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耶穌會怎麼做》WWJD
「耶穌會怎麼做?」這是美國牧師查爾斯�6�1謝爾登在《追隨他的腳步》一書中向基督徒提出的一個挑戰,對一代代基督徒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果你看到T恤衫上印著WWJD,就是這個意思。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追隨他的腳步》的現代版、濃縮版、影視版,講述了一位遭遇苦難信心消沉的牧師、一位房地產公司老闆、一位報紙主編、一位很有潛力的年輕歌手……,被一位偶然來到小鎮的流浪漢和他那句「想一想,如果換作是耶穌,耶穌會怎麼做?」的話所震動,使他們重新思考人生、重建信心,行動起來拯救教堂、拯救小鎮…… 電影情節並不復雜也不算驚心動魄,但看完以後,讓人心中挺有觸動的——一個人、一個家、一個公司、一份報紙、一所教會、一個小鎮……有了信、望、愛,真的不再一樣! 這部《耶穌會怎麼做?》的電影,網路一下可以在網上找到。
2. 《基督會怎麼做》電影
一個歌手,一個報紙編輯,一個富有的慈善家,和一個失去信念的牧師,四個毫無關聯的陌生人,用禱告《基督會怎麼做》,而命運中轉,這是命運機遇的課題,但是有共鳴,但是思維方向也是千差萬別的。
3. 基督會怎麼做電影BD高清完整版
基督再臨_hd.mp4
<div class="thunder-wrap" data-link="
4. 基督會怎麼做 簡介
如果不是上帝造的,你說是眾生的業力所惑,我不曉得你說的意思,我想問你幾個問題,對照《聖經》看看你內心的渴求是不是天國?眾生能力的源頭是哪裡?一切一切的原因是什麼?必須有一位自發力量的,所有的都由他而出,包括你在這里看屏幕都是因為他!這就是神!沒有哪是不需要他的!實在不信,你再看《聖經》,誰有能力說出預言幾千以後的事呢?你行你來試試,驕傲的人那,你連死後去哪都不能知道,你憑什麼來說沒有神呢?你的理論靠的是什麼,難道是科學嗎?要知道那是神,神需要符合科學嗎?不要否定,你只是一個不知道有沒有神的人而已,何苦這樣自以為是呢?
5. <<基督歸來>>觀後感誰有啊!!!!!!!!
襁褓里的彌賽亞是那樣脆弱,脆弱到沒有絲毫的抵抗力。故此,出生未必就能夠代表救贖,甚至連救贖之路的起點也算不上。 ——題記 西方泛濫的基督教文化孕育了西方人大同小異的價值觀,信仰與救贖在他們的眼中是無比神聖的。這種價值觀也使得西方電影中對於基督文化的描繪與渲染此起彼伏,著墨頗多。這其中既有擁護的一方,也有顛覆的一派,往往影片一出,便會分化出來兩個對立的集團,針鋒相對。這部《基督再臨》也是打著宗教電影的旗號迎面而來,前期的噱頭確實非常吸引人,然而電影本身卻並不如宣傳出色,基本上這是一部只看預告片和海報就已經足夠的電影。 影片的故事基本上遵循了《聖經》中末世審判的大框框,只在時間上挪到了現代,並且一些細微之處做了些許情節的修改,以增強戲劇效果,除此之外,這已然就是一部拙劣的「偽宗教片」。之所以說它連拙劣的宗教片都算不上,是因為《基督再臨》只不過是打了一下宗教電影的幌子,借了一個耶穌基督的殼子,戴了一頂末日審判的帽子,從其整體的風格與情節來看,這宛然是一部雜糅的電影——宗教片的題旨、西部片的置景、僵屍片的套路,外加一點點科幻片的特技。 《基督再臨》試圖想要表達出的主線有兩條,一條是末日審判來臨之後,身為審判者的天使與上帝之間的矛盾沖突;另一條是在面臨審判時,人類一方所做出的無畏的抵抗。這兩條主線都圍繞著「救世主」這一核心主旨展開,在影片中,救世主大部分時間都躲在娘胎里,只於末尾在襁褓里經受了一場還算激烈的戰斗。從這個角度來說,兩條主線又與「救世主」的核心出現了一定的背離。天使一邊,主張保護人類的米迦勒(米迦勒是神話中的天使長。在基督教的繪畫與雕塑中,米迦勒經常以金色長發、手持紅色十字架或紅色十字形劍與巨龍搏鬥或者立於龍身上的少年形象出現,這里的巨龍就是撒旦。)違背了上帝吩咐下來的審判旨意,私自降臨人間,並且自斷雙翅,以求保護人類文明的新希望——彌賽亞。這個形象的塑造本身比較失敗,儼然成為了另一個「終結者」。從從天而降的出場形式到冷酷至極的外表,再到保護彌賽亞的使命,都是終結者的作風。人類一邊,由於影片中設置了許多不必要的煽情,用大量乏味的對話來填補劇情單薄的弊病,使整部電影的節奏出現了嚴重的失衡。在激烈的動作與無謂的煽情之間搖擺不定,進退失據。 如果把這個題材拍成一部大片,也許還可以有足夠的勁爆性可言,然而這樣一部算不上大製作的偽宗教片在失去大場面的前提下,就必然的要轉向另外的道路了。《基督再臨》就向著西部片與僵屍片的方向無限的靠攏了。從置景來講,西部的荒漠上,一座類似於「龍門客棧」的小餐館獨身鎖居,四維是一片廣袤的戈壁。從劇情來講,天使率領的審判軍不是別人,正是一個個滿口獠牙、眼球猩紅的僵屍,屬於無腦型的智障團體。這兩個部分直接決定了本片模稜兩可的類型特徵,再加上之前借來的宗教題材,混搭的弊病盡顯無疑。如果用文法上的語病來定義的話,這部電影最大的毛病就是「類型雜糅」。 在救世主與末日題材已經快要被用爛的今天,《基督再臨》已經全然沒有了什麼值得誇耀的選材優勢,更何況這部電影又是沒有什麼新意的照搬,在如此冷淡的檔期內上映,似乎也註定了這部冷淡的電影要冷冷淡淡的收場。 背景音樂耶穌來一次還不夠,還要再來一次?!貌似是DIABLO中的原罪之戰啊,天堂和地獄在人間開打了!!人類不能光看熱鬧,還得繼承和稀泥的光榮傳統,再當一次炮灰。有啥大不了啊,再不成就來個玉石俱焚,把那千八百顆核彈頭拿出來用用。看看是天使的超能力冷兵器厲害,還是咱這原子能厲 《基督再臨》:宗教外衣下的類型電影拼貼 宗教題材的電影由於涉及到信仰問題,很容易引起爭議,梅爾.吉布森的《耶穌受難記》就是一個例子。在西方,對於篤信宗教的人而言,「末日審判」就像一枚懸在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很多人是既信且畏的,因此在電影中,「末日審判」經常以各種形式和面貌出現,而《基督再臨》則是在「末日審判」這一宗教故事框架之下進行的一次類型電影的糅合,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看起來似曾相識,什麼都有。 與英文片名相比,本片的中文譯名更貼切一些。在西方宗教中,化身為人的神,被稱為「基督」,也就是救世主,因此片中最後出生的那個嬰兒就意味著救世主再次降臨人世,化解了災難。個人覺得把握住這一點比較重要,因為這恐怕是使人對這部電影產生興趣的一個基礎,否則很容易對影片類型化的風格和簡單的故事脈絡產生厭倦。在宗教故事中,上帝為了懲罰人類的罪惡而以洪水淹沒了世界,唯獨剩下諾亞方舟上的物種,給人類和世界留下了繁衍生息的希望,這是上帝第一次懲罰人類,很多人相信由於人類的貪欲和罪惡,上帝還會第二次懲罰人類,而這就是「末日審判」,這第二次懲罰會發生在什麼時候,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就是電影中很多「末日審判」故事由來,本片顯然也是套用了這個宗教教義。 名不見經傳的導演斯科特.斯圖瓦特也相當坦誠,他說《基督再臨》不是他最想拍的電影,但是必須要去拍,因為它能考驗一個導演的全面掌控能力,很明顯導演在很大程度上是抱著學習和鍛煉的目的來拍攝本片的,所以當本片呈現到我們面前時,就有了很多熟悉的場景和橋段,這絕對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宗教片,在這部電影中動作、恐怖、魔幻等多種元素一起出現,雖不能振奮人心,但卻能叫人會心一笑。 守護人類的大天使米迦勒(Michael)為保護人類的最後希望而不惜自斷羽翼,化身為凡人。這個人物的設置沿用了好萊塢慣用的孤單英雄的套路,很有點「終結者」施瓦辛格的風范,冷峻而武力超群,並且使用的是火力威猛的現代兵器。他的出現以及後來率眾和「魔鬼兵團」的火並、和另一位天使加百列(Gabriel)的決斗,讓本片看起來更像一部純種的動作片。《基督再臨》的大部分場景都設置在荒漠之中,公路邊上的一座小服務站之內,這時就凸顯出西部公路片的特徵了。眾人被困在服務站之內,面對的是被以懲罰者面目出現的天使加百利所駕馭的看起來像僵屍的魔鬼兵團的圍困和攻擊,而故事發展到這一步時,影片又像一部僵屍片或者是怪物片。大漠之中,孤店之內,一個帶頭大哥(米迦勒)帶領著一群惶惑不安的人,面對怪物的圍困,這群人之中有懦弱自私也有捨生取義,所有的場景和情節都在之前的電影中演繹了無數次,因此看起來並無新意。 故事很簡單,甚至有些乏味,唯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對宗教故事的異化和解讀。在諾亞方舟中上帝懲罰人類用的是水,那麼在尚未到來的末日審判中是以什麼方式懲罰人類呢?很多人相信是火,在宗教中也的確有這種說法,因此片中那個邪惡的「魔鬼老婦人」說出了「大火將燒毀所有的人」的台詞。人們常說:當上帝關閉了所有門的時候,他必為你留一扇窗戶。在諾亞方舟的故事中,上帝在用洪水懲罰全人類的同時,卻以諾亞方舟的形式保全了部分善良的人類和其他物種。《基督再臨》就是在這一宗教理論下演繹了整個故事,天使加百列行使的就是上帝懲罰人類的指令,而米迦勒則是上帝「特意」為人類保留的那扇門。在宗教故事中,實際上是加百列和上帝有分歧而被貶入了大天界,在本片中和上帝有「分歧」的則是米迦勒,到了最後影片又暗示了其實是加百列背離了上帝的旨意,而米迦勒是看起來背叛了上帝實際則是真正遵行上帝的意旨,這又與宗教原故事實現了吻合。 影片的主旨在於說明上帝真正目的不是懲罰人類,而是要在這個懲罰過程中叫人類自我反思自我救贖,摒棄不義,遵行善道。雖然影片中當嬰兒出生之後出現了眾魔退避的場景,但是這個救世主在某種程度上只具有象徵意義,真正的救世主其實是人類自己,因此Jeep以及死去的Bob、Audrey、Kyle、Percy等人身上的存在的善和義,正是很多宗教中一直宣揚的精神,而反映到本片中,這種精神也是實行「末日審判」的上帝所要從人類身上搜尋的精神,當這種有價值的東西被發掘出來之後,人類也就得到了救贖,最後米迦勒對加百列所說的「你只是遵照上帝的旨意去做,而我則知道他需要什麼」這句話點出了影片的這個主題。 相信對於喜歡宗教故事的人而言,本片於動作、奇幻、恐怖等強烈的商業元素之中也能咀嚼出一些味道,而對於對宗教故事不感興趣的人,本片就是商業類型片的堆砌和拼貼,只是利用了宗教故事的外衣而已。
6. 基督會怎麼做
樓主必須的注意了! 基督教的教義有問題的,樓主你可以網路看看:《聖經》的不雅內容被投訴
——————
宇宙根本不可能由某神的一神之力而創造,宇宙乃是由於眾生的業力所惑,眾緣所成。從這看來,佛教的確承認上帝的存在,但卻不相信上帝是宇宙的創造主。至於哲學上的上帝,根本是出於推想的假設,是一種假定的觀念,並非實證的現量,所以,佛教不會相信它們的存在。也許有些神教要說:上帝有懲惡賞善的權威,佛教徒就不怕上帝嗎?是的,因為佛教徒根本不崇拜上帝,當然也不會怕上帝。佛教徒相信,三界之內的一切善神,包括上帝──二十八個層次的天主在內,他們都會信奉佛法,而擁護佛法;佛教看他們,好像軍事機關的職員看守門的衛兵,衛兵有權能執行門禁的出入,陰謀的壞人,衛兵是要管的,是要盤問的,至於規規矩矩的機關人員,豈會駭怕衛兵呢?
佛教不以為上帝有創造萬物的能力,也不承認上帝有主宰眾生禍福的權威。佛教看上帝,也只是六道眾生之一,不過由於他們過去世中所修的福報,而使他們生在天上享樂罷了。縱然上帝會參與人間的禍福事業,那也是由於人類自身業力所感而來。所謂『自助而後人助』,所謂『自侮而後人侮』,就是這個道理。
摘自《正信的佛教》
——————
基督教歷史上做了那麼多荒唐迷信、愚昧的事情,什麼地心說、上帝造人、發動了那麼多戰爭,甚至拿自己的兒子獻祭,這樣的宗教怎麼能讓人信服。這是事實。告訴他你可以看看佛教經典,看看佛教是否做過這樣荒唐是事情、樹立這樣愚昧的學說。幾千年前,佛教就告訴大家這個宇宙的樣子。這才是智慧。
7. 看部優秀的電影寫一篇觀後感三百字
美麗人生觀後感
這是一部由義大利著名喜劇演員以及導演羅貝托.貝尼尼自編自導自演的
電影
。也是一部獲得第7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佳男演員、最佳原創電影音樂三項大獎的電影。更是一部被義大利以及猶太民族引以為傲的電影。
剛開始,我還不知道這些關於這部電影的有關介紹,只聽老師說它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但我又從網上查了一下,它還有其他兩項獎,可以說這部影片在當時獲得了很高的評價。從電影的一開始就表達出了一個喜劇演員的高超的演藝,或許從這開始他的「美麗人生」就走向正軌了吧!作為一個藝術家,能把自己的演藝和所處的背景表現的淋漓盡致,實在是難得!
劇情也很簡單,從剛開始的偶然到最後的必然,都一一的埋下伏筆,故事的曲折性和生動性把人物命運一一的引向高潮,或許是他們的平淡生活過「厭」吧!他們想換個方式來考驗一下自己,這也是生活的另一種方式吧?女人眼中的好男人其實不好做,但基督卻能夠把一個讓所有女人夢想中的男人在一個很普通人的身上表現出來,而且刻畫的是如此的真實和可靠,的確是一種做人的境界,也是一種藝術的境界。愛情,或許這就是所謂的真愛吧!當然了我不懂什麼是真愛,但至少他們的愛讓我感動,甚至是讓所有的看過這部影片的人都感動。當然了,這部影片感動人地方實在是太多了,如果從頭到尾都是愛情讓你感動流淚的話,我想那也未必能使你真正的感動!在這個大千世界最大的愛也莫過於親情了,或許是這個平凡的父親造就了他成功的人生。
其實反映二戰時期的影片有很多,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過多地渲染死亡和血腥。但導演貝尼尼卻通過這樣一部電影來展示人們面對死亡的瞭然心境:人生如此美好,哪怕一時被黑暗所籠罩,我們依然能夠找到美之所在。
大家還記不記得那個一九三九年,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始的那一年,而當時的義大利卻是軸心國之一。德,意,日三國起了吞並世界的野心,把所有的猶太人排除在外,殘酷和黑暗壓制著每個人,面對這種社會,無數個人倒在了暴徒的槍口下。他們不堪忍受生活的黑暗,和種族的歧視。但是在這個殘酷的現實背後,有個感人的愛情和親情在萌生。他就是基督這個平凡而又偉大的男人,在創造著這個美麗的人生。導演羅貝托•貝尼尼把自己同劇中的主角融入了一體,用自己的心去體驗當時社會的殘酷和人物的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感化愛情,去讓這殘暴的行為為之屈服,面對社會的壓力他從不低頭,從不讓人感覺到他的害怕和懦弱。他是誰?他只是一個平凡的侍者,一個在社會上沒有任何地位的男人,但就是他造就了一個個神奇的故事。
愛情是什麼?——金錢?權利?全都不是,而是他——基督,是基督的美麗人生的開始。在一次次的偶然的機會中他認識了美麗的年輕的女教師多拉,從此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就這樣開始了,幾經磨難,兩人結為夫妻。但好景不長,就在自己的孩子生日那天,他和兒子約書亞被納粹分子強行帶入集中營,開始了一場看似瘋狂的超常人想像的游戲——集積分贏坦克的游戲。在這一系列的情節中,充分體現了一個男人面對社會的種種考驗和心理承受能力。
在愛情面前,基督是一個好丈夫,為了能見到多拉,他在默默的尋找機會,在教室中他可以為了她扮演小丑,贏得她的好感;當她快要和他的未婚夫宣布結婚時,他卻不顧一切的把她從眾人的眼中帶走,去尋找他們的生活;在面臨死亡時,他卻不顧一切的用軍隊的廣播為她帶來生存的希望;當他得知戰爭要結束時,為了能讓妻子第一個知道,他不顧自己的用生命去尋找,結果被殘忍的士兵發現,把生命獻給了這個偉大的愛情。。。。。。
在父愛面前,基督是一個好父親。當戰爭來臨時,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受傷害,編造出一個驚天動地的謊言,去導演著孩子正常健康的成長。游戲是每個孩子的夢想,但遵守規則卻是贏得勝利的前提,他們的游戲規則是:小孩不許哭,不許吵,不許要媽媽,只能聽爸爸的話,集到1000分就可以贏得真坦克。但這是在集中營不是在度假,是隨時要面對死亡的,為了不讓孩子看到恐怖,做父親的只能用一個個謊言來消除孩子的恐懼,給他營造一個正常人的環境。當孩子快要等不及時,他在孩子面前為他鼓氣;當孩子懷疑這游戲時,他又編造種種理由來使孩子相信這一切;當孩子在鐵窗中差點被巡警發現時,在一旁的他焦急如焚;當他要面臨死亡時,為了不讓孩子懷疑,在孩子面前邁著小丑的步子,去迎接死亡的來臨。他把自己的生命獻給了這個偉大的父愛。。。。。。
在生命面前,基督從沒有畏懼過,他為了自己的愛人和孩子可以放棄一切,連同生命也不顧。他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愛的宣言,為保護愛情和親情的宣言,為了遵守做丈夫和爸爸的諾言的宣言。在妻子面前,用生命來換取妻子的幸福;在兒子面前,用生命來換取孩子的幸福。這就是一個好男人好爸爸的品質:勇敢,智慧。
但電影的感人之處也就在此,我們為基督的死而感到驕傲,因為他給孩子帶來了一片干凈的天地,為妻子帶來了生存的希望,為整個猶太民族樹起了光榮的榜樣!這是一個偉大的男人,也是一個平凡的男人所做的一切,在這平凡的地位做出不平凡的事跡。在影片中讓我們感覺到,人生雖短暫,但「美麗人生」卻可以持續。基督:他為愛而死亡!為整個民族而死亡!更是為了一個美麗的人生而死亡!!死得其所!!
8. 求兩篇600字電影觀後感。
《南京》用真實的人物和當時的錄音影響資料,再現了日軍轟炸南京,攻陷南京,屠殺南京的現場。通過當時在南京的幾位外國人的親身經歷,完整的敘述了一個城市淪陷的經過,以及戰爭中,日本軍隊喪心病狂的罪行這是一部紀實電影,陸川通過在那場戰爭中存活下來的人的記憶寫實的拍攝了這部電影,是在暗示戰爭是每個人都想逃避的東西,侵略者也好,被侵略者也好。隨著坦克的炮聲,南京城牆塌了,意味著南京人民的苦難開始了......印象最深刻兩個的地方,一是戰俘們麻木的死去。眼神,同樣還是眼神,告訴我們,這些人的靈魂已經死了。所以他們才會木然的被活埋。有人說,幾萬戰俘啊,為什麼不反抗?是的,他們沒有反抗,木然的被屠殺了,這個似乎很難解釋,但其實很好解釋,當人心死了的時候,就已經死了。他們已經絕望了,認命了,死已經是計劃中的事情了。你還指望他們反抗?但是,這樣下去,這個國家就無望了,就亡國了。所以,在最壓抑的時刻,雷鳴般的一聲「中國不會亡」!告訴我們,這個國家,心沒有死!沒有麻木,沒有認命!所以,我們一直打,一直打,我們沒有投降,雖然南京被血洗了,雖然半個中國丟了,但我們沒有停止抵抗,因為我們中還有大部分人始終堅持著一個信念「中國不會亡」。這是整個影片的一抹亮色!第二個令我印象深刻,甚至幾乎潸然淚下的,是那100位姐妹主動站出來,去充當慰安婦,她們用自己的生命,換來整個難民營的苟且偷生,救下了無數的人,她們的行為,可堪當「慷慨赴死」四個字,而且這四個字的後面,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屈辱。導演表現這個段落的時候,用的是一隻只纖細孱弱的手,就是這些手,勇敢的擔當起了本不該她們擔當的屈辱和責任。無疑,她們是最偉大的一群。還有拉貝:我只說他盡了全力了,為了那些他救不了的人,他給中國人民跪下了。感動......
影片一開始,展現了一個高中橄欖球隊教練失敗的人生。屢戰屢敗,優秀球員轉校,有人要將他趕出球隊,屋子年久失修,開著隨時拋錨的老爺車,妻子想要個孩子,檢查下來卻是他有問題。真是人倒霉涼水都磣牙。在一個人四面楚歌的時候,他會怎樣?
泰勒是個有信仰的人。在痛哭一場之後,他到聖經里去尋求答案。清晨他到樹林中獨自祈禱,「主啊,你是我的神,你若不給我孩子,我也認了。你要怎樣來使用我?如果你有別的心意,請你給我一個啟示。」這樣的禱告,每個基督徒都會做。當我們的人生遇到患難和挫折時,我們常會如此尋求。
學校里有個虔誠人。他常常摸著學生的儲物櫃,為每個學生禱告。這天早晨他走進泰勒教練的辦公室,用啟示錄3章的經文對他說,「你略有一點力量,也曾遵守我的道,沒有棄絕我的名。看哪!我在你面前給你一個敞開的門,是無人能關的。」泰勒要的啟示,神就這樣傳達給他。聽起來不可思議,但是,我知道,這是神的行事方式,在聖經里,他也常如此行。他要興起一個人,會用各種方法。
泰勒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這是一支必輸的隊伍,人心渙散。但虔誠人講了個故事,兩個農夫求雨,只有一個人去地里做好准備,你想哪個是真正相信上帝的人?這個故事,也是我領會到的一個真理,真信心,會帶出信心的行為。若我說信,而我的行為表現出來的,卻不是信心,那我的信就是假的。
泰勒開始為那場神賜的「大雨」准備。他重新思考,球隊的意義是什麼。球隊的意義不在於贏球,而在於盡一切所能,榮耀上帝。泰勒開始用這樣的信念帶領他的球員。他關心的不再是球賽的輸贏,而是怎樣帶出一支榮耀上帝的球隊。無論是贏是輸,要拼盡全力,為基督而活。這真是活生生的信仰。他變了。在家裡找出臭味的根源,在球場關心球員的思想品德,幫助球員懂得遵行上帝的誡命,尊重家長,一切,都不一樣了。
印象深刻的是,隊長布洛克說,我們不行。泰勒要他背著隊友爬50碼,他說,我做不到。泰勒要他盡全力。然後,蒙起他的眼睛,大聲喊叫,一步步激勵他向前。當布洛克精疲力竭地倒下時,他已經爬完了全場,來到底線上。我想那個教訓,對布洛克一定很深刻。我們常常被自己的恐懼限制,卻不知道,唯有神曉得我們的底線在哪裡。
泰勒教導球員麥特尊重父親,開始麥特不接受這樣的信仰,泰勒並不強求。但當聖靈動工時,麥特以及其他球員,彼此認罪,悔改歸向神,整個學校開始了一場復興。鏡頭閃回,那位虔誠的老師撫摸著一個個儲物櫃,為這些學生禱告,求主興起一代信他的人。這禱告,沒有落空。麥特去向他父親道歉,這位成功人士正在開會,他的商業夥伴說,「如果可以,我願意砍掉右臂,換我兒子對我說那幾句話。」一個人的改變,帶來他周圍關系的改變,這樣的改變,也影響到其他人。
泰勒教練意外的是,這改變也給他帶來一個禮物。他的老爺車不見了,代之以一輛新車。有人留言說,「你滿足了我們的需要,請讓我們也滿足你的需要。」泰勒掉淚的時候,我也感動落淚,主啊,我知道,你就是這樣看顧愛你的人,他們什麼好處也不缺。你顧念我們,真的顧念。(遠處是麥特的父親,也一樣地感動,微笑對兒子說,別告訴其他人。)
還有一個小子,新入學的大衛,看到他名字,我就想他身上肯定有戲。大衛面對歌利亞,正是以小勝大。這個大衛喜歡英式足球,對美式足球是外行。他父親鼓勵他參加球隊。他卻一直信心不足。沒踢就覺得自己踢不進去。泰勒的助理教練,那個黑人,居然用寬門窄門的經文來訓練他往球門中間踢,真有點搞笑。不過,看到這些人真正用經文來過日子,我覺得真是親切。
就這樣,一個改變了的教練,一支改變了的球隊,從必輸無疑,一場場打入復賽。但是,復賽第一場就輸了。泰勒很難過,他們那麼努力,他希望能讓隊員贏一場。結果,跟他們比賽的球隊,由於舞弊被取消資格,他們又重新進入比賽。最後,居然打進了決賽。對手是人數比他們多三倍的巨人隊。這真是一場歌利亞和大衛的對決。打到最後,疲憊的球員,在教練的大喊之下,拼盡全力,為榮耀上帝而戰。他們做到了。他們贏得最後兩秒鍾的得分機會。小個子大衛上場,他的任務是踢出51碼的球,還是迎風的。他毫無信心。教練在禱告,讓對方叫暫停,對方教練果然叫了。泰勒再次告訴大衛,「你相信上帝如果要讓你進球,他就能做到嗎?」大衛說,「如果他想,當然可以。」「那麼,你就盡你的全力,把結果留給上帝。」大衛殘疾的父親,為了鼓勵兒子,用力站直,旁邊人想扶他,他說,「不要碰我,我是為我兒子站起來的。」
大衛看著球門,「上帝,請幫助我踢出這個球。」高處國旗飄揚,風向轉了。教練大吼,「現在,現在。」大衛一記遠射,球高高拋起,毫無懸念地進進球門。他們以一分之差贏得了州冠軍。
回到休息室,泰勒問每個人,「上帝有沒有做不到的事?」每個球員說「沒有。」「我希望你們在今後的一生中都記住這一刻。」
當我們跟上帝在一起時,任何事都有可能。
泰勒的妻子還有一個更好的消息要告訴他。「你剛剛加入了爸爸隊的行列。」
她的檢查,也有小波折。先是嘔吐不適,但因為幾次假情報,已經不好意思再去,而且丈夫也說了,問題在他身上。這次呢?醫務人員抱歉地告訴她,不是的。然後她出來,站在車旁,陽光照在她臉上,「主啊,我仍然愛你。」我的眼淚也流了下來。是的,即使我最祈盼的不能成就,主啊,我仍然愛你。
可是,呵親愛的主,你常常這樣試驗我們的信心,又為我們預備了更好的。醫務人員發現搞錯了,再跑出來糾正。我看到她的難以置信,激動,擁抱,我跟她一樣高興。因為主耶和華顧念我們。
這是一部呈現活潑信心的電影。雖然有些部分可能稍顯稚嫩,但底蘊和內涵,質朴得感人。許多構思精巧,演技精湛的片子,給我的只是感官上的滿足。但《面對巨人》給我的感動和激勵,是在靈裡面,在信心上。感謝主的恩典,賜下這么好的電影,這么活潑的信仰生活,堅固我們。願上帝祝福這些弟兄姊妹,再拍出更多更好的片子,激勵更多的人,將榮耀歸於他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