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朱棣靖難之變
「靖難之役」和營建北京
明太祖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他死後,孫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嚴重威脅藩王利益,坐鎮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京師,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樂,改北平為北京。1421年,北京城全部主體工程建成,朱棣正式遷都北京,稱北京為京師。
靖難之役,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不久爆發的一場統治階級內部爭奪皇位的戰爭。起於建文元年(1399年)因建文帝因削藩引起燕王朱棣的不滿,以「清君側之惡」的名義聯合各個藩王舉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榮登皇位而結束,歷時4年。
由農民起義領袖登上皇位的朱元璋,為了確保朱明王朝千秋萬代地統治下去,一方面加強君主專制統治,把軍政大權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另一方面,想方設法加強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體的辦法就是分封諸王。他把自己的24個兒子和1個從孫封為親王,分駐全國各戰略要地,想通過他們來屏藩王室。朱元璋是這樣說的:「天下之大, 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 從全國來看,這些封藩主要有兩類,一是腹里,二是邊塞要地。受封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設置官屬,地位相當高,公侯大臣進見親王都得伏而拜謁,無敢鈞禮。
每一個藩王食糧萬石,並有軍事指揮權,於王府設親王護衛指揮使司,轄軍三護衛,護衛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1.9萬人。邊塞諸王因有防禦蒙古貴族侵擾的重任,所以護衛 甲士尤多。北平的燕王朱棣擁兵10萬,大寧的寧王「帶甲八萬,革車六千」。他們在邊塞負責築城屯田、訓練將兵、巡視要害、督造軍器。晉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戰,打敗元 朝殘余勢力的軍隊,尤被重視,軍中大將皆受其節制,甚至特詔二王軍中小事自斷,大事才向朝廷報告。尤其是燕王,由於功績卓著,朱元璋令其「節制沿邊士馬」,地位獨尊。
藩王勢力的膨脹,勢必構成對中央政權的威脅。在朱元璋大封諸王的時候,有個叫葉伯巨的人指出,藩王勢力過重,數代之後尾大不掉,到那時再削奪諸藩,恐怕會釀成 漢代「七國之叛」、西晉「八王之亂」的悲劇,提醒朱元璋「節其都邑之制,減其衛兵,限其疆土」。朱元璋不但聽不進勸告,反而把葉氏抓進監牢,囚死獄中。 事態的發展,遠遠超出了葉伯巨的預料,中央政權與藩王之間的矛盾,未及數世而在朱元璋死後就立即強烈地爆發了。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次子朱允炆(長子早亡)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為建文帝。朱允炆在做皇太孫時,就對諸藩王不滿,曾與他的伴讀黃子澄商量削藩對策。即帝位後,採納了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決定先削幾個力量較弱的親王的爵位,然後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開刀,並令諸親王不得節制文武將吏。皇族內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建文帝命令將臣監視朱棣,並乘機逮捕之。朱棣得到這一消息,立即誘殺了前來執行監視逮捕任務的將臣,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
朱元璋當國時,恐權臣篡權,規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他在《皇明祖訓》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朱棣以此為理由,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並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因此,歷史上稱這場朱明皇室內部的爭奪戰爭為「靖難之役」。
朱棣初起兵時,燕軍只據北平一隅之地,勢小力弱,朝廷則在各方面都占壓倒性優勢。所以戰爭初期,朝廷擬以優勢兵力,分進合擊,將燕軍圍殲於北平。朱棣採取內線作戰,迅速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關、懷來、密雲和以東的薊州、遵化、永 平(今河北盧龍)等州縣,掃平了北平的外圍,排除了後顧之憂,便於從容對付朝廷的問罪之師。經過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宿將之後,朝廷也無將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 倖存老將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13萬伐燕。建文元年八月(真定之戰),師至河北滹沱河地區。燕王在中秋夜乘南軍不備,突破雄縣,盡克南軍的先頭部隊。繼而又於滹沱河北岸大敗南軍的主力部隊。建文帝聽到耿炳文軍敗,根據黃子澄的推薦,任曹國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為大將軍,代替耿炳文對燕軍作戰。
李景隆本是絝絝子弟,素不知兵,「寡謀而驕,色厲而餒」。九月,李景隆至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潰散兵將,並調各路軍馬,共計50萬,進抵河澗駐扎。當朱棣偵知李景隆軍中的部署後,笑著說,兵法有五敗,李氏全犯了,其兵必敗無疑,這就是政令不修,上下離心;兵將不適北平霜雪氣候,糧草不足;不計險易,深入趨利;求勝心切,剛愎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無;所部盡是烏合之眾,且不團結。為了引誘南軍深入,朱棣決計姚廣孝協助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自己親率大軍去援救被遼東軍進攻的永平,並告誡朱高熾說:「李景隆來,只宜堅守,不能出戰。」朱棣還撤去了盧溝橋的守兵。
朱棣這一招果然靈驗,李景隆聽說朱棣率軍赴援永平,就率師於十月直趨北平城下。經過蘆溝橋時見無守兵,禁不住歡喜,說:「不守此橋,我看朱棣是無能為力了。」這時朱高熾在北平城內嚴密部署,拚死守衛。李景隆則號令不嚴,指揮失當,幾次攻城,皆被擊退。南軍都督瞿能曾率千餘精騎,殺人張掖門,但後援不至,只好停止進攻。又因李景隆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隊一起進攻,錯過了時機。燕軍則因此得到喘息,連夜往城 牆上潑水,天冷結冰,待到次日,南軍也無法攀城進攻了。朱棣解救永平之後,率師直趨大寧(今內蒙古寧城西)。
大寧為寧王朱權的封藩,所屬朵顏諸衛,多為蒙古騎兵,驍勇善戰。朱棣攻破大寧 後,挾持寧王回北平,合並了寧王的部屬及朵顏三衛的軍隊。朱棣帶著這些精兵強將於十一月回師至北平郊外,進逼李景隆軍營。燕軍內外夾攻,南軍不敵,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次日,士兵聽說主帥已逃,「乃棄兵糧,晨夜南奔」。
建文帝為大臣所蒙蔽,反而獎勵打了敗仗的李景隆。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會同郭英、吳傑等集合兵將60萬眾,號稱百萬,進抵白溝河(今河北雄縣北)。朱棣命令張玉、朱能、陳亨、丘福等率軍十餘萬迎戰於白溝河。戰鬥打得十分激烈,燕軍一度受挫。但南軍政令不一,不能乘機擴大戰果。燕軍利用有利時機,力挫南軍主將,南軍兵敗如山倒。李景隆再次退走德州。燕軍跟蹤追至德州。五月,李景隆又從德州逃到濟南。朱棣率燕軍尾追不舍,於濟南打敗李景隆率領的立足未穩的十餘萬眾。濟南在都督盛庸和山東布政使鐵鉉的死守下得以保住。朱棣圍攻濟南三月未下,恐糧道被斷,遂回撤北平,盛庸收復德州。
李景隆在幾個月的時間內一敗再敗,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將軍職務,建文帝采黃子澄之謀,遣使議和以求緩攻,又任命盛庸為平燕將軍,代李景隆統兵代之以盛庸。盛庸屯兵德州,以遏燕軍南下。建文二年九月,盛庸率兵北伐,十月,至滄州,為燕軍所敗。十二月,燕軍進至山東臨清、館陶、大名、汶上、濟寧一帶。盛庸率南軍於東昌(今山東聊城),嚴陣以待。
燕軍屢勝輕敵,被南軍大敗,朱棣親信將領張玉死於戰陣,朱棣自己也被包圍,借朱能援軍的接應才得以突圍。東昌戰役是雙方交戰以來,南軍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兵敗後,朱棣總結說:東昌之役,接戰即退,前功盡棄,今後不能輕敵,不能退卻,要奮不顧身,不懼生死,打敗敵手。
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朱棣率軍出擊,先後於滹沱河、夾河、真定等地打敗南 軍。接著,又攻下了順德、廣平、大名等地。戰爭已經進行了兩年的時間,南北交戰主要在河北、山東。燕軍雖屢戰屢勝,但南軍兵多勢盛,攻不勝攻,燕軍所克城邑旋得旋失,不能鞏固。能始終據守者,不過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正在朱棣為此而苦惱之際,南京宮廷里不滿建文帝的太監送來了南京城空虛宜直取的情報。朱棣手下謀士也勸朱棣勿攻城邑,越過山東,以迅速行動直趨金陵,金陵勢弱無備,必可成功。於是朱棣決定躍過山東,直搗金陵。朱棣據此決定舉兵南下,直指京城。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燕軍進入山東,繞過守衛嚴密的濟南,破東阿、汶上、鄒縣,直至沛縣、徐州,向南直進。而燕軍已過徐州,山東之軍才南下追截。四月,燕軍進抵宿州,與跟蹤襲擊的南軍大戰於齊眉山(今安徽靈璧縣境),燕軍大敗。雙方相持於淝河。在這次決戰的關鍵時刻,建文帝受一些臣僚建議的影響,把徐輝祖所率領的軍隊調回南京,削弱了前線的軍事力量,南軍糧運又為燕軍所阻截,燕軍抓住時機,大敗南軍於靈璧,僅俘獲南軍將領即幾百人。自此,燕軍士氣大振,南軍益弱。朱棣率軍突破淮河防線,渡過淮水,攻下揚州、高郵、通州(今江蘇南通)、泰州等要地,准備強渡長江。這時,朱棣之子朱高煦引番騎趕到,燕軍軍勢大振。
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為條件同燕王議和,被拒絕。六月初三,燕軍自瓜洲渡江,鎮江守將降城,朱棣率軍直趨金陵。十三日進抵金陵金川門,守衛金川門的李景隆和谷王為朱棣開門迎降。燕王進入京城,文武百官紛紛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擁戴下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以燕王朱棣的勝利而告終。
「靖難之役」歷時三年,前期作戰南軍連連敗藉。但自濟南保衛戰後,南軍主力屯駐德州,相機出擊,以遏燕軍。德州處在運河線上,南北交通便利,燕軍自河北南下,始終處在德州的監控之下。燕軍南攻時,南軍或自德州橫出斷其歸路,或襲擾其補給線,或乘虛北攻。所以,雖以朱棣之善用兵,南軍再未出現過戰爭初期的那種大的挫敗,燕軍勢力基本上被阻在山東以北。朱棣未克山東,故雖屢戰屢勝,激戰兩年半,卻始終未能打開局面。等到他越過山東,直趨金陵,半年時間便奪取了政權。
不過,朱棣撇下山東,徑直南下,實屬鋌而走險。南北朝時,劉宋皇帝劉義隆進攻北朝的魏國,而北魏以它的國力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之雄才大略,在擊破劉宋黃河一線之軍後,開始兵分五路,大舉向南反擊,長驅江淮,兵臨瓜步,飲馬長江,當時北魏太武帝達到了震懾南朝的目的,而未敢渡江以爭江南。反觀,朱棣的這種戰術也只能在那時特殊的形勢下才有可能成功。自明初朱元璋殺功臣後,明廷已無堪與朱棣相匹敵的將才,所以朱棣南下才有恃無恐。其次,「靖難之役」在那個時代的觀念中,純屬一家一姓內部之爭,所以建文帝雖一再下詔「勤王」,但真正勤王者少,而歸順燕軍者多。不然,朱棣孤軍南下,建文帝只需堅守金陵,坐待四方勤王之師會合,山東方面則截斷燕軍的補給線和退路,那樣的話,朱棣處境勢必極其危險。因此,換上另一人,換上另一種背景,則斷不敢冒險採取這種戰術,置山東於不顧。
戰爭雖結束,與此相關的歷史卻在發展。燕王進京後,宮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說建文帝於宮中自焚而死,或雲建 文帝由地道出亡,落發為僧,雲游天下,傳說他於正統朝入居宮中,壽年而終;又有一說建文帝逃至東南亞,鄭和下西洋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尋找建文帝。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確考,成為明史上的一大懸案。
當上皇帝的朱棣,大肆殺戮曾為建文帝出謀劃策及不肯迎附的文臣武將。齊泰、黃子澄、景清等被整族整族地殺掉: 「命赤其族,籍其鄉,轉相扳染,謂之瓜蔓抄,村裡為墟。」有「讀書種子」之謂 的方孝孺,因不肯為朱棣撰寫即位詔書,九族全誅,這還沒完,又將其朋友門生作為一 族全部殺掉,十族共誅873人。這次清洗極為殘酷,共有數萬人慘死於朱棣的屠刀之下。
四年的「靖難之役」,給明初剛剛有所恢復的社會經濟以較大的破壞,而直接遭到戰爭踐踏的地區,破壞可為嚴重,上稱「淮以北鞠為茂草」,當為真言
[編輯本段]參加靖難之役的皇親國戚
參加靖難之役的皇親國戚一覽。
靖難之役是明朝最大規模的一次內戰,也是朱氏皇朝建立未久即發生的一次人倫慘變。按照朱元璋設計的制度,由皇帝、藩王、外戚、駙馬組成的家天下體制,應該能夠在權力、禮法和親情的共同作用下穩固地支持大明王朝的江山。然而,文弱的侄皇帝與身邊的書生們未能掌握制約桀驁不馴的叔王的辦法,朱元璋最初設計的制度終於釀成大禍。在這場戰爭中,皇親國戚們紛紛參戰,投向不同的兩個陣營。本人根據《明史》相關記錄,將參加靖難之役的皇親國戚列出名單如下:
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永樂皇帝之侄,戰爭開始前為皇帝,戰爭結束後失蹤。
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建文皇帝之叔,戰爭開始前為燕王,戰爭結束後登極稱帝。
周王朱橚,朱棣之弟,朱允炆之叔,戰爭開始前被朱允炆削爵囚禁,戰爭結束後復爵。
齊王朱榑,朱棣之弟,朱允炆之叔,戰爭開始前被朱允炆削爵囚禁,戰爭結束後復爵。
代王朱桂,朱棣之弟,朱允炆之叔,戰爭開始前被朱允炆削爵囚禁,戰爭結束後復爵。
寧王朱權,朱棣之弟,朱允炆之叔,參與朱棣陣營,戰爭結束後移封南昌。
谷王朱橞,朱棣之弟,朱允炆之叔,戰爭之初參與朱允炆陣營,朱棣兵臨南京城下時獻城投降。
燕王世子朱高熾,朱棣之子,朱允炆之堂弟,參與朱棣陣營,戰爭中留守北平,戰爭結束後封太子。
高陽郡王朱高煦,朱棣之子,朱允炆之堂弟,戰爭之初自南京逃回北平參與朱棣陣營,履立戰功,戰爭結束後加封漢王。
郡王朱高燧,朱棣之子,朱允炆之堂弟,參與朱棣陣營,戰爭結束後加封趙王。
駙馬都尉梅殷,朱棣之姐/妹夫,朱允炆之姑夫,參與朱允炆陣營,任淮安總兵,戰敗被俘,戰爭結束後被朱棣授意謀害。
駙馬都尉王寧,朱棣之姐/妹夫,朱允炆之姑夫,戰爭開始前向朱棣陣營泄密被朱允炆囚禁,戰爭結束後釋放,加封永春侯。
駙馬都尉李堅,朱棣之妹夫,朱允炆之姑夫,參與朱允炆陣營任左副將軍,加封灤城侯,戰敗被俘,病死。
駙馬都尉胡觀,朱棣之妹夫,朱允炆之姑夫,參與朱允炆陣營,戰敗被俘,戰爭結束後釋放。
慶城郡主,朱棣之堂姐,朱允炆之堂姑,朱棣兵臨南京城下時代表朱允炆陣營到朱棣陣營議和。
長興侯耿炳文,朱允炆之親家,參與朱允炆陣營,兵敗。
駙馬都尉耿璇,朱棣之侄女婿,朱允炆之姐/妹夫,參與朱允炆陣營,戰爭結束後被殺。
燕府儀賓袁容,朱棣之女婿,朱允炆之堂姐/妹夫,參與朱棣陣營,戰爭結束後加封駙馬都尉、廣平侯。
燕府儀賓李讓,朱棣之女婿,朱允炆之堂姐/妹夫,參與朱棣陣營,戰爭結束後加封駙馬都尉、富陽侯。
魏國公徐輝祖,朱棣之妻舅,參與朱允炆陣營,戰敗被囚禁。
左都督徐增壽,朱棣之妻舅,秘密參與朱棣陣營,被朱允炆所殺。
曹國公李景隆,朱棣之表侄,朱允炆之表哥,戰爭之初參與朱允炆陣營,兵敗撤職,朱棣兵臨南京城下時獻城投降,戰爭結束後最初得到禮遇,後被撤職囚禁
B. 求一部講述明成祖朱棣起兵的電視劇
《大明天子》是這部電視據
C. 靖難之變的電影,講述明朝建文帝下落的電影!跪求!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明太祖朱元璋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死,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1】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准備削除燕王【1】朱棣於1399年(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1】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1】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官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2】戰爭歷時四年(1399—1402年)【1】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說於宮中自焚死,或說由地道逃去,隱藏於雲、貴一帶為僧【1】同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名稱靖難之役地點中國華北、江淮地區時間1399年8月6日—1402年7月13日參戰方明軍(南軍)、靖難軍(燕軍、北軍)結果朱棣軍攻下京師南京,登上帝位參戰方兵力燕軍:約30萬南軍:100萬傷亡情況靖難軍6萬南軍50萬主要指揮官燕軍:朱棣、張玉、朱能等;南軍:耿炳文、李景隆等口號清君側,靖國難
D. 朱棣電視劇
永樂英雄兒女
公元1398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駕崩。皇位不傳子而傳孫,由皇孫朱允炆即位,稱建文帝。建文帝為鞏固政權,開始削奪叔叔輩的兵權及封地,史稱「消藩」。燕王朱棣不甘自絕,攻陷京都。改年號為永樂。永樂雄才大略,文武雙全。史稱永樂大帝。而建文帝帶幾名近臣出逃,一直下落不明,成為明朝宮廷一大秘史。於是永樂背負「篡位」罵名,外有阿魯台覬覦國土,內有建文舊臣圖謀復位,家中還有一個讓他頭痛的公主蠻兒不停地惹是生非。《永樂英雄》的故事自此拉開帷幕。而這故事,又因了一個鄉間小子馮天賜的介入,而變得格外撲朔離奇。 蠻兒是徐皇後唯一的女兒,因皇後早逝,格外受永樂愛憐,養成了無拘無束的天性。都說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可為蠻兒招附馬的時候,百官卻無一人敢響應。倒是敵國太師阿魯台攜太子前來求婚,永樂心知阿魯台心存歹意,設下擂台比武,希望借機回絕。奈何眾武將互相推諉,全不盡力。還全靠了蠻兒智勝太子,贏得了自己招附馬的權力。
蠻兒招的,就是膽比天大的野小子馮天賜。天賜是蠻兒在鄉間認識的玩伴,曾救過蠻兒,蠻兒就此請父親賞了個官給他。誰知道天賜受高人錦娘的指點,上得朝來侃侃而談,竟把當朝時弊說了個清清楚楚,很是做了些好事。
但天賜喜歡的可不是瘋丫頭蠻兒,他心裡記掛著鄉里大戶人家的女兒夢如,竟逃婚回了家鄉。夢如百般不情願地答應了天賜的求婚,婚禮上新娘卻被蠻兒派出的侍衛洪淵搶走。天賜一路狂追,途中得遇不少武林名宿、民間英雄,得以成長。可陰差陽錯的,夢如竟愛上了劫持他的洪淵。偏偏洪淵喜歡的不是小姑娘,而是風華絕代的錦娘。錦娘卻不是尋常人物,連永樂也對她念念在心,可誰也不知道她一生默默等待地,是建文舊臣胡不歸!於是好一通兒女情痴。
一路是柔情難舍,一路是鋒火將燃。建文舊臣侍機起事,阿魯台反叛犯邊。為維護國家統一,永樂不顧年老體病率大軍親征,皇孫朱瞻基智勇雙全隨軍先鋒。永樂深入險境,意欲速戰速決打垮阿魯台,但老奸巨滑的阿軍卻始終避其鋒芒,不正面作戰。永樂大軍陷入為難境地。
這時,天賜終於放下小兒女心態,他聽說了「天下興亡,匹(屁)夫有責」的話之後,自封為「屁俠」,率民間大軍,舉眾燒了阿魯台後方糧草,逼得兩軍正面交戰。
決戰之時,危急關頭,建文舊部將軍胡不歸趕來,放下前朝恩怨,共助殺敵!阿軍全軍覆沒,阿魯台自盡。建文帝也表示只要永樂愛惜子民,他甘願永生為民。永樂一生的兩大心患一日間盡數解除,心慰之餘將建文舊部一律免罪。
永樂江山,英雄多情。在一部長達三十八集的歷史劇集中,永樂英雄兒女紛紛出場,演一段千古帝王夢,痴心兒女情!
E. 明朝朱棣當年謀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朱棣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親王造反成功的案例,一直以來都被人們津津樂道。而他本人稱帝以後,也一直採取各種方法對自己篡位這個事實進行粉飾,力圖把他靖難的旗號給坐實。不過不可否認的是,他確實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位期間也開創了一代盛世,被後人稱之為永樂大帝。而事實終歸就是事實,不管他怎麼粉飾,歷史總歸會留下一絲蛛絲馬跡,朱棣篡位造反是一個公認的事實。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朱棣為什麼要起兵造反。
可是這么以來這些藩王怎麼受得了呢?消息傳到朱棣府中,他也是大怒,本來就其心不軌,居心叵測,這么一來他怎麼可能束手就擒。如果乖乖地被削藩,那麼削藩之後他基本上就再也翻不起太大的風浪了,這可是朱棣忍不了的。而且更主要的是,他不知道自己這個侄子會怎麼對待自己,是只削藩,還是連命一起收走。這么多可能性考慮到一起,那麼擺在朱棣面前的只有一條路,那就是造反。
朱棣苦心孤詣的經營北京多年,這里早已是鐵板一塊。他這么多年又屯田,又造錢,而且時不時的還可以去跟北元干一架。這么一來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經濟實力,他都完全具備了。他本人又征戰多年,是帶兵的不二人選。
反觀朱允炆,因為剛剛繼位,根基還不是太穩。而且朱元璋為了給這個孫子掃清障礙,把開國元勛該殺的都給殺了。這就造成了朱允炆身邊沒有可用之謀臣,沒有領兵打仗之將領。他本人又非常缺少行軍打仗,治國理政的經驗,對比一下,實在是寒酸。
綜合以上三點,就是朱棣起兵造反的主要原因。
F. 求一部講述明成祖朱棣起兵的電視劇
應該是《大明天子》
申軍誼飾燕 王(朱 棣)
俞飛鴻飾皇 妃(徐妙雲)
高 虎飾建文帝(朱允炆)
宋春麗飾徐王妃
鮑國安飾朱元璋
簡介:朱元璋垂暮之年,太子朱標體弱多病,為沖喜,將開國元勛徐達的次女徐妙雲嫁與朱標,不料新婚之夜,太子即逝,太子妃剛成新娘即成新寡。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乃徐妙雲的姐夫,文武皆備,朱元璋欲立朱棣為皇儲,遭群臣反對,最終立皇孫朱允炆為皇儲。朱棣和朱允炆都暗戀徐妙雲。徐妙雲只是對朱棣情有獨鍾。 朱元璋駕崩,朱允炆即位,對二十五位雄踞全國各地當藩王的皇叔厲行削藩。燕王揭竿而起,經三年多「靖難之役」,從北平打到南京,圍攻京城,建文帝朱允炆與徐妙雲從皇宮的鬼門逃出城外,朱棣榮登皇位,對建文帝數年追殺。徐妙雲同時愛戀著朱棣和朱允炆,京城被圍前後,與兩位同是大明天子的男人陰差陽錯地各有「一夜風流」,半個多月後,徐妙雲在與建文帝逃難途中,發現自己已有身孕,但因同時與兩位天子有染,竟然難以自辯所懷身孕是哪位天子的骨肉。愛與恨、情與仇,在兩位天子與一位絕世皇妃之間展開殊死的搏鬥。最終,身懷六甲的徐妙雲跳入長江,絕命滾滾波濤,無法面對兩位深愛著他的大明天子。 建文帝萬念俱灰,削發為僧,四處流浪。明成祖朱棣從此在宮中永不立後,從南京遷都北京,營建紫禁城,一生六次親征漠北,編成《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建立了不朽功績。當朱棣最後一次征北時,在大沙漠中,遇一遊方仙僧,兩人長久凝視,潸然淚下。朱棣即逝於凱旋的歸途中。後人稱朱棣為永樂大帝。
G. 有誰知道這個電視的名字
《大明天子》
簡介:一部震憾心魄的歷史劇經典之作:三代帝王夢,叔侄爭皇生死劫,兩位天子情,沖冠一怒為紅顏。展示大明王朝朱元璋、建文帝、永樂帝三代帝王宮廷陰謀,揭秘兩位大明天子與一絕世皇妃的生死情仇與愛恨。
主要演員:申軍誼 飾 燕王朱棣 俞飛鴻 飾 皇妃徐妙雲
高 虎 飾 朱允炆 宋春麗 飾 徐王妃
鮑國安 飾 朱元璋
播出時間:BTV—4 1月11日起 每晚23:00播出
劇情介紹
朱元璋(鮑國安飾)垂暮之年,太子朱標體弱多病,為沖喜,將開國元勛徐達的次女徐妙雲(俞飛鴻飾)嫁與朱標,不料新婚之夜,太子即逝,太子妃剛成新娘即成新寡。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申軍誼飾)乃徐妙雲的姐夫,文武皆備,朱元璋欲立朱棣為皇儲,遭群臣反對,最終立皇孫朱允炆(高虎飾)為皇儲。朱棣和朱允炆都暗戀徐妙雲。徐妙雲只是對朱棣情有獨鍾。
朱元璋駕崩,朱允炆即位,對二十五位雄踞全國各地當藩王的皇叔厲行削藩。燕王揭竿而起,經三年多「靖難之役」,從北平打到南京,圍攻京城,建文帝朱允炆與徐妙雲從皇宮的鬼門逃出城外,朱棣榮登皇位,對建文帝數年追殺。徐妙雲同時愛戀著朱棣和朱允炆,京城被圍前後,與兩位同是大明天子的男人陰差陽錯地各有「一夜風流」,半個多月後,徐妙雲在與建文帝逃難途中,發現自己已有身孕,但因同時與兩位天子有染,竟然難以自辯所懷身孕是哪位天子的骨肉。愛與恨、情與仇,在兩位天子與一位絕世皇妃之間展開殊死的搏鬥。最終,身懷六甲的徐妙雲跳入長江,絕命滾滾波濤,無法面對兩位深愛著他的大明天子。
建文帝萬念俱灰,削發為僧,四處流浪。明成祖朱棣從此在宮中永不立後,從南京遷都北京,營建紫禁城,一生六次親征漠北,編成《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建立了不朽功績。當朱棣最後一次征北時,在大沙漠中,遇一遊方仙僧,兩人長久凝視,潸然淚下。朱棣即逝於凱旋的歸途中。後人稱朱棣為永樂大帝。
看點推介:
(1)一部震撼心魄的歷史劇經典之作。本劇以明朝初年歷史事件為背景,講述燕王朱棣起兵造反纂奪皇位的全過程,劇情真實可靠,場面恢弘磅礴。朱元璋駕崩,建文帝朱允炆登基 建文帝削藩,燕王朱棣暗渡陳倉 打著「奉天靖難,以清君側」的旗號,燕王謀反 永樂帝朱棣登基,追殺建文帝絕世艷後徐妙雲投江,建文帝削發,永樂帝永不立後永樂帝遷都北平,營建紫禁城,六次親征北漠,編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全劇完美再現了一代梟雄朱棣的韜光武略與情仇愛恨!
(2)三代帝王夢,叔侄爭皇生死劫;兩位天子情,沖冠一怒為紅顏。深居宮闈的徐妙雲天生麗質難自棄,糾纏於兩位天子之間,身懷六甲卻不知孩子是哪位天子的龍種,更欲以一己之力,平息男人世界裡的權力爭奪。雖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卻始終逃不過紅顏薄命、客死鄉里的宿命!
(3)台前幕後實力陣容,聯袂打響2004年度第一部影視經典巨作!鮑國安、申軍誼、俞飛鴻、高虎、宋春麗等一眾王牌明星,聚焦大明王朝之豪華大殿,傾情演繹權利紛爭和情仇糾葛,打響2004年度熒屏大戰第一炮!(來源:北京電視台)
H. 和靖難有關的電視電影
推薦51集電視劇(鄭和下西洋),詳細講述了朱棣從靖難起兵到開創永樂盛世,最後病死在御駕親征的途中,電視劇主人翁:朱棣,鄭和。該片的一開始就介紹了朱棣收留小鄭和做貼身家僕,鄭和在燕王府長大,受朱棣恩寵,後跟朱棣一起靖難起兵,出生入死,廢除建文帝,輔佐朱棣自登大典,後又受朱棣派遣出使西洋,幫助開創永樂盛世。主演:鄭和:羅嘉良,朱棣:唐國強,看看吧,裡面關於靖難起兵演的非常詳細,很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