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作文,以1942這部電影看了有什麼心得體會
沒有看影片前,我一直以為電影《1942》是一部抗戰大片,甚至一聽到這個沉重的年代,腦子里的第一反應就是,保準是講述花園口決堤?可上網一查,花園口決堤是在1938年發生的事情,而電影的名字是《1942》。不管怎麼說,這一定是一部很慘烈的戰爭片無疑。
帶著一種重溫抗戰場景的激情走進電影院,說句老實話,我真的記不住上一次花錢進電影院的時間了,自從孩子一上小學,我連單位過年過節放電影都很少去看,一是歲數大了,對一些青春時尚的愛情片不感興趣;二是當下的好作品實在不多,很多影片不合胃口。
電影院里到處充滿了爆米花的油煙味,座位上的人很少,一個上千平米的電影院,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人,而且幾乎來看電影的觀眾也是成雙成對的年輕人,他們有說有笑吃著爆米花喝著飲料,讓我似乎步入了一個大咖啡廳。如今是市場經濟,電影院為了賺錢出售一些飲料食品無可厚非,關鍵是這屋子裡的油煙味太重了,再加上一場剛散,這電影院里真的讓人憋得慌。
影片從始到終一直扣動著我的心弦,我為馮小剛導演每年都能推出一部大片而欣慰,同時我也感覺,這部影片是國內近年來非常成功的一部災難片。這部災難片有別於國外的《泰坦尼克》,那是用虛構的情節來還原歷史,而《1942》是用真實的事件去還原歷史,看了讓人感想頗多。
記得小時候,老人們經常提起三年自然災害的經歷,以此來提醒年輕人不要浪費糧食,可對於60年代中期出生的我來說,總是不以為然,因為我沒有親身體驗過,也沒有看到過,很多的文藝作品更不曾描述過,因此聽了大人們的嘮叨,總認他們在故弄玄虛,虛張聲勢,這些都離我們太遠了,它與我們毫不相干。而今我也到了「老東家」這個年紀,上有老下有小不說,並且經歷了無數次的政治運動、災難、災害等,看完電影《1942》就不免讓我聯想到了很多很多。
我認為這部影片帶給我們最寶貴的不僅僅是回顧一場災難,更重要的是反思在災害面前,百姓與百姓之間、下層百姓與上層官員之間、以及政府處理災情的態度,這些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無獨有偶,當下在賑災時,個別官員不是也如出一轍嗎?政府官員貪污腐敗,致百姓的疾苦於不顧,到頭來砸得還是自己的「飯碗」甚至腦袋。
觀看影片時有一點讓我很不舒服,明明是一部災難片,可不知道為什麼,有些年輕人面對賣兒賣女的情景非但沒有同情心,反而是很不嚴肅的嬉笑。為了活命,一斗小米就能賣掉親生女兒,一個饅頭就能讓女人淪為妓女……這是多麼可悲的世界啊!不知道這樣的情節有什麼可笑的地方?
《1942》這部片子有沒有笑點?我說有,而且不止一處,但我敢說這部片子80%是講述中華民族面臨災難時,官員和下層百姓的真實寫照,我非常感謝馮導用了十三年時間完成了這部大片,它讓我們有了很多反思,而不是單純的去賀歲,去娛樂,這就是我的感受。
② 1942 電影觀後感 要自創的
1942年對於我們來說那是一個非常陌生的年代,似乎離我們已經很遙遠,我們不知道那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對河南人民又意味著什麼?電影用血腥、暴力、慘不忍睹的場景和場面為我們展現了1942年的那場河南大災荒。不但讓我們看到了逃荒者的凄慘遭遇,還有撥開歷史塵埃後看到部分真相時的悲哀。
由於當時的蔣氏政府不作為,封鎖消息,官史貪污,對民眾的生死麻木不仁,致使河南的一千萬民眾顛沛流離,三百萬人死在逃荒路上。有的被餓死、有的死在日本人的轟炸下,有的死在中國軍人的槍口下,有的甚至死在別人鍋里。特別是在看到兩只野狗在那裡搶屍體時,讓我一陣惡心,但我更多的是心痛。當美國記者把這張照片給蔣委員長看的時候,蔣政府首先不是想的民眾的疾苦,而是他所為的官職,所為的面子。
可想而知,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卑微的如同螻蟻。為了躲避戰爭,為了活著,為了不挨餓,河南一千多萬人民拖家帶口的逃往陝西。老東家范殿元,大災之年,戰爭逼近,他趕著馬車帶著糧食,糧食上坐著他一家人,也加入了陝西逃荒的人流。 逃荒路上他們遭受了寒冷、飢餓和日本飛機的轟炸,為了換取一點點糧食,他們賣女兒、賣老婆、賣自己。老東家的兒媳生下孩子後餓死,女兒賣了自己換了五斗小米,孫子在逃到陝西時悶死了,瞎鹿為了找驢被燙死在鍋里,長工栓柱為了別人的孩子跳了火車,最後死在了日本人的劍下......
一幕幕場景,一個個片斷,都讓人心疼和悲痛。電影中特別有一個場景讓我記憶猶新。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岡村寧次在飛機上巡視河南災情,日軍軍官陳訴日軍兵力不足,戰爭不利。岡村指出中國最大的弱點是政府對民眾極其冷酷,如果能幫助水深火熱中的中國民眾,則必然扭轉戰局,擊敗貌似強大的中國軍隊。岡村要求日軍以軍糧賑濟中國災民。軍官們疑惑不解:「……可是他們是中國人啊!」岡村寧次說:「別忘了,他們首先是人!」毫無疑問,這句「他們首先是人」是這部電影最為刺耳的台詞。
是的,首先他們是人,是人就要生存,就要活著,為了活著有一些災民不惜為日本人賣命,不惜喪失自己最後一點點做人的尊嚴。可是在那樣的境地下,人連最基本的生存都難以為繼,再說尊嚴和國家名譽都只是空談。在生命面前,所謂的尊嚴和國家名譽都是那樣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天災人禍加上蔣氏政府對民眾的淡漠,把他們推入了舉步維艱、實難選擇的境地,那份煎熬、那份痛苦、那份心酸、那份無奈是我們現在都無法體會到的。
這是一部巨大的災難片,也是洗滌人心靈的故事片,它給予我們更多的深思和反省,我們不能更改歷史,但我們不能遺忘歷史。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懷揣對生活的希望,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工作、好好活著。
③ 看了《1942》,你有什麼感想
01
上周看了一部讓我眼淚流乾的電影《1942》。電影講述了1942年河南大飢荒時,千萬老百姓背井離鄉外出逃荒的慘劇。
故事的主角是地主老東家范殿元和佃戶瞎鹿兩個家庭。
看到寶寶又把飯仍在地上,我撿起來放到她碗里,對她說:「寶寶你不知道這世上還有很多人寧可用一條命去換一碗飯……」
如果,你覺得自己現在不夠幸福,那就去看看這部電影吧。
寫火熱的人生,講震撼的故事。微信公眾號:奇奇漫悅讀(ID:qiqimanyue)
④ 給一篇電影1942觀後感大神們幫幫忙
1942,似遠去,實則未遠去 11月29日,我特地去電影院看了《1942》的首映。之所以會去看這類題材的影片,是身體里一種說不出的力量驅使我去的。 在看這部影片過程中,我被觸目驚心的畫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鴻遍野、餓殍滿地慘不忍睹;慘無人道的日本帝國主義的加緊侵略;沒有良心、沒有人性的貪官污吏的橫征暴斂,想趁機發國難財……不過,也有催人淚下的鏡頭:老東家(張國立飾)在瞎鹿(馮遠征飾)欲賣孩子就自己的娘時,從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糧袋裡拿出了一碗小米;基督教徒小安(張涵予飾)為了救一個女孩全然不顧日軍飛機的轟炸,他差點丟了性命;花枝(徐帆飾)為了不讓孩子餓死,討價還價後4升白面就把自己賣給了別人……不僅如此,就連蔣介石(陳道明飾)也有不少仁義的舉動! 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問馮小剛導演拍此片的動機。但我知道,這部從構思到完成耗時馮導18年的嘔心瀝血之巨作能夠上映,就已經是奇跡!我個人認為,此類題材影片的呈現,在陳述歷史真相的同時,肯定頂住了不小的壓力,與此同時,它能夠與大眾見面,說明我國的審查制度以及開放程度已經有很大飛躍。還有一事,細細回想片中的鏡頭畫面,不免發現現在的國產電影在製作效果和藝術表現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這里說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細節刻畫和故事情節,僅這兩點,作為國人的我,很激動很興奮:因為國產電影也越來越像那麼回事了! 重新溫故那個歷史時刻。那個年頭,本來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趕上旱災和蝗災,這種「內憂外患」使得已經民不聊生的窮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敗之吏)的不作為,讓人若有所思,讓人義憤填膺!生活在那個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實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學淺形容不出來。總之,深表同情和悼念! 在熒幕前的我,彷彿身臨其境;放映完畢,走出影院,眼前所見恍如隔世。我不禁驚嘆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希望大家都能用行動追憶那段似遠去,實則未遠去的歷史! 追問: 暈,太專業了也就不說了,我搜的時候還看到過,也算了, 字數 沒到500吧。
⑤ 求《1942》觀後感,一千字左右
請查看附件,word文檔
再附另一篇
倒在電影院的椅子里直到聽完《1942》最後的片尾曲,才眉頭緊鎖,步履沉重地走出了電影院,內心感受就像某些人說的一樣——「虐心」。
而上一部電影能讓我在電影院這個「娛樂」場所「眉頭緊鎖,步履沉重」地走出去的,是三年前的《十月圍城》。它們都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甚至一遍一遍地回憶電影中的每個細節,每個細節表現出來的某種隱喻,某種內涵,又讓人進入沉思,所以,回來的路上,我人是呆滯的,遲鈍的。
當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吃」不能被滿足,於是,我們看到了1942年中原大地上的種種罪惡,種種扭曲,種種我們無法想像,也無法體會的感受。感謝劉震雲先生完成的這一部調查體小說,也感謝籌拍這部電影19年的每一位工作人員,他們所做的種種努力,我覺得和在三尺講台上的歷史老師一樣崇高,讓我們銘記和正視歷史。
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心都是丑惡的,當你能吃飽別人都吃不飽時人心更丑惡,因為人都有慾望。馮小剛最近的兩部「災難片」里開頭都有「你懂的」場景,《唐山大地震》我覺得那完全就是個俗套,而這一次,在我們感覺到「虐心」的同時,已經說明了它更加真實,更加赤裸地還原了人性。每個人,在基本需求都滿足不了的時候,心都是丑惡和扭曲的。而這個場景,莫言的小說里有幾乎一模一樣直擊人心的描寫。我想這不是巧合。
電影中很多賣自家小孩只為換兩斗米的場景,每個人都是眉頭緊鎖搖搖頭,而狗吃死人的場景,更是讓很多女生「哎呀」一聲轉過了頭。可是在那個「餓瘋了」的年代,更多的是人牛逼人吃狗,狗牛逼狗吃人,人吃人,大人吃小孩,甚至奶奶吃孫子這種說出來心都要一抽抽的故事。我們無法想像,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到底是文明時代,還是蠻荒時代,究竟是新社會,還是奴隸社會。說出來都有一股血腥味。影片中日本軍官想出來的狠招給災民發吃的讓他們為日本人做事,理由太過充分也太簡單:「他們是中國人,但他們首先是人。」而我說,人是人,但人首先是獸。當日本飛機編隊向雪原中已經不是「手裡有沒有寸鐵」而是還有沒有力氣站著往前邁步子的中國人投炸彈,掃機槍時,成批成片的中國災民倒下,當雪原已經變成「血原」,我相信那些在空中的日本兵體內有某種原始的性能被喚醒,某種蠻荒時代的慾望被滿足。人是人,人首先是獸。獸有獸性。
時刻自詡為「硬漢」,但當張涵予飾演的傳教者逃到一所小教堂,慈愛的神父邊幫他包紮邊和他對話,信仰堅定的傳教者眼神已經開始變得迷茫,直至最後迷惑不已地大喊了一句:「既然上帝贏不了魔鬼,那還信他個求!」;當迫不得已的地主老范的女兒自願「賣身」換米,用「再也不見」來換取父女倆人的活路時,老范噙著淚水,仰天長嘆:「我老范辱沒祖先!」;當栓柱沒能在火車上「拴住」自己的倆孩子,毅然跳下火車找孩子,卻把用老婆換來的糧食落在了火車上,他精疲力盡地追著火車,聲嘶力竭地罵了一句:「火車,我日你親娘!」時,我再也忍不住,我緊握著扶手,轉過頭,緊閉雙眼,深呼吸,極力不讓眼淚流出。
整個電影的基調低沉壓抑,對白簡單真實,可我無法忍受在故事發生地域的一座影院的觀眾時不時傳來的零星笑聲,我真的不知道他們看著自己爺爺奶奶們真實經歷過的事在笑什麼?我記得「優酷」做過一組「口述歷史」的視頻,裡面有一段血紅的大字,「當我們民族自己的歷史,只能由別的民族,甚至過去敵對的國家來講述的話,我們就都成為了歷史的罪人。」而最為可悲的是,當我們面對著自己記錄的最真實最悲壯甚至最赤裸裸的歷史時,卻又局外人似的笑出了聲。
一部「虐心」的電影,又讓我敲下了這些「虐心」的文字,我也想大喊一聲,用三個字跟這種低沉的心情做個了斷,然後呼呼大睡進入夢鄉。畢竟,我們今天活得好,老祖宗們也就瞑目了。
這三個字,在高二的時候一篇語文課文里出現過,覺得余秋雨這三個字用的那麼好,那麼貼近「被虐」後的心臟:
我好恨!
⑥ 1942觀後感600字
影片開始,講述者說,1942到底發生過什麼,宋美齡訪美,斯大林格勒戰役,甘地絕食,丘吉爾感冒。出最後一條,其他的進入過教科書,作為文科生,有點印象。可是影片講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飢荒。這個,說實話,即使是文科生,即使標榜自己是文藝女青年,實話說我真不知道。哪怕網上看到過,也是一晃而過,沒有關注過。如果這部影片立意是讓大家知道這段塵封的歷史,那麼馮小剛做的很成功。相信走進電影院看過這片的人都忘不掉。而對於無知者而言,震撼的不僅是逃荒者凄慘遭遇,還有撥開歷史塵埃看到部分真相時的悲哀。當時的蔣氏政府的不作為,信息封鎖,導致了河南死亡300萬人。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本人轟炸中,死在中國軍人的槍口,死在扒火車手腳凍僵掉下來被火車軋死,更有甚者,死在別人鍋里。。。當抽象的數字具化成實在的人物和場景出現在電影中時,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場景讓我忍不住捂耳朵,實在受不了的時候拿手機出來干點別的。講述的這事已經有點讓我接受無能了。
在此背景下,講述了老東家和佃戶一路逃荒的故事。可想而知,個人在這樣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螻蟻。而面對生死攸關的絕境發生著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說折射中國人的人性的事情。少東家先是利用家中糧食欺負花枝,而後立馬又被搶糧的災民殺了,死前還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瞎鹿前一分鍾還是夥同老東家偷洋人記者白修德的驢,後一分鍾就被幾個痞子兵殺死在鍋里了,也許根本無需撈出來,直接被吃了。媳婦剛斷氣,婆婆就抱起孩子趁著人還熱乎讓孩子吃口奶,可後來她和孩子也沒能挨過這場災,瞎鹿要把女兒賣掉給母親買葯,母親死在了日本人槍下,而女兒後來從火車上摔下,估計也難倖存了。一隊國軍在日本人剛剛轟炸完災民後就立馬開始搶車搶糧搶女人,而後日本人第二輪轟炸又來了。蔣介石對災民視而不見,直接導致了災情嚴重死了300萬人,而影片結尾,他也沒保住江山,逃到台灣去了。老東家一家最後只剩下他一人,默默往家的方向走,路上收養了一個小女孩,就是講述者俺娘。她再也不吃肉。。。這個故事裡面,沒有勝者。只有絕境裡面人的掙扎。看的人真心難受。影片裡面的倖存者也非勝者,二十年後,一場更大的飢荒也許他們就躲不過了,而那時,不是只有河南,是整個中國都在哭泣。而坐在電影院的看客們呢,難道就能俯視這塵封的歷史嗎,我想至少我看過之後是感覺悲涼。歷史離我們不遠,每個人都是倖存者。而五十年代末期的那場災難照樣是一半天災一半人禍。那是死亡上千萬,那又是怎樣的場景?誰家沒有一段關於那幾年的悲慘故事?誰又能保證以後不會再有?
同樣的導演,都是災難題材,熟悉的演員陣容。《1942》要比《唐山大地震》切入點深入多了。看完發人深省。難道是一個建國前,一個解放後所以尺度不同?不過就本片的深度,我不得不感慨一句,如今片子審片尺度放寬不少哇。看完片在網上翻看了下影評,一片罵聲。基本都是罵馮小剛怎麼沒膽拍1959。。。或是說他發國難財。這個我不認同。就像當年救狗事件,很多人跳出來說那麼多人還需要救,幹嘛救狗如此命題看似合理實際暴力。我不是憤青。至少現在已經不是了。不想展開1959話題,可是真心希望能多拍些好片,別老拿商業巨片來坑人了。《1942》無疑是好片,至少現在畸形的社會,冷漠的人際,金錢至上的三觀,歷經坎坷卻善於遺忘的中國人,太需要些震撼人心的干貨來提醒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我指的不是那些個建*大業等片,那是廣告宣傳片好不好。《1942》雖然導演某些地方欲說還休,遮遮掩掩,比如人吃人話題。但是能感覺到他想表達的東西很多很有誠意。能讓人看完回家路上還一路思考的,就是好片了。
⑦ 一九四二影評色彩50字
1942觀後感
昨日我們觀看了電影《1942》,電影講述了1942年遭受天災、人禍而民不聊生的河南人逃荒的故事。財主老范家貯存了足夠的糧食,災民們聞訊前來「打劫」,災民人多勢眾,范財主只好先用緩兵之計讓他們進來,又派人去搬兵,計劃敗露後災民一氣之下燒了范家,殺了財主的兒子,老范只能帶著家眷踏上躲災之路。
逃災路上,他的老母親在一次日本飛機殘忍的轟炸中炸死,他的兒媳婦在五天沒吃飯的狀況下產下孩子,結果在極度虛弱中死去,老范之後不得不把寶貝女兒都賣了,換來五升小米。天地間最大的悲痛莫過於此了吧!老范帶著栓柱,抱著剛出生的嬰兒,登上了去陝西的火車。火車上人擠人,栓柱的兩個孩子夜裡被擠下了火車,悲痛不已的栓柱跳下了車去尋找孩子。火車到陝西關口卻被不顧救災沒有良心的軍隊攔下,趕了回去。老范這才發現嬰兒已被自我悟在懷里捂死了。。。。。。漫漫逃荒路上,老范的親人走得一個不剩,悲哀欲絕、萬念俱灰的他拄著拐杖,步履蹣跚地往回走,說是死也要死得離家近點,路上他認一個小女孩作孫女,在荒涼的雪山中,二人搖搖晃晃地走著,在這樣一幅悲涼的畫面中,電影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