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愛國電影觀後感,1000字以上謝謝
《建國大業》觀後感
《建國大業》這一部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雲集一百七十多位明星,話題人物齊聚,四大天王中的兩位捂婚天王劉德華,黎明,功夫之王成龍,李連傑,華表獎的雙黃蛋得主陳凱歌,馮小剛,四小花旦里的章子怡,趙薇,實力派男星姜文,陳道明,陳寶國,葛優等演員紛紛出馬,以置於使筆者無法一一列出,這些大腕在影片拍攝和上映的檔期,每個人身上出一條新聞,對影片的宣傳就不可小窺,更何況中影掌門人韓三平十多年後重新掌鏡,眾大腕零片酬出演,國產片拷貝又創新高等新聞本身就有著巨大噱頭,讓人們重新喚起了對主旋律影片的熱情!
其實主旋律影片很早就對自身如何更多的吸引觀眾做過嘗試,2005年,為了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影片《太行山上》,就起用了港台明星梁家輝,劉德凱分別飾演國-共的抗-日英雄,2007年的獻禮影片《八月一日》同樣選用了呂良偉,李子雄飾演了葉挺和汪精衛,兩部影片在這一類型片上做的突破不大,但是起用明星的機制無疑使影片引起了更多的關注!
《建國大業》在起用明星上可以說是在以前影片的基礎上前進了一大步,而且對這一類型片的宣傳,說教的功能大為改觀。國共兩黨人物喜怒哀樂都給予了描寫,凸顯了人性化。然而影片從皓如煙海的史料中選則材料,修改劇本,難免有些典故,事件交待不清,或是掛一漏萬,下面是筆者看出的幾點,一吐為快。
李宗仁不顧蔣介石的阻撓,硬是選上了副總統。片中有一場蔣,李二人共同登台,宣誓就職的戲一閃而過,未做交待。其實當時蔣對李很是憤恨,想讓李宗仁出醜,於是派人通知李宗仁宣誓就職時穿軍裝。自己反到穿一身長袍馬褂。當李宗仁發現時已經來不及了,結果就職典禮時李宗仁站在蔣介石旁邊,象極了一個跟班。
片中結尾處斯-大林對中-共的代表慷慨陳詞:只要中-共一宣布建國,就第一個與中國建交,顯得很丈義。但是片中也提到過一幕,起初共-產黨攻陷南京,蘇聯的駐華使節並沒有留下,而是和蔣介石一同退往廣州,事實上蘇聯對國共兩黨的政策一直是曖昧的。對中國是否劃江而治也提出過意見。但是還是毛-主席有遠見,有魄力,一句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詩詞就點明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中國人的事還得中國人自己作主!任何國家的政策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主,並沒有無私的援助!
轉眼間新中國已經迎來了自己六十歲的生日,國家日益富強,然而就象片中對國歌的討論一段所說的,我們永遠要居安思危,時刻保持警惕。用我們的血肉,我們的智慧組建成新的萬里長城,永遠前進,再前進,在世界上找到我們應有的位置!
② 《八月一日》觀後感
今天,我看了一部紀錄片,名叫《八月一日》,講的是南昌起義的故事。故事講的是一九二七年蔣介石,汪精衛在帝國主義和江浙大財團的收買下叛變革命,先後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在「寧可殺錯一千,絕不漏掉一個」的反動口號中,大肆屠殺共產黨員。為了挽救革命。七月下旬,中共中央臨時召開政治局常委會,會上決定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並任命周恩來為南昌前敵委員會書記,指揮這次起義。在黨的影響下,北閥名將葉挺的部隊從武漢乘江順流東下,在航行的過程中,部隊中的共產黨員深入群眾,做了大的量的工作。這支素有鐵軍之稱的隊伍,士氣高漲,群情激昂。帶有傳奇色彩的賀龍率領第十二軍也從湖北省的武穴出發,浩浩盪盪的奔赴九江。一路上他們宣傳革命主張,吸收了一批農民協會的骨幹入伍,革命的力量不斷壯大。七月二十七日,以周恩來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在南昌的江西大旅社正式組成,並召開擴大會議,決定於三十日晚舉行武裝起義。會後,周恩來等仍將起義計劃告訴了賀龍,徵求他的意見。七月三十一日下午五時左右,我軍決定於明四日是一舉 消滅敵軍。八月一日凌晨四時整,戰斗正式打響。頓時,槍聲,火炮聲大作,響徹全城。早晨六時多,起義軍已全部解決了南昌內地和郊區的敵軍,南昌起義成功了。
這部電影讓我感觸很深,一是共產黨遠堅韌不拔的毅志和與叛變革命者斗爭到底的決心,以及保衛人民安全的志向,使他們一直與叛變革命者斗爭著。正因為有了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朱德等等的共產黨員一直努力地斗爭著,才可能解放全國,成立新中國。直到現在,在庄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上,赫然印著「八一」二字。由此可見,南昌起義對中國的意義是非同異常的。就因為這一槍,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從那天起,一支偉大的軍隊誕生了。二是我十分痛恨蔣介石和汪精衛。他們竟然在帝國主義和江浙大財團的收買下叛變革命,先後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七一五反革命政變。還制定了一條荒謬的宣言——「寧可殺錯一千,絕不漏掉一個」的反動口號中,大肆屠殺共產黨人,他們是社會的敗類。
這些為祖國而奮戰的戰士們,我真敬佩你們,因為如果沒有你們,就不會解放全國,成立新中國,我們也就不會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非常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如果這次南昌起義沒有他,就不會勝利。我們一定要踏著先輩的足跡,努力學習,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為建設自己的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③ 關於電影八月一日的觀後感 誰能提供個2000字左右的例…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影片《八月一日》,作為向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八十周年和黨的十七大獻禮之作,講述的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為了挽救革命,周恩來同志按照黨中央的決定,和朱德、賀龍、葉挺、劉伯承等同志於1927年8月1日領導南昌起義的故事。 2007年11月2日晚,我們全系學生黨員和預備黨員在系黨總支的組織下觀看了這部歷史巨片,見證了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的南昌起義的歷史過程和起義前周恩來等同志的艱難選擇過程。歷史證明,只有建立中國**獨立領導的人民軍隊,只有進行武裝斗爭,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離開了武裝斗爭,就沒有無產階級的地位,就沒有人民的地位,就沒有**的地位,就沒有革命的勝利。 看完這部電影,我感慨良多,陳獨秀的困惑、賀龍的抉擇、汪精衛的精明、周恩來的果敢、葉挺的血性,每一個人物都刻畫得那麼生動形象。我由衷敬佩我們尊敬的周恩來總理,在中國處於最危難的時候,作為黨的前委書記的他毅然扛起了領導武裝起義的大旗,千斤重擔系於一身。他勇於承擔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大智大勇的斗爭策略,堅定果敢地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耐心細致地做好起義部隊的工作,以及在決定起義的前夜,在《國際歌》聲中給起義部隊的戰前動員,所有這些都讓我的思想受到極大的震撼,尤其是他的那句「只要革命有後,我們無後又何妨」更是讓我欽佩不已。還有就是賀龍元帥,他不惜放棄個人陞官發財的機會,毅然選擇加入中國**,為了廣大人民的幸福打擊蔣介石,反攻汪精衛,「兩個肩膀扛了一個腦袋,就是為了要讓窮苦的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他的話鏗鏘有力,永遠停留在我的腦海之中。 作為一名預備黨員,我深知自己責任重大,要繼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崇高歷史使命,在當今這個和平年代,我們還要發揚老一輩革命家的革命精神,艱苦奮斗,勇於拼搏。因此,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我都要相信自己堅信自己,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或問題,都要敢於去面對。中國**是偉大的,我們應當更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密切聯系群眾,我們也是「兩個肩膀扛著一個腦袋,是要為人民謀幸福,為國家繁榮富強和諧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④ 2014八一建軍節觀後感作文三年
八一建軍節快要到了,每年一度的建軍節,你有什麼特別的感想呢?本文為大家推薦的這篇有關建軍節的作文,是作者在慰問解放軍叔叔的過程中,有感而發,為我們傳遞了用不退縮的正能量。
八月一日建軍節那天,我跟隨童軍去慰問解放軍叔叔。我們一下車,首先看到是潔凈的馬路,兩旁聳立著茂密的蒼天大樹。
沿著小路我們先參觀了他們的宿舍,一進門就看到了整潔干凈的床鋪,尤其是被子疊的整整齊齊,像一個四四方方的豆腐塊。
然後,我們又去階梯教室。
在那裡觀看了一場電影,電影的名字叫士兵的桂冠。解放軍叔叔還演了小品,童軍也表演了旗語。
最後,在操場上解放軍叔叔讓我們親眼目睹了擒拿格鬥的本領。
他們每一個動作都是那麼的整齊劃一,剛勁有力,所有的童軍都情不自禁的鼓起掌來。
我想這些本領一定是和平時的刻苦訓練分不開的。今天的參觀,讓我對軍人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以後我要學習解放軍叔叔的這種勤奮努力的精神,遇到困難不退縮。只有這樣才能不斷進步,最終取得成功。
⑤ 八月一日觀後感 500字
星期日的晚上,學校教導處組織我們全體師生觀看了「愛國主義教育」影片《八月一日》,我深受感動,深深地領會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前輩用鮮血換來的,我們應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應好好學習,用知識武裝自己,去實現革命先輩未實現的夢想。
當國民革命運動失敗後,中國共產黨吸取了革命失敗的慘痛教訓,認識到獨立武裝力量的重要性,毅然決定以武裝起義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蔣介石為了除掉紅色政權,開始了慘無人睹的血腥殺戮,在高高的南京城樓上懸掛著共產黨員的人頭,並懸賞20萬大洋抓逋周恩來等共產黨領導者。
1927年下旬,中共中央決定在南昌舉行起義,並成立前敵委員會,由周恩來任書記,當時,中國共產黨掌握和影響的武裝力量有兩萬多人,而國民黨在南昌的軍隊不足萬人,並師以上的軍官都去廬山開會了,在這個千載難逢的時機,中國共產黨決定8月1日凌晨4點發動起義,在緊要關頭,一名副營長(趙富生)叛變投敵,被賀龍抓住後,當即立斷,決定起義時間提前兩個小時,8月1日凌晨2點時,紅色信號彈劃破夜空,頓時,全城槍聲、喊聲、爆破聲混成一片,經過數小時的激戰,起義軍終於在拂曉時奪取了南昌城。
看完這部電影,我想我們應珍惜光陰、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我們回想起那些英雄人物,應該以他們為榜樣,發奮圖強讀書,用知識把祖國建設的更加美好。
⑥ 八月一日的影片評價
電影《八月一日》是一部革命歷史題材影片,戰爭場面波瀾壯闊,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畫面賞心悅目,真實地再現了南昌起義震撼人心的風雲歷史。(新浪影音娛樂評) (大眾網評)
該片編創人員從學習掌握黨史軍史研究領域的新成果入手,用全新的視角凸現了南昌起義的偉大歷史意義。通過對年輕的共產黨領導集體在生死攸關的緊要時刻苦苦尋找正確道路的真實表現,彰顯出一種追求真理的探索勇氣和獻身精神。南昌起義的主要領導人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形象在影片中得到比較充分的展示和刻畫,同時,還精心塑造了一批基層官兵形象,他們與真實歷史人物相呼應,豐富了人物形象的內容。特別是結尾攻打南昌城的戰斗場面,英勇獻身的戰士在沖天火光中化成紅飄帶的浪漫寫意,既形成了影片情節敘述的高潮,也從審美角度完成了對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頌揚。(新浪影音娛樂評)
該片基本體現了主創編導人員「文戲感動人、武戲震撼人、全片吸引人」的自覺意識,做到了文武相間,張弛適度,敘事流暢,引人入勝。但是,可能因為時間倉促,影片在剪輯、合成方面還有一些細小瑕疵;而從整體的美學風格上說,因為屬於革命戰爭片「武戲」的成份較多,所以借用高科技形成的戰爭場面頗為慘烈,稍不注意就會形成了一種血肉橫飛式的影像奇觀,過度的視聽感官生理上的刺激感,往往容易消減觀眾對影片內涵的深層思考力。
電影《八月一日》在適值建軍八十周年之際推出,秉承了「八一」紅色血脈,為黨的「十七大」奉獻了一份精神文化厚禮,也為廣大觀眾獻上了一部力作。(騰訊網評)
電影《八月一日》以人為本,真實地再現大革命時代,周恩來等領袖人物經歷的痛苦掙扎、矛盾與無奈,直至最後以過人的勇氣和智慧在挫折中站立起來。而對於汪精衛等反面人物,也沒有將其設計成猥瑣齷齪的形象,而是將他的睿智英氣與工於心計結合起來,人物形象更加飽滿真實。同時影片中出現了一些歷史中不曾提及的小人物,對這些人物並非一帶而過,並且在細節上進行了刻畫,形成了諸多亮點,使整部影片更富於人性的光芒。(搜狐娛樂評)
《八月一日》比較客觀地表現了陳獨秀及當時的黨中央在起義問題上的分歧和矛盾,也表現出了早期共產黨人的幼稚,這可能也是革命必須付出的代價。該片對陳獨秀這個人物政治尺度、分寸的把握比較適中。(新浪影音娛樂評)
⑦ 《八月一日》這部電影的影評誰有呢發個給我吧
建軍節 是每一個國人都應該了解的,在我們安逸的過著日子的時候,請不要忘了當年的前輩們是怎樣的用熱血和生命為我們鋪好安定的生活~~至於拍的電影,我說說我的看法~~
~~只說對影片的看法~
這部電影戰斗場面比較以前的同類型片子是有突破,尤其是開頭不久的戰斗和騎兵的沖鋒,較有視覺效果。但是劇情太平淡,沒有高潮,也沒有特別震撼人心靈的橋段。演員的外形感覺與心目中的歷史人物有差距。賀龍太瘦,劉伯承太胖,周恩來太老,葉挺太帥,汪精衛太丑。陳獨秀和張國燾還是有點臉譜化的感覺。我也覺的劇中的愛情戲和小男孩的戲是畫蛇添足,是敗筆。
片子成年人看起來太假,太小兒科,缺乏深度。小孩看起來太血腥,比如懸掛示眾的人頭、戰斗中的殘酷等。再說,小孩如果沒有大人的指導和解釋,他也搞不清楚劇中走馬燈一樣的歷史人物之間的關系,至少小學生絕對理解不了。所以,影片猶如雞肋,兩邊都討不了好。
戰斗場面比較以前的同類型片子是有突破,尤其是開頭不久的戰斗和騎兵的沖鋒,較有視覺效果。但是劇情太平淡,沒有高潮,也沒有特別震撼人心靈的橋段。演員的外形感覺與心目中的歷史人物有差距。賀龍太瘦,劉伯承太胖,周恩來太老,葉挺太帥,汪精衛太丑。陳獨秀和張國燾還是有點臉譜化的感覺。我也覺的劇中的愛情戲和小男孩的戲是畫蛇添足,是敗筆。
片子成年人看起來太假,太小兒科,缺乏深度。小孩看起來太血腥,比如懸掛示眾的人頭、戰斗中的殘酷等。再說,小孩如果沒有大人的指導和解釋,他也搞不清楚劇中走馬燈一樣的歷史人物之間的關系,至少小學生絕對理解不了。所以,影片猶如雞肋,兩邊都討不了好。
⑧ 建軍大業觀後感怎麼寫
該片講述了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中國共產黨挽救革命,於當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舉行武裝起義,從而創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故事。
1927年3月,蔣介石在南京另立中央,國名黨在武漢的汪精衛集團和南京的蔣介石集團的矛盾公開化,即所謂的「寧漢分裂」。由於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不斷擴大,從四月起南京等地的國民黨開始大量逮捕和處決共產黨人,發動了四一二政變,七月武漢國民黨決定清黨,發動了七一五事變。
社會動盪不安,志士心急如焚。
四一二政變,以筆為刃的孱弱書生,在國民黨的屠殺面前毫無還手之力;大量共產黨人被捕,在槍桿子下抱恨而終。妥協不是權宜之計,是無意義的退讓。
家國動盪,山河破碎,我輩皆是罪人。
親者痛,仇者快。偌大的一個中國,在災難面前只能妥協,做任人宰割的羔羊嗎?
不!任人宰割如何平天下?
「槍桿子里出政權」,唯有革命。
他們在黑暗中摸索,看不到黎明來臨的曙光。他們被現實嘲笑,在絕望中尋找希望。民主共和之路渺茫,各省獨立是權宜之計,中華民族究竟何去何從?
奮戰在革命前線的英雄給出了答案。
八月一日凌晨兩點,三聲槍響,掀開歷史帷幕。
南昌城內,朱德大宴賓客;葉挺,賀龍指揮部隊英勇作戰,黑夜中槍炮聲不曾斷絕,火光沖天,照亮了南昌頭頂的天。數小時的激戰,全殲守敵,攻佔南昌。辛亥革命全面爆發。
南昌起義轟動全國,那個在四一二政變毫無還手之力的中國共產黨,拿起了刀槍,踏上武裝革命的征程。
但革命的路途艱險,星星之火尚未點燃,何成燎原之勢?
得知起義消息,四面八方的共產黨員往中央靠攏,即便如此,革命力量仍然弱小。起義部隊撤離南昌南下,到達潮汕地區,遇到了優勢敵軍的圍攻,敵眾我寡,正面戰場卻停留在硬打硬沖。戰斗的潰敗已然成定局。主力軍被打散,留守的朱德帶領保留下來的軍隊轉戰湘南。此時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在長沙戰場屢遭重創。
1928年4月,井岡山風雲際會,兩支同樣敗退的起義軍,在井岡山匯成了一支再也打不垮的紅色雄獅——紅軍。
至此,星星之火,遍布全國。
我們何其有幸,生在這個國家日益強盛之時。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如今,無需我們血戰疆場,但赤子的一腔愛國之心難涼。我們銘記著每一段歷史,或輝煌,或屈辱,亦或千斤沉重。在歷史的影像里,我彷彿看見,飛機漫天轟炸,部隊在英勇廝殺,他們沖著喊著,哪怕倒下,他們也微笑著。
時代仍在召喚,作為中華民族稚嫩而充滿活力的一代,國家和人民對我們寄予厚望,我們要不斷完善和充實自己,把青春激情和活力集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正能量,書寫無愧於時代的壯麗篇章。
⑨ 賡續紅色基因主題八月一日觀後感
延續紅色基因就是以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為指引,山東以陣地凝魂聚氣、以教育強基固本、以實干錘煉硬功,大力弘揚沂蒙精神,激活幹部群眾血脈中的紅色基因,把精神的力量變成改變世界的行動,為實現「走在前列、全面開創」凝聚磅礴力量。
⑩ 看完電影八一的觀後感250字
今日有幸觀看了影片《八一》。影片耗資巨大,戰爭場面氣勢磅礴,真實震撼。全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始終,令觀眾熱血沸騰。
此片拍攝耗資巨大,動員的人力堪稱八一廠出品影片之最。此片的幕後工作人員多達860人,群眾演員參演人次更是多達9萬8千人次。此片全部實景拍攝,場面極為浩大,戰爭場面大視角空前展現,演員們也都憑著一腔熱血冒著生命危險在漫天炮火中拍攝出精彩的影像,無怨無悔。愛國主義精神與敬業之心支撐著全體工作人員艱苦拍攝、再現了先烈之路,把這場轟轟烈烈的戰爭如此恢弘壯烈的全景展現。
《八一》用了大篇幅的戰火筆墨刻畫了戰爭之殘酷,戰場之慘烈。戰爭之傷害,對於交戰雙方來說,實際上都是巨大的。殺人一萬,自損八千。百團大戰我軍投入兵力高達105個團,40多萬人,斃傷日偽軍兩萬多人,但我們自己的傷亡也高達將近兩萬人。傷亡實際上是對等的,代價不可謂不慘烈。不得不承認,日軍當時的戰鬥力之強和武器之先進是一窮二白的八路軍無法相提並論的。但,為了民族的榮譽,為了人性的尊嚴,我們也必須硬頂上。片中對於戰爭對於人命的摧毀全方位真實展現,還是很靠譜的,不像許多抗日雷劇演得那樣胡扯,展現了一部歷史正劇的凜然氣象。我們看膩了手撕鬼子的鬧劇,我們鄙視褲襠藏雷的齷齪,我們拒絕虛偽的阿Q精神,我們厭煩了無盡吹噓的自嗨,我們需要的是真正展現戰場之真實狀況的影視作品,還原歷史的冰冷與殘酷。
浩浩中華史,悠悠五千年。五千年來,祖國經歷了多少滄桑誰知道!我們要努力學習,把祖國的未來建設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