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紅燈記》觀後感
紅燈。即號志燈。以紅燈記做為標題,是因為貫徹其中人物的特徵是鐵路工人。
看完後,革命英雄的形象不由得浮現在眼簾。李玉和、鐵梅、李奶奶....機智勇敢。不畏強敵。堅決斗爭。
這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紅燈。是鐵路工人的裝備品,也是紅燈記整個作品的明線。不能交給敵人密電碼則是其中的暗線。明線,貫徹和打通整個故事的脈絡,暗線,使得故事具備了更強的可讀性和緊張感。
作品充分體現了階級的對立性,表達了作者想表達的中心思想。每場後的革命人物的高舉紅燈的亮相,使得紅燈延續不斷,革命自有後來人的主題得到了強化。
紅燈記中,以第五場的痛說革命家史,最為感人。「好比說:爹爹挑擔有千斤重,鐵梅你應該挑上八百斤。」將鐵梅的形象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❷ 紅燈記的主要內容100字
紅燈記:革命現代京劇之一,八個樣板戲之一,《紅燈記》的故事取材於電影《自有後來人》,此劇是中國京劇院的優秀保留劇目,六十年代至今,眾多藝術家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高玉倩、錢浩梁、劉長瑜、李維康、馮志孝、孫岳、王晶華、杜富珍、張嵐、耿巧雲等都曾先後參加演出。近幾年來,青年團排演此劇,得到老藝術家們的指導,演出取得成功。
❸ 紅燈記讀後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紅燈記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了《紅燈記》這一篇故事,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這一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李鐵梅姓陳,父母都被日本鬼子殺害了。李玉和姓張,叫張玉和都是鐵路工人。李奶奶:丈夫也是鐵路工人。紅馬燈是指揮火車通行的信號燈。
他們三姓本不是一家人。為了抗擊日本侵略者,他們組成了一個新的革命家庭。都是游擊隊的交通員。紅馬燈是聯絡信號。交通員接頭的暗號。一次松嶺根據地的交通員把一個重要的密電碼交給了李玉和,並讓李玉和轉交給北山游擊隊的磨刀師傅。由於鬼子搜查的緊,李玉和沒有把密電碼交出去。貪生怕死、賣友求榮的王局長當了叛徒出賣了李玉和。把轉交密電碼的事,告訴了日本鬼子大佐鳩山。
鳩山為了得到密電碼,先是引誘,後是酷刑最後又將李玉和、李奶奶、李鐵梅一起抓進大牢。他們都沒有屈服。日本鬼子得不到密電碼就將李玉和、李奶奶殺害了。李奶奶、李王和都壯烈犧牲後,鬼子還跟蹤李鐵梅妄想得到密電碼。機動靈活的李鐵梅最後喬裝成慧蓮的樣子,很快就把密電碼交給了北山根據地的交通員磨刀師傅,完成了任務。從此,鐵梅接替了李玉和的位置,成了黨組織的正式交通員。日本鬼子鳩山被新四軍抓起來。
讀了紅燈記使我懂得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成千上萬的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李鐵梅15歲就參加了革命,成了革命黨組織的正式交通員。而我呢?今年也十幾歲了,生活在一個新社會,長在紅旗下,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有什麼理由不好好讀書呢?作業多了就怕苦,有時馬馬虎虎,不看題、不理解做完就了事。由於作業不認真學習沒有刻苦勁,所以考試成績不好。就如三年級期末成績四門功課平均92分。這怎麼能行呢?怎麼能對得起我們飛躍發展的國家呢?更對不起我們老師。也對不起平時省吃儉用節約下的錢來資助我學習的老師、叔叔、阿姨們。
從此,我一定要好好學習,決不辜負大家對我的希望,多掌握知識。向紅燈記中的李鐵梅那樣。將來成為我們偉大相國的有用人才。
今天有幸觀看了我國著名優秀劇目《紅燈記》,感觸頗深!不愧是優秀劇目啊!早就聽說這個劇,媽媽這個年代的人,對這個劇很了解,有很多人都能夠哼唱出來,一直想看個究竟,今天終於看到了,呵呵!果然是名不虛傳啊!
《紅燈記》令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劇中的台詞,很多運用了比喻,對比,語言十分犀利,而且極其的鼓舞人心,即便沒經歷過那個年代,也能體會得到當時人們在水深火熱的情景,一股不屈服,奮起反抗的力量直逼心頭,中國人脊樑骨就是硬氣!真是覺得很多的語言都很經典,真不怪老一代人不是還熟記著、哼唱著,還有就是情節的設計,有很多地方表現出當時的人們心思縝密,而且隨機應變、有勇有謀!挺讓人佩服的!
再有就是中國京劇的魅力,真是第一次親臨現場來觀看這樣的劇目,跟電視上是完全不一樣的,第一次覺得我們的國粹表現力這么強!演員的動作有著一股陽剛勁,還有就是卡的那個點,更是到位!看得趕勁!還有就是舞台上,每個人的一舉一動,以及人物的姿勢及不同角色所表現的造型的安排上,仔細端詳,每一個細節都很是恰到好處,如果能夠定格的話,會呈現出很多讓人難以忘懷的情景,例如說奶奶在與鐵梅說過去家事的情景,那是一幅很祥和的畫面,還有李玉和與鐵梅摻著奶奶大無畏的走向刑場的情景,那是一幅可歌可泣的畫面!是中國人民的堅韌不拔精神的真實寫照!試想想,我們這一代的的確確是的一代啊!
京劇確實「角兒」的藝術,確實是獨有靈秀之氣的藝術,一個人唱念做舞,美視美聽作用於人之的舞台表演藝術。從譚鑫培到楊小樓余叔岩、梅蘭芳從「四大名旦|」四大須生「到馬、譚、張、裘、李、袁、葉、杜都是憑著過人才華和技藝,給人以美感享受的表演藝術家。從孫岳、張學津、孫毓敏、劉長瑜到後來的李維康、楊淑蕊、王蓉蓉,直至今日李魁智、李勝素、韓勝存、康靜、張馨月。別小看這門藝術的代代傳承,這可不僅僅是某種流派後繼有人,而是我們這個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血脈延續。是忠孝節義、禮義廉恥的延續,咱們幾千年的文化之根從未斷絕,源遠流長的文化之河沒有斷流埃
為說京劇是作用於人之心靈的舞台表演藝術,因為京劇不是雜技、武術、「二人轉」,「驚險」有「哏兒」,娛人耳目感官刺激。那叫通俗娛樂。京劇堪稱高雅藝術,國之瑰寶,京劇是唯美的、浪漫的、完美的、寫意的,京劇的美學品質和同樣可稱之為古典詩詞、書法、繪畫、古董一樣,是啟迪心智、陶冶情操、養性怡神、凈化心靈的藝術。用今天的話說,京劇更是聯絡天下華人的精神紐帶,是凝聚民族精神,熔鑄民族魂魄的文化瑰寶。
京劇藝術是超現實、超時空、超政治、超國界的藝術。以梅蘭芳為代表的京劇文化,1919年征服了日本觀眾,1930年又迷倒了美國朋友,1935年更啟發了蘇聯的同志們,當年聰明絕頂的布萊希特更因欣賞京劇藝術而開竅,創立了影響深遠的演劇學派。當年的「國-軍」與「共-軍」,今日的海峽兩岸都在傳承京劇藝術。確是因為京劇藝術博大精深,知音、知友遍於四海,所謂京劇文化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埃
《紅燈記》會傳演下去的,因為它凝聚著民族精神魂魄,更已經融入了傳統,它集中體現了中華兒女的品格操守,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人格力量仍會震撼子孫後代的心靈。
韓勝存、康靜、張馨月這「三代人」,在劇中展示的靈性與實力預示著他們未來的舞台生涯中,尚有無限發展空間。唯願他們都能「悟」出梅蘭芳先生,敬業創新的藝術精神。有所創造有所發明,為國粹藝術作用於當代人的心靈,再排幾出好戲到徐州來演。
「不以物喜、不已己悲」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這些京劇新秀們,應當贏得全社會足夠的、更多的尊重。
樣板戲,是一個遙遠的記憶。這周藝術概論課上,我得以觀摩京劇《紅燈記》,自己體悟了一番這種扭曲的藝術形式。
「栽什麼樹苗結什麼果,撒什麼種子開什麼花。」這是一種預成論與不變論。即使李玉和在誇鐵梅是革命火種,但這句話同時否定了其他階級立場的有志之士追求真理的合法性。如果說藝術形象的刻畫需要李玉和的語言表現出粗獷與質朴,那麼正如受批判的,李玉和臨刑前過長的抒情不但對這個英雄人物形象沒有起到強化作用,反而使人感到有點文質彬彬。李玉和在不同幕中,時而質朴粗獷,時而用上「賊鳩山」這樣帶有幽怨意味的詞語、用上「變雄鷹沖霄漢,乘風直上飛舞到關山」這樣有典故有修辭的精妙好句、「投親友,度飢寒」這樣文言味十足的動賓短語、「我要你,仔細想一想你們的下場」如斯官僚氣十足好似外交部發言人申明立場的宣言,其形象定位,相當混亂。這個藝術形象雖然是具體可感但是個性紊亂。形式上是一個三突出中的所謂主要英雄人物,卻是不同個性的英雄人物簡單的拼湊與大雜燴。
「為的是:救中國,救窮人,打敗鬼子兵。」抗日救國只能作為一種工具論,而非價值論。既然李奶奶概述祖祖代代工人階級的目標,怎麼能將抗日視為終極期盼。在劇中,「窮人」與「工人」的概念經常混淆。戲劇發生的時候,工人是中國無產者中比例極少的部分,卻將二者等同。這不是藝術的加工,這是特殊時期,政治對藝術的強制力體現,違背了藝術的真實性。江青在這部劇的加工過程中違背藝術的指令也很多,例如要求以《國際歌》作為李玉和就義時的背景樂。 「道高一丈,魔高一丈」用於劇中李玉和指出鳩山有詭計、自己的陣營更為強大並不合適,同樣不應該因為是周總理指出要沿用古語習慣用法,就脫離劇情生搬硬套。不僅僅是演繹技巧上的盲從,演員參與藝術創作的態度也值得我們推敲。在戲劇表現的時代,一個窮人、一個底層的扳道工居然油光滿面、大腹便便,塑造出的簡直是一個資本家的富態。
經典版電視劇《水滸傳》中,演員為了演好魯智深這個形象,毀損健康數月內增肥20斤。相比之下,這部收視率更高、觀眾期待更強的電影中,要求一個演員出於對藝術創作的責任心節制飲食以便貼近藝術形象真的有那麼難嗎? 《紅燈記》身為文革時期八部樣板戲之一,是當時全國人民為數不多的精神食糧,得以反復的觀摩。我只看了課上一遍、課下一遍,倘若不是借來劇本,許多細節還真沒理解到。也就是說,用於大眾傳播的戲劇存在不少不利於廣泛傳播的文縐縐敗筆。如玻璃上的「紅蝴蝶」、祖孫倆一激動就矯情地高舉號志燈四射。還有的細節仍不大理解,「能夠距離你三公分開槍」為什麼不能夠成立。我想,如果不是如當時精神食糧匱乏的人們反復欣賞,看上一兩次很難理解透徹這么多矯情做作的小細節。可以說,這部當時廣泛傳播、體現藝術認識與教育功效的作品,腐儒氣太足、多處陽春白雪一定程度上脫離群眾。這部劇的出發點就是強調其組織功用。
家鄉安徽安慶、方言被稱為黃梅腔、小時候看本地黃梅戲電視劇長大的我,本來就不喜歡京劇快而高亢的唱腔。京劇演員給我的感覺難免如同《紅與黑》中德瑞那婦人對收容院院長的評價。英雄主義、大無畏的精神乍一聽讓人振奮,多聽了幾段就讓人亢奮過度產生聽覺疲勞。而且,京劇的唱詞語速太快、吐字我跟不上,越看越沒勁。遠不及黃梅戲溫婉舒緩讓人暢快。回到 《紅燈記》,相比於我不喜歡的語言藝術,「李玉和腿傷劇痛,『單腿後蹉』,揉腿,『騙腿亮相』」,以及李玉和巍然立起,從容解開衣扣、亮相、冷笑、扣鈕,背著手,然後蔑視地踏著舞台方步入場這些源於古典京劇中的動作演示,卻是極為生動的.肢體語言,很好地詮釋了李玉和的硬漢形象。
總體而言,我不喜歡《紅燈記》。我不是劇本中描寫的那個民族危亡時代的人,我也不是劇本上映那個英雄崇拜盛行時代的人。李玉和英雄主義的色彩越強,也就越強調了在他的時代之前的中國人是怎樣窩囊而將爛攤子般的國家留給這一代人,也就越強調了文革時代的人們自身是多麼沒有值得褒獎的地方只得靠著緬懷與追憶挺直胸膛。藝術欣賞需要情感的共鳴,但我不認為百年前的人們的拼搏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我確信兩百年前的中國人不值得我們這些後輩尊重。看這部劇給我最大的感觸是對於戲劇發生時代之前紙醉金迷的中國人貽害後人的不滿與憎惡。這出劇,編劇希望傳達的情感與我看後的感慨根本形成不了共鳴,我也看不到它創造性的靈光。
今天有幸觀看了我國著名優秀劇目《紅燈記》,感觸頗深!不愧是優秀劇目啊!早就聽說這個劇,媽媽這個年代的人,對這個劇很了解,有很多人都能夠哼唱出來,一直想看個究竟,今天終於看到了,呵呵!果然是名不虛傳啊!
《紅燈記》令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劇中的台詞,很多運用了比喻,對比,語言十分犀利,而且極其的鼓舞人心,即便沒經歷過那個年代,也能體會得到當時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的情景,一股不屈服,奮起反抗的力量直逼心頭,中國人脊樑骨就是硬氣!真是覺得很多的語言都很經典,真不怪老一代人不是還熟記著、哼唱著,還有就是情節的設計,有很多地方表現出當時的人們心思縝密,而且隨機應變、有勇有謀!挺讓人佩服的!
再有就是中國京劇的魅力,真是第一次親臨現場來觀看這樣的劇目,跟電視上是完全不一樣的,第一次覺得我們的國粹表現力這么強!演員的動作有著一股陽剛勁,還有就是卡的那個點,更是到位!看得趕勁!還有就是舞台上,每個人的一舉一動,以及人物的姿勢及不同角色所表現的造型的安排上,仔細端詳,每一個細節都很是恰到好處,如果能夠定格的話,會呈現出很多讓人難以忘懷的情景,例如說奶奶在與鐵梅說過去家事的情景,那是一幅很祥和的畫面,還有李玉和與鐵梅摻著奶奶大無畏的走向刑場的情景,那是一幅可歌可泣的畫面!是中國人民的堅韌不拔精神的真實寫照!試想想,我們這一代的的確確是幸福的一代啊!
從小就沒吃過苦,不知是多少前輩的鮮血,換來我們今天的安定與日後的繁榮、昌盛!所以我們永遠也不能忘記那無數犧牲的英雄、無數奮斗的先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做出自己對這個社會的貢獻!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這就是我觀看《紅燈記》這部劇之後的感受,覺得除了欣賞這部劇之外還有很大的教育意義,總之還是頗有收獲的。
❹ 紅燈記的評價
《紅燈記》的故事取材於電影《自有後來人》,它的原創作者是黃泳江。《自有後來人》是一部以東北抗日聯軍為背景、反映東北人民抗日斗爭的電影,故事的發生地點在虎林鐵路上的「輝崔」小站(黑龍江省虎林市境內)。主要講述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東北敵占區,我地下黨工作者李玉和接受向柏山游擊隊轉送密碼的任務。由於叛徒的出賣,遭日寇殺害,李玉和的女兒鐵梅繼承父志,將密電碼送上山,游擊隊殲滅了追趕鐵梅的日寇。上世紀60年代,電影在全國上映,不久,該劇便由上海滬劇團改編為滬劇,接著由哈爾濱京劇院率先搬上京劇舞台,當時名叫《革命自有後來人》。此劇是中國京劇院的優秀保留劇目,六十年代至今,眾多藝術家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高玉倩、錢浩梁、劉長瑜、李維康、馮志孝、孫岳、王晶華、杜富珍、張嵐等都曾先後參加演出。近幾年來,青年團排演此劇,得到老藝術家們的指導,演出取得成功。
❺ 紅燈記觀後感簡寫
對於80後的我們來說,談論改革開放似乎有些勉強,彷彿是小學生講人生哲學一般。但我們畢竟生活在這個轟轟烈烈的時代,對於時代的變遷,又豈能置身事外?
1978年一位偉人果斷地做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於是一個國家在春風中崛起,人們唱著春天的故事,由「站起來」走向「富起來」。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國終於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開放格局,改革和開放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成為人們的共識。
30年,極其漫長;30年,又極為短暫,但它終歸要成為一段歷史。而這段歷史,又恰恰是五千年華夏文明最輝煌的那個部分。英雄創造的歷史,只是歷史的骨架和輪廓;民眾創造的歷史,才是歷史的筋脈和血肉。回望30年的改革開放,讓我們留在記憶里的,不應僅僅是排列整齊的數字,也不應僅僅是庄嚴肅穆的大事記,更應該是一個個寫滿夢想與希望的人生,更應該是一段段鐫刻著時代印痕的故事。
1997年,這一年國家發生了很多大事,我記憶最深的還是香港回歸,中華民族洗雪百年恥辱,祖國統一大業向前邁了一大步,舉國上下,全民歡騰。至今我還能感受到那種自豪的熱烈的歡騰氣氛:到處是歡騰的人群,到處是喧騰的鑼鼓,到處是五彩繽紛的禮花......那是我一生難忘的景象。我感受到祖國正在一天天強大,中華民族正在一天天振興,心中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而這一切,我想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的實施大概也不會成為現實。撒切爾夫人不是說么:如果中國收回香港,將給香港帶來災難性的影響。結果呢?
1999年,20世紀最後一年,祖國也邁開了跨進新千年的步伐。十月一日,偉大的祖國50華誕,世界目光齊聚北京,因為這里正在舉行盛大的閱兵。天安門前,各種兵種一一走過,各式兵器一一亮相。威武的士兵,整齊的隊形,使人感受到人民之師、正義之師的雄壯和威嚴;先進的武器,繁多的種類,使人感受到祖國的安全與不可侵犯。時隔不久,澳門順利回歸祖國,祖國統一大業又進一步,中國完全統一指日可待。
2001年,記憶中,剛跨入新千年的祖國喜事連連,先是申奧成功,繼而成功入世。現在入世已七年,奧運會也近在咫尺,回想七年前那一幕,不禁讓人感慨萬分,與2000年奧運會失之交臂讓人遺憾,08奧運讓我們揚眉吐氣。2008年,改革開放30周年。08年是奧運中國年,世界目光將再一次聚向北京,奧運是展示我國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極好機會。
我們一年一年地走著,從20世紀走到了二十一世紀初,我們被中國在此區間內跨世紀的三十年改革開放而感動。誰能想到,曾經的夢想都一一變成了事實。但是我們現在知道,飽含激情的夢想之光是如此具有穿透力,她引領著我們穿越時光長廊,終於將我們帶入今天夢幻般的現實。
08年,註定了是不平凡的一年,對中國人來講,它意味著太多:艱難、榮耀、團結……但不管怎樣,有這30年作底子,中國人還怕什麼呢?就像《紅燈記》中李玉和對母親說:「有您這碗酒墊底,什麼樣的酒,我全能對付!」
衷心祝願改革開放繼續積極穩妥的順利進行,祝願我們的祖國更加美好!
❻ 京劇紅燈記觀後感,急
紅燈記描寫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地下黨員英勇斗爭的故事。描述了李玉和、李奶奶和李鐵梅祖孫三代不怕犧牲與日寇的斗爭,反映了英勇的中國人民為了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屈不撓的精神,劇中人李玉和是共產黨人為國獻身的代表,李奶奶是勞苦大眾老一輩對下一輩諄諄教導,使千秋大業後繼有人的引路人,李鐵梅是在老一輩抗日的堅定信念影響下迅速成長的一代,預示著中國抗戰一定會勝利,革命的大旗世代飄揚。劇中特別感人的場景是奶奶告知鐵梅他們一家三口本不是一家人,鐵梅是烈士的後代,他們撫養她成人,鐵梅以「十七年教養的恩深似海洋的」大段唱段表達了感恩之情,這是超越親情勝過親情的演繹,感人肺腑,盪氣回腸!李玉和、李奶奶英勇就義後,李鐵梅高舉紅燈繼續革命,她機智地送出密電碼,讓狡猾的日寇鳩山束手無策。(請你自己再補充一些感想)
❼ 永遠的紅燈+觀後感和短評怎麼寫
《永遠的紅燈》是鄭州市金水區農科路小學創作的電影周優秀微電影,八分多鍾的微電影通過主人公小依同學前後舞蹈技藝的變化和不怕苦勤練習心態的展現,講述了當今中國小學生等少年一代向先烈英雄致敬的學習精神,不忘初心強國有我的希望號角,勇於拼搏團結合作的忘我信念的一種紅色基因的傳承,正如永遠的紅燈,照我前行。
下面就是《永遠的紅燈》觀後感和短評:
紅燈照我行
那是一抹中國紅,更是一盞永遠的紅燈,照耀我前行的道路。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當電影的鏡頭緩緩從小依和奶奶身邊映入的時候,我才開始明白,一個小學生在舞蹈過程中需要付出多少的努力才能換來老師的一句關於紅燈精神的認可,換來隊友的一如既往地支持和鼓勵。原是那份恆久不變的信念,強大的榮光才能在她們的心裡鑄就新時代的長城。
紅燈記裡面的李玉一家為捍衛共產黨的使命,運送密電碼三代人的前仆後繼;抗日英雄楊靖宇草根樹皮填空腹,不怕犧牲英勇戰斗的無私無畏,無不彰顯了共產黨人為人民捨生忘死的大無畏精神,正是那份紅彤彤的力量,鼓舞著更多的他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依依的小鐵梅角色,從一開始的自我懷疑到後面的刻苦練習,影響其他人一起舞動紅色希望再到最後的上台得獎現場感言,真的是應了那句一份耕耘一分收獲的箴言,但最核心的是她在奶奶的陪同和教導下參觀了中原英烈紀念館,在這里,她真正領悟到了一種紅色信念的堅強,一份紅色傳承的希望,扛在當代少年身上的不僅僅是雙減下的海闊天空,更是一代代中國人血脈里流淌的不屈的中國力量。
遠方的漫漫長路上,新時代的中國必定在少年一代的艱苦奮斗中實現偉大復興,因為唯有此紅燈,必將照我行。
ps電影短評:八分多鍾的微電影,作者通過質朴的拍攝手法,略帶成熟的情節和娓娓道來的故事,通過主人公擔任舞蹈主角前後心態的變化和思想覺悟的提高,最後在舞台中央熠熠生輝的畫面,呈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少年一代所看所想所悟所行的精神力量以及紅色基因傳承的源遠流長,是值得肯定和學習的。
❽ 戲曲《紅燈記》觀後感 800字左右
今天下午,我再一次在央視11套戲曲頻道觀看了革命現代京劇《紅燈記》,雖然,都是比較年輕的演員,但是,當我看到第五場李玉和被捕李鐵梅聽奶奶痛說革命家史、第七場李玉和刑場之前和李鐵梅相見的一場戲,我竟然被劇中的情節,感到得流淚了。邊看我邊想,這個戲劇在我小的時候(文革時期)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劇中所有人物的每一個唱段我都會唱,那個年代,沒有很多的歌曲,學唱革命樣板戲成了大人小孩中的流行曲目,幾乎人人會唱。那時候我從來沒有被劇中人物的道白和唱段所感動過,更提不上流淚了,只是跟著唱。時隔三十多年後,再次看這出戲,我被劇中的李玉和、李奶奶、李鐵梅的多處唱段感動的眼淚不知不覺地往下流。我在想,是不是我老了嗎?願意多愁善感了?還是,我大了,更懂得親情、友情、人之常情了呢?還是......??想不明白了。
我早就聽說,這個劇情就發生在我曾經生活工作了40多年的北大荒虎林鐵路上的寶東、輝崔一帶的小站上。以前,我出差經常經過輝崔站,輝崔的下一站是涼水泉站,然後就是寶東站了,從寶東站下車再乘坐客車就到856農場的家了。
有史冊記載《紅燈記》的故事取材於電影《自有後來人》,它的原創作者是黃泳江。《自有後來人》是一部以東北抗日聯軍為背景、反映東北人民抗日斗爭的電影,故事的發生地點在虎林鐵路上的寶東「輝崔」小站(黑龍江省虎林市境內)。上世紀60年代,電影在全國上映,不久,該劇便由上海滬劇團改編為滬劇,接著由哈爾濱京劇院率先搬上京劇舞台,當時名叫《革命自有後來人》。
此劇是中國京劇院的優秀保留劇目,六十年代至今,眾多藝術家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高玉倩、錢浩梁、劉長瑜、李維康、馮志孝、孫岳、王晶華、杜富珍、張嵐等都曾先後參加演出。近幾年來,青年團排演此劇,得到老藝術家們的指導,演出取得成功。
劇情主要講述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東北敵占區,我地下黨工作者李玉和接受向柏山游擊隊轉送密碼的任務。由於叛徒的出賣,遭日寇殺害,李玉和的女兒鐵梅繼承父志,將密電碼送上山,游擊隊殲滅了追趕鐵梅的日寇。
我當時看的時候主演是:劉長瑜 錢浩梁 高玉倩 袁世海
將這個故事搬上熒幕的是沈默君,他是著名的電影劇作家,原任解放軍總政文化部創作室電影編劇。他的電影作品《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和《海魂》早已被廣大觀眾所熟悉。1957年,沈默君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北大荒軍墾農場勞改。1961年底,沈默君「摘帽」時,中共黑龍江省委宣傳部將他借調去哈爾濱搞創作。這時,沈默君收集到許多反映東北抗日聯軍英勇斗爭的故事。特別是一位北滿抗聯交通員的故事,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東北抗戰時期,這位交通員從黑河來到哈爾濱送情報,住在道外區的一個小客棧里。到了規定的時間,接頭的人卻沒來,他身上帶的錢花光了,又不能擅自離開。於是,他裝病卧床,硬餓了4天。到了第五天,接頭的人才來,這位交通員幾乎餓斃。北滿抗聯英烈的不朽業績,在他心中湧起創作的沖動。1962年5月,組織調他到長春電影製片廠任編劇。電影導演蘇里催促他寫一個成本低、故事性強、人物突出的電影劇本。一天觀摩話劇回來,在漫談中尹弋青導演對沈默君說:「如果能寫一個『一家人都很親、都不是親』的本,那就有戲了。」一句話沖開了沈默君靈感的大門,他聯繫到北滿抗聯地下交通員英勇斗爭的故事,結合看戲曲《趙氏孤兒》的啟發,構思了李玉和一家三代「都很親、都不是親」的故事。歷時9個月,《自有後來人》電影劇本才最後完成。1963年,電影《自有後來人》在全國上演,受到觀眾的普遍好評。
我流淚的原因可能來自我想念我的故鄉了——北大荒!可愛的北大荒!!!!
❾ 紅燈記讀後感。急。
《紅燈記》是一部歌頌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國人民與敵人不屈不撓地抗戰的現代京劇。鋼琴伴唱《紅燈記》把京劇這一我國傳統藝術和鋼琴這一外國傳統藝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既保留了京劇的唱腔和打擊樂隊的基本特點,又充分發揮了鋼琴寬廣、氣勢雄偉、富於表現力的特長。是中西藝術結合的一個嘗試,京劇唱腔被譽為「國粹」。以打擊樂為基本特點,揉進了西方的樂器之王鋼琴,增強了表現力,氣勢雄偉,使人耳目一新,曾受到京劇愛好者和鋼琴愛好者的不同程度的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