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你是如何看待電視劇《女心理師》中的討好型人格案例的
引言:當電視劇《女心理師》中的討好型人格案例出現的時候,小編是深有感受,雖然這個故事還沒有發展到結局,但是小編覺得這個故事主要就是和小莫他的童年經歷是有著一定的關系的。這個案例也不是個例,生活當中是有很多這樣的人,每次總是想要去討好別人,但是身邊卻都是會去孤立討好型人格,沒有人願意和討好型人格做朋友,只有在需要幫助的時候才會想起他,根本不會站在討好型人格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而且討好型人格也沒辦法去拒絕別人,沒有辦法對別人說,我做不到只會一味的去答應別人,讓自己覺得十分委屈和痛苦。也很在意他人的評價,在聽到別人的鼓勵的時候會覺得很開心,但是一旦被別人排斥和否定的時候,會懷疑自己。
三、總結
最後人活在世界上是要有自己的原則和主見的,尤其是在面對一些原則性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見,千萬不要想著討好別人,其實這樣會在別人心中也變成一個不值得深交的人,所以一旦察覺自己有這種問題的時候,要及時的去改變自己,樹立自己的自信心。
⑵ 如何評價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顧名思義,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老好人」。這類人心地善良是真的,待人友善也是真的,但是他們人緣好嗎?未必。這類人可能本身就是內向的,不善於交際的,他們身上最大的特點是敏感謹慎,因為十分敏感,所以很容易察覺對方的情緒變化,甚至會為對方一個不經意間的表情而多想,正是因為思慮過多,時常會導致過多的內耗。他們對朋友十分慷慨,通常不會拒絕對方的請求,他們更多地願意自己承擔不愉快,而不會掙扎地說出「不」,即使知道某些事情有損自己的利益,心裡罵了一千遍,表面上也會表現得波瀾不驚。他們十分在意自己的形象,人際交往中渴望博取他人一致好評,甚至故作謙卑,把所有真實的情緒都隱藏起來。
4.交往中,他們總是不願意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害怕受到質疑,害怕被孤立,不喜歡麻煩別人等等,久而久給別人造成了一種「距離感」,似乎那麼熟悉卻又十分陌生。
5.因為他們不了解交往本就是相互的過程,有了「麻煩」,我們才能體會到被需要的快樂,敢於袒露自己的心聲,才會遇見志趣相投的密友,
因為有做人的原則和底線,我們才能活出最真實的自己,綻放生命的光彩。歸根結底,內心深處極度的自卑讓他們始終帶著面罩生活。
⑶ 你是如何評價討好型人格的呢
討好型人格的特點就是壓抑自己的慾望和需求,優先滿足他人需求,可以說是「損己利人」的優秀代表。
討好型人格的人難以拒絕任何人的任何要求。即便那些人平時跟自己關系並不好,即便那些要求非常無理、非常過分,他們就是很難拒絕這些要求。有時候他們寧願自己為難,也要替別人考慮如何與人方便。
可能有人會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他最該受到關注的是其內心的成長,相信自己已經不是脆弱的小孩子,接受這個不完美的世界,相信自己有能力,相信自己有資格滿足自我需求,自己的價值不僅僅是有益他人。
願用溫暖人心的語言與你相伴,如果喜歡我的回答請關注手百問答ID:安小然也,我叫安小然。
⑷ 你如何看待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不管遇到什麼事都會去討好別人,用來達到目的,但是也會讓每個人都開心啊。
⑸ 如何看待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企圖通過討好他人來得到關愛,卻忽略了愛自己的一種潛在的不健康行為模式。
⑹ 討好型人格是優勢還是缺陷
「討好型人格」又稱「迎合型人格」顧名思義就是總是不斷的去滿足別人,或者過度關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希望對方能夠認同自己的觀點。
沒有人的人格是天生的,而我們之所以會形成「討好型人格」,與我們從小生活的家庭環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息息相關。
一、「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原因
1、父母經常吵架
有些家庭夫妻關系不和,爭吵、動手完全不避著孩子,那麼孩子也很可能會形成「討好型人格」。
因為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孩子會感覺到自己無依無靠,不知道該向著家長的哪一方。他們會害怕因為自己的決定而引起家長的繼續爭吵,所以這類孩子會在與家長的相處上格外小心翼翼。
2、父母對孩子的冷落
現在很多家長工作都很忙,導致長時間缺席孩子的成長。可是家長長時間不在孩子身邊,孩子就會感到非常的孤獨,在和別人交往的時候,也擔心會受到別人的冷落。
久而久之,這種擔心成為習慣,於是形成了「討好型人格」。
3、孩子生長環境壓抑
很多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從小就對孩子嚴格要求,不允許孩子犯錯,因此,在管教孩子方面都採取的是「高壓政策」。
孩子被表揚,家長就笑臉相迎;孩子被批評,家長的責罵就隨之而來。
「討好型人格」形成的原因其實還有很多,但是本質上是孩子在幼年時,家長就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所以很多時候,家長覺得孩子格外「暖心」,不過是「討好型人格」的影響下,孩子不得不成為一個「暖心」的孩子而已。
二、「討好型人格」的特點
心理學家Harriet Braiker在《討好是一種病》一書中就提到:
「關於討好有一個很大的誤解,很多人會覺得它是一種良性的心理狀態,畢竟看起來,被當做好人總是不錯的。但實際情況是,很多討好者,已經不是簡單的取悅他人,而是無法控制地討好他人,下意識地犧牲自己,甚至對來自他人的贊賞和認可上癮。」
所以,「討好型人格」是一種人格缺陷,討好了別人,卻放棄尊重自己。
1、缺乏自信
心理學家卡爾•皮克哈特曾經說過:「孩子之所以會缺乏自信,是因為他們害怕在失敗後讓周圍的人所失望。這對孩子將來獲得成功來說具有不小的阻礙。」
對他人看法的過度重視導致孩子對自己的不自信,同樣的道理,因為對自己的不自信,所以一味的想要通過別人的歡喜,來體現自己的存在感,從而讓自己的心理得到滿足。
2、不懂拒絕別人
無論對方要求孩子幫忙做什麼事情,孩子都會答應下來,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從來不會拒絕別人的請求。
美國心理學家卡倫•霍妮就曾經在她的著作《我們內心的沖突》當中寫到:
討好型人格對於溫情和贊賞有著極度需求。他們太在意他人的評價,過於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與關愛,所以常常會毫無底線的去進行相應的付出,來追尋自己想要的。
所以「討好型人格」從來不懂得拒絕別人,因為他們覺得拒絕別人是一件很罪大惡極的事情,同時如果他們拒絕了別人,自己的內心也會非常的不安,對自己的拒絕感到煎熬。
3、不敢表露自己的看法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不敢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和想法,即使是面對自己的家長,孩子也會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
因為在家庭的權力金字塔中,位於底端的孩子的意見很少能被家長接納,甚至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會被家長以「為你好」的名義打擊,所以久而久之孩子就學會順著家長的話來說了。
三、家長如何才能避免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
1、給孩子足夠的關愛
兒童心理學認為:3歲以前是人安全感的生成時期,如果這段時期缺乏父母陪伴,成年後的安全感普遍會缺失,極易引發「討好型人格」。
而0-6歲是孩子性格和世界觀成型的關鍵期,如果在這期間父母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與正確的引導,那孩子的性格會內向、自卑、悲觀。
所以平時家長就需要多陪伴孩子,無論是陪孩子一起看動畫片還是周末一起遊玩,能抽出時間就多陪伴。
2、尊重孩子
家長不要覺得孩子還小就不尊重孩子,孩子比家長想像的還要敏銳。無論是家長當著孩子面吵架還是對孩子實行的「高壓政策」,其實都是對孩子的一種不尊重。
能被家長尊重的孩子,孩子就不會刻意討好家長,更能形成健全的人格。
3、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看法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說過:「安全感是一種從恐懼和焦慮當中所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所支撐起來的最核心的心理健康。」
所以家長在家庭教育中不要強制性的去對孩子下達命令,要把孩子當成是平等的人,要允許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見,允許孩子對父母做出的不正確決策提出異議,讓孩子知道在家裡他是有發言權的。
能有自己發言權的孩子更能堅定自己的原則,也能拒絕來自別人的不合理要求。
宮崎駿老師說:「成長是一筆交易,我們都是用樸素的童真和未經人世的潔白去交換長大的勇氣。」沒有孩子天生就是「討好型人格」,所以請用家長的愛培養孩子的自信、自立與勇氣。
⑺ 你怎麼評價討好型人格
我覺得討好型人格真的非常可愛,他們總是常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想問題。
⑻ 《女心理師》中,小莫上線引熱議,他為什麼會是討好型的人格
在電視劇《女心理師》中,小莫的討好型人格引發觀眾熱議。其實小莫的討好型人格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因為後天的童年陰影所導致的。小莫小時候被同學欺負和孤立,而他的家長不僅沒有給予支持和幫助,反而還責怪他。這樣的童年經歷使得小莫越來越沒有自信,長大後便形成了討好型人格。
小莫的童年經歷不可逆,只不過原生家庭的問題不該用自己的終生來買單。小莫的討好行為並不可恥,無論何時進行調整都不晚。
⑼ 你個人是如何看待「討好型人格」的
我覺得討好型人格主要是跟這個人的童年經歷有關,討好型人格的人並不幸福。
每個人的性格習慣各不相同,有些人的性格屬於討好型人格。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情況,主要是跟這個人的童年經歷有關。當一個人在童年的時候沒有安全感的時候,這個人就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同時也存在意志不堅定的情況,這個時候就會以討好別人來換取社會關系。
一、我認為討好型人格跟這個人的童年經歷有關。
在我看來,如果一個人的童年經歷不幸福的話,或者這個人的童年經歷沒有安全感的話,這個人就非常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的特徵。討好型人格並不是大的毛病,但會導致一個人不知道如何應對社會關系,同時也不知道如何和自己相處。
綜上所述,希望這個回答可以幫助到你,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