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真實的長坂坡之戰,傷亡了多少人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對於裡面大大小小的戰事一定非常熟悉,在劇中最為人們注意的除了幾場大型的戰役之外,長坂坡趙子龍在百萬雄師中七進七出,單騎救幼主的故事令人記憶猶新。其實這只是藝術並不是現實,真實的長坂坡之戰,並沒有發生多大的戰爭,也沒有什麼人傷亡。
長坂坡之戰在當時真實的情況來說,曹操和劉備之間沒有發生過大的戰斗,當時劉備帶著民眾到處逃竄,戰場出現軍民不分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之下,根本分不清哪是虎豹騎,哪是民眾,哪是劉備的軍隊。長坂坡之戰對於劉備是一場敗仗,因為沒有進行有效的對抗,不僅步騎兵全部被滅、幾十萬民眾走散,兩個女兒也丟失,並且徐庶的母親被曹操抓走,對於劉備來說,可謂是形勢險峻。
2. 趙子龍長坂坡之戰
建安十三年九月十五,劉備帶了四十萬百姓逃至當陽道。此地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當陽道包括的范圍很大,地名也有三個:中間一段叫當陽道,又名漢陽道;前面東南一段叫長坂坡;靠西北側一個大村莊,名為霸陵村,村前有座橋叫霸陵橋。
長板坡
當時趙雲據說演了一場「單騎救主」的戲。
時秋末冬初,涼風透骨;黃昏將近,哭聲遍野。至四更時分,只聽得西北喊聲震地而來。玄德大驚,急上馬引本部精兵二千餘人迎敵。曹兵掩至,勢不可當。玄德死戰。正在危迫之際,幸得張飛引軍至,殺開一條血路,救玄德望東而走。文聘當先攔住,玄德罵曰:「背主之賊,尚有何面目見人!」文聘羞慚滿面,引兵自投東北去了。張飛保著玄德,且戰且走。奔至天明,聞喊聲漸漸遠去,玄德方才歇馬。看手下隨行人,止有百餘騎;百姓、老小並糜竺、糜芳、簡雍、趙雲等一幹人,皆不知下落。玄德大哭曰:「十數萬生靈,皆因戀我,遭此大難;諸將及老小,皆不知存亡:雖土木之人,寧不悲乎!」正凄惶時,忽見糜芳面帶數箭,踉蹌而來,口言:「趙子龍反投曹操去了也!」玄德叱曰:「子龍是我故交,安肯反乎?」張飛曰:「他今見我等勢窮力盡,或者反投曹操,以圖富貴耳!」玄德曰:「子龍從我於患難,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也。」糜芳曰:「我親見他投西北去了。」張飛曰:「待我親自尋他去。若撞見時,一槍刺死!」玄德曰:「休錯疑了。豈不見你二兄誅顏良、文丑之事乎?子龍此去,必有事故。吾料子龍必不棄我也。」張飛那裡肯聽,引二十餘騎,至長坂橋。見橋東有一帶樹木,飛生一計:教所從二十餘騎,都砍下樹枝,拴在馬尾上,在樹林內往來馳騁,沖起塵土,以為疑兵。飛卻親自橫矛立馬於橋上,向西而望。
卻說趙雲自四更時分,與曹軍廝殺,往來沖突,殺至天明,尋不見玄德,又失了玄德老小,雲自思曰:「主公將甘、糜二夫人與小主人阿斗,託付在我身上;今日軍中失散,有何面目去見主人?不如去決一死戰,好歹要尋主母與小主人下落!」回顧左右,只有三四十騎相隨。雲拍馬在亂軍中尋覓,二縣百姓號哭之聲震天動地;中箭著槍拋男棄女而走者不計其數。趙雲正走之間,見一人卧在草中,視之,乃簡雍也。雲急問曰:「曾見兩位主母否?」雍曰:「二主母棄了車仗,抱阿斗而走。我飛馬趕去,轉過山坡,被一將刺了一槍,跌下馬來,馬被奪了去。我爭斗不得,故卧在此。」雲乃將從騎所騎之馬,借一匹與簡雍騎坐;又著二卒扶護簡雍先去報與主人:「我上天入地,好歹尋主母與小主人來。如尋不見,死在沙場上也!」說罷,拍馬望長坂坡而去。忽一人大叫:「趙將軍那裡去?」雲勒馬問曰:「你是何人?」答曰:「我乃劉使君帳下護送車仗的軍士,被箭射倒在此。」趙雲便問二夫人消息。軍士曰:「恰纔見甘夫人披頭跣足,相隨一夥百姓婦女,投南而走。」雲見說,也不顧軍士,急縱馬望南趕去。只見一夥百姓,男女數百人,相攜而走。」雲大叫曰:「內中有甘夫人否?」夫人在後面望見趙雲,
長板坡
放聲大哭。雲下馬插槍而泣曰:「使主母失散,雲之罪也!糜夫人與小主人安在?」甘夫人曰:「我與糜夫人被逐,棄了車仗,雜於百姓內步行,又撞見一枝軍馬沖散。糜夫人與阿斗不知何往。我獨自逃生至此。」
正言間,百姓發喊,又撞出一枝軍來。趙雲拔槍上馬看時,面前馬上綁著一人,乃糜竺也。背後一將,手提大刀,引著千餘軍。乃曹仁部將淳於導,拿住糜竺,正要解去獻功。趙雲大喝一聲,挺槍縱馬,直取淳於導。導抵敵不住,被雲一槍刺落馬下,向前救了糜竺,奪得馬二匹。雲請甘夫人上馬,殺開條大路,直送至長坂城。只見張飛橫矛立馬於橋上,大叫:「子龍!你如何反我哥哥?」雲曰:「我尋不見主母與小主人,因此落後,何言反耶?」飛曰:「若非簡雍先來報信,我今見你,怎肯干休也!」雲曰:「主公在何處?」飛曰:「只在前面不遠。」雲謂糜竺曰:「糜子仲保甘夫人先行,待我仍往尋糜夫人與小主人去。」言罷,引數騎再回舊路。
正走之間,見一將手提鐵槍,背著一口劍,引十數騎躍馬而來。趙雲更不打話,直取那將。交馬只一合,把那將一槍刺倒,從騎皆走。原來那將乃曹操隨身背劍之將夏侯恩也。曹操有寶劍二口:一名「倚天」,一名「青釭」;倚天劍自佩之,青釭劍令夏侯恩佩之。那青釭劍砍鐵如泥,鋒利無比。當時夏侯恩自恃勇力,背著曹操,只顧引人搶奪擄掠。不想撞著趙雲,被他一槍刺死,奪了那口劍,看靶上有金嵌「青釭」二字,方知是寶劍也。雲插劍提槍,復殺入重圍,回顧手下從騎,已沒一人,只剩得孤身。雲並無半點退心,只顧往來尋覓;但逢百姓,便問糜夫人消息。忽一人指曰:「夫人抱著孩兒,左腿上著了槍,行走不得,只在前面牆缺內坐地。」趙雲聽了,連忙追尋。只見一個人家,被火燒壞土牆,糜夫人抱著阿斗,坐於牆下枯井之傍啼哭。雲急下馬伏地而拜。夫人曰:「妾得見將軍,阿斗有命矣。望將軍可憐他父親飄盪半世,只有這點骨血。將軍可護持此子,教他得見父面,妾死無恨!」雲曰:「夫人受難,雲之罪也。不必多言,請夫人上馬。雲自步行死戰,保夫人透出重圍。」糜夫人曰:「不可!將軍豈可無馬!此子全賴將軍保護。妾已重傷,死何足惜!望將軍速抱此子前去,勿以妾為累也。」雲曰:「喊聲將近,追兵已至,請夫人速速上馬。」糜夫人曰:「妾身委實難去。休得兩誤。」乃將阿斗遞與趙雲曰:「此子性命全在將軍身上!」趙雲三回五次請夫人上馬,夫人只不肯上馬。四邊喊聲又起。雲厲聲曰:「夫人不聽吾言,追軍若至,為之奈何?」糜夫人乃棄阿斗於地,翻身投入枯井中而死。
後人有詩贊之曰:「戰將全憑馬力多,步行怎把幼君扶?拼將一死存劉嗣,勇決還虧女丈夫。」
趙雲見夫人已死,恐曹軍盜屍,便將土牆推倒,掩蓋枯井。掩訖,解開勒甲絛,放下掩心鏡,將阿斗抱護在懷,綽槍上馬。早有一將,引一隊步軍至,乃曹洪部將晏明也,持三尖兩刃刀來戰趙雲。不三合,被趙雲一槍刺倒,殺散眾軍,沖開一條路。正走間,前面又一枝軍馬攔路。當先一員大將,旗號分明,大書河間張郃。雲更不答話,挺槍便戰。約十餘合,雲不敢戀戰,奪路而走。背後張郃趕來,雲加鞭而行,不想趷*一聲,連馬和人,顛入土坑之內。張郃挺槍來刺,忽然一道紅光,從土坑中滾起,那匹馬平空一躍,跳出坑外。
後人有詩曰:「紅光罩體困龍飛,征馬沖開長坂圍。四十二年真命主,將軍因得顯神威。」
趙子龍
張郃見了,大驚而退。趙雲縱馬正走,背後忽有二將大叫:「趙雲休走!」前面又有二將,使兩般軍器,截住去路:後面趕的是馬延、張顗,前面阻的是焦觸、張南,都是袁紹手下降將。趙雲力戰四將,曹軍一齊擁至。雲乃拔青釭劍亂砍,手起處,衣甲平過,血如湧泉。殺退眾軍將,直透重圍。卻說曹操在景山頂上,望見一將,所到之處,威不可當,急問左右是誰。曹洪飛馬下山大叫曰:「軍中戰將可留姓名!」雲應聲曰:「吾乃常山趙子龍也!」曹洪回報曹操。操曰:「真虎將也!吾當生致之。」遂令飛馬傳報各處:「如趙雲到,不許放冷箭,只要捉活的。」因此趙雲得脫此難;此亦阿斗之福所致也。這一場殺:趙雲懷抱後主,直透重圍,砍倒大旗兩面,奪槊三條;前後槍刺劍砍,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
後人有詩曰:「血染征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沖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趙雲當下殺透重圍,已離大陣,血滿征袍。正行間,山坡下又撞出兩枝軍,乃夏侯惇部將鍾縉、鍾紳兄弟二人,一個使大斧,一個使畫戟,大喝:「趙雲快下馬受縛!」正是:「才離虎窟愈生去,又遇龍潭鼓浪來。畢竟子龍怎地脫身,且聽下回分解。
--《三國演義 第四十一回 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
所以呢 求最佳
3. 長坂坡之戰
不屬於。長坂坡之戰是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曹操在消滅北方群雄之後,揮師南下荊州。此時割據荊州的劉表病逝,其子劉琮不戰而降,屯兵樊城的劉備感到形勢孤危,被迫帶領人馬和不願降的荊州官兵及百姓向荊州重鎮江陵轉移,曹操聞訊,恐其得江陵獲軍實成為後患,令精騎五千急追,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至當陽長坂坡,兩軍遭遇。劉備倉猝應戰,兵潰,棄妻子倉皇出逃。而擔任護衛劉備眷屬的趙子龍在危難中奮不顧身地與曹兵展開了一場大戰,救出甘夫人及幼主劉禪而聲威大震、名揚天下。地以人顯,人以地重,從此長坂坡這條高無峻秀之峰、低無隱棲之谷的山崗便成了聞名遐邇,令人神往的勝地。
赤壁之戰是劉備在長(今湖北當陽境)被曹軍大敗後,於退軍途中派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會見孫權,說服孫權結盟抗曹。吳蜀聯手對抗曹操的戰役。
4. 長坂坡之戰的戰役過程
而長板橋上,張飛憑借其粗中帶細的性格,據水斷橋,露出憤怒的眼神,橫握長矛,大聲吼道:「吾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曹軍無一人敢前進,劉備勢力集團才因此得免於難。據《三國志·張飛傳》記載:「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此戰,曹純表現優異,不但捕獲了劉備的兩個女兒,而且還獲得了大量的百姓以及輜重,收編劉備被擊潰的部隊(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 ),同時捕獲了徐庶的母親,徐庶不得已,只得放棄和劉備逃亡,轉奔曹操。 劉備雖然損失慘重。在趙雲和張飛的努力下,集團核心仍然存在,劉備審時度勢,放棄轉往江陵的計劃,轉為前往江夏,而此時關羽率水軍前來接應劉備,在劉表長子劉琦的幫助下,劉備得以棲身於江夏。
5. 怎樣評價長坂坡戰役
古語有雲:寒門出孝子,亂世顯忠良。《三國演義》長坂坡之戰,可以說是劉備大軍千里潰逃途中的具有戰略性意義的一戰,僅就趙雲而言,可以說是他的成名之戰,當陽長坂坡七進七出對魏吳的影響力和震懾力奠定了趙子龍的歷史地位,具有不可估算的重要價值。先來看看曹魏的評價。當陽長坂坡一戰發生在建安十三年。「卻說曹操在景山頂上,望見一將,所到之處,威不可當,急問左右是誰。曹洪回報曹操是趙雲。操曰:「真虎將也!吾當生致之。」(這是毛本,羅本里曹操還有一句:吾得此人何憂天下乎!)建安二十一年,發生漢水之戰。當時黃忠被張郃、徐晃兩人圍住,軍士被困多時。趙雲大喝一聲,挺槍驟馬,殺入重圍,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張郃、徐晃心驚膽戰,不敢迎敵。雲救出黃忠,且戰且走;所到之處,無人敢阻。操於高處望見,驚問眾將曰:「此將何人也?」有識者告曰:「此乃常山趙子龍也。」操曰:「昔日當陽長坂英雄尚在!」急傳令曰:「所到之處,不許輕敵。」事隔八年之後,曹操尚未忘記趙雲當年之勇!大家想想看,曹操是何等自負的人物,當年和劉備煮酒論英雄:「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視天下諸候如糞土,而今卻稱敵方將軍趙雲為英雄!也不怕在曹將面前滅自家威風,長他人志氣!何況曹操一生經歷大小戰役無數,長坂坡一戰只是其中一個小小的戰役而已,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相比,乃小巫見大巫,但他還是記住了趙雲的大名,可見趙雲確實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蜀漢建興五年,孔明率師伐魏,以趙雲為先鋒,和魏軍主帥夏侯楙決戰。趙雲此戰以七旬高齡力斬五將,殺得夏侯楙落荒而逃。夏侯楙連夜與眾將商議曰:「吾久聞趙雲之名,未嘗見面;今日年老,英雄尚在,方信當陽長坂之事。」夏侯楙乃夏侯淵之子,趙雲當陽長坂坡力殺50餘員曹營名將之時,夏侯楙還年少不經事。多年之後,他仍然記得趙雲當年的神勇往事!再來看看吳國對趙雲的評價。趙雲陪同劉備到東吳招親,與吳國太在甘露寺見面。其中有這么一段描寫:「少刻,子龍帶劍而入,立於玄德之側。國太問曰:「此是何人?」玄德答曰:「常山趙子龍也。」國太曰:「莫非當陽長坂抱阿斗者乎?」玄德曰:「然。」國太曰:「真將軍也!」遂賜以酒。連遠在東吳不問政事的孫權母親吳國太,都知曉趙雲在長坂坡救主的事跡,可見此戰影響之廣,真可謂天下婦孺皆知!諸葛亮在南屏山七星壇祭風,得知周瑜要加以謀害,便在趙雲的護送之下乘船返夏口。此時丁奉、徐盛奉命追趕:看看至近,趙雲拈弓搭箭,立於船尾大叫曰:「吾乃常山趙子龍也!奉令特來接軍師。你如何來追趕?本待一箭射死你來,顯得兩家失了和氣。——教你知我手段!」言訖,箭到處,射斷徐盛船上篷索……岸上丁奉喚徐盛船近岸,言曰:「趙雲有萬夫不當之勇,汝知他當陽長坂時否?吾等只索回報便了。」連東吳大將丁奉也深深懼憚趙雲當陽長坂雄風!我們現在來分析長坂坡一戰中,趙雲殺的都是些什麼人。在民間評書中,趙雲「槍挑槍王(張綉)、鑽打許褚、血噴張遼、嚇退曹洪」,雖是誇張手法,但也可看出評書人及民間百姓對趙雲的喜愛。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趙雲長坂坡一戰遇到的曹將絕對不止五十餘員,還有不少象張合一樣有過交手但並未槍殺的曹將。趙雲此戰目的在於救主,而非單挑逞匹夫之勇。是故遇到張合這種十幾合內不能速勝的對手,只能避其鋒奪路而走。趙雲此戰,很可能和曹營眾多一流和准一流的上將交過手,比如文聘、徐晃、張遼等,但未分勝負。大家要記住的是,趙雲此時懷里還抱著幼主阿斗!這肯定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趙雲武藝的發揮!如果說,趙雲此戰殺死的50餘員名將,都只是泛泛之輩,那麼趙雲不可能因此而名揚天下。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所形容者,應是趙雲趙子龍也。演義里除了趙雲做到以外,其他四虎甚至呂奉先能否也克隆一次並全身而退,大概即使羅老頭再生,其心中也沒譜吧!歷史是沒有假設的,性格決定命運,即便武力同等,結果可能也會不一樣。好比剛愎自用的關羽走麥城,脾氣暴躁的張飛掉腦袋,是偶然中的必然。藝高膽大、心細冷靜的趙子龍,得以善終。誰說冥冥之中,沒有天意?有人說趙雲之所以能在長坂坡沖出重圍是因為曹操下令不準放箭,並要活捉的緣故。實不盡然,曹操摩下戰將上千,猛將如雲,且傾83萬大軍之力,竟然不能活捉趙雲,還要靠放冷箭這種下三濫的手段才能終結趙雲的神話,那隻能說老曹養了幾十萬個酒囊飯袋!我認為,曹操下此令的本意,是告訴他的將士們,你們單挑也好,群毆先行,甚至把趙雲打得吐血也沒關系(實在沒轍就下絆馬索),總之只要活捉就行。有些人卻理解成因為曹操要活的,又不能放箭,所以曹操手下那些大將拿趙雲沒辦法。我想說的是,不是曹操手下的將領不盡力,而是趙子龍神勇無比,視曹將如草芥!有人還說,趙雲此戰主要是體現了忠勇的一面,並沒看出武藝有多高。忠勇是肯定有的,但如果沒有高超武藝做後盾,最後也只能落個赴湯蹈火英勇就義的下場。因此趙雲的人格魅力是多方面的,長坂坡一戰,既體現了趙雲勇武的一面,也體現了趙雲忠義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