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火繩槍的火繩槍的歷史
眾所周知,火葯的發明是中國人為世界所作出的一項傑出貢獻。自火葯從唐朝的煉丹爐中誕生時起就和戰神結下了不解之緣。
公元10世紀末期,我國北宋的軍事技術家和統兵將領根據以往煉丹家們在煉制丹葯的過程中曾經使用過的火葯配方,經過調整和修正後,配製成最初的火葯並製成初級的火葯武器用於作戰,開創了人類戰爭史上使用火器的新時代。到1259年(南宋開慶元年),壽春府(今安徽壽縣)火器研製者發明突火槍,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支單兵手持式竹製火槍。突火槍的創制,受到後世各國火器研製者的重視,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堪稱世界槍炮的鼻祖。公元1206年,蒙古乞顏部首領鐵木真在斡難河被擁立為蒙古大汗,尊稱為成吉思汗。蒙古人崛起後不但在短時間內滅西夏、破西遼、亡金,還南下覆宋。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得到了火葯武器的製造和使用方法。而且成吉思汗及其子孫極力擴大對外用兵,東征西討,南下南洋西攻歐陸,把初級管形火器輻射到歐亞兩洲諸多國家和地區。尤其是1252年旭列兀所率之蒙古軍攻入伊拉克和敘利亞境內,使當時初級火器的製造和使用方法傳入了阿拉伯人的手中。直到100 多年後,中國的火器製造技術才經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並在歐洲得到長足的發展。 14世紀30年代,歐洲出現了第一種管形金屬制火器,稱之為火門槍。歐洲最早的關於手持槍炮的記載是1364年,義大利佩魯賈軍火庫的一份清單上記有「500門炮,一紮長,可持於手中;非常漂亮,能射穿任何甲胄」。而坦奈堡手持槍的出土,說明德國大約在14世紀70~80年代也已經製成了具有相當水平的金屬管形火器。坦奈堡位於德國礦藏比較豐富的黑森州境內,規模不大,1399年被毀。1849年,有人在廢墟中發掘出一支銅制手持槍。槍身長 330mm,口徑17mm,質量1.24kg,現存於紐綸堡的日耳曼博物館中。它同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收藏的一件元代至正11年(公元1351年)火槍,在形制結構上基本相似:都由前膛、葯室和屋函構成,但木製手柄均已腐爛不存。 「至正11年」火槍槍身長430.5mm,口徑30mm,質量4.75kg。兩相比較,「至正11年」火槍的製作比較精緻。坦奈堡手持槍的出土,是中國金屬手持槍經由阿拉伯西傳至歐洲的最有利的證據。但這種簡單的手持火槍,既沒有照門也沒有準星,而且沒有可以抵肩的槍托,僅能進行概略射擊,它在戰爭中的作用恐怕僅僅是造成敵軍的混亂而讓己方步兵和騎兵有機可乘。
中國的火槍、阿拉伯的馬達法、歐洲的火門槍都是用手持點火物引火發射,在戰場上使用非常不便。大約在1450年左右,歐洲火器研究者便將其改進為半機械式的點火裝置:在槍托的外側或上部開一個凹槽,槽內裝一根蛇形桿,桿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構成扳機,可以旋轉,並有一個夾子夾住用硝酸鉀浸泡過的能緩慢燃燒的火繩。槍管的後端裝有一個火葯盤,發射時,扣動扳機,機頭下壓,燃著的火繩進入火葯盤點燃火葯,將彈丸或箭鏃射出。而且還改進了槍托並加裝了護木,使火槍可以抵肩射擊。
到15世紀後半期,歐洲的火繩槍又有了相當的進步,下面試舉2例說明。
——1499年,在義大利那不勒斯市的一份清單上,記載了一種被稱為 「滑膛槍」(Musket)的火繩槍。此名稱來自義大利語「Moschetto」(一種雀鷹),意思是此槍與「隼」和「鷹」一樣威猛。其槍身較重,附有腳架。此槍在1521年的義大利恰拉比戰役中首次使用。
——德國一名叫布萊爾的收藏家收藏了一支製作於1493~1519年的火繩槍,槍身長550mm,口徑30mm、柄長880mm,全長1 430mm,槍管為八棱形,護木前端裝有一個固定用的卡筍,可以與三腳架連接,由2名射手進行發射。
16世紀西班牙的穆什克特火繩槍代表了當時歐洲火繩槍的先進水平。該槍口徑23mm、質量10~11kg,全彈質量50g,最大射程250m,有效射程 100m,採用機械式瞄準具,每分鍾可發射2發。雖然槍很笨重,大多時候只能用叉形座來支撐發射,但射出的鉛制彈丸威力極大,能在100m內擊穿騎士所穿的重型胸甲(當時大多數武器在80m 以外幾乎不能造成任何傷害)。西班牙人就是用這種武器征服了龐大而落後的印加帝國。 同為16世紀,火槍傳入日本,火槍在日本稱為「鐵炮」日本在歐洲火槍的基礎上研發了「國友筒」與「三連筒」「堺筒」、「薩摩筒」等等。比較有效的火槍,由織田信長與德川家康對武田勝賴的戰役中得到充分運用,使得日本真正認識了「鐵炮」的威力,並且開始大批量生產「鐵炮」。由於日本資源缺乏,所以豐臣秀吉下令,大規模開展和周圍國家的貿易。資源問題也是豐臣秀吉侵朝的一個原因。
16世紀的日本正處於軍閥混戰時期,各地軍閥對航海商業的發展採取支持態度,加之當時的歐洲探險家和商人想要在東方謀得最大利益,所以當時的日本就成了航海商業的發達國家,這也為外國火器傳入日本提供了機會。
日本火繩槍是由葡萄牙人傳入的,發生於日本天文12年(明嘉靖22年, 1543年)8月25日,當時一隻載有100多人的船,在九州南部的種子島靠岸。船上有3名葡萄牙人,以及化名為明朝五峰的王直(後稱靜海王王直的大倭寇頭目)。葡萄牙人帶有一種火繩槍,其旁有一穴(即火門),系通火之路,裝上火葯與小鉛丸,用火繩點火,可將鉛丸射出,擊中目標,發射時發出火光與轟雷般的爆響。日本人時堯(地方軍閥)見後視之為稀世之珍,將其稱為鐵炮。之後,又用重金將其購買,並派小臣條川小四郎向葡萄牙人學習火繩槍的使用及其火葯製作法,仿製了十幾支。不久,日本的一些鐵冶場便先後仿製出日本式的火繩槍。當時的倭寇還把這種火器用於對中國的掠奪活動中。
明朝嘉靖元年(1521年),明軍在廣東新會西草灣之戰中,從繳獲的2艘葡萄牙艦船中得到西洋火繩槍。1548年,又在繳捕侵擾我國沿海雙嶼的倭寇時,繳獲了日本的火繩槍(鐵炮)。明王朝的兵仗局,很重視仿製火繩槍,製成了鳥銃(鳥銃是明朝對新式火繩槍的稱呼,因為槍口大小如鳥嘴,故稱為鳥銃,又稱鳥嘴銃),下圖為明朝鳥銃手。
鳥銃的主要特點首先是銃管前端安有準心,後部裝有照門,構成瞄準裝置;其次是設計了彎形銃托,發射者可將臉部一側貼近銃托瞄準射擊;再次是銃管比較長,長度和口徑的比值約為50:1~70:1之間,細長的銃管使火葯在膛內燃燒充分,產生較大推力,彈丸出膛後的初速較大,獲得低伸彈道和較遠的射程;最後則是發火機的不同,用火繩作為火源,扣動扳機點火,不但火源不易熄滅,而且提高了發射速度,增強了殺傷威力。據《大明會典·火器》記載,兵仗局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仿製了第一批鳥銃1萬支,裝備明軍使用。 當時的鳥銃銃管用精鐵製作,此種精鐵要用10斤粗鐵才能煉出1斤,只有用這樣的精鐵製成的銃管,才能堅固耐用,射擊時不會炸裂。製作時通常先用精鐵捲成一大一小的兩根鐵管,以大包小,使兩者緊密貼實,然後用鋼鑽鑽成內壁光滑平直的銃管。鑽銃工藝很精密,每人每天只能鑽進1寸左右,大致一個月才能鑽成一支。 銃管鑽成之後再於前端裝准心,後端裝照門。銃管尾部內壁刻有陰螺紋,以螺釘旋入旋出,旋入時起閉氣作用,旋出後便於清刷銃內壁。管口外呈正8邊形,後部有葯室,開有火門,並裝火門蓋。 完整的銃管製成之後,安於緻密堅硬的銃床上。銃床後部連接彎形槍托,銃床上安龍頭形扳機。 經過兵器局和兵仗局的仿製和改制,火繩槍得到廣泛的應用,在不太長的時間內,成為明軍裝備的主要單兵射擊武器。萬曆年間,火繩槍的研製又有許多進展。當時的火器研製家趙士楨就曾仿製成攻嚕密銃(土耳其火繩槍),先後研製成各有特色的火繩槍10多種,其他火器及戰車10多種,並以多種文體撰寫《神器譜》等研製火器的論著多部。
馬憲、李槐等人整理和傳授的鳥銃製造工藝一直沿用到清末都沒有較大的變化,雖然歐洲的火繩槍在1575年左右就被簧輪槍淘汰,但在中國,火繩槍和火繩槍工藝卻一直未被淘汰,直到民國初年。在此期間,明末畢懋康發明中國的簧輪槍,並被後來的清政府所採用,但是其延伸品卻被做成御制自來火槍一直被清朝貴族所佔有,決大多數的清軍依舊裝備大線槍與兵丁鳥槍等舊式火繩槍,甚至於依靠傳統的刀劍弓矢與裝備著先進燧發槍的外國侵略者戰斗。
為了解鳥銃的做法,這得從明代的工藝說起。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說:「凡錘鳥銃,先以鐵挺一條大如箸者為冷骨,裹紅鐵錘成。先為三接,介面熾紅,竭力撞合。合以後以四棱鋼錐如箸大者,透轉其中,使極光凈,則發葯無阻滯。」這就是延用了數百年的鳥銃製作工藝,雖然在中國火銃的點火技術經過了幾次改良,但是傳統銃體的製造工藝一直到晚清洋務運動興起時才被徹底拋棄,從第一支火繩槍起到二次大戰的數百年中一直採用,可謂淵源流長;明代早期採用鉚接,因製造不便,後期採用兩段銅箍固定,雖然清洗不便,卻縮短了鳥銃的製作時間,清代學習土耳其的方法,固定銃管用細繩子扎,在一支銃上分成幾段紮上一種牢固的細棉繩,在清洗銃管時只要解開繩子就能取下銃管,只是繩子容易被射擊後熾熱的銃管烙斷。
自火器在中國推廣之後,民間即多有收藏,用以捕獵、防盜,清廷雖有例禁,但並未真正查懲,實際上是默許民間持槍的。
譬如順治六年(1649年)三月,就曾頒發上諭,允許民間持槍:「曩因民間有火炮甲胄、弓箭、刀槍、馬匹,慮為賊資,戕害小民,故行禁止。近聞民無兵器,不能禦侮,賊反得利,良民受其茶毒。今思大炮甲胄,兩者原非民間宜有,仍照舊嚴禁;其三眼槍、鳥槍、弓箭、刀槍、馬匹等項,悉聽民間存留,不得禁止。其先後已交官者,給還原主。」
其中「民無兵器,不能禦侮,賊反得利,良民受其茶毒」一語,堪稱體察民情之論。
此後,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雍正二年(1724年)和乾隆元年(1736年),分別有關於槍支管制的上諭,但主要針對軍隊人員私賣槍支、火葯,而非針對民間。
對於臣下禁槍的奏請,皇帝往往也不以為然。乾隆十四年(1749年),福建巡撫潘思榘以「閩省民風不靜,半在私藏軍器」為由,奏請禁槍,「將通省各府州縣鳥槍、腰刀、長槍、藤牌等類,勒限全數交官,永遠不許製造。」對潘的奏請,乾隆斥責說:「民間私藏軍器,原有例禁。但地方幅員遼闊,戶口繁眾,收藏兵器,為數必多。豈能一時查清?況有司奉行不善,授權胥吏,勢必逐戶搜索,藉端擾累。刁悍之區,轉以抗違滋事。且閩省山海交錯,匪類易於潛藏,人民聚族而居,不無賴軍器以資守御,此亦該省風俗使然。若慮其習熟技勇,動輒械鬥,亦只可先時詳為化導,臨時嚴加懲處。飭令追繳,如欲過為厲禁,不幾於吾丘壽王所雲『邪人挾之而吏不能止,良民以自備而抵法禁,是擅賊威而奪民救者』乎?……著傳諭令其斟酌妥協,務期安靜無擾,毋得驚駭物聽,能發而不能收也。」
直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一月,帝忽頒上諭,明令禁止民間鑄造私藏鳥槍、竹銃、鐵銃等火器。
2. 找一部電影,講的是線列火槍兵時代戰爭,俄國和西歐風格對打,就是抖音前段時間挺火的那個短視頻
《君主的僕人》
Oleg Ryaskov導演的一部戰爭片,Dmitry Miller、亞歷山大·布哈羅夫等主演。
3. 有一部動用了很多人的戰爭電影 好像是英法戰爭,反正有一個畫面就是紅衣軍隊拿著火繩槍對陣 很宏大,求
愛國者?
4. 火槍時代的戰爭
早期的火器時代,步兵們是排成方陣冒著炮火前進到離敵人一百米遠左右的距離上,站直了身體面對面地與敵人方陣對射。基本戰術就是放一槍,然後掏出火葯來從槍口灌進去,用通條壓實了再把子彈放進去,再用通條壓實了,然後端起來朝敵人放第二槍。這是受早期的步槍前膛裝填這個條件限制而不得不這樣做。一個優秀士兵一分鍾放三槍就很了不起了。前幾天回看《光榮戰役》發現最遲到南北戰爭時期這種戰術依然是主流。不過我看著倒是想起了小時候看過的一部外國電影,名字忘了,只記得裡面的戰斗是街壘戰,人們在街上構築工事,前排是男人,後排是婦女兒童,敵人沖上來的時候男人就放槍,然後把打空了的槍扔到後面,從後面人手裡拿一支新槍再向敵人射擊,後面的婦女兒童就負責在男人放槍的時候給替換下來的空槍里上子彈,然後把上好子彈的槍遞上去。這樣的射擊效率我認為和所謂的三段擊有一拼。由此我想問:為什麼當時的各國軍隊在野戰中不採取這樣的戰術呢:方陣的第一排士兵負責放槍,放完槍後把空槍傳給第二排士兵,然後從第二排士兵手裡拿一支裝好的槍,而第二排士兵則把空槍傳給第三排士兵,再把第三排士兵手裡裝好的槍拿過來,然後第三排、第四排……如此循環往復,一直到第十排士兵(貌似當時的方陣一般就是十排),這樣第一排士兵就可以不停地射擊,一分鍾放個五六發應該沒問題。剛才說了一分鍾三發是優秀士兵的標准,普通士兵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一分鍾估計也就射出一發去,更不用說在慌亂中先填了子彈再填火葯導致武器不能發射的廢柴了。而用循環射擊的這個戰術,普通士兵一分鍾也能達到五六發的射速,短時間內就能給敵人造成重大傷亡,更不用說對敵人心理上的打擊了。雖然十槍打完後,第十排士兵需要手工裝填步槍往前送,可能射速會比頭十槍有所下降,但是由於第十排士兵在裝填時有前九排士兵的保護,裝填速度肯定會比讓第一排士兵自己冒著彈雨裝填要來得快些。
燧發槍的好處是操縱方便,加上刺刀的發明讓士兵不必經過多年訓練也不必分為火繩槍兵、長矛手、長戟手等劃分方便了基層指揮與訓練,因此大規模擴充軍隊成為可能。不過這時代的大多數士兵也很難發揮出長期從軍的老火繩槍兵復雜多變的射擊方式。採用復雜射擊輪次進行指揮絕大多數後果是自亂陣腳。
另外因為都是使用黑火葯射擊後煙霧彌漫,如果等煙霧消散視野恢復,輪射的速度優勢就難以發揮。快速輪射又會因為視線不良變成盲目射擊。加上在這一時期野戰火炮獲得了巨大發展,把士兵密集排列成深厚隊形就會被對手重炮串糖葫蘆。古典西班牙大方陣的沒落就是火炮與火槍發展的結果。
因此在火力發揚與降低傷亡雙重壓力下這時期的部隊大多布置成多重線性陣列,每線列2-3排,兩層線列部隊間隔20-40米,這樣後排部隊在全排部隊受損失或陷入肉搏時能夠迅速替換或支援他們,而對手的大炮又很難同時傷害到不同線列上士兵,即使准確命中對手線列,實心彈也只能同時殺傷3、5名士兵。
因為訓練、射程和射後煙霧問題導致不能實施大縱深多排面輪射如何能有效打擊敵人呢?那就是齊射。因為早期火槍命中率低射速慢射程近,最好方式就是在較近距離組織齊射這樣不會被煙霧干擾不會擔心射傷前排戰友。而且齊射有巨大的威懾力。
如果在戰線上對手凌亂的槍聲和每隔一段時間才會有幾個戰友倒下,大多數士兵都能夠保持鬥志。而在一輪三排士兵近距離齊射下周圍戰友瞬間倒下一大片,然後對手挺著刺刀踏著鼓點向你撲來,絕大多數人就會失去鬥志。因此一隻組織良好的部隊採取近距離齊射戰術僅使用第一線列打垮對手若干線列完勝並不是夢。
就效率來說輪射和齊射如果排數不超過5排,輪射就發揮不出射速優勢,而齊射不受煙霧干擾、訓練簡便、不容易自亂陣腳和瞬間高密度殺傷帶來的威懾力都是輪射所不具備的。而且齊射可以由指揮官最大限度地掌握時機,發揮最優化效能。
火槍時代的隊列戰術與其火槍的發展水平息息相關。。。我這里的所謂火槍主要是指整裝子彈還沒有出現的時代,所謂整裝子彈,就是底火融入子彈,依靠擊針擊發,是槍膛槍,就是從槍口裝填的火槍。。。前膛火槍按照年代一般分為火門槍、火繩槍、燧發槍以及線膛槍。。。
火門槍,就是只有一個火門,發射時裝填好發射葯與彈頭,在火門上堆上一小撮火葯作為引燃物,火門與發射葯相通,用燃香火繩等點燃引燃火葯,引燃火葯通過火門點燃發射葯,發射彈丸。。。甚至有不用引燃葯的,直接捅入火門的。。。所以,火門槍至少兩個人發射,一個人握槍瞄準,一個人去引燃火葯。。。
火繩槍,就是有一個擊發裝置,射擊時把引燃的火繩夾在激發裝置的勾型物上,在火葯池中填上火葯,火葯池通過一個火門與槍膛內發射葯相通,這樣,就可以一個人做到瞬時擊發了。。。
而燧發槍則是,依靠擊錘擊打火葯池,從而生成火星落入火葯池,點燃火葯,與火繩槍相比,節省了繁瑣的火繩。。。
而線膛槍則是槍管內有膛線,一開始的線膛槍是直線,比如滑鐵盧戰役中,英軍有幾個裝備線膛槍的連,這種槍膛線就是呈六邊形的直線的。。。
除了搶的技術在前進,子彈與裝填技術也在不斷前進,這里值得一提的火葯定量分裝,在隨時可能送命的戰場上,再使用量具量取火葯顯然即繁瑣麻煩,有可能出事故,所以,就有了火葯定量分裝,在平時,西方習慣於火葯裝在一個個小鐵筒里,一個小鐵筒是火槍一次發射需要的發射葯,這樣可以加快裝填速度。。。而火繩槍傳到日本後,日本出現了所謂的吊瓶,就是指這種火葯定量分裝,不過用的是竹筒。。。而歐洲後來又出現了紙殼子彈,這種子彈就是一個筒狀紙筒,最底下是球形彈丸,裡面是一次發射需要的葯量。。。發射時,用嘴咬破紙筒,先倒入火葯把火葯池裝滿,然後把剩餘葯量全部倒入槍膛,用通條壓實,然後把紙連著彈丸一同裝進槍膛,用通條送入到位,這時候紙是夾在火葯與球形彈丸之間的,能夠起到一定閉氣作用。。。這時候,要求紙筒的紙能夠盡可能的燃燒殆盡,所以經過特殊處理,比如說,塗上動物油脂,總所周知的,印度大起義導火索,就是英國軍官強迫信仰YSL教的士兵用嘴去撕咬塗了豬油的紙筒。。。不過,用嘴去撕咬紙筒應該是經久考研的戰術動作。。。不過,塗了豬油,讓信仰YSL教的士兵去咬,顯然也不尊重當地的宗教習慣,不過,也許是軍官對這個事情重視不夠吧。。。
如果是燧發槍配上,紙筒子彈,可達到一分鍾3發,某些精銳的軍團甚至可達到一分鍾5發的速度。。。而火繩槍的發射速度要更低,一分鍾在1-2發之間。。。而線膛槍與以前的滑膛槍相比,命中率是大為提高的,但是線膛裝填非常費力,一分鍾發射一發就不錯了。。。而且前膛槍時代,卧倒與跪姿裝彈是困難的。。。前膛槍一般是立姿裝彈,即使是三排齊射(卧倒、跪姿、立姿),也是立姿裝彈後,聽到口令,進行齊射的。。。
不過,總而言之,隨著技術的進步,發射速度也是越來越快的。。。所以隊列也在不斷的變化之中。。。一開始由於槍械發射速度慢,為了保證不間斷的發射,所以陣列縱深很厚,有的要達到8-10列,在作戰時,方陣向前移動,第一排發射之後,站立不動,停下來裝彈,後面的戰友,會從間隙前進,走到第一排的前面發射,以此反復,等到後面9個依次到你前面發射之後,這個時間段里,你也裝填完畢,你再從隊列間隙中走到前方瞄準射擊。。。但是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裝彈越來越快,所以,需要不多的隊列也可保證不間斷的射擊,這就可以使隊列變薄,可以編組更多的部隊用於拓展你整個陣列的寬度,如果你的陣列寬度足夠大的話,你就可以形成包圍。。。如此隨著技術的進步,陣型列數不斷減少,使用紙筒子彈的燧發槍時代,比如說拿破崙時代三列就固定下來,而我們所熟知的所謂「三三制」就是起源於此。。。至於三段輪射,也就是所謂日本人的三段擊,就是這種戰成三排輪流瞄準射擊的模式。。。不過就日本當時火繩槍技術水平來看,這種射擊模式不足以達到可以遏制沖鋒的頻率,所以在日版戰國時期即使是三段擊,也是需要依靠一些障礙物對敵進行攔阻的,比如說柵欄。。。
而這里要提一些比較特殊的火槍戰術,比如說樓主所講的這種戰術,一個人在前面射擊,後面的人裝填子彈,前面的人,人不變不斷換槍。。。這種戰術在野戰是不太好用的,但是如果藉助諸如堡壘、壁壘、房屋這樣的掩體工事,卻可以發揮最大的戰鬥力,在堡壘這樣的環境里,不必懼怕敵人的沖擊,而設計窗口是有限的,而一個人射擊,再射擊間隙中,可以觀察到敵人的動向,而如果換人射擊的話,每個人射擊前,總要尋找一下目標,這就耽誤時間了,而這種戰術,可以做到發揮諸如老人婦女孩子的戰鬥力,因為即使他們打不準,也可以裝填彈葯吧。。。我們看美國西部牛仔片的時候,美國西部移民遭受印第安人的進攻的時候,往往就是男人射擊,老婆孩子給裝子彈,不過前提是得好幾只槍。。。日本在戰國時代也發展了類似戰術,四個人分前後左右站好,前面一人射擊後,把槍抽出,後面一人專管調整火繩,左右其中一個人專管通火門與往火葯池填火葯,另一人與前面的則從槍口裝火葯和彈丸,這樣四個人一起協作,大大增加了裝填速度,也可兩支槍輪換,前面一個人專管瞄準射擊,後面三個專管給另一槍裝彈,兩槍輪換射擊。。。不過這個方式也更適合於藉助堡壘射擊,不適合野戰。。。不過這個戰術的問題是,火繩槍很容易發熱,打了五六發七八發就會發熱,需要降溫。。。而這種戰術,使得正面發射槍支密度過低,但是依據堡壘射擊就沒這個問題了,還可以節省槍支。。。
再就是當時一般的實戰射程與刺刀問題。。。滑膛槍的威力很大,一旦打中軀幹部位,就會使人馬上失去戰鬥力,哪怕是穿著胸甲的騎兵,即使不能殺死他,先是被鉛彈重擊,然後從高速賓士的馬上掉下來,就足夠使其暈厥了,還不要提可能會被後面的騎兵踩死。。。不過滑膛槍的問題在於打不準。。。在18世紀的時候,西歐滑膛槍在50米外是沒譜的,有效射程在30米左右,最佳的開火距離在20米。。。而當時的一般較小口徑的野戰炮最佳開火距離也就是100米以內。。。所以,在當時看軍隊的是否有戰鬥力,就是看能不能撐到近距離開槍。。。而雙方都持滑膛槍相對前進,誰要能撐到最後才開始齊射,會一般就能夠取得勝利。。。曾經有一次,戰爭的的雙方,雙方軍官都是貴族,一邊說,請你先開槍吧,另一邊則是彬彬有禮的回應到,還是請你先開槍吧。。。這看起來很搞笑,覺得這些貴族真是迂腐。。。但實際上卻是,誰要在更近的距離內發出一次齊射,基本上就可以決定戰局了。。。這樣,我們也可理解為什麼蘇沃洛夫說,刺刀是好漢的說法。。。
刺刀這個簡單的東西不是前人沒有想到,也不是某人靈機一動就可以完全摒除長毛了。。。而是在火門槍,滑膛槍時代,槍械過於笨重,即使裝上了刺刀也很難用,當時傳到我國明朝的土耳其銃,是沒有刺刀的,不過卻可以在槍柄處加一個刀刃,就變成了一把巨斧。。。而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槍管即使很薄也很堅固,整槍變輕,這樣裝上了刺刀,才有了意義。。。不過,當時的段性戰術,還是射擊為主要突擊方式,可以打亂敵人的陣型,使敵人崩潰,當然發起刺刀沖鋒也可使敵人崩潰,不過刺刀戰的本身則是為了殺傷。。。
5. 如果地球沒有發生大災難,按人類今天的科技進步速度,500年後是怎樣的
我們先來對比一下500年前。
1519年,正是明朝正德十四年。這個時候資本主義萌芽才剛剛出現,整體還是農耕文明。通信方面,明朝遠距離的交流通過書信往來。一般委託去那個方向的旅行者捎送,也可以花一定的費用把信交給來往的商人、執行公務的衙役、驛卒或是官府信差幫著帶送。從南方送到北方,可能要走好幾個月。那時候的人們絕對不會想到,500年後,一個無形的網路出現了(互聯網),一個巴掌大的手機就能實現視頻通話。
你看,500年前的人們想不到2019年的情況,甚至1969年,50年前的人們,也想不到。未來500年的發展速度,將比上一個500年更快。因為人類已經擁有相當完善的科技儲備,運算速度越來越快,思維越來越開闊。500年後,人類可能已經把火星改造成了宜居星球,甚至可能在地球和火星之間修建好了電梯。
6. 求電影名,一部戰爭片是火繩槍年代的,電影名好像是16開頭的
俄羅斯電影《1612》。
7. 誰來介紹幾部電影
《火與劍》還有兩部續集,即《洪流》(Potop )與《伏洛竇耶夫斯基先生》(Pan Wolodyjowski ),是同一位導演根據同一位作家的小說拍攝的電影。另外,電影《三個火槍手》、《鐵面人》中也有火繩槍場面,雖然有的不是戰爭場面。
8. 關於日本武士和火槍的戰爭
明治維新時期的「西南戰爭」。
明治維新以前,各藩藩士、其中主要是武士,他們的工作就是為藩主打仗賣命。這些武士與藩主是家臣與主君的關系。家臣為主君工作,主君要給家臣俸祿,他們之間是一種從屬關系。1869年版籍奉還後,藩士的戶口由各藩轉到國家,解除了藩主與藩士的關系,他們的俸祿就轉由國家提供。
1873年明治政府頒布了「徵兵令」,對兵役制度進行了改革,實行3年義務兵役制,全民皆兵,國家軍隊不再只限於武士。改革使武士們一下子失去了工作。對不工作的人,政府自然就沒有必要再發給薪俸了。這就是「秩祿處分」,秩祿是俸祿,處分是去除。
1871年明治政府繼1870年禁止一般人帶刀之後,又公布武士禁止帶刀。刀,對於武士來說是一種象徵,一種榮譽,是生命的一部分。
以上一系列資本主義改革,使原來處於封建社會中間階層的武士階級徹底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由武士階級發起的明治維新最終革了武士階級的命。武士們的憤懣達到極點。1874年2月4日佐賀地區士族發生叛亂,史稱「佐賀之亂」。1876年10月24日熊本地區士族發生叛亂,史稱「神風連之亂」。1876年10月27日福岡秋月地區士族發生叛亂,史稱「秋月之亂」。1876年10月28日山口萩地區士族發生叛亂,史稱「萩之亂」。一連串的士族叛亂,最終導致日本歷史最大的一次內戰:西南戰爭。
1877年2月,舊薩摩藩士族推舉維新三傑之一的並在政治斗爭中失利的西鄉隆盛為首領,發動反政府的武裝叛亂,史稱:西南戰爭。這是武士階級進行的最後的抗爭,最後失敗。武士階級敗於用西方火器組織起來的由社會各階層人士組成的「皇軍」,最終退出歷史舞台。
電影《最後的武士》就是反映這個時期的電影,最後還打了一場象徵意義的「西南戰爭」,就是用冷兵器與火器對抗。
9. 黑澤明電影《亂》中怎麼會有類似火槍一樣的武器日本戰國時期相當於中國什麼時期
相當於明末時期
一般認為日本戰國始於1467年應仁之亂而終於1615年德川家康於大坂夏之陣打敗豐臣秀賴,滅亡豐臣家族。
日本火繩槍是由葡萄牙人傳入的,發生於日本天文12年(明嘉靖22年, 1543年)8月25日,當時一隻載有100多人的船,在九州南部的種子島靠岸。船上有3名葡萄牙人,以及化名為明朝五峰的王直(後稱靜海王王直的大倭寇頭目)。葡萄牙人帶有一種火繩槍,其旁有一穴(即火門),系通火之路,裝上火葯與小鉛丸,用火繩點火,可將鉛丸射出,擊中目標,發射時發出火光與轟雷般的爆響。日本人時堯(地方軍閥)見後視之為稀世之珍,將其稱之為鐵炮。不久,日本的一些鐵冶場便先後仿製出日本式的火繩槍。當時的倭寇還把這種火器用於對中國的掠奪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