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集結號觀後感
《集結號》是一部戰爭片,沒錯,是反映國共內戰的一部戰爭片,類似這類的題材,自中國建國58年以來拍得太多太多,《平津》《遼沈》《淮海》三大戰役國人耳熟能詳,這些影片在當時的拍攝條件來說,引用句現代的評價——大手筆,大製作,毫不為過。可是當我們這些遠離戰場,只能在電影電視上去感觸那種場面的人看了後,有的只是對戰爭場面的宏大,和平來之不易的感慨。而對那些曾經將熱血揮灑整個祖國大地,那些「父母都給取了名,為什麼就成了沒名的孩子」的「失蹤」英雄的背後故事,我們又知道多少?《集結號》讓我們領悟到了,也讓我們從新再審視了戰爭的殘酷以及戰爭後那些無名英雄所遭受到的冷漠及無助。
有人說穀子地在戰後面對來自從政人員的質問,出離憤怒,甚至動手「軍閥作風」,這是軍閥作風嗎???那些將血流干,身殘無助的戰斗英雄是軍閥作風嗎?當他們為和平不惜自身,當他們含淚將曾經同生共死的兄弟掩埋,當他們戰後回到故鄉,卻被那些笑納他們戰果的從政人員在質問他們的時候,他們還能平靜嗎?他們在死亡線上掙扎,他們在流彈橫飛的環境中堅持,他們…………我無法再說下去,我被他們所遭受到的所有哀傷折磨得無言自拔。
一個整編連,打下一場並不算輕松的攻堅戰後,只剩下47人,47個有血有肉的人在奉命堅守的時候面對著坦克,火炮集群以及上千敵軍,打退三次進攻,炸毀三輛坦克…………這是一個我無法不揮淚的戰果,這是一個我這樣出生和平年代,看慣都市繁華的俗人所無法想像的戰果,我垂淚無言……
穀子地是幸運的,他遇到趙二斗,在關鍵時刻對將他留在戰場,並最後為他找回榮譽;趙二斗是幸運的,他遇到穀子地,關鍵時刻靠他保留住一條珍貴的生命,並在最後成立一個幸福的家庭。他們都是幸運的,甚至,甚至就連我們那些47個留在雪地的戰士們,他們也是幸運的。47個最後才將姓名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光榮冊上的先烈們,如果沒有谷連長,如果沒有趙團長,如果沒有梁園長,他們最多和那些成百上千的無名埋葬於祖國河山的英烈一樣,最終無名而終。可是他們最後卻因為一個老兵為了他們應得的榮譽而堅持,一個從心裡想去幫助他們的團長而最後從「無名」走到了「有名」。
有人在質疑穀子地的堅持,質疑他為什麼要挖煤「山」(請注意,我用的是山,象山一樣堆積而成的煤),為什麼一直要為爭取那點榮譽。我想問下,請問各位看完後的朋友,穀子地是為自己爭取的嗎?烈士家屬可以分得700斤小米,失蹤只有可憐的200斤,焦大棚有父母,有妻子;王金存有病重的老母,有未婚的愛人。戰士是年輕的,是有戰鬥力的,可,可…………可戰士的家屬們是柔弱的,是無力去耕種維持生活的,他們也是人啊,他們的孩子、丈夫、父親為了和平,為了讓我們現在這些肆意評價,不知殘酷的一群人過上一個舒服的日子將滾燙的鮮血,炙熱的骨肉拋灑在了這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難道,難道穀子地為他們爭取回那些他們應得的500斤小米很過分嗎??難道穀子地為那47個抗擊上千敵人,抵禦坦克,炮彈的兄弟要回他們應得的榮譽就是過分嗎?就是沒必要嗎??就是軍閥作風嗎???悲哮黃土埋骨肉,垂淚蒼天豈無情………………
兩個重傷的士兵,為了不拖累,自殺了;因找到了證明他們英雄事跡的證據,背負逃兵,俘虜罪名的英雄哭了;在煤窯中躺了10年,被風雪掩埋的英雄屍體終於找到了;曾經無名最終有名有姓的英雄紀念碑塑立起來了;而我們,哭了……………………
向中原野戰軍獨二師一三九團三營九連全體陣亡戰士致敬!向
中原野戰軍獨二師一三九團三營九連連長致敬!!向所有在解放戰爭中奉獻生命的革命先烈致敬!!!向所有戰場上無名先烈最終無法得到烈士家屬光榮稱號的家屬致敬!!!!
⑵ 求《集結號》電影觀後感
集結號觀後感
--犧牲小我,保全大我對么?
影片分兩部分。前部分,主要是戰爭慘烈的場面。穀子地連長帶著全連弟兄向陣地進發的時候,他回頭看向身後,鏡頭拉近,他眼神凝重,但心存希望。可是他不知道,他正帶著全連所有的弟兄走向絕望和死亡,因為,集結號永遠不會響起。
影片後部分,穀子地無法從失去弟兄的悲慟和陰霾中解脫,他耗其畢生去尋找,盡力彌補失去戰友的遺恨。他悲憤地在團長的墓前哭喊,你們怕被敵軍咬死?我們全連弟兄都被咬死了!他執著的挖著汶河邊的煤礦,試圖挖到戰友的屍骨;他終老在汶河畔,終生守候著他的戰友。
2小時零3分鍾,影片結束了,我悄悄拭去眼角的淚,想問,犧牲小我,保全大我,到底是不是對的?到底是不是該歌頌的?
對於指揮戰略上看,犧牲小部分,保全大局是沒有錯的。兵書有雲,丟卒保車。這樣能夠保存大部分實力,以贏得最後的勝利。可是,在人性面前,這難道是對的么?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生的權利,都有死亡的恐懼。在殘酷的戰爭面前,人是多麼的渺小。整個電影,似乎都在對這個進行反思。反思戰爭的殘酷,反思犧牲的價值,反思生命的脆弱,反思人性的執著。
穀子地是執著的。他的人生故事在電影前半部分已經基本結束了,從那場戰役後,正如他所說,他的耳朵什麼都聽不見,那集結號的號聲在他耳邊響個不停。他的後半生是他前面慘痛人生的註解。他沒有家庭,沒有妻兒,他只是固執的尋找和回憶,即使是那樣慘痛和悲壯的記憶。
再慘烈的犧牲,只能用烈士稱號和榮譽獎章來衡量,再痛苦的別離,也只能用大米的斤數來計算。逝去的就是逝去了,活著比什麼都好。戰爭是殘酷的,也許這正是影片試圖告訴我們的。
⑶ 集結號觀後感20篇
集結號觀後感(一):鮮血承載著一份職責和勇氣,淚水蘊藏著一份情義與感動,號聲凝聚著對生存的期望。那聲悲愴的集結號遙遠了,「以前」已概括不了他的滄桑,唯有歷史,灰白的一段歷史,冰冷而又陌生的記憶,冷不丁經心激起情感上的一層漣漪。看完《集結號》思緒被帶到那個為人民幸福斗爭的戰爭年代,解放戰爭時期,九連連長穀子地帶領全連四十七名兄弟奉團長的命令堅守狙擊陣地,以集結號為令撤退。然而團長為為戰爭全局思考,沒有吹響集結號,致使九連全體戰士在打退敵人的三次進攻後,除穀子地以外全部壯烈犧牲,並按失蹤處理。為給九里哦按正名,穀子地張開了執著的探尋,最終在烈士墓前吹響了47個生命一向想聽,甚至死也沒有聽到的集結號。故事情節就是如此簡單,這簡單的背後卻屹立著那些被遺忘的人英雄。沒有人生來是英雄,他們都是被那個年代所傲。為了革命勝利,為了人民幸福,即便是拋頭顱灑熱血,他們在所不惜。「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意」在這部影片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詮釋。連長穀子地堅守上級所下達的聽不到集結號絕不撤退的命令,帶著47個弟兄死守汾河攔截戰壕,只為了爭取大部`隊撤退的寶貴時刻。當連中有人提出自我已經聽到集結號響了,可穀子地沒聽到,他懷疑自我耳朵被炮火震聾了,問代理指導員王金存他是否聽到集結號。這個文弱書生此刻彰顯了英雄本色,他說他沒有聽到,正因集結號根本沒有響。他沒有昧著良心講話,盡
⑷ 一篇《集結號》影片的觀後感,有自己感想的,謝謝!
我們沒有戰爭的記憶,但我們應該對每個犧牲表達應有的敬意.集結號吹響了, 這是馮小剛表達敬意的方式,也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正逐漸失落的情懷.那些混合在黑色焦土,模糊血肉中的,屬於男人在質感,伴隨著這悲壯的號聲,被重新潤色,提煉.理想,勇氣,意志,信念,情誼....這些散發著光芒和硝煙的詞彙,象一枚炮彈轟入我們的生活.那些英雄,我們不能忘記;那些失落的情懷,我們沒有忘記的權利....
電影院是我除了發呆唯一能去的地方.<集結號>吹響.
從進電影院至今,那悲壯的集結號,一直響徹在我的大腦,浸入我整個身體,每一個細胞,每一根血管,都被敲打著,充斥著.好久沒有一部片子能讓我流淚了.對於感情戲,早已經麻木,而面對這樣鐵骨錚錚的的場面,我忍不住悄然掉淚.原本此類題材一直覺得都不太適合我,所以當<亮劍>被朋友津津樂道的時候我並不熱衷,只是偶爾換台的時候瞄上幾眼,人物刻畫也形象,也生動,但都激不起我的觀看慾望,習慣以愛情為主要創作題材的我,骨髓都是填充的浪漫主義.
馮小剛的賀歲片老是應一句:鐵打的葛優流動的女主角,永遠的黑色幽默,無論<大腕>無論<甲方乙方>等等.而這次來了個三百六十度大轉彎,他換上了很MAN的張涵予,也不再寫咱老百姓的平常小日子了.殘酷無情的戰爭,一次事先未知的有去無回戰役,一群生死與共、血肉相連的士兵, 一個丟失了自己身份但是永不放棄的執拗連長,一段永遠沒有吹響的集結號,一段不為人知的背棄故事.....故事類型轉變了,但對於大多數百姓的觀眾仍是被感動著,被震撼著.
我無權跟專業影評人一樣去評價<集結號>是否有深度,是否有內涵,我就是一個普通的觀眾,按照我的個人習慣,我仍坐在電影院的角落,專心投入的去看導演\演員等工作人員創造出來的作品.那種身臨其境的戰爭場面,直入心扉的緊張和恐懼,那些平凡普通如鄉下孩子的戰士,那麼多不知名的戰士犧牲都那麼的揪心…… 感動著,觸及心底,觸動靈魂.男主角穀子地在中國革命史上還是算一小人物,帶領一個連47個戰士奉上級命令守在窯場打狙擊戰,他們死守在窯場,等待集結號的響起,直至彈盡人亡.他一個人活了下來,他把所有的戰士的屍體都掩藏在窯里,讓他們不至於被炸飛而沒有完整的軀體"炸碎了,就捏不起來了"--穀子地語.他穿著敵人的軍裝逃出來而被誤認為是戰俘,他被扭曲了,所以他要咆哮,所以他要怒吼.47個死去的戰士被定為"失蹤",從解放戰爭的戰場,到朝鮮戰場,再到進入和平年代後,穀子地的後半生就是在為了給九連正個名,為了尋找47具遺骸、為追溯他們「烈士」的稱號而存活著……在他不懈的找尋中,我看到了一種屬於真正的中國男人的脊樑,那就是堅忍不拔百折不撓,鐵骨錚錚!他所受的一切委屈和不理解無不令人為之動容!
我永遠無法用我淺顯的文字來刻畫我內心的震撼和感觸,文字與我用,也永遠略顯蒼白.我們在今天的和平下,感受著戰爭的殘酷,體會歷史的嚴肅.向逝去的革命烈士們,致敬!
⑸ 求《集結號》觀後感
有許多人都說電影《集結號》是一部戰爭片,但我卻感到她更像一部倫理教育片。本片導演馮小剛說《集結號》是表達誠意的作品,我認為還是很有道理的。戰爭的殘酷場面只不過是為這部片子的主題思想鋪墊一個前提,其真正的思想主題是在弘揚「忠誠」。
⑹ 集結號 觀後感
很多人都將《集結號》與「拯救大兵瑞恩」和「太極旗飄揚」來做比較,我認為這種比較其實沒有意義,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觀念,《集結號》在我們的傳統文化和政治現實下,拍成這樣已經很棒了。
影片的前半部分的戰斗場景很慘烈,也很真實,讓我想起我的姥爺。他也是參加了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經歷過無數戰斗,但是很奇怪,我小的時候他從不給我講他的戰斗故事。看了這個片子,我有些明白,每一個經歷過這種場面的人大概都不會喜歡去回憶,特別是親眼看到那些與自己一同出生入死的兄弟死亡的慘狀,恐怕終其一生都會努力地去忘記,而不願意去觸及那些一碰就痛的往事。姥爺到了暮年後,神智有些不太清楚,有時為了想讓他說說話,我們就故意把話題引到那場戰爭上,姥爺每次都重復一個字「跑」,跑啊,跑啊,不停地跑。這部電影讓我真正理解了姥爺所說的這個字,在電影的某個場景,我在恍惚間彷彿看到時光倒流,我的姥爺回到二十多歲,正在戰場上奔跑。
戰爭是殘酷的,比戰爭更殘酷的是遺忘。人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當硝煙散盡,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創傷稍一平復,人們就把那些浴血奮戰的勇士忘記了。影片的後半部分描述了穀子地的執著尋求和人們的遺忘,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現實中,許多老兵的後半生是悲慘的,當他們為了拯救那些活著的人而浴血奮戰,落下各種殘疾後,那些被拯救的人們卻以最快的速度將他們遺忘,這些老兵就在貧困與病痛的折磨中了其殘生。真的無法辨明,到底是戰死沙場更幸福些,還是最終貧病交加的好。
我們從小學習許多英雄的故事,也能夠記得許多英雄的名字,可是祖國的解放大業並不是幾個英雄就能完成的,在他們身後,佇立的是千千萬萬的無名英雄。他們拋頭顱,灑熱血,馬革裹屍,至死不悔,他們並不為人所知,他們並沒有被後輩傳頌,我們看到的只有高高聳立的英雄紀念碑,所以,網易上新開的老兵紀念堂才會人潮湧動,我們在那裡了解這些真實的老兵的故事,也在那裡為他們獻上最真誠的敬意。
雖然影片中仍然保留了適當的馮式幽默,但是我還是不能理解也不能原諒在放映過程中居然有幾個女孩肆無忌憚地笑了起來,在寂靜的影院中,那笑聲顯得如此清晰與刺耳,希望這無知與麻木的笑聲不會打擾先烈們的英靈。
看完影片並沒有想流淚的感覺,只是感到胸口像堵了塊大石頭,很悶,喘不過氣。或許正如老公說的,這部片子之所以具有震撼力,並不完全是因為馮導多麼天才,而是因為,命運是最好的導演,是這個故事本身的真實成就了這部影片,也感動了諸多觀眾。
有些東西值得用一生去尋找,有些榮耀值得用生命去換回。我還是有一點小小的遺憾,如果這些戰士不是在打中國人,而是在打日本人就好了。同為華夏子孫,即使是打反動派,手足相殘也難免讓人心痛,但願這種同根相煎的慘劇永遠不要再重演。
最後,在這一年的歲末,無比虔誠地祈願世界和平,但願世上不要再有戰爭
⑺ 集結號的觀後感
我來給你一篇吧,你借鑒一下,稍微修改一下就可以了,希望能幫到你,不要吝嗇分哦~~
集結號觀後感
今天看的電影,是我最喜歡的導演馮小剛導的。我對馮小剛這人導的片子一直認為是冷幽默,喜劇性很強!也是我喜歡的一點。
集結號是馮導演第一次執導的戰爭題材的片子,不知道他拋掉了原有的風格,是不是還能那麼優秀的完成全國人民期待的大作呢?懷著這樣的一種心情來到了電影院。
故事一開始就是中原野戰軍獨二師一三九團三營九連,面對國民黨的一次阻擊戰,指揮員就是連長穀子地,本片的主角張涵予飾。這名優秀的演員是在早些年我是從《貽笑大方》開始認識他的。他原來是給大片配音的一名配音師。但他的的演技很是獨特。我很喜歡他的風格。
在一開始的這場戰爭中戰爭場面,效果以及各種特效,都是我所看過他的片子中沒有見過的。在老外的大片中的場面這樣的戰爭視角也是不多見的。可以說是很獨特。在九連接到團長命令後,全連戰士義無反顧,沖向了最前線。這次的阻擊任務是以一個連的兵力,阻擊敵軍的主力部隊,可以說是雞蛋與石頭相撞。團長的命令是,在沒有聽到集結號吹響的的情況下,就算剩下最後一人也要堅持的打完。在這樣的情況下,九連僅剩途的48名人員,以最大的努力去阻擊敵人。其實阻擊敵人是為了整個大部隊的安全撤退。也就是說一開始團長就給全連的人員一條死路。但是就在僅人的48名人
員而且還在不斷的犧牲中,他們打到了最後剩下最後一人,也就是連長穀子地。共擊迎接敵軍的正面進攻4次。其中3次擊退敵軍,共擊毀敵軍坦克3輛。全連犧牲人數47人。要知道他們的武器只是一挺重機槍,一門火炮,其它都是步槍和手榴彈!在這樣的懸殊這樣的火力情況下,但他們成功的完成了阻擊任務。為大部隊的撤退做出了巨大的犧牲。隨後就是這個部隊的撤編,等穀子地回來的時候,已經沒有了原有的部隊。後面的生活他就一直生活在尋找自己的部隊,等找到後,才發現原來他們的47名付出生命的兄弟戰友,都被國家認為是失蹤,失蹤包括戰死、被俘、退跑。這與烈士的榮譽比起來,自己心裡不能平衡了。然後穀子地就在原來阻擊戰的故地尋找自己的戰友遺體。最終還是在國家開發的時候,發現了47具白骨,證實了當時的戰爭!國家給予了他們應有的榮譽。
自己看完為後劇情所感動,這才是中國人,這才是中國男人,才是中國的軍人!為了國家可以犧牲一切!為了戰士可以付出一切!裡面的其它劇情也是非常的感人的。比如說:為了不讓自己兄弟的屍體落在敵人手裡,又犧牲一人專門掩埋了所有的人員。為了戰友踩地雷後能保住一條腿,順利完成任務,自己去冒生命危險為戰友脫險!
整部片子都在圍繞著命令(也就是集結號)而展開。一開始收到的是集結號的命令。中間為了保全性命和違背命令的斗爭,讓戰斗中最勇敢的大棚排長,在臨死的時候說是自己聽到了集結號。但是穀子地沒有聽到,所以必須堅持到最後一刻。最後在了解到部隊根本沒有吹集結號,也就是說犧牲一個連的性命換取最終的勝利時,穀子地,表示的很悲情。他好像是被最好的戰友(也就是下達命令的團長)出賣了。最後自己想到了國家最後的勝利,自己平靜下來,覺得團長那麼做也是對的。用自己說是每年都給團長送煙酒的話來體現一個軍人最後做出的巨大犧牲,也就是心裡的犧牲。影片最後在47名戰士的墓前,讓當初的司號員,吹響了當年沒有吹響的集結號。全劇用這樣的場景來結尾,也就是說給了所有還在血戰中的士兵一個安心的號聲,讓所有死去的戰友們安心的死去。想到這里我的淚再也忍不住了……
這樣的片子,大家真的值得一看。而且值得去電影院去看。電影院的音響效果比較煽情!
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的前輩更是不易!我們要牢住歷史!珍惜現在!
⑻ 《集結號》觀後感
解放戰爭期間,一連連長老谷接到三團團長的命令,帶領士兵火速趕往陣地完成一項阻擊任務,以便讓大部隊安全轉移。他們約好,一連聽到集結號之後,就可以突圍撤走。但全連戰士始終沒有聽到集結號的吹響,除了老谷一人倖存外,其他的戰士全部戰死。從此以後,尋找團長問清楚為什麼集結號沒吹響,成了老谷一生的追求。 幾十年後,他才得知,三團團長早就犧牲在了朝鮮戰場上。團長的警衛員道出了秘密:當年大部隊轉移的時候,團長根本沒讓號手吹號,當時已經決定用一連的犧牲去換取大部隊的安全轉移。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團長仍然為自己的決定內疚懺悔。老谷最終原諒了團長。
核心故事:當張涵予飾演的連長穀子地所帶領的47個戰士傷亡慘重時,由廖凡飾演的排長焦大鵬在犧牲前告訴穀子地:我聽到集結號了。焦大鵬是全連最勇敢的戰士,由他說出的這句話讓穀子地震驚。但是穀子地本人卻沒有聽到號聲,於是他決定繼續堅守下去,結果47個戰士最終全部陣亡。從此穀子地開始了尋找真相的過程……進入和平年代後,這47名戰士被定為「失蹤」,穀子地的後半生就在尋找47具遺骸、為追溯他們「烈士」的稱號而存活著…… 。
意義:窮其一生,追尋真相。
⑼ "集結號"觀後感
結號觀後感 --犧牲小我,保全大我對么? 影片分兩部分。前部分,主要是戰爭慘烈的場面。穀子地連長帶著全連弟兄向陣地進發的時候,他回頭看向身後,鏡頭拉近,他眼神凝重,但心存希望。可是他不知道,他正帶著全連所有的弟兄走向絕望和死亡,因為,集結號永遠不會響起。 影片後部分,穀子地無法從失去弟兄的悲慟和陰霾中解脫,他耗其畢生去尋找,盡力彌補失去戰友的遺恨。他悲憤地在團長的墓前哭喊,你們怕被敵軍咬死?我們全連弟兄都被咬死了!他執著的挖著汶河邊的煤礦,試圖挖到戰友的屍骨;他終老在汶河畔,終生守候著他的戰友。 2小時零3分鍾,影片結束了,我悄悄拭去眼角的淚,想問,犧牲小我,保全大我,到底是不是對的?到底是不是該歌頌的? 對於指揮戰略上看,犧牲小部分,保全大局是沒有錯的。兵書有雲,丟卒保車。這樣能夠保存大部分實力,以贏得最後的勝利。可是,在人性面前,這難道是對的么?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生的權利,都有死亡的恐懼。在殘酷的戰爭面前,人是多麼的渺小。整個電影,似乎都在對這個進行反思。反思戰爭的殘酷,反思犧牲的價值,反思生命的脆弱,反思人性的執著。 穀子地是執著的。他的人生故事在電影前半部分已經基本結束了,從那場戰役後,正如他所說,他的耳朵什麼都聽不見,那集結號的號聲在他耳邊響個不停。他的後半生是他前面慘痛人生的註解。他沒有家庭,沒有妻兒,他只是固執的尋找和回憶,即使是那樣慘痛和悲壯的記憶。 再慘烈的犧牲,只能用烈士稱號和榮譽獎章來衡量,再痛苦的別離,也只能用大米的斤數來計算。逝去的就是逝去了,活著比什麼都好。戰爭是殘酷的,也許這正是影片試圖告訴我們的。 《集結號》體現了導演和編劇的水準,是國產大片里能把故事講好的一部。要想知道編劇劉恆有多牛逼,可以看看電影的原型小說,楊金遠的《官司》。這部一萬字的短篇小說慘不忍睹,連基本的短篇小說敘述手法都成問題,只能勉強稱之為一篇語句流暢的記敘文。而劉恆從這篇記敘文里提煉出來的故事,和改編出來的劇本,比原著不知道強到哪裡去了。細心的觀眾可以看一下電影中的對白和細節,「大聲吼你就不怕了」,「炸碎了,就捏不起來了」,還有拿到烈士追認文件時,穀子地木然的臉和唯一的一句話:「等等,我得把臉先洗干凈。」從中能看到點東西,一些國產大片里不尋常得見的東西。 要說到深度,《集結號》算不上有深度,《太極旗飄揚》里那種錐心刺骨的傷痛和悲情是沒有的,甚至《伯恩的身份》里那種對喪失身份的焦慮和壓迫感也沒有多少。穀子地這個人,被塑造成一個完全喪失自我,一心只為兄弟們存活的軀殼,以極為簡單的邏輯和堅持活在這個世界上。而與此同時,他的情感爆發在後半場太多,反而削弱了影片的力度。但是,這是可以原諒的,完全可以原諒的。誰都能想到,如果把戰爭渲染得再殘酷一些;把穀子地的身份轉變再加強一點,從戰斗英雄變成叛徒俘虜甚至因此下獄;把結尾去掉,改為穀子地在紙錢堆里燒掉追認烈士通知書,最後去汶河邊自殺,可能更為震撼。不過,那就不是大片了,而是一部最昂貴的國產地下電影。 雖然是一部商業電影,但是馮小剛至少拍了半部很MAN的電影。至少戰爭場面里的中國軍人行動如風,出槍迅捷,可以說得上是很「颯」。要說真有什麼缺陷,那就是太他媽像美軍了,太像《兄弟連》之《巴斯通》戰役,那些戰士過於現代,而沒有真正解放戰爭時農村子弟的質朴。可他們都是很鮮活的人,會恐懼,會悲傷,會貪生求活。軍人形象不再是傳統手法里那種大無畏加點小毛病的模式:英雄在光榮中死去,生前他偷過甘蔗。穀子地槍殺戰俘,單憑這個情節就強於一打國產戰爭片。 在三大導演里,我還是最欣賞馮小剛。張藝謀在扮演明星,陳凱歌在扮演藝術家,只有馮小剛還是個拍片子的,至少他很聰明,知道往哪裡捅群眾會笑,往哪裡捅人民會哭。《夜宴》是他嘗試大片的開始,雖然非常不成功,但是在《集結號》上他迅速找到了正確的感覺。他懂得如何說好一個故事,能夠找到投錢的大頭,能整合手裡的資源,拍出一部80分以上的電影。馮小剛極少做90分以上的電影,但是他的幾乎每部片子都在80分以上,不服不行。先前,我擔心他的電影被《投名狀》擊敗。但是現在看下來,陳可辛怕是要擦一把冷汗。 也許,《集結號》所有值得批評的地方,都蘊藏了一種可能性---馮小剛知道應該怎樣,但是他也知道只能怎樣。一個烈士等於700斤小米,也只有小剛敢在賀歲大片里那麼拍。在這個意義上,在中國拍大片,張導和陳導我們都已經領教過了,真正值得期待的,還只有小剛。
⑽ 求《集結號》影評800字左右!
看完《集結號》,實際觀感倒是大大地好於預期。按這幾年國產大片的經驗,我估摸著這片公映後,網上可能也會有「挺馮派」和「打馮派」出來的……別人怎麼想偶不知道,反正偶覺得這次還是應該「挺」一下老馮了。
「挺」的理由之一,是老馮自己說的那句——原來有人說他拍夜宴媚外,現在他媚內一把,賭一下國內票房能不能收回成本。國產大投資電影,一向注重海外票房甚於國內票房,想想也不能全怪那些挨罵的大腕們,誰拍片子不想賺錢啊,沒海外票房誰敢相信能收回幾個億的投資啊。老馮能回歸到面向國內觀 眾的路子上來,敢於賭上一賭,就值得表揚。《集結號》這片子,我不清楚資金來源怎麼樣,但我想操作模式應該和以前那些個大不一樣,因為如果是海外資金為主,很難想像哪個老外會投資這樣子以國共戰爭為背景、幾乎沒有明星演員、海外票房缺少慣常賣點的電影。所以沖著馮小剛這句話,我是衷心期望《集結號》的票房能全面飄紅。因為國產電影既 需要小成本的《瘋狂的石頭》,也需要大投資的商業大片,這是無庸置疑的。馮小剛能夠在《集結號》里克服掉《夜宴》及以往的國產大片們集體患上的大部分毛病,比起老謀子都三部了還沒轉過勁來,已經要強得多,也算是為國產大片的轉向開了個好頭。諸如引進韓國特效、不用一線明星、拋棄古裝武打、尋找國內戰爭電影新切入點的種種嘗試,也很有值得其他電影人借鑒和思考的地方。
「挺」的理由之二,是老馮的敢於創新。一方面,這部電影較之我熟悉的馮小剛作品,確實有太多的變化,比如從逗人笑到逗人哭,比如從緊跟老百姓熟悉的生 活小事到放眼戰爭歷史,比如從抓著葛優不放到下決心啟用張涵予,還有語言風格的轉變、攝影風格的轉變,等等——我並不是說這片子里就看不到馮小剛習慣了的東西,也不是說《集結號》就多麼完美,而是說,作為一個導演的求變轉型之作,《集結號》已經很讓我滿意了;另一方面,這部電影的選題算是給了偶一個驚喜, 能在現行政策允許的情況下找到內戰的這個切入點,偶還是很佩服的。看了一下主創訪談,編劇劉恆真是個人才,他的幾句話說的經典,呵呵,有興趣的可以看看這兒。
「挺」的理由之三,是電影本身素質確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表演,算是近幾年大片里難得的一見的精彩演技,無論是張涵予還是九連其他官兵的扮演者,都 很稱職。特別是張涵予,盡管從某種意義上講並不是整個故事的真正主角(應該是那些犧牲而又受了委屈的戰士),但卻是整個故事的承載者,其極佳的表現大大增加了電影的感染力。說他「演活了」穀子地可能會有人覺得過獎,但說他對全劇的成功煽情功不可沒,我想應該不會有太多人反對。當兵的就得像當兵的,好些片子 里的解放軍和八路軍都白白胖胖的,咋看咋不象。多虧了沒找香港明星來演,要不也是咋看咋不象啊,又出現N個笑場也未可知。人物塑造上顯然也找回了馮氏作品的一貫優點,穀子地這個角色絕對中國、絕對紅色、絕對不會和其他電影里的角色混淆……再比如故事,盡管我知道這是小說改編,盡管他沒標著「基於真實事件改 編」,但我還是相信類似的故事一定會存在,只是結局可能沒有這么光明,經過可能也沒有這么曲折,甚至有些時候我明知道是老馮又在玩煽情,也忍不住眼睛發酸 ——能讓觀眾入戲和觸動,怎麼說也該算是成功的電影了。
當然,《集結號》也並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甚至很難給予它一個非常高的評價。前半部分的戰爭年代和後半部分的和平年代,脫節的比較厲害,靠幾個回閃鏡頭生拉硬拽效果也不好;努力學習《拯救大兵瑞恩》的戰爭真實感,但晃動的鏡頭和單調的殘肢、彈雨,仍然缺少斯皮爾伯格的張馳有度,場面熱鬧的有點亂,顯而易見駕馭大場景的控制力仍需提高,而且對戰爭小高 潮的刻畫有些重復,比如男主角先後兩次用小山炮幹掉敵軍坦克簡直如出一轍,反沖鋒和沖鋒戰也同樣有這個問題;後半部的煽情雖然成功,但過於直白,看第一次的時候很奏效,但難以吸引人再看第二次,與那種每看一次都能同樣被打動或者又發現新東西的好片子還有差距。
其他的不說了,留點精力完成本月的其他任務。總之呢,這部片子算是讓我對國產大片看到了一線光明,也重新又有了一些期盼。對馮小剛這等猛人,如果真下定決心接受觀眾的意見,還是值得等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