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甲午紀錄片觀後感1000字
回首往事,曾經的屈辱歷歷在目,今天我看了《甲午風雲》這部電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故事中的每個情節都使我深受感動,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這部電影悲壯地歌頌了海軍將領鄧世昌,水兵王國成等英雄們威武不屈的英雄氣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本質和清廷的昏庸腐朽,暴露了慈禧,李鴻章,等民族敗類賣國求榮的形象,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一歷史事件中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愛國主義精神,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譜寫了一曲氣勢磅礴的愛國主義頌歌。
1894年,蓄謀侵華已久的日軍在中國領海內肆意製造事端,昏庸膽小的西太後為息事寧人,委派北洋大臣李鴻章及其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人去與日軍講和,傲慢無禮的日軍卻將中國商船擊落。鄧世昌是一位對祖國懷著赤誠忠心的一個人,聽到這個消息,他立刻怒火中燒,去找李鴻章評論,這時,英美外交官正在給李鴻章轉達一些日本提出的條約,讓鄧世昌在二堂等候,那些條約都是針對中國的,他心急如焚、越聽越急,手中的茶杯都掉到了地上,大廳內的人聽到「咣當」一聲,他們側目張望,鄧世昌把門打開,走上前去,袖子一甩,義正詞嚴、慷慨激昂地說,「難道我大清保衛自己的江山是輕舉妄動?難道我北洋水師出海抗擊倭寇是惹事生非?難道日本卑鄙地偷襲不宣而戰反而是我大清在肆意挑釁?難道我們只有任由宰割、坐以待斃你們才好說話?」,一番話說出了中國人民捍衛主權的心聲,也說出了帝國主義想要侵佔我國利益的丑惡用心。在場的人聽了他的話都瞠目結舌,鄧世昌也被趕出了大廳。
過了一會,李鴻章召見鄧世昌,他進入大廳,雙膝跪地,呈上了一份萬民折,請求朝廷和日本宣戰,李鴻章一聽大怒,狠狠地罵了鄧世昌一通,並讓他回了威海。鄧世昌回到艦隊之後,水手們發現鄧大人一言不發,正當他們疑惑時,忽然從他的房間里傳來了琴聲,時而慷慨激昂、高亢有力,時而緩慢柔和、悲傷不已,時而如閃電一閃而過,時而如大雨持續不停。
日軍不宣而戰,民憤四起,頂不住壓力的李鴻章重新啟用鄧世昌。海戰中,日本大量軍艦向北洋水師步步緊逼,貪生怕死的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李頡)打錯旗號,致使北洋艦隊出師失利,旗艦被日軍擊沉。鄧世昌見勢立即掛起帥旗,替代旗艦指揮作戰,他拿著望遠鏡偵查敵情,發現日本人老奸巨猾,故意掛成星條旗,讓中國人誤以為是美國軍隊,鄧世昌火眼金睛識破了日本人的陰謀,親自指揮作戰,水面上波濤洶涌,大炮砰砰地向日本的艦船射去,率領「致遠」號官兵與日軍展開殊死大戰,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而這時,方伯謙在船艙里將舵手用槍打死,准備臨陣脫逃,後來炮彈打完了,已經逃跑的吉野號又調頭來攻擊我們,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鄧世昌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做出了這個決定後,全艦無一人退縮。但是在追趕「吉野」號時,日本人一看大事不妙,一連發了三個魚雷,鄧世昌的艦船不幸被第三發魚雷擊中,全艦官兵壯烈犧牲。
甲午戰爭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悲哀,更是一個民族永遠的傷痛,但是一個政府的腐敗,並不代表整個民族的墮落,影片中的鄧世昌,就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勇於抗爭的體現,面對外國列強的侵略,他態度堅決,奮勇抵抗,表現了一種大無畏的偉大精神。突出了鄧世昌、大批愛國志士和廣大人民憂國憂民、保家衛國的英雄形象,突出了各方之間的矛盾,把這一歷史事件的各種場景描繪得淋漓盡致。看完這部影片,使人感覺到中華民族是永遠打不垮的,因為我們有一大批浴血奮戰的英雄,他們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隨時做好犧牲的准備。但是我也在反思,為什麼我們會失敗呢?我們有和日本可以媲美的海軍艦隊,也有鄧世昌這樣的海軍將領,就是因為清朝政府閉關鎖國、昏庸無能、不思進取,才使得敵人得寸進尺、步步緊逼。我想起了一句歌詞,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有了英明的政府,有了強大的國防,我們才有了今天美好的生活,這些英雄前輩還有那些屈辱的歷史都值得我們深刻銘記,只有真正強大了才能有力量對付壞人,英雄的事跡會鼓舞我們不斷前進、好好學習,努力強大自我,為祖國的富強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貳』 觀看甲午大海戰觀後感1200字
銘記歷史,振興中華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 1894年的甲午海戰距今已經118年了,戰火的硝煙早已消失,喪權辱國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就在人們漸漸忘卻國仇家恨的時候,《甲午大海戰》再一次為過著幸福安定盛會哦的我們敲醒了警鍾——勿忘國恥,落後就要挨打。 在1867年,李鴻章上書,清政府下令建立船政學堂,由洋人講授西洋海軍知識。小鄧世昌年小志不小,前來報考,得劉步蟾兄妹相助,一鳴驚人。1877年,一批少年學子懷著強國之夢登上海輪遠赴英國,進入皇家海軍學院。在那裡他們登上了最新式的軍艦,學習到最先進的知識,四年後,鄧世昌代表朝廷迎接同學凱旋,駕駛著清政府用重金購買的鐵甲巨艦駛回祖國。。少年學子在英留學習期間,他們的同學中就有一批日本留學生,同樣帶著強國之志,同樣駕著日本政府購買的軍艦向遙遠的東方駛去,年輕的日本天皇正等待著他們,以加速他同樣是學習西方的「明治維新」…… 而當時的中國,年輕的光緒皇帝立志變法強國,但慈禧太後才是真正的統治者。影片中不斷使用對比手法,中日兩國各執政人在面對形勢變化時所表現出的不同態度,也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中國政治是多麼腐朽。終於,甲午戰爭爆發!此時中國的戰船竟被遣到為太後運鮮果仍未歸!海面上炮聲隆隆,水柱沖天,在這場決定兩國命運的決戰中,日本的快速炮顯出絕對優勢,而中國海軍的炮彈卻經常命中敵艦而不炸! 看得人是種種心酸忿恨。即使不再往下看,學過歷史的我們都已 經知道,甲午戰爭,我們敗了,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影片中,李鴻章屈辱地踏上碼頭,昔日威風的總理大臣如今卻低頭俯首的哀求對手,卻不知日本早已破譯了中國的電報密碼!而且自己的國力也早就空虛,打不下去了!歷史就這樣把中國推向了更加苦難的深淵,李鴻章顫抖地在條約上簽下恥辱為名字,將中國的遼東半島,台灣及附屬島嶼割讓給日本,並賠銀二億五千萬兩…… 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影片中也有體現:政府腐敗,官場有惡習、挪用軍費修頤和園等;戰前准備不足,對可能發生的侵略戰爭缺乏預見;避戰求和的心態,仍有逆轉戰局的機會,但統治者放棄了。他們不敢再戰,只怕惹惱了日本人,守護自己安逸的窩也會難了等等。但總的一條教訓:落後了就要挨打! 首先,我們要發展我們的經濟,民富則國強,加強國防建設,強軍則興國,搞好我們的文化建設,團結統一,一致對外。 最近這些日子,打開新聞頁,排行榜首條一直是關於釣魚島爭端的消息。我們已不是一百多年前腐朽沒落的就中國了,可以直起腰板堅決捍衛我們領土的主權。我們一直堅持的剛柔並濟的外交策略充分體現了一個打過的風度和情操,愛好和平,但是我們不畏懼戰爭,如果必須通過戰爭獲得和平和尊嚴,新時代的我們也一樣會敢用生命保衛我們的祖國和人民。
『叄』 求《甲午大海戰》觀後感,800字左右
從歷史層面來說,這不片子給我們深深的上了一課!該片第一敘述了國家的落後就會招致他國的侵略,要國家屹立於世界之上就得強大。從北洋艦隊買了重甲艦後去日本訪問那段就看得出來,強大的軍事力量能威懾敵人。第二,表述了國家即使再強大但是腐敗會摧毀一切,從慈禧為了壽宴挪用艦隊軍費到兩艘重甲艦丟硬幣分第三枚高爆彈以及後來援兵聽信逃兵謠言離開防區就說明了這點!即便你軍事能威懾敵人,但是體制的腐敗,官員的腐敗一樣會使強國變弱國!第三點,居安不思危,7年沒購入新的戰艦,就因為慈禧認為沒有戰事何必再花費金錢去購買戰艦,導致了後來北洋艦隊吃了大虧。第四,永遠不要輕視你的敵人,哪怕它的領土只有自己的一個省大!最後,我覺得這部片子很能反映出當前國家的狀況!我們仔細想想,如果我們國家再這么腐敗下去,甲午海戰的見過將會重演!
但是在電影效果方面,我絕對這片子相當的爛!中國電影普遍都這個現象,什麼號稱幾千萬的電影,一看就想吐,當然,歷史的除外,因為即使拍的再爛畢竟也比看書的效果好。
就那這片子來說吧,六七千萬?應該沒有花這么多!在中國,上千萬投資的電影就了不起了!但是和老美的比比吧(我不是親美,老美的電影的確拍的很好,就電影效果來說)該片的投資摺合美元也差不多1000萬美元左右,但是我能肯定的是 如果換成老美來拍 電影效果 絕對這部好很多!
中國電影的錢號稱多少多少什麼的 大都 別信,比如就有某部電影 號稱投入1億,後來經過證實 也就投入了幾百萬,因為拍出來真的是太垃圾了, 根本就沒人信是1億的 還有某部動畫片 號稱千萬以上投入 結果,效果還沒藍貓的效果好,至於錢去那了,,,,,是中國人都知道的。
『肆』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
一觀看了電影《甲午海戰》,一時間好像穿越了百餘年時光,回顧一番中國人被鞭打的歷史,頗有感觸。
1894年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戰爭的開端,直至一年後《馬關條約》的簽訂,隨著遼東半島被無情地割讓,三千萬兩白銀交付給了日本,中華民族面臨著史上最嚴峻的危機。
中國歷來地理位置就相對封閉,北部西伯利亞是荒蕪地區,西邊沙漠和高原阻隔著歐洲大陸的文明,南部的海峽難以穿越。中國因此不受干擾地享受著自己文明的發展,但也圈住了中華民族的思想和認知。清朝甚至「閉關鎖國」,不接納外來的先進的事物,卻固守著迂腐的觀念。封閉是可怕的,他盤踞在統治者的心裡,落後的只會更加落後。
那麼,中國人想過要改嗎?是的,曾經的洋務運動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北洋水師的成立是標志性的成功。而清朝晚期早已劣跡斑斑,那時的中國早就雜草叢生。科學技術的更新只是件華麗的衣裳,而中國的制度不改,又怎麼面向世界?官僚腐敗的現象不杜絕,又怎麼迎接外來侵略者的挑戰?慈禧愚昧至極,挪用海軍軍費只為建自己的頤和園,安享晚年和大清王朝的滅亡相比,究竟哪個更重要?北洋海軍戰敗,天降大雪,頤和園里的那艘石頭做的精緻的船真是個極大的諷刺。
海上的戰爭是一扇門,敗了,就推開了中國受外來侵略者的凌辱,關上了統治者做的關於天朝的夢。
中國的夢早該醒了。敲碎夢境的,是日本這個極富野心的民族,他們用接近殘忍的方式獲得想要的一切。如今我們譴責日本人的罪行,同時也悔恨當時中國的落後。歷史證明,落後,是要挨打的!
釣魚島問題曾一度被擱置,現在卻被日本再度拋出。無論這是國家利益的搶奪,中日友好局面的破壞,還是醜陋的黨派政治斗爭,甲午海戰中日本竊據的釣魚島,21世紀的中國絕對不會有半步退讓!
中國的和平發展,是全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中國的崛起,是龐大的經濟增長數字,是中國可以與世界首腦平起平坐,是美國在稱霸道路上意識到了「中國威脅」。
如果說曾經的中國不夠強大,對抗外來侵略時失敗了,而現在日本再次顯現出這種佔有的野心的時候,中國用最堅決的語氣說不!因為我們有實力面對肆意的侵犯,也絲毫不畏懼!
「每一場大海戰,都決定著兩個國家的命運。」1894年,威海,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18年後,戰火的硝煙早已消失,喪權辱國割地賠款已成歷史。如今,人們沉浸在安逸的生活中,漸漸遺忘了百餘年前的奇恥大辱。此刻,《甲午大海戰》無疑為我們敲響了警鍾,正如片中多次引用的《天演論》中的句子:「世間萬物,優勝者生存,民族國家也如此,今中華民族若不奮起,必將為人類歷史所淘汰。」
雖然早已在歷史書上了解過這段歷史,但當坐在電影院中直觀地感受那個中國人不願回首不願提起的時代、看著影片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時,我的心無疑是沉重的——在課本上正正經經的方塊字背後,沒有人知道那是多少鮮血、多少生命,也沒有人知道這些鮮血是怎麼流的、是為何而流的。
影片從一群懷揣強國之夢的少年講起,我的心也隨之起伏澎拜:
當他們在去英國的船上面對即將遠離的故土齊齊一跪時,我的心中不禁有一股暖流湧上,為他們的愛國赤誠而肅然起敬;當他們開著新式鐵甲船駛入中國領海時,那一刻,盡管我明知結局,卻依然像他們一樣的滿懷激動與興奮,彷彿看到了中國在大海上所向披靡的豪邁氣勢……
然而,好景不長,正如片中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所言「中國這個巨人又是突然跳起,伸個懶腰,我們以為他醒了,准備看他做一番偉大的事業。但,過了一陣子,只見他坐了下來,喝口茶,吸口煙,打個哈欠又睡著了。」北洋水師這支當時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艦隊,七年未添一艦、炮彈嚴重不足。李鴻章增添艦隊裝備的多次奏請,被慈禧太後一一駁回,而她用以修葺頤和園慶六十大壽的費用可購買足足20艘軍艦!與此同時,日本天皇卻是省吃儉用、捐出俸祿購買快速艦。更有甚者,北洋水師與日軍打得如火如荼之時,北京頤和園內卻是一片歌舞昇平;堂堂大清的軍艦,竟成了為慈禧太後運送水果的私家貨船!命中日軍「松島」號彈葯庫的炮彈竟是臭彈!我憤懣於清政府的腐敗之風、人們的醉生夢死。
當慈禧下達「可以開戰,但不可先開炮」的荒唐懿旨並導致福建水師的全軍覆沒之時,當清政府面對侵略者的不平等條約一味求和之時,當看著海軍為守所謂的「禮」而錯失一次次戰機之時,我胸中恨鐵不成鋼之氣久久難以平復……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當鄧世昌駕駛著「致遠」號義無反顧地撞向日本「吉野」號時,當愛犬「太陽」咬著他的披風隨他一同沉入大海時,當劉步蟾等人拒絕投降、親手炸沉軍艦並自刎殉國時,我的心不可扼制地被深深地震撼了——「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他們用自己的鮮血、自己的犧牲堅守了中國人的愛國信仰,捍衛了中國人的尊嚴,警醒國人「國難興邦」。
走出電影院,在觀影時迸發而出的情感已漸漸退去,但很多烙在心裡的畫面卻是不可磨滅的。我們不禁反思:那場艱苦的、恥辱的、悲慘的,壯烈的戰役所傳承的民族信仰與堅持,我們身上還剩下多少?當我們國家的領土與主權受到侵犯時,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致遠」——「到達遠方」,是希望我們走得更遠,那麼,我們又能走多遠?
『伍』 甲午海戰觀後感不少於1000字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1000字
詩曰:
割地難償債,債高到極天。
行籌無萬數,納幣一千年。
--題記
1877年,年輕無為的光緒帝勵精圖治,決定振興中華,可是由於西太後慈禧的「垂簾聽政」,使強盛的大清帝國正式走向衰弱。而此時,在日本,明治天皇開始親政,他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發動了著名的「明治維新」,使弱小的日本強大起來。1894年9月17日,日本那擴張侵略的野心,再加上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終於是日本發動了黃海大戰。
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鄧世昌是我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願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
戰中,指揮的旗艦被擊傷,大旗被無情地擊落,鄧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艦上升起旗幟,吸引住敵艦。他指揮的「致遠號」在戰斗中最英勇。鄧世昌命令火炮一齊開火,連連擊中日艦。日艦包圍過來,「致遠號」受了重傷,開始傾斜,炮彈也打光了。鄧世昌堅定地對部下說:「我們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國海軍的威風,報國的時刻到了!」他下令開足馬力向日艦「吉野號」沖過去,要和它同歸於盡,這大無畏的氣概把日本人嚇呆了。這時,一發炮彈不幸擊中「致遠」號的魚雷發射管,使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犧牲。鄧世昌墜身入海,部下拋給他救生圈,他執意不接,他的愛犬「太陽」飛速游來,銜住他的衣服,使他無法下沉。可他見部下都沒有生還,狠了狠心,將愛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享年45歲。這一幕驚天泣地,壯烈至極!連日軍也肅然起敬。
這是多麼悲壯的一幕。在甲午戰爭中,雖然有不少官兵浴血奮戰,但仍因為不少官員貪生怕死和清政府的軟弱無能,還逼迫清政府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投降主義簽訂了《馬關條約》。
我悲憤,悲憤政府的無能,悲憤軍隊腐敗;我嘆息,嘆息日本的改革,嘆息戊戌六君子;我仇恨,仇恨釣魚島被奪,仇恨日本的肆虐;我哭泣,哭泣慈禧的無能,哭泣失敗的變法!
從清代「甲午事件」,聯想到現代的「釣魚島事件」,我有些不明白:中國真的這么弱嗎?其實,中國也不弱。從1949年以來,在這60多年來,中國各代領導人,鞠躬盡瘁,「三彈」的研製成功,宇宙飛船的成功發射,澳門香港的順利回歸,經濟的改革,航母的出現……這些都證明了中國的實力,都證明了中國已經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中!
如果真讓日本再藐視我們下去去,中華還能騰飛嗎?還是那麼百折不撓的嗎?這將是一個重大的問題。梁啟超說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可見祖國的未來都寄託在我們身上。
但是如今,美利堅和日本人聯合起來,私自違背了《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膽大妄為地將「侵略之魔爪」伸向我們那聖神的領土。我們不可以像清朝那樣軟弱,我們要扞衛我們的領土去,中華還能騰飛嗎?還是那麼百折不撓的嗎?這將是一個重大的問題。革命先輩們將千千萬萬戰士浴血奮戰打下的江山交付我們手中,我們怎能辜負他們的期望!我皺了皺眉頭,心裡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將五千年英雄的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找回來,重振我們中華少年的雄威!讓藐視我們的外國人大跌眼鏡!讓中華少年自強不息的故事傳遍大江南北!
努力吧,同學們,讓我們共同自強不息。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
1894年的甲午海戰距今已經118年了,戰火的硝煙早已消失,喪權辱國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就在人們漸漸忘卻國仇家恨的時候,《甲午大海戰》再一次為過著幸福安定盛會哦的我們敲醒了警鍾——勿忘國恥,落後就要挨打。在回顧歷史的同時,我們更應該知道一個國家的地位是多麼重要的,富國是匹夫有責的,此外我們也應該學習那個時代的人的精神,為國家不僅努力學習,並且盡忠報國!
在1867年,李鴻章上書,清政府下令建立船政學堂,由洋人講授西洋海軍知識。小鄧世昌年小志不小,前來報考,講話有主見,不畏權貴,得劉步蟾兄妹相助,一鳴驚人。
1877年,一批少年學子懷著強國之夢登上海輪遠赴英國,進入皇家海軍學院。
在那裡他們登上了最新式的軍艦,學習到先進的知識,四年後,鄧世昌代表朝廷迎接同學凱旋,駕駛著清政府用重金購買的鐵甲巨艦駛回祖國。
少年學子在英留學習期間,他們的同學中就有一批日本留學生,同樣帶著強國之志,同樣駕著日本政府購買的軍艦向遙遠的東方駛去,年輕的日本天皇正等待著他們,以加速他同樣是學習西方的「明治維新」……而當時的中國,年輕的光緒皇帝立志變法強國,但慈禧太後才是真正的統治者。
當我們看到李宗棠大人在船上看到從西方學習回來的人出列報到說畢業於英國皇家海軍學院時,他流淚了,由此看得出他對國家的熱愛,以及多年的無奈,此時他看到希望!然而另一方面,影片中不斷使用對比手法,中日兩國各執政人在面對形勢變化時所表現出的不同態度,也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中國政治是多麼腐朽。終於,甲午戰爭爆發!
此時中國的戰船竟被遣到為太後運鮮果仍未歸!
海面上炮聲隆隆,水柱沖天,在這場決定兩國命運的決戰中,日本的快速炮顯出絕對優勢,而中國海軍的炮彈卻經常命中敵艦而不炸!看得人是種種心酸忿恨。即使不再往下看,學過歷史的我們都已經知道,甲午戰爭,我們敗了,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影片中,李鴻章屈辱地踏上碼頭,昔日威風的總理大臣如今卻低頭俯首的哀求對手,卻不知日本早已破譯了中國的電報密碼!而且自己的國力也早就空虛,打不下去了!
歷史就這樣把中國推向了更加苦難的深淵,李鴻章顫抖地在條約上簽下恥辱為名字,將中國的遼東半島,台灣及附屬島嶼割讓給日本,並賠銀二億五千萬兩……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影片中也有體現:政府腐敗,慈禧對自己統治地位過度的維護,還有對自己壽宴浪費了本來可以買可以快速移動的戰船的大量資金,安度晚年的同時,卻置國家大事,萬民不顧,此外官場有惡習,官員貪污製造軍用的資金並聚眾賭博玩樂,還有挪用軍費修頤和園等;戰前准備不足,對可能發生的侵略戰爭缺乏預見;避戰求和的心態,仍有逆轉戰局的機會,但統治者放棄了。
他們不敢再戰,只怕惹惱了日本人,守護自己安逸的窩也會難了等等。
但總的一條教訓:落後了就要挨打!
首先,我們要發展我們的經濟,民富則國強,加強國防建設,強軍則興國,搞好我們的文化建設,團結統一,一致對外。
前些日子,排行榜首條一直是關於釣魚島爭端的消息。
但是對於砸日貨不買日貨的活動我認為這是不理智的,因為這些日貨的大部分出產製造就在我們中國,這樣做就相當於砸自己的飯碗,失業不是更多,損失大的的還是我們。
所以我們應該理智處理這戲問題,即使我們對日本以前傷害我們同胞的行為很憤怒。
況且現在的我們已不是一百多年前腐朽沒落的舊中國了,可以直起腰板堅決扞衛我們領土的主權。
我們一直堅持的剛柔並濟的外交策略充分體現了一個打過的風度和情操,愛好和平,但是我們不畏懼戰爭,如果必須通過戰爭獲得和平和尊嚴,新時代的我們也一樣會敢用生命保衛我們的祖國和人民。
因此作為祖國未來的花朵,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學習知識的同時,了解歷史,了解國情,國家的形勢,爭取在未來做一個國家棟梁!
『陸』 甲午中日戰爭記錄片觀後感
電影《1894甲午海戰》非常確切地反映了那個時代中國和日本當時的社會形態和國家實力,特別是對日本人和中國人的性格和思想詮釋得相當深刻和到位。重現了當時的歷史概況,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自恃為天朝上國,不思進取以及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在明治天皇的帶領下舉全國之力購買軍艦,而清政府卻以經費不足推諉買軍艦這是何等的令人寒心呀!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在1877年,年輕無為的光緒帝勵精圖治,決定振興中華,可是由於慈禧太後的「垂簾聽政」,使強盛的大清帝國正式走向衰弱。而此時,在日本,明治天皇開始親政,他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發動了著名的「明治維新」,使弱小的日本強大起來。1894年9月17日,日本那擴張侵略的野心,再加上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終於是日本發動了黃海大戰。而當時慈禧太後只一心忙著萬壽慶典,清政府腐敗無能,整個政府和皇族窮奢極欲,國內民不聊生,軍隊同政府一樣腐敗,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鬆弛,軍隊毫無戰鬥力。與此同時,日本明治天皇卻勵精圖治、卧薪嘗膽,苦心經營聯合艦隊,日本國民不分男女老幼,無不忠勇奮發,以戰勝清國為己任,軍國主義的理念深入日本社會的骨髓,在生活中完全正常的一個日本人,在面對中國時都變成了殘忍狠毒的兇手。中日甲午戰爭的勝負,雖有偶然,卻又是必然的,落後的軍備加上部隊紀律的鬆散,清兵根本不是訓練有素、設備精良的日兵的對手。馬關條約,喪權辱國,中日兩國最終走向了反面,這一切,都值得我們反復深思。 但無可否認,戰爭中清兵中那些士卒們是勇敢的、愛國的,這是戰爭中最溫馨動人的愛國心,也是最殘酷的現實,以自己的身軀撲向日本人殺人不眨眼的洋槍火炮,不惜犧牲生命,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鄧世昌是我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願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戰中,指揮的旗艦被擊傷,大旗被無情地擊落,鄧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艦上升起旗幟,吸引住敵艦。他指揮的「致遠號」在戰斗中最英勇。鄧世昌命令火炮一齊開火,連連擊中日艦。日艦包圍過來,「致遠號」受了重傷,開始傾斜,炮彈也打光了。鄧世昌堅定地對部下說:「我們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國海軍的威風,報國的時刻到了!」他下令開足馬力向日艦「吉野號」沖過去,要和它同歸於盡,這大無畏的氣概把日本人嚇呆了。這時,一發炮彈不幸擊中「致遠」號的魚雷發射管,使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犧牲。鄧世昌墜身入海,部下拋給他救生圈,他執意不接,他的愛犬「太陽」飛速游來,銜住他的衣服,使他無法下沉。可他見部下都沒有生還,狠了狠心,將愛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享年45歲。這一幕驚天泣地,壯烈至極!連日軍也肅然起敬。這是多麼悲壯的一幕。這種愛國精神也值得後人學習。 但整場戰爭結束後李鴻章還是迫於無奈的簽訂了馬關條約。但是經過這個事情還是激發了很大一部分年輕人心中的愛國情懷——立志推翻封建王朝,拯救我們的國家,這是一個進步的地方。同時,我們都知道為了培養海上作戰的軍事人才,清政府曾派遣了大批的優秀的中國學生以公費留學。雖然他們很多人在甲午海戰中犧牲了,但是他們從西方帶回來的技術、思想已經在影響著當時一些似覺悟非覺悟的人們,並且加速了他們的覺醒。讓他們知道了我們不僅要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更要學習他們先進的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就是我們進步的地方,因此我們不能只是一昧的批判甲午海戰失敗,而是要反觀歷史,通過學習這段歷史,吸取經驗教訓,現在我們正在大力發展海上軍事能力。比如:我們正在積極地建造航空母艦以及航空母艦上的戰斗機,而且我國的潛水艇的技術現在在全世界的范圍來看都是數一數二的。就今年我們的蛟龍號的成功測試,又標志著我們的海上作戰能力的一次提升,一個新的里程碑。雖然我們現在相比以前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要知道:不止我們自己在進步,別人也在進步,所以我們既要看到我們的成就,也要看到現在國際形勢不容樂觀,還沒有到我們鬆懈的時候,我們的道路依舊艱辛。這樣才能夠真正的通過歷史得以明鑒。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願歷史不再重演,願國家繁榮富強。 努力吧,同學們,讓我們共同自強不息。勿忘國恥,振興中華!我們要國富民強,要不受外國的欺凌,就必須從現在做起:積極努力的學習,用知識武裝自己,最終可以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報效祖國,讓中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柒』 甲午戰爭觀後感
甲午風雲觀後感
甲午戰爭是中國晚清年間發生中國和日本之間的、為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甲午戰爭前,朝鮮仍是中國的附庸國。當時的朝鮮仍處於封閉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產力落後,國內政局飄搖。1884年,日本趁中國忙於中法戰爭之際,駐朝公使竹添策動親日的「開化黨」政變,但最終被中國政府粉碎,日本由於當時為做好准備因而未與中
國政府發生沖突。
1880年起,日本全力擴充軍力,舉國上下士氣高昂,以趕超中國為奮斗目標,准備進行一
場以「國運相賭」的戰爭。截至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已經建立了一支擁有六萬三千名常備兵和
二十三萬預備兵的陸軍,和排水量七萬二千噸的海軍,超過北洋海軍。而在此期間的清政府,
經過數十年的洋務運動,在一系列的軍事對抗中,已經不象鴉片戰爭中那樣,洋人幾艘炮艦
就應付不了,所以不免有些飄飄然,更加放鬆了軍備意識。雖然說最近幾年東鄰日本的一些
動作,但負責人李鴻章確認為日本是遠患而非近憂。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後,就再沒有增添任何艦只,艦齡漸漸老化,與日本新添的戰艦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動遲緩。
1891年以後,慈禧花重金修頤和園,連槍炮彈葯都停止購買了。相對於中國政府,日本增強經濟軍事實力,並企圖發動戰爭。1894年7月25日,日艦襲擊中國船艦,甲午戰爭爆發。
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宣戰,甲午戰爭全面爆發。甲午戰爭結果是中國失利,之後還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使中國從此走向更深重的災難。
甲午戰爭對中國的影響很大,甲午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在列強面前,徹底失
去了防禦能力,同時也使中國門戶洞開。.甲午中日戰爭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果是中日雙方簽訂了《馬關條約》,它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
權辱國的條約,是把中國變成半殖民地社會的極其重要的步驟。.甲午戰敗,促使中國人民
的民族意識覺醒。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慘敗引發的割地賠款和瓜分危機,將中國推向半殖民地
的深淵。深重的民族危機,激發了新的民族覺醒,中國人民掀起了愛國救亡運動的高潮。甲
午戰爭後,掠奪性的投資成為帝國主義對華進行經濟侵略的主要方式,同時商品侵略也在擴
大,進一步的加劇了中國社會自然經濟的解體,在客觀上使中國的城鄉商品經濟有所發展,
從而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某些可能和條件。
甲午風雲這部電影將甲午戰爭中的主要人物和歷史事件展現在我的面前,以簡潔形象的
方式訴說了甲午戰爭的前因後果。
通過觀看這部影片,我對甲午戰爭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當時清政府主和派目光短淺,沒有意識到危險就在身邊,還一味的讓步,使得日本越發囂張,也導致了甲午戰敗的後果。中國只有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唯有發展好自己,增強自己的綜合國力,才能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才能避免歷史的重演,才能不再被挨打,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望採納 謝謝
『捌』 看《中曰甲午戰爭》觀後感500字
《中日甲午戰爭》觀後感
熟悉甲午戰爭的人並不是很多,最起碼我已經淡忘了那段歷史,說起來有點慚愧。這場戰役,它太沉重太悲哀,且並未遙遠到讓我們足以淡然以對,遙望海天之交,似乎總有淡淡的血色蔓延,對於這個民族它是一次慘劇,而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它是一道傷痕,大部分人都不喜歡被逼著去審視傷痕,即使這樣的審視很有必要。
在看《中日甲午戰爭》之前,我就想,我並不期待場面可以拍到像泰坦尼克那樣絢麗,畫面那麼柔情,我只期待它會產生多大多深廣的影響。有些電影,也許當你出了電影院便會忘記;而有些電影卻在某一個片段里觸及到了你的某根神經,叫你沒有辦法輕易地忘記。有人說,看電影是放鬆心情的,不是看一部這么沉重這么虐的電影。
但是,就那個年代而言,背負的只有「沉痛」二字,給我們留下的只有心碎的聲音。如果想了解歷史,知道中國的痛點,就必須選擇這樣一部能滌盪自我靈魂的電影,它至少讓我知道一個叫「甲午戰爭」的故事,至少讓我坐在熒幕前,貼近那個時代,一個叫中國人不願回首不願提及的時代。也許以我的資格,根本沒有辦法去評價影片中的某些真實,但是簡明的敘事手法足以支撐起整部影片的骨架。
剩下的便是填充。
將愛國的信仰作為它的大腦,將不降的堅守作為它的心臟,將那些被流傳在人們口中的被寫進教課書被迎奉進祠堂里的英雄人物作為它的四肢手足。那麼其實我們看到的,便是活生生的歷史。
在敘事方面,大東溝海戰之後和電影前半部分相比顯得急促了,略感凌亂。但是前期的重重鋪墊、鄧世昌的壯烈殉國,以及劉公島海戰中劉步蟾、楊用霖的自殺,已將整部電影的情感帶至高潮。所以即使凌亂,也毫不破壞觀感,無損電影的激情。光緒皇帝在風雪中面對頤和園的石舫哀呼「一千八百里江山」,李鴻章在病床上含淚概嘆「千古罵名」,算是給這段歷史以蒼涼的結筆。我們經常會因為它過於沉重而不去面對,可是這段歷史遠遠沒有結束,它註定深深的影響著國家的進程,當電影結尾處,解說人在海上回憶往昔,解說一百年後中國以三千五百萬人的犧牲為代價,取得抗日的勝利,奪回因甲午之敗、馬關條約而失去的澎湖列島和台灣;鏡頭中,碧藍的大海深處,是沉入海底的北洋艦艇銹跡斑斑的船體,海面上人們在和平的陽光下盡情歡笑。這是一段屬於我們自己的歷史和現實,釣魚島-黃岩島,從黃海到南海,那些沉澱在海下的遺骸是有著和自己相同的血脈。此時,他國的軍艦還在本國海疆巡遊之時,作為後人有何面目去反感甚至譏諷一個老人的憂憤?!
或許我是一個感性的人,在看著鄧世昌開著致遠艦破釜沉舟的沖向敵人的時候,我不住的擦著眼淚,在看著他明明有機會生存下來卻義無反顧的選擇犧牲的時候,我已經心痛的無法自製。在這場戰爭面前,連一條狗都選擇了忠義,那些朝廷吃著俸祿剋扣軍餉的負義之人又有何顏面面對北洋水師的犧牲?!用血液去警醒國人,這是影片中鄧世昌說的。用自己的鮮血去警醒有著中國血脈卻還在醉生夢死的人。鄧世昌並非是甲午海戰中英雄的個例,也並非是整個大海戰中中國方面的總指揮人。但他的在這段歷史中所展現出的是一個中華民族定義下的英雄的所有層面的美。這種美,好蒼涼,讓我心痛。
歷史不應該只用來歌頌英雄,更應該用來警醒世人。
很高興,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時代,中國的崛起和昌盛是前輩們用鮮血澆築而成的。中國的進步和發展奔騰向前,浩浩盪盪,勢不可擋。然而在這背後,依然有堅毅卻無奈的部分,在面對黃岩島、釣魚島這種中國主權問題時,鐵錚錚的中國人是絕對不會讓步的!甲午大海戰給我們的不僅是歷史的回放,傷痛的懷念,更應該是激勵和奮進,否則,會不會有點商女猶唱後庭花的感覺呢?
『玖』 甲午中日戰爭觀後感700字
故壘蕭條大樹凋,高衙依舊俯寒。英名左鄧同千古,白骨沉沙恨未消·」這是《中 甲午戰爭》中的一篇詩文,從中我們不難看出英勇抗擊 寇的我北洋 師將士們的錚錚鐵骨。
書中是這樣記載的: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八月17中午,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率艦隊在黃海大東溝海面遭遇 本艦隊來犯,12點50分,雙方艦隊接火,拉開了甲午戰爭的序幕。此戰我以10艘艦對敵艦12艘。戰斗異常慘烈,定遠和其 艦鎮遠艦在陷入敵艦的重圍之中,仍然堅持戰斗,定遠艦右翼總兵劉步蟾和鎮遠艦左翼總兵林泰曾,互相合作,力挽危局,愈戰愈勇。3點半時,定遠艦所發出的30厘米半 徑巨彈,命中松島。 本旗艦被擊中起火,完全喪失了指揮和作戰能力。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臨危不懼,對大副陳金揆說:「倭艦專恃吉 ,苟沉是船,則我軍可以集事。」決定除掉敵艦主力吉 艦,於是,陳金揆果斷開足馬力,直沖吉 艦,但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將士全部殉難。鄧世昌墜海後,其隨從劉忠持救生圈往救,但鄧世昌以「闔船俱沒,義不獨生,仍復自沉。」這天正是鄧世昌45歲生 ,他與200餘名官兵壯烈殉 。鄧世昌「大將怒沉舟」的悲壯故事,給後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為中華民族歷史譜寫了一曲壯烈的悲歌!經過4小時40分的酷戰,我方5艦沉沒,800餘 傷亡; 方六艦受重創六艦受傷,傷亡300餘 。
讀到這里,我的心異常焦慮,有如此英勇的戰士,我們為啥還會慘敗哪?我們再看看當是的清政府吧。
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待太後挪用海軍經費3000萬兩白銀,在清漪園的廢墟興建起頤和園。致使北洋 師沒有更新裝備,彈 不足。開戰後清政府最高軍事統師李鴻章,又執行避戰保船的方針。這樣,北洋艦隊深 威海港內,坐待 寇來攻。後來, 軍從寬松 登陸,佔領威海,致使劉公島 為一個孤島。在外援斷絕,內部叛 的 況下,丁汝昌仍連續擊退倭寇8次進攻,最後,知大勢已去,遂自殺殉 。在當時政府腐-敗、 民羸弱、士 不振的形勢下,丁汝昌一 是無法挽回敗局的,「壯志未酬 先卒,常使英雄淚潢襟」。
中 近百 前的歷史悲劇,雖已 為過去,但它幾乎是一部中 近代史的縮影,一個可悲可泣的歷史教訓,當引起後 的無限深思!
看今朝,美 富強,他想打誰就打誰,沒有 敢惹,朝鮮戰爭,阿富汗戰爭,南斯拉夫戰爭,伊拉克戰爭等等,都是打著給 家帶來和平的謊言發動的。多少百姓無家可歸,多少妻兒老小慘遭塗炭,有誰給他們做主,有誰給他們撐腰,沒有,因為他們沒有一個強大的祖 ,這就是強權,沒有理可講的。
滄海橫流,驚濤岸,似乎還在默默地 唱著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中 甲午戰爭記錄著清王朝的腐朽無能和中 民不可侮的民族 節!如今,在這個弱 強食的世界裡,我們要牢牢記住,落後就要挨打,要想不被欺負,就要有一個強有力的 家領導集團,帶領 民搞好建設,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提高綜合 力,加強 防,把 家建設的無比強大, 下一心富 強民,這樣才能使我們立於不敗之地,才能使我們昂首立於世界之林,才能讓我們的子孫後代有幸福安康的 子過,這也就是我們要生存,要和平的唯一出路。
『拾』 《甲午戰爭》觀後感 小荷網
觀看了《甲午風雲》這部電影,我深深地被鄧世昌那偉大的愛國精神感動了。
1894年,蓄謀侵華已久的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製造事端。北洋大臣李鴻章及其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極力主張求和。日寇得寸進尺,擊沉中國商船。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和威海百姓,堅決要求對日作戰,以雪國恥。鄧世昌兩次請戰均遭到拒絕,並且還因揭露方伯謙的賣國行為而被革職。日寇不宣而戰,民憤四起,李鴻章被迫起用鄧世昌。
在海戰中,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貪生怕死,故意打錯旗號,致使北洋艦隊出師失利,旗艦被日擊沉。鄧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斗,擊中日軍旗艦「擊野」號,最後因彈絕,鄧世昌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但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犧牲。
只可惜了那三萬北洋水師,就這樣片甲不留,沉歇海底,數年來的訓練籌備,頃刻間付諸東流;只可惜了那鐵血男兒,滿腔愛國熱情,壯志凌雲,卻仍換不來人心的統一,最終悲壯戰死。「寧為溺死鬼,不做亡國奴。」多麼振奮人心的話啊,但落寞的清王朝,卻不識豪情志士,終不肯拚死一戰,眼睜睜看著別人在自家園里肆虐。
100多年前的戰爭在中國人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創傷,至今還隱隱作痛。鄧世昌和那些愛國將士雖然犧牲了,但他們永遠活在我們的心裡。我十分痛恨那些貪生怕死的清朝官員,他們雖然是中國人,卻不想為人民的利益而戰,貪生怕死,遇到戰爭就退縮,他們的罪行讓他們失去了當中國人的資格,和鄧世昌等愛國將士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鄧世昌是一個願為國家犧牲自己的人,是一個願為民族犧牲自己的人,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我們要好好的學習鄧世昌的精神,努力的學習,在長大了以後繼續發揚這一種精神。報效祖國,報效人民,讓我們永遠記住那些為了祖國而光榮犧牲的英武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