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跪求《邊城》800字讀後感
生活是幸福的、是快樂的,但有時生活也是悲哀的、痛苦的。
在川湘交界的一個名為「茶峒」的小山城附近,有一條小溪,在溪邊有一座白塔,塔下住著一戶人家。獨門獨院里,只有爺爺老船夫和孫女翠翠兩個人,還有一隻頗通人性的黃狗。老船夫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小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人。每天給進城的人渡船是翠翠和她的祖父唯一的工作,有時祖父進城打酒,翠翠就和黃狗為客人渡船,而黃狗也聽話地為主人拉繩引船,動作嫻熟敏捷。這樣,生活過得平淡而又快樂。
直到那一年的五月端陽,翠翠第一次遇上了儺送二老岳雲,我就知道他們兩個之一定會有不尋常的事情發生。我帶著心中的想像繼續看了下去,又讀了三章,我漸漸失望了,故事好像並沒有按照我心中的想像繼續發展下去,翠翠還沒有又一次的遇上二老。當看到翠翠第二次遇上二老的時候,我知道,故事終於和我想像中的差不多了,翠翠平靜的生活也漸漸走到了盡頭。這時,翠翠已經長大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女孩子,此時,我也開始幻想他們之間的甜蜜愛情。可是當向秀秀提親的大老下船出了事後,我知道秀秀的快樂將一去不復返了。的確,從那以後,秀秀的生活一天一天地發生著改變,致使最後永遠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每天為人過渡的那條船。
書看完了,我的心卻無法平靜下來,心似大海起浪的時候,波濤洶涌,久久無法平靜。我的心裡很難過,為秀秀的遭遇,也為她的祖父,因為他們是多麼善良的人啊!秀秀常要爺爺唱歌給她聽,而爺爺又粗又啞的嗓子唱起山歌來卻又顯得那麼質朴、那麼憨厚,總逗得在一邊和黃狗玩耍的秀秀開心地笑。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畫面,有山,有水,有鳥鳴,有歌聲,有歡笑,……而現在全被打破了。 故事雖然用灰色的背景為秀秀的未來打上了一個省略號,以悲劇收場,但我卻非常喜歡《邊城》,喜歡《邊城》里每一個善良朴實的角色,尤其是秀秀的爺爺,經歷了那麼多的災難,最後卻還是沒有看到心愛的孫女得到幸福。還有秀秀的不食人間煙火,順順的慷慨大方,儺送二老的朴實真摯,天保的豪爽英勇……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刻看來,「愛」這個詞是多麼的難以詮釋啊!因為愛,祖父操勞一生,當生命結束時,心中充滿了掛念;因為愛,少女重新對生活有了詮釋,有了希望;因為愛,哥哥選擇了離開,以成全弟弟那分真摯的感情;因為愛,弟弟去尋求那個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為愛,她便從此守著渡船,守著心中那個日日夜夜盼望歸來的男人……
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裡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嚮往。而此刻我明白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
我慶幸自己生活在今天——一個可以不必再壓抑情感、不再那麼緩慢的時代。
㈡ 需要一篇800字的《邊城》讀後感。
以我心換你心 始知相憶深
——讀沈從文《邊城》有感
因著「愛」與「美」的特質,我被沈從文身上那股獨特的氣質所吸引,既富於幻想,又在心靈上積淀著沉痛隱憂。他是個很喜歡強調自己農村背景的作者,在《習題》里他這樣寫道:「我實在是個鄉下人,說鄉下人我毫無驕傲,也不自貶,鄉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遠是鄉巴佬的性情,愛憎和哀樂自有它獨特的式樣,與城市中人截然不同!」。讀完《邊城》,我才似乎向他邁進了一大步,理解了他心中的「愛」,領悟了他筆下的《美》。小說中湘西秀麗的風景畫和清新、淡遠的牧歌情調深深感染了我。
在小說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著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為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著綠水,伴著黃狗,守著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著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凄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願「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為了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駕舟出走。疼愛著翠翠並為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於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著渡船深情地等待著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凈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溫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矢志不移,執著地追求愛情,痴情地等待著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那白塔綠水旁翠翠佇立遠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嬌艷燦爛!我雖理解儺送的出走,卻也不能釋懷他的出走,因著他的決定最後讓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了三個人的悲劇!這不禁令我想起韋庄的那首《思帝鄉》:「春日游。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沖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脈脈的溫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嘆、可敬!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鮮明可愛,躍然紙上。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朴的楊馬兵……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徵,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這里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戶,來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慾橫流、紛繁復雜的社會,這里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
讀完《邊城》,不能不被沈從文筆下湘西民族和整個中華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朴的百姓以及這美好的邊城所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美好的人性光輝!
㈢ 求電影(邊城)的觀後感
《邊城》里那一種沉重古老靜止的邊城風景,以及邊城小人物的生活狀況,如畫。而畫中的人物呢?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裡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這生活無形中就夠成了一幅圖畫,有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意象與味道。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凄婉的悲壯。 作為圖景,有永不退色的鑒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翠翠的母親與一個軍官私生下她就早死去,父親她剛誕生起就遠去。從小相伴翠翠的是黃狗,爺爺,渡船,渡口以及對母親依稀回憶。成年累月感受的是臨溪石頭,天光日月,河風。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的黑黑。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動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鼬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儼然圖景中一道風景。她生活在這亘古不變的圖畫里。 風和晴朗的天氣無人過渡,鎮日長閑。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岩石上曬太陽;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往水中拋去,鏃的使身邊的黃狗自岩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銜回來;或翠翠與黃狗張著耳朵聽祖父講城裡很多年前的戰爭故事;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做成的豎笛含嘴裡吹迎親送女的曲子... 遇到過渡的是新娘。翠翠必爭著做渡船夫。站在船頭,懶懶的攀緣纜索讓船緩緩過去。花轎到岸拉,翠翠必戰在小山頭,目送這些遠去,方回轉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邊。獨自哼唱或采一把野花束在頭上裝扮新娘子... 平靜,古老而祥和,自然朴實。 然而翠翠卻是敏感脆弱,孤獨憂傷的。 倘使爺爺死了...吊腳樓上的曲聲與這幽怨的心思相對應。倘使爺爺死了,會有戶人家等著她?這是她唯一透破這圖畫的路? 引出了翠翠心中隱秘幽暗的一段愛情故事。 筆觸冷靜平淡,語句沒有任何宣染艷麗。白描淡淡的不能再淡。然而白描中仍看到結果的厚重。隱秘憂傷的是他們的愛情沒有開始就消失。 翠翠不做聲,心中只想哭,可是沒理由可哭。祖父再問下去,便引到了翠翠死去的母親...老人說了一陣,沉默了... 原來來做媒的是為大老。而站在對溪高岸竹林里為她唱歌的卻是二老。二老想做雲雀,二老有詩人性格。翠翠喜歡二老不喜歡大老。 文字總在二老是為要一座碾水房還是一隻渡船著游動,在渡船上爺爺反復詢問中延續。 二老愛翠翠,喜歡翠翠,他在碧溪阻為她唱了一十七個晚上的歌。他認定自己命中就是個撐船的。 翠翠感覺生活太平凡了,感到心中有些薄薄的凄涼,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 翠翠夢見在夢中被一個人的歌聲浮起來,上懸崖摘了一把虎耳草。 而先說媒的是大老,大老卻死去了。翠翠還不知怎麼回事就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二老因為家庭的阻力,舍棄翠翠下桃源去。翠翠的愛情破滅。爺爺死了,她仍與黃狗來弄渡船。 整個只在一幅平靜滄桑的的圖畫中。給人無以承受的悲嗆,無以承載的重量。 畫外多少人對這種白描的圖畫不感興趣?不會想像那裡是個世外桃源?但有多少人真正去過文中所表敘的生活? 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
今天是我第三遍觀看電影《邊城》了,看著一幅幅清純而又自然的畫面,我又一次被影片質朴的人情和真摯的情感所深深打動!
六年前,當我第一次觀看電影《邊城》,為學生講述翠翠的故事時,我被這個凄美的愛情故事深深感染,自己的心也隨著翠翠而或喜或憂,或悲或嘆。那時,我大學畢業僅一年之久,帶著年輕般的輕狂,只是把故事講得熱血沸騰,並未深悟出其中的酸甜苦辣。又一個三年,當我帶著新一輪的高一學生再讀《邊城》時,我看到的不只是一段凄婉的愛情故事,而是作者筆下所描繪的理想人生形式——健康、優美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如今,再一次細細品味這篇經典之作時,作者筆下所描繪的湘西世界的純朴人情和至真人性,無不成為在這個物慾橫流、道德敗壞的時代下,凈化人們心靈的一曲聖歌。
今天語文課上,我們觀看了根據沈從文先生的小說《邊城》改編的同名電影。我認為電影的改編比較成功。之前沒有從頭至尾地讀過小說,但看過之後我的感慨也很多,在這里記錄下來。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小說描寫了兩個年輕人:天保和儺送與擺渡老人的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故事。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朴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這樣一個奇特的家庭:靠擺渡為生的老船夫和孫女翠翠二人。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儺送,從此對他產生了好感。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翠翠,託人向老船夫求親。兄弟倆人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事後外出意外而死。儺送也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痴心地等著儺送歸來。 (本人概括能力低下,故此段部分語句為摘抄。)
看電影時我最深的感覺就是,邊城的人民是一群善良、淳樸的人,他們保持著昔日寧靜和諧的生活環境與純朴勤儉的古老民風。電影中的山城是一個充滿鄉土人情的世外桃源。山城中的鄰里之間和睦相處,患難與共。像老船夫拒收過渡人塞來的錢;端午節趕集時賣肉的老闆給他多稱一些;生意人大方地送給他酒和粽子;還有在老船夫過世時,面對無依無靠、孤苦伶仃的翠翠,順順一家的無私幫助……這就是質朴的邊城人民之間濃濃的一份真情。我想,正是良好的民風造就了邊城的山水情。而這種民風在現今繁華的城市中已經盪然無存了。另外山村裡那片美麗的景色也深深地吸引了我。相對於在林立的水泥築起的高樓大廈中的城市生活,我更想往生活在那一片山清水秀的地方——那種生活是人與自然的融合。
而說到電影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屬老船夫了。他雖然生活並不富裕,而且工作十分辛苦,但卻始終保持著樂觀的心態,過著心滿意足的幸福生活。但是同時,他也有著重重的心事。他牽掛翠翠的將來。和翠翠相依為命,他將自己全部的愛傾注到了翠翠身上。他對翠翠的摯愛是那麼淳樸、善良。我有時候甚至覺得他就是為了翠翠而活著。而電影中的另一個主要人物——翠翠,則是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她和老船夫辛勤工作,樂於助人,在這兩人身上,我看到了勤勞、善良、淡泊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翠翠也多了一份憂愁,對愛情的羞澀和不解增添了她的煩惱。她和儺送的愛情是那樣的平淡、朴實,甚至兩人都沒有過談情說愛,更沒有過什麼海誓山盟,有的只是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洋溢著含蓄之美。而這種簡簡單單的愛情,不正是現在很多人所夢寐以求的嗎?
書中人物的這種朴實感情,同樣體現在天保和儺送兩兄弟身上。他倆既有對愛情的忠誠、堅貞,又有自我犧牲的美德。他們愛翠翠,都是以感情為重的。在他們心目中,愛情與錢財、地位這些功利的東西毫不相干。儺送不選擇碾房而寧願撐渡船;天保則為了成全弟弟而犧牲自己。他們用友善演奏出平凡而高尚的愛情之歌,不能不讓人為之動情。
電影中最妙之處即使結尾部分。儺送最後回來了沒有?翠翠等到他了嗎?電影都沒有給出回答,而是給予了我們一個廣闊的遐想空間……
《邊城》,現代作家沈從文的名作。沈從文系鳳凰人,一生都難以忘懷家鄉,特別是沅水,因而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此為環境題材的,《邊城》是其中代表。
故事發生在湘西一個風光秀麗,人性質朴的邊遠小城,即使是戰亂年代,仍保有一方凈土的小城,講述了翠翠及其祖父,天保大老,儺送二老等人之間發生的事。以翠翠的感情為主線,描繪了湘西生動的社會風俗,優美的環境,純朴的人情,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湘西地方的風情美和人性美。
學過《邊城》之後,不禁會為湘西美麗的環境,質朴的風情所吸引,在大腦中盡情勾勒美麗的畫卷,陶醉於青山綠水中,陶醉於端午龍舟的火熱中,陶醉於人們之間的朴實情感中,心隨著翠翠的一言一舉而起伏,為她歡喜,為她悲傷。
翠翠作為主人公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她的純真和善良一直縈繞在我的心中。在文字的描繪中,我可以想像出她美麗的樣貌,質朴的微笑,這大概是影視作品所不具有的優勢,文學作品留給人極大的想像空間,每個人都可以在心中描畫一個自己欣賞和喜歡的形象。
然而,在看過《邊城》的影片後,我卻發現影片中的翠翠和想像中的差別很大,就樣貌而言,自然不能過於苛刻,必定現實和想像總是會有差別,但有一點真的出乎我的所料,影片中的翠翠是個很沉默的角色,很少或者幾乎見不到她有什麼笑容,這對於我的想像簡直是一種顛覆。在我的想像中,翠翠應該擁有美麗而燦爛的笑容,因為這應該是自然山水養育的少女最明顯的特徵,笑容是一個人心靈的映射,從笑容中我們便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內心,體會出她的心靈是純潔還是狡詐,是開心還是憂郁。總之,在我看來,翠翠的笑容是不能沒有的,這就是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遺憾。
㈣ 求邊城這部電影的觀後感 500字!!!!
《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在如今,城鎮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後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污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乾躁、雜訊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麼嚮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並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而在《邊城》裡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28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著拖船攏岸。」「美麗總是令人憂愁」。《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面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著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涌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雲」、「聽著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凄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為一隻渡船與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作為「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餘下全文>>
㈤ 邊城電影觀後感
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重要是描寫感受,具體如下:
曾經我是多麼期望能夠觀看《邊城》的電影版,但即使如此也無非法彌補我目前的大失所望之感。
當初《邊城》吸引我的是語言和情節,遷移到電影上來,語言風格體現的效果並不佳。除去人物對話,導演大人只能用他的鏡頭詮釋沈先生陛下干凈的鄉下風情和人文氣息,不斷放慢鏡頭的移動速度,好讓觀者彷彿隱約能回憶起書中的隻字片語。
甚至導演天真地加上了一段非人非鬼的陰間女聲,這便註定了《邊城》是部悲劇,悲得讓人心裡壓抑。於是在蝸牛景與魂靈聲的參雜之下,情節終於緩慢發展起來了。在它發展的過程中,我閉著雙眼道:要不是想看看演二老的人長得帥不帥(非常現實的觀念),用耳朵就能把整部電影看完,類似給盲人看的電影。
故事的場景不是爺爺在和別人喝酒聊天打探情報,就是翠翠獃獃地撐渡船。這完全破壞了原著的意境。或者從根本來看,《邊城》並不適合拍成這樣的一部電影。就像現代閑著無聊,硬是把《詩經》的情詩拿來譜曲演唱,一是曲子特難聽,二是毀了情詩原來的風騷。
㈥ 求《邊城》電影觀後感,700字到800字,不要太容易找到的那種,有原創更好。
《邊城》講述了一個悲慘的故事,但不是由於命運導致的悲慘,而是由於人性導致的悲慘。在世上,有許許多多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算計他人,帶上了厚厚的面具,背叛了自己的良心。人性本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東西,然而在物慾橫流的都市這個鋼筋混凝土構成的森林中,還有多少人有最初純潔的人性呢?由於在大城市中終日奔波勞碌的人無力去呵護脆弱的人性,也沒有時間去注意孤獨的人性,只是任由塵埃將它逐漸掩埋,使它在黑暗的生活中漸漸地墮落。誠信的埋沒滋生了欺詐,善良的埋沒滋生了邪惡。
㈦ 邊城 觀 後感800字
沈從文的《邊城》 ——讀後感
人嚮往的是什麼?
一片樹林、一片大地、一個藍天,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世界。當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變化:一座小屋、一個村莊、一個城鎮……一個步伐、一輛自行車、一輛轎車……不知道這個世界是在進步還是在退化?人手所創造的不知道得否滿足於他們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麼?當你貧乏的時候,追求的是財富;當你動盪的時候,追求的是安定。而如今這個時代,繁華的城鎮里高樓拔地而起、街道上車水馬龍、行色匆匆的人們在忙碌中建設著社會的發展。這景象本應符合人類的追求,但經歷過農村生活的城鎮人們卻開始嚮往農村的環境。這似乎有點矛盾,從落後的農村到發展的城鎮,從發展的城鎮又到落後的農村。
《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在如今,城鎮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後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污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乾躁、雜訊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麼嚮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並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裡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著拖船攏岸。」
「美麗總是令人憂愁」。《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面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
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著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涌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雲」、「聽著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凄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為一隻渡船與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作為「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著翠翠幼小的心靈。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直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
《邊城》作者沈從文所流露的這些思想,無意之中跟道家的思想又有巧合之處。
在這里,也讓我想起兩句話,作為結束:
「我們的心如不安息在你的懷中,便不會安寧。」——奧古斯丁
「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耶穌
㈧ 誰能幫我寫一篇《邊城》電影的觀後感 800字以上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邊城裡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濕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的憂傷,像是觸及到什麼,是童年某個太陽溫暖的下午,還是現在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 靠東有一條官路。 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就是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隱忍著什麼。翠翠就是這座成的化身,從戀上那個可以讓她連做夢都能被他的歌帶的很遠的人開始,她就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祖父在雷雨夜裡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舊無法擺脫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 「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我一直在想是什麼讓先生將這么一個善良的童話描畫的這么悲傷,先生出生在20世紀初, 在當時,中國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剛在西方列強虎視眈眈下結束了長達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統治,又正處於軍閥混戰的最黑暗的時期,一方面受長達千年的封建思想影響,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舉入侵,讓本來就飽經戰火的中華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動亂的年代裡,中華大地烽火連天,人民群眾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在經歷了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後,先生毅然選擇了湘西這片純朴美麗的土地,這些溫良率直的人們,用詩一般的語言一片一片的輕聲述說著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著哀思的文字。
我總在想,取名邊城,在先生心裡就這么「遙遠」嗎,還是在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著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也許先生那座悲天憫人的城以隨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
尋我的邊城,尋心靈的那份寧靜,我想我是會有一座邊城的
㈨ 求一篇沈從文<邊城>電影觀後感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夫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凄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著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脫,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傑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范教育熏陶,在浪里行船摔打錘煉,皆成為江湖「岳雲」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後,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鍾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 。「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 ,「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著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後,毅然甘願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邊城》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松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裡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痴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脫,終於憂郁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願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後,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於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夫在睡夢中帶著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說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㈩ 《邊城》觀後感,
《邊城》讀後感
《邊城》的故事情節,簡朴優美。在依山傍水的邊城碧溪咀的白塔下。住著一個靠擺渡為生的老船公和他相依為命的外孫女翠翠,他們過著勤勞而安閑的生活。老人不愁吃穿,心中唯一操心的是為活潑可愛的翠翠找個好婆家。掌管水碼頭的船總順順有兩個兒子,同時都愛著翠翠。大兒子天保託人捎話給老船公提親,而翠翠不愛老大,卻很愛他的弟弟儺送。船總有意讓老大娶翠翠,盼望老二能夠和有一座嶄新碾坊作陪嫁的王團總的女兒結婚。當兄弟兩人發現都在愛著翠翠時,哥哥天保就主動退讓,乘船離去,途中失事,不幸淹死。老二在暗中愛著翠翠卻得不到她的理會,家中又逼迫他接受新碾坊,於是賭氣之下就離開了桃源。老船公忍受不住這沉重的打擊,地雷電暴雨襲擊的一個夜晚,悄然死去。翠翠接替了外祖父的事業,繼續撐船擺渡客人,她懷著對老人的哀悼和對儺送的掛念,帶著「軟軟的、酸酸的心」等著,等著。他「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是一出健康純潔又情絲纏綿的愛情悲劇。作者並非想以曲折復雜的三角戀情來招徠讀者,而是借這一曲愛情的哀歌歌頌湘西勞動人民的道德品格和思想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