的進步的和正義的戰爭,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②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的凝聚力。從敵後戰場到正面戰場,從國統區到論陷區。從國內社會各階層到國外華僑,從漢族到少數民族都充分體現了全民抗戰的特點。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倡導和建立,到全面抗戰路線的制定;從敵後根據地的建立和抗日游擊戰爭的開展,到毛澤東《論持久戰》指明抗戰前途;從堅持斗爭求團結鞏固統一戰線,到抓住國際國內有利時機及時反攻勝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戰勝利中的關鍵作用。④兩大戰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堅持到抗戰勝利,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突出特點。⑤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和作戰的相互協調是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蘇美對日作戰是中國抗戰決勝的有力配合。

除了解放軍在戰場上英勇作戰外,還有許多重要的原因:

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制定一系列正確的方針政策,為解放戰爭勝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a.戰爭初期,毛澤東指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論斷,極大地增強了我國人民戰勝國民黨反動派的信心和勇氣。

b.在政治上,中國共產黨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領導國統區人民掀起人民民主運動,形成反蔣的第二戰線,與民主黨派並肩作戰。民主黨派與蔣介石集團決裂。

c.在軍事上,制定了一系列正確方針政策。初期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目標,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方法;第二、第三年又及時提出戰略反攻和戰略決戰的偉大決策,將革命進行到底。北平和談失敗後,迅速渡江作戰,推翻國民黨的統治。

d.經濟上,在解放區開展土改運動,農民踴躍參軍,積極支援前線。

新中國成立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主要有:
1、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的歷史進入一個新紀元。
2、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
3、佔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國,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1946年中國三年內戰
1949年4月,中國共產黨取得內戰勝利
1949年10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Ⅸ 去延安王家坪紀念館的感受簡短篇作文

延安王家坪紀念館

迎著溫暖的春風,在陽春三月、天氣晴朗的日子裡,我們唱著歡快的歌,轉眼間來到了王家坪紀念館。

一下車,剛邁進紀念館大門,望見毛主席高大的銅像聳立在紀念館的中央。毛主席身穿軍裝,頭戴軍帽,兩手叉腰,展望著未來美景。
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紀念館序廳,序廳中間有兩根正方形的大理石柱子,有6米多長,頂上有13枚軍徽,代表毛主席在延安生活、戰鬥了十三個春秋。地上鋪著紅色的大理石地板,象徵著紅色的土地。正中間有一張延安市全進圖,是用泥雕刻而成的,有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左邊是毛主席打仗回來在按延安志丹縣和鄉親們團聚的情景。右邊是紅軍戰士渡黃河是艱苦的情景。
我們來到第一展廳,看見毛主席用過的筆、油燈、墨盒,吃過的小米、豆錢錢等。還有作戰時用過的炮、長槍、手榴彈、大刀……
接著我們來到第二展廳,看見了毛主席寫的;〈論持久戰〉、〈人民民主專政〉……許多光輝著作。看到這些,我又回想起以前人民是多麼辛苦,才換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
想著想著,一個同學叫我過去看裝在大玻璃框的延安地形圖,啊!這個地圖大極了,全部都是用泥捏成的,延安市的每個縣、每個景點,都看的清清楚楚。我真沒想到延安有這么大呀!
接著我們又來到了第三展廳,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匹毛主席騎過的白駿馬,高大無比,又肥又胖,我想:「毛主席作戰行程二萬五千里,可能就靠這匹白馬當交通工具。
轉過來,我看見民間藝術展廳里買有毛主席胸章、剪紙、布貼畫……我很快買了一個毛主席胸章掛在胸前,因為毛主席永遠在我們心中。
最後我們依依不捨的離開了紀念館,望著紀念館頂上的12個大字「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 。」我決心:發揚老一背的傳統,把祖國建造的更好。

Ⅹ 關於地道戰的小故事

《地道戰》簡介: 1942年,日軍對冀中抗日根據地發動大掃盪。當地高家莊群眾在黨支部書記高老忠、民兵隊長高傳寶的領導下,及時應變,把土洞、地窖改造成幾家相通的多口地道。某夜,黑風口據點的日軍偷襲高家莊,高老忠為敲鍾報警獻出了生命,地道遭到破壞,幸虧區長趙平原帶領游擊隊和民兵及時趕到,群眾始免於難。此後,高傳寶和新支書林霞認真學習毛主席的《論持久戰》,總結了地道斗爭的經驗教訓,帶領高家莊人民把原來只能藏身的地道,改造成能藏又能打的地道。次年初夏,日偽特務冒充武工隊混進庄內刺探情報。高傳寶看出破綻,便將計就計,利用戰斗地道的翻口,將他們一網打盡。日軍隊長山田糾集幾個據點的兵力進行報復。高家莊人民利用戰斗地道,沉著應戰,狠煞了敵人的囂張氣焰。通過實戰,他們進一步把地道由村內擴展到野外,形成地下網路,變單純防禦性地道為能守能攻的地道。為了全殲黑風口據點的敵人,趙平原決定採用「圍點打援」的戰術。但山田狡詐善變,他集中兵力偷襲高家莊,企圖解救西平之圍。高傳寶領導高家莊民兵,配合八路軍主力部隊和游擊隊,一舉拔掉了黑風口的敵人據點,又回戈全殲了進犯高家莊的敵人。 《地道戰》是1960年代中國戰爭電影的經典之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這部電影曾被作為「人民戰爭」教學片,從1966年至1970年,全國只放三部電影:《地道戰》、《南征北戰》、《地雷戰》。 該片以冀中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的地道戰,顯示人民戰爭的無窮威力。它將豐富多彩的戰爭史實、形象鮮明的英雄人物和軍事教育的內容巧妙地融合為一體,生動地描述了由隱蔽地遭到戰斗地道再到聯防地道這一特殊戰場中的發展過程,展現了抗日軍民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人民游擊戰爭恢宏瑰麗的場景。充滿機趣的細節構思和昂揚。樂觀的音樂基調,為影片增添了藝術感染力。

閱讀全文

與論持久戰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韓國電影吻戲床大全 瀏覽:415
經典音樂電影中國 瀏覽:135
介紹電影英文 瀏覽:853
滬北電影院如何 瀏覽:735
破風電影大結局是什麼 瀏覽:500
西班牙電影黑暗面音樂 瀏覽:578
小七犬電影什麼名字 瀏覽:615
仿造鑰匙出獄的電影名叫什麼名字 瀏覽:972
一部很老的電影 瀏覽:101
家樂福的電影院 瀏覽:113
倩女幽魂電影人間情完整版 瀏覽:123
電影演員木棉袈裟稱芝的照片 瀏覽:802
好久沒看電影了有網站嗎 瀏覽:607
好萊塢變異的電影大全 瀏覽:118
孫大全與無臂倩倩是什麼電影 瀏覽:319
熊出沒之狂野大陸全集完整版電影 瀏覽:451
韓國都市電影完整版下載 瀏覽:172
監獄長都是囚犯的小弟是什麼電影 瀏覽:49
泰國電影片機器人 瀏覽:511
孔劉丟失小孩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