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電影打過長江去觀後感小學生

電影打過長江去觀後感小學生

發布時間:2022-07-28 10:34:08

❶ 打過長江去觀後感

打過長江去觀後感格式:

1、第一部分,由觀而引出感,這開頭部分就好比一條醒目的標語或引子一樣,先交待清楚看了什麼影片,有什麼感想。

2、第二部分,具體談感受是什麼。我們讀書看電影都有一個過程,都需要一段時間,而我們的感受也是在這個過程、這段時間內一點一點產生的,感受由淺到深,感受由心而發、發自內心,因此要自然真實,有感而發,不要無病呻吟,虛假不實,這樣才能感人,打動讀者。

3、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聯系生活中的事例來談感受,因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導我們的實際行動,要不就毫無意義了。具體說來,就是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和電影中感動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較與對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樹立學習的榜樣。

4、第四部分,文章的結尾,要對全文內容做個收尾總結,可以進一步抒發理想或希望與祝願,把全文的情感升華到頂點。

範文:

1、不同於常俗的戰爭片,《打過長江去》既有寫實的戰爭場景,也有意念化的人物處理,比如說,在片中有一對兄弟,哥哥李綬光,是我黨的優秀指導員,帶領先遣小隊潛入敵營,為迎接渡江戰役的大進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打過長江去》以渡江戰役為背景,立足小人物視角,從「兄弟對陣」和「平凡戰士的犧牲」來體現戰爭的殘酷性,以及祖國統一來之不易。為了讓故事呈現更加飽滿,影片還融合了諜戰、懸疑等商業元素,既符合時代精神的主流價值,又豐富了影片的觀賞度和可看性。

3、《打過長江去》與以往宏大敘事的戰爭影片有不一樣的格調,從細節出發,從人物出發,以情感為內核,在戰爭中融入「兄弟相爭」的復雜情感,以小切口折射大世界,小人物呈現大時代,於細微處灼見真章。

4、「每個偉大時刻的背後,站著的是一個個平凡人物,在宏大的歷史呼吸脈動之間,植入小人物的基因血脈和生命肌理。」這種平衡感,讓每一位觀眾都能成為電影中的「小人物」,情緒共振,形成強烈的共鳴感。

(1)電影打過長江去觀後感小學生擴展閱讀:

1、《打過長江去》是由韋廉監制,彭順執導,趙寧宇編劇,張桐、於越、楊軼、淳於珊珊、洪天照領銜主演,趙濱、許雅婷、姬曉飛、趙靖舒玉、賀寬、閆鵬主演,聶遠特別出演,呂小品、趙寧宇、王勁松友情出演的電影。

2、故事展現了新中國成立前夕,人民解放軍一支先遣分隊潛入江南,打進虎穴鬥智斗勇,命懸一線卻與各種敵人殊死斗爭,為祖國統一而捨生取義、奮勇拼搏,最終配合百萬大軍渡過長江,將紅旗插遍中國

❷ 打過長江去李綬明結局

《打過長江去》無疑是一部角度新鮮有足夠寫實的愛國主義戰爭電影,影片所歌頌的,是更多的為了祖國的解放而奉獻和犧牲的無名英雄們,他們倒在了黎明前的最後一刻,卻讓解放的腳步變得更加堅實而穩健。由此,在和平年代,重現曾經的斗爭,重溫曾經的壯烈,有著非同一般的作用。

電影《打過長江去》不僅有著歷史學術價值,更有著毋庸置疑的歌頌與緬懷的意義。親情重要還是正義重要?這是個問題。在他們兄弟的血緣關系之上,橫垣有著不同的革命信仰和家國觀念。

如果從廣闊的視野和廣闊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看到光明力量和黑暗力量之間的變化,那麼鏡頭投射在兄弟之間的愛和殺戮中更能讓人們感受到斗爭中的痛苦。在整部電影中,兄弟倆有很多交集。當李綬光被敵人包圍並乘船突破時,他的兄弟李綬明雖然舉起了槍,但沒有瞄準射擊。

後來,李綬明被捕。作為一名兄弟,李綬光也知道感情和理性,並在眾議中說服了他的兄弟。手足之間的深厚關系就是這樣。雖然概念不同,但仍有良心,這也為他的兄弟放棄黑暗投票奠定了基礎。

❸ 《打過長江去》的電影觀後感怎麼寫

摘要 楓葉荻花瑟瑟,長天秋水澄澄,眼前彷彿一幅濃墨重彩的水墨畫,然而江南之秀麗與硝煙交織,最令我震撼的是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❹ 誰有建國大業觀後感,急求!急!急!急!!!!

《建國大業》這一部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雲集一百七十多位明星,話題人物齊聚,四大天王中的兩位捂婚天王劉德華,黎明,功夫之王成龍,李連傑,華表獎的雙黃蛋得主陳凱歌,馮小剛,四小花旦里的章子怡,趙薇,實力派男星姜文,陳道明,陳寶國,葛優等演員紛紛出馬,以置於使筆者無法一一列出,這些大腕在影片拍攝和上映的檔期,每個人身上出一條新聞,對影片的宣傳就不可小窺,更何況中影掌門人韓三平十多年後重新掌鏡,眾大腕零片酬出演,國產片拷貝又創新高等新聞本身就有著巨大噱頭,讓人們重新喚起了對主旋律影片的熱情!
其實主旋律影片很早就對自身如何更多的吸引觀眾做過嘗試,2005年,為了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影片《太行山上》,就起用了港台明星梁家輝,劉德凱分別飾演國-共的抗-日英雄,2007年的獻禮影片《八月一日》同樣選用了呂良偉,李子雄飾演了葉挺和汪精衛,兩部影片在這一類型片上做的突破不大,但是起用明星的機制無疑使影片引起了更多的關注!
《建國大業》在起用明星上可以說是在以前影片的基礎上前進了一大步,而且對這一類型片的宣傳,說教的功能大為改觀。國共兩黨人物喜怒哀樂都給予了描寫,凸顯了人性化。然而影片從皓如煙海的史料中選則材料,修改劇本,難免有些典故,事件交待不清,或是掛一漏萬,下面是筆者看出的幾點,一吐為快。
李宗仁不顧蔣介石的阻撓,硬是選上了副總統。片中有一場蔣,李二人共同登台,宣誓就職的戲一閃而過,未做交待。其實當時蔣對李很是憤恨,想讓李宗仁出醜,於是派人通知李宗仁宣誓就職時穿軍裝。自己反到穿一身長袍馬褂。當李宗仁發現時已經來不及了,結果就職典禮時李宗仁站在蔣介石旁邊,象極了一個跟班。
片中結尾處斯-大林對中-共的代表慷慨陳詞:只要中-共一宣布建國,就第一個與中國建交,顯得很丈義。但是片中也提到過一幕,起初共-產黨攻陷南京,蘇聯的駐華使節並沒有留下,而是和蔣介石一同退往廣州,事實上蘇聯對國共兩黨的政策一直是曖昧的。對中國是否劃江而治也提出過意見。但是還是毛-主席有遠見,有魄力,一句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詩詞就點明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中國人的事還得中國人自己作主!任何國家的政策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主,並沒有無私的援助!
轉眼間新中國已經迎來了自己六十歲的生日,國家日益富強,然而就象片中對國歌的討論一段所說的,我們永遠要居安思危,時刻保持警惕。用我們的血肉,我們的智慧組建成新的萬里長城,永遠前進,再前進,在世界上找到我們應有的位置!

昨天去看最近相當火的《建國大業》。這還是我第一次進電影院看電影,平常總是看一些網路版的,一是沒有人陪我去影院看,二是沒有人值得我陪去電影院看。

首先我要說一下,去影院看電影還是相當不錯的,呵呵。

《建國大業》作為為祖國六十年獻禮的影片還是相當不錯的。我不是說明星的多少的問題,而是它的故事的整體布局,它節奏的整體把握和它整體氣氛的烘托都是相當不錯的。

從抗日戰爭勝利的重慶會談到最後新中國的開國大典,中間四年多時間中的共產黨,國民黨和各個民主黨派之間的種種變化,糾葛都一一的展現。有人在看完後說,電影顯得有些倉促,各個時期過的有些太快了,我只能說在兩個小時的時間裡面展現出全景的建國過程,不管對誰來說都是相當困難的,韓三平的這種表現方式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我是接受了。

再說說具體的表演,張國立的蔣委員長無疑是「驚艷」的,在形體有差距的情況下能夠用神情,用內心把人物刻畫的入木三分,值得加分。宋慶齡,宋美齡兩位宋氏姐妹演的都相當不錯。國母淡定自若,榮辱不驚的形象深入我心,宋美齡為黨國四處奔波,可謂嘔心瀝血。王學圻事業的大爆發真是誰都擋不住呀!另外各位大腕的客串都沒有給自己丟臉。

再說唐國強自從開發出來演毛主席之後,我覺得就基本是那個樣子了,《長征》首次見他確實感到驚嘆,但是後來的所有影視劇包括《建國大業》,我感覺沒有什麼進步了,也許這就是極致了?也許毛主席真的就是這個樣子了?也許是審美疲勞了?咱也不知道了。劉勁等特性演員的表演在劇本的要求下倒是小有上進。民主黨派領導人的扮演者給人新奇,贊嘆的印象,民盟,民革這些主要領導人個人性格魅力的展示無疑是這部影片的特點之一。甄子丹,趙薇,馮鞏,章子怡,苗圃,郭德綱等人的客串都起到了自己的作用,可以說他們的角色,不用大腕也可以演,大腕的加入可以說是錦上添花。

最後,我覺得《建國大業》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也許是因為我第一次進影院的原因吧,對這部影片感覺挺好。呵呵

❺ 《打過長江去》的電影觀後感怎麼寫

《打過長江去》作為一部獻禮片,在創意上的確不錯,之前,表現類似題材的,只有一部「渡江偵察記」。

影片導演邀請的是香港導演彭順,之前彭順曾經導演過抗美援朝題材的《我的戰爭》。這部影片在表現戰爭場面上展現的彈火橫飛、炮火連天的情景,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為近年來少見的一部表現此題材的影片,有可圈可點之處,但彭順作為香港導演,也有著他在執導這類題材時必然遭遇到的水土不服的問題,所以影片引起爭論也多。《我的戰爭》當年取得的票房為3648萬元。


而弟弟斥責敵人的時候,也不是什麼個人仇怨,而是直指林長官:「你分裂國家。」可見整個電影都是統一地圍繞渡江戰役的歷史意義而展開了情節的編織。應該說這是電影立意的新穎處所在。

但是,我們也必須指出,在電影里設置出的兄弟關系的轉化上,缺乏必要的合理性,這關鍵的問題,正是我們在標題中所指出的文戲太弱的緣故。影片里的兄弟見面,本來有很多的內心沖突的戲,但整個電影里,兩個人的性格沖突嚴重不到位。特別是電影里的重點人物、解放軍教導員李綬光在電影里台詞量非常有限,估計不會超過一千多字,在兄弟見面時,弟弟李緩明的轉變,根本不是李綬光動之以情、曉以大義的勸說,而是因為頭號敵人林長官把弟弟綁架到郊外,准備槍殺,而無巧不成書的是,這里正是哥哥李綬光的埋伏地點,於是哥哥把弟弟順竿爬蛇地給解救了,弟弟也就一言不發地站到哥哥的陣營里來了。可以說,電影粗暴地把弟弟推到了歷史正道的陣營中來,而不是哥哥用自己的思想影響了他,從中正可以看出,電影對人物刻畫的粗疏,不得不通過強制性、偶發性的情節來推動人物立場的轉變,這不能不說是電影的一個敗筆。

❻ 求《建國大業》觀後感(須原創或適量改動 不要完全照抄)

所謂的歷史片,一定是打了時代的標簽,《建國大業》所講的,其實是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到1949年10月前的國家編年史,並順便道出人心向背定成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千古道理。共產黨的勝利和國民黨的失敗,歷史書上已經講了無數遍,正義和邪惡也擺的明朗,《建國大業》所突破的一個思想關卡,就是把國軍從牢籠中解放,用"國民黨也是人"的全新觀念替代了"國民黨是吃人老虎"的陳腐思想。這當然是思想領域的一大進步,既順應了"和諧社會"的理念,又弘揚了"和平解放"的思想,相信海峽那邊的朋友聽到這樣的消息,也會覺得寬慰的吧。

看過《建國大業》,你應該真正懂得了什麼叫"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那個歷史反復的年頭風雲詭譎,充斥著爾虞我詐和暗地紛爭,黨中央和毛主席用胸懷回應紛至沓來的利劍,毫無計較本方的利害得失。從重慶談判、政協會議的和平時光,到烽煙再起、內戰轟鳴的殘酷歲月,作為中國旗幟的共產黨屹立不搖,靠的是領導人的氣魄,以及人心向背的逐漸升級。黃建新的任務基本上是在還原歷史,他拋棄了明暗對立的固有模式,更多的安插了第三方,即民主黨派的歷史視點,主席說的好:"民族資產階級有種兩面性,我們要把他們爭取過來"所以這部片子的重心,並不是耍槍桿子玩炮灰炫耀武力,而是以千千萬萬革命者的氣場、無窮無盡國民軍的沮喪、隔岸觀火的民主黨派之轉變來看待人心問題,這個江山並不是打來的,而根本是以民心換來的。

民心所向,意味著大多數人支持,《建國大業》在"數量"這個字眼上做的尤其漂亮,除了參與出演的人數創下了國產片記錄,其他諸如布景、道具、服裝也都刷新了歷史,一百七十二位明星都是獨擋一面的好手,擺在一起都能開春節聯歡晚會了。如此全民皆兵的演出自然也離不開主旋律的號召力,它證明了我們黨依然擁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這絕然不是空話,譬如說《建國大業》省下了三四個億的演員工資,大腕只拿飯盒分文不取,除了高尚的愛黨愛國熱情驅動,真想不出其他合理解釋的理由了。當然有些猥瑣輿論會批評這些演員擺姿態、唱高調、假熱情、馬屁精……我想說這話的人要不是心理陰暗,就是自由主義、資產階級分子,如今社會開明世風日上,方才會放他們一馬,要是換階級斗爭時代,估計早就拖出去槍斃掉了。

當然,"數量"是人心最有利的表達形式,蔣公能坐下來和偉大毛主席心平氣和的談判,就是因為咱有幾十萬條破槍,那時候還是"雙十協定",國共定下了互不侵犯的盟約,末了蔣公反悔開火,民主黨派開始認清了國民黨的獨裁統治,並在情感上倒向了我黨一方;國際友人也同樣識趣,不管是杜魯門、馬歇爾、司徒雷登還是斯大林,都緩緩的開始對失落的蔣公說"不"。環境的顛覆更映襯了雙方的多助寡助,毛主席身邊團繞了無數赤膽忠肝的角色,有范偉扮演的廚子、黃曉明扮演的解放軍,登高一呼開城牽馬的傅作義,戰功顯赫無人能及的林副統帥……甚至在淮海戰役之後,主席和周、劉、朱等幾位統帥醉酒當歌,更是難能的灑脫和氣魄。張國立扮演的蔣公雖然足夠壓場,能表現的卻只是落寞惆悵,一個在風雨飄搖中守不住寸土的亡國之君,脫了軍服坐在冰冷的石級上,勝敗也早已一目瞭然,編劇不會忘了給蔣公的痛處撒把鹽,於是又安排了馮玉祥的燈籠會、蔣經國與孔家大少的互掐、以及蔣公和李宗仁白崇禧的掰手腕,意在告訴我們國軍內部早已不合,從而不動聲色的反襯我方同志大團結的和諧局面。

片中戰鬥打響的篇幅不多,但是只要一出來就是人山人海,《大決戰》曾經給的最宏大、最全面的視角,《建國大業》用一個全鏡頭就可以壓倒這種氣魄。西苑機場的閱兵式成就了轟轟烈烈的造神運動,毛主席氣鎮全局,儼然揭開了歷史新的篇章;聞一多慷慨激昂的演講台下同樣是人頭攢動,這個中學課本上描述過的場面講的還是"數量"的意義:殺了李公朴,還有聞一多,殺了聞一多,還有後來人……革命先烈是永遠殺不完的,所謂的前仆後繼就是這個道理,聞一多死在明亮的燈光下,等於豎起了一個大大的豐碑。黃建新當然不是百分百的歌功頌德,至少他在片中安排了一個向毛人鳳出賣主席寓所位置的奸細,後來一出現就被槍斃掉了,歷史上的爭議人物也沒有給與迴避態度,譬如東北野戰軍司令林彪,就受到毛主席"肚子里吃下國軍百萬兵"的誇贊;對國民黨高官的刻畫,黃建新基本上是寬容化的,不過一旦轉到毛人鳳和特務分子,就總是陰險和姦詐,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至於蔣家父子被描寫的有血有肉,可能是在照顧台灣同胞的情緒,不過就我目前看到的這個版本來說,去寶島上映的概率應該是零。

比較揪心的是在兩個多小時里講完四年多的故事,實在是一件和抗戰同樣艱巨的任務,劇情趕得很緊,事件、會議、人物一個接一個,看著壓根就不嫌煩,就是有點短了。如果能延長到十幾個小時(指環王三部曲就這么乾的)俺就更願意看,而且樂的再多買兩張票支持票房。片中會議賊多,壓縮了故事情節和人物戲份,就免不了走馬觀花的感覺,腕兒們在這里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他們本人都能當做標簽,即使人物賊多,我們也壓根沒法認錯。影片中對歷史會議、歷史人物,都用了字幕解釋法,顯得有點臃腫,不過為了普及中國人的歷史知識,這些標注又有存在的必然性,我納悶的是字幕還能講歷史,那些貼片廣告是幹啥用的呢?一部主旋律電影的片頭貼上十幾分鍾的廣告,實在是夠我崩潰的,如果是宣傳國產品牌我也認了,但是看來看去好些外國牌子就有些不倫不類了。

話說回來,《建國大業》的雄渾不僅表現在數量上,還在質量上,在電影里,那就是氣場。唐國強演毛主席、演帝王都好多年了,壓住場自然不成問題,張國立也演過帝王,當然也不差,這二位爺擺在一起,估計誰都不敢再上鏡頭湊熱鬧。愛"飈戲"的孫紅雷號稱搶戲王,平日搶的人家主角慘白,這次跟二位爺打了個照面,就輸的很慘,戲沒搶到還換的賤相百出,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姜文這個戲精倒還是老辣,挺挺胸脯就搶了張國立不少風頭,甚至是那位帝王專業戶陳道明,在車里密謀的一場戲中也黯淡下來。馮小剛的氣場是假的,陳凱歌卻是真的,只可惜那版馮玉祥一臉賤相,狠狠的顛覆了人們對這位梟雄的崇高敬意,片中凱爺朝特務腳底開槍,命令他們不許搞暗的,耳邊不自覺的又冒出當年那句話:"做人,不能無恥到這種地步"。

國軍的軍裝還是比咱的漂亮,據說腕兒們今年搶著做國軍,就是為了跟劇組要一套衣服,整部劇中的明星大體掃一眼,兩伙陣營還是分得很明顯:我黨領導人還是那些特型演員,基本特徵就是形神俱備,名氣就基本上扔一邊了;扮演國軍的諸人就是不折不扣的明星,范兒要緊,像不像就不算問題了,王學圻、尤勇、胡軍、李連傑、陳寶國、劉德華等人赫然在列,就是為了能壓得住場。還是有些演員的戲份被剪掉了,比如侯勇版的陳賡,李幼斌版的報社記者、鄧超版的徐悲鴻都沒了,那些有笑點的演員卻都還保留著,范偉、葛優、王寶強、郭德綱、馮鞏等人出來就是讓你樂,這也反映了咱們的"主旋律影片"向"主流電影"的跨越,《建國大業》告訴我們革命歷史題材不必瞪著眼握著拳看,咱們完全可以靠著椅背伸懶腰,可以大笑,還可以吃爆米花,所謂的嚴肅,都可以丟垃圾桶了。

除了國共兩黨,民主黨派的刻畫同樣很有力道,民革、民盟等黨派屢屢受毛主席邀請北上,雖心有所屬,採用的策略還都是打太極。張瀾、李濟深、宋慶齡等人還是很好的反射出"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以及他們的軟弱(這是毛主席說的),他們作壁上觀、靜待時局,不輕易為動,更加重了他們本身的復雜性以及身處這個水深火熱時局裡的身不由己。這些民主黨派在大局落定之際投誠,毛主席不計前嫌親迎接納,並許以國家副主席和人大代表之席位,從而將共產黨、毛主席的豁達胸懷鋪展的淋漓盡致。影片最後以定國歌、國旗而結束,眾代表在激烈討論選定四星環繞的五星紅旗,只是再度重申了建國大業其實是人心所向的道理,在那個風口浪尖的年頭,也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❼ 給我一份《渡江偵察記》觀後感。

哦!這團火焰
——《渡江偵察記》觀後感
今天,明媚的陽光下我們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無憂無慮、幸福快樂的。然而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人民頭頂的天空卻籠罩著戰爭的愁雲慘霧,為了走進歷史,也更為了警醒我們更好地珍惜今天所擁有的一切,老師帶領我們觀看了愛國主義影片——《渡江偵察記》。
在這部影片中,最讓我感動的就是戰士周長喜。在偵察到敵人榴彈炮據點情報,返回時被國民黨軍隊前後夾擊之際,他不幸身中數彈,但為了保護連長和其他戰友安全撤離。他咬牙挺住劇烈的疼痛,緊握已被鮮血染紅的方向盤,踩下油門毅然決然地駕駛著從敵人手中截獲來的軍車,與對面趕來增援的一輛滿載敵人的軍車同歸於盡,那悲壯的一幕久久迴旋在我的腦際,給我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畫面似乎被永恆地定格在那一刻。兩車相撞只聽「轟」的一聲巨響,兩車同時著火,濃煙如柱沖天。已經安全隱蔽在路旁小樹林的新四軍和埋伏接應的十幾名游擊隊員們齊刷刷地佇立在原地,一張張臉龐異常凝重,右手緩緩抬起摘下軍帽,向這位慷慨赴死的戰士致敬!往日里那一雙雙閃射著機敏智慧之光的眼睛,此刻竟透著無限的悲痛。望向那團熊熊燃燒的烈火,那火焰映紅了天空,也彷彿映亮了我幼小的心靈!「連長,你帶同志們下車,這里由我來!」樸素又豪壯的話語震天動地,也久久回盪在我的耳際。
我的心在嘆息,是啊!生長在和平年代蔚藍天空下的我,與無數同齡人一樣,看慣的是動畫片中的打打殺殺,模糊的是戰爭年代的刀光劍影,甚至今年發生在汶川「5·12」大劫難中天傾地坍的生離死別,給予我12歲稚嫩靈魂的,也只是像電視熒屏一樣的溫度,也只是如報刊雜志一般的份量。關於生死的認識何等膚淺!雖然我有時會對死亡產生一絲莫名的恐懼,但是今天只有在今天看了這一部影片之後,我才發現我並不真正了解死亡。的確,死亡對我們來說是那樣虛幻、那樣遙遠、那樣無法想像!記得以前說戰斗英雄故事時,我還難以理解他們面對死亡,何以神色自若?何以果敢堅決?難道他們擁有鋼鐵之軀?不!他們對於死亡,心頭也會掠過一絲恐懼,但是,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堅定不移的信念使他們將瞬間閃現的猶豫掃盪得無影無蹤。他們的壯舉賦予了死亡更深一層的內涵——「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唯有真正熱愛生命的人才會死得其所,將平凡的一生奉獻得不平凡,哪怕沒有人會注意到我們小小的身影——這就是他們的共同點,赤誠的胸膛中點燃著對更多生命的愛之火,使他們將有限的生命,寶貴的青春燃燒得轟轟烈烈。
正是這團生命之火,正是這團愛之火,讓戰士周長喜鎮定選擇與敵軍同歸於盡,用血肉之軀鋪設一條通往勝利的希望之路,這火!這位戰士年輕的身影!它們銘刻在連長和戰友們的心中,最終迎來長江南岸青龍山下那三團傳遞勝利喜悅的火苗。它們也將銘刻在我們的心中,必將迎來新時代更多年輕生命的激情燃燒!

❽ 求一篇讀後感,關於建國大業的..

看完了《建國大業》這部電影,覺得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是老一輩的革命家用鮮血換來的。我們更應該珍惜現在美好的一切。
首先我要說一下,去影院看電影還是相當不錯的,呵呵。

《建國大業》作為為祖國六十年獻禮的影片還是相當不錯的。我不是說明星的多少的問題,而是它的故事的整體布局,它節奏的整體把握和它整體氣氛的烘托都是相當不錯的。

從抗日戰爭勝利的重慶會談到最後新中國的開國大典,中間四年多時間中的共產黨,國民黨和各個民主黨派之間的種種變化,糾葛都一一的展現。有人在看完後說,電影顯得有些倉促,各個時期過的有些太快了,我只能說在兩個小時的時間裡面展現出全景的建國過程,不管對誰來說都是相當困難的,韓三平的這種表現方式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我是接受了。

再說說具體的表演,張國立的蔣委員長無疑是「驚艷」的,在形體有差距的情況下能夠用神情,用內心把人物刻畫的入木三分,值得加分。宋慶齡,宋美齡兩位宋氏姐妹演的都相當不錯。國母淡定自若,榮辱不驚的形象深入我心,宋美齡為黨國四處奔波,可謂嘔心瀝血。王學圻事業的大爆發真是誰都擋不住呀!另外各位大腕的客串都沒有給自己丟臉。

再說唐國強自從開發出來演毛主席之後,我覺得就基本是那個樣子了,《長征》首次見他確實感到驚嘆,但是後來的所有影視劇包括《建國大業》,我感覺沒有什麼進步了,也許這就是極致了?也許毛主席真的就是這個樣子了?也許是審美疲勞了?咱也不知道了。劉勁等特性演員的表演在劇本的要求下倒是小有上進。民主黨派領導人的扮演者給人新奇,贊嘆的印象,民盟,民革這些主要領導人個人性格魅力的展示無疑是這部影片的特點之一。甄子丹,趙薇,馮鞏,章子怡,苗圃,郭德綱等人的客串都起到了自己的作用,可以說他們的角色,不用大腕也可以演,大腕的加入可以說是錦上添
最讓人難忘的是,影片中,淮海戰役結束後,毛主席,周恩來,任弼時,朱德等我們敬愛的元首,聽到戰役結束我軍大獲全勝,那一刻,四個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男人,四個改變了中國命運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讓人十分的感動。那一刻,毛主席說,長江以北,再無大戰。那一刻,他們幾十年經歷的苦難,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發。五次圍剿,突破封鎖線,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無數人的生命,換來了這革命轉折的這一刻。讓他們再也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來,喝起來,哭起來,笑起來,跳起來。

我的眼睛也在這一刻濕潤,心中澎湃。

解放上海,我軍戰士,打仗累了,沒有占民宅,集體整齊的睡在馬路上。宋慶齡看到了,看到了為什麼中國共產黨會勝利。這就是我們最親愛的人。

更有無數的革命人士,為了政協會議的召開,奉獻了一切,奉獻了自己的生命。他們用鮮血換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庄嚴的說,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萬眾沸騰。中國人民從此翻身做主人,踏向了越來越美好的明天。

台灣那邊,落寞的是蔣介石那悲情的身影。

我們的生活來之不易,我們的生活更應該珍惜。因為這是用鮮血換來的。

❾ 打過長江去觀後感

[《渡江偵察記》觀後感] 這是一部驚險樣式的軍事片,影片情節曲折多變,細節生動,懸念迭起,表現了人民解放軍指戰員和民兵的英雄氣概和崇高精神,成功地塑造了李連長、吳老貴、劉四姐等人物形象,《渡江偵察記》觀後感。「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渡江戰役可謂解放戰爭的關鍵一戰,當年面對長江天險和反動派的重兵布防,僅憑著木帆船,中國人民解放軍卻實現了「百萬雄師過大江」的壯舉。在看影片前,我采訪了渡江戰役的親歷者----原28軍南京干休所的老爺爺紀鳴鐸,當時是28軍某團的宣傳幹事。紀爺爺在書房中講道:「當時解放軍一方面渡江偵察、勘察地形,了解敵人的情況;另一方面後勤保障上組織船、找船工;軍事上、戰士們學習水上作戰要領,觀後感《《渡江偵察記》觀後感》。解放軍沒有什麼軍艦、也沒有什麼機動船,找的全是靠人力劃的木帆船。軍民一心,一舉突破了長江防線……」爸爸告訴我,《渡江偵察記》堪稱激盪幾代觀眾心靈的經典之作,也是很多革命長輩懷舊的老片子,他小時候就最愛看這部電影。英雄們所處的歲月,離我們遠去了。然而,我們只有像先烈們一樣具有遠大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和為了人民幸福英勇奮斗的精神,才能使祖國的明天變得更加美好。四(1)方思遠 〔《渡江偵察記》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❿ 我也想今天就打過長江去是哪部電影台詞

《不見不散》
影片講述了兩個流落到美國的北京人之間的愛情故事。

閱讀全文

與電影打過長江去觀後感小學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橘右京音樂電影 瀏覽:555
分手男女電影英文字幕 瀏覽:833
電影節主持詞結束語 瀏覽:577
多聳聳電影視頻網站 瀏覽:625
虛擬實驚電影完整版 瀏覽:774
三少爺的劍電影天尊結局 瀏覽:964
未來電影手抄報圖片大全集 瀏覽:637
刮痧電影圖片 瀏覽:738
余文樂演過什麼電影 瀏覽:363
快餐車的英文電影完整版 瀏覽:483
靈體電影圖片 瀏覽:833
微電影倫理大全視頻在線觀看視頻 瀏覽:175
許冠文電影全集粵語版網盤 瀏覽:124
巴啦啦小魔仙2大電影 瀏覽:8
台灣電影美食老頭 瀏覽:382
香港電影導演麥當雄經典作品 瀏覽:16
愛情無限牽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520
慶祝建黨97周年電影大全 瀏覽:756
愛情電影網站鏈接 瀏覽:272
上海國際電影節黃志忠 瀏覽: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