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考1977觀後感
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參加高考似乎是順理成章;而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來說,卻更像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電影《高考1977》,正反映了這段歷史,敘述了特殊歲月里的激情。
《高考1977》以1977年恢復高考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主要講述一群在東北農場下鄉的各地知識青年,在恢復高考的消息傳出後,沖破重重阻力參加考試最終改變命運的故事,生動地演繹了一段知青生活的苦樂悲歌。「恢復高考比高考本身要重要得多、偉大得多!」影片中的這句話,是對這場變革最好的註解,也是影片的意義所在。
影片一開始,小根寶的扛包爭取回家名額的戲,就已經把觀眾帶入特定的歷史氛圍中,而為爭取報名的權利,知青不惜絕食抗議;為了按時趕到考場,男女知青們在雪地里拚命追趕火車……這些令觀眾慨嘆不已,並潸然淚下的感人場面,不僅觸到了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們的深處神經,就是現在的年輕觀眾,也能從影片精心營造的歷史氛圍得到觸動和啟示。
影片的細節部分處理得十分精細。去考試的路上,知青們乘坐的拖拉機拋錨了,男男女女只能在障礙重重的山林里飛奔著趕火車,有人摔倒了,很快被拉起來;有人摔傷了,就一把推開趕來幫忙的人,哭喊著為前行者送上祝福……長達幾分鍾的奔跑鏡頭,看得觀眾眼中都閃著淚花。
影片中更多積極陽光的力量,作為觀眾也一直被感動著。因為有組織「老遲」,他思想正、黨性強、組織性和紀律性高,但更重感情,被年輕人的那種執著的熱情所感染;因為有北大荒知青們的熱情,他們友好、團結,純潔的友誼也許是支撐下去的理由;因為還有父女情,為了給女兒送高考的復習資料,父親從上海趕到黑龍江;因為還有愛情,在那麼荒涼的土地上,還看到了不可多得的愛情,是多麼的難能可貴,而且那種愛是那麼真摯奔放。
農場革委會主任老遲是權威的化身,在北大荒經歷了大半輩子艱辛生活的他,其嚴肅、保守的言行作風已深入骨髓。他隨時隨地將公章揣在身上,因為「一個章子就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他是對農場懷有深情的退伍老兵,他愛腳下這片土地,因此千方百計阻止知青回城;同時,他又具有父親的情懷,最終為知青們打開方便之門。
《高考1977》完成了導演30年來的一個心願,除了跟共同經歷過的人尋找那時的回憶之外,影片最能打動人的地方,就在於它不是一部說教的電影,也不是一部沉重的電影,告訴觀眾銘記過去的艱辛;其實這是一部積極的電影,讓觀眾在面對壓力時,一定不要絕望,要用信心和勇氣戰勝困難。《中國國門時報》
Ⅱ 高考1977觀後感400字
看完《高考1977》這部電影時,我的大腦有短時間的空白。
相當感動。深刻體會到劇本里所蘊藏的各種活生生的人性情愫及其深厚、磅礴之氣韻,尤其放在1977那樣一個局勢動盪、人性復甦的年代,實在不得不叫人嘆為觀止。這部電影太好了。
1997年是高考恢復的一年,也是給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的高考是改變個人和國家命運的趕考。在1977年之前,許多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在那種條件下,沒有任何的復習資料,但是人們的復習熱情沒有因此而減少。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這些知識青年面對高考恢復時,所發生的事。
從結構上看,框骨明晰,支架緊實。它的節奏感很好,讓人看來,只想一口氣看下去,捨不得中斷。劇中人物個個鮮活,凸現那個年代知青、政治、生存環境等特性,人物關系也充滿了可看性,人與人之間的依託、矛盾甚而叛逆交相輝映,猶如平靜湖面下不斷涌動的熔岩熱泉,動靜、冷熱之間彰顯著人性在那個年代裡最本真的東西,實在扣人心弦、耐人尋味。
我想,《高考1977》這部電影,大概是想通過1977年恢復高考這一消息在東北某農場發放前後,眾知青、農場場長以及與這些知青相關的親人們的思想、生活隨之而發生的各種改變,以及在那個年代特殊的大環境下他們之間所產生的一系列矛盾,展示出1977年「高考恢復」這一歷史事件在我國近代發展過程中的重大里程碑意義,說明這個改革對於我國近代人才、文化、知識、科技乃至經濟等各個方面的重生、崛起與迅速發展的偉大作用,讓我們再次充分認識到,一個國家的發展不能離開人才、知識、科學與文化的根本思想。一個人,不能沒有文化,沒有知識。一個民族,更需要文化、需要知識、需要科學。
而這樣好的一個劇本中,自始自終只有一個女主角——「陳瓊」。
陳瓊是一個濃具年代、歷史、政治色彩的角色,在她的身上,承載了大量1977那個年代、恢復高考這個事件之下含合著歷史遺跡、政治利害關系的人性本真,她的情感里有著特殊政治矛盾下的極端因素,是一個典型中國近代社會的因政治、立場、出身、界限等觀念而導致情感、思想陷入極端的悲婉、壓抑的女知青形象。
陳瓊,既純真又憂郁、既可愛又壓抑、既秀美又滄桑、既善良又可悲、既溫柔又古板、既聰慧又自卑、既堅定又彷徨、既朴實又可憐……總之,她是那麼的真實、矛盾、壓郁而又厚重。
這樣的好電影,這樣的好角色,再加上這樣好的創作主體——上海電影集團公司,幾乎可以吸引每一個觀眾的眼球。
在影片中,當人們得知高考恢復時,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是,要去參加高考的人,必須要有推薦表才可以,所有的人都在爭取著推薦表。雖然,在這過程中小根寶不幸的死了,但是,老遲最終被他們所感動,支持所有的人去參加高考,而且在他們有困難的時侯,還幫助他們。雖然求學的過程是曲折的,但是最終的結局是完美的,有的人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學。
現在高考已經持續了30幾年,有許多人通過高考進入自己理想的大學。現在的我們復習時,環境是多麼的好,復習的資料又是那麼的齊全,然而,現在有的人復習的熱情卻不像以前。我們是否應該反省一下,我們讀了這么多年的書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將來考上理想大學,再找到一分好的工作。如果我們現在整天的無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績下來時,我們就會後悔莫及了。所以,我們要向影片中的人一樣,不畏任何的艱險和困難,為著自己的夢想一直拼搏。
Ⅲ 《高考1997》觀後感(急~!急!急~!)
努力成才,報黨培養之恩
-------觀《高考1977》有感
我最近觀看了電影《高考1977》,對那種時代的精神生活與學習渴望有了頗多的感受。1977年是高考恢復的一年,也是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年的高考是改變個人和國家命運的趕考。在1977年之前,許多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在那種條件下,沒有任何的復習資料,但是人們的復習熱情沒有因此而減少。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這些知識青年面對高考恢復時,所發生的事。
我記得影片中,為了爭取讀大學推薦的機會,那些知青們用扛大包的形式來一決勝負,看誰能拿到推薦表。我看到的是原來那麼一個看似柔弱的小根寶,超乎尋常的站了出來,並獲得了潘志友、強子等人的強力支持,贏得了比賽,這樣一直很自卑的小根寶也第一次收獲了自信和希望。
我記得影片中,一個不脛而走的消息讓大家苦苦支撐的「死水」局面震動出漣漪——高考制度將於當年恢復,推薦上大學從制度上就此成為了歷史。傳言、遲疑、猜測、激動……機遇的大門不再是一張薄而沉重的推薦表,而是向每個急於改變命運的知青打開了。8年積聚的清苦生涯,憤怒和痛苦,如積累的火山開始滾動起他們的岩漿。他們隱約感受到,一場社會的變革即將到來。 1977年高考恢復,帶來的是革命,是希望,是中國這個國家轉折,並走向興盛的標志。正如片尾所講,1977年12月10日,改變一代人命運的高考在這一天復甦,「沉睡了十一年的民族蘇醒了」。
這樣的歌聲在中華大地唱起來:你的你的不期而至,使頑強的生命有了全新的意義; 你的你的如期而至,讓追夢的人們有了登月的天梯;你穿過穿過原野,給乾涸的大地多少綠色的希冀;你掠過掠過海天,使澎湃的春潮變成連篇的寫意;你是那樣不可置信,你又是那樣確定無疑,如同天雷在天際滾動。啊!高考1977!
時光荏苒,轉眼又是9月,33年以後的今天,又一批拼搏的高三學子結束了人生一個重要的階段,走入了大學的殿堂。大學,這是一個創造和實現夢想的地方。你的未來的塑造和定型由你決定。然而,回想過去,我們不得不感慨,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大學生活是多麼的珍貴,值得我們一輩子珍藏。
如今,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現在的我們,環境是多麼的好,復習的資料又是那麼的齊全。我們這樣的生活是黨給予我們的。然而,面對著如此好的大學機會,如此好的學習環境,我們在輕松自由的大學生活中,是那麼容易地迷失了自我,我們是否應該反省一下。我們讀了這么多年的書是為了什麼?這種生活得來不易,我們需要時刻提醒自己,要繼承前輩的堅韌不拔、勤奮向上的精神,堅持黨的領導,汲取黨的思想的精華,認真讀書,並培養自己的交流溝通能力,努力成為對祖國、對社會有用的人。如果我們現在整天的無所事事,那等到畢業啦,走出社會啦,我們就會後悔莫及。所以,我們要向影片中的人一樣。不畏任何的艱險和困難,為著自己的夢想一直拼搏。
作為一個大學生,我們應該不斷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在對自己的觀察審視中不斷成長。在學習方面,樹立目標,不管是考研、考公務員還是尋找某一方面的工作,並通過實際行動,根據黨的指導思想,以一種蓬勃向上的精神,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在工作方面,要積極地參加學校的活動,加入學生會、青年志願者等的組織,為同學服務,並在同時培養自己的能力,為步入社會做好准備;在生活方面,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做好理財的工作,使自己的生活獨立且和諧,並同時要跟同學、老師處好關系,做一個交流溝通能力強的人。
總之,我會珍惜現在這么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努力成才,報答黨的培養之恩!
Ⅳ 高考1977觀後感..至少500字
這是一部「非典型」的主旋律電影,為建國60周年、改革開放30周年獻映。為什麼我說是「非典型」,因為它不太拘謹,詼諧幽默;沒有脫離生活,真實感人,細膩地詮釋出親情、友情、愛情,和那個時代知青們對知識的渴求,甚至讓在座的80後、90後們都感同身受。
其實我一直不明白,為何舅舅執意要我陪他看《高考1977》。我一直以為他那段上山下鄉的記憶已如殘舊破碎的灰白照片,卻不知,那也是他生命畫卷中最美麗的華彩。
前些天,他打電話讓我幫他買兩張《高考1977》的電影票。我是有點印象,在新浪看過ZCOM准備陸續推出10期《高考1977》電子雜志的新聞,但我確定這片子真的還沒上映。不忍讓他失望,我只好下班後帶著筆記本回去,讓他先看看電子雜志吧。電子雜志的背景音樂是電影原聲,畫面精緻唯美,很符合那蒼涼久遠的意境。我真沒想到,現在的電子雜志可以把一部電影表現得這么豐富完整。他看得入神,反復地看,那幾天總是問我,後幾期什麼時候才能看到。後來,我到處求人,終於拿到了兩張《高考1977》的首映邀請函。說實話,我是想去看看仰慕已久的主題曲演唱者——宋祖英。
本以為是一部刻板的主旋律電影,沒想到拍得如此真實。那是一群真率淳樸的青年,歡呼著興奮地觀看小平講話的黑白場面,雪窖冰天,彷彿封不住他們的夢想與熱情。孫海英飾演的老遲簡直是這部電影的點睛之筆,一個擰巴又可愛的老廠長,比王學兵和周顯欣都還要出彩。強子、阿三等等幾個新人演員也將人物刻畫得非常傳神。
影片是以潘志友和陳瓊的愛情為主線。陳瓊無悔地為潘志友留在深山裡,「我答應老遲給我尋個婆家,就是想留下來,在遠遠的守著你,興許,哪天你累了,想要找個人說說話,說說以前的事,我還在,還能陪陪你。」潘志友拿著草稿紙走出考場,對老遲說,「我考,是為她,我要把她送進考場,然後和你一起在這紮下根。」……陳瓊以莫大的勇氣為潘志友留下,而潘志友用莫大的勇氣將陳瓊送進了新的時代。想起匪我思存的小說結局,「今生今世,相見無期」。這樣醇美的愛戀,也許只留在那深山裡、車道旁,靜靜地讓冰雪消融。
「歷史反革命」陳甫德對陳瓊深沉的父愛,留在未寄出的信紙上,那些無奈的呼喚,「瓊兒」,跨過白山黑水,只化作一封陌路的書信,和一摞幫助女兒參加高考的復習材料。在那樣的非常年代,不僅愛情無望,連親情也是奢望……在場所有人為之動容,我看到舅舅已經潸然淚下。
印象最深是這群知青們拼盡全力地追火車去高考的鏡頭,這也是電影海報的背景。他們一直摔倒,互相攙扶,不斷地有人掉隊。我在想,他們拚命追的不僅是火車,他們追的是希望,他們想要追回那被浪費在深山雪嶺中的,11年的青春。
影片結尾,一直老頑固一樣,企圖用公章阻止知青們參加高考的老遲,趕著農場的拖拉機把他們送進考場,送進新的時代。老遲腰上掛著的那枚如金牌令箭一樣的公章,為陳瓊擔下了私自遞交假證明的罪名,「要是為了女兒,你敢私刻公章么?」……「我也敢」。他樂著說,「這些都是我的孩子!」
最後的鏡頭是老遲在農場的廣播,「陳瓊,北京大學數學系錄取。好啊,去北京上大學!張國強,西南政法學院法律系錄取……」,老遲的聲音依然通過大喇叭響徹農場的各個角落——空曠的田地,寂靜的草場,從前知青們常常嬉鬧的院落。
禮堂的燈光再次亮起,全場掌聲雷動。我的思緒好久都不能從電影里拔出來,滿堂的名校大學生都和我們一樣,遲遲不肯離場。北大、清華、廣院等等各校學生們都對影片發表感想,一位學生再次熱淚盈眶;剛從紐約回來的留學生,激動得說要把這部電影介紹給所有朋友……舅舅對我說,影片正式上映的時候,要再去看一遍。
扶著舅舅走出禮堂,回到我們生活的年代。這里,陽光明媚,春暖花開。這里,無論什麼樣的出身都可以自豪地說「我爸爸是英雄」,可是我們卻常常任性讓父母頭疼;這里,可以在陽光下盡情相愛,我們卻常常輕易放手。這里,愛情的計算單位是克拉,友情是以酒杯的大小衡量,思念隨時以每分鍾80字的速度從指尖傳出……我忽然迫切地想要留住《高考1977》的這份感動。
回家後,我和舅舅一起期待《高考1977》的後7期電子雜志,我要為他留住這些美好的記憶,也為自己收藏這份嚴寒中的美麗。收藏這一份溫暖,這一份感動。
Ⅳ 求《高考1977》的電影觀後感
在我看來,這部影片有點名不符實。所謂《高考1977》,主要角色當然應該是參加高考的年輕人。但實際上,影片給人印象最深的卻是兩個父親。一個是孫海影扮演的農場革委會主任老遲,一個是趙有亮扮演的歷史反革命陳甫德。從性格和氣質上說,這兩個人物是截然相反的。老遲是個沒文化的大老粗,他講組織原則,講黨性,講立場,但有點不通情理,甚至對知青有點粗暴;陳甫德是個知識分子,他充滿父愛,為女兒不惜以身犯險,但卻毫無組織紀律觀念,甚至為了女兒高考可以私刻公章,冒充國家幹部。
當然,老遲最後轉變了。從一個鐵石心腸的工農幹部,變成了一個「肩起命運的閘門,將年輕人放到光明中去」的勇敢的父親。看到老遲親自開著農場拖拉機送知青趕考的場景,我腦子里最先浮現出來的就是前面這句魯迅曾經講過的話。影片開始,思想僵化的老遲像是飄浮在歷史天空中毫無生命氣息的一粒塵埃,而到影片最後,他終於向著人性的光輝敞開了胸懷。相比之下,陳甫德的形象就顯得蒼白了許多,這個肩負著歷史十字架,卻極富自我犧牲的父親形,以一種虎頭蛇尾的方式,在影片的結尾不知所終。對此我曾不無遺憾地說,這個人物的結局,不應該是一串欲言又止的省略號,而應該是一記鏗鏘有力、斬釘截鐵的驚嘆號。
與這兩個父親息息相關的,是那兩枚公章,這是影片中最發人深省的影像符號。第一枚公章,是永遠別在老遲褲腰上的農場革委會的公章。它是組織與權力的象徵。在那個年代,一切個人命運都取決於這枚公章,一個人的生老病死、穿衣吃飯,每一個與活著相關的細節都必須蓋上相當於組織認可的公章。離開了公章,一個人就如同被剝奪了生的權利。於是,老遲因為擁有公章而成為一個側身於權力巔峰的人,對於農場知青來說,他不是別的什麼,而是掌握知青生殺大權的上帝。
而陳甫德這樣一個在社會底層掙扎的歷史反革命,竟然毫無顧忌地用私刻公章的方式,向組織和權威發起了挑戰。在當年,這極可能為他帶來殺身之禍。但為了向女兒贖罪,為了她的前途,他甚至不惜鋌而走險。也許這是出於陳甫德的一種道德自信:當所有人都對他另眼相看的時候,他卻一如既往地堅信自己的清白。於是,他私刻公章就不再是一種作姦犯科的下三爛,而成為一種為親情自我犧牲的偉大的父愛。
與兩枚公章相映成趣的是農場中那個整天哇啦哇啦叫喚的大喇叭和高高在上的瞭望塔。高音喇叭也是一個組織權威的象徵,是中國集權時代話語霸權的獨特符號。從大喇叭里傳出的是組織權威的聲音,它可以隨時隨地昂首闊步地闖入每個人的私人生活。只要喇叭一響,所有個人空間立刻四分五裂,每個人的自我意識也會在組織強大的聲浪中土崩瓦解。
瞭望塔也以另一種方式喻示著組織的無所不在,它高高在上,以一種上帝的視線,將每個人的生活一覽無余。對知青而言,大喇叭和瞭望塔是某種神聖不可侵犯的聖物,而對老遲來講,卻是他行使權力、塑造威嚴的權杖,他可以在麥克風前為所欲為,用自己的聲音籠罩著整個農場。影片就是從這樣一種角度,揭示出那個年代個人與體制的緊張而又微妙關系。
與兩個父親比較起來。影片對知青群像的刻畫又要顯得更薄弱一些。但是即便如此,在這個知青群像里仍有一個最後死於非命的小根寶,帶給人一種深刻的觸動。小根寶這個人物代表那一代知青中一種最為絕望的生存狀態。他們從小學就開始拋開書本鬧革命,與真正的老三屆相比,他們的青春完全被政治動盪耗費殆盡,一俟高考恢復,命運的大門洞開之際,他們忽然發現,自己根本走不動了。機會來了,可他們卻無力抓住。最後只能用死於非命讓自己與那個黑暗的時代一起永遠地沉淪下去。
與小根 寶的悲劇相比,主人公潘友志身上則更為集中地體現了一種理想主義情懷。事實上在當年的知青當中,像潘志友這樣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不在少數。他們一度都追求完美的人格,為了自己曾經許下的諾言,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前途。但是歷史卻跟這群熱血青年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當社會現實面對突如其來的歷史性轉折的時候,他過去許下的諾言立刻就變得毫無意義。
這個時候,是繼續堅守自己的承諾,還是順應歷史的大潮而改變自己的人生方向?這個兩難問題是他們在那樣一個歷史關頭所遭遇的最為嚴峻的挑戰。留下還是離開?是遵守自己對老遲的承諾,還是以毀約為代價來換取自己更好的人生前程?在影片中,他最終選擇了留在農場。對於這種選擇,也許有人覺得他不太識時務,也許有人覺得他是在逆潮流而動。可是,他畢竟堅守了自己的信仰,餞行了自己的承諾。你盡可以說他是一個荒唐時代的犧牲品,但至少與今天大量擅長見風使舵的聰明人相比,他們那一代人的心理要更為健康許多。
Ⅵ 電影高考1977觀後感
1977年是高考恢復的一年,也是給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的高考是改變個人和國家命運的趕考。在1977年之前,許多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在那種條件下,沒有任何的復習資料,但是人們的復習熱情沒有因此而減少。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這些知識青年面對高考恢復時,所發生的事。
在影片中,當人們得知高考恢復時,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是,要去參加高考的人,必須要有推薦表才可以。所有的人都在爭取著推薦表。雖然,在這過程中小根寶不幸的死了。但是,老遲最終被他們所感動。支持所有的人去參加高考,而且在他們有困難的時侯,還幫助他們。雖然求學的過程是曲折的。但是最終的結局是完美的,有的人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學。
現在高考已經持續了30幾年。有許多人通過高考進入自己理想的大學。現在的我們復習時,環境是多麼的好,復習的資料又是那麼的齊全。然而,現在有的人復習的熱情卻不像以前。我們是否應該反省一下。我們讀了這么多年的書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將來考上理想大學,再找到一分好的工作。如果我們現在整天的無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績下來時,我們就會後悔莫及了。所以,我們要向影片中的人一樣。不畏任何的艱險和困難,為著自己的夢想一直拼搏。
Ⅶ 高考1977電影觀後感
電影《高考1977》敘述的就是那樣一個特別時代,那群追尋不歇的人,她們的狂熱在如火又更似冰的時期驚濤駭浪中不曾有一刻製冷,時刻等候著給自己的命途作出傾情之搏。
「恢復高考比高考考試自身關鍵得多」,這類機制的再次重歸促使一定人還有機會再次獲得專業知識來填補那「十年」愚昧的缺憾。
高考考試是一代人的夢,一個被奪走了十年的夢、一個不談出生、「知識就是力量」的夢。電影立在歷史時間的相對高度,重現了那一段極其寶貴的歷史時間界面,令人遺憾感嘆、抹眼拭淚。
電影的開頭是一個非常珍貴的場景:上海知青在露天電影場的農墾三分場感受到了屏幕在寒冷的夜晚帶來的希望:鄧小平復出了!雖然停電了,但仍然用自己的熱情——「人力發電」點燃了希望之火。
正是這種火焰改變了中國青年的命運和中國學者的命運。當然,這也是一個改變中國命運和歷史的過程。
從亮到黑的舞台,因為這么多人不願意放棄,從黑到亮。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復是「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大筆也為中國未來的社會變革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Ⅷ 急求《高考1977》觀後感,是黨課的學習筆記,400字,原創!
高考,對於每一個在讀大學的中國人來說都是一個難以釋懷的歷史名詞,以其獨特的經歷印刻在人的心底。或許信息,或許悲傷,只因為因為這兩個字,每個人的人生都在此發生了一系列變化。然《高考1977》帶給我們的是一次深深地感動,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都是一次史無前例的震撼!
那個年代的人對知識的渴望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那是在精神上一次純粹的追尋,那是一種對命運的孜孜不倦的追求,那是一種對未來不屈的堅持。影片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她們追逐火車時表現的那種執著。可以看出,導演也在此處大力的渲染氣氛,鏡頭給的很足,給人以視覺上的震撼!
生活就像這部電影中說的一樣,機遇都是為有準備的人的。不管處於什麼樣的的狀態,人們不應該對生活失去希望,在任何時候人都應該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不斷去追求卓越,不斷去學習,不斷地去求索!
路漫漫而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遙想無數革命烈士前輩為了新中國的誕生而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後繼一往無前的精神都是那樣的值得我們學習。我想作為後輩的我們更應該如此具備這種精神!在黨旗下,我們心懷大志,同時將始終致力於為祖國偉大事業而不懈努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斷奮斗!
Ⅸ 求一篇《高考1977》的觀後感
《高考1977》有感
1997年是高考恢復的一年,也是給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的高考是改變個人和國家命運的趕考。在1977年之前,許多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在那種條件下,沒有任何的復習資料,但是人們的復習熱情沒有因此而減少。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這些知識青年面對高考恢復時,所發生的事。
在影片中,當人們得知高考恢復時,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是,要去參加高考的人,必須要有推薦表才可以。所有的人都在爭取著推薦表。雖然,在這過程中小根寶不幸的死了。但是,老遲最終被他們所感動。支持所有的人去參加高考,而且在他們有困難的時侯,還幫助他們。雖然求學的過程是曲折的。但是最終的結局是完美的,有的人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學。
現在高考已經持續了30幾年。有許多人通過高考進入自己理想的大學。現在的我們復習時,環境是多麼的好,復習的資料又是那麼的齊全。然而,現在有的人復習的熱情卻不像以前。我們是否應該反省一下。我們讀了這么多年的書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將來考上理想大學,再找到一分好的工作。如果我們現在整天的無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績下來時,我們就會後悔莫及了。所以,我們要向影片中的人一樣。不畏任何的艱險和困難,為著自己的夢想一直拼搏。
高考1977觀後感
前幾天我去電影院看了《高考1977》這個電影。看了之後,感動頗多。
那個年代,想讀書是多麼的困難,不讀書就只能永遠留在農村種地,無法發揮自己的光和熱,無法去實現自己的理想!都是知識分子,落魄到那個地步,真的很可憐,這也是十年內亂帶來的惡果之一。幸好鄧小平同志積極提出恢復高考,那些想讀書的青年人才有機會去實現自己的價值。
劇中最令我感動的地方就是當他們得知可以參加高考之後那種激動,那種對知識的渴望。我們這代人,吃得好喝的好,但是卻沒有那種對知識的渴望,上學也完全是被家裡逼的,談到高考更是怨聲載道。但我想,如果你看了這部電影,你也許會喜歡高考。雖然它有很多很多的缺點,但是目前它是唯一適合我們國家的選拔制度。試想一下,如果現在還是當年那種的推薦制度,上大學要靠政治背景,我們現在多少人還能上得了大學了?所以,我們每一個大學生都要珍惜現在的機會,好好利用大學裡面的資源,盡可能的去多學習科學知識,為我們的祖國,為我們自己的未來奠定好基礎。
電影裡面的愛情也讓我思考了很多。陳瓊願意等,但是現實很殘酷,每個人都要面對,他們面對的就是那個時代的保守觀點。現實社會中,浮躁的人太多,想在一起就在一起,想分就分,想要找到電影中那個年代純真的愛情,真的太難了。
最後要說的就是導演和演員的出場。孫海英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個演員,很成熟,很有魅力。他的激情燃燒的歲月讓我感動了很久很久。周顯欣,很漂亮,對她我不太熟悉,但是很支持這種新演員,希望可以走的更遠啊。
希望以後這種組織看立志電影的活動可以更多,更好,讓我們大學生活可以豐富些,讓我們思想可以更加深入,不能再那麼膚淺了。
Ⅹ 作文《觀高考1977後有感》
<<高考1977>>觀後有感
生於90後的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我們沒有經歷過文革。
幾星期前,和爸媽一起去電影院看了部電影——《高考1977》。片名很有意思,1977年,有些常識的人就會知道,那是「文革」後恢復高考的第一年,「高考1977」也就是說那年的高考。電影院的宣傳海報上都是些聞所未聞過的小人物,就是這些名不經傳的小演員一起演繹了一部至少使我感動得稀里嘩啦的影片。
我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因此我只能從父輩口中那些零散的回憶中去獲取關於那段歲月的點點滴滴.盡管如此,我依然能從影片中體味到那炙熱的情感,或許,人與人的情感是相通的.我相信,經歷過的歷史事件愈久遠,人生的回味就愈濃烈。我第一次聽說,有人當年的高考是別人替他報的名;我第一次知道,居然有曾戴過「反革命」帽子的人也參加了高考。在1977年之前,他們絕對是無緣大學夢的。是鄧小平爺爺下達的撥亂反正、恢復高考的決策,給了大家重新圓夢的機會。被十年文革耽誤了的一代人,憑借著自己的真才實學,通過公平競爭獲取了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幸運和機遇。影片的一幕幕把我們帶到那難忘的歷史時刻。雖說回憶的都是30年前的事情,但那一幕幕情景給人的感覺,卻彷彿身在其中。為了改變命運做不屈的抗爭,他們的年齡是那樣的懸殊;身份是那樣的不同,經歷是那樣的坎坷,閱歷是那樣的豐富,追求是那樣的不懈。像這樣差異如此之大的一屆大學生,在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中不敢說絕後,但肯定是空前的。這是特殊時代的特殊產物,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個情節曲折的故事,每一個人的心靈都是一首絕美的詩篇……那是一段無法塵封的記憶。那是一代人心底不可磨滅的印痕。
影片講述了一群因文革而發配邊疆「北大荒」的上海知識青年。在1977年恢復高考的時候,大家對高考的執著,以及「反面」角色革委會主任「孫海英」,對大家高考的態度。特別是當高考那天,大家在孤立無援的時候,當孫主任開著帶著犁杖的拖拉機,載著一車人奔赴考場時,我已熱淚盈眶。故事的情節並不新穎,但是演員們真實的演出一次次讓我們從心裡留下了眼淚。
電影的主題是高考,一部電影不僅僅是告訴我們歷史,是讓我們聽聽那個時代的聲音,高考的本身意義大於高考,史實本身意義高於史實。
這也使得我們觀看這電影的時候,不由感嘆:1977年的高考,作為歷史的一頁,已經翻過去了。而我們,正受益於高考的恢復,祖國的強盛,經歷過那年高考的人,觀看這部電影一定百感交集。不過年輕的一代,了解那段歷史,感受前輩的人生歷程,還是有必要的。這部影片對我們來說確實是一次心靈的教育。
作為90後的我們,雖然沒有經歷過那麼多風風雨雨,但我們有強盛的祖國給予我們的優越的學習環境和穩定的政策。所以我們要為了報效祖國、為了祖國的強大更加努力的學習!珍惜時代帶來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吧,同學們!祖國在期待著我們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