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開國大典》電影觀後感500字 小學水平
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看完了電影《開國大典》,這一刻我心潮澎湃。驀然回首,一幕幕令人觸目驚心的戰場撕殺,再觀今朝中國的強大,我不禁潸然淚下。我被中國巨龍的精神所深深折服。我要向世界人高呼:「中國萬歲」!
中國的成長坎坷但不平凡,她的每一步都要為13億中國人民造福啊!1949年以前,中國處在一個整日彌漫著戰火銷煙的黑暗中,中國人民嚮往自由、和平、幸福。於是,他們握緊手中的鋼槍,毅然駁起,迸發著石破天驚的力量。終於,在1949年,中國人民齊心協力將子彈射入了敵人的心臟,徹底打倒了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中國人民勝利了,中國人民取得了自由、和平、與幸福。
中國人民等啊等,盼啊盼,期待著1949年10月1日的到來。終於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用激昂的語調鄭重的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這鏗鏘的話語通過無線電穿到了大江南北。接著是中國陸軍、海軍的閱兵儀式,之只見中國健兒們意氣風發,鬥志昂揚,這是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是令國人驕傲的日子,從此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真正成為了國家的主人。
如今這條東方巨龍已經開始騰飛,向著更高的高度邁進。她以其矯健的身姿,睿智的大腦,鋼鐵般的意志,高傲的盤旋在蒼穹上。這一刻,她是世人矚目的焦點,是上天的寵兒。從此,世人擦亮了雙眸,開始從新審視這條非凡的東方巨龍。
「中國萬歲」!
B. 小學生電影觀後感
今天下午,我看了著名的國產大片——《集結號》,我被深深的感動了。影片大概內容是這樣的:穀子地所率領的一個連隊(共47人),接受團長的命令在舊煤窯阻擊敵軍,以聽見集結號為撤退的命令。但是,當他們經過浴血奮戰之後,只剩下連長穀子地一個人,他沒有聽見集結號。最後連長穀子地被共產黨的第三野戰軍俘獲。當戰爭結束的時候,大家竟然認為那四十七人不是烈士,而只追他們為失蹤!穀子地感到很氣憤,經過一番感人的努力,穀子地終於找到了那四十七名烈士的遺體,並追封他們為烈士。 看了這部電影,我也被穀子地那執著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住了。如果追溯起這個原因的話,我看只有一條,那就是現在社會中有這樣執著精神的人實在是太少了,在現代社會中有這樣執著精神的人恐怕是只有孩子了。可是就連孩子也不敢這么肯定地說呀!
C. 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50字[給三篇]
當我看完《小兵張嘎》這部愛國主義電影時,我被主人公嘎了哥那熱愛祖國、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動。
一提起小兵張嘎,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倍受人們敬仰。嘎子小時生活很苦,但是為了改變人們艱苦的生活,他少年時就參加了紅軍,他給紅軍戰士帶來了快樂。嘎子多次完成艱巨的任務,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敵人一槍,但他仍不顧傷痛毅然追擊。他聰明的腦袋瓜用一隻假槍就把敵人首領捉了回去,為紅軍立了大功。嘎子的愛國熱情、幽默、滑稽、可愛、堅強不屈,不達到目的絕對不罷休的精神感動了我。
看完電影,我思緒萬千和嘎子對比,我顯得是那麼渺小。嘎子為完成艱巨的任務而奮不顧身,即使失敗也會堅持不懈地去完成而我失敗就放棄。記得那次學校開展一次「科技小發明」的活動,我當時就迫不及待地向老師報了名。正當我滿懷信心地開始製作我自己設計的「動力小船」時,卻發現了一個個讓我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的問題。如接上電線了電池卻不通電。等我解決了電池的問題後卻發現螺旋槳轉不了了,當我解決螺旋槳的問題卻發現……這一個個問題把我搞得頭暈眼花,頭上金星亂飛,我一氣之下把「動力小船」摔了個稀巴爛。結果認真製作,能持之以恆的同學獲獎了。望著他們勝利的神情我後悔莫及。是啊,有句古話說得好「天下無難事,只要肯攀登。」為何說無難事呢?因為做了,「難」事則轉為「易」事不做則反之。聯系我們小學生一定要從一點一滴做起。我們只有踏踏實實地走下去,不懂的東西一定要挖根刨底地搞清楚,才能夠為我國的將來出一份力量。
片中嘎子上縣城找一位親戚時,卻發現那位親戚幫鬼子拍照,臉氣得由綠到紅由紅到紫。嘎子剛正不阿而我卻因膽小冤枉他人。記得那是我上四年級時。我剛到家門口,卻發現一個人在開我家的門鎖。我仔細一看,原來他把我家的鎖弄壞了,怎麼也打不開了。他見我回來了,便立即惡狠狠地說:「你要敢把這件事說出去,我便揍死你!」我嚇得連忙點點頭。等我媽回來時卻撒了謊說是樓上小妹妹弄的,為此我還經常為此事感到不安呢。
同學們,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主人,未來的中國屬於我們,我們要發奮學習,像嘎子哥一樣毫無保留地把一切貢獻給我們的祖國。
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2:
10月30日,我觀看了電影《地道戰》,它主要是講:1942年到1944年那幾年,日本侵略軍在冀中平原上「大掃盪」實施了三大策略:「殺光、搶光、燒光」。冀中人發由於軍力不足,不能對抗敵人,就創造了新的斗爭方式----地道戰。創建地道戰以後,敵人就往裡面攻擊,想方設法地破壞。但是聰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來防備,敵人沒有得逞,他們既怕又恨,但又對我們沒辦法。在地道里作戰時,民兵隊長高傳寶利用人群來傳播消息,使隊長的意思能傳播給人群。人們有了地道戰,敵人的「掃盪」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勝利。
觀看這部電影的同時,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古代的中國人民如此聰明,而現在的中國人卻如此地脆弱無能,就拿諾貝樂獎這個事例來說吧,在外國已經有很多人得了諾貝樂獎,但我們中國卻只有幾個人獲得了諾貝樂獎,真是天壤之別啊!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中國人並不比別人笨,為什麼會這樣?告訴你吧,因為我們中國人不懂得合作,只懂得為自己爭權謀利。我們回想一下《地道戰》吧,如果他們不合作,能修建成地道嗎?如果他們不合作,能想出防毒方法嗎?所以我呼籲大家不要再爭取權謀利了,你倒不如把爭取謀利的時間來為國家作奉獻,這樣也許對你會更好。
同時,我也希望我們小學生好好學習,不要玩世不恭,好好學習,不要辜負大家對你的期望,長大為國家做奉獻。以史為鑒,珍愛和平!
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3:
自從看了電影《地道戰》以後,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靜,因為英雄的形象總是浮現在我的腦海里。
地道戰發生在冀中平原上的故事,一次,日本鬼子要侵略冀中的人民,人民為了趕日本鬼子出中國,在每戶人家裡挖了一條通道,這做了陷井,經過了一場激烈的戰爭,冀中人民終於把日本鬼子趕出了中國,但是,高老忠為敲鍾報警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我覺得冀中人民很聰明,會用各種手段去對付他們,讓他們死無葬身之地,冀中人發會想到挖地道,家家戶戶連在一起,逃得容易,打仗也容易。
那已成為歷史,我們現在很少存在戰爭,因為人們不想打仗,他們想有一個溫馨的家,過著平平常常的日子,而我們小學生,應該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做出貢獻,所以全世界的人民要以史為鑒,珍愛和平。
D. 紅色經典電影觀後感100字3篇
10月30日,我觀看了電影《地道戰》,它主要是講:1942年到1944年那幾年,日本侵略軍在冀中平原上「大掃盪」實施了三大策略:「殺光、搶光、燒光」。冀中人發由於軍力不足,不能對抗敵人,就創造了新的斗爭方式----地道戰。創建地道戰以後,敵人就往裡面攻擊,想方設法地破壞。但是聰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來防備,敵人沒有得逞,他們既怕又恨,但又對我們沒辦法。在地道里作戰時,民兵隊長高傳寶利用人群來傳播消息,使隊長的意思能傳播給人群。人們有了地道戰,敵人的「掃盪」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勝利。
觀看這部電影的同時,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古代的中國人民如此聰明,而現在的中國人卻如此地脆弱無能,就拿諾貝樂獎這個事例來說吧,在外國已經有很多人得了諾貝樂獎,但我們中國卻只有幾個人獲得了諾貝樂獎,真是天壤之別啊!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中國人並不比別人笨,為什麼會這樣?告訴你吧,因為我們中國人不懂得合作,只懂得為自己爭權謀利。我們回想一下《地道戰》吧,如果他們不合作,能修建成地道嗎?如果他們不合作,能想出防毒方法嗎?所以我呼籲大家不要再爭取權謀利了,你倒不如把爭取謀利的時間來為國家作奉獻,這樣也許對你會更好。
同時,我也希望我們小學生好好學習,不要玩世不恭,好好學習,不要辜負大家對你的期望,長大為國家做奉獻。以史為鑒,珍愛和平!
二.《地道戰》全片的劇情是1942年,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對冀中抗日根據地發動大掃盪。日本鬼子從炮樓出來不斷襲擊鄰村老百姓,進村後,他們燒殺搶奪,無惡不作,老百姓對他們咬牙切齒,恨之入骨。
高家莊群眾在黨支部書記高老忠、民兵隊長高傳寶的領導下,隨機應變,因地制宜,把土洞、地窖改造成戶戶相通、村村相連的多口地道,而且一直挖到敵人的炮樓底下。某夜,小鬼子山田隊長率日軍在天黑之際偷襲高家莊,這事被老鍾叔發現了,高老鍾意識到鬼子進村將是老百姓的一場災難。面對凶惡的日本鬼子,他一路小跑,毅然來到村中的老槐樹下,解開繩索,拉響了那口報警的大鍾,就在鍾聲回盪在高家莊的上空時,山田的槍聲也響了,這位忠誠的老鍾叔倒在了山田的槍口下……高家莊人民被激怒了,他們望著老鍾叔的遺體,立下了錚錚誓言,他們要為老鍾叔報仇!
鬼子一出炮樓就會被藏在地道里的民兵發現,他們連忙告訴村裡的老百姓,趕快下地道,敵人進村後,什麼也發現不了,可是,民兵連長高傳寶和他的所有民兵早已做好戰斗准備,一聲令下,四面開火,敵明我暗,戰術自如,打得鬼子措手不及,亂竄亂跳。敵人在逃往炮樓的途中,被我埋伏在田野外的民兵從地下向神兵一樣殺出,打得鬼子潰不成軍。最後,活捉了日本鬼子小隊長。高傳寶揪著小鬼子的衣領說:「你抬起頭來看一看,這是什麼?這是人民!只有人民才能創造出這樣的奇跡,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
六十幾年後的今天,回望六十幾年前的崢嶸歲月里,高家莊的地道戰中的地道是奇跡,而我說冀中平原的勞動人民們才是奇跡!他們發揮自己的智慧創造了地道,戰勝了的困難,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自己的家園和祖國!他們在抗日戰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三.自從看了電影《地道戰》以後,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靜,因為英雄的形象總是浮現在我的腦海里。
地道戰發生在冀中平原上的故事,一次,日本鬼子要侵略冀中的人民,人民為了趕日本鬼子出中國,在每戶人家裡挖了一條通道,這做了陷井,經過了一場激烈的戰爭,冀中人民終於把日本鬼子趕出了中國,但是,高老忠為敲鍾報警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我覺得冀中人民很聰明,會用各種手段去對付他們,讓他們死無葬身之地,冀中人發會想到挖地道,家家戶戶連在一起,逃得容易,打仗也容易。
那已成為歷史,我們現在很少存在戰爭,因為人們不想打仗,他們想有一個溫馨的家,過著平平常常的日子,而我們小學生,應該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做出貢獻,所以全世界的人民要以史為鑒,珍愛和平。
E. 小學生看紅色影片觀後感
我今天看了電影《小兵張嘎》,電影講述了英勇機智小兵張嘎的故事。
故事開頭講了張嘎碰到八路軍的故事,敘述了一位受傷八路軍戰士在張嘎家養病,這時鬼子浩浩盪盪進村搜捕八路軍戰士,嘎子的奶奶見此情況叫嘎子帶上八路軍戰士先走,自己留在家裡, 鬼子把全村老百姓揪集一起,大聲問到有沒有見到八路軍,老百姓保持沉默沒有說, 鬼子走到嘎子奶奶面前問有沒有見到八路,奶奶沒有回答,鬼子氣急敗壞的又問一次有沒有見到八路,奶奶仍然說沒有, 鬼子一氣之下開槍殺害了小兵張嘎的奶奶,嘎子得知這件事後傷心極了一連哭了好幾夜,並發誓要給奶奶報仇,最後,張嘎決定去找八路軍為他的奶奶報仇,他找了很久才找到八路軍,八路軍把張嘎帶回了自己的營地,營地里隊長同意了他的要求,讓他當了一名小偵察員,偵察日本鬼子的行動。
經過浴血奮戰,張嘎他們沉重地打擊了日本鬼子,為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做出了貢獻。我想對勇敢的小嘎子說:「你是我心目中小英雄」。
F. 愛國影片觀後感(不少於250字)
—《董存瑞》觀後感
潤新小學五年級十班 王婧譽
自從看了電影《董存瑞》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董存瑞不怕敵人、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不屈的精神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當電影演到董存瑞手拿炸葯包,高聲的喊道:「為了新中國,前進!」時,我的眼睛濕潤了,這是一個多麼偉大的壯舉呀!從此,董存瑞那英雄光輝的形象深深的印在我的心中。中國歷史上有多少這樣的壯士呀!他們不惜自己寶貴的生命來換取今天的美好生活,但是,今天的人們有時怎樣做的呢?
現在大部分的人都是獨生子女,這些孩子在父母的嬌生慣養下養成了許多的不良習慣。比如:亂花錢、缺少生活的獨立性、懶惰等等。我想,如果那些先烈們還活在世上的活,他們一定會為我們嘆息。所以,我們要努力的學習,以良好的社會風氣打造我們的新社會。
但是,事實又是怎樣的呢?現在有一些人非但不悼念革命先烈,還在說動催瑞等人的故事是有人故意編造糊弄人的。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會這樣想,他們為什麼不想一想是誰打出了我們的新中國?是誰不惜自己的生命迎來了這美好的今天,這不正是那些革命烈士嗎?我真不明白他們的想法。這也正體現出現在某些人的狂妄。
總之,董存瑞一生無愧於黨,無愧於人民,無愧於國家。他是人民的英雄!從此我們也要明白:今天祖國的繁榮昌盛是祖輩們換來的。我們一定要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刻苦學習。將來為建設偉大祖國,保衛祖國做出自己的貢獻。
G. 《我十一》電影觀後感怎麼寫
每個人都會被一些早年記憶牢牢糾纏,不管走到何處,境遇如何變化,那些回憶總能輕車熟路地迎頭趕上。在飯桌上,在旅途中,在各種漫不經心的瞬間,讓人徹底穿越。反反復復的穿越之中,往事被不斷重塑,片斷延伸成段子,段子里生長出故事,突然就有那麼一天,你發現自己竟有過一段驚心動魄的成長史。若恰巧你是個小文青或老文中,這些糾纏變幻的往事便有了著落。當創作者被往事追趕,唯有寫下來,與往事乾杯,方可釋懷。
對於少年往事,王小帥依然視若珍寶。《我11》講述了少年王憨在文革結束前一年的生活,紅領巾、白襯衫,大喇叭,課間操,大紅標語,毛主席像,玻璃球,捉迷藏,鄰里嘮家常,哥哥打群架……私人記憶的場景在各種年代背景聲里逐一展現,個人回憶與集體記憶在這部電影里交織一片。從《青紅》到《我11》,王小帥力圖還原時代記憶,用電影致敬時代,更是給自己一個交代。
類似這樣的創作並不少見。同樣成長於文革期間的作家林白,90年代寫出《一個人的戰爭》,深度涉及時代事件與少女私人記憶。與林白同時期的陳染在小說《與往事乾杯》、《無處告別》中,也都夾雜著不少個人記憶。電影方面,台灣有侯孝賢的《童年往事》,香港則有羅啟銳的《歲月神偷》。
小說掠過不提,來說說電影。《童年往事》、《歲月神偷》與《我11》三部電影,大概都算是半自傳式的,講述的故事基本忠於作者的早年記憶。除了恰好為台灣,香港、大陸三地,三部影片各自的時間跨度也挺有意思。侯孝賢生於1947年,《童年往事》大致跨越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羅啟銳生於1953年,《歲月神偷》講述的童年在60年代末。王小帥生於1966年,算是「文革之子」,《我11》的故事發生在1975年。
無論講述外省移民少年成長的《童年往事》,還是潛入永利街上鞋匠一家的《歲月神偷》,都有著和《我11》同樣的特質:集體記憶與個人往事的交織。這樣的表現在此類題材中是必然的,也是成為一部打動觀眾的好電影所必須的。不同的是三部電影對這些內容表現的處理方法。
《童年往事》講述了阿孝從幼年到青年的成長,其間經歷了父親、阿婆和母親的去世,阿姐結婚,兄長離家。影片以平靜的寫實舒緩講述這些個人往事,情感極其節制。雖然開篇就以旁白道出這是個人往事,全片敘述卻始終保持冷靜的注視,幾乎所有的場景都以第三者的視角旁觀,即便親人離世的幾場戲,也沒有什麼情緒上的鋪陳。隨著主人公成長的故事,影片對早期台灣民眾集體記憶中的風光有各種描寫,嘉義舊監獄旁的居民區,日式建築,市井街道,郊野風光和鄉間小路,都真實再現了那個時代的氣息。細節方面處理的也很用心,父親的椅子,書桌,舊照片,一家人合影,街邊的小吃,小孩口中的「反攻大陸」。除了「我」之外的人物也在按時序展開的敘述中豐滿起來,父親坐在椅子上沉默的形象,阿婆拎著包袱走在「回大陸的路」上,無一不是既埋藏在導演內心又感染一代人的畫面。在這種保持距離的敘述中,個人情懷與時代記憶完美融合。這就使《童年往事》有了超越時代的美感和情懷,即使對台灣那個時代完全不了解的人,也能在影片里感受到一代異鄉人的哀愁與青春情懷。
《歲月神偷》則充盈了飽滿的情感,樂觀奮進不認輸的香港精神是影片個人情結與時代氣息的結合點。影片中,哥哥與父母是真正的主角,是私人記憶,也是時代象徵。永利街上的鄰里生活還原了年代場景,街頭不分你我的集體晚餐,刁橫的英國警察,屋頂上的教室,還有那首《I wanna be free》。不同於侯孝賢的對往事的平靜注視,羅啟銳的敘述中,情感滿溢。「做人,總要信」,「一步難,一步佳」,勵志台詞的設計貫穿全片,哥哥的愛情和白血病也在起起落落的講述中進行。這種催淚的拍法有一定風險,所幸的是,電影對細節的關注,演員的精湛演繹,使得洶涌的情感並未流於亂煽。若《童年往事》是可一再細品的茶,《歲月神偷》便是一次性灼燒喉頭的酒。
《我11》的精彩在於年代圖景的真實還原。上世紀60年代初,中國高層對美帝抱有極其強烈的戒備心,擔心隨時可能爆發戰爭。於是,在中國西南地區秘密建設一批軍工廠,開展大規模國防科技建設。1966年,剛剛出生的王小帥隨父母從上海遷往貴陽山區,支援三線建設。這些從大城市遷來的工廠自成一體,與外界隔絕,王小帥的童年便是在「廠」里度過。工廠,就是他的社會。當時,很多老百姓並不知道這些工廠在做什麼,只知道來自北京的命令要求把工廠挪到山區,並帶來了一工廠的城裡人。一批來自一線城市的知識分子就這樣開始了不知何時到頭兒的新生活,一代「文革之子」就在工廠里成長。王小帥1979年才離開貴陽,整個童年和青春期在工廠里度過,那些年成為糾纏他一生的記憶。
《我11》還原的1975年三線工廠就是那批60年代人的集體記憶。故事以「我」的視角展開,熱情地展現往事中的一副副畫面,父親上班,母親做飯,集體操,玻璃球,玩雙杠,被罰站,更不用說反復強調的標語和口號。核心故事是「我」與白襯衫引出的逃犯事件,又以逃犯事件引出以謝家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家庭在支援三線中的悲劇命運。或許,稱之為「核心事件」並不合適。逃犯事件和謝家人的悲劇在「我」那一年的成長中只是各種情結中的一條線索。導演試圖將更多集體記憶中的場景——比如來勢洶洶卻草草收尾的械鬥——穿插在故事線索中,卻不夠冷靜,缺乏足夠的敘事邏輯,主角之外的人物都面目不清。結果就是,情感意猶未盡,故事半遮半掩。整部影片略顯寡淡,好似一卷帶著時代印痕的相冊,讓人萌生感嘆之情,卻難以品出雋永之味。
在對往事的敘述中,集體記憶往往是符號化的。聲音,圖像,場景,對白。如何將這些符號自然融入敘事極其重要,設置過簡可能令背景失真,強調過重則產生堆砌感。個人記憶的描繪需要必要的距離,過於貼近往事的情緒反而會有矯作之感。在我看來,對回憶最好的藝術處理是旁觀式的虛構,既能理性推進敘事,亦有可能發掘更多隱匿的細節。
更好地隱藏自我,才能更好地表現自我。
飛電影院
H. 電影《讓愛傳出去》觀後感小學習作
在這個人慾橫渡、精神墮落、道德淪喪、生活卑劣猥瑣、丑惡黑暗的時代里,《讓愛傳出去》觀後感。冷漠、自私、膽小、勢利、陰險、邪惡、傷害……時刻徘徊在你我周圍,彌漫著世界,吞噬著光明。而影片中的Trevor,一個僅僅十一二歲的小孩卻用自己的生命將整個黑暗照亮。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即使是不好的,也不願去改變,觀後感《《讓愛傳出去》觀後感》。於是就放棄了,別人也就跟著一起失敗了!
」影片中Trevor接受采訪時說的這段話深深觸動了我。是啊,我們連自己不好的習慣都不想改變,又怎麼去改變這個讓我們厭惡的世界呢?總是在抱怨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對對背叛、處處機關、人人暗算……。卻忘了這一切原本就是自己造成的,是我們的麻木助長了這一切。
我不敢想能改變今天所看到的不可思議的世風和不堪入目的人心。但我真的想改變自己,勇敢的點燃自己。即使不能照亮別人,也要照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