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對中國電影的評價500字
寫作思路:根據題目要求,以「對中國電影的評價」作為主題,可以用過去的國產電影和如今的國產電影作為對比,然後舉例出自己看過的幾部電影作為例子進行評價,正文:
說到中國國產電影,十年前的我會對其嗤之以鼻。經過了十年的醞釀,十年後的今天再談到國產電影時,我心中的感情只有遺憾。
要說國產電影到底是給我留下了些什麼印象,那我的話就多了。
首先看看20世紀,我首先想到的便是大陸內地拍攝的黑白愛國片,高還原歷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愛國精神。看完往往使我熱淚盈眶,由內心散發出一種使命感。然而遺憾的是盡管影片本身沒有缺點,但沒有看點。最終某些幸運的也只能淪歷史老師用來教育學生的科教片。大多數都變成了歷史的塵埃。
再接著我就想到了香港電影。比如周星馳的系列電影,但他拍的大部分都是喜劇片,能留下來反復品味的實在不多。他是個好演員,但好電影考的不光是演員。香港電影給我的感覺就是大部分都一個樣,沒有什麼新意。不過這是建立在21世紀的觀點。在當時香港電影火爆整個大陸。只可惜現在能用來回味的經典卻是屈指可數。
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紀,中國的動畫電影享譽全球。但是後來動畫被視作小孩子看的東西,根本不被重視。
到了21世紀初,大陸的電影質量和數量都有了不小提升。但因為資金技術等的不足,在科幻片方面,特效技術的缺乏使中國一直沒有像樣的科幻片。因為相關部門的限定,恐怖片也被打壓,動畫片更是慘淡。能讓我留下印象的電影幾乎沒有。
到了最近幾年,我看了一下所謂的高票房國產電影。12年比較火的是一個叫《人在囧途》的喜劇片。我個人不討厭喜劇片,但我始終覺得一個沒有內涵只靠把人逗笑就完事的電影絕對算不上經典。
13年的《西遊降魔篇》,可以說是既有新意又沒有新意。它確實演繹了一個嶄新的西遊世界,但還是西遊,一個被拍爛的作品。再怎麼有心意的剩飯也只是剩飯。
14年有一個給我印象深刻的作品叫《西遊記之大鬧天宮》。這次劇情上不僅沒有新意還特別無聊,最關鍵的動作戲一筆帶過,唯一的看點就是美國多少年前就能做的特效。這種無內涵,無劇情,不搞笑的電影我是真的不知道哪來的高票房。大概是他們的宣傳片做得好,再加上人們開始有錢了,開始找樂子了。
16年,周星馳拍了個叫《美人魚》的片子,票房高是為了表示對星爺的尊敬,但正如我一開始說的,他是個好演員,但不是個好編劇。作為喜劇片一點都不好笑,如果一部電影連最基本的都做不好誰會去探究它的深層意義?
17年的《戰狼2》,我只能說很難評價,在戰場上接吻沒人打我也就不說什麼了。但可惜的是,這種完全不科學的英雄主義電影我在上個世紀的美國電影中已經看夠了。也許戰狼表現確實不錯,但我確實看不到美國某些電影中那種放飛的想像力以及深刻豐厚的內涵。
還有某些國產電影我都不想說什麼了,就比如《爵跡》。從頭到尾有幾個原創的設定?而它的票房卻硬是靠幾個大牌演員給扯上來了。
最後,我個人覺得中國也許並不缺電影方面的人才,但是文化局的限制是真的很嚴格。個人覺得如果能像國外一樣把分級制度做好應該會好一點。
⑵ 血戰湘江觀後感,如何評價
在「學習強國」平台上觀看了《血戰湘江》後,心情非常激動,那悲壯的畫面在腦海里久久不能散去。
「如果中國革命的勝利,要用我們的鮮血才能築成,那我們必須英勇獻身」、「誓死保衛黨中央過過江」,紅三軍團長和紅軍戰士的話時時縈繞在耳旁,革命者不怕流血犧牲,以大無畏、昂揚向上的革命精神給我以震撼和鼓舞。
該片是「八一電影製片廠」組織創作拍攝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影片以長征史上最慘烈的湘江之戰為背景,成功塑造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工農紅軍領導人在長征中不屈不饒的光輝形象,生動表現了紅軍34師官兵前仆後繼,勇於犧牲,全力掩護中央紅軍渡過湘江,為蘇維埃流盡最後一滴血的大無畏精神。
通過觀看這部影片,使我又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愛國教育,影片把我帶入到戰爭場面,聲光特效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
影片中一個個紅軍戰士指戰員流血犧牲使我感慨萬千,他們的視死如歸的氣概,他們對革命堅定不移的信念,讓我萬分敬佩。
而今我們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更加珍惜,緬懷先烈,銘記歷史,我們要學習繼承和發揚革命先輩的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的革命精神。革命先輩是我們的民族脊樑,正因為有他們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英雄精神,才有我們今天的立國之本,才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永遠值得每個中國人敬仰。
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不忘革命先輩的初衷,做一名新時代合格的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長征的革命精神不但沒有過時,更是我們現階段實現中國夢,建設更加繁榮富強祖國不竭的動力。
雖然我們進入和平建設時期,但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們不能忘記革命的初心,依然要學習長征精神,在改革開放新的征程中發揚不懼挑戰和革命的大無畏精神繼續前進。為社會乃至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的參與者、奮斗者、開拓者。
(2)革命電影觀後感評語擴展閱讀:
觀後感重在「感」。不少學生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致的描寫。
要聯系實際要寫好「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這里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⑶ 急!!電影觀後感和評價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
看完了《肖申克的救贖》,看了兩遍,每一次看的時候都覺得很震撼。我自認為自己算是一個對電影要求很苛刻的人,而它竟然能讓我連續的看上兩遍。這應該是我在今年看過的最好的電影了,也是我看過的電影里少有的幾部好片之一。我對它的評價已經超過了《勇敢的心》,雖然我朋友說我這評價很垃圾,不過在我看來的確如此,很想不通的是它為什麼沒獲奧斯卡獎。
電影里的ANDY是個真正的男人,而這也被稱作是一部男人們必看的電影。他因為妻子及其情人被殺而被誣陷入獄,並被判無期徒刑,由一個風光的銀行副總裁變成了一個囚犯,並在監獄里飽受著各種精神和肉體上的摧殘。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的一個人,心裡還滿懷著希望和夢想,就是這樣的一個堅強的不可理喻的人,在那種很絕望的環境下生活了20年以後,在出獄根本就沒有希望情況下,還能有勇氣向他最好的朋友RED繪聲繪色地描述他出獄後想要的生活。
ANDY:「你想過離開這兒嗎?」
RED:「當然。等到我長著長長的白鬍子的時候,等到我老糊塗的時候。」
ANDY:「告訴你我會去哪兒,澤華塔尼。」
RED:「澤華塔尼?」
ANDY:「墨西哥,地處太平洋的一個小地方。你知道墨西哥人是怎樣談論
太平洋的嗎?他們說那是沒有回憶的海洋。在海灘上開一個小旅館,買些不
值錢的舊船翻新,讓客人們包船釣魚。」
他用了20年的時間挖了那條在RED看來600年也不可能挖好的隧道,然後在一個雷雨交加的晚上,他,安迪.杜弗蘭,穿過自己挖的隧道,再爬過污垢的河流,在污水中沉澱掉他所有的「罪惡」,在彼岸洗凈,重生,然後奔向他的澤華塔尼。
然而20年,他應該會大有作為的20年,他都在這個叫做肖申克的的監獄里度過,為自己在20年前對他深愛的妻子的情感虧欠而救贖,並且用了整整20年的時間。
20年,如果換成是你,你會怎麼樣?你也許會變的和肖申克監獄里任何一個普通的犯人一樣,被現實折磨的放棄思想和希望,變成一個麻木的體制化了的人,混的好一點的話你可能會和老布差不多,再好一點最多也就和RED一樣了,在監獄里做一個能夠弄到東西的人,繼續發揮自己的作用,活得更接近一點正常人。然而更有可能的是,你也許只會和那個與ANDY一起進來的胖子一樣,做一個很菜的FISHEE,在一開始就向現實投降,不再掙扎,哭著求饒,最後被獄警活活打死。這就是現實,不管你接不接受承不承認,它都不會改變。你不可能會變成ANDY,因為他是獨一無二的。
換個角度來想一下,其實我們現實的生活和他們也是一樣的,只是環境不同罷了。在我們的這個環境裡面,我們都活的和他們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不管一開始我們會有怎麼樣的理想,會有多麼堅定的意志,不管我們是多麼的想要把現實的生活變成自己想要的種種,最後我們都只能是被它所同化了,這也許只需要一瞬間的時間,也許會用上10年、20年、30年甚至是像RED一樣的40年,我們的意志一點一點地被各種事實消磨殆盡,我們的理想最後也會被自己所拋棄或者忘記,然後我們會象肖申克監獄里的犯人們一樣,懶散地接受命運給予我們的各種安排。這就是生活——大多數人的生活。
但是安迪.杜弗蘭,他並沒有沿著這條絕大多數人都在走的路走下去,他從一開始就是個異類,在現實面前他選擇了沉默,但並不這並不表示妥協,他看似弱不禁風,卻一出現在監獄里就讓老謀深算的RED輸了兩盒煙。他堅強地接受著監獄里的種種現實:變成犯人的事實,心裡的落差,被變態的同性戀不停的騷擾和毆打,身上常有的新傷......這就是他的生活,他默默地全盤接受,忍受著並不說一句抗議的話,連其他的犯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就象RED後來說的:我必須承認有些鳥是關不住的,它們的羽毛是如此的鮮亮。他說的是ANDY,ANDY也的確就是這樣的一種鳥。在這種常人無法忍受的現實面前,他還在憧憬著美好的未來,還在對RED講述著在RED看來一直都只是Shit的希望。我喜歡他這樣的憧憬,讓人還有繼續堅強下去的勇氣。在ANDY越獄出去以後他給RED留了一封信,他在裡面說道:「Red,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RED在念這封信的時候我被感動的熱淚盈眶,沒有任何一點虛偽做作的成分。也許是經歷過絕境並在劫後生存下來的人才會有如此深刻的感悟吧,他給人的感覺是如此的真實。
一個堅強的人只能夠拯救自己,只有一個偉大的人才能夠拯救其他人。毫無疑問ANDY是堅強的,所以他拯救了自己,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並開始了新的生活,而同樣毫無疑問的是他也是偉大的,所以他也拯救了RED,沒有讓RED步老布的後塵。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在忙碌著,就像老布說的,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老布是可悲的,他選擇了後者。RED是幸運的,ANDY讓他選擇了前者。然而更可悲的是,生活並不會在需要的時候給予我們選擇的機會,就像老布,他無從選擇。想到這的時候我就會感到很慶幸,慶幸自己不用去做這樣的選擇,慶幸自己還在碌碌無為的活著。
Hope is a good thing,ANDY一直都這樣認為,無論是在監獄里還是在外面,都始終堅信;RED開始在監獄時把Hope稱作為Shit,然而他最後還是信了,而且信的很虔誠。不管現實怎樣,即使是在絕境面前,我們都應該心存希望,不是嗎?就像ANDY,當他最開始憧憬著要在澤華塔尼開個小旅館買一條小船,日落看星辰,走到沙灘,踩著海浪,感受自由的時候,澤華塔尼還在墨西哥,遠在天邊,而他在美國的肖申克,在監獄里,連最基本的自由都沒有。然而他最終還是到了那個他夢想中的沒有回憶的地方,美的像天堂一樣的地方。希望就是這樣的一種東西,無論你自由還是不自由,在困境中或是在悠閑地享受生命,還在掙扎著或是已經置所有的一切以度外,你都可以擁有,並讓你可以更加堅強地面對現實。人是要活在希望中的。
整個電影都是在RED的獨白中進行著,很喜歡這樣的獨白。在所有的事情都已經發生結束事過境遷以後,以一種很坦然的語氣娓娓道來,就象是在講述一個別人的故事,所有的經過都與自己無關,其中的個中滋味都已忘卻或是根本就無關緊要。只有經歷過大是大非的人才能這樣。他的聲音是如此的睿智並具有穿透力。
我不知道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澤華塔尼這個地方存在,還是這只是劇作者編出來的一個地名。不管怎樣,我都相信會有這么一個地方,無論它是存在於人們的想像中還是在現實的世界裡,我都相信那裡的海水會像想像中的那麼藍,那裡會有沙灘和小船,可以看到日落和星辰,就像希望中的那樣。
⑷ 如何評價電影《虛擬革命》
看了BBC的虛擬革命,這是一部不斷在拋問題的紀錄片,告訴你過去,現在和可能的未來,但並無結論。也許紀錄片就如此,陳述後留下思索不做預言。
這部片子能讓人駐足深思,思考的問題已不限於科技,更多是從社會的角度。互聯網的產生除了科技的進步,它更夾著社會層面的思潮,這些才鑄就了以分享,開放,自由,平等為關鍵詞的互聯網精神。在這樣的背景下,當今天我們網路話語權逐步被大型商業機構所主導,人們獲取信息在某種程度上都被過濾過,那麼網路世界是否是現實世界的虛擬版,只不過它用一種新型的組織來代替傳統意義上主導話語權的組織?
分布式的互聯網由巨大的集群構成,沒有人能夠關閉它,充其量只能對信息過濾,信息的流通和分享為社會的變革創造了可能,但同時它也快速的傳播謬誤,讓人們為一個目標前進時覺的並不孤單,但這個目標可能是好,也可能是壞。這是否又是一個不可調和的問題?
我們使用著海量的免費服務,虛妄的認為互聯網能提供了一個私密的空間,事實上我們的信息被收集記錄,並可能永遠都無法被擦除。智能推薦是真正服務於唯一的我,還是逐漸去除我的個性將我變成標准樣本大類中的那個共我?隱私信息的商業化使用在我們茫然無知時卻詢問我們:隱私的界限到底在哪裡?它們的使用是否會改變你?
社交網路真的讓我們聯系的更精密或者是能結識更多的人么?還是說他的火熱只是產品為社交而設計?將過去你要告訴我我才知道的模式改變為new feeds。
我們是在同我們的工具一同再進化嗎?聊到這點和KK離的好近
⑸ 什麼叫影評評語怎麼寫急
影評評語就是影視評論。意思就是在觀看一段電影、電視劇、記錄片之後,對影視劇進行評價。可以從視頻的內容、故事情節、社會影響、拍攝手法、導演構思、視聽語言等方面進行評論。
影視評論字數有800字、1000字、2000字的,在編導藝考中會說明。影視評論相當於議論文,運用議論文的寫作手法去寫,不要寫成抒情類的觀後感。
怎麼寫有以下幾點要素
把握新意
寫影評要有新意,要有獨到的見解,抓往要點,自感而發。
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內容,結合台社會現買;二是要准確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實質,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內涵。
例如對張藝謀電影的分析要緊扣住時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從思想意義角度分析,如鞏俐在張藝謀電影中的形象塑造,張藝謀電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開掘的領域。
對影片作實事來是的評價,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不是顧其一點,而是觀照全片。
實事求是
顧及編導的意圖、表演的全部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歷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與評價。
不能強導演、演員、片中人物所難,求全責備。同樣我們在寫影評時,也不能人雲亦雲。
掌握視聽語言
電影是一門聲畫結合、視聽兼備的藝術。了解電影的視聽語言,也就是電影的具體表現手段,是真正讀懂一部影片的關鍵所在。當然啦,在專業考試中,不會對考生的專業水平有很高的要求。但是!電影的基本創作手法還是應該掌握的,在影片分析的寫作過程中,適當運用專業性的語言,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文章的專業水準,而這,也就相應的提高了你的專業成績。
累積觀影經驗
要想提高自己的電影欣賞水平,多看電影是一個比較好的辦法。只有多看,才能使自己從一個普通的電影觀眾過渡到一個較高層次的鑒賞者,甚至准專業者。而一定的看片量的積累,會成為你將來進入專業院校學習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作為一個高中生,學習壓力比較大,課余時間不多,要有選擇地去看。說實話,其實樂樂老師學習攝影專業來說,大部分會看一些具有典型意義的電影,以及畫面色彩濃郁的電影。
幾種寫作框架可以參考一下
第一種
第一部分:誇贊這部電影所帶來的意義。
第二部分:詳細說明這部電影有哪些突破。
第三部分:對於導演意圖進行解讀。
第四部分:評論電影鏡頭的特點、分析鏡頭表現方式有哪些獨特之處。
第五部分:電影中所處的歷史時代對自己有哪些啟發後者新的發現。
第六部分:總結全文的整體思想。
第二種
第一部分:大體介紹一下電影的劇情。表達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二部分:從導演的意圖出發評論電影的主題、導演要表達的思想。
第三部分:評論印象最深刻的電影情節對於解釋主題有什麼樣的幫助或者作用。
第四部分:分析視聽語言,從攝影的角度評論電影畫面。
第五部分:做最後的總結。
⑹ 寫正能量電影的評價100字
《肖申克的救贖》毫無疑問是一部好片子,沒有動作,沒有特技,甚至沒有美人,卻依然能深深打動觀眾,並且歷經十幾年而魅力不減。它靠什麼吸引我們?
有人說是因為它反映出了「人性之韌」。確實,用一把小榔頭,近20年的時間,在人身控制極為嚴格的法西斯式監獄,挖出了一條逃生的小隧道(或許叫敲鑿出了一條小隧道更合適,那個榔頭實在太小了)。這難道不是體現了人的韌勁嗎?
不過我覺得這個情節明顯是戲劇化的,這只是導演在情節安排上的需要,這樣的結尾只是為了反映安迪的「自我救贖」最終成功了,否則整個情節和主題難以為繼。所以有人認為,《肖申克的救贖》反映的其實是「希望」對於人是多麼寶貴。是的,片中直接講到希望的地方就有很多。比如安迪在逃獄後給瑞德的信中所說的:「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或許這正是作品和導演想告訴我們的。「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free。」這句話已成名言。
對我來說,《肖申克的救贖》打動我的地方不僅於此。
先說說我對影片中人物的看法。一個鯊堡監獄,裡面的囚犯和官員,似乎是我們這個社會的眾生相。
典獄長諾頓高高在上,平時道貌岸然,對聖經倒背如流,實際上攫取利益時不擇手段,殘酷、陰險而貪婪。獄警長海利和其他警員,兇狠殘暴,充當諾頓的打手,草菅囚犯的人命。他們是不是象極了我們現實中的掌權階層?我稱之為鯊堡這個「小社會」的統治者。
囚犯中也有不同。除了主人公安迪之外,瑞德(Morgan·Freeman)當然是關鍵人物,我認為他是整部影片的線索:其實,整部電影中對白不多,影片很多想展現的東西都是通過瑞德的獨白說出來的,其中多半都是瑞德對鯊堡生活的反思總結和他對安迪的解讀。
瑞德是一個睿智的人,他在鯊堡混得非常好,犯人們的需求「沒有他搞不到的」。他的智慧也洞悉了鯊堡生活的本質,他對安迪說:「在鯊堡,希望是一個危險的東西」,這是智者之言。放在我所處的環境中,人們一定會說「瑞德同志非常成熟老練」雲雲。但是,和現實中的那些所謂「智者」一樣,盡管瑞德看清看透了鯊堡的本質,但他沒想過去抗爭,更不用說是影響和改變別人,他只是順應鯊堡的規則以求自保。直到安迪出現,改變了他,並最終引導他走向了自由彼岸。
湯米,影片主要人物中最晚到鯊堡的,他和安迪一樣,對生活充滿希望,並在安迪的幫助下為之努力,可是他年輕幼稚不懂自保,結果在即將獲得成功的時候,因為知道了安迪被冤的真相而被諾頓和海利謀殺。
博格斯三姐妹,瑞德說他們是「禽獸」,是鯊堡這樣一個環境中「培養」出來的雞奸狂,我們可憐的主人公安迪數次慘遭其毒手。博格斯他們雖然不是鯊堡統治者的一分子,但他們是統治者威脅其他囚犯的工具。在湯米被諾頓和海利謀殺之後,安迪拒絕為諾頓洗黑錢,諾頓就曾以此威脅。但博格斯最終也是因為欺負安迪,影響了諾頓和海利們的貪污而被打成廢人。
當然還有圖書管理員布魯克斯,這是最讓我震撼的一個角色。老布的一生,深刻反映了「體制化」下人的一生。在鯊堡度過了大半輩子,終於被假釋,獲得了自由,可一旦離開了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人,他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有了身體的自由,但其實他的靈魂早已被鯊堡扼殺,屬於他自我的世界已經被壓縮到了最小。最終他只能選擇從這個已經完全不屬於自己的世界消失。為什麼要安排老布這樣一個人物呢?我覺得導演是想告訴我們,如果沒有安迪出現,老布就是瑞德和其他絕大多數囚犯們的未來。他是不是也象我們現實生活中許許多多人的未來呢?
而安迪(Tim·Robbins),我們的主人公,他是一個真正的人。「It takes a strongman to save himself,and a great man to save another。」瑞德可以說是一個「Strong man」,而安迪則是一個「Great man」,他救贖的不僅是自己,他也盡一切努力拯救囚犯們的靈魂。實際上整部影片關於他挖隧道逃生的情節是惜墨如金,以至於安迪逃走那一幕讓我感覺相當突兀,這說明神乎其神的逃獄並不是影片的主題。而且瑞德告訴了我們,安迪在挖好地道之後並沒有立刻逃走,他最終離開是因為湯米的死讓他看清了諾頓們的殘忍無情,看清了自己並沒有能力救贖其他的囚犯。也就是說,盡管安迪已經做好了逃獄的准備,他也沒有馬上逃走,雖然他有擁抱自由的極切渴望——在他逃出鯊堡之後站在小河裡擁抱風雨的那個俯視鏡頭相信觀者都會印象深刻——但他仍然留在鯊堡幫助那些「無希望的人」。影片主要就是在這方面進行描寫,我想這也是影片叫《肖申克的救贖》而不是《安迪·杜佛瑞的救贖》的原因。
安迪利用自己的特長為諾頓們洗錢,為囚徒們爭取著不多的權益和精神空間,比如當安迪頭一次利用理財特長為海利做事時,所要求的只是讓海利請難友們喝酒,他自己不喝,微笑著看著瑞德和赫伍他們喝,別人都不懂安迪為什麼這樣做,瑞德明白,因為那一刻安迪讓他自己和別人都享受到了自由的感覺。
再比如建設監獄圖書館、教湯米識字和幫助他考試等等。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利用監獄廣播為眾人播放《費加羅的婚禮》那一幕,那個情節非常恰當地體現出,安迪的救贖確實對鯊堡眾囚頗有意義,而安迪也是一個真正的救贖者。特別是,當諾頓和海利們站在門外向安迪發出警告的時候,安迪卻面帶微笑地把留聲機的音量調到了最高——可怕的懲罰就在門外,但是安迪沒有退縮。這是真正的勇者!一個偉大的人!以至於我有這種感覺,安迪來到鯊堡壓根就不是作為囚犯去的,而是作為救贖者去的。
寫到這,可以回答以下問題了:《肖申克的救贖》到底是什麼如此打動我?又為什麼如此打動我?
首先,是「institutionalizing」對人性的摧殘。片中多處對此有篇幅或長或短的提示。長的如老布這個角色,短的如瑞德的只言片語,他在假釋後,不用向誰報告請示就能WC了,但他甚至因此而不習慣,「一滴尿都擠不出來」。再有象其他犯人,對於安迪所做的事,比如讓海利甘心請犯人喝啤酒,放歌劇給犯人聽,甚至每一個和獄方對話的情景,都是其他犯人津津樂道的談資,他們覺得安迪的所作所為真是難以想像的。這樣的情節,讓人想起了魯迅先生的作品。
其次,我認為這部電影主要就是在回答「面對『institutionalizing』應該怎麼辦?」這個問題,而作者把所有我認為正確的答案集中在了安迪身上。有四點:
首先,對人生要保有希望,永遠不棄。前面說到了,安迪在逃獄後給瑞德的信中說:「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還有一個情節我也覺得說明了這一點,再進鯊堡的前幾年,安迪遭到莫格斯三姐妹的十幾次毒打和輪奸,但是在這樣的黑暗生活下安迪並沒有沉淪,他能做到,唯一的解釋就是,安迪心中獲得救贖嚮往自由的信念在不斷的給予著他希望。(連理想和希望都沒有的人,只是一堆行屍走肉,不管他富可敵國還是貧無立錐。)
其次,要有足夠的勇氣。安迪首次面對海利時;面對莫格斯們的侮辱時;特別是為犯人們播放歌劇時,做這些事中的每一件都面對著生死考驗,但他毫無懼色,沒有勇氣怎能做到!(有理想而無勇氣,那這理想幾乎等同於無。)
第三,要有堅持行動的毅力。用一把可以藏在書中的小榔頭,用近20年時間鑿出一個逃向自由的隧道,沒有毅力是絕對不行的。此外,堅持六年如一日的寫信給州議會爭取拔款,為犯人們建圖書館也是片中著墨較多的反映這一點的情節。(沒有毅力和恆心的人,最高的成就只能是夢想家。)
第四,就是要有行動的智慧。這一點不必多說,相信看完全片,你會在心裡贊一聲安迪的才華和智慧。他的計劃宏大而完美,安迪之所以能完成救贖並處罰諾頓與海利們,靠的正是他的智慧。(有勇氣、有毅力,卻沒有智慧,那最終的結果往往並不是成功而是挫折和失敗。理想仍然可望不可及)
⑺ 電影觀後感老師怎麼寫評語
看得很仔細,也有自己的感觸。文章寫的很好,希望繼續努力。
⑻ 戰爭電影觀後感的評語
一直都想看《建國大業》這部影片,但都因為種種原因而錯過了。或是太忙,或是不記得。剛好我們這次的思修課要求寫其觀後感。這樣我們寢室就專門抽出一個晚上在一起觀看了這部影片。
說實在話,看過以後,我並未對這部影片本身有多少感慨之處。當然我不是影評家,對於影片的藝術魅力和價值我沒有多大的興趣和能力去評價和分析。但作
為一個觀眾,像大多數而言,看的過程也是個數數的過程,數什麼呢?其陣容之大,明星之多,也許是這部影片的亮點所在啦。那為什麼如此多的名人大腕願意參與
到這部影片的拍攝,並以能成為其中的一個小角色而驕傲呢?
當然不是因為這部影片的導演有多厲害,而是在於這段歷史。
對於這段歷史,我想很多人都能滔滔不絕,因為裡面有太多的故事,或是讓人振奮,或是讓人激動。。。。。。
回顧過去,自抗日戰爭結束後,我們打破了日本不可戰勝的神話,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我想全國人民都以為黎明已經到來,可這卻恰恰是黎明前的黑暗。
國民黨和共產黨的矛盾由原來次要矛盾上升到主要矛盾。這種矛盾表現在政權和勝利果實的爭奪,但他們的方式和手段卻是決然不同,國民黨為了一黨獨裁,開始大
肆殘害民主派人士和共產黨員。像影片中所演,聞一多先生在講台上對著那些進步人士慷慨激揚的演講。大聲號召著「反對分裂,要求團結」這無不讓人感覺到振奮
和激勵人心。可就是這么一個偉大的詩人卻在演講後被國民黨分子亂槍射死在巷道里。我想對於處在民主和平年代的我們來說,是無法想到當時的黑暗的。有的只是
對這種畫面的憤慨而已。
對於民國以後的歷史,我是比較感興趣的,看過很多這個時期的史料、人物傳記和影片。因為這是一個處於新舊交替的年代。不管在文化上,思想上,還是生
活方式上都是處於一個過渡的階段,是現代生活的雛形。其人們的復雜性是讓人難以分析和解釋的,是一種很微妙的聯系。我想也許是因為其矛盾之多,在這個時期
而一並而出吧。
對於當時的四大家族,掌握了民國大部分的財富。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當蔣介石之子蔣經國作為督員來到孔家,當時孔家為了自己的商業利益,不顧國家的
危難
,囤積居奇,哄抬物價。導致經濟一片混亂,物價橫飛。蔣經國看到此景,也想整頓過,但蔣介石告訴他:整一個孔家有什麼用呢?整個民國都這樣啦。當然這有些
藝術色彩,但確實是預示著民國大廈將傾的趨勢。的確,經濟決定政治,一個國家的根基都沒啦,這個政府也就完了。
對於這段歷史,要講的確實很多很多,每一個人物,他們的故事都是傳奇;每一個事件,都能讓你揣摩出許多東西來。在這里也就不一一列舉啦。
我想看了這部影片後,我想給人最大的視覺反差就是國民政府和共產黨的環境。國民勢力的中心在南方,其政府在南京,可謂物質豐富,環境優越。他們住的
是花園洋樓,其豪華奢侈之景映入眼簾。而對比共產黨所在地-----延安。看到毛主席住的窯洞,看到他吃辣椒的樣子,感覺是那麼樸素、親切。我想大家看了
這部影片肯定記得這么一個場景吧;當國民黨空襲延安時,毛主席正在睡覺,當大家勸他離開時,他毫不在意的說:慌什麼,就算真要炸,也不一定炸到我啊。雖然
是一句簡單的話,卻可以看出一代偉人的鎮定和樂觀。
這部影片,跨越之大,內容之多,情景之簡約。當然是不能反映全部的歷史的;我在這里一千多字的感想,當然也只是冰山一角罷啦。
7
⑼ 紅色之子,單刀赴會評價觀後感1000字,急呀!
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重要是描寫感受,具體如下:
《紅色之子·單刀赴會》根據1945年10月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烏蘭夫解散偽內蒙政府、維護祖國統一的真實歷史事件改編,講述了抗戰勝利後,烏蘭夫臨危受命,以非凡的政治智慧解決了所謂「內蒙古人民共和國臨時政府」的危局,最終帶領內蒙古人民走上了民族區域自治的道路。
烏蘭夫在蒙古語里是「紅色之子」的意思。當時正值盛年的烏蘭夫面對內蒙古分裂勢力從容應對,一面努力在政治上占據輿論高點,另一面躲避來自敵對勢力的暗算迫害。最終,他成功地制止了分裂勢力的圖謀,得到了中共中央的高度肯定,被周恩來總理稱贊「一個人解決了一個『共和國』,是真正的單刀赴會」。
影片中的烏蘭夫能文能武,騎射俱佳,還會蒙古族摔跤。影片展現了大量驚險刺激的武打場面,並運用了類型化的「槍戰戲」與蒙古族題材電影特有的草原「馬背戲」,充分展現了這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戰斗風采。
但影片更為引人入勝的卻是內景中的辯論成分。這種論辯具有切實的現實意義。烏蘭夫回到家鄉時有很強的宣傳自覺,要讓更多的人了解黨的民族政策。圍繞這一點展開的論辯是影片中最「硬核」的部分,充分展現了烏蘭夫卓越的理論素養和論辯才華。
比如,當蘇聯長官要以民族自決理論來使所謂「內蒙古共和國」合法化時,烏蘭夫反詰:「民族自決就不需要共產黨的領導嗎?」一語點醒夢中人,體現了一個共產黨人在處理民族工作時的清醒頭腦,也在復雜情勢中扭轉了被動局面,迅速化險為夷。
而在競選內蒙古人民代表大會主席的會場上,影片設計了一個青年女教師娜仁托婭的形象。她以烏蘭夫不會講蒙古語為由,否認烏蘭夫是蒙古族,認為烏蘭夫沒有資格成為人民代表。這種論調在歷史長河中一點也不陌生,尤其是在涉及民族身份意識時,很容易占據道德制高點。
烏蘭夫的反詰堪稱典範,他從歷史中阿拉坦汗時期蒙古族的社會發展狀況出發,對當時內蒙古土默特地區的民族政策做了精闢的點評。由於阿拉坦汗理政時期採取了善待招攬漢族人的政策,漢族人開始進入土默川。
在各族人民共同奮斗下,土默川社會發展突飛猛進,經濟繁榮。時至抗戰勝利後,土默川一地的蒙漢雜居已逾三百餘年,烏蘭夫指出自己對母語的遺忘是歷史原因所造成的,而非個人自主選擇。
娜仁托婭似是而非論調的前提,是對蒙古族文化採取了一種文化本質主義的態度。文化本質主義是一個外來詞,意為把某種特徵賦予給某個個體或群體,並把它當成這個個體或群體的本質,而且認為這個本質是凝固不變的,不會受外界和時空的影響。
比如說,認為東方人是內向的、偏於安靜的,等等。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看,娜仁托婭的觀點無視中國民族交融歷史的復雜性。
烏蘭夫尖銳指出,娜仁托婭在有不會蒙古語的蒙古學子的學校里執教,持這種觀點會誤人子弟。這種罔顧歷史、孜孜以求純正民族文化的觀點,在現實中只能是被反動勢力所利用的狹隘民族主義。
隨後,烏蘭夫抓住時機宣傳了黨的政策,打消了一些王公貴族和宗教人士的顧慮。他舌戰群儒,強力扭轉了辯論中的被動局面,指出中國共產黨的目標是要實現全民族、全中國的真正解放。
烏蘭夫的論辯有破有立,對普通的勞動人民具有極強的說服力,與那些唱著高調卻只想個人榮華富貴,害怕因勾結日本侵略勢力而招致歷史審判的權貴階層相比,高下立判。毫不意外,烏蘭夫在競選中勝出。當時在座代表終於明白,只有拋棄狹隘的民族觀,走共產黨指引的道路,才能挽救民族的危難。
烏蘭夫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民族工作理論與實踐,奠定了新中國成立後民族政策的基礎。影片再現的當年老一輩革命家在歷史關鍵時期的辯論,對於當下廣大民族工作者而言,具有很強的現實教育意義。
有時候,主人公烏蘭夫的對白,好像是面對著當下觀眾發出的。這不僅是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好教材,對於當今社會上的一些錯誤認識,也具有很強的針砭功效。
電影的結尾音樂是重新編曲的《鴻雁》,杭蓋樂隊把這首平素聽來深情、舒緩的蒙古族歌曲唱得激情洋溢、鬥志高昂,可以說是一曲革命版的《鴻雁》,令人耳目一新。這是畫龍點睛的一筆,與影片所展示的革命者的精神相得益彰。
(9)革命電影觀後感評語擴展閱讀
觀後感注意事項:
1、重在「感」
不少學生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
2、聯系實際
要寫好「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這里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