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八子參軍 觀後感 (600字)
周五德下午,慕名前往贛州青少年活動中心觀看贛南採茶歌舞劇《八子參軍》。平時並不是很喜歡看這種傳統的劇目,總覺得過於酸澀、迂腐,不合時宜。而這部歌舞劇確實讓我改變了對傳統劇的偏見。兩個小時的演出,每一幕結束,全場都不由自主的響起掌聲,整場演出,除了偶爾的人員走動,大多數人都被感動的悄然淚下,謝幕時,所有的觀眾自發的站立,長時間的響起熱烈的掌聲。這些場面在以往觀看類似的演出並不多見。
《八子參軍》講述的是當年蘇區瑞金,一位八個兒子的母親,忍痛將所有孩子都送去參加紅軍,最終八個兒子全部陣亡的感人故事。據說是根據當年發生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
這部歌舞劇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故事情節的真實性。劇中無論是擴紅參軍,兒女情長,母子情深,還是生離死別,都貫穿著當年蘇區的歷史感,真實的融入了地方的特色元素。沒有胡編亂造,沒有矯揉造作,也看不出有牽強附會的東西,其事真實可信,其情真切可感。是藝術化了的生活再現。
成功的原因之二應該是劇作家准確深刻的把握和展現了人性當中最美的情。比如表現母親含辛茹苦「孕育」之情,全劇多次恰到好處地運用頗具贛南地方特色的《十月懷胎歌》,貫穿其中,頻頻撞擊觀眾的心靈,讓人激動,催人淚下。比如表現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既有男兒英雄的豪邁之氣,也有骨肉分離的難舍之情,如何面對孤身在家的老母親,如何面對戰火紛飛時的生與死,如何眷戀青春年華世間美好,都讓人感到真切,感到可歌可泣。比如表現戀人之間的真愛之美,蘭花的朴實,她的無私,她的堅強,滿崽的傾訴,他的思念,他的眷戀,讓人悲泣,令人感懷。
成功的原因之三應該是舞美的震撼和燈光的絕配,還有演員的表現力。舞美和燈光的完美結合,造就了整場劇目的視覺上的美輪美奐,無論是母子情深的刻畫,還是戰爭場景的表現,還是孕婦造型的唯美,都展示了創作人員不一般的功底。只是自己沒帶相機,手機拍了幾張場景,無法再現在現場觀看的實際效果。不過真的帶了相機,可能也無法正常的拍攝,因為劇情的牽動,讓我的情緒也深受感染。
我也是贛七的哦,(*^__^*) 嘻嘻……,初一二十班,你們類????幾班的啊?? 抄一篇就行了(*^__^*) 嘻嘻…… 這么多人一樣的,不怕挨罵嗎
⑵ 八子最後剩下的都是誰
八子最後沒有剩下一個人。
《八子》是由高希希執導,劉端端、邵兵、岳紅、何潤東、程媛媛、於濱、高強、姚金飛等主演的戰爭題材影片。
影片最為動人的是殘酷戰爭中血脈相連的兄弟手足情,是為了革命前赴後繼無畏犧牲的戰友情,是千千萬萬革命者舍小家為大家的家國情,以及他們共同對和平的期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這部電影,情緒的張力特別飽滿,大場面、爆破戲、兄弟情、母子情全程燃爆!只是,戰場的炮火轟鳴,其實都是外殼,內核的情感承載還是人!
《八子》的高明之處在於,它利用外化的場景視效,點燃觀眾的情緒,把看電影的人帶入故事裡!而你,就彷彿置身在硝煙彌漫的戰場,看著身邊有血有肉的兄弟們一個個倒下,直到最後一個……
內心涌動的情潮與炮火轟鳴的戰場融為一體,讓人時刻揪著心,老母親在樹下期盼的身影就像美好的詩意和遠方,而戰場上出生入死的兄弟,卻是每時每刻都在經歷生死考驗,他們肩負任務,他們向死而生。
盡管電影的情緒平靜克制,可每一次劇情推進,都會激起一波淚點,真摯又溫暖,讓人濕了眼眶。
⑶ 電影《八子》真實原型是什麼
電影《八子》正是根據江西贛南地區家喻戶曉的「八子參軍」真實歷史改編。
上世紀30年代,一位母親將自己八位兒子先後送上戰場,無情的戰火使六個孩子壯烈犧牲,小弟滿崽穿過滿目瘡痍的戰場找到大哥楊大牛,在一場場鏖戰中成為一名真正的戰士。當新的號角吹響,楊大牛帶領弟弟滿崽和戰友們浴血奮戰,直至生命的最後一秒。
(3)電影八子觀後感100字擴展閱讀
電影採用了母子情、兄弟情、戰友情三線並敘的結構,以江西當地家喻戶曉的英雄故事「八子參軍」為原型,以1934年秋紅軍第五次反圍剿進入最艱難時期為背景。
為了守護家園故土,33萬贛南壯士踴躍參加紅軍,排長楊大牛帶領全排戰士以寡敵眾,與敵人浴血肉搏拼至最後一刻、最後一人。一位老母親毅然決然把八個兒子送上了戰場,最後全部壯烈犧牲。
⑷ 劉端端在電影《八子》中的表現,狀態是否達到了巔峰
劉端端在該電影中的表現已經達到巔峰,演技非常不錯,充分把人物的形象表達出來。
⑸ 一部電影,有江洋八子
電視劇《熱血忠魂之獨行侍衛》
⑹ 八子劇情介紹
八子講述了江西瑞金沙洲壩七堡鄉的楊家,為了保衛中央蘇區實現革命理想,八個兒子毅然參加紅軍,奔赴戰場全部犧牲的悲壯故事。
這是一部悲壯激烈的戰爭片,兩個小時的影片,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戰火硝煙的場面,從林地作戰到炸炮兵陣地、炸吊橋,環環相扣,無時無刻不讓人視覺震撼、血脈噴張;這是一部真實厚重的情感片,至深的母子情、盪氣回腸的兄弟情、生死與共的戰友情,每一個畫面都真實厚重,每一個場景都煽人淚下。
電影《八子》很好地向觀眾詮釋了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回顧黨走過的風風雨雨,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為了人民的利益、為了崇高的理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革命不成功,誓不還家鄉」……這些都是革命先烈的錚錚誓言。
正是因為堅信信仰,才有了楊家八兄弟的壯烈犧牲、才有了戰士老趙的慷慨赴死、才有了三排戰士的前赴後繼。
「有許多,牽掛的,這些年,被山水阻隔。」「小時候,做什麼,回憶里,都是最好的。」「有一天,你老了,我為你,唱兒時的歌。」影片的結尾是白發蒼蒼翹首期盼八個兒子平安歸來場景,沒有台詞,沒有修飾,卻是整部戲最讓人淚目的一幕。
一位普通的母親一次次送自己的兒子奔赴戰場,即便內心有多麼的不舍,即便知道這一去可能就是永別,但為了拯救國家於水火,她還是義無反顧地送八個兒子去參加革命,舍小家為大家,母愛是偉大的,但更讓人肅然起敬的是一位平凡母親的無私而偉大的家國情懷。
⑺ 八子電影簡介最後兩人死了沒
最後的結局是八子全部壯烈犧牲,兩個人沒有活下來。
該片講述了上世紀30年代的贛南老區,一位母親將自己的八個兒子送上戰場,追隨中國共產黨,為了光明的新中國前赴後繼、浴血奮戰的感人故事。
《八子》有著國際頂級電影拍攝水平,是結合了歷史、英雄而打造的一部超高水平的中國式戰爭大片,電影的製作水平以及它的完成度都在同類型電影中名列前茅。
在電影中,尤為感人的是楊家八個兄弟中,大牛與弟弟滿崽的親情,還有在面對生死,面臨任務時戰友之間如同親人般的戰友情,這種崇高的精神真的令人為之動容。
在電影中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橋段,當劉端端飾演的滿崽與邵兵飾演的大哥大牛在戰場上拚死殺敵時,眼神中的堅定與殘酷戰爭下兩人的兄弟情深。
這些感人的情節都通過演員的出色詮釋讓人物活動了真實,讓故事真實了起來。
⑻ 小八臘子流浪記觀後感500字
我看了這部兒童劇後,感覺到了解放前夕那些無家可歸的可憐孩子的苦難,因為他們給人擦皮鞋、修鎖頭、賣報紙、賣橄欖„„小八子就是他們的一員,他們食不果腹,去向剃頭師傅認認真真學門手藝,卻洋相百出;他們渴望讀書識字,卻只能在幻想中„„
⑼ 八子電影滿崽為什麼死了
八子中除了大哥楊大牛和幼弟楊滿崽,其他六子都早已犧牲了。電影中楊大牛正要面臨一場絕境之戰,為了不讓等候她們回家的母親失望,楊大牛希望幼弟滿崽回家照顧母親。
而執著的滿崽,卻也希望和大哥一起戰斗到底,影片中氣急的楊大牛立即踹了小弟一腳。之後楊大牛誤認為滿崽是逃兵,又再一次對滿崽動手能力,這對兄弟就這樣犟了起來。
楊大牛兩次對滿崽動手,盡管看起來兇悍不講情面,事實上通通是在心痛幼弟啊。楊大牛想讓幼弟活,因此讓他回家,但是滿崽偏不願,楊大牛又氣又急才擁有第一次動手。第二次,他認為滿崽是逃犯,既然是戰士職業就需要面對身亡,不可以陣前膽怯,他覺得滿崽是爛泥扶不上牆,要想打醒他......
影片改編自贛南中央蘇區真正歷史事件,當初的報刊還報道過八子齊上戰場,為了中華民族前仆後繼沖鋒陷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