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孔子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
《孔子是怎樣煉成的》這一本書,向我們闡述了偉大的孔子充滿傳奇的一生。他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孔子,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中,是極受尊重和推崇的。他是道德的象徵,是中華民族道德和信仰的文化核心。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中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孔子在,他是炎黃子孫共同的心靈密碼。
孔子,一生是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卻四處遭到了拒絕與反對。經過艱苦卓絕的人生之路,他終於從一個普通的人,成為了萬世師表。
在茫茫人海的普通人中,有幾個終生「志於學」?孔子十五歲的境界,我們幾個人能達到?孔子「三十而立」,有多少人一輩子還沒「立」起來?孔子「五十知天命」,芸芸眾生中,有幾人意識到自己的天命並無怨無悔地履行它?生活中,幾人能「耳順」、幾人可以「從心而欲而不逾矩」?在追求真理和理想時,有幾個普通人能夠做到「知其不可而為之」?
有人說孔子是失敗者。他做過官,而且很大,但後來卻丟了。當他當大官是俸祿很高,不過後來卻是窮困潦倒。
不過我認為孔子是古往今來最大的成功者!
他做人,很成功。一句話,他由一位社會下層的普通人,成為一名「萬世師表」的「聖人」。這是古往今來,獨他一人達到的境界!
第二,他做事,很成功。他做老師,很成功。古往今來,有哪位老師像他那樣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有哪位老師被學生看成父親,死後學生為他服喪守墓三年,子貢更是六年?他做學者,很成功。他整理六經,傳播文化,中國學術,就是在他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他做思想家,很成功。中華民族的民族道德,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氣質,就是孔子塑造出來的。以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保證了一個民族在二千多年裡創造出輝煌燦爛的歷史。
最後,我想引用書中的一段文字:「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人,一生堅持真理,雖四處碰壁,卻不放棄。經過艱辛的人生歷程,他最終使自己從一個普通人,成為聖人,成為萬世師表。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民族,不信神,卻敬仰一個人,就靠著這份敬仰,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中斷歷史的民族,並且在兩千多年的時間,創造出輝煌的文化。這個人,就是孔子。這個民族,就是中華民族。孔子,與日月同輝。中華民族,與山河同在。
Ⅱ 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讀後感
今天我閱讀了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計襲樊城,元直走馬薦諸葛。
卻說曹仁忿怒,遂大起本部之兵,星夜渡河,意欲踏平新野。且說單福得勝回縣,謂玄德曰:「曹仁屯兵樊城,今知二將被誅,必起大軍來戰。」玄德曰:「當何以迎之?」福曰:「彼若盡提兵而來,樊城空虛,可乘間奪之。」玄德問計。福附耳低言如此如此。玄德大喜,預先准備已定。忽報馬報說:「曹仁引大軍渡河來了。」單福曰:「果不出吾之料。」遂請玄德出軍迎敵。兩陣對圓,趙雲出馬喚彼將答話。曹仁命李典出陣,與趙雲交鋒。約戰十數合,李典料敵不過,撥馬回陣。雲縱馬追趕,兩翼軍射住,遂各罷兵歸寨。李典回見曹仁,言:「彼軍精銳,不可輕敵,不如回樊城。」曹仁大怒曰:「汝未出軍時,已慢吾軍心;今又賣陣,罪當斬首!」便喝刀斧手推出李典要斬;眾將苦告方免。乃調李典領後軍,仁自引兵為前部。次日鳴鼓進軍,布成一個陣勢,使人問玄德曰:「識吾陣勢?」單福便上高處觀看畢,謂玄德曰:「此八門金鎖陣也。八門者:休、生、傷、杜、景、死、驚、開。如從生門、景門、開門而入則吉;從傷門、驚門、休門而入則傷;從杜門、死們而人則亡。今八門雖布得整齊,只是中間通欠主持。如從東南角上生門擊人,往正西景門而出,其陣必亂。」玄德傳令,教軍士把住陣角,命趙雲引五百軍從東南而入,徑往西出。雲得令,挺槍躍馬,引兵徑投東南角上,吶喊殺入中軍。曹仁便投北走。雲不追趕,卻突出西門,又從西殺轉東南角上來。曹仁軍大亂。玄德麾軍沖擊,曹兵大敗而退。單福命休追趕,收軍自回。卻說曹仁輸了一
陣,方信李典之言;因復請典商議,言:「劉備軍中必有能者,吾陣竟為所破。」李典曰:「吾雖在此,甚憂樊城。」曹仁曰:「今晚去劫寨。如得勝,再作計議;如不勝,便退軍回樊城。」李典曰:「不可。劉備必有準備。」仁曰:「若如此多疑,何以用兵!」遂不聽李典之言。自引軍為前隊,使李典為後應,當夜二更劫寨。單福向劉備獻計,襲取了樊城,曹仁、李典敗走。程昱告訴曹操,單福只是一個假名,此人真名為徐庶。曹操假借徐庶母親書信賺徐庶往許都,徐庶臨走之前勸劉備前往隆中尋找卧龍先生諸葛亮。
在生活中:我們如果做一件事情失敗了不要緊,因為失敗是成功之母,沒有失敗哪來的成功,要想做成一件事情不可能順順利利,一帆風順,我們要從失敗中總結經驗,爭取成功。所以我們要忘掉失敗,不過要牢記失敗中的教訓。我們要化教訓為力量,總結經驗,勇往直前,為取得最後的勝利而努力!
在學習中:如果我們做一件事情沒有成功,我們不要過多的為自己找借口,要不為失敗找理由,要為成功找方法,這樣你才能取得進步,最後取得成功。成功就是站起來的次數要比被擊倒的次數多一次。所以我們不要害怕失敗,勇敢的去做,最後你一定會取得成功。
Ⅲ 看完《生門》你們有什麼感受
剛看了生門,又看到你的觀後感,淚流滿面。被你這么小年紀就如此理性豁達,又客觀分析影片的言語打動。可惜我一年後才看到生門這部片子,也剛剛才看到你的文章。不知道你會否看到回復。只願你依著自己的初心,歲月靜好。
Ⅳ 周濟譜《商誡》讀後感
《商誡》的讀後感
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三十年的企業史,作為歷史主角的中國商人,演繹了無數的悲喜劇。他們靠著與生俱來的慾望與激情,憑借商人特有的敏感與直覺,在急湍險流與驚濤駭浪中穿行,為中國經濟的巨輪探索航程。要在險象叢生的商海中搏擊,先得有能保住身家性命的看家本領,「如何應對變幻莫測的商海浪潮,既保證自己的事業安全,同時又小有一番成就」,這是周公新作《商誡》想要告訴中國商人的生存之道。
講述規則的「清規戒律」
《商誡》中沒有大道理,有的只是作者用多年商戰經驗為商海的成功與失敗之路做好的標記,用經驗告訴後來人與懵懂者哪一腳踩下去是死門、哪一腳踩下去是生門。 但《商誡》並不像上帝為挽救以色列人而賜予的《摩西十誡》,《商誡》是遁入空門時護法長老宣布的清規戒律。書中一再告訴我們的是「不要這么做」,「不能那麼做」。讓我感同身受作為一名商人,只有選擇走哪條鋼絲的權利,而沒有走與不走的權利。
遨遊商海就得遵循商海的游戲規則,這些規則更多是指實際存在但又不方便言說的潛規則。周公的這本「秘笈」無疑是對現存潛規則的一次集體販賣,在他刀削斧砍、去皮見骨的仗義直言下,一張張偽善的面孔被撕破,一個個眾人心照不宣的秘密被揭穿,有過教訓者「相讀恨晚」,涉世未深者從中受益。但是,我們的商海之旅是否暗礁過多?從商途中還能否全身而退?為什麼在中國做一個商人就有這么多羈絆?
作者在書中概括出了四十條商海誡語雖不一定全面,但僅從這四十條誡語能夠看出想在中國做一個商人的難處,更明白了解規則的重要性。說到底,玩不轉潛規則的商人作不了中國商人,哪怕你做得再大,充其量也只是中國商海里的泰坦尼克號而已。
規避失敗的「座右銘」
商業,從某種意義而言,是一個關於倖存者的游戲。失敗是商人職業生涯的一部分,《商誡》所力圖避免的是諸多中國商人的「中國式失敗」。翻看78年以來的中國商業史,我們確實看到了一幅幅最為生動而又十分殘酷的歷史畫卷。華晨、三九、健力寶,仰融、牟其中、顧雛軍,……,這些曾經大名鼎鼎的公司和他們的締造者,並沒有能夠全身而退——體面的善終。
或許,我們可以將其歸結為這些商人的「個性使然」——賭徒的下場。在過去三十年裡,中國一直處在一個劇烈轉型的時代,體制的變革和法制的完善還在落後於現實的漸變中,具有先天直覺的冒險者,本能的每一次商業上的突破,都需要穿越現行的法規與道德底線,很多的商業行為更多是在一種灰色的中間地帶運行,中國商人遭遇的是商業之外的眾多挑戰。那些失敗的中國商人是「體制必然」下的「個性使然」。
成功的法門可能無法復制,但失敗的陷阱卻可以提醒後來者勿蹈覆轍。於是有了這本《商誡》,可以使你明了在中國這樣的商業環境中該如何從商,它就像一本時刻伴隨著你的座右銘,防止你一步小心出現偏差邁出走向失敗的步伐。
賴以生存的「生存手冊」
與商人所應具有的冒進與貪婪不同,《商誡》表現出的卻是一副躡手躡腳、謹小慎微的姿態,他要求中國的商人,要上結政府,下結百姓,身處魔鬼般細節之中,又得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唯此才能游刃於錯綜復雜的中國的特殊商業環境之中,中國商人首先要考慮的永遠是怎樣生存。
體制的變革總是落後於實踐的要求,而率先變革的人則往往成為率先犧牲的人,從古至今概莫能外。商鞅被五馬分屍,王安石遠貶異地,張居正祖墳不保,……,歷史對敢於挑戰現制的人總是毫不留情。如果當時能有這樣一本「生存手冊」在他們手中,也許悲劇就會避免。
但是,也不要以為有了一本能保命的「生存手冊」就可以高枕無憂、安居卧榻了,在當下的中國,環境的變化總是讓人猝不及防,體制的變革終究無法阻擋。依照手冊說明保護好自己,同時又不失時機地推進體制的變革,才是這一代中國商人們必須肩負起的責任。
Ⅳ 電影李雙雙的觀後感
影片把視角對准60年代中國農村普通農民的生活,以生動和嫻熟的筆觸,通過凡人小事,諸如常見的夫婦感情糾葛、評工分等農村生產隊中極為平常的新舊兩種思想的矛盾沖突,展示了新的社會內容,塑造了李雙雙這一光彩照人的銀幕形象,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李雙雙性情倔強,心直口快、潑辣溫淳、剛毅熱情、敢於堅持原則,同時又有中國婦女善良、勤勞的傳統美德,體現了新中國農村婦女嶄新的精神風貌。張瑞芳的表演純朴、自然、本色,自己與角色融為一體。准確地把握了角色的基調,成功地奉獻出一個獨具風彩的藝術形象。李雙雙的丈夫喜旺淳樸、幽默且自私、狹隘,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影片十分重視人物的語言造型,盡力使之樸素生動、切合人物性格、富有生活情趣和泥土氣息,產生了很強的藝術魅力。該片曾於1963年獲第2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編劇獎,最佳女演員獎(張瑞芳)、最佳配角獎(仲星火)。
Ⅵ 《生門》電影觀後感
如圖
Ⅶ 百家講壇觀後感
第一講 聖人的成長
孔子是非常偉大的人物,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信仰的核心,所以他是聖人;同時他又是一個凡人,他有 人的喜怒哀樂,有人的七情六慾。既然這樣,我們看孔子的時候需要帶著兩顆心:帶著「恭敬心」我們 去看孔子的偉大,然後你發現他可敬;帶著平常心,我們去看孔子的平凡,然後你會覺得孔子的可愛。
第二講 孔子的大學
查爾斯.麥瑞(美國學者)統計:「越是水平高的學校,學生的興趣就越抽象,越沒用。」孔子能對禮儀這樣抽象的意義發生興趣,一定是智商極高之人。
孟子講孔子做委吏的時候「會計當,而已矣」;做乘田的時候「牛羊茁壯長,而已矣」。「眼高手低」:眼界要高,做事情要腳踏實地。
大學就是「學大」,學著讓你大起來;就是大人之學、君子之學,培養價值觀和價值判斷力。大學之道不是就業,不是成功,大學之道是成人。追求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人的大小。
孔子評價子產有君子之道四:「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第三講 三十而立
孔子私學的培養目標:價值的承擔者,文化的傳承者,社會的管理者。
孔子講《詩經》:興觀群怨。興:把人培養成有情懷的人,把人培養成有性情的、有熱情的、有溫度的 人(情感教育);觀:把人培養成有洞察力、有觀察力、有判斷力的人(理智教育);群:把人培養成 有群體意識,有公共意識的人(道德教育);怨:把一個人培養成能夠堅持自己獨立見解,能夠對社會進行批判,並且善於批判,在融入集體的同時,能夠保持一己獨立的人。(個性教育)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正直是人的生門,邪惡是死門,在死門中是僥幸,做人要正派。君子上達,小人下達。當老師一定要教人走正道,一定要教人做一個正派人,這是一個底線。
第四講 問學老子
老子提醒孔子:人生不僅要懂得進,還要懂得退;不僅要直行,有時候還要迂迴;不僅要有智慧,還要有愚拙;不僅要懂得堅持,還要學會放棄;不僅要堅定,有時候還要靈活」
《孔子家語-三恕》: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 守之以謙;此所謂損之又損之道也。
一個完滿的人生、幸福的人生,不是看你有了什麼,而更多的是看你沒有了什麼--有一些東西,只要 你沒有了就會幸福:沒有過多的慾望、不良的慾望、不切實際的好高騖遠的慾望,沒有很多庸俗的想法 ,內心達到一種平靜,那可能真是幸福--人生要學會做減法。
《老子》: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第五講 流亡齊國」主要通過幾個典故介紹了魯國和齊國的政治,格言警局不多。
第六講 四十不惑
一個人的境界,不是看他的知識面有多大,而是取決於他的認知能力有多強;知識不在於它有多大的寬度,而在於它能夠達到的高度,以及它能夠深入的深度。
孔子「不惑」的含義:1.對自己的人生不再有疑惑;2.對這個世界上的林林總總、光怪陸離都能夠做出價值判斷。
讀書是用來提高我們的認知能力的。知識的可貴,不在於面有多大;知識的可貴,在於它能否形成我們的判斷力。我們讀完論語,能不能像孔子一樣,學會對事物做判斷,這才是最重要的。
每件事物除了事實判斷外,我們還要做價值判斷,價值判斷就是你這種判斷會帶來什麼樣的道德後果。孔子在我們認為正確的地方看出了潛在的巨大的危險,這就是價值判斷力
Ⅷ 寫《南京教授讀後感不少於100字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攻佔南京,由於中國國民黨軍隊抵抗失敗,大批的國民黨士兵潰逃出城,南京淪陷。
影片以一張張南京老城的照片拉開序幕,在炮火轟鳴中城牆在揚起的塵土中坍塌,畫面轉接進城門內,守城的國民黨三十六師的將士們用血肉之軀去組織准備潰逃出城的國民黨官兵,從而,展開一場肉搏,那悲壯的場面,震撼著我的內心。
軍隊潰敗了,大屠殺開始了。屍橫遍野,影片沒有淋漓盡致的表現日軍千奇百怪的屠殺方式,它將這場浩劫落到了每個活生生的人身上。唐先生,拉貝的秘書,與拉貝共同負擔著難民營的責任,當拉貝不得不離開的時候,他為了保護家人的安全委身於日本人,當他終於和日本人成為「正式」的朋友的時候,他的妹妹被日本人拉進慰安所,他的女兒被日本人活生生的摔死,他的老婆因為被打暈倖免於難。他,欲哭無淚,欲吼而無聲啊!後來在拉貝的努力下,日本人答應可以讓拉貝帶走兩個人,當他們即將踏入生門的時候,唐先生,這個典型的中國男人放棄了生的權利,把它讓給了另一個急於求生的人。。。。。。後來唐先生即將被押赴刑場,他看見蒙著眼睛的中國人像小雞一樣被綁在柱子上,一個個的被射殺,輪到他了,他拒絕蒙眼睛,他笑著對日本軍官說:「你曉得吧,我老婆又懷孕了,我老婆又懷孕了。」這是他臨終前勝利的宣言,他的從容讓那個日本軍官不敢直視!
整部影片彌漫著一種殘酷的壓抑和絕望,只有結尾才稍稍燃起溫暖的希望。被角川放走的小豆子在原野上肆意的奔跑、大笑,他代表著中國的希望。明天雖然依然殘酷,但希望已經傳遞下去。【《南京,南京》觀後感】《南京,南京》觀後感。當時的南京雖死,但中國人的團結與抵抗已經被喚起,既然投降已不可能,那麼只有努力去贏得戰爭的勝利。
這段歷史已然成為過去,但凡有良知的中國人怎麼能忘記?盡管日本人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行去修改教科書、篡改歷史、蒙蔽事實。但近來發生的釣魚事件有一次給我們敲醒了警鍾,現在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已經覺醒,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我們會問自己的主權做不懈的努力和斗爭。歷史永不能忘,我們要將這段屈辱的歷史轉化為不屈意志,鞭策自己不斷前進,改變落後挨打的卑微局面,化沉痛為力量,變弱小為強大,棄腐朽造神奇。只有通過我們華夏兒女的共同努力,祖國才能真正強大起來。
我腦海中彷彿又浮現出小豆子在田野上奔跑的情景,他跑著,他笑著。
Ⅸ 看了《南京!南京!》都來討論下觀後感
南京南京 觀後感今天下午,我期待已久的《南京!南京!》終於上映了,一點40我趕到了附近的影院,在前面有些人在排隊,都是買《南京!南京!》的票的,大多都是晚上來看,我選的是下午14點的首映。還有不到10分鍾開場的時候,我走進了放映廳,開始了一段穿越歷史的旅程。
放映開始了,日本人那一聲聲的炮響,回盪在空中,炮彈結結實實的砸在南京的城牆上,也結結實實的砸在了我的心上,這是個沒有懸念的電影,我們都知道即將發生什麼,所以,在影片一開始,我就流下了眼淚。那赫然的「南京!南京!」寫得就像一副輓聯,深深地,深深地刺痛著我的心!
挹江門,南京的城牆,最初的抵抗,一堆被拋棄了的士兵,他們用僅存的力量抵抗著入侵者,保留著作為一個士兵,作為一個中國人的尊嚴,後來實在是抵不住了,投降了,他們以為事情會很糟糕,但是誰也沒想到會有多麼糟糕!! 他們是待宰殺的羔羊,迎接他們的是五花八門的屠殺。當得知第一波被帶走的俘虜慘死的消息後,剩下的人已經清楚的明白迎接他們的會是什麼了,開始是畏懼,之後是挺身而出,既然難免一死,那也要死的有尊嚴,既然難免一死,也要在死前發出自己的吼聲「中國不會亡!」
軍隊潰敗了,大屠殺開始了,屍橫遍野,影片沒有淋漓盡致的表現日軍千奇百怪的屠殺方式,它將這場浩劫落到了每個活生生的人的身上。唐先生,拉貝的秘書,與拉貝共同負責者難民營的安全,當拉貝不得不離開的時候,他為了保護家人的安全委身於日本人,當她終於和日本人成為正式的「朋友」的時候,他的妹妹被日本人拖進了慰安所,他的女兒被日本人活生生的摔死了,他的老婆因為被打暈而倖免於難,他! 欲哭無淚,欲吼而無聲啊!後來在拉貝的努力下,日本人答應可以讓拉貝帶走一個助手還有一個助手的家人,當他們即將踏入生門的時候,唐先生,這個典型的中國男人放棄了生的權利,把他讓給了另外一個急於求生得人,臨走前他告訴老婆自己要留下來找妹妹,自己會在下個月准時的把工資交給老婆…… 後來唐先生當即被壓赴刑場,他看見被蒙著眼睛的中國人像小雞一樣被綁在柱子上,一個個的被射殺,輪到他了,他拒絕蒙眼睛,他笑著對日軍的軍官說「你曉得吧! 我老婆又懷孕啦。我老婆又懷孕啦!」 這是他臨終前的勝利的宣言,他的從容讓那個日本軍官不敢直視!
難民區的女性是一個悲慘而堅強的群體,他們不乏樂觀,廢墟中照樣打著麻將,唱著越劇,帶著孩子,咿咿呀呀的學著日語「我們是良民,我們是朋友」,然而,災難並不因為我們一相情願的樂觀而繞道而行,開始是小股有組織的日軍闖進難民營強奸女人,他們在掙扎,在反抗,在痛苦,在控訴,這是一切遭受暴力的女人都會有的反應,然而,當日軍以消滅整個難民營為要挾,要求交出100名婦女時,他們變得那樣安靜,變得那樣從容,變得那樣堅強!最先舉手的兩個人都是妓女,之後,不斷地有人走出來,她們被帶走了,走了一百個,只回來五六個,都死了,包括唐先生的妹妹!這些可憐的女人,她們自己尚朝不保夕,卻冒著當場斃命的危險去就那些被日本人拉上了刑車的男人們,姜老師,一個善良的堅強的女人,在無數次營救被日軍綁走的軍人門之後,被發現,當日軍將要把他拉進慰安所的時候,他被一個同情他的日本士兵射殺了!保留了她作為一個中國女人最後的尊嚴。
兩個日本兵,一個兇殘,唐先生,唐先生的妹妹,姜老師,都是他害死的,他帶頭殺人,帶頭強暴婦女,他藐視中國人,甚至他從來不把這些臟兮兮的東西看作是人,他強暴了唐先生的妹妹,唐先生的妹妹後來瘋了,沒有死,在即將被釋放的時候,他把唐先生的妹妹拽到了牆角,一槍解決掉了,他說,「她太美了,這樣活著,還不如死了」他負則槍決了唐先生,他被震撼了,他看到了姜老師的死他也被震撼了,他也許也壓抑了,但是這沒有阻止他盡一個帝國軍人的職責、他替那些陣亡的日本軍人們招魂,從心底里覺得這一切都是應該的。
另一個日本兵,一個受教會教育的人,第一次直接殺人,他會緊張,第一次去慰安所,他要對那個接待他的女人負責,而且願意娶她,看到無數殺人的場面他開始痛苦,掙扎,在佔領南京的慶典上,他發出了聲嘶力竭的吼聲,在影片的結尾,他不堪重負,在救下一大一小兩個中國士兵後,他飲彈自盡!
結尾,日軍盛大的慶典及招魂儀式開始,他們跳著奇怪的舞蹈,在中國的大地上給那些侵略者招魂,鼓聲陣陣,錘在我的心窩里,每一聲都是一聲拷問,每一聲都是一次折磨,那高舉的招魂的旗幟寫著x x軍 x x 師x x團,在影片中看來更像是一個賬單,一個欠了中國人無數血債的賬單! 轉過鏡頭,一大一小的中國士兵走在無盡的原野上,他們剛剛脫離險境,他們揪起了路邊的蒲公英,笑著奔向了遠方!影片中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的影像出現在了故事的結尾,他們的出生日期各不相同,然而他們的死卻都與那段不堪的歲月相關,唐先生的妻子死於1989,拉貝也死於上世紀末,劇場里沉浸在一片死一般的沉靜中,當最後出現那個被救的小士兵,小豆子的時候,照片上寫著「小豆子,一直活著」影院里想起了觀眾的掌聲。
電影看完了,是一個好電影,看的時候,還有看之前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我們要遭受這么多,以及之前發生的一些由於宿舍問題大陸學生權益受到傷害,與學校交涉過程中遇到的狀況,我一直在考慮,作為現在的我們,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去生活?
那時的中國人是一盤散沙,自己的首都瞬間就給佔領了,當官的都跑了,把百姓留給了屠夫,而那些待宰的羔羊仍然緊忙著圖著安逸,打著麻將,唱著小調。為了安逸,死都不怕,當幾個日本兵沖進了有幾千人藏匿的大倉庫時,所有的人都舉起手來,包括士兵,他們想也許這樣還能活下去,但是如果你告訴他們,我們會用世界上最變態的手法將你們殺掉,我想那些人會把那幾個小鬼子給生吞活剝了,然而他們沒有。為了安逸命都不要,當被逼的連片刻安逸之地都沒有的時候,我們開始才開始發瘋的反抗。這是那時候的中國。
現在,抗戰勝利了很久了,國人也過上了和平的生活,然而那副貪圖安逸的根子還扎在中國人的心裡,國外的媒體平時怎麼反動宣傳我們都可以,我還是照樣過我們的日子,總覺得那十幾個無聊政客在那耍嘴皮子,直到我們發現我們已經被那些謊言弄得那麼孤立時,我們才認清那些西方人的嘴臉。當我們這些在外面讀書的學生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時候,我們很難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反而會互相嘲諷,被騙點錢就騙點錢吧,被欺負一下就欺負一下吧,反正也少不了塊肉,我可不願意去爭取我那受損失的權利,有空我還干點別的呢,就連這個電影南京南京,有些人想看而不敢看,理由卻是,太殘忍了,看了後心裡會難受,那是中華民族的國殤,你有什麼理由可以逃避,有什麼理由可以不難受呢?一個人這樣想不可怕,一個民族都這樣想就代表著要亡國啊。
安逸,我們有什麼資格去安逸呢? 老祖宗欠的債我們還完了嗎?中國還很不發達,與曾經的輝煌相比我們現在四處被圍困,我們的領土還在被別人強占著,那個侵略者至今也沒有承認過他所犯下的罪行,我們的人民還在被瞧不起,我們的國寶還扔在海外漂泊,汶川大地震的人們還在飽受著地震後的折磨,我們有什麼資格去安逸?
說到這里,有些人會說,你神經病吧,難道要我們背著中華民族百年的恥辱,整日緬懷那無數的冤魂,整日垂頭喪氣,或是義憤填膺,看個日本人就揍一頓,跟韓國人似的,遇到點事情就大呼小叫的,說什麼傷害了他們民族自尊心?其實不是的,樂觀的思想已經根植到了中華民族的骨髓里,樂觀是好的,關鍵我們的問題是樂觀過度了,失去了對危機的意識,總覺得戰爭還沒有爆發,地球還沒有毀滅,我樂一天是一天,就算地球毀滅了,也是大家一起完蛋,誰也跑不了,我想說的是,我們有理由樂觀的去奮斗,樂觀的從失敗中站起來,樂觀的去生活,但是我們不能樂觀的貪圖安逸,任何一片安逸之土都是通過搏鬥換來的,如果我們放棄了搏鬥的意識,最後我們將再次無一片安逸之地。說來說去,居安思危,幾千年來,歷史一直在給我們上著這一堂又一堂的課,然而我們卻不喜歡長記性。
在有些人看來,這篇文章一看就是個憤青寫的,滿篇的奮斗啊,打啊,搏鬥啊,什麼的,其實本人的生活還是蠻中庸平和的,因為我是一個小人物,我現在做不了什麼大事情,為國家也好,社會也好,貢獻是極其微小的,但是我一直都在盡自己的責任,一個中國人的責任,我認真的做好身邊每一個可以影響到中國人形象,形象的群體利益的事情,我不隨地吐痰,不亂丟垃圾,不大聲喧嘩,並盡力的去影響我周圍的人,我認真學習中國文化,民族文化,一旦將來有機會,我會好好把握每一個重新闡釋中國的機會,我也把這個氣氛帶給我周圍有機會去接觸外國的朋友,去呼籲他們為中國文化的傳播,為改善中國形象,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在大陸學生與我現在的學校產生沖突的時候,我給校長寫信,與房屋事務處交涉,去和他們談判,去談判的時候,我是唯一一個准時到達的學生,沒人逼我做這些,但是這是我的責任,無論結果如何,我進到了我應盡的責任,我沒有後悔,就算是最後失敗了,我贏得了學校對這件事情的重視,也贏得了尊重。
說了這些,不知道大家是否能夠聽得懂我在說什麼了,如果不明白我想用影片的最後一個影像闡述,「小豆子,一直都活著」,我們都是電影中的小豆子,小豆子是每一個沒有死於那場災難的人,每一個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恥辱與復興大業的人,我們會一直活著,我們之所以活著,是因為我們吸取了貪圖安逸的教訓,因為我們抗爭了,我們活著,身上背負的是那些抗爭而死的無數人的希望,「中國不會亡」,如今內憂外患仍在,無論大人物還是小人物,我們都不應該忘記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否則我們將重蹈覆轍。
電影看完了,我邁著飄忽的步伐走出了黑漆漆的影院,走在大街上,但是我彷彿還沒又從戲裡面出來,到了下班的點,路邊有一個女人打電話給老公要他在家燉雞肉吃,路邊一個母親正在和她的孩子嬉戲,生活多美好啊,我們在享受美好,但是不要貪圖!!
Ⅹ 孔子是怎樣煉成的 觀後感
第一講 聖人的成長
孔子是非常偉大的人物,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信仰的核心,所以他是聖人;同時他又是一個凡人,他有 人的喜怒哀樂,有人的七情六慾。既然這樣,我們看孔子的時候需要帶著兩顆心:帶著「恭敬心」我們 去看孔子的偉大,然後你發現他可敬;帶著平常心,我們去看孔子的平凡,然後你會覺得孔子的可愛。
第二講 孔子的大學
查爾斯.麥瑞(美國學者)統計:「越是水平高的學校,學生的興趣就越抽象,越沒用。」孔子能對禮儀這樣抽象的意義發生興趣,一定是智商極高之人。
孟子講孔子做委吏的時候「會計當,而已矣」;做乘田的時候「牛羊茁壯長,而已矣」。「眼高手低」:眼界要高,做事情要腳踏實地。
大學就是「學大」,學著讓你大起來;就是大人之學、君子之學,培養價值觀和價值判斷力。大學之道不是就業,不是成功,大學之道是成人。追求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人的大小。
孔子評價子產有君子之道四:「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第三講 三十而立
孔子私學的培養目標:價值的承擔者,文化的傳承者,社會的管理者。
孔子講《詩經》:興觀群怨。興:把人培養成有情懷的人,把人培養成有性情的、有熱情的、有溫度的 人(情感教育);觀:把人培養成有洞察力、有觀察力、有判斷力的人(理智教育);群:把人培養成 有群體意識,有公共意識的人(道德教育);怨:把一個人培養成能夠堅持自己獨立見解,能夠對社會進行批判,並且善於批判,在融入集體的同時,能夠保持一己獨立的人。(個性教育)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正直是人的生門,邪惡是死門,在死門中是僥幸,做人要正派。君子上達,小人下達。當老師一定要教人走正道,一定要教人做一個正派人,這是一個底線。
第四講 問學老子
老子提醒孔子:人生不僅要懂得進,還要懂得退;不僅要直行,有時候還要迂迴;不僅要有智慧,還要有愚拙;不僅要懂得堅持,還要學會放棄;不僅要堅定,有時候還要靈活」
《孔子家語-三恕》: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 守之以謙;此所謂損之又損之道也。
一個完滿的人生、幸福的人生,不是看你有了什麼,而更多的是看你沒有了什麼--有一些東西,只要 你沒有了就會幸福:沒有過多的慾望、不良的慾望、不切實際的好高騖遠的慾望,沒有很多庸俗的想法 ,內心達到一種平靜,那可能真是幸福--人生要學會做減法。
《老子》: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第五講 流亡齊國」主要通過幾個典故介紹了魯國和齊國的政治,格言警局不多。
第六講 四十不惑
一個人的境界,不是看他的知識面有多大,而是取決於他的認知能力有多強;知識不在於它有多大的寬度,而在於它能夠達到的高度,以及它能夠深入的深度。
孔子「不惑」的含義:1.對自己的人生不再有疑惑;2.對這個世界上的林林總總、光怪陸離都能夠做出價值判斷。
讀書是用來提高我們的認知能力的。知識的可貴,不在於面有多大;知識的可貴,在於它能否形成我們的判斷力。我們讀完論語,能不能像孔子一樣,學會對事物做判斷,這才是最重要的。
每件事物除了事實判斷外,我們還要做價值判斷,價值判斷就是你這種判斷會帶來什麼樣的道德後果。孔子在我們認為正確的地方看出了潛在的巨大的危險,這就是價值判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