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歸雁電影觀後感400

歸雁電影觀後感400

發布時間:2022-08-06 16:18:04

㈠ 《歸雁》觀後感400字作文精選

題目:《歸雁》觀後感
電影《歸雁》是池 州市首部取材本土的勵志故事影片,以池州青年李雁雁的真實經驗為原型編寫,報告了李雁雁降服眼睛失明的重重堅苦,追夢圓夢,成為亞洲第一位醫學博士後,回歸故國、報效老家的勵志故事。影戲《歸雁》在池州全景拍攝,畫面質朴唯美,故事動聽至深,揭示了李雁雁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堅實品質,孜孜以求、追夢圓夢的格鬥精力和建樹老家、報效故 國的愛 國情懷。
觀影過程中,我沉浸在影片跌宕起伏而又感人至深的勵志情節中,影片充滿正能量的感人情節也讓現場很多人動容,。大家紛紛表示收獲良多,認識到了勇於拼搏,堅持奮斗的重要性,也培養了熱愛生活,愛國愛家的偉大情懷。

電影中李雁雁從自暴自棄到奮發進取的轉變深深打動了我,讓我們明白只要堅持努力,永不放棄,現實中的任何挫折都無法打敗自己。

㈡ 急需一篇翟洪森寫的《國學經典》讀後感,謝謝

《國學經典》讀後感
穀雨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在百般期待中,《國學經典》踏著輕盈的步伐悄悄地來了,它安靜地躺在書桌的中央,那淡淡的淺綠色透著濃郁的古典風,開啟了我一天的好心情.
就這樣,悄悄地與《國學經典》牽手.
仔細一看,映入眼簾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幾個醒目的大字.這是想到了歷史上那句:半部論語治天下,就這樣,稚嫩的我感受到了國學的魅力.
帶著這種好奇心,我輕輕翻開它,小心翼翼地生怕弄壞了這種難得的復古意境.孔子、老子、墨子的畫像映入眼簾,勾起了我對歷史的追憶,對生命的思索.這里有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里有五經:《詩》、《書》、《禮》、《易》、《春秋》;這里有《國語》、《左傳》、《資治通鑒》;這里有"莊子"、"老子"、"韓非子";更有《楚辭》、、《李太白集》;還有《三字經》、《千字文》、《朱子家訓》.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從"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到"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一本國學誦讀完美的詮釋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化不斷豐富、繼承、發展,最終形成了燦爛的中華文明.
《國學經典》中給我感觸最大的是《論語》.《論語》這部書主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論和語論就是議論.語就是告訴人們,使人們有所感悟.看過這本書後,我領悟到了許多聖賢的教誨.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名而好學,不恥下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等等.
《論語•述而》中曾有記錄: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國學經典便是雅言的記錄,通過閱讀國學經典,我更加能體會到"仁""禮"的重要性了,在行為、言談、舉止上要時時注意,處處注意,培養自己的高尚品德.
播下一個動作,便收獲一個習慣;播下一個習慣,便收獲一個品格."文明"二字已被人放在心裡一個重要的位置上,每個人的舉手投足間都傳遞著豐富的文明信息.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養良好的文明習慣,做一個文明的中學生,這需要我們大家確定目標:用好我們的口,禮貌的問,打好招呼;管住我們的口,不吵鬧,不隨地吐痰;用我們的手去幫助有困難的人;關注我們的手,不亂扔垃圾.用我們輕輕的腳步,營造一個寧靜、有序、有著良好學習環境的校園.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我們良好學習的前提,也是樹立健康人格的基礎.
誦讀國學誦讀經典提高了我的理解能力.誦讀是一種眼、口、耳、腦多種生理機能共同參與、協調動作的閱讀,它能訓練語音,增強語感.背誦時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的,背誦讓我積累了豐富的語言材料,提高了我的記憶能力.
蘇軾曾說過:"腹有詩書氣自華",誦讀是"養氣"的需要.我們可以把誦讀成為"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孔子教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孟子教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子教我:大方無隅,大器晚成;莊子教我:生也有涯,知無涯;管仲教我:善氣迎人,親如兄弟;荀子教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韓非子教我:天下之為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墨子教我:兼相愛,交相利••••••國學經典,教會了我很多.
誦讀經典,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文化共有的精神家園,以民族精神修煉人格,借聖賢思想啟蒙智慧,用文化經典涵養生命.有聖賢藏於心,篤於行,德必向善,學必精進,功自然成.
捧一代書卷,同聖賢神交,與孟子一起暢談仁愛、道德與大同.與莊子一起追索人生、哲學與幸福.於史遷一起踏九州,通古今;與易安居士一起目送歸雁,惜憐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㈢ 大閱兵觀後感

觀看盛大的閱兵儀式有感

光陰似箭,日歷也穿上了「國慶裝」。今天——10月1日是我們中華民族盛大的節日,是我們偉大的祖國母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年的喜慶日子。!!!!

此時此刻的天安門前已是人山人海,樂聲陣陣。在這喜慶的日子,祖國母親的兒女把您團團圍住,歡慶著,問候著。有解放軍戰士、學生以及各省和各族的人民,他們都掛著鮮花、紅旗。一萬多名學生持著紅色和黃色的鮮花,組成了四個大字「祖國萬歲」。這四個大字的周圍是由黃色的鮮花圍成的,這紅色和黃色不是象徵五星紅旗嗎?……此時的天安門是花的海洋,樂聲的海洋,但是吸引我的還是解放軍叔叔的閱兵儀式。

「咚——咚——咚」這是解放軍前進的腳步聲,他們正踏著雄壯的步伐,沿著長安街的天安門廣場前進。「咚——咚—— 咚」多麼有勁,多麼鏘鏘有力的步伐聲啊!這不是普通的腳步聲,這是我們國家邁向世界民族之林的聲音,是祖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成就的喜悅之聲,是中國人民揚眉吐氣的腳步聲。是他們,是解放軍叔叔在戰場上與敵人頑強搏鬥,才換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們,是解放軍叔叔用他們的生命和熱血來保衛祖國的邊疆,無私地向自己的崗位奉獻自己的青春,就是因為有這一群 「威武之師、文明之市、勝利之師」為祖國做後盾,才有祖國今天的繁榮昌盛,社會的安定,民族的團結。

就在這個時刻,一群身穿橄欖綠軍裝的威武之師走了過來。口號聲如雷貫耳,有如開閘流出的急水,有如滾滾而來的大潮,有如在荒原上奔騰的駿馬。你看,他們的軍資是多麼標准,步伐均勻,剛勁有力,每一個動作都一致。行進的時候,這千萬個人的行動如同一個人,橫直有行,行行筆直,就像刀切一樣,個個面目庄嚴、意氣風發、鬥志昂揚地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向黨和國家致敬,向人民致敬。這一舉動,無不牽動和震撼每一位炎黃子孫的心!

當受閱的三軍勇士邁著矯健的步伐,雄赳赳、氣昂昂地通過天安門時,國防武器已接踵而來地展現在人民的眼前:新型主戰坦克、火炮、核武器以及各種戰略導彈。祖國啊,祖國,你讓我看到了你60年來的繁榮昌盛和國防力量的日益強大,你的人民從此揚眉吐氣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想到這,我全身每個毛孔如吃了人參果,無一處不激動,無一處服帖。如果時間可以停住,真想能夠留住那永恆的一瞬間。強大的軍隊和先進的戰鬥武器,為祖國的改革開放,提供了安全保障,為祖國的統一,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這天,這只跨世紀的軍隊在天安門廣場向祖國和人民展示了他們的風貌、變化和成就,讓人民對這支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勝利之師充滿了信心,對祖國的前程也充滿了信心。

面隊著威嚴的陣容,雄壯的節奏,整齊、矯健的步伐,閃亮的槍炮,還有青春般的口號,我真想大聲喊:「偉大的中華人民萬歲!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萬歲!偉大的中國人民萬歲!!

㈣ 國學經典 讀後感600

5千多字,自己擇選吧

國學經典讀後感

(一)

據史書記載,這篇構思精巧、富有韻致的《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時一位叫周興嗣的人於一夜間編成的。公元六世紀初,梁武帝蕭衍博通眾學,擅長文學,雅愛書法。他對王羲之的書法推崇備至,因而命人從王羲之的墨跡中,選出一千個各不相同的字,讓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用四言韻文的形式將其編撰成文,字句間要求有密切聯系,且要富於文采和韻味,以供兒童學習識字,並從中掌握必要的知識。周興嗣才思敏捷,一夜便將《千字文》編成,不過,第二天,他竟已是兩鬢斑白。《千字文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流傳到今天,作為一部啟蒙讀物,它獲得了很高的評價。書中還有關於學習的,如「尺璧非寶,寸陰是競。」說明古人很早就認識到光陰的可貴,「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篤初誠美,慎終宜令。」修身、求學,重視開頭固然不錯,但始終如一堅持到最後更是難能可貴。做學問不可以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應該堅持不懈,最終才能到達勝利的彼岸。「守真志滿,逐物意移。」說的是每個人要保持善性,學習要專一,不要轉移意志,甚至玩物喪志。「孤陋寡聞,愚蒙等誚。」學問淺薄,見識少,就會被別人恥笑。我們不能只讀死書,還要多增長見識,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則就會成為「井底之蛙」。書中還寫了許多歷史傳說,經典故事:如夜明珠,盤古開天,讓我大開眼界。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我們在多讀、多背中享受這部經典美文帶給我們的樂趣吧!

(二)

再如讀《論語》時,我對《論語》及其作者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現實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們的很多風俗習慣、禮貌用語原來都來自於《論語》,《論語》在2500多年後仍能擁有如此深的影響,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廣為流傳。《論語》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的確,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學習要動腦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題海戰術,要學會思考和總結。只有在努力的基礎上,學會思考,自己的學習成績才能更上一層樓。如果僅僅思考而不學習,那就像種莊稼想不勞而獲一樣。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提醒著自己,工作也要講究方法,不要一股勁走到頭,才發現是個死胡同,要經常反思自己的工作,從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時刻提醒著自己,只有親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報,不要有等著天上掉餡餅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嘗試,去付諸行動。《論語》不僅教會了我學會工作,還教會了我做人。所以,我堅信,只要大家能夠理解《論語》的真諦,你的人生一定不會遺憾。

(三)

《三國演義》既是一部政治小說,又是一部戰爭小說。講述的是當時魏、吳、蜀三國鼎立,互相並吞,互不相讓。這本書里繪聲繪色的描繪了近200人的形象:足智多謀、有著呼風喚雨和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的諸葛亮、重情重義的關羽、剛強不阿的張飛和漢代皇帝的後裔劉備守蜀國;能乾的蔣乾和疑心重重的曹操丞相是魏國將士;忠厚朴實的魯肅、有勇有謀的黃蓋和周瑜都督是共守吳國的將領。經過近百年的抗戰,最後三國終於統一了。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關羽的重情重義。一次,劉備帶領張飛和關羽,還有一些軍隊去攻打魏國。他明知他們攻不下魏國,但劉備他們還是抱有自信心理的去打魏國。最後他們三人被曹操打得四散逃跑,最後,關羽沖不出曹操的包圍圈,只能向曹操投降。可是關羽說:「我是劉備的兄弟,只要一聽到他的消息,我就會馬上去找他。」後來,關羽得知劉備的下落,馬上去和他見面。曹操很佩服關羽的功夫,想把他留下,連忙下令擋住關羽。可關羽的喜悅心情十分強烈,他過五關,斬六將,最終傷痕累累地回到了劉備的身邊。在當今社會,這樣重情重義的人早已所剩無幾了。一些人為了眼前的利益,把他好朋友傳給他的好主意,換成了自己的主意,讓老闆給他無限的待遇;一些人找到了有錢的人,竟忘了以前救過他的好朋友,對他十分冷落,而對有錢人甜言蜜語,緊緊地跟在他後面當「跟屁蟲」;一些人因好朋友名聲不好,家裡很窮,拋棄了他,參加了咒罵朋友的隊伍,使朋友難堪……這些事舉不勝舉。想一想,由於科技發達了,人類的心也變得殘忍了,不認朋友,他們是多麼的可惡、可恥啊!

(四)

《西遊記》是我國古代文學百花園中一朵怒放的齊葩.自問世以來,不脛而走,風靡文壇,故事流傳,廣及民間,真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雅俗共賞.如此之宏著怎一個"夢"字解決呢?不錯,《西遊記》它的藝術成就,人物塑造,思想內容等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而在這兒,我只從弗洛伊德的"夢"論入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來解析《西遊記》.為了能使《西遊記》的創作與夢聯繫上,我們先來看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創立初期,由於他得天獨厚的文學素養,他選擇了與"語言"有密切聯系的"談療法"來救治他的精神病人.在他看來,精神病人被封閉壓抑了的內心障礙,可以經由語言交談而得以宣洩或凈化.可見,精神分析學說在初期階段就與文學理論結下了不解之緣.從重視,考察病人的語言反應到對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語誤,筆誤,讀誤的心裡分析,在向前跨出一步,就與作家的文學創作現象聯繫到一起了.這種聯系實際上在標志著精神分析學說誕生的《夢的解析》(1900)一書中已顯出端倪.弗洛伊德將精神分析方法推衍至文學創作上來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將作家與精神病患者聯系在一起,而這一聯系的橋梁就是"夢".弗洛伊德認為,作家的寫作也是在做夢,只不過是在非睡夢狀態下作夢,因而他的作品也是他內心無意識本能的變形顯現,慾望的替代滿足.我們往往會說自己作的夢是混亂,荒謬的,完全是一種變了形的東西.

(五)

在《國學經典》中讀到這個一則故事,孔子與大家一起評價齊國著名的政治家管仲。學生A說:齊恆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以身殉職,而管仲支沒有自殺。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學生B也認為管保算不上有仁的人。學生們認為管仲投靠了敵人,沒有做人的氣節。孔子在承認管仲有失氣節的同時,認為學生的評價犯了以偏概全,一處不是便一無事處的錯誤。孔子說:如果沒有管仲,輔佐恆公,匡正了天下,我們可能都成為了蠻夷。二千多年前的孔子給我們揭示了正確評價學生的原則:即對人的評價要全面,要辯證地分析,須從各個方面全面了解,不可偏其一點。看人要細致,要從不同的境況,不同言論,不同表情細致考察分析;看人深入,要由表及時,由淺入深,考察實質;判斷要准確,要據實判斷,不能妄下結論。而現實的教育中我們是否也存在如孔子學生那樣去評價我們的學生。我們更多的時候對學生的評價往往更多的是學生聽不聽話,會不會做題,能不能考高分,用分數將學生排隊,使學生心理負擔和課余負擔都很重,導致他們喪失學習興趣、和自信。這樣束縛了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性,禁錮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而現在採用的評價方式是:1.學生會不會提問。2.會不會思考。3.會不會表達,敢不敢當眾表達不同理解。4.會不會收集處理消息。5.會不會合作討論。6.會不會動手實踐操作。真正從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角度評價學生。對學生正確評價應該是人性化的評價、應該是科學的評價,應該是淡化了激烈的分數名次的競爭,強化了教師的育人意識評價。只有這樣的評價才是公正地、學生易接受的評價

(六)

暑假我認真看了《國學經典與教育》的視頻和讀本,其中《弟子規》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人要愛國首先要孝敬父母,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當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父母就為這個新的生命而忙碌,不管爸爸媽媽工作多麼辛苦,回到家後,為我洗衣做飯,輔導我功課。現在我們已經是成家立業了,也為人父母了,我經常教育我的孩子,做人要有愛心,要學會體貼父母,關心別人,也可以為父母分擔一些家務,減輕父母的負擔。長大後會更加孝順父母,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要他們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並一代一代傳下去。人與人之間都要和睦相處,互相關愛,別人做錯了,就要以理服人,盡量與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學習他們的優點,幫助自己改正壞習慣。學習要用功,只要功夫到了,不懂得地方自然就明白了。遇見不明白的事情一定要問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些人生中最基本的事情,也最需要努力。只要明白了這些,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完美。通過視頻和讀本的學習,使我受益匪淺,在這本書中,我自認為學到了許多,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今後在工作中一定會努力按照書中的意思去做得更好的國學是統領中華民族文化幾千年的國粹,我讀完了這本書後,不由發出一些感嘆。「君子敬而不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在閱讀了《國學》里有關於人脈建設的內容後我明白了朋友在當今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朋友的多少好壞也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正所謂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如果一個人沒有朋友,那麼他的人生會是暗淡的,他的生活會是寂寞的。朋友就是我們人生的財富。我們對待朋友更應真誠,「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我們應當牢記,對待朋友一定要用百分之百的真誠之心,只要我們付出真心就一定能從朋友那收到關懷。對於國學中的哲學思想,我從《藝文類聚》、《國學津梁》、《格言佳句》等章節中,得到了一點詩詞曲賦的熏陶、歷史文化的教育、國學思想的啟蒙和教化。如看到王延相「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的詞句時很是贊同,想來1000多年前的文學家都能夠把話說進現代百姓的心裡,為什麼如今卻有一些人反而逆其道而行?又如朱熹說的「在民間吃了飯後,全不做些子事,無道理」。這很容易讓人明白,朱老先生叫人做的不是勞民傷財的事,更不是傷天害理的事,可現在還是有一些人在可為與不可為間裝糊塗。由此看來,要使自己更好地成為一個高尚純粹、博雅通達、有道德操守和人格魅力的人,推崇國學,學習國學,運用國學,不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總而言之,這本書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一路向前,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

(七)

這半個月來在網上的國學,課堂中了解到國學是指所有跟中國人的歷史、文化和生存、生活相關聯的知識和學問。這套知識和學問歷經數千年的歷史和社會變遷,圍繞著一個成熟的價值體系而不斷建構和演進,雖在近百年的滄桑巨變中備受摧折,卻仍然葆有旺盛的生命力,並已漸有復興的趨勢。其中儒學是國學基礎的知識體系最具代表性的一支。而國學經典指的是我國傳統文化學術中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的著作。教學(教育)藝術指的是教師培養人才,傳播知識、技能的富有創造性的方式、方法。在我國古代教學藝術有五個原則:(1)、因材施教,長善救失 的教學原則 (2)、「問對」 (問答對話)啟發式 的教學原則 (3)、相機而授,適時而教 的教學原則 (4)、寓理於事,寓義於趣的形象化教學原則 (5)、師生相諧,美善相悅的教學原則 其中五個教學基本原則還有必要的邏輯關系:啟發式是教學的核心;因材施教是啟發的前提;問對是啟發的主要形式;相機而授是把握啟發的最佳時機;形象化是使啟發取得良好效果的手段;師生相諧是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易接受啟發的一種和睦協調的師生關系。因此,中國古代教學藝術有三個基本特點:(1)學與思辯證統一 ;(2)學與行緊密結合 ;(3)學與教相通相長 。通過對以上知識理論的學習,和老師對其知識理論的詮釋,我們學以制用,在今後的教學教育過程中就了一個指導性方向舵,讓我們少走彎路。而唯一遺憾的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少能看到當今社會教育過程中的示例。21世紀90後,00後的學生在思想上畢竟和以前年代不完全相同,因為,都是中國人,基本教育理論能指引方向,可實際操作事例太少,供我們借鑒內容不多。在學校教育過程中還得自己摸索,所以經驗還是靠自己攢出來的。

(八)

與國學誦讀牽手,以孔子、孟子為友.——題記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在百般期待中,《國學誦讀》踏著輕盈的步伐悄悄地來了,它安靜地躺在書桌的中央,那淡淡的淺綠色透著濃郁的古典風,開啟了我一天的好心情.就這樣,悄悄地與《國學誦讀》牽手.仔細一看,映入眼簾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幾個醒目的大字.這是想到了歷史上那句:半部論語治天下,就這樣,稚嫩的我感受到了國學的魅力.帶著這種好奇心,我輕輕翻開它,小心翼翼地生怕弄壞了這種難得的復古意境.孔子、老子、墨子的畫像映入眼簾,勾起了我對歷史的追憶,對生命的思索.這里有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里有五經:《詩》、《書》、《禮》、《易》、《春秋》;這里有《國語》、《左傳》、《資治通鑒》;這里有"莊子"、"老子"、"韓非子";更有《楚辭》、、《李太白集》;還有《三字經》、《千字文》、《朱子家訓》.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從"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到"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一本國學誦讀完美的詮釋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化不斷豐富、繼承、發展,最終形成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國學誦讀》中給我感觸最大的是《論語》.《論語》這部書主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論和語論就是議論.語就是告訴人們,使人們有所感悟.看過這本書後,我領悟到了許多聖賢的教誨.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名而好學,不恥下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等等.《論語·述而》中曾有記錄: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國學經典便是雅言的記錄,通過閱讀國學經典,我更加能體會到"仁""禮"的重要性了,在行為、言談、舉止上要時時注意,處處注意,培養自己的高尚品德.播下一個動作,便收獲一個習慣;播下一個習慣,便收獲一個品格."文明"二字已被人放在心裡一個重要的位置上,每個人的舉手投足間都傳遞著豐富的文明信息.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養良好的文明習慣,做一個文明的中學生,這需要我們大家確定目標:用好我們的口,禮貌的問,打好招呼;管住我們的口,不吵鬧,不隨地吐痰;用我們的手去幫助有困難的人;關注我們的手,不亂扔垃圾.用我們輕輕的腳步,營造一個寧靜、有序、有著良好學習環境的校園.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我們良好學習的前提,也是樹立健康人格的基礎.誦讀國學誦讀經典提高了我的理解能力.誦讀是一種眼、口、耳、腦多種生理機能共同參與、協調動作的閱讀,它能訓練語音,增強語感.背誦時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的,背誦讓我積累了豐富的語言材料,提高了我的記憶能力.蘇軾曾說過:"腹有詩書氣自華",誦讀是"養氣"的需要.我們可以把誦讀成為"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孔子教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孟子教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子教我:大方無隅,大器晚成;莊子教我:生也有涯,知無涯;管仲教我:善氣迎人,親如兄弟;荀子教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韓非子教我:天下之為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墨子教我:兼相愛,交相利······國學經典,教會了我很多.誦讀經典,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文化共有的精神家園,以民族精神修煉人格,借聖賢思想啟蒙智慧,用文化經典涵養生命.有聖賢藏於心,篤於行,德必向善,學必精進,功自然成.捧一代書卷,同聖賢神交,與孟子一起暢談仁愛、道德與大同.與莊子一起追索人生、哲學與幸福.於史遷一起踏九州,通古今;與易安居士一起目送歸雁,惜憐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國學經典,我想與你牽手到永遠.

㈤ 使至塞上讀後感

作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作家王維,同時又是一位邊塞詩人,《使至塞上》便是其邊塞詩代表作之一。

首聯:「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寫自己將奉命出巡邊塞,此去征途遙遙。「單車」,即輕車簡從,用在這里蘊含著獨當重任的自豪感;「問」:聘問、出使;「問邊」,即出使視察邊塞。「屬國」:典出於《漢書.武帝紀》:「元狩二年秋,匈奴昆邪王殺休屠王,並將其眾,合四萬餘人來降,置五屬國以處之。」顏師古註:「存其國號而屬漢朝,故曰屬國」。在《漢書.衛青霍去病傳》中,顏注又解釋「屬國」說:「不改其本國之俗而屬於漢,故號屬國」。合兩注而下一定義則應是:保留國號和本國風俗習慣而歸屬於漢朝的那些邊疆少數民族的國家;類似於今天所說的附屬國。「居延」:漢朝所置的縣名,治所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居延縣屬涼州張掖郡,乃當時之屬國。(見《後漢書.郡國志》)這句是承首句而言,說自己「問邊」欲往的附屬國將超過漢朝居延之外,暗示出任重而道遠之意;「過」字應解為「超過」。朱東潤主編《歷代文學作品選》注此句為倒裝句:「經過居延屬國」,實誤。居延在今內蒙靠外蒙不遠的國界了,離王維要去的涼州(甘肅武威縣,當時河西節度使幕府駐地)尚遠,解為「經過居延」,太實,也不合情理;解為「超過」,是緊扣上句「欲」字,不過是出發前的虛指,借漢朝的典故來表現唐帝國聲威遠震,超過漢朝,自己使邊的任重道遠而已;何況詩的尾聯也只說走到蕭關(今寧夏固原縣東南),並未經過居延。也有人把「屬國」解為「典屬國」(秦漢時官名,指外交使者),如中國社科院文研所編的《唐詩選》、張燕瑾的《唐詩選析》就是如此。按「屬國」與「典屬國」兩個詞詞義完全不同,雖然杜甫《秦州雜詩》:「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是這種簡稱的例證,但兩詩的上下文意完全不同,王詩首句已有「單車」、「問邊」,足已表明自己使臣身分,如果下句再特地表明自己是「典屬國」,豈不有重復多餘之嫌?所以單看下句這樣講,句法固也可通,但聯繫上句的文章來看,就不免欠妥了。

頷聯:「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寫由內地赴塞外的漫長征程和疾奔心情。「蓬」:草名,莖高尺余,葉如柳葉,開小白花;秋枯根拔,風卷而飛,故又曰飛蓬。「征蓬」,形容征途疾奔如風卷蓬草翻飛。「歸雁」;冬去春來回到北方的大雁;詩人赴邊恰值三月季春,故藉以自喻。「胡天」:即胡人的天地,指塞外少數民族地區。這一聯連用兩喻,氣勢飛動,都很貼切形象:「征蓬」,緊承首句「單車」,輕車簡從,自然疾如飛蓬;車輪滾滾,風馳電掣,其狀亦如蓬草乘風,翻卷飄飛,本體和喻體之間,既有輕便這一質的相同點,又有翻滾這一態的相似處。「歸雁」,不僅扣緊了詩人春天出塞與大雁北歸的時令相同,而且妙在下一「歸」 字(猶如冬去春回,暫棲南方的大雁歸心似箭地飛向塞北草原一樣),就把詩人因為王命急宣、十萬火急的赴邊心情傳神地活畫出來,堪謂「難寫之狀如在目前」(梅堯臣語,見《六一詩話》)了。「出漢塞」、「入胡天」,一出一入,不僅分別緊承首聯的「問邊」和「居延,顯得章法嚴密;而且使萬里征途,頓有一線貫穿之勢,則漢胡兩地,長路漫漫,氣象之遼闊,天地之迥異等等,俱包孕在字里行間,從而窺見出意蘊之深厚。兩句看似重復,實各有側重:上句單用比,而突出行速之疾,側重於外貌的描繪;下句兼含比興,而突出心情之疾,著力於神髓的鉤攝。上句寫大地,令人想見關山迢遞,曠野茫茫無邊;下句寫長空,使人如聞浩浩天宇,雁群聲聲長鳴。這一下一上,天地萬物咸包;俯瞰仰望,平面立體畢現。至於字工句健,對仗精嚴,則更毋復贅言了。

㈥ 初中階段必背的古詩詞90首

初中必背古詩詞【69篇】

鏈接: https://pan..com/s/1i4VkjZhB62oD0qXJSBpraA

提取碼: 6nw9 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㈦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既反映了邊塞生活,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由於被排擠而產生的孤獨、寂寞、悲傷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渾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凈化、升華後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顯露出一種豁達情懷。

出自唐代王維《使至塞上》,原文為: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譯文:

乘單車想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千里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翱翔雲天。

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告訴我都護已在燕然。

(7)歸雁電影觀後感400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發兵攻打唐屬國小勃律(在今克什米爾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滌西大破吐蕃軍。

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涼州,出塞宣慰,察訪軍情,並任河西節度使判官,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即作於此次出塞途中。

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於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庄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㈧ 《歸雁》觀後感

電影《歸雁》是池州市首部取材本土的勵志故事影片,以池州青年李雁雁的真實經驗為原型編寫,報告了李雁雁降服眼睛失明的重重堅苦,追夢圓夢,成為亞洲第一位醫學博士後,回歸故國、報效老家的勵志故事。
影戲《歸雁》在池州全景拍攝,畫面質朴唯美,故事動聽至深,揭示了李雁雁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堅實品質,孜孜以求、追夢圓夢的格鬥精力和建樹老家、報效故國的愛國情懷。

觀影過程中,我沉浸在影片跌宕起伏而又感人至深的勵志情節中,影片充滿正能量的感人情節也讓現場很多人動容,。大家紛紛表示收獲良多,認識到了勇於拼搏,堅持奮斗的重要性,也培養了熱愛生活,愛國愛家的偉大情懷。

電影中李雁雁從自暴自棄到奮發進取的轉變深深打動了我,讓我們明白只要堅持努力,永不放棄,現實中的任何挫折都無法打敗自己。

㈨ 國外怎麼看陪你逐風飛翔

國外的人比較開放,看待生活比較平淡,外國人認為陪你逐風飛翔是一種非常浪漫的事情

㈩ 寫作大蝦幫幫我!

游山西村

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①,豐年留客足雞豚②。

山重水復疑無路③,柳暗花明又一村④。

簫鼓追隨春社近⑤,衣冠簡朴古風存⑥。

從今若許閑乘月⑦,拄杖無時夜叩門⑧。

【譯文】

不要笑話農家的酒渾,豐收之年有豐足的佳餚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無路可行間,忽見柳色濃綠,花色明麗,一個村莊出現在眼前。

你吹著簫,我擊著鼓,結隊喜慶,春社祭日已臨近,布衣素冠,簡朴的古風依舊保存。

從今日起,如果允許乘著月光閑游,我這白發老翁也要隨夜乘興,拄著拐杖,敲開柴門。

〔注釋〕

①:臘酒:頭一年臘月釀制的酒。

②:足雞豚(tún):意思是准備了豐盛的菜餚。豚,小豬,詩中代指豬肉。

③:山重水復:一重重山,一道道水。

④:柳暗花明:綠柳繁茂蔭濃,鮮花嬌艷明麗。

⑤:簫鼓:吹簫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後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做春社日。

⑥:古風存:保留著淳樸古代風俗。

⑦:若許:如果這樣。閑乘月:有空閑時趁著月光前來。

⑧:無時:隨時。叩(kòu)門:敲門。

【賞析】

這是一首朴實自然的山村記游詩。詩人用真摯的感情,明朗的筆調,描繪了山村景物和農家習俗,生活氣息十分濃郁。

詩中生動地描繪了詩人家鄉的風光和習俗,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詩的頭兩句,用「莫笑」和「足雞豚」這些親切的詞語,表現了村民待客忠厚真摯的情態。詩的第三、四兩句對山村風光的描繪,是歷來為人稱頒的名句。第三句中的「重」、「復」二字同義,再和「疑」字一起,寫出了山水重疊回環令人迷惑的景象;第四句中的「暗」、「明」相互陪襯,再和「又」字一起,描繪出綠樹蔭蔭、鮮花灼灼,令人驚喜的景象。詩的第五、六兩句,寫這里的民風民俗,簫鼓齊鳴,衣冠簡朴,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農村生活的贊美。詩的最後兩句,作者抒發感情。這里的熱情招待,優美風光,淳樸民俗,使詩人興致勃勃,但詩人沒有直接敘述這種心情,而是通過另一種形式曲折地表現,說「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足見興致濃厚而強烈。

使至塞上
作者:【王維】 年代:【唐】 體裁:【五律】 類別:【邊塞】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譯文:
輕車要前往哪裡去呢?出使地在西北邊塞。象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邊塞,象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邊境。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煙挺拔而起,長長的黃河上西下的太陽圓圓的。到了邊塞,只遇到留守部隊,原來守將們正在燕然前線。

賞析:
開元二十五年(737)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戰勝吐蕃,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這實際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作於赴邊途中。
「單車欲問邊」,輕車前往,向哪裡去呢?「屬國過居延」,居延在今甘肅張掖縣西北,遠在西北邊塞。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象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象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遊子,這里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鬱。與首句的「單車」相呼應。萬里行程只用了十個字輕輕帶過。
然後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刻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最後兩句寫到達邊塞:「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到了邊塞,卻沒有遇到將官,偵察兵告訴使臣:首將正在燕然前線。
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勝場的方面——寫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麼奇觀異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准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里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象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這就是「詩的好處,有口裡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又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這段話可算道出了這兩句詩高超的藝術境界。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唐]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今譯]

巴山楚水一片荒遠凄涼,二十三年來,我被朝廷拋棄在那裡。回到家鄉戰友都已逝去,只能吟著向秀聞笛時寫的《思舊賦》來懷念他們,而自己也成了神話中那個爛掉了斧頭的人,已無人相識,直令人恍如隔世啊。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貴們好比千帆競渡,飛馳而過,又如一棵病樹,眼前都是萬木爭春,生機盎然。今天聽到你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憑借這杯水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注釋]

這首詩是劉禹錫在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年)歲暮,從和州返回洛陽,途經揚州與白居易相會時所作。酬:酬答。樂天:指白居易,字樂天。
巴山楚水:指四川和兩湖一帶。劉禹錫先後被貶到朗州、連州、夔州、和州等地,夔州古屬巴國,其它地方大都屬楚國。
二十三年:永貞革新失敗後,劉禹錫被貶官,前後共二十三年。棄置:拋棄。
聞笛賦:指向秀的《思舊賦》。序文中說:自己經過嵇康,因寫此賦追念他。劉禹錫借用這個典故懷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爛柯人:傳說晉人王質進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片刻,童子問王質為何不去,王質才驚悟過來,見斧柄已經腐爛。回到家鄉,已歷百年,無人相識(見《述異記》)。劉禹錫借這個故事表達世事滄桑,人事全非,暮年返鄉恍如隔世的心情。
歌一曲:指白居易作的《醉贈劉二十八使君》一詩。

閱讀全文

與歸雁電影觀後感400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激戰的的英文插曲歌曲 瀏覽:9
十冷2大電影預告 瀏覽:973
妙手情真電影觀後感論文 瀏覽:969
一部胖子演的外星人電影 瀏覽:48
笑傲江湖電影開頭音樂叫什麼名字 瀏覽:748
男生推薦女生看什麼電影好 瀏覽:698
葉問4電影粵語完整 瀏覽:713
歐美暴行電影大全 瀏覽:546
同性戀電影戀愛泰國 瀏覽:49
黃渤電影完整的 瀏覽:239
煙花這個電影的圖片 瀏覽:916
有個下電影的網站叫6v 瀏覽:889
最新的戰爭電影大全 瀏覽:316
童子護寶電影大全 瀏覽:281
大咖電影6 瀏覽:705
電影極度恐慌第二個結局 瀏覽:293
電影演員周麗娜說去香港了 瀏覽:58
專業粵語經典電影 瀏覽:820
法國電影的士 瀏覽:183
鹹蛋超人完整電影 瀏覽: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