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苗族電影蝴蝶第八集
一,語言文字
1語言
(1)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5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第二工作隊經過實地考察,對各地苗語的構詞大致相同,而語音不同的特點進行科學研究後,將苗語劃分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東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稱東部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七個次方言,十八種土語 。
(2)湘西方言(東部方言)主要通行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東北的松桃苗族自治縣,湖北的恩施、宣恩、來鳳、鶴峰和重慶的秀山、酉陽、彭水等縣,分5種土語;[9]
黔東方言(中部方言)主要通行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湖南的靖州、會同等縣,貴州安順地區和黔西南、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苗族中,分5種土語;
(3)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於貴州中部、西部、南部、北部和川南以及雲南全省,分8種土語;
(4)此外,還有部分苗族操漢語、侗語、瑤語、布依語、壯語等其他民族語言。苗語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語盡管存在著一些差異,但相通部分仍佔60%以上
2 文字
(1)傳說苗族古代曾有文字,與漢字可能同源,後來失傳,這些傳說如今已難以考證。20世紀初,一些苗族知識分子為發展苗族文化教育,創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創制的方塊苗文、石啟貴創制的速記苗文,貴州松桃龍紹華運用國際音標編制的苗文課本,等等。一些外國傳教士為了傳教的需要也創制了一些苗文。但是這些苗文因種種條件的限制,未能在苗族群眾中推行。
(2)《苗族古歌》記載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戰爭與民族文化遷徙秘密等易暴露於敵人,不得不將文字焚燒,抹去,當僅有的那些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去世後,文字也隨之丟失,留下的只有那寫在衣服上的文字。20世紀50年代後期苗族又開始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
(3)在黔西北威寧石門坎地區傳教的英國人坡拉德同苗、漢族知識分子楊雅各、張武、李斯提文等人配合使用部分拉丁文字母和一些記單符號,以石門坎苗族的語音為標准音,創造了一個拼音文字,稱為「坡拉丁文字母苗文」(俗稱「老苗文」),用以翻譯基督教聖經,編寫課本,記錄苗族民間故事、詩歌以及記事等。40年代,操川黔滇方言東北次方言的部分苗族遷徙並定居在今洗鴨河鄉新池村,將「坡拉字母苗文」傳入紫雲,現仍在通用,而且新池小學用該文字及漢文字進行雙語教學。50年代,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培養了大批包括苗族學者在內的語言學家,對全國苗族語言進行了普查研究,改革了「老苗文」,創制了東部、西部、中部三種方言的拉丁拼音苗文。但由於苗族內部支系復雜,語言差異很大,極難統一 。
(4)此外東南亞苗族使用法國傳教士發明的一種拉丁拼音苗文,後來逐漸發展為「國際苗文」。
二 宗教信仰
苗族很早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不同地區苗族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有的苗族地區由於交通閉塞,苗族信仰原始宗教;還有少數苗族地區,如威寧、石門坎和湘西沅陵等地在近代由於受外國傳教士的影響,有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但總的來看,多數苗族群眾信仰的仍是本民族長期形成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四 自然崇拜
1 苗族圖騰
苗族的主要自然崇拜對象有天、地、日、月、巨石、大樹、竹、山岩、橋等。在雲南的金平麻栗坡等地的一些苗族中,每當農作物抽穗時都要祭「天公地母」,祈求天地使農作物豐收,這是苗族崇拜天、地的遺跡[9] 。
2 圖騰崇拜
苗族先民有自己崇拜的圖騰。由於苗族支系繁多、分布廣,他們崇拜的圖騰有多種。如鳳凰、楓木、蝴蝶、神犬(盤瓠)、龍、鳥、鷹、竹等。黔東南地區的苗族先民把楓木作為圖騰進行崇拜,認為自己的祖先源於楓木;另外他們還把蝴蝶作為圖騰,認為其祖先姜央是「蝴蝶媽媽」所生。湘、鄂、川、黔交界地區的苗族先民還以盤瓠為圖騰,至今這一帶還保留了不少盤瓠廟、辛女宮。而貴州西部苗族則以鳥為圖騰[9] 。
3 祖先崇拜
時至今日,苗族中還十分盛行祖先崇拜。黔東南地區的苗族從最早崇敬楓木、蝴蝶轉為崇敬人類的始祖姜央,認為他是苗族的祖先,每個鼓社都設「鼓石窟」,供奉「央公」、「央婆」;湘西苗族崇拜的始祖是「儺公」、「儺母」。為了祈求祖先神靈的庇佑,各地都有規模較大的殺牛祭祖活動,如黔東南的鼓社節,銅仁、松桃叫「吃牛」或「椎牛」,黔西南和安順、鎮寧等地叫「砍牛」。湘西有「還儺願」,祭祀「儺公」、「儺母」。每逢節日,苗族群眾也都要舉行祭祖儀式。許多苗族地區,家家堂屋正中都供有祖宗牌位,平時天天祭祀
五 巫儺文化
苗族信鬼尚巫源遠流長,新中國成立後仍很普遍,所信的鬼神多達幾十種。他們把鬼分為善、惡兩類:認為善神能賜福於人,為此應該經常祭獻,惡鬼則與人作祟,降災降禍,應當祈解和驅逐。認為要達到此目的,就要通過巫師實行巫術。巫師是溝通人與鬼神的中介人,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受到苗族群眾的敬重。巫師實行的巫術主要有占卜、禳解、招魂等
六 苗族服飾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後漢書》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傳統盛裝,僅插在發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3] 。
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綉花邊,系一幅 綉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2. 所有講侗語的電視劇或電影
名: 我們的嗓嘠
首映: 2010年1月19日
導演: 韓萬峰
主演: 楊麗坤,吳遵攀
編劇: 韓萬峰
片長: 95分鍾
地區: 大陸
出品方: 瀟湘電影集團
發行方: 瀟湘電影集團
電影《我們的嗓嘠》講述了在我國市場經濟大潮洶涌澎湃的今天,生活在湘黔桂邊界的一家侗族人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也面臨著許多新的煩惱,特別是幾代人對學習侗歌所呈現的不同態度,讓人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侗族傳統文化將何去何從。
3. 我們的嗓嘎的風格
因為侗歌的特性,決定了這部影片具有一種詩意的氣質特徵。我國幾乎每個少數民族都能歌善舞,如果僅僅說侗族人喜歡唱歌,是無法在本質上區別其他少數民族的。所以,把侗歌氣質提升到一種境界,讓侗歌充滿靈性,充滿夢想,這是這部侗語電影的意義所在。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不得不去重新發現侗族人最精髓的精神價值。我們認識到,雖然我們是這部電影的製作者,然而,我們沒有權利按我們自己的想法去設計侗族人的生活,我們不能以自己的武斷讓這部侗語電影留下任何遺憾。所以,我們隱藏了自己的主觀意識,讓侗族生活原汁原味地釋放在鏡頭下。
4. 侗語躲演是什麼
我國首部用侗語對白的現實主義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我們的嗓嘎》,日前在通道侗族自治縣緊張拍攝中。影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當下普通侗族人家的故事:生活在湘黔桂邊界的一家侗族人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也面臨著許多新的煩惱,特別是三代人在對待學習侗歌的態度上所呈現的不同態度,從而引發人們對侗族傳統文化將何去何從的思考
5. 「周侗」的「侗」讀音是什麼
讀音:tóng。
6. 侗族大歌電影什麼時候上映 播出時間是多久
電影《侗族大歌》是由北京雲上太陽影視文化有限公司、黔東南州凱宏資產運營有限責任公司、貴州電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愛情片[1-2],貴州省委宣傳部、省旅遊局、省民委、黔東南自治州委員會、黔東南自治州人民政府、黔東南州委宣傳部、從江縣委員會、從江縣人民政府、貴州雲上中貝文化傳媒投資有限公司聯合攝制[3],由江秀佳[4-5]、醜醜編劇,醜醜執導[2],王嘉、蕭浩冉、韋禮安[6]主演,盧燕、王慶祥、伍宇娟、王春子聯袂出演。
講述了一段為愛痴狂、終身相守的愛情故事[2],阿蓮(王嘉飾)、那福(蕭浩冉飾)、千樹(韋禮安飾)三人經受著愛情與友情的煎熬,用60載的相守與陪伴,詮釋了世間平凡卻刻骨銘心的真愛[7]。
該片於2017年11月14日貴州上映[8],11月17日全國上映。[9]
中文名
侗族大歌[10]
外文名
The Grand Song[11]
出品時間
2017年
出品公司
北京雲上太陽影視文化、黔東南州凱宏資產運營有限責任公司、貴州電視文化傳媒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拍攝地點
貴州省從江縣[4]
導演
醜醜
編劇
江秀佳、醜醜
類型
愛情 劇情
主演
王嘉,蕭浩冉,韋禮安[6],盧燕,王慶祥[12],伍宇娟,王春子
片長
138分鍾
上映時間
2017年11月17日[2]
對白語言
普通話、侗語
色彩
彩色
7. 侗語電影童年的稻田女主角現在的情況
古濁飄連忙喜道:「多謝姑娘。」伸手接過那馬鞭,那少女不知怎的,像是腳下也是一滑,竟覺得站不穩。古濁飄一用力想爬起來,那少女竟也隨著這力量摔倒了,這一下兩人倒做一團,古濁飄手腳亂動,竟將那少女壓在地上。
冰雪滿地,那少女卻覺得一股男性的熱力使她渾身發熱,不禁又羞又氣,猛的將古濁飄遠遠推到旁邊,翻身躍了起來,想發怒,又是無從發起,回頭去找自己的馬,卻四處找不到,原來那馬已在他們動手時跑了,她毫無辦法,拾起風氅,便走了。
8. 韓萬峰的報刊報道
少數民族電影創作大有可為 時間:2010年06月02日 來源:文藝報 作者:鄭瑩瑩 我國的少數民族電影,是國內影壇較少涉及的一個領域。但在最近,少數民族電影卻出現了一種值得關注的創作態勢。在繼第一部羌族現實主義題材的故事片《爾瑪的婚禮》在第11屆國際電影節特映之後,第一部純侗語電影《我們的嗓嘎》也已經公映。此外,第一部苗族原生態電影《鍬里奏鳴曲》、第一部用純土家語拍攝的土家族原生態電影《梯瑪之子》也正在拍攝中。這些影片都以獨特的創意、鮮活的少數民族風情,顯現了歷史與現實的別樣光彩。而其在民族文化及民族學層面上的深遠意義,更是讓人們滿懷期待。
《爾瑪的婚禮》,這部反映當代羌族生活的故事片,不僅以羌語拍攝,以羌族演員為主角,而且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演員,都是普普通通的羌族群眾。影片展示了西藏高原東部的壯美風光,那裡是羌族的聚居地,同時還展示了羌族神秘的釋比文化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影片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生活在大山裡的美麗的羌族姑娘爾瑪,在18歲那年和鎮上裁縫多巴訂了婚。多巴的父母經常去爾瑪家催婚,希望爾瑪能早點嫁到他家。當爾瑪的父母徵求爾瑪意見的時候,爾瑪卻總是推辭。原來爾瑪愛上了在鎮小學教英語的漢族老師劉大川。劉大川的姑姑是縣教育局副局長,自然有很多追求者。可是大川偏偏喜歡羌族少女爾瑪。爾瑪的父母尊重爾瑪的選擇,兩家人見面後。商定當年十月一日舉行婚禮。大川的姑姑見了爾瑪後也非常滿意,許諾說等大川和爾瑪結婚後,要把爾瑪安排到縣里小學當一名音樂老師,並且還要在縣城為他倆舉行一場熱熱鬧鬧的婚禮。就在婚事臨近時,爾瑪父母提出讓爾瑪按羌族的風俗舉辦婚禮,為此爾瑪和大川有了分歧,大川很為難。當然,經過雙方的磨合,一場隆重而漂亮的羌族婚禮終於舉行了。
這部影片的巧妙之處,在於通過一個羌族少女在即將舉行婚禮時所面臨的困惑和矛盾,將藝術的視角投射到國際上廣為關注的少數民族文化保護這一領域。更讓影片出彩的是,它以紀實的手法大量展示了羌族的服飾、語言、樂器、舞蹈、飲食、勞動和婚俗。以至在第十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爾瑪的婚禮》作為特映影片放映的時候,不少觀眾都為羌族的美而驚艷,影片中的山水和人都成了亮麗的風景。據說,在這部電影放映完畢後,全場觀眾給予了長達數分鍾的掌聲。此後,這部電影還走出國門,作為惟一一部中國少數民族電影參加了洛杉磯國際電影節。
值得一提的是,《爾瑪的婚禮》的外景地正是5·12汶川大地震的核心區域。影片在拍攝中,無意中用膠片記錄了汶川、理縣、茂縣一帶的羌寨,為觀眾留下了不可復制的歷史記憶。尤其是爾瑪一家生活的羌寨,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位於岷江上游雜古腦河畔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桃坪鄉,是當今世界上惟一保存完好的羌族古寨。其獨具建築魅力的碉樓,代表著古代羌族人民的建築文化和建築智慧,被專家稱之為神秘的「東方古堡」。影片拍攝時,這個原始羌族村寨只有98戶人家,仍然保持著古樸自然的生活,給人一種原始、質朴、醇厚的美。這里青山峻朗,流水清澈、樹木蔥蘢、野花繁茂,碉樓青山相映,羌族人民就在藍天白雲間自由自在地勞作。然而,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對這里的羌族文化產生了致命的打擊。一個具有上千年歷史的羌族古代聚集地,幾乎在瞬間就被毀滅了,高原群山中的美麗風光也遭到了極大破壞。而恰恰是因了這部影片,震前的自然風貌被完整保存,因而這部片子的價值可以說是彌足珍貴。
《爾瑪的婚禮》還有一個看點,就是被譽為羌族「三朵金花」的幾位美麗姑娘——網路金花爾瑪依娜、民族金花沙朗、企業金花龍小瓊。這三人同時在該片中亮相,很吸引觀眾的眼球。尤其是網路紅人爾瑪依娜。這位被網友發現的羌族女孩,曾經讓數十萬網友為之痴迷。她的純天然、原生態的美,不僅贏得了網友的掌聲,還被大家稱為「天仙妹妹」。她最終走出了深山,登台做客各大綜藝節目,代言了許多商業品牌,成為一顆影視圈的新星。如今,爾瑪依娜已經主演了《香巴拉信使》《回家》《絕密1950》等影視劇,在《爾瑪的婚禮》中她出演的女主角爾瑪,以清新自然的表演獲得了大家的好評。
與用清新洗練的鏡頭語言、定格桃坪羌寨清麗脫俗的自然風光、講述完整的愛情故事不同,純侗語電影《我們的嗓嘎》,則是一種散文式敘事方式的影片。在這部侗語影片中,導演有意不講究電影的內在完整性和邏輯性,完全真實地展現了侗鄉原生態的生活。而且,這種表達方式和影片要表現的內涵完全融為一體,觀眾好像親自來到了侗鄉,和這里的山水融到一起。
《我們的嗓嘎》由國家民委立項,由瀟湘電影製片廠和湖南省通道縣聯合拍攝。這也是中國首部描寫侗家人生活的影片,同樣由侗家人自己演自己,用侗語對白,配以中英文字幕翻譯。影片以通道為背景,以侗族地區小學三年級的侗民族音樂教育教學為主線,講述了發生在我國經濟大潮下的今天,湘黔桂邊界一家侗族人的生活。他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也面臨著許多新的煩惱,特別幾代人在對待學習侗歌的態度上,表現出了不同的認識和結果,讓人們重新思考了侗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問題。
今年年初,當《我們的嗓嘎》公映的時候,專家對它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因為作為一部電影,其價值不一定在商業上。這部影片在市場化的潮流中,能夠通過多種手法,反映出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保護、傳承工作的現狀和成果,展示了侗鄉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以及和諧的人文社會關系,非常難能可貴。這使我們不得不對其導演韓萬峰肅然起敬。正是這位青年導演,以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多方深入少數民族的生活區域,表現了原生態的侗族文化,讓侗族傳統文化在電影藝術門類里首次全景式亮相。
韓萬峰同時也是《爾瑪的婚禮》的導演。而在這兩部羌族和侗族影片之後,他又開始導演另外兩部少數民族原生態電影,一部是苗族原生態電影《鍬里奏鳴曲》,剛剛在今年5月28日開機。另一部就是即將於今年10月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拍攝的《梯瑪之子》。《鍬里奏鳴曲》同樣是全國首部苗語原生態影片。與前兩部不同的是,它將以獨特的視角、新穎的故事和迥異的風格,展現出靖州苗族同胞如何在優美清新的自然環境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何模仿鳥鳴、蟬唱、流水、林濤等大自然的「和聲」,描繪他們在生產勞動、狩獵中發出的音律。苗族也是一個古老民族,保持著燦爛古樸的民族文化。其民族的傳統節日如苗年、拉鼓節、蘆笙節等,都隆重熱烈又風情萬種。尤其在苗年的時候,人們除祭祖、飲宴、吃「過地餐」,然後祭龍潭、祭田神、吹笙伴舞、熱鬧非凡。這部苗族影片將通過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民族文化,幫助苗族走向世界,也讓世界更多地了解苗族。此外,韓萬峰正在著手拍的土家族原生態影片,也已經開始遴選演員。當然照樣是遵循採用土家話、土家演員、宣揚土家文化的思路。
韓萬峰的理想,就是盡可能多的把中國少數民族的生活都拍成影片,一個民族一個,盡量用電影語言把中國少數民族的歷史和文化逐一表現。這個工作非常艱巨,也非常辛苦,但他說,他看到了在《我們的嗓嘎》公映的時候,那些影片中出現的侗家人的興奮表情,以及他們眼眶中止不住的、激動的淚水。這就足夠了,就足以支撐他在這條路上義無反顧地走下去。
應該說,經過歲月的磨煉和現代文明的洗禮,中國少數民族文化有的豐富了,有的卻在不斷地流失。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所具有的原創性和不可再生性將進一步顯現。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傳統中蘊涵著奇珍異寶,這是電影工作者采之不盡的富礦。人類特殊的文化遺產具有特殊的內在規定,如傳承性、社會性、無形性、多元性、活態性等,都根植於人所在的時空、周邊環境和社會活動中。對於這些文化遺產的記錄、宣傳、保護與傳承,電影工作者是大有可為的。在這一點上,韓萬峰先行了一步。他用電影的樣式對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做出了努力,其實,這正是每一個文化工作者需要做的事情。 電影《我們的嗓嘎》海報
9. 我們的嗓嘎的簡介
《我們的嗓嘎》
「嗓嘎」是侗語,意為「歌師」。兒子喜歡上在民俗村跳舞的侗族姑娘潘依蘭,潘依蘭是嗓嘎薩依蘭的孫女,黃正宇執著追求潘依蘭,甚至為此打架,潘依蘭最後被感動,但要求黃正宇跟奶奶學唱侗族大歌……
我國首部侗語電影《我們的嗓嘎》 首映: 2010年1月19日 出品方: 瀟湘電影集團 發行方: 瀟湘電影集團 主題
全球化背景下,少數民族如何發展和傳承自身的文化一直是我思考的主要問題。這部侗語電影《我們的嗓嘠》也不例外,同樣是延續這個主題思考的結果。
電影《我們的嗓嘠》講述了在我國市場經濟大潮洶涌澎湃的今天,生活在湘黔桂邊界的一家侗族人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也面臨著許多新的煩惱,特別是幾代人對學習侗歌所呈現的不同態度,讓人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侗族傳統文化將何去何從。
任何一個理性的主題都需要附著在故事之中才能讓觀眾接受,這就是電影在其娛樂化的表現下,讓觀眾潛移默化地接受影片的深刻思想,或許電影的魅力就在於此。同樣我們也嘗試把對侗族文化危機的認識隱藏在電影故事之中,讓故事主人公的命運影響著觀眾的判斷,讓觀眾獲得感官愉悅的同時,對侗族文化危機意識產生認同感,從而關注瀕臨危機的侗族傳統文化。
10. 侗語電影
片名: 我們的嗓嘠
首映: 2010年1月19日
導演: 韓萬峰
主演: 楊麗坤,吳遵攀
編劇: 韓萬峰
片長: 95分鍾
地區: 大陸
出品方: 瀟湘電影集團
發行方: 瀟湘電影集團
電影《我們的嗓嘠》講述了在我國市場經濟大潮洶涌澎湃的今天,生活在湘黔桂邊界的一家侗族人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也面臨著許多新的煩惱,特別是幾代人對學習侗歌所呈現的不同態度,讓人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侗族傳統文化將何去何從。
http://ke..com/view/3197359.htm?fr=ala0_1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