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一篇《人在囧途》的影評 最好能有600字 謝謝
《人再囧途之泰囧》是一部國產電影,有多少人曾經跟我一樣抱著支持國貨的心態走進電影院接著一次次覺得被欺騙憤怒失望然後絕望最後只願意在網上看看高清,所以當你看完一部在心裡默默的覺得值回票價的電影時,會覺得應該為它說些什麼,少年派的逆襲告訴我們神馬營銷都是浮雲,口碑才是硬道理。
是的,好喜劇和好電影應該是一件事。在這點上,《泰囧》作為一部導演處女作,使得徐崢的初執導筒配得上驚艷二字。在影院中收獲的爆笑和淚水可以說是最好的反饋,而故事後半段的反思與真情流露,更是拔高了影片的主題。使得故事脫離了單純的搞笑與瘋狂,成為了一部絕對超出評論界和普通觀眾的預期的佳作。
前年的那部《人在囧途》收獲了不俗的口碑,影片體現的是巧合的力量,與王寶強的喜劇功底相輔相成,讓人難忘。當年自《瘋狂的石頭》後,非線性結構更是成為了喜劇的標配。但如今這部轉戰泰國的續集可謂超出了前作,並且跳出了喜劇「瘋狂」的框框,不僅在笑料的密度和強度上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將泰國的異域風光和清邁的旖旎清新發揮到了極致,成為了今年院線中娛樂效果最強大的一部作品。正如片中王寶強與徐崢之間的組合名字——「泰國傳奇」,有可能成為年底引爆院線的現象級作品。
這兩年間,筆者曾經利用假期兩次殺奔泰國旅行,首次普吉,再戰曼谷與清邁。無一不感受到這個旅遊國家的強大旅遊資源。但是對於這部電影而言,很多觀眾相信初看時,都會以一種獵奇的目光在異域風情中流連忘返:火辣的人妖、騎著大象游盪、沿河漂流、遍地寺廟這些泰國元素,與影片的荒誕風格結合得較為相得益彰。如果說第一部《人在囧途》是純粹的公路電影,以沿途遭遇的人物來串聯起故事,那麼這一次的轉變在於用追蹤的方式上演著地點變化串聯起了影片主線。其實這種方式最早在類似《終結者》這樣的作品中效果很不錯。追殺與反追殺間引發的劇情張力不可小視,遠比單純的遭遇更能讓人關注。如果說遇到人物分支出的事件是獵奇,那麼這一次的追殺牽制就是感同身受。最關鍵的是,經過無害化與去暴力化的處理,加上黃渤的特殊造型和步步緊逼,一路上的三傻大戰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片作為喜劇,最大的優勢在於笑點的多元化處理。這種多元化是南北融合的結果。首先,以南派周星馳喜劇為代表的無厘頭風格,在本片中化為了人物的誇張造型與肢體語言,如王寶強的黃發以及黃渤的落枕,再配合王寶強自幼習武的功底和必殺腿功引發了很多看點。至於北派語言玩法,是馮小剛喜劇最慣用的路數。在片中是以徐崢與王寶強的「三句半式」方法頻繁涌現,成就了影片台詞的諸多金句。當然要指出這種融合的高明之處,取長補短之下,兩種喜劇的特徵都被最大化,避免了觀眾接受能力的單一,而且發揮了優勢之餘,規避了以往喜劇依賴屎尿屁或者低俗化風格所帶來的弊端,給人以極佳的娛樂效果。而且後半段的風格轉變比較自然,過渡在中段很多場景內就已經通過徐崢的反省與掙扎有所體現,讓人對徐崢的導演功力暗自稱贊。
除此之外,影片對於泰國的挖掘很到位,當地的風土人情給影片增添了不少亮色。曼谷是個北京失散多年的不同父異母兄弟:那擁堵不已的交通,色彩鮮艷的車輛與人們漫不經心的性格,素萬那普機場迷宮一般的結構都歷歷在目。至於清邁,趁著還沒被國人佔領請速來一游吧,小清新絕對秒殺所有國內裝文藝聖地。寺廟中成年男子必為僧侶的虔誠朝拜,水燈節漫天放飛的心願,還有護城河蔓延的古城,雙條車與突突車風馳電掣的掠過眼前。可能在這個過程中,唯獨缺失的是對當地泰國人的描繪,影片很大程度上有時只突出了主角之間的鬥智斗勇,使得泰國當地人被臉譜化,缺乏前作那種人與人之間的有效互動,而只剩下人與景之間的強行組合。當然預告片中引起極大笑果的人妖片段只剩下二選一,被刪減之後殺傷力明顯有所缺失。
『貳』 人在囧途的影評 要專業一點的。。好的+分
李成功和牛耿,看似強弱分明的兩個人,但現實的映照下卻是大相徑庭。大老闆與小民工本就不屬於一個社會階層,在大眾眼裡是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但本著「人間自有真情在」的原則,自然法則沒有吝惜給牛耿「烏鴉嘴」——百說百準的金口,也不忘時時提醒大老闆李成功的種種過失,看似一出荒誕喜劇,實際是一出現實版拷問良心的教育大戲。
《人在囧途》就是這樣一部笑中帶淚、寓理戲中的片子。開頭用戲劇手法集中反映商界「成功人士」的冷酷苛刻,「小三」問題、春運坐車難、拖欠農民工工資、企業欠債不還等社會問題,整合拼接、抖出包袱、前後貫連,讓人在回家過年的主線中,引發一個個「地雷」,暴露出一個個社會弊端。
牛耿看似渺小,卻如影隨性地跟隨李成功,彷彿一面鏡子、又更像是他的良心,提醒他照見自身。或許,我們每一個人心裡都有一個「牛耿」,在事前能「預知未來」,強拗著行事後卻又被迫倒回原處,就好像李成功終於甩掉牛耿坐小巴逃離卻遇塌方折回來。感覺最舒服的一場戲是兩人翻車後流落荒野一起過的一個年,篝火的溫暖、包頭的大圍巾、來點小酒時兩人碰杯的愜意、李成功時時感慨牛耿那裡要啥都有的百寶箱,在不同的情境下,或許一包方便麵、一瓶醋、一瓶小酒都能帶來很強的滿足與幸福感。感覺李成功這時是發自心底的快樂,因為他與自己的內心開始正面交談,身心靈是統一的了。人人都想行好運,看看牛耿,或許將自己簡單到底、時時相信出門遇貴人、抱定幸運的想法,最終才能很好地把握「天機」,事事順意。李成功一路囧途,卻在彩票中抓到大獎,這個點埋得很好,想想他前一階段做了什麼,就不難明白編劇的深意——把他所有的現金給了貧苦的老師!要想抓住幸運,還要明白舍與得的關系,只有行善才能獲得福報。而註定要幫的人,卻不會錯過,就像李成功又折了回來。
這一路上,兩人境遇相同,李成功可謂百折百難,而牛耿卻開開心心,始終相信「人間自有真情在」,不禁給了我們很多的啟迪。我們的人生,其實也是這樣,不可能一帆風順,磨難會在不可提前告知下驟然降臨、當然成功也有,但要更謹慎處事,就像那張被風吹走的彩票。只要抱定一顆平常的好心、順從心、樂觀心,就能逢凶化吉,時時安穩,最終達到自己的夢想,因為已經打動了所有可以打動的人,他們會不忍心不幫你的。祝福大家在人生旅途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人人都是三好學生,每個願望都能順利達成!
『叄』 人再囧途讀後感 600字左右
《人在囧途》觀後感
「人間自有真情在」看完以後給我印象頗深的一句話,這部劇雖然是喜劇片,但在我看來是國產電影中,難得的有令人深思的一部電影了。
從一開始徐崢對待員工的那情景開始,其中包含的社會問題很令人深思 在中國,「老闆」這個詞代表的是所謂的成功人士,但是片後大年夜時灰太狼和牛蛋在路邊露宿時所說的 那樣「我以為我叫成功就是成功了,但是,我不是一個好老闆,我勾心鬥角賺的錢我容易嗎,我一個人下 幾百號員工等著我養活,他們在背地裡給我起綽號叫灰太狼,我也不是個好兒子,我爸走的時候我不在他身邊。 我也不是個好父親,我女兒家長會的時候,他們班主任不認識我。我也不是好丈夫,背著老婆在外面找小三, 作為情人,我不能給人家任何結果。突然發現我挺失敗的...」我覺得他說得很對,把目前中國老闆的現狀 講述得很透徹。
片中有這么一個畫面讓我記得很清楚,因為現實中這個問題也一直困擾這我。那便是那跪在路邊用粉筆寫著 些求助的話等待人們去幫助。片中的牛蛋把自己的錢給了那女孩,雖說他被騙了,但在灰太狼訓斥他的時候 他說「騙了我願意」「騙了才好呢,說明人沒病」這里反應出了,這個社會底層人的兩種生活態度,一種便是 騙子,為了生活驅使著他們去做騙子。另一種是傾其所有的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絕對的信任他人。當然影片的 結果總是會向著好的方向發展,然而這「騙子」所帶來的真相的同時也把另外一個社會問題向我們拋來。
兩個戀人,給曙光小學教書,他們為了能讓這些孤兒能在春天看一次油菜花,兩人去買油彩,結果發生車禍 只有女孩回來,一群孤兒的生活教育全落在了她一人的肩膀上,為了給眼睛有病的小女孩治病在走投無路的情況 下不得已才出現上面那一幕。這劇情給我說的便是現在社會,很人的的功利心裡及無信仰,金錢為上,還反應了 社會待遇的不公平,社會保障的不完善。這種種現象都需要我們去思考。
一部片子,看似喜劇,但講述的確實一幕幕社會這茶幾上的悲劇,究竟有何解決知道,片中給出的是「老闆」自我 反思,給予了她們一點幫助,然而現實呢?有多少的老闆能站出來為這些苦弱群里的人們貢獻點力量,國家對這 社會底層人們的幫助?
『肆』 人在囧途 觀後感 作文
電影人在囧途觀後感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萬萬沒有想到葉偉民執導的質量會這么靠譜。港片輝煌時期,有一群香港的導演當了不少名導執導的電影的副導,而自己當導演的片子卻一塌糊塗,葉偉民就是當中的一個。也正因為這部電影的導演是他,導致我對《人在囧途》並沒有太大的觀看慾望,可是,這部電影卻讓我在兩天之內看了兩遍。
看兩遍並不是電影有多好,而是看第一遍的時候正好女朋友有事,一個人閑得無聊便進電影院打發時間,所以選了這部之前壓根沒打算在電影院看的《人在囧途》;而看第二遍的原因,則是因為我覺得這部電影值得帶著另一半在電影院里跟著一群人樂呵。我看的那一場,居然還有觀眾鼓掌了,居然鼓掌了。坦白的說,在沒有組織領導和收錢的記者虛假報道的情況下,這可真難得。
《人在囧途》講述的是一個石家莊的動漫公司CEO和石家莊奶牛場的擠奶工,在大年二十八從石家莊一起到長沙的經歷。中國有個特色詞彙叫「春運」,這部電影講述的,正是春運的故事。當然作為喜劇,這部電影極盡誇張之能事,將春運期間那種回家的磨難瘋瘋癲癲的表達了出來,我想對於但凡經歷過春運的觀眾,都應該能在電影里看到一些自己的感慨。
這部電影幾乎就靠著徐崢和王寶強連篇累牘的對手戲撐起來,從飛機到火車,再到小巴,再到拖拉機,再到大巴,再到輪渡,再到麵包車,再到運雞的小卡車,兩人嘗試了眾多的交通工具,而大家也自然而然的可以想到這當中能做出多少逗樂的事兒。這種題材其實是很討巧的,也很容易讓觀眾笑,但要做得真誠就很難得了。影片里的主線和絕對主角其實是徐崢,這個話語刻薄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大老闆,由因為好歹是做文化產業的關系,內心依然保留著那份不常輕易拿出來示人的惻隱。說白了,他是個好人,只是在這個社會里迫於各種原因而偽裝起來。他一年回一次家,家裡有照顧自己母親和女兒的老婆,而他卻在石家莊養著小三,這次回家還有一個重大任務,就是要和老婆離婚。影片安排的這條主線強有力的牽引著主角,而觀眾看到的不是一個如今爛透大銀幕的婚外戀故事,在徐崢完成了他艱辛的旅途之後,影片留下了10分鍾來將徐崢的家庭故事收尾,而且不至於太過落於俗套,這是我最為贊賞本片的一點,所以我覺得本片很真誠。
而王寶強的角色,只是在延續他傻根的作風,並沒有給人太大驚喜。不過,其實他這種演繹方法本身就是「喜」了,傻得可愛,傻得讓人感動,讓人欽佩,那才是本事,而不是如趙本山的小品那樣一個勁的拿農民來開涮,來取笑,這點上是我覺得本片真誠的第二個原因。
而要說到本片的缺點,當然就是劇情了。今時今日交通如此發達,想從石家莊到長沙這1000來公里,似乎不是什麼難事,不過經歷了08年凝凍之後,大家應該多少都心裡有數了。本片盡可能的在把他們為什麼如此艱難才能走到目的地去說圓,盡管如此還是會讓觀眾有許多疑問。也許是因為影片是湖北投資的關系,本片居然一開始就很輕松的用火車從石家莊到了武漢,哈,小一千公里就這么走完了,而作為一個在武漢呆了多年的觀眾,我很清楚武漢到長沙是也就是3個來小時的事,影片卻被這3個來小時折騰了大半段戲份。如果我是編劇,一定會讓火車在河南塌方的。
此外,影片欠缺打磨的地方也存在,例如為什麼王寶強這么一個去長沙要債的民工會搭春運時期的飛機,那可是全票啊,小一千呢,他去要4個人一年的工錢,加起來也才2萬!其實這個劇情用一句對白,不超過5秒就可以解釋了,例如讓他們廠長對王寶強說:「你要真幫我要要債,我送你機票!」。這不就結了嘛?此外關於為什麼中獎的麵包車那麼舊,稅怎麼上之類,大帥哥的出現是幹嘛用的……其實都可以說圓的,只是,導演似乎懶得說了?這是最應該批評的地方。
不過既便如此,這部電影還是有著讓觀眾認同的理由。別的不說,影院里那多次出現的笑聲和出現了幾次的掌聲就足以說明一切。我們太需要這種貼近小老百姓生活的電影了,而不是那些皇宮貴族亂倫啊殺來殺去啊或者整在陝西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一堆人又殺來殺去的片子。當然我不是在說國師張拍這些片子不好,我是在說,拍這種片子來賺錢,你知道「恥」字怎麼寫嗎?
很欣慰《人在囧途》能取得過千萬的票房,這說明我們的電影市場在逐漸成熟,觀眾慢慢的會明白,那些大紅大紫花大力氣請大明星搞的爛貨只能騙你進影院,多騙幾次之後人總會學乖的,反倒是像《人在囧途》這樣的小成本,卻時不時的能帶給你驚喜。口碑,什麼時候觀眾能明白這兩個字,我們的電影市場才算是真正的繁榮昌盛。
『伍』 人在囧途觀後感
《人在囧途》這部電影其實有一段時間了,但是在這部電影描述的那些情節還是非常的有意思的。這部電影實際上是在2010年6月上映的,是一部喜劇片,然後這部電影也給飾演電影中兩個角色的主角演員帶去了很大的影響力。
但是這兩個角色在劇情中的那個狀況卻是非常的窘迫,這種窘迫並不是體現在兩個角色這個經濟上的窘迫,而是在這個旅途的過程中,他們所面對的種種事情讓他們變得比較窘迫。但是現在去看這部電影,會感覺其中有一些情節,還是沒有那麼搞笑的。
因為在這部電影之中有一些暗示,而這些暗示並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接受的,所以這也會讓觀眾給這部電影一個不太好的評價。而在電影中有些場面已經是往寫實方面去做了,但是還是不夠寫實。所以這部電影盡管是有很大的影響力,但是還是有可以去改進的地方。
『陸』 跪求《人在囧途》觀後感
《人在囧途》:講一個誠實的喜劇故事
《人在囧途》基調上是一個有悲情色彩的故事。徐崢扮演的是身家豐厚的老闆李成功,有鈔票有品位有小三;王寶強演的是討薪的農民工牛蛋,直率單純,一文不名。本來這兩個貧富懸殊巨大的人,是不可能在旅途中相遇的,但在「春運」這個節骨眼上,一切皆有可能。於是他們陰差陽錯地撞在一起,共同演繹了一場包羅萬象的「春運」史。這可能是史上最囧的回鄉路了,嘗試了所有的交通工具。從飛機到火車、從小巴到拖拉機、從長途車到自駕車,顛簸折騰的結果,卻是不得不在荒涼的野外過大年三十。
整個故事結構雖然誇張,但看起來也合情合理,關鍵是沒有當下喜劇電影很流行的那些手法,如惡搞、戲仿、穿越、山寨、黑色幽默等,只是質朴誠實地講一個故事。應當說這個故事對今天貧富兩個階層所面對的囧境,刻畫得都比較真實。影片的開頭就是一段農民工集體討薪的場景,棍棒和掃帚都用上了,換來的只是一張別人的欠條,於是讓牛蛋踏上了討債的征程。
除討薪外,像第三者、交通狀況惡劣、婚姻不信任、越來越大的貧富落差等這些當下的熱點問題,在故事中都有呈現。最感人的一段,是張歆藝扮演的那個民間救助者,一打開破敗的房門,十幾個孤兒擠在一個簡陋的小房間中作畫,我想很多人的淚水會奪眶而出。這也是很多民間公益組織的真實困境。這樣一個救助孤兒的義工,卻不得不靠下跪乞討,換來孩子的治療費,還得冒著時時被別人懷疑成「騙子」的風險。這也是很多民間公益人士的真實處境。
一部好的喜劇片,它的骨子裡註定是有悲劇色彩的,《人在囧途》也不例外。它在今天值得一說,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它的誠實。它沒有刻意地炫技,也沒有討巧的橋段,葉偉民可能因是一個香港導演,所以能保持這種朴實的藝術心態。這種誠實的喜劇,在我們這里已經很少看到了。當下社會正處在轉型期中,社會的自相矛盾、生活的粗俗邪惡、人性的醜陋卑下,超過了以往的任何年代。在我們的現實生活和社會新聞中,每天都有大量的這類喜劇元素,只有擁有了這份誠實的心態,你才可能獲得一種異於常人的勇氣和洞察力。
這個時代對喜劇的需要,是不言而喻的。人們都期望,這些喜劇能像一柄柄刺刀,刺向社會中的那些荒誕和可笑處。然而由於電影界一直缺乏這種誠實和真誠,使得很多導演已經喪失了超越這種生活的力量。我們身邊那些表面滑稽、實則悲哀的社會場景,也常常就這么被輕易地掠過了。如果不能為現實中痛苦的人鳴不平,如果不敢揭示生活中的種種怪象,喜劇終難顯示出它真正的力量。
雖然《人在囧途》還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比如過於光滑的結尾,一些細節的喜劇沖突還不夠。但這部電影的姿態,至少是誠實而清醒的。有了這個姿態,才可能在別人已經麻木的地方,挖掘出讓人們大悲大喜的力量。如何讓那些生活在底層的婦孺老弱,能從被傷害的生活中得到一些真正的歡笑,已成為擺在所有中國導演面前的一個嚴峻的課題。
『柒』 人在囧途的觀後感,原創版
人在囧途之泰囧故事簡單,但情節跌宕起伏錯落有致,扣人心弦;故事主題雖簡單,但能深深叩問每個觀眾的心靈------在當前經濟大潮下愛情親情和金錢孰輕孰重,究竟什麼是幸福?演員雖然是老面孔但是能夠超越演出新角色,令人耳目一新,的確實是難得一看的佳片!
『捌』 誰能幫我寫一章【人在囧途】觀後感
「人間自有真情在」看完以後給我印象頗深的一句話,這部劇雖然是喜劇片,但在我看來是國產電影中
難得的有令人深思的一部電影了,從一開始徐崢對待員工的那情景開始,其中包含的社會問題很令人深思
在中國,「老闆」這個詞代表的是所謂的成功人士,但是片後大年夜時灰太狼和牛蛋在路邊露宿時所說的
那樣「我以為我叫成功就是成功了,但是,我不是一個好老闆,我勾心鬥角賺的錢我容易嗎,我一個人下
幾百號員工等著我養活,他們在背地裡給我起綽號叫灰太狼,我也不是個好兒子,我爸走的時候我不在他身邊。
我也不是個好父親,我女兒家長會的時候,他們班主任不認識我。我也不是好丈夫,背著老婆在外面找小三,
作為情人,我不能給人家任何結果。突然發現我挺失敗的...」我覺得他說得很對,把目前中國老闆的現狀
講述得很透徹。
片中有這么一個畫面讓我記得很清楚,因為現實中這個問題也一直困擾這我。那便是那跪在路邊用粉筆寫著
些求助的話等待人們去幫助。片中的牛蛋把自己的錢給了那女孩,雖說他被騙了,但在灰太狼訓斥他的時候
他說「騙了我願意」「騙了才好呢,說明人沒病」這里反應出了,這個社會底層人的兩種生活態度,一種便是
騙子,為了生活驅使著他們去做騙子。另一種是傾其所有的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絕對的信任他人。當然影片的
結果總是會向著好的方向發展,然而這「騙子」所帶來的真相的同時也把另外一個社會問題向我們拋來。
兩個戀人,給曙光小學教書,他們為了能讓這些孤兒能在春天看一次油菜花,兩人去買油彩,結果發生車禍
只有女孩回來,一群孤兒的生活教育全落在了她一人的肩膀上,為了給眼睛有病的小女孩治病在走投無路的情況
下不得已才出現上面那一幕。這劇情給我說的便是現在社會,很人的的功利心裡及無信仰,金錢為上,還反應了
社會待遇的不公平,社會保障的不完善。這種種現象都需要我們去思考。
一部片子,看似喜劇,但講述的確實一幕幕社會這茶幾上的悲劇,究竟有何解決知道,片中給出的是「老闆」自我
反思,給予了她們一點幫助,然而現實呢?有多少的老闆能站出來為這些苦弱群里的人們貢獻點力量,國家對這
社會底層人們的幫助?
『玖』 人在囧途影評700字
題目:如何從細節打造一部好電影
最近看了,談談。
鏡頭
你為什麼要動攝像機?
影片一開始鏡頭就往上搖,第二個鏡頭,還是往上搖,第三個鏡頭,換了固定機位,還沒放棄搖。第二場戲一開始,王寶強看個電視,你也往下搖。你不嫌煩嗎?很多人喜歡在開場搖啊搖,說是這樣「大氣」。可你並沒關心鏡頭本身的實際用途,是不是需要搖。王寶強看電視,你就讓他看電視好了,你搖他幹嘛。半主觀角度,看電視,挖耳屎,畫外音,給一個固定鏡頭,什麼都有了,鏡頭冷,還有冷幽默的效果,觀眾想,這王寶強幹嘛呢,還能抓住觀眾往下看。如果你是怕轉場太突然,想稍微帶點起幅,那種起幅也沒什麼意義,兩場戲之間你完全可以給一個空鏡頭來轉場,比如給養牛場一個固定鏡頭。裝修華麗的大樓內一段精彩的頗帶調侃的馴人完畢後,切到草地上牛們沒事兒吧唧吧唧嚼點草,再搞幾聲若無其事的牛叫,再切到王寶強瞪著大眼挖耳屎,冷不。這叫啥,這叫風格統一。當然,這只是隨便設想,調侃一下,好的分鏡頭方案還有很多。鏡頭亂了,故事再好,電影檔次也上不去。
我知道商業片要的是實用,不偏向任何一種風格,只要是電影本身能用的到的,照單全收,既會用現實主義的長鏡頭,也會用形式主義的超現實等手法,什麼巴贊啊、愛森斯坦啊,統統可以拿來賺取票房,美國人最喜歡干這個,不光電影,整個國家都是講效率、講實用的,現實的很,所以人們會愛看好萊塢,因為別人是誠心誠意地想賺你的錢,所以也會誠心誠意地弄出來東西給你看。他們多年的片廠制度和經驗告訴我們,他們每個鏡頭都會力求用得恰倒好處。即便再怎樣不限風格,鏡頭也不會用的毫無道理。
來看看《無恥混蛋》的第二場戲的第一個鏡頭,固定機位,俯視鏡頭,全景別,士兵列隊,軍官入畫站定,馬上切,第二個鏡頭,近景,軍官開始說話。干凈利落。即使在整個電影里,搖臂鏡頭也很少,只有一兩個,而且具有它的實際作用。要是碰上這種場景,我們中國導演肯定是不用搖臂死不罷休的,我們來試想一下,首先,高角度鏡頭,振奮人心的音樂起,鏡頭往下搖,一排士兵堅厚的背影,導演心想,嘿,這一搖的氣勢是多麼他娘的恢弘。然後切到一個低角度鏡頭,隊列最後一位士兵側面拿槍的手,鏡頭開始右45度角上搖到軍官四分之三側面的臉,軍官說話。鏡頭再切到一個個士兵臉上堅毅的表情。鏡頭繼續切換,一個高角度鏡頭,下搖到軍官的主觀近景鏡頭,軍官繼續說話……。在任務開始前的這段訓話,搖的是多麼地盪氣回腸,絕對的主流,絕對的正義之師。
有次跟一哥們聊天,老嘆沒資金。我說你要拍什麼國際大片,他說拍多小的片也要資金啊,機器、搖臂、軌道……這些,總得租吧。我說,你要那麼多玩意幹嘛,一台機器一個角架可以解決基本問題。他便與我爭論起很多設備的用途,比如搖臂。我說,你搖臂也不是天天用,最多用個回把兩回就差不多了,租金也就是一兩天的事,幾百塊錢,如果你的片是現實主義,這些東西就更加用不到了。他說了一句令我很無奈的話:我認為現在流行的就是鏡頭的運動組合,有時候鏡頭組合需要復雜一些。
很多人就是這種想法,包括做獨立製作的,總認為凡是與電影有關的,一切都是必要的。那是輔助設備,輔助什麼意思懂不懂,是自然機位達不到了才用,畫面需要了才用,沒事就不用它。鏡頭花哨,也要花哨的有道理。好電影完全是靠才氣的東西,並不是靠一堆設備來支撐的。你還不如把錢花在製片上。別人有錢都不這樣搞,你沒錢搞那麼大架勢干什麼。小製作,靠的就是打游擊,這才是王道。跑遠了。當然,《人在囧途》的投資再不多,弄點搖臂還是綽綽有餘的。
至於那每次定格時畫面上伴隨著BBB的聲音打出的幾行字,這絕對是毋庸質疑的敗筆,就好比《杜拉拉升職記》里頻繁的伴隨著唰唰聲的快速分屏一樣,還自以為特炫特時尚。簡直土到了極點,品位問題。拜託,這么山寨的小特效,就不要這么老用了,現在就連拍婚慶、業余DV都不玩這些招數了。BBB,唰唰唰,掉份。你完全可以切個黑屏,給一行字,這樣都比BBB要好的多。你就是不交待,那也沒什麼影響,台詞里不都道明了到哪哪哪嗎。你給不給那幾行BBB都沒人管你幾點幾分到了哪,觀眾只知道他們輾轉到很多地方,很費周折。至於前面人物出場介紹那幾行BBB,更是多餘。低級伎倆。
導演得到一個故事,變成畫面的時候首先就要知道該如何取捨,這部電影的鏡頭銜接至少還是流暢的,但光流暢是遠遠不夠的。
調度
我一直認為,喜劇片和恐怖片是最難調度的,因為這兩種情感都是人類最極端的情感之一,一個是極度喜悅,一個是極度恐懼。放在中國如何,喜劇片倒還好,你還可以用台詞濫竽充數去代替調度,製造一些只有中國人自己才看得懂的笑料出來,比如馮導的一些電影(這里的台詞笑料還不算低級),又比如越南寶盒、熊貓大廈、十全多美之類(這確實就沒法笑了)。我不否認台詞的重要性,畢竟自從電影里有了聲音問世之後,電影也不再是視覺本體單方面的事了,而形成了視聽。可你還是不能偷工減料、用台詞代替實質性的內容,還是得老老實實地場面調度不是。剛才說的是喜劇片,你還能偷懶,到恐怖片,我看你怎麼偷懶,你不可能寫得出一句即使忽略鏡頭也能讓觀眾感到毛骨悚然的台詞來,你沒法寫出視覺上恐怖的氣氛,這里有很多純調度的成份要去做,這些東西才能激發觀眾的心理感官,可見場面調度在裡面有多重要。內地還沒有一部上檔次的恐怖片,所以從這個側面去印證我上一個觀點,也可以說成,還沒有一個會調度的導演。因為沒人重視,或者說,沒人精通。除了這兩種類型片,其他類型的故事片就更別提了,這種現象無處不在。很多電影都能把故事說通順,但光能說通順是不夠的,我們有時候可以忍受一個故事的簡單平淡,但就是無法接受它鏡頭調度處理上的平淡無奇,你得把一個故事靈光閃現地轉換成視覺上的東西。這部電影就屬於這種的,不缺故事,但作為導演來說,拿得出手的東西不多。
同樣是喜劇電影,在法國喜劇《我一直想成為一名歹徒》里,從影片開始一直到進屋搶劫,都是沒有台詞的,但笑料不斷。一間郊區咖啡店外,劫匪從汽車里出來,由於絲襪顏色太深看不清路,撞到電線桿,回到車內摘下絲襪出來,發現車鑰匙忘在車里,一陣抓狂,不得以,空手入咖啡店,入室後手插在衣兜里作手槍狀開始行劫,誰知店裡人各忙各的,根本沒人看到他……。用的都是最基本簡單的鏡頭,這才是喜劇,全世界都能看得懂的喜劇,中國導演除了用編劇給你組織的劇情和台詞素材直接生硬的換成鏡頭去填補電影,難道就不能幹事了嗎。
也同樣是喜劇,即使是周星馳的電影,也不全是取決於演員的表演的,精彩的調度也一樣不少。我就隨便舉一段,《破壞之王》里周星馳向吳孟達拜師交學費,只用了一個普通的固定鏡頭:
一隻手拿著錢從左邊入畫(周星馳的),畫外音:師傅,學費!
另一隻手從右邊入畫正想接錢(吳孟達的),畫外音(以下都為畫外音):恩。。。
周星馳的手迅速收回:慢著!
吳孟達的手一顫:干什麼。。
周星馳的手將錢握緊:這些都是我的血汗錢!
吳孟達的手拍了拍周星馳的手,將周星馳的手指一個一個掰開,將錢拿過:哎呀,你放心,我明白的,我很快把你訓練成才的。
周星馳的手又將錢從吳孟達的手中搶回:慢著!
吳孟達的手又一顫:又什麼事啊。。
周星馳的手繼續將錢握緊:你不是說有潛力的不收學費嗎!
吳孟達的手豎起大拇指:問的好!繼而伸出食指,指著周星馳:你等一等啊。吳孟達的手出畫,一個紙箱入畫:其實這些錢不是我收的,是捐給中國萬千苦難同胞,使人人不止有書讀,還可以人人有功練!
周星馳的手鬆開:啊,原來這么有意義啊!
吳孟達的手揚了揚捐款箱:是呀,放下去吧!
周星馳的手將錢從箱口放進去。
這一段絕對是視聽結合的最好體驗的例子,畫面空間和信息量延伸到畫面以外。而這種鏡頭在中國現今絕對是沒有的。
黑澤明說:「我要把《亂》拍成全電影!」。即能不用台詞代替的地方,盡量完全用鏡頭表現出來。三個字,一句「全電影」就全部概括了調度的重要性,多偉大的導演。場面調度是服務於電影的敘事形式的,醫生的叫醫術,畫家的叫美術,場面調度就是導演術。國際上曾有人說:一部電影,如果去掉聲音後,還能讓人看懂,那才是一部好電影。這句話放在視聽結合的今天來看,雖然有點偏極端,重視的只是視覺本體,但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純調度的重要性,能拍出這種片的人全中國可能只有杜琪峰。鏡頭有條理,調度有考究,風格自然就會統一。
《無恥混蛋》地下酒吧那場戲,亂戰過後,我方與德軍士兵對峙時候,一直只給了德軍士兵的鏡頭和地下室入口的鏡頭,只給了我方軍官的畫外音,並沒有交待我方是如何在另一邊互相使眼色、打手勢暗號、小聲商量著對策……。從這點可以看出,昆汀是一個懂風格的導演,相當會取捨,雖然也是商業片,但不隨好萊塢大流。這一段的調度就利用了一些現實主義里的特點,也可以說,比較的Dogma95。Dogma95的規則就是十分現實主義的,其中第3條就包括「影片的故事不必在攝影機在場的情況下發生,但影片的拍攝須在故事的發生地點進行」。很顯然,這段用這種偏現實的手法要比信息量多的手法效果要好的多,從取捨的角度來講,用的是減法。
說到這方面,《人在囧途》里比較好的一段就是旅館里進錯房間被捉姦那段,我想很多人也一樣喜歡這段。為什麼這段能達到這種效果。這就是調度的功勞,如果按部就班的把他進錯房間,還有把他如何從窗簾後爬到門後拍出來,那肯定是失敗的,效果大打折扣。取捨就在這里。當然,這有可能是編劇的想法,也有可能是導演的想法。
美國一個電影工作者說過:「一部電影的前10分鍾很重要,過了前10分鍾還沒能讓人有耐心看下去的話,那麼這部電影就是失敗的。」雖然沒有道明,但我覺得應該是單指商業片。商業片的目的就是要抓得住觀眾。話雖稍片面,但很實用,直截了當。
我記得《僵屍肖恩》的第一個鏡頭就非常有才氣,西蒙•佩吉的主觀鏡頭,邊拿起杯子喝酒,邊瞪著屏幕發愣想事,畫外音起,有人叫他,他臉再轉向一側,開始答話,鏡頭後拉,其他信息入畫,原來他對面坐了個人。導演就這樣一步步的調著觀眾的胃口,一直在給觀眾問號,這個人為什麼一直看著屏幕,他要做什麼,鏡頭里沒有其他人,誰在說話……。此片作為一部商業喜劇片,有才氣的地方還有很多,當我把這部《僵屍肖恩》放到我的豆列里,當然豆列里還繼續添加著不少這類片,引來如下不屑,原話是:越後面越扯了(指我豆列里的電影)。言下之意就是,《僵屍肖恩》這類片如果當作一部有思想和文藝性的好片放在豆列里是嚴重不靠譜的。我想,這便是典型文青通常的思維方式了。無奈之極。我的回答如下:也許100部爛片至少有100個亮點,而100個牛片可能只有1個亮點。你要做的是,你該取捨什麼,而不是光想著去得到什麼。而《僵屍肖恩》作為一部商業片無論如何也不能算作是一部爛片的。你硬要說中心思想,別人也不是沒有,一個在生活中並不起眼的既平凡又失敗的小人物,要是生在亂世,那可能就是個英雄,別人連鬧劇都是鬧的有道理的。
以色列電影《樂隊造訪》,也是帶有喜劇元素的文藝電影。我們來看電影第一個鏡頭,固定鏡頭,全景別,長途汽車站,周圍沒有一個人,畫面中間一輛中巴汽車的側面,司機從駕駛台下車走到車尾,從車箱里抱出一個大氣球,再走到駕駛台把氣球放到後座,關門,汽車發動,從左邊駛出畫,一行人呈現在我們面前,數名身穿制服著裝整齊的人站在站台上,原來汽車另一邊一直有一群人,看來他們剛從這車上下來。多有才氣,導演並沒有去拍這些人是如何到站如何下車的。這段在劇本中根本沒辦法表現,可能劇本中這個鏡頭只有一行字:警察樂隊來到以色列的車站。好在編劇是導演本人,頗有喜感的鏡頭與調度早已想好,這段寫不寫進劇本都無所謂了。若是你從別處拿到的一個劇本,光這個到站下車,你就得拿出多少個鏡頭方案,拍出來俗不俗就看你的才氣了。
這些都是影片的開場鏡頭,創意很重要。甚至在整段戲中,你的敘事都要有創意,不按傳統套路出牌是信條,有才氣,定要使出來。在好萊塢電影中,很多也會事先把偷聽的人就安排好在鏡頭中,然後再給另一邊被偷聽人物的戲,再切回到偷聽人的表情或眼神,來回切換,為了增加氣氛或緊張感。《無恥混蛋》中昆汀就沒這么做,地下酒吧里,大家談話談到差不多了才掉下巴,裡面還藏著個蓋世太保,換作是有些導演,肯定事先就把這個給交待清楚了。在《低俗小說》中那更別提了,整個電影就是玩這些的。其實早年的時候,昆汀就在做這種事了。兩個劫匪,沖進一家加油站便利店,殺了店員和一名警察,然後把加油站燒了。換了是你,你會怎麼拍,你會先拍哪?老老實實按順序拍?我老說《殺出個黎明》的片頭戲看100遍,你能事有所成。很多人看不到這個亮點。要麼說夠B級啊,要麼說夠爛啊,這個片歷來是兩極分化的,昆汀成名後倒向另一極的多一些。不過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這里不談。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大到整部電影結構,小到一場戲,甚至一個鏡頭,你的調度都要有創意。罰導演把《人在囧途》的片頭重新拍一遍。
劇情
這不是一部現實主義電影。商業片要的就是戲劇沖突,利用現實素材去重新塑造,何況這些內容和現象在現實生活中都是存在的,劇本里只是把這些現象都編在了一起,用春運這條線串起來,形成一部電影。我不覺得有什麼太誇張的地方,國外把現實用誇張手法處理的電影多的是,你要做的是如何處理得自然,不顯得刻意而為之。
先來說說被女教師騙錢那段,很多人只從一個角度去看問題,我們來設計一下兩個編劇之間的對話。
甲:接下來怎麼辦?
乙:接下來碰到了一名女乞丐,要給孩子動手術需要2000塊。開始他們不相信,最後發現是真的。
甲:這太主旋律了吧,世上還是好人多啊?不行,還是得讓這兩人被騙。
乙:好吧,那這場怎麼收尾,騙完就這么算了?
甲:那不行,還是得繞回來,不過得來點狠的。這女乞丐是一位教師,學生沒有飯吃,還有一個要動手術。於是她到街上來乞討行騙。
乙:這個太狠了,廣電通不過的。
……
我記得前兩年有個廣告:「我是103個孩子的爸爸……。」在上廣告前,我想這位鄉村教師過的並不比影片中這位女教師好,這種事情還有很多。呼籲一下社會關注教育狀況有什麼不好,能通過審查已經是好現象。老師到處找不到錢,上面的人也不作為,沒錢下來,外面你跟人明說也沒人信,沒人管,於是只能出來乞討、行騙了。這樣的誇張手法去處理,我覺得挺合理的。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還有說長途汽車乘務員的,這里已不是個體小巴,在長途汽車站買的票,下車的時候,他是最後一個,能撿到錢包的陌生人都早下車了,就是不記得乘務員的長相,也有發車時間車次登記,跑的了人還跑的了單位么。你能找到一切理由說乘務員私吞,我也能說難道全國十幾億人就沒一個像電影里的這種人么。別說全國了,信佛稍微虔誠點的就可能把這事給幹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關鍵是要把事情給說通,不要給人感覺為什麼別人沒遇到,就你遇到這么個好人,盡量處理好這種刻意安排的感覺。不自然的地方是,乘務員折騰一晚上到處找旅館來送錢包,別人就是個上班的,再好也只是上交公物,最多單位根據錢包里的信息通知家屬前去領取,通過電話的形式才算靠譜,這樣前面有些細節就要改動一下了。故事在大環境下來說,很多都算合理的,只是細節上不自然的地方還有很多,比較生硬。這里不能一一例舉,舉些個明顯的,比如摸獎那段,從女教師處出來,二人在街上走著,談著沒錢要去取錢,突然一人讓瞧前方,於是就摸獎摸汽車。這人物動機也安排的太刻意了,簡直就是奔著彩票那獎去的。這個地方應該再緩一緩,鏡頭定下來,其中一人去找銀行或上廁所什麼的,另一人就閑著沒事四處打量,這戲原本也是給王寶強的,人物設定是心善但摳門又喜歡貪點小便宜,於是閑逛正得瑟中呢,被一宣傳的喇叭聲吸引過去,就發現這么一地兒,心花怒放,等徐崢回來就死活拉著他要摸獎。這是隨便假設的一個方案,電影中有些細節很重要,少了就突兀了。
然後外面說的比較多的就是圍繞價值觀說的,又回到傻根的話題上了。這部電影主旋律之處不是在維護政府,而是主旋律的背後是人類本身。你既然知道這個社會風氣並不好,拍拍正面題材呼籲一下有什麼不好。舉個簡單的例子,就好比你經常失戀,漸漸對愛情失去信心,開始懷疑這東西,不相信有真愛,可人人不都還是說你會碰到真愛么,社會不還是說真愛存在么,連你自己也始終沒放棄希望,你還是想好好娶一妞,信它一回。要不然,大家都是王八蛋,誰也不相信誰愛誰,大家互相隨便操操得了,人類也該滅亡了。道理一樣。好或壞本來就是個辨證的東西,至少遵循人類普遍價值的大方向是合理的。好萊塢這種電影那可比我們多多了。你就是真擔心電影帶來的影響,觀眾也沒有誰會真那麼天真,看了個世上還是好人多的片子,出了電影院就到處無償幫助他人。呼籲一下大環境是好事,這本來就是一部主流商業片,又不是文藝片,你當拍《羅生門》呢,體現人性陰暗面。每部電影都有它題材的話語權,這部電影的定位就沒想要「世上人心多險惡」這種話語權,反思人性也是好事,從某方面來說也是積極向上的,這種留給其他電影,或者導演有這想法自己下回再去拍部作者電影專門講這個,這才是百花齊放。
幾處煽情橋段的處理手法也不是很恰當,煽情在電影里是個很重要的事,沒煽好就會不自然。電影里還有一些小幽默,非常有意思,特別是一些台詞,比如:「老闆,你還恨我嗎?」,「我已經習慣了。」等這些,既有趣又不低俗的幽默,這種風格應該要好好保持,當然,演員演繹的也很好。
配樂
極其失敗。對於配樂,無非就是兩種方法,一是音樂先行,二就是後期配樂。後期配樂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在這個信息時代到處有大量純音樂素材,你可以隨處找來直接用,有很多甚至不用涉及到版權。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找人做原創,音樂要根據畫面的節奏走,比如我們都看過的動畫片《貓和老鼠》,動作做三下,小提琴就要拉三下,如此。很多時候,你要告訴別人你需要什麼風格的,或者什麼元素,比如你想給《阿凡達》的配樂里加點非洲鼓增加一點少數民族風味;又或者片頭幾個高中少年在校園內行走,你想把曲子配的有點拉拉隊唱的校歌的感覺,又不缺乏電子和搖滾元素還頗具時代感的《海扁王》;等等。(The Prodigy的這首Stand Up也有可能是先收錄在樂隊專輯,電影在後,這樣我們就要換下一種配樂方法了)。另一種就是音樂先行的做法了,顧名思義,就是音樂事先就存在的,已經准備好的。當你有了一段好情節,非常希望配上音樂,在開始拿出分鏡頭調度方案前,你會從你的大腦庫存中閃過一首首你已知的音樂,當確定某一首的風格能與整個影片或這一橋段融為一體時,你開始依照這首音樂的節奏和樂感去想這段戲的鏡頭和調度,這種做法其實表面和MV比較類似,但又有許多不同。我們知道昆汀就是這方面的高手,他在音樂方面也是十分有鑒賞力的,他幾乎從來都不請作曲,他說過他本人就是一個樂庫,《低俗小說》、《殺死比爾》什麼的就不提了,那是無處不在,就拿不久的《無恥混蛋》來說,那段「電影院大屠殺前奏曲」就是大衛•鮑伊80年代初的Cat people。這一段更像MV一些,鏡頭進行的時間上是架空的,自由地根據歌曲的節奏變化而決定鏡頭的次序、禎數的快慢、以及疊畫這些特效,而且中間還有段插敘。《僵屍肖恩》也有一段精彩的「僵屍大屠殺前奏曲」,用的是皇後樂隊70年代的Don』t stop me now,這一段與剛才《無恥混蛋》那段用法基本上差不多,但稍有不同,不像《無恥混蛋》里那段無來由的加音樂,怎麼說呢,拍的很Dogma95,聲源必須來自鏡頭中,這里是現場點唱機里的發出的歌曲,而且時間上不能架空,你必須按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銜接鏡頭。這一段拍的是非常有才氣的,動作節奏編排得和音樂節奏不時地吻合,還要做成給人彷彿不是刻意而為之的偶然感,絕對可以頒個Dogma95式最佳配樂典範獎。好的例子還有很多,《功夫》里群毆斧頭幫的那段民樂——四川將軍令;《槍火》里的這音樂我還真想不到形容詞,姑且就江湖味吧,反正和影片渾然一體就是了;《超時空要愛》里梁朝偉和李楓,在矮屋子裡邊跳舞邊對話那段就搭配的十分有意思。
《人在囧途》的導演是香港人,我不知道他生活的音樂環境是怎樣,暫且不談,但這片的配樂絕對是草率了事。內地這方面比較有意思的配樂我還沒見過。上一代導演我們不怪他們,79年才改革開放,要說誰誰在這方面多有見地,那也是唬人。時代是前進的,《猜火車》里有一句話「你不會愈來愈年輕,世界在變,音樂在變,連毒品也在變,你不能整天呆在這兒夢想毒品和伊基•波普」,我們姑且不去討論伊基•波普算不算過時,作為一個現代人,尤其是你還認為自己是個導演,如果你還不重視音樂,那就真的是過時了。連影迷都發現《西遊記》的片頭曲很歌特了,你還總幻想著配樂是別人的事而與導演關系不大,若是電影殺青,又不明就裡地不幸找到一個出賣了你的愛還背了良心債那樣的音樂人,那還真有可能把你的商業影片兒給弄犀利了。何為犀利,現實主義電影叫犀利,只能讓三峽移民唱愛大米,這就是中國的現實,小朋友從小就會,你有什麼辦法,你總不能讓三峽移民在小船上唱雷鬼吧,無奈,犀利。這取決於中國整個年輕人亞文化的環境,既匱乏又畸形,泡泡糖音樂和低俗選秀泛濫。你別說,周傑倫這種的音樂還真算靠點譜的了,雖然他也挺火的。這也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以上借《人在囧途》簡單從幾個方面聊了一下中國電影的一些弊端,中國電影還有很大空間可以發揮,我不擅長於寫那種先把電影中所謂的認同或不滿找出來,再聯系一下自己的實際生活和經歷,最後再發一頓感慨,思想與內涵迸發,又不失文筆的文青影評。中國漢字含義深刻,我也不知道這個「評」的尺度是什麼,做到什麼程度才算「評」,實在的說,我們的電影是越來越豐富了,類型開始多種多樣,尤其是以下兩種絕不可少。
有一種就是商業大片兒,專討觀眾罵的,其實我覺得都挺不容易的,你沒必要日爹死娘地罵,說實話,別人也真是誠心拍的,沒有誰不想把片拍好的,關鍵就取決於這個導演的本事有多大了。我有時候看一片,跟所有人一樣,老百姓下班沒事,就為了圖一樂,發現那片雖不談不上好,但還是花了錢在做的,弄的華麗麗的,排場也十分考究,挺誠心的,我也就算了。商業大片不就是走一過場,你看完回來後還特認真的寫一觀後感去談思想談哲理,那不浪費時間嗎。
還有一種就是削尖了腦袋往國際影展上鑽的,這本身其實並沒問題,但他們就專門喜歡找一些邊緣的、敏感的題材,然後還拍的不像樣,希望拿獎翻身,這是明顯的功利心,鑽這種空子,沒才氣的才這么干,我一個朋友說的對:自己不自信,才想去討好。你要拍現實主義文藝片也可以,你能把小明的一個上午老老實實地拍好,客觀地展現他的狀態,從而自然地透視出某種東西,就不錯了。從最基本最平常最小的東西開始拍,踏踏實實地學習,踏踏實實地拿獎,別老想著一步登天。我發現很多這類人只看到賈樟柯的成績,並沒認真看他的電影。
誠然,我們的電影,問題還有很多,環境、制度、素養,這些都是客觀上的因素。主觀上的問題,只有一個。我們知道《低俗小說》的故事就很簡單,換成別的導演,說不定就給拍成爛俗的槍殺片、黑幫片了。希區柯克就經常在小報上找爛故事來拍電影。《無極》不是問題,《隋朝來客》也不是問題,這些故事都能拍。小成本電影更不是問題,中國不缺只需要一半資金,就能拍的比原片好10倍的民間人士。小投資的B級片曾經練就出了多少大師,低成本賭的就是才氣。中國電影不是錢的問題,也不是劇本的問題,絕對是導演的問題。《血迷宮》不就換了個導演么,這是很明顯的問題。
『拾』 《人在囧途》觀後感
我還沒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