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魯南戰役萊蕪戰役電影完整版

魯南戰役萊蕪戰役電影完整版

發布時間:2022-08-04 17:06:36

『壹』 戰役!!! (以少勝多)

先秦時期

牧野之戰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萬——17萬,一說70萬 全軍覆沒

柏舉之戰 孫伍、伍員、磕閭 3萬——20萬 千里破楚,五戰入郢

陰晉之戰 吳起 5萬——50萬 大敗秦軍

伊闕之戰 白起 12萬——24萬 全殲

即墨之戰 田單 不詳 將燕軍逐出齊國

鄗代之戰 廉頗、樂乘 20萬——60萬 大敗燕軍

秦漢時期

巨鹿之戰 項羽 2萬——40萬 殲滅

彭城之戰 項羽 3萬——56萬 殲20萬

井陘之戰 韓信 3萬——20萬 滅趙,俘趙王歇

濰水之戰 韓信 數萬——20萬 滅齊,

昆陽之戰 劉秀 不足2萬——42萬 王邑僅率數千人逃回洛陽

祝阿、臨淄之戰 耿弇 數萬——20多萬 滅張步,平齊

赤亭之戰 虞詡 3千——數萬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兗州之戰 曹操 數萬——數10萬 迫降30萬

官渡之戰 曹操 2萬——10餘萬 殲7萬餘人

赤壁之戰 周瑜 5萬——20餘萬 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合肥之戰 張遼 7千——10萬 大敗吳軍

夷陵之戰 陸遜 5萬——數10萬 蜀國從此衰落

涼州之戰 馬隆 3500——數萬 平定涼州

前秦滅前燕之戰 王猛 6萬——30萬 殲敵近20萬

淝水之戰 謝玄 8萬——97萬 苻堅至洛陽,僅剩10餘萬

沙苑之戰 宇文泰 數萬——20萬 伏擊戰,殲8萬餘人

玉壁之戰 韋孝寬 不詳——15萬左右 城邑保衛戰,殲7萬餘人

金鄉之戰 於仲文 8千——10萬 全殲敵軍

隋唐五代時期

淺水原之戰 李世民 不詳——10餘萬 消滅薛仁杲

虎牢之戰 李世民 3500——10餘萬 殲滅竇建德

唐平蕭銑之戰 李靖 不詳——40餘萬 平蕭銑

磧口之戰 李靖 3千——不詳 殲數萬

蔡州之戰 李愬 9千——不詳 平淮西叛軍

奉天、靈台之戰 郭子儀 不詳——30餘萬(一說數十萬) 殲敵近10萬

太原之戰 李光弼 不滿萬人——10萬 城邑保衛戰,殲敵7萬餘人

雍丘之戰 張巡 3千——數萬 城邑保衛戰,不詳

睢陽之戰 張巡 6800——13萬 城邑保衛戰,殲12萬人

嘉山之戰 郭子儀、李光弼 不詳——5萬余 殲敵4萬

象牙潭之戰 周本 7千——數萬 俘5千

六合之戰 趙匡胤 2千——2萬 殲5千

宋遼金夏蒙元時期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 劉舜卿 不詳——20多萬 擊退夏蕃聯軍

達魯古城之戰 完顏阿骨打 不詳——27萬 大敗遼軍

護步達岡之戰 完顏阿骨打 2萬——70萬 大敗遼軍主力

和尚原之戰 吳玠、吳璘 數千——10餘萬 俘萬余,大敗金軍

順昌之戰 劉錡 1.8萬——10餘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郾城之戰 岳飛 數千——1.5 大敗金軍精銳

陳家島海戰 李寶 3千——10萬 海戰,全殲金軍

採石之戰 虞允文 1.8萬——17萬 水戰,大敗金軍

海州之戰 魏勝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六合之戰 畢再遇 不詳——1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廬州之戰 杜杲 不詳——號8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邊堡寨之戰 成吉思汗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 成吉思汗 4萬——8萬 全殲

迦勒迦河之戰 哲別、速不台 不足3萬——8萬 全殲

賽約河之戰 拔都、速不台 不足5萬——10萬 全殲

釣魚城之戰之戰 王堅 不詳——4萬

鄂州之戰 伯顏 20萬——60萬 大敗宋軍

丁家洲之戰 伯顏 10萬——13萬 大敗宋軍精銳

厓山海戰 張弘范、李恆 數萬——20萬 海戰,全殲

虎嘯山之戰 張庭瑞、焦德裕 5千——數萬 大敗宋軍

鄱陽湖之戰 朱元璋 20萬——60萬 水戰,全殲

明清時期

白溝河之戰 朱棣 1O余萬——60萬 死傷10多萬

上峰嶺之戰 戚繼光 1500——2千 殲敵倭寇300餘人

台州之戰 戚繼光 不詳 9戰9捷

渾河之戰 努爾哈赤 4人——800 奇跡

薩爾滸之戰 努爾哈赤 4.5萬——約11萬 殲敵約5萬人

寧遠之戰 袁崇煥 不滿2萬—13萬(或五六萬,或10餘萬)

貴陽之戰 王三善 2萬——10萬 扭轉了平叛戰局

清征達瓦齊之戰 阿五錫、巴圖濟爾噶勒 22——2千餘人 奇跡

渾河之戰 長齡 4萬——10多萬 收復南疆西四城

近代、現代時期

南京之戰 徐紹楨 約萬人——約2萬人 攻堅戰

第一次反圍剿 毛澤東、朱德 約4萬——約10餘萬 殲1.2萬

第二次反圍剿 毛澤東、朱德 3萬——20萬 殲3萬

第三次反圍剿 毛澤東、朱德 3萬餘人——30萬 殲3萬

第四次反圍剿 朱德、周恩來 約7萬——近40萬 殲萬餘人

鄂豫皖蘇區第三次反圍剿 徐向前 近3萬——不詳 殲6萬餘人

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 徐向前 近8萬——20萬 殲8萬人

黃橋戰役 粟裕 7千——1.5萬餘人 殲敵1.1萬餘人

蘇中戰役 粟裕 3萬餘人——12萬 殲敵53700人

魯南戰役 粟裕 不詳 殲敵53530人

萊蕪戰役 粟裕 不詳 殲敵56800人

孟良崮戰役 粟裕 不詳——約45萬人 殲敵32680人

晉中戰役 徐向前 6萬餘人——約13萬人 殲敵100370人

豫東戰役 粟裕 不詳 殲敵93970人

淮海戰役 粟裕、劉伯承 60萬——80萬 殲敵555570人

九連山戰斗 不詳 不詳 5戰5捷,殲6個連又1個排

『貳』 發生在山東的重大戰役

威海衛戰役中___全軍覆沒
北洋艦隊

威海衛戰役

中日甲午戰爭中,清軍在山東半島抗擊日本陸海軍侵犯威海衛(今山東威海)的戰役。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11月下旬,日軍侵佔旅順(今屬遼寧大連)後,其大本營鑒於渤海灣即將進入冰封期,不便於登陸作戰,遂決定暫緩執行直隸(約今河北)平原作戰計劃,而將戰略進攻方向轉至山東半島,海陸配合攻佔威海衛,企圖殲滅北洋海軍。為此,陸軍在其第2集團軍基礎上組成"山東作戰軍",下轄第3、第4旅和原屬第6師的第11旅,共計2.5萬餘人。清廷因對日軍主攻方向判斷錯誤,集重兵於奉天(今沈陽)、遼陽和京津一帶,山東半島防禦薄弱。

威海衛位於山東半島東北部,遙對旅順、大連,建有拱衛渤海門戶的北洋海軍基地。北洋海軍各艦艇於旅順失陷前即撤返威海港,尚有大小艦艇27艘;港區陸上築有炮台23座,安炮160餘門,守軍19營;煙台、酒館(今牟平東)、榮成(今舊榮成)等處另有駐軍41營。此時慈禧太後起用恭親王奕欣,令其與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共籌和議。當得知日軍企圖後,始作迎戰准備。李鴻章令北洋艦隊水陸相依,陸軍固守大小炮台,艦船依託岸上炮台進行防禦。

日軍為避開從威海港正面進攻,決定在榮成登陸,由陸路抄襲威海衛之背。1月20日晨,日"山東作戰軍"在聯合艦隊護送和支持下,於榮成灣龍須島登陸,占榮成。21~23日,清廷命北洋海軍乘間出擊,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守港待援,未予執行。25日,日軍分兵兩路進攻威海衛。26日,總兵孫萬齡率部2000餘人阻擊南路日軍於橋頭以東,但北路日軍已進至鮑家村、崮山後。28日,山東巡撫李秉衡令戴宗騫率所部北岸炮台守軍協同孫部夾擊北路日軍,戴軍未進,孫部孤軍力戰後退卻。南路日軍占橋頭,逼近溫泉,於30日晨同北路日軍夾攻南岸炮台。守軍奮勇抗擊,丁汝昌率"靖遠"等5艦在港內以艦炮火力支援。日軍多有死傷,少將旅長大寺安純被擊斃。戰至13時,南岸炮台失守。2月1日,日軍向威海衛以西迂迴攻擊孫萬齡部,孫率部抗擊,但因部將閻得勝臨陣脫逃,被迫撤退酒館。日軍遂占威海衛城。同日夜,丁汝昌令敢死隊登北岸破毀炮台,以免資敵。2日凌晨,日軍佔北岸炮台。坐困威海港的北洋艦隊遂陷於日軍海陸包圍之中。從4日起,南岸炮台日軍和聯合艦隊連日轟擊北洋艦隊各艦及日島、劉公島炮台;並在夜間以魚雷艇小隊連續突入港內實施襲擊,裝甲艦"定遠",巡洋艦"來遠"、"靖遠",練習艦"威遠",布雷船"寶筏"等,先後被擊沉、擊毀。7日,北洋海軍魚雷艇11艘擅自從北口突圍逃跑,遭日艦追擊,或擱淺,或被擄。洋員瑞乃爾等勸逼丁汝昌投降,丁嚴正拒絕,仍堅持戰至船沒人盡。9~11日,右翼總兵劉步蟾、提督丁汝昌、護理左翼總兵楊用霖等先後自殺殉職。陸將戴宗騫、張文宣亦自盡。洋員馬格祿等慫恿威海營務處候選道牛昶昞於12日假丁汝昌名義向日聯合艦隊投降。17日,日軍佔領劉公島,威海衛海軍基地完全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滅。

此役,日軍從側後登陸,成功地對威海衛實施水陸夾擊。清軍由於兵力單薄,陸海軍缺乏協同,北洋艦隊困守港內,終遭全殲。

『叄』 中國歷史上有哪幾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包括時間、地點、結果(我想記住這些,不要太多,僅為考試用)

名稱 主要指揮者 雙方兵力 結果

先秦時期:
牧野之戰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萬--17萬,一說70萬 全軍覆沒
柏舉之戰 孫伍、伍員、磕閭 3萬--20萬 千里破楚,五戰入郢
陰晉之戰 吳起 5萬--50萬 大敗秦軍
伊闕之戰 白起 12萬--24萬 全殲
即墨之戰 田單 不詳 將燕軍逐出齊國
鄗代之戰 廉頗、樂乘 20萬--60萬 大敗燕軍

秦漢時期:
巨鹿之戰 項羽 2萬--40萬 殲滅
彭城之戰 項羽 3萬--56萬 殲20萬
井陘之戰 韓信 3萬--20萬 滅趙,俘趙王歇
濰水之戰 韓信 數萬--20萬 滅齊,
昆陽之戰 劉秀 不足2萬--42萬 王邑僅率數千人逃回洛陽
祝阿、臨淄之戰 耿弇 數萬--20多萬 滅張步,平齊
赤亭之戰 虞詡 3千--數萬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兗州之戰 曹操 數萬--數10萬 迫降30萬
官渡之戰 曹操 2萬--10餘萬 殲7萬餘人
赤壁之戰 周瑜 5萬--20餘萬 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合肥之戰 張遼 7千--10萬 大敗吳軍
夷陵之戰 陸遜 5萬--數10萬 蜀國從此衰落
涼州之戰 馬隆 3500--數萬 平定涼州
前秦滅前燕之戰 王猛 6萬--30萬 殲敵近20萬
淝水之戰 謝玄 8萬--97萬 苻堅至洛陽,僅剩10餘萬
沙苑之戰 宇文泰 數萬--20萬 伏擊戰,殲8萬餘人
玉壁之戰 韋孝寬 不詳--15萬左右 城邑保衛戰,殲7萬餘人
金鄉之戰 於仲文 8千--10萬 全殲敵軍

隋唐五代時期:
淺水原之戰 李世民 不詳--10餘萬 消滅薛仁杲
虎牢之戰 李世民 3500--10餘萬 殲滅竇建德
唐平蕭銑之戰 李靖 不詳--40餘萬 平蕭銑
磧口 李靖 3千--不詳 殲數萬
蔡州之戰 李愬 9千--不詳 平淮西叛軍
奉天、靈台之戰 郭子儀 不詳--30餘萬(一說數十萬) 殲敵近10萬
太原之戰 李光弼 不滿萬人--10萬 城邑保衛戰,殲敵7萬餘人
雍丘之戰 張巡 3千--數萬 城邑保衛戰,不詳
睢陽之戰 張巡 6800--13萬 城邑保衛戰,殲12萬人
嘉山之戰 郭子儀、李光弼 不詳--5萬余 殲敵4萬
象牙潭之戰 周本 7千--數萬 俘5千
六合之戰 趙匡胤 2千--2萬 殲5千

宋遼金夏蒙元時期: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 劉舜卿 不詳--20多萬 擊退夏蕃聯軍
達魯古城之戰 完顏阿骨打 不詳--27萬 大敗遼軍
護步達岡之戰 完顏阿骨打 2萬--70萬 大敗遼軍主力
和尚原之戰 吳玠、吳璘 數千--10餘萬 俘萬余,大敗金軍
順昌之戰 劉錡 1.8萬--10餘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郾城之戰 岳飛 數千--1.5 大敗金軍精銳
陳家島海戰 李寶 3千--10萬 海戰,全殲金軍
採石之戰 虞允文 1.8萬--17萬 水戰,大敗金軍
海州之戰 魏勝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六合之戰 畢再遇 不詳--1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廬州之戰 杜杲 不詳--號8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邊堡寨之戰 成吉思汗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 成吉思汗 4萬--8萬 全殲
迦勒迦河之戰 哲別、速不台 不足3萬--8萬 全殲
賽約河之戰 拔都、速不台 不足5萬--10萬 全殲
鄂州之戰 伯顏 20萬--60萬 大敗宋軍
丁家洲之戰 伯顏 10萬--13萬 大敗宋軍精銳
厓山海戰 張弘范、李恆 數萬--20萬 海戰,全殲
虎嘯山之戰 張庭瑞、焦德裕 5千--數萬 大敗宋軍
鄱陽湖之戰 朱元璋 20萬--60萬 水戰,全殲

明清時期:
白溝河之戰 朱棣 10餘萬--60萬 死傷10多萬
上峰嶺之戰 戚繼光 1500--2千 殲敵倭寇300餘人
台州之戰 戚繼光 不詳 9戰9捷
渾河之戰 努爾哈赤 4人--800 奇跡
薩爾滸之戰 努爾哈赤 4.5萬--約11萬 殲敵約5萬人
寧遠之戰 袁崇煥 不滿2萬-13萬 殲敵或5、6萬,或10餘萬
貴陽之戰 王三善 2萬--10萬 扭轉了平叛戰局
清征達瓦齊之戰 阿五錫、巴圖濟爾噶勒 22--2千餘人 奇跡
渾河之戰 長齡 4萬--10多萬 收復南疆西四城

近代、現代時期:
南京之戰 徐紹楨 約萬人--約2萬人 攻堅戰
第一次反圍剿 毛澤東、朱德 約4萬--約10餘萬 殲1.2萬
第二次反圍剿 毛澤東、朱德 3萬--20萬 殲3萬
第三次反圍剿 毛澤東、朱德 3萬餘人--30萬 殲3萬
第四次反圍剿 朱德、周恩來 約7萬--近40萬 殲萬餘人
鄂豫皖蘇區第三次反圍剿 徐向前 近3萬--不詳 殲6萬餘人
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 徐向前 近8萬--20萬 殲8萬人
黃橋戰役 粟裕 7千--1.5萬餘人 殲敵1.1萬餘人
蘇中戰役 粟裕 3萬餘人--12萬 殲敵53700人
魯南戰役 粟裕 不詳 殲敵53530人
萊蕪戰役 粟裕 不詳 殲敵56800人
孟良崮戰役 粟裕 不詳--約45萬人 殲敵32680人
晉中戰役 徐向前 6萬餘人--約13萬人 殲敵100370人
豫東戰役 粟裕 不詳 殲敵93970人
淮海戰役 粟裕、劉伯承 60萬--80萬 殲敵555570人
九連山戰斗 不詳 不詳 5戰5捷,殲6個連又1個排

『肆』 中國以少勝多的七大著名戰役

巨鹿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昆陽之戰,淝水之戰,牧野之戰

『伍』 以少勝多的戰役

在西方,能真正意義上稱得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只有奧斯特里茨戰役、坎尼戰役和哈勒哈河,包括蘇沃洛夫在阿爾卑斯山的行軍也非常經典。

以下舉一些中國戰爭史上比較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
先秦時期
牧野之戰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萬——17萬,一說70萬 全軍覆沒
柏舉之戰 孫伍、伍員、磕閭 3萬——20萬 千里破楚,五戰入郢
陰晉之戰 吳起 5萬——50萬 大敗秦軍
伊闕之戰 白起 12萬——24萬 全殲
即墨之戰 田單 不詳 將燕軍逐出齊國
鄗代之戰 廉頗、樂乘 20萬——60萬 大敗燕軍
秦漢時期

巨鹿之戰 項羽 2萬——40萬 殲滅
彭城之戰 項羽 3萬——56萬 殲20萬
井陘之戰 韓信 3萬——20萬 滅趙,俘趙王歇
濰水之戰 韓信 數萬——20萬 滅齊,
昆陽之戰 劉秀 不足2萬——42萬 王邑僅率數千人逃回洛陽
祝阿、臨淄之戰 耿弇 數萬——20多萬 滅張步,平齊
赤亭之戰 虞詡 3千——數萬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兗州之戰 曹操 數萬——數10萬 迫降30萬
官渡之戰 曹操 2萬——10餘萬 殲7萬餘人
赤壁之戰 周瑜 5萬——20餘萬 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合肥之戰 張遼 7千——10萬 大敗吳軍
夷陵之戰 陸遜 5萬——數10萬 蜀國從此衰落
涼州之戰 馬隆 3500——數萬 平定涼州
前秦滅前燕之戰 王猛 6萬——30萬 殲敵近20萬
淝水之戰 謝玄 8萬——97萬 苻堅至洛陽,僅剩10餘萬
沙苑之戰 宇文泰 數萬——20萬 伏擊戰,殲8萬餘人
玉壁之戰 韋孝寬 不詳——15萬左右 城邑保衛戰,殲7萬餘人
金鄉之戰 於仲文 8千——10萬 全殲敵軍
隋唐五代時期

淺水原之戰 李世民 不詳——10餘萬 消滅薛仁杲
虎牢之戰 李世民 3500——10餘萬 殲滅竇建德
唐平蕭銑之戰 李靖 不詳——40餘萬 平蕭銑
磧口之戰 李靖 3千——不詳 殲數萬
蔡州之戰 李愬 9千——不詳 平淮西叛軍
奉天、靈台之戰 郭子儀 不詳——30餘萬(一說數十萬) 殲敵近10萬
太原之戰 李光弼 不滿萬人——10萬 城邑保衛戰,殲敵7萬餘人
雍丘之戰 張巡 3千——數萬 城邑保衛戰,不詳
睢陽之戰 張巡 6800——13萬 城邑保衛戰,殲12萬人
嘉山之戰 郭子儀、李光弼 不詳——5萬余 殲敵4萬
象牙潭之戰 周本 7千——數萬 俘5千
六合之戰 趙匡胤 2千——2萬 殲5千
宋遼金夏蒙元時期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 劉舜卿 不詳——20多萬 擊退夏蕃聯軍
達魯古城之戰 完顏阿骨打 不詳——27萬 大敗遼軍
護步達岡之戰 完顏阿骨打 2萬——70萬 大敗遼軍主力
和尚原之戰 吳玠、吳璘 數千——10餘萬 俘萬余,大敗金軍
順昌之戰 劉錡 1.8萬——10餘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郾城之戰 岳飛 數千——1.5 大敗金軍精銳
陳家島海戰 李寶 3千——10萬 海戰,全殲金軍
採石之戰 虞允文 1.8萬——17萬 水戰,大敗金軍
海州之戰 魏勝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廬州之戰 杜杲 不詳——號8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邊堡寨之戰 成吉思汗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 成吉思汗 4萬——8萬 全殲
迦勒迦河之戰 哲別、速不台 不足3萬——8萬 全殲
賽約河之戰 拔都、速不台 不足5萬——10萬 全殲
釣魚城之戰之戰 王堅 不詳——4萬
鄂州之戰 伯顏 20萬——60萬 大敗宋軍
丁家洲之戰 伯顏 10萬——13萬 大敗宋軍精銳
厓山海戰 張弘范、李恆 數萬——20萬 海戰,全殲
虎嘯山之戰 張庭瑞、焦德裕 5千——數萬 大敗宋軍
鄱陽湖之戰 朱元璋 20萬——60萬 水戰,全殲
明清時期

白溝河之戰 朱棣 1O余萬——60萬 死傷10多萬
上峰嶺之戰 戚繼光 1500——2千 殲敵倭寇300餘人
台州之戰 戚繼光 不詳 9戰9捷
渾河之戰 努爾哈赤 4人——800 奇跡
薩爾滸之戰 努爾哈赤 4.5萬——約11萬 殲敵約5萬人
寧遠之戰 袁崇煥 不滿2萬—13萬(或五六萬,或10餘萬)
貴陽之戰 王三善 2萬——10萬 扭轉了平叛戰局
清征達瓦齊之戰 阿五錫、巴圖濟爾噶勒 22——2千餘人 奇跡
渾河之戰 長齡 4萬——10多萬 收復南疆西四城
近代、現代時期

南京之戰 徐紹楨 約萬人——約2萬人 攻堅戰
第一次反圍剿 毛澤東、朱德 約4萬——約10餘萬 殲1.2萬
第二次反圍剿 毛澤東、朱德 3萬——20萬 殲3萬
第三次反圍剿 毛澤東、朱德 3萬餘人——30萬 殲3萬
第四次反圍剿 朱德、周恩來 約7萬——近40萬 殲萬餘人
鄂豫皖蘇區第三次反圍剿 徐向前 近3萬——不詳 殲6萬餘人
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 徐向前 近8萬——20萬 殲8萬人
黃橋戰役 粟裕 7千——1.5萬餘人 殲敵1.1萬餘人
蘇中戰役 粟裕 3萬餘人——12萬 殲敵53700人
魯南戰役 粟裕 不詳 殲敵53530人
萊蕪戰役 粟裕 不詳 殲敵56800人
孟良崮戰役 粟裕 不詳——約45萬人 殲敵32680人
晉中戰役 徐向前 6萬餘人——約13萬人 殲敵100370人
豫東戰役 粟裕 不詳 殲敵93970人
淮海戰役 粟裕、劉伯承 60萬——80萬 殲敵555570人

參考資料:春秋中文

『陸』 抗日戰爭中的以少勝多戰役

淮海戰役\\百團大戰\\南京之戰 徐紹楨 約萬人——約2萬人 攻堅戰

第一次反圍剿 毛澤東、朱德 約4萬——約10餘萬 殲1.2萬

第二次反圍剿 毛澤東、朱德 3萬——20萬 殲3萬

第三次反圍剿 毛澤東、朱德 3萬餘人——30萬 殲3萬

第四次反圍剿 朱德、周恩來 約7萬——近40萬 殲萬餘人

鄂豫皖蘇區第三次反圍剿 徐向前 近3萬——不詳 殲6萬餘人

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 徐向前 近8萬——20萬 殲8萬人

黃橋戰役 粟裕 7千——1.5萬餘人 殲敵1.1萬餘人

蘇中戰役 粟裕 3萬餘人——12萬 殲敵53700人

魯南戰役 粟裕 不詳 殲敵53530人

萊蕪戰役 粟裕 不詳 殲敵56800人

孟良崮戰役 粟裕 不詳——約45萬人 殲敵32680人

晉中戰役 徐向前 6萬餘人——約13萬人 殲敵100370人

豫東戰役 粟裕 不詳 殲敵93970人

淮海戰役 粟裕、劉伯承 60萬——80萬 殲敵555570人

九連山戰斗 不詳 不詳 5戰5捷,殲6個連又1個排

『柒』 解放戰爭時期萊蕪戰役的資料

1947年1月中旬魯南戰役結束後,隴海路以南整個蘇皖地區轉入敵後游擊戰爭環境。華中野戰軍主力北上轉入山東。根據中共中央指示,華東解放區對黨政領導機構進行了調整,部隊進行了統一整編。中共華中局並入華東局,蘇皖邊區政府取消;新四軍軍部改為華東軍區機關,取消原有的山東、華中兩個野戰軍的番號,正式成立華東野戰軍,以陳毅為華東軍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饒漱石為華東軍區政治委員,粟裕為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譚震林為華東野戰軍副政治委員,陳士渠為參謀長。華東野戰軍下轄第1、第2、第3、第4、第6、第7、第8、第9、第10、第11、第12縱隊,共11個步兵縱隊和1個特種兵縱隊。除留蘇皖地區兼蘇中、蘇北軍區的第11、12縱隊外,能夠集中使用的野戰軍主力為9個縱隊約27萬人,華東軍區部隊約有30萬人。
魯南戰役後,蔣介石錯誤地判斷華東軍區部隊傷亡重大,不堪再戰,遂急忙調集53個旅31萬人組織「魯南會戰」。南線國民黨軍以整編第19軍軍長歐震指揮8個整編師20個旅(整編軍相當於兵團),組成主要突擊集團,自台兒庄、郯城、城頭一線北犯臨沂。北線國民黨軍以第2「綏靖」區副司令長官李仙洲指揮3個軍9個師(未整編),組成輔助突擊集團,由明水、周村南犯萊蕪、新泰,進行南北夾攻,企圖迫使華東野戰軍主力在臨沂地區與其決戰。
針對國民黨軍的作戰企圖,華東野戰軍決心集中主力24個師的兵力,將誘北犯之敵誘進至適當地區,選其突出的一路圍而聚殲。1月31日,南路之敵開始北犯,但由於進攻之敵齊頭並進,穩扎穩打,不便分割殲滅。自膠濟路向南進犯的北線之敵李仙洲集團先頭部隊,於2月4日到達萊蕪。華東野戰軍認為與其待機過久,不如主動放棄華東軍區首府臨沂,遂決定迅速北上求殲李仙洲集團。2月10日,華東野戰軍除留第2、第3縱隊偽裝主力阻擊南線之敵外,主力隱蔽兼程北上。19日,華東野戰軍各部逼近萊蕪、顏庄地區。22日,北線之敵第46軍由新泰退至萊蕪與第73軍匯合,華東野戰軍即將該敵包圍。23日,萊蕪被圍之敵向北突圍,戰至中午華東野戰軍攻佔萊蕪城,切斷了北逃之敵的後路。隨後,華東野戰軍主力自東、西兩面發起猛烈攻擊,至下午5時,將敵人全殲,戰役結束。
萊蕪戰役,華東野戰軍以臨沂一座空城,換取殲來國民黨軍1個「綏靖」區指揮部、2個軍部、7個師共5.6萬餘人的重大勝利。此役,粉碎了國民黨軍南北夾擊,逼迫華東野戰軍在不利條件下與其決戰的計劃,這一戰役俘敵數量之多、殲敵速度之快,都創造了解放戰爭開始以來的最高紀錄。國民黨軍遭此慘敗後,在華東戰場整整一個月都未敢出戰。

『捌』 中國史上的經典戰役,,,

1、項羽破秦之巨鹿之戰;什麼是破釜沉舟?什麼叫氣吞山河?項羽給了答案,他以10萬楚軍向天下無敵的30萬秦軍發起了堂堂正正的進攻,結果獲得徹底勝利,成就了「霸王」之赫赫威名。
2、土地革命之淮海戰役;60萬對80萬,歷史以來在中原大地上最輝煌宏大的戰斗,堪稱大兵團運動戰的教科書,共產黨勉強湊足的60萬人馬戰勝了國民黨80萬精銳部隊並殲滅了其中的55萬。
3、白起破趙之長平之戰;從對峙、誘敵、圍困、殺俘,成就了武安君的威名與「紙上談兵」。前所未有的坑俘40萬,讓人膽戰心驚。
4、韓信破趙之背水一戰;韓信率領3萬漢軍,面對號稱20萬的趙軍,在井陘口向人們說明了什麼叫「置之死地而後生」,再以2000伏兵一舉合圍趙軍並消滅之。
5、孫劉破曹之赤壁之戰;沒什麼好說了,人人皆知,只是兵力大概為4萬:20萬,沒有演義說的那麼多。
6、東晉敗前秦之淝水之戰;什麼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還有「投鞭斷江」,8萬:80萬。
7、綠林軍敗王莽之昆陽之戰;2萬:42萬,劉秀領導的義軍一舉聚殲王莽主力,創造了著名大戰的兵力懸殊比之最大值。
8、岳飛破金之朱仙鎮大捷;「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飛在河南取得順昌、郾城大捷,粉碎了金「拐子馬」、「鐵浮圖」不可戰勝的神話,前鋒直抵朱仙鎮,拒汴京僅四十五里,如非12道金牌,宋朝歷史將完全改寫。
9、朱元璋破陳友諒之鄱陽湖之戰;中國古代水戰史上的典範,其時間之長、 規模之大,投入兵力、艦只之多、戰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朱元璋以20萬破敵60萬,奠定了江南基礎。
10、後金敗明之薩爾滸之戰;後金八旗6萬:明軍24萬,針對明軍4路分進合擊,努爾哈赤採取「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 去」的集中兵力、逐個擊破的作戰方針連破3路明軍,殲滅明軍十餘萬,從此奪取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

10.釣魚城之戰——攻不破的堅固堡壘,固城堅守的典範
主要相關人物:蒙哥、王堅
在蒙、宋聯合滅金後,公元1235年,宋、蒙戰爭全面爆發……公元1242年,宋理宗派率立戰功的余玠入蜀主政,余玠上任後積極構築了以釣魚城為中心的山城防禦體系……公元1251年,驍勇善戰的蒙哥(拖雷的長子)登上大汗寶座……1257年,蒙哥決定發動大規模的滅宋戰爭,他親自率蒙軍主力攻四川……1258年秋,蒙哥率軍4萬,與蜀中蒙軍匯合,分三路入蜀……一路勢如破竹,1259年2月,蒙哥親統諸軍兵臨釣魚城下,7日,開始攻城,但由於防守嚴密,屢攻不破……4月,下了持續20來天的雨,雨停後,蒙軍重點進攻護國門,一度攻上外城,但還是被頑強的宋軍民打退……5個月,釣魚城守軍在王堅的率領下頑強固守,加上釣魚城內可自給自足,釣魚城越發顯得高不可攀……其間,曾有人建議蒙哥繞開此城,以少量之兵牽制,而順江東進,但心高氣傲的蒙哥和眾將哪裡聽得進去……隨著久攻不克,飽受酷暑、疾病困擾的蒙軍損失慘重,加上愛將病死,氣急敗壞的蒙哥病倒在釣魚城下(病?受傷??不詳……)……7月,蒙軍開始撤退,蒙哥死於回軍途中………………
經典指數:6

9.城濮之戰——「退避三舍,後發制人」
主要相關人物:晉文公、尹子玉
春秋時期,晉、楚作為兩個強大的諸侯國,為成為中原霸主展開了一場戰略決戰……導火索是曾在「泓水之戰」中戰敗而歸附楚國的宋國,公元前634年,因為宋國看晉國崛起便轉而依附晉的保護,從而導致楚起兵攻宋,晉便借次機會與楚決戰……公元前633年冬,楚率領鄭、陳等多國聯軍圍困宋都商丘,宋趕忙向晉求救,晉文公遂於公元前632年1月親統大軍,渡過黃河進攻衛、曹(楚的保護國),以迫使楚北上,但楚不為所動……晉文公見此情況,一面用佔領的衛、曹領土分給宋一部分以堅定宋抗楚的決心,一面又利用外交手段挑撥齊、秦與楚的關系。逐漸掌握的戰爭的主動權……逐漸被動的楚軍在其統帥子玉的驕傲自負下,還是要與晉決戰,氣勢洶洶殺奔曹境內的晉軍,晉文公為避開楚軍的鋒芒,以還早年欠楚國人情為借口,退避三舍,以逸待勞。子玉見勢一直追到城濮,晉軍在此與齊、秦、宋諸國軍隊會合,決戰一觸即發……公元前632年4月4日,一場晉、楚間的戰車大會戰開始了,晉先是擊潰了戰了最差的陳、蔡軍,接著又佯裝敗退,誘敵深入,子玉果然盲目出擊,左、右軍均被圍殲,不得已,子玉只好引中軍撤退……不久,子玉自殺……城濮之戰便以晉軍的獲勝落下了帷幕,經此一戰,也使晉文公登上了中原霸主的寶座…………
經典指數:6.5

8.淝水之戰——以少勝多,亂中取勝
主要相關人物:謝玄、謝石、苻堅
公元316年,西晉滅亡,第二年,晉琅琊王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公元383年8月,統一了北方的苻堅不顧群臣的諫阻,親率前秦大軍90萬南下,殺奔東晉……東晉遂派謝石為大都督,謝玄為前鋒都督,率軍近10萬御敵……11月,謝玄率兵在洛澗大敗前秦軍,挫敵銳氣……由於力量懸殊,兵少糧缺,必須速戰,所以謝玄派使者激苻堅決戰,要其軍後退,待晉軍渡過淝水後決戰。苻堅見有「半渡而擊」的機會,欣然答應……本來前秦就士氣低落、內部不穩、陣勢很亂,這一退便無法收拾,結果在內奸朱序高呼「秦軍敗了」聲中前秦士兵紛紛逃命,亂成一團,此時東晉軍趁勢搶渡淝水,猛攻敵軍……就這樣,90萬前秦的烏合之眾全線崩潰……連苻堅也中箭負傷,狼狽逃走…………
經典指數:7

7.鉅鹿之戰——「破釜沉舟」,狹路相逢勇者勝
主要相關人物:項羽、章邯、王離
秦末,隨著公元前209年爆發的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各地曾被滅國的紛紛起兵反秦,項梁、項羽便是其中之一……當然秦也進行了殘酷的鎮壓,在秦大將章邯的鎮壓下各地義軍紛紛失敗……北方的趙軍被章邯、王離的40萬大軍圍在鉅鹿,趙王歇向楚懷王求救,楚軍統帥部遂決定,命宋義、項羽、范增率楚軍主力5萬餘人北上救趙……公元前207年10月,楚軍抵達安陽,但膽怯的主帥宋義不敢繼續進兵,還置酒尋歡……性情剛烈的項羽忍無可忍,在據理力爭無效後誅殺了宋義,諸將遂擁戴他為主將……此時,鉅鹿城中已危在旦夕,盡管燕、齊、魏等援軍已到位,但卻因畏懼而互相觀望,唯有項羽決心與秦決戰……12月,楚軍進抵漳水南岸,項羽一面派英布等率2萬人截斷秦軍糧道,切斷王離與章邯的連系,一面親率主力與王離的20萬大軍決戰,在進軍前命全軍只代3天的干糧,並渡河後沉掉所有船隻……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敵軍猛撲過去,楚軍各個奮勇死戰,九戰九捷,大敗秦軍……此時見大局已定,各國援軍便一擁而上,終於徹底擊潰了秦軍……接著不久,被圍的章邯也向項羽無條件投降……此戰之後,秦的滅亡便只是時間問題了……
經典指數:7.5

6.順昌、郾城、穎昌之戰——抗金名將們上演的連環好戲
主要相關人物:劉琦、岳飛、岳雲、楊再興、兀術
公元1127年,金朝統治者滅亡北宋後,不斷南下侵擾,但南宋的統治者只一味退讓、妥協,使得金軍越發猖狂……公元1140年5月,金經過一年的准備,撕碎南宋統治者苟且偷安的幻想,兵分四路大舉南下攻宋……新任東京(即開封)副留守的劉琦率領軍隊不到2萬前往東京途中,剛到順昌便傳來了東京陷落的消息……5月25日,劉琦率軍擊敗金數千游騎,首戰告捷。29日,金軍3萬四面圍城,劉琦在固守後還主動出擊,乘夜派500壯士冒著雷雨突入敵營,殺得金軍大亂……使敵被迫退卻……金國大將兀術見狀,親率精兵10餘萬日夜兼程,7天便達順昌城下,打算用他的王牌「拐子馬」攻城,劉琦鑒於形勢決定背水決一死戰……兀術見順昌城池簡陋便輕敵狂妄,加上劉琦用計散布自己貪圖安樂的謠言,進一步麻痹兀術,兀術果然決定輕裝急進……6月9日,金軍在人困馬乏之下便發起總攻,但均被順昌軍民頑強擊退,只好立營休息……劉琦主動出擊突擊金營,為了拖垮敵軍,劉琦不論日曬、暴雨不斷派人輪番襲擾敵軍……12日,兀術在久攻不下,只好引兵退走,劉琦趁機全軍出動,追擊並又大敗金軍……順昌之戰以南宋大勝結束……接著,南宋名將岳飛的反擊也隨之開始了,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岳飛的岳家軍連戰連捷,岳飛為了誘敵決戰,遂集結主力於穎昌地區,自親率輕騎駐守郾城……7月,金兀術挑1.5萬精騎自北向郾城壓來,岳飛命其子岳雲和楊再興出戰,岳軍每人持三件武器——麻扎刀、提刀和大斧,沖入敵陣,上砍敵人,下砍馬足,岳雲、楊再興更是奮勇當先,戰斗一直持續到黃昏,金終於支持不住撤退……但兀術並不死心,10日,增兵准備再戰,岳飛當即親率騎兵出擊,大敗金軍……兀術不甘心失敗,又集結了號稱12萬的兵力進到郾城、穎昌之間的臨穎,7月13日,張憲奉命率大軍向臨穎進發,前哨楊再興等300騎當抵達臨穎南的小商橋時,猝然與兀術的大軍遭遇,盡管眾寡懸殊,但楊再興毫無懼色,率眾死戰,僅殺敵便有2000人,最後全部慘烈戰死……14日,張憲的大軍趕到,擊退了金軍……同日,兀術親率3萬騎兵、10萬步兵又向穎昌殺來,此時前來增援的岳雲與老將王貴等,出城與敵決戰,岳雲自率800騎,反復沖擊突入敵陣,身受百餘處創傷,浴血奮戰到正午,終於大敗金軍……接著,岳飛又乘勝追擊,在離開封僅20公里的朱仙鎮擊潰金軍……至此,反攻中原的戰爭取得了重大勝利……但,後來,不提也罷……………
經典指數:8

5.官渡之戰——以少勝多的經典之作
主要人物:曹操、袁紹、許攸
公元199年6月,袁紹選精兵10萬,戰馬萬匹,准備南下與曹操逐鹿中原。曹操得知後積極部署迎戰,並於12月擊滅劉備,解除了後顧之憂……公元200年2月,袁紹向黎陽進軍尋機與曹操決戰,並派顏良領兵攻白馬。4月,曹操親領兵北上解白馬之圍,前鋒關羽、張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潰了顏良軍,顏良也成了刀下之鬼……接著在西退之時,文丑與劉備率兵追至,曹操此時只有600騎,而袁軍則5、6千之眾,曹操即令軍士將輜重丟棄道旁,袁軍紛紛哄搶財物,曹操乘亂攻擊,終於擊敗袁軍,殺了文丑,順利退回官渡……8月,袁軍主力進抵官渡,雙方互有攻守,相持達3個月之久,但曹軍處境因糧少而越發困難,恰在此時,袁紹的謀士許攸來降,並獻計襲取袁軍由淳於瓊把守的屯糧之所——烏巢,曹操遂親率5000步騎乘夜火燒烏巢……袁紹聞訊,只派少部分部隊增援烏巢,自己則率主力猛攻曹營,但早有準備的曹營哪裡攻得破……曹操在大破增援的袁軍後,燒了烏巢的全部糧草……消息傳來,袁軍大亂,曹軍趁勢出擊,大敗袁軍,袁紹只帶800騎逃回河北……官渡之戰的勝利,為曹操平定北方奠定了不可撼動的基礎……
經典指數:8.5

4.井陘之戰——「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
主要相關人物:韓信、陳余
公元前205年,劉邦在彭城慘敗給項羽,處境一度十分困難,便採納張良建議,命大將韓信率軍開辟北方戰場……公元204年,在韓信滅了魏王豹,又平定了代國後,劉邦便將他的精兵調走與項羽交鋒。10月,韓信統率3萬新兵東進擊趙,趙王歇聞訊即遣陳余率兵20萬集結井陘口(太行山著名關隘)防守……謀士李左車曾建議防守以拖垮韓信,但剛愎自用的陳余並未採納……韓信見趙有輕敵情緒,便決定出奇制勝,他先挑選2千輕騎潛伏在趙營側翼,接著命1萬人乘夜色偷偷越過井陘口,到綿蔓水東岸「背水」列陣,此舉更增長了趙軍的輕敵情緒……決戰之日,韓信先親率漢軍出擊,敵果然離營迎戰,在拼殺一陣後,韓信佯裝敗退,與「背水陣」匯合,陳余、趙王歇遂揮軍追擊,猛攻背水陣,但以無路可退的漢軍拚死抵抗,結果趙軍久攻不克,只好退兵,但此時趙營早已被韓信的2千輕騎佔領,趙軍頓時大亂,韓信當即指揮全線反擊……趙軍潰敗,陳余被殺,趙王歇被擒……至此,井陘之戰便以韓信的大獲全勝收場………
經典指數:9

3.赤壁之戰——以弱勝強,水戰、火攻之典範
主要相關人物:周瑜、曹操、黃蓋
在官渡勝利後不久,曹操基本統一了北方,但對於雄心勃勃的曹操來說當然遠遠不夠,為實現「天下混一」的偉業,公元208年7月,曹操親統大軍南下,在擊潰劉備後,不戰而降了劉琮(劉表次子)從而佔了荊州,至此兵力已達約23萬之眾……接二連三的勝利,使曹操未能聽取謀士賈詡鞏固修養的建議,而決定繼續攻吳……此時,在魯肅、諸葛亮的努力下,孫、劉聯盟形成,同時在周瑜等力排張昭為代表的投降主張下,10月,孫權命周瑜統率精兵3萬,先與劉備會師,而後繼續進發,在赤壁與曹操打了個遭遇戰,使曹軍受挫,退回長江北岸,隔江對峙形成……不久,周瑜利用曹操輕敵的弱點,先讓大將黃蓋「苦肉計」詐降,接著,在東南風大作之夜,令黃蓋以前往投降為名,率數十艘裝滿易燃物的艦船,直沖曹軍水寨,等曹操看見一個個火球沖來,阻止已為時已晚,加上曹軍的船隻均用鐵鏈連接,無法躲避,結果霎時便一片火海……此時,孫、劉聯軍全線出擊,一舉擊潰了已亂作一團的曹操大軍,也擊潰了曹操統一中國的夢想。接著,在孫、劉聯軍的窮追猛打下,曹操勉強逃回了北方……此戰後不久,三足鼎立之勢形成了………
經典指數:9.5

2.桂陵、馬陵之戰——「圍魏救趙」、「避實就虛」、「減灶誘敵」……,智謀的精彩對決
主要相關人物:孫臏、田忌、龐涓
戰國中期,魏國在李悝、吳起等賢士推行的改革下,逐漸強大起來,魏惠王繼位後更是積極推行擴張政策,這當然損害了其它大國的利益,矛盾激化……公元前356年,趙國與宋結好,這引來齊惠王的不滿。公元前354年,趙攻打依附魏的衛國,迫使其臣服,於是魏便以此為借口,出兵包圍了趙國都邯鄲……鑒於局勢危急,趙遂於公元前353年向齊求援(齊、趙有同盟關系),齊王聽從段干朋的建議,先只用少量兵攻魏的襄陵,牽制敵軍,坐山觀虎鬥……其間,由於魏樹敵太多,各個大國也紛紛襲擾魏國邊境……在魏圍邯鄲一年有餘後,齊見時機成熟,遂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孫臏鑒於形勢,提出「批亢倒虛」、圍魏救趙之策,田忌虛心接受,向魏都大梁進軍……剛剛攻克邯鄲的魏軍見狀,不得不由龐涓率主力回救,而只留少量兵力守歷盡艱辛才得到的勝利果實……此時,齊軍早以等候在桂陵地區,魏軍由於長期征戰,加上長途跋涉,面對士氣旺盛的齊軍的截擊,完全陷入被動挨打的困境,不僅遭到重創,連邯鄲也得而復失……魏國此戰慘敗後,仍有相當的實力。公元前342年,魏又發兵攻「兄弟之邦」——韓國(本是「晉」根生),弱小的韓國遂向齊求救,齊王聽取孫臏的建議,先口頭答應救韓,待兩敗俱傷時再出兵……魏雖受到竭力抵抗,但仍五戰五勝,此時韓再次向齊告急,齊威王見時機成熟,遂命田忌、孫臏率軍出擊……魏見齊又從中作梗,惱怒之餘便將兵鋒轉而指向齊國,魏王命太子申、龐涓領兵10萬,氣勢洶洶向齊軍殺來,孫臏見魏軍雖強悍但輕敵的弱點,便佯裝撤退,通過「減灶」迷惑誘敵,並在地勢險阻的馬陵布下了伏兵,一舉擊潰了魏軍……龐涓兵敗自殺,太子申被俘……從此,魏國開始陷入了衰落……
經典指數:10

1.柏舉之戰——「千里破楚、五戰入郢」,擊破強國的典範
主要相關人物:孫武、伍子胥、闔閭、囊瓦
春秋末期,南方的吳國在吳王闔閭勵精圖治,並大膽任用伍子胥、孫武等外來人才下,漸漸成為新興的強國,不可避免地與同是南方強國的楚國矛盾激化……早在公元前384年開始,兩國接連發生了10餘次戰爭,吳勝多負少,漸漸趨於主動地位,但驍勇善戰的楚國依然相當強大……公元512年,闔閭首次提出大舉攻楚,被孫武以時機不成熟為由勸阻,不過吳國高明之處在於,並不是坐等機會到來,而是主動創造機會,先是伐滅了楚國的附屬小國,接著又採用伍子胥的「疲楚誤楚」戰略,將軍隊分三支,輪番出擊,騷擾楚軍,不僅使楚軍疲於奔命,還麻痹了對手,使其以為只是「騷擾」而已,此舉實行了達6年之久……公元506年秋,楚攻蔡國,導致蔡和唐兩國與吳結盟,由於兩國位於楚的戰略要地,所以吳便在這年冬,闔閭與伍子胥、孫武等率傾國之兵3萬,在兩國同盟的幫助下順利「以迂為直」地突入楚國腹地,楚軍在囊瓦的率領下被動地倉促應戰,兩軍隔漢水對峙……貪功的囊瓦不等楚將沈尹戍軍到來,便擅自出擊。看到渡過漢水的楚軍,吳軍遂採取後退誘敵,並不時以小勝挫敵士氣,11月19日,吳軍終於在柏舉停住,列陣迎戰疲憊的楚軍,在闔閭弟弟夫概5千所部奮勇沖擊下,大勝楚軍。囊瓦棄軍逃跑……楚軍主力向西潰逃,吳遂實施追擊,並在柏舉西南的清發水,再次給予渡河逃命的楚軍以重創……接著又追上休息的敵軍殘部,再破之……並與回救的沈尹戍部遭遇,經過激烈的反復拼殺,終於再大破之,楚將沈尹戍戰死……至此,楚軍全線崩潰,吳軍便長驅直入,於11月29日,一舉攻克了楚都——郢……柏舉之戰便以吳的輝煌勝利落下了帷幕,同時也為吳的中原爭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典指數:10

『玖』 山東歷史上發生過的戰爭,,急急急!!

夏王相時期(約公元前20世紀) 夏相攻東夷之戰
夏王少康時期(約公元前19世紀) 夏少康復國之戰
夏王少康時期(約公元前19世紀後期) 夏少康滅澆之戰
夏王少康時期(約公元前19世紀後期) 夏季杼滅豷之戰
夏王少康時期(約公元前19世紀後期) 夏伯靡滅寒浞之戰
夏王少康時期(約公元前19世紀後期) 夏季杼攻東夷之戰
註:夏少康時期的都城就是在山東境內,東夷就是山東一帶。
夏商之際(約公元前16世紀) 商滅夏的戰爭
夏商之際(約公元前16世紀) 商湯滅葛之戰
註:商湯就是以前的東夷。
商王武丁前期(約公元前13世紀) 商武丁攻周邊各國的戰爭
西周初年(約公元前11世紀) 周公東征
西周初年(約公元前11世紀) 周公滅武庚之戰
西周初年(約公元前11世紀) 周公平管蔡之戰
西周初年(約公元前11世紀) 周公攻東國之戰
周昭王十六年(約公元前10世紀) 周昭王攻東夷之戰
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 周宣王東征
公元前490年 田乞發動政變,操縱齊國軍政大權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 燕攻齊之戰
周赧王三十年(公元前284年) 濟西之戰
周赧王三十一年至三十六年(公元前284—前279年) 即墨之戰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秦滅齊之戰
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至四年十一月 韓信破代、趙、燕、齊之戰
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十一月 濰水之戰
註:濰即今濰坊。
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 漢平七國之亂
新莽天風五年(18年)至東漢建武三年(27年)正月 赤眉起義
註:啟發於山東魯南一帶。
東漢建武二年(26年)三月至六年正月 東漢統一關東之戰
東漢建武五年(29年)十月 祝阿、臨淄之戰
註:臨淄即今淄博。
東漢中平元年(184年)至初平三年(192年) 黃巾農民起義註:范圍囊括山東。
東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 魯陽之戰
東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 兗州之戰
東漢獻帝建安十六年至十九年(211—214年) 益州之戰
西晉元康元年(291年)至光熙元年(306) 八王之亂
西晉元康六年(296年)至建興三年(315年) 西晉末年流民起義
註:范圍囊括山東。
北魏登國元年(386年)至太延五年(439年) 北魏統一北方的戰爭
北魏天安二年(467年)至魏皇興三年(宋泰始五年,469年) 青州之戰
註:今山東濰坊青州。
隋大業六年(610年)至隋亡(618年) 瓦崗農民起義
隋大業六年至十三年(610年—617年) 翟讓起義
隋大業七年(611年) 王薄起義
隋大業七年(611年)至唐武德四年(621年) 竇建德起義
註:四次起義均波及山東。
隋大業八年(612年)正月 隋煬帝第一次攻高麗之戰
隋大業九年(613年) 隋煬帝第二次攻高麗之戰隋大業十年(614年)七月 隋煬帝第三次攻高麗之戰
註:三次攻高麗都是從山東出發。
唐武德二年(619年)正月 李神通擊宇文化及魏縣、聊城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閏二月 竇建德擊宇文化及聊城之戰
註:今山東聊城。
唐中和四年(大齊金統五年,884年)四月至六月 唐滅大齊之戰
五代後周顯德二年(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十二月至四年三月 壽州之戰
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至三年 宋江起義
宋宣和七年(金天會三年,1125年)至南末端平元年(金天興三年,1234年) 宋金戰爭
南宋建炎元年(金天會五年,1127年) 紅巾軍抗金起義
金大安三年(宋嘉定四年,1211年)至金朝末年 紅襖巾抗金起義
元至正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1361年—1362年)十一月 元鎮壓紅巾軍山東之戰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 明攻山東之戰
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至四年(1402年)六月 明靖難之役
清順治二年(1645年)至九年(1652年) 清滅南明魯王政權之戰
1853年(清咸豐三年)5月至1855年5月 太平軍北伐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至1895年 中日甲午戰爭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1月至2月 威海之戰
1928年(民國十七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 濟南戰役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3月至4月 台兒庄戰役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3月 響堂鋪之戰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4月 大清溝之戰
1941年(民國三十年)3月至7月 膠東戰役
1941年(民國三十年)11月至12月 沂蒙山反掃盪戰役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1月 魯南戰役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2月 萊蕪戰役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5月 孟良崮戰役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6月至7月 魯西南戰役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9月至12月 膠東戰役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12月 萊陽戰役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3月至5月 臨汾戰役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4月至5月 膠濟路中段戰役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6月至7月 兗州戰役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9月 濟南戰役
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至1953年 華東剿匪
這些都是從這里剪貼的:http://bbs.voc.com.cn/thread-1521397-1-1.html
注釋是我加的,還有著名的棗庄鐵道游擊隊抗日戰爭和1950年解放青島、長山列島沒有收錄。

閱讀全文

與魯南戰役萊蕪戰役電影完整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哥傳奇電影粵語 瀏覽:44
電影大宅男演員表 瀏覽:127
美國大片免費電影全部完整版 瀏覽:119
音樂從未離開電影 瀏覽:600
電影背景音樂英文版的 瀏覽:703
鍾馗捉妖記完整版電影 瀏覽:548
法國電影氣質大叔 瀏覽:700
僵屍電影大全林正英中文 瀏覽:736
法國電影維多利亞種子 瀏覽:460
電影巜天堂小屋演員 瀏覽:107
張靜初孔雀電影完整版 瀏覽:990
電影網電影廬山戀完整版 瀏覽:416
電影孤獨的倖存者背景音樂曲譜 瀏覽:376
用哪個app買電影票最好 瀏覽:555
小馬哥泰國賭牌什麼電影 瀏覽:923
電影購票軟體背景圖片 瀏覽:472
過度呼吸電影完整版 瀏覽:730
變臉電影韓國完整版觀看 瀏覽:731
前蘇聯猶太人電影大全 瀏覽:307
絲瓜視頻電影在線觀看網站 瀏覽: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