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芙蓉鎮》這個電影你覺得怎麼樣
根據古華同名小說改編。
芙蓉鎮,山清水秀,民風淳樸。人稱"芙蓉仙子"的胡玉音跟丈夫黎佳佳起早摸黑,以賣米豆腐為生。胡玉音長得漂亮,待客熱情,桂桂心地善良,忠厚老實,小兩口的生意很紅火。夫妻倆用幾年來省吃儉用攢下的錢蓋起了新房。落成之日,鎮黨支部黎滿庚,南下老幹部、糧站主任谷燕山和鄉親們都來祝賀。不久,"四清"運動開始了,國營飲食店經理李國香當上了工作組組長,依靠鎮上的"土改根子"二流子王秋赦大抓階級斗爭。胡玉音被打成了"新富農",新屋被沒收,桂桂也被逼自殺。自幼與胡玉音一起長大,情如兄妹的黎滿庚,此時因沒有劃清"階級界限"而被降職。谷燕山也因曾賣給胡玉音碎米受到牽連而被撤職。在接踵而來的"文化大革命"中,王秋赦又成為運動骨幹,當上了鎮黨支部書記。美麗的芙蓉鎮被攪得黑暗恐怖。胡玉音在3年漫長的掃街生活中,與右派分子、原地區歌舞團編導、人稱"癲子"的秦書田同病相憐,兩個被扭曲的靈魂、兩顆早已乾枯的心靈終於撞出了火花,他們相愛了。真摯的愛情給他們暗淡的生活帶來了希望、增添了色彩。然而,厄運又一次降臨,秦書田被判刑10年,胡玉音也被判3年,因懷孕監外執行。寒冬臘月,大雪紛飛,胡玉音因難產險些喪生,谷燕山攔下軍車將她送到部隊醫院……冬去春來,胡玉音母子終於盼到了秦書田的歸來,米豆腐攤前又熱鬧起來了...
芙蓉鎮》這片兒借來了大半年,一直躺在角落裡。那時看《讓子彈飛》對姜文的爺們味很是著迷,所以想看《芙蓉鎮》這部老片,之後又總沒沖動看。我對於人生的苦難史大致能避則避,戰爭,清洗,人在大環境下變成了不知何日死悲哀的螻蟻,好好的人生受盡了摧殘,讓神經不夠粗壯的我產生了一種不適感。但並非所有這種題材都被我拒之門外,影片要表現什麼旨意,用怎麼樣的拍攝手錶現它,這其中的微妙屬於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有時很難說清在別人眼中差不多同一類型的片子,為何我一部愛之,一部避之。另外,因為是國內片,首先就不以為然。可怨不得我,國產片的做作,庸俗,虛妄,形式大於內容,或是永遠的民族主義鄉土情結和小人物總是悲慘沉重的一生。太不合口味了我不愛看。當然千里挑一還能挑出幾部不錯的。但,經典的,有嗎?
可是,上個周末把這部86年拍的《芙蓉鎮》看完之後,我必須在這里嘮叨幾句,迄今為止,終於看到一部top1的國產經典片。25年之後看來心中滿懷崇敬,是一部百年之後也不會遜色的影片,所謂經典,就是它的普世價值和藝術光輝要穿的透時光的隧道,溫暖到後人的心中。
⑶ 《芙蓉鎮》讀後感
我認真用心靈懇讀了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古華先生一九八零年七八月間參加中國作協文學講習所第五期學習班時所寫的習作――十六萬字的長篇小說《芙蓉鎮》,這是他在老家湖南的五嶺山區一個林場寫的,用了不到一個月,可謂一氣呵成,真乃天成之作。
首先,我嘆服古華先生對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雖然作品的人物不多,只有短短的十六萬字,但作者卻為我們奉獻上了一個個鮮活的具有時代特點和人物本來面目的個性真實的戲劇人物,他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真實地反映人性丑惡和美好的一面。文藝作品特別是戲劇和小說,它們是以刻畫、塑造人物為主要功用的,塑造典型人物是小說的最終目的和主要的內容,敘事狀物都是為著塑造人物的。塑造人物是小說創作的根本!小說的一切內容和故事都是圍繞著刻畫人物而展開的。從這一點上來說,古華先生對人物思想、性格、內心世界、形象地刻畫和描寫是非常成功的,他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把握是相當准確、深刻、入木三分的。
第二,讀這部小說使我又看到了一個田園牧歌式的沈從文。他的作品的文字、語言、風格、景物描寫是那樣美!三湘的作家總是能對帶有南方邊地的風土人情、世俗圖畫做出細微的田園牧歌式的描寫,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正如作者自序中所說「唱一曲嚴峻的鄉村牧歌」。作品的山川景物、風土民情、世俗場景、南國風物躍然紙上。
第三,他那生動、幽默、風趣、形象、豐富、極具地方特點色彩的語言、鄉間俚語真是恰到好處,令人贊嘆不已!他的那種語言風格和感人的話語值得我們學習。
第四,本書的思想性值得我深思,給我啟發。作者對人生、人性和社會發展的思考令人震撼、震驚!讀書就是要多動腦筋,多思考,正如作者自己所說:「看世界因作者而不同,讀作品因讀者而不同。」讓我們在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中見仁見智吧!
⑷ 800字影評 芙蓉鎮 特洛伊木馬 海角七號 選一個
「留下來,或者我跟你走。」他這么說。
「請原諒我的愛,訴說的太緩慢。」他這么唱。
幾乎所有的故事,都會有段愛情。
他的告白太過盛大,讓我覺得虛假。可是愛情從來不會被嫌棄太過虛假。
於是我還是好想說,他們活得,有多真誠。
關於他。他的吉他被他摔斷的那一刻,他罵「操你的台北」。我們知道,生活中總有那麼些瑣碎的鬱郁不得志。
關於她。她本該期待著成為一個模特,卻突然被推到一個尷尬的位置上,一團亂的自己去監督一個一團亂的樂團。我們知道,生活總是不容易順遂心意的。
關於他。他曾經是英勇無敵隨時會犧牲性命的迅雷小組隊員,後來受傷回歸成為守本分的警察,可是他的妻子早就離開,只能在喝醉的時候提及,只能放在心臟深處安靜想念。我們知道,失去其實不值一提,只有思念深入骨髓天長地久。
關於她。小小年紀的女孩。有著美好的面容。偶爾顯得任性調皮對世界滿不在乎。可是那顆過早懂事的心,在某些時刻顯得多善良。我們知道,對待這個世界,並不需要對抗的方式。
關於他。愛著屬於別人的女人。熟悉青蛙的交配方式。我們知道,一夫一妻制,當然也有它受追捧的理由;忠貞與地久天長也值得被推崇。但是偶爾也有人,讓我們覺得其實除了愛與守護,其他都沒那麼重要。
關於她。對世界似乎看得過於清晰。有一顆被認定已經死去的心。但是依舊有故事讓她渾身顫抖。我們知道,其實活著,並不需要那麼多的理性與是非分明。我們可以迷糊,但是請幸福一點。
關於他。勤勤懇懇的客家人。一開始的惹人厭煩,到最後的被認可和獲得的愛。其實這樣的愛,平淡、隱忍卻更真實。我們知道,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其實都是有意義的。
還有他。心懷夢想不放棄的老人家。也許活到蒼老,所以才對夢想堅持得更加義無反顧。那麼多次我都覺得是時候該放棄了。可是他始終堅信他是一塊國寶,就是應該到舞台上發光發熱的。當你遇到這么一個倔老頭的時候,你能有什麼辦法呢?那就只能騰出兩只手,給他最熱烈的掌聲吧。我們知道,生活中總還是有些人有些事,讓我們無可奈何卻受到鼓舞。
好吧,其實還有很多人。
當中島孝介安靜地拍下友子的側臉的時候,我想說那個男人身上有一股異樣深沉的魅力。
老人家有一個孫子,一直堅定地支持著他的爺爺,也相信他爺爺就應該是舞台上的發光體。
失去老婆的代表,愛著他的家鄉,愛著他的兒子,以及擁有一段延續的平淡的牽手愛情。
還有另一段深遠故事的主角,當年華老去的時候,坐在院子里,天暗下來,一轉身是七封情書和一輩子的思念。顫抖的雙手,也只能在時光和現實面前顫抖而已。
這個故事,包含了太多人。憤世嫉俗,到平安喜樂。也只是一個過程而已。我們當然知道,生活並沒有這么容易和簡單。但是我們也要相信,總有這么一種可能。
細細道來就是這么瑣碎的敘述,才發現生活如此值得被訴說。
被電影感染,是因為它太真誠。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瑣碎生活。
但是也許應該瑣碎得更真誠一些。
p.s.其實我覺得憤世嫉俗的阿嘉更有逼人的英氣,被幸福圓潤了輪廓的他也就是一個普通的,眉目溫和的男子。可是對於生活而言,這並沒有什麼不好。
⑸ 500字讀後感《芙蓉鎮》
讀《芙蓉鎮》有感
古華的一部《芙蓉鎮》,便是十年浩劫前後的聚焦鏡。
我並不了解這個時代,但我覺得自己有必要去窺看一下父輩經歷過的動盪時刻。那是上一代中國人如何也抹不掉、刮不去的烙印,數不清的人都在這個時代中承受著苦難,或是在一切歸於平靜後暗自神傷。
如作者在全文開頭的自序:「唱一曲嚴峻的鄉村牧歌。」是的,歲月如歌,但那個回盪著精神沖擊的歲月該是一首如何的曲子呢?作者將各段迥然不同的旋律編在這幾個人身上:
堅強敏慧但紅顏命薄的「芙蓉姐」胡玉音,相信勞動致富、木訥寡言的屠戶黎桂桂,因為自身難保而背叛自己、背叛胡玉音的大隊書記黎滿庚,對現實無可奈何、只有「醉眼看世情」的北方大兵谷燕山,裝瘋賣傻卻從未懷疑真理必勝的「秦癲子」秦書田,心狠手辣甚至有點心理變態的「運動闖將」李國香,好吃懶做、甘心當流氓無產者的「運動根子」王秋赦。
這些名字都被作者賦予了極為濃厚的人格影響力,讓人不禁聯想到他們的真實存在,可謂塑造得有血有肉。這些身份各異的角色,在芙蓉鎮這個曾經秀麗的鄉村裡,奏出了一曲富有味道卻充滿血淚的嚴峻樂章。
同時,《芙蓉鎮》的鄉村風情畫也是值得稱道之處。閱歷豐富的作者把自己生活中所諳熟的南方鄉村,濃縮進這部描寫文革的小說里,把風雲色變的政治寄寓於風俗民情圖畫,借命運多桀的人物演繹出鄉鎮生活的變遷,力求刻畫出南國鄉村的生活色彩和生活情調。
《芙蓉鎮》的結構自有其特別之處。作者將全文分成四章,其中每章七個小節:1963年的「山鎮風俗畫」,交代了時代背景與人物性格;1964年的「山鎮人啊」,文革即將展開,芙蓉鎮一派山雨欲來之勢;1969年的「街巷深處」,描寫了文革之中芙蓉鎮的改頭換臉;1979年的「今春民情」,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雨過天晴,好人終有好報。結構編排犬牙交錯,經緯編織,但亦渾然一體,有條不紊。
不堪回首的十年浩劫,是中國史上又一次對文化、對知識盲目的踐踏,多少作家學者,多少正人義士,受到精神及至肉體上的迫害。值得慶幸的是,還有一部《芙蓉鎮》,具備了歷史的批判力和文學的影響力,將這個動盪的年代娓娓道來,留給對新一代中國人的警鍾和鞭策。
本文章轉載自:http://www.yuwen08.cn/yue/2009/0222/article_5446.html
⑹ 如何評價《芙蓉鎮》這部電影
是的,《芙蓉鎮》是一部灰色的影片,同時,因了這灰色保持了難得的美麗與優雅,它也成為一部內容與形式俱佳的經典之作。純粹的人性貫穿全片,放射著耀目的光芒,抵抗著那個灰色的年代。樂觀與絕望,欣喜與悲傷,平靜與混亂,真實與虛假,在片中一一對照又一一平衡。
這樣的《芙蓉鎮》,所造就的轟動與成功,幾乎是必然的——謝晉最後一部「傷痕」巨片,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創作力量,在電影票幾毛錢的年代輕取過億票房,甚至創下內地影片在香港最高票房紀錄。
幾番運動幾番秋:
一個幽靈一般的聲音
「活下去!像牲口一樣地活下去!」
始終記得的,是這一句驚心動魄的台詞。是怎樣的年代,才會有這樣沉重的擔待?是怎樣的人性,才造就了這樣堅忍的信念?年輕一代在這樣的情節面前,也許會目瞪口呆,但那麼陌生、那麼遙遠的事情,其實離我們不過三十來年!《芙蓉鎮》扯開的,就是這一段塵封的記憶,那一道歷史烙下的痕跡。
故事從1963年開始,到1976年結束。這中間「四清」、「文化大革命」,幾番運動幾番秋。「芙蓉姐子」胡玉音從個體致富典型,到失去一切的「富農婆」,再到「非法同居」的「黑夫妻」、監外執行的勞改犯,最後重新回到米豆腐攤前。王秋赦從一個好吃懶做的「二流子」,到「運動根子」,再到黨支書甚至鎮長,最後一個跟頭栽下來,成了真正的瘋子。就連芙蓉鎮,街上一度貼滿了同一規格、同一號字體的標語、對聯,街容「革命化」,人際關系亦「革命化」,但最後還是回到13年前乾乾凈凈的模樣。
米豆腐攤熱鬧如初,人們兜兜轉轉,歷史彷彿又回到了原點,13年的光陰也恍如黃粱一夢。然而,只須望一眼華發早生,便知道這13年畢竟不是一場夢。烏雲遮天終又散,芙蓉花謝重又開,連瘋子王秋赦還在敲著他的破鑼,幽靈一般徘徊在芙蓉鎮,聲音凄涼地喊著:「運動了,運動了——」、「千萬不要忘記啊——」這聲音,在《芙蓉鎮》身後19年,也一直回響在每個中國人耳邊。
⑺ 芙蓉鎮 觀後感
「天亮了,鬼就不出來了」,在一個人像鬼,鬼似人得時代,天亮了也未必有用,推薦一部電影,芙蓉鎮。這是姜文早期的一部電影,故事是從一個買豆腐的芙蓉姐開始的——胡玉音,一個從小出生在一個妓女家庭的舊時代女人,但是在他身上去另外多了比同時代普通人的商業精神,當然是導演的可以安排,但是也許是那個時代的很多數中的一個,所以在聚光燈下才顯得那麼真實,那麼的感人肺腑。文化大革命是這個故事的背景,在那樣的一個「階級斗爭」成為「時尚」的社會,似乎多一點生存智慧都是罪過,多一點文化都是累贅(秦書田),故事的主人公正是因為多這一點,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當成「運動」的對象,才有了故事的悲劇。
姜文的這部電影,沒有太多的做作因素,整部電影的節奏不緊不慢,很多情節似乎可以預料到後面的故事,但是結果預料的又不是那麼的准確,也許這就是那個時代的生活。在一個動盪不安,社會結構還沒有定型的社會,一個的「預期」似乎都是多餘的。誰能夠知道一個看起來貌似傻乎乎的王敦秋成了明天的「王支書」?誰又能知道一個聞名全鎮的「芙蓉姐」會變成明天掃街道的呢?更有誰能夠知道當年風光不得了的李國香也會成為「破鞋李國香」呢?……太多的不確定,太多的變化,太多的運動。我很欣賞秦書田的一句話,「這是好事,不管紅夫妻黑夫妻,只要是夫妻就行了」。他看清了那個世道,看清了運動的真諦,他才是真正的生活智慧者!這樣安排是導演可以安排的,在結尾就得到了驗證,當從人變成鬼的王支書再次來到芙蓉姐的豆腐攤時候,他還是施捨給這位「靠運動生存的人」一碗米豆腐,為什麼?因為他們不知道明天運動會不會真的到來。
「今天你幸福了嗎?」這是白岩松先生的一本書名,我不知道裡面的內容寫得是什麼,但是我們可以借這個名字來向我們自己的內心反省,我幸福了嗎?也許和電影里的他們中的任何一個相比,我們真的很幸福了。
我不能保證我的答案能夠說服所有人同意,但是應該有一個不錯的支持率,答案是我們還不幸福。我們生活的現代也許只是昨天的一個延續。那又是為什麼呢?
昨天的時代「完了」,但是我們的時代「還沒完」!當谷燕山在一個黑夜呼喊時候,我的內心也在呼喊,他的時代是完了,我們時代正是他們「完了」換來的。而我們還沒完!他的呼喊似乎又在耳邊響起,因為黑夜的安靜使得他的呼喊更加振聾發聵。
當我們看見摔倒的老年人不敢去扶她時候;當我們多家財富很大一部分都准備向海外轉移時;當人民的血汗錢被那些貪官無情的竊走時;當我們的道德和良心一次次被質問時;當我們的法律在權貴面前顯得蒼白無力時;當……我們幸福了嗎?我們也許在為另一個地方在掃街道。
在一個個事實的面前也許最後的生存方式的秦書田,「活下去,好好活下去」「掃街道其實也是一種生活,於是歡歌起舞」「紅夫妻黑夫妻,是夫妻就行」,是的,這就是生活,好死不如賴活著。
我知道很多人看完這部電影,大部分是義憤填膺的,大部分是說「文化大革命」是多麼的悲催的,多麼的草菅人命!我想這不是導演的本意。這部電影的好是在引起我們反思當下,反思是引起我們思考,思考當今的問題,每個人又每個人人的思考視角,作為我們一個老百姓,應當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盡量能夠做出適當的改變,改變自己也行,改變壞境更好,總之,選擇最佳的生存方式。
⑻ 芙蓉鎮讀後感
《芙蓉鎮》,1981年11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初版, 並獲得第一屆茅盾文學獎。本書是古華的代表作。作者把自己二十幾年來所熟悉的南方鄉村裡的人和事,囊括、濃縮進本書里,寓政治風雲於風俗民情圖畫,借人物命運演鄉鎮生活變遷,力求寫出南國鄉村的生活色彩和生活情調。作品內涵豐富,囊括了作者二 芙蓉鎮夜景十幾年來對社會、對人生的觀察、思考與認識,濃縮進作者對鄉里鄉親鄉鎮濃厚的愛戀情懷。而且,作者從生活的春雨秋霜、峽谷溝壑中走來,為我們獻上了一幅寓政治風雲於世態民情的風俗畫、一曲哀婉而又嚴酷的山鄉民歌。小說描寫了1963—1979年間我國湘南農村的社會風情,揭露了左傾思潮的危害,歌頌了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的勝利。當三年困難時期結束,農村經濟開始復甦時,胡玉音在糧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隊書記黎滿庚支持下,在鎮上擺起了米豆腐攤子,生意興隆。1964年春她用積攢的錢蓋了一座樓屋,落成時正值「四清」開始,就被「政治闖將」李國香和「運動根子」王秋赦作為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罪證查封,胡玉音被打成「新富農」,丈夫黎桂桂自殺,黎滿庚撤職,谷燕山被停職反省。接著「文革」開始,胡玉音更飽受屈辱,絕望中她得到外表自輕自踐而內心純潔正直的「右派」秦書田的同情,兩人結為「黑鬼夫妻」,秦書田因此被判勞改,胡玉音管制勞動。冬天一個夜晚,胡玉音分娩難產,谷燕山截車送她到醫院,剖腹產了個胖小子。三中全會後,胡玉音摘掉了「富農」帽子,秦書田摘掉了「右派」和「壞分子」帽子回到了芙蓉鎮,黎滿庚恢復了職務,谷燕山當了鎮長,生活又回到了正軌。而李國香搖身一變,又控訴極左路線把她「打成」了破鞋,並與省里一位中年喪妻的負責幹部結了婚。王秋赦發了瘋,每天在街上游盪,凄涼地喊著「階級斗爭,一抓就靈」,成為一個可悲可嘆的時代的尾音。 小說中的芙蓉鎮原型是坐落在湖南省郴州市嘉禾縣的塘村鎮。 塘村鎮以前叫芙蓉鎮,范圍包括今天的嘉禾縣車頭鎮。塘村鎮離縣城有三十里路,中間隔有一條河,也就是舂陵江,本地人叫麻地河或鍾水。小說中的芙蓉鎮離縣城也有三十里路,中間也隔有一條河,顯然,古華對小說中芙蓉鎮中的地理環境的描寫,就是對塘村鎮的描寫。
⑼ 求芙蓉鎮觀後感,快快快!
在老師的介紹下,我看完了一部老電影,是由謝晉導演主導,劉曉慶和姜文主演的一部有關文化大革命的片子。看得出劉曉慶年輕的時候很漂亮,姜文演的更是沒的說,能曲能伸,大丈夫也,我一直比較喜歡他的演戲風格,還有他導演的電影。這部片讓不愛看老片的我感覺到很震撼!從中,我們可以觀察人性,在面對生與死的考驗的時候,展現出的百態千姿。 故事講述的是從60年代到70年代之間發生在一個叫做芙蓉鎮的小鎮的故事,期間正好跨越了一次又一次的土地改革還有文化大革命,在山清水秀、民風淳樸的芙蓉鎮,人稱「芙蓉仙子」的胡玉音跟丈夫黎桂桂開了一個豆腐坊,以賣米豆腐為生。胡玉音美麗大方,待客熱情,黎桂桂心地善良,忠厚老實,因此小兩口的生意很紅火。經過幾年起早摸黑的勞作,夫妻倆用省吃儉用攢下的錢蓋起了新房。落成之日,鎮黨支部書記黎滿庚,南下老幹部、糧站主任谷燕山和鄉親們都來祝賀。可這一切卻引起了國營飲食店的女經理李國香的嫉妒。 不久,「四清」運動開始了,李國香當上了工作組長,一直對胡玉音垂涎三尺的「土改根子」二流子王秋赦成了運動的「積極」人物,他們二人狼狽為奸,大抓階級斗爭。結果胡玉音家被劃成「新富農」,新屋被查封,黎桂桂也被逼自殺了。曾幫助過他們的黎滿庚和谷燕山都受了牽連,黎滿庚是因為自幼與胡玉音青梅竹馬,早年為服從組織要求而與胡玉音分手,這時被認定為階級界線不清而降職。而谷燕山的問題則是因為曾賣給胡玉音碎米,因而也被撤職了。在接踵而來的「文化大革命」中,王秋赦又成為運動骨幹,當上了鎮黨支部書記,而李國香卻被趕下台,昔日以打擊別人為樂的她脖子上掛了破鞋遊街,也嘗到了受侮辱的滋味。芙蓉鎮籠罩在恐怖當中。 胡玉音成了富農寡婆後,處處受欺凌。在「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被命令每天和「右派分子」、原地區歌舞團編導,人稱「秦癲子」的秦書田一起掃大街,秦書田給了胡玉音以真誠的關懷和幫助,同病相憐的兩個人逐漸產生了感情,並不顧一切地相愛了。而此時李國香的問題忽然得到解決,她身兼數職,又恢復了從前威風顯赫的嘴臉。胡玉音懷孕後,秦書田請求王秋赦批准他們登記結婚,不料因此惹惱了李國香,厄運又一次降臨,秦書田被判刑10年,胡玉音也被判刑3年,因懷孕而監外執行。從此,胡玉音更是忍受屈辱,掙扎求生。寒冬臘月,大雪紛飛,她因難產而險些喪生,多虧谷燕山攔下一輛軍車,將她送到部隊醫院,才救了母子二人的性命。冬去春來,歷史又一次發生了逆轉,動亂的年代終於結束。秦書田和胡玉音得到徹底平反,一家三口終於團圓了。他們開辦了胡記米豆腐店,直起腰桿開始了新生活,米豆腐攤前興隆如初了。李國香又高升了,而這時運動分子王秋赦已經變成了瘋子,他敲著破鑼,終日嘶啞著嗓子叫嚷:「運動了,運動了…… 《芙蓉鎮》,它以一個小鎮上幾個普通人物在「文革」前後十幾年裡命運的變化,從他們的個性不同程度的被扭曲、被異化,向人們展示了小人物在社會變革大潮中的踉蹌足跡,以此來探討極左思想的淵源,來反思民族的歷史。由於《芙蓉鎮》刻畫了「文革」的動亂歲月,在當時曾引起很大爭議,但謝晉力排眾議,完成了這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推動了思想解放和對動亂歲月的思考,並用藝術的形式向世人宣告了動亂歲月的終結。
⑽ 電影(芙蓉鎮)的 觀後感 150字~200字 謝謝
這是我喜歡的電影,我喜歡它,勝過《活著》和《藍風箏》。
我深以為,在任何情況下,人都不應該放棄某些價值,例如對智慧的渴望,對良知的守護,和最重要的,對趣味的追求;而且,良知和樂趣,也不是此消彼長的關系。
「倒霉蛋」式的敘事,以及由此反映的生活態度,自我屏蔽(或者說放棄)了那些原本可能屬於自己的樂趣和美好,它其實間接承認,個人完完全全處於被支配的境地。
年代固然是灰色的,環境固然是苦難的,但人的生活並不應該由此而變得逆來順受,即使不進行激烈的抗爭,也可以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更加有趣(更不用說這樣能減少親人朋友的擔心,甚至給他們帶來希冀和歡樂),這完全是生活態度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