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辛亥革命觀後感 3000字
最近觀看了熱播的《辛亥革命》,了解了100年前的中國在滿清統治下,種族歧視非常嚴重,對漢民族施用種種慘酷的壓迫;到了清末政府腐敗不堪,官吏肆意搜刮民財,人民的生活已到窮途末路了。加上帝國主義不斷向中國做經濟、文化侵略,中華民族受到這種侵略辱,不僅人民無以聊生,連國家也面臨覆滅的命運。孫中山先生看到這種情形,知道民族已經面臨存亡的關頭,如果不推翻滿清政府,便無法拯救中國。於是便集合許多同志進行革命工作。
孫中山先生決心革命的時候,年紀才二十歲。當時他是以學堂做為宣傳革命的根據地,並且利用行醫看病的機會,向外一步一步擴展,吸收同志。
到了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時,孫中山先生組織興中會,革命組織才成立。從那時候起,轟轟烈烈的革命行動才一次一次的展開來。
孫中山先生發動的革命前後有十一次。其中以第十次的「黃花崗之役」最為壯烈,犧牲也最慘重;而促使清朝皇帝退位,建立中華民國的一役則是孫中山領導的第十一次「辛亥革命」(武昌起義)。
前所未有的使命向你我他發出了召喚,淚水早已打濕-了我們靈魂的信箋——我們的靈魂,就是黃帝的靈魂,就是中山的靈魂;我們每一個靈魂,不論是過去的、現在的、將來的、吶喊的、彷徨的、遙遠的,都早已在黃帝和中山為我們注-入的血脈里,回盪著黃河的號角。在這號角中,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不再屬於自己,同時每一個炎黃子孫都從此屬於我們自己。革吅命遠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每一個炎黃子孫,正在那具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醫生的骸骨下瞻仰著凡十三億、歷八千年的靈光,他告訴我們:從這里開始吧,邁開新的步伐,向一切苦難與恥辱挺-進,為了我們所愛的華夏
B. 求一份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歷史課要要,最好1500字
國父孫中山親頒「旌義狀」以資獎勵華僑鄭玉指先生對國家民族之忠節
「華僑乃革命之母」這是 國父孫中山先生對華僑在中國民主革命中所作貢獻的贊譽,在福建省永春縣仙夾鎮東里村口西坊牌前「僑光亭」旁邊兩株大樟木枝葉橫節樹蔭下有一塊「 旌義狀碑 」石碑蒼翠有勁,見證了南洋華僑支持辛亥革命的歷史。
從永春縣城驅車到岵山鎮,再往俗稱西向仙夾鎮西上爬行10多公里的環山道路,便來到東里村,民風純朴勤奮耕作,這時可見村口牌坊門前道路邊建有一座「 僑光亭 」,亭邊兩株大樟木樹蔭下,豎立著一塊與眾不同的石碑,碑石為長方形,上方微拱,整個碑面由於山區濕氣布滿青苔顯得蒼翠有勁,石碑上端刻著兩面交叉的旗幟,它是辛亥革命的軍旗十八星軍旗,旗下鐫嵌著孫中山先生的影雕像(此影雕像為近年加嵌),像的四角分別刻有「國父孫文」四個字,在孫中山像下方,刻有「 旌義狀 」三個大字。
旌義狀碑文(原文無標點)全文為:「 鄭玉指「於中華民國開國之始,宣揚大義,不遺餘力,特給予優等旌義狀,奕代後民,永多厥義,此旌。臨時大總統孫文。中華民國元年三月初一日。碑身四周邊緣均有雕飾,左右兩端為枝條狀,上端為雲日狀,下端有花朵狀,碑的底座由三層石頭砌成,「 旌義狀碑」石碑,見證了一段鮮為人知的福建華僑參加辛亥革命的歷史。
1911年辛亥起義時期,有大批旅居海外的永春籍華僑和留學生感憤清廷貪污腐敗無能,秘密組織洪門暨天地會為振興中華謀求民族自救,出資出力支持民主革命,據統計,先後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同盟會和中華革命黨的永春籍華僑和留學生,有顏子俊、宋淵源、鄭玉指、鄭成快、林亮祖、林采仁、林有澤、陳棟梁、林充挺、顏國隆、顏國年、顏煥昌、葉立貽、黃富引、林傳織等30多人。
「 旌義狀石碑 」,是為鄭玉指先生所專為特立的,鄭玉指(1851—1929年),字繩搖,祖籍福建永春仙夾鎮東里村人,早年出洋到馬來亞的檳榔嶼做苦工,後來經商致富,成為當地僑領之一,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後,海外僑胞和留學生唾棄腐敗貪污無能的清朝政府,早圖推翻之決心與毅力,共謀建立民主共和憲政體制的新中國,中國同盟會日益活躍,集結有志之士參與宣傳革命大義,不約而同加入同盟會,南洋即是華僑及留學生籌募、策劃、支持革命之根據地。
北馬來西亞檳榔嶼,乃天然之良港,從中國東南出海必經其地,亦是福建僑胞重要聚居地,孫中山先生曾三次到檳榔嶼,大肆鼓吹革命籌組策動當地華僑參加革命活動,深受僑民之擁戴,並於1906年9月成立中國同盟會檳榔嶼分會積極宣揚革命大義。
鄭玉指先生家鄉族人素懷反清愛國之心,特別擁護孫中山先生之奉獻精神「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號召,立即加入檳榔嶼分會第一批會員,多次參與孫中山親自主持的重要骨幹會議,稱贊孫中山先生之勇氣才德,鄭玉指先生家族為支持革命共謀大舉,多次慨捐財物,鼓動族裔,宣揚大義動員華僑出錢出力在所不惜,為籌措革命經費作出重大奉獻。
南洋華僑和留學生不僅出資出力並協同載運武器至廣州,冒著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拋頭臚,灑熱血之決心,「置個人生死於度外,以國家興亡為己任」之忠節與使命,籌謀策動圖劃黃花崗起義,欲圖早日建立以 國父孫中山先生卓著「 三民主義 」為藍本的民有、民治、民享之「主權在民」的民主共和國憲政體制為治國綱要,創立包含民族、民權、民生主義的新中國,共造全民之福祉福澤。
1910年2月,孫中山先生攜家帶眷再到檳榔嶼,當下檳榔嶼華僑各界主動參與革命氣忿蓬勃活躍,僑界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不遺餘力,皆主動請命參予同盟會欲罷不能,終在檳榔嶼設立同盟會「南洋總機關部」,為中國革命奠下基礎,並秘密籌措人力、物力、財力,籌謀策劃發動廣州起義,開啟廣州黃花崗起義之火苗。
隨後孫中山先生支身赴美,其家屬仍然留在檳榔嶼,欣然接受鄭玉指先生族親等協助,孫中山先生家眷等日常生活無虞,得到充分照顧無暇不至,使孫中山先生得以無後顧之憂,游學英、美、日等列強,尋求協助與支持並宣揚建立民主共和國憲政之理念。
1911年3月,武漢新軍各標營均已經建立起文學社的組織,共進會主要集中於新軍八鎮第16協第32標等發展會員,於武昌起義前已經有5000多名士兵加入了文學社和共進會,約佔新兵總人數的三分之一,文學社和共進會是新興知識階層的革命組織,新軍士兵是發動革命的潛在力量,文學社和共進會一直秘密聯絡吸收新軍作為日後發動起義的工作對象。
1911年4月27日〈宣統三年農歷3月29日〉,以趙聲、黃興所率領包括閩粵華僑日僑和留學生等共百餘人在廣州起義攻入廣州總督府衙與清軍展開激烈進行殊死戰巷戰,驚天地泣鬼神,但最終因力量分散而失敗。最後收殮到七十二具烈士遺骸,合葬於黃花崗,並特建造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以資緬懷紀念等革命烈士。是役也,起義中犧牲者同志包含廣東籍四十人,福建籍二十人,廣西籍六人,四川籍三人,安徽籍三人,但實際犧牲者為八十六人,因故未能入殮入名,足見戰斗之慘烈,且犧牲者趙聲為領導者之一,其他如喻培倫、林時爽、林文、林覺民、方聲洞、陳更新等人,皆為同盟會南洋精英。
值得一提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華僑和留學生犧牲者竟然佔有二十九人,其中尚有支持中國革命的日僑一人共計三十人,占參與起義犧牲者之三分之一強,「黃花崗之役」舉世震驚,列強已然知曉清廷氣數已盡,黃花崗之役雖終告失敗,然其歷史意義及目標,明顯已影響了全中國人民決心,欲早日推翻腐化無能的清朝政府,同時有志之士業已著手規劃建立一個以三民主義為建國藍本與主權在民,之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憲政體制,徹底推翻君主立憲之封建專制,以奠定日後「 武昌辛亥雙十起義 」成功之基礎。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以文學社和共進會為骨乾的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准備在以武漢新軍為中心的湖北地區,再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秘密決議聯合革命黨人的努力,與袁世凱新軍力量及北洋軍閥等密商協議反制清廷,終於在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具有新時代新潮流歷史性意義的武昌起義。代表新中國風起雲涌的革命性成功勝利,使腐化清朝走向窮途末路一途,開創誕生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中華民國 」。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 國父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對支持革命的有功人員和華僑論功嘉獎,鄭玉指榮獲 國父孫中山先生頒發的「 旌義狀 」,此旌義狀於民國年間專勒於「 旌義狀碑 」,並特置立於鄭玉指先生家鄉福建永春仙夾鎮東里村口西坊門牌前道路邊,建有一座遮陽雨亭 「 僑光亭 」 亭邊兩株大樟木樹蔭,林蔭鬱郁松柏永春。
「 旌義狀 」原本只是一隻獎狀紙,然而將它雕刻於碑石之上,千秋彪炳,實乃十分罕見,永春東里村口西坊門牌前道路邊 有塊「 旌義狀石碑 」確屬罕見之物,今豎立在遮陽雨亭「 僑光亭 」更顯得突出,枝條舒展,蒼翠橫結,蔽護著「 旌義石碑 」,兩株大樟樹每逢花開時節,花色白帶淡黃,散發出獨特的清香,香氣怡人,令人心曠神宜。
旌義狀刻於碑石上四圍的條紋均描成黃色,底部的黃花更是讓人不禁聯想到浩氣長存的著名「黃花崗起義」,正如「 風雨亭 」之名「 僑光 」即華僑之光一樣,此「 旌義狀石碑」之碑體更顯光芒四射,確時展現了「 華僑之光 」,為這著名俗稱西向西上的仙夾鎮東里村僑鄉增色增榮。
泉州市有關部門徵集作為歷史文物收藏,1980年初泉州市有關部門依原樣重刻「旌義狀」石碑送與東里村,東里村於1984年在村中公路邊修建「 僑光遮陽雨亭 」時重新豎碑於亭邊兩株大樟樹蔭下蒼翠鬱郁松柏永春,彷佛細說著永春旅外華僑傾力支持革命歷史功績,令人油然肅然起敬,以作為辛亥革命歷史之佐證,並永存紀念。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仙夾鎮東里村鄭氏後裔子孫鄭德泉謹寫於2012年紀念百年辛亥革命成功永存銘文
C. 關於《辛亥革命》的觀後感(100字就夠了) 急啊!!!
這部電影很好地描述了革命時的前因後果和革命的精神,而且將革命的過程詳細的描述了,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孫中山回國就任總統到袁世凱逼清王朝退位竊取革命成果 電影還原了歷史真相,其中的革命思想值得我們學習。
辛亥革命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
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紀末(一般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開始,但也有學者認為從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熊秉坤打響武昌起義的第一槍。
D. 求一篇看辛亥革命電影後感的文章,拜託啊
最近我看了電影《辛亥革命》,對辛亥革命有了許多了解。
大家都知道辛亥革命又稱「十月革命」,1911年的10月10日,武昌起義,偉大的辛亥革命在孫中山先生的倡導下,很多文人志士聚集到香港,他們為革命而奔波,奮斗,離開溫暖的家,離開他們的親人,隻身投入革命,他們中諸多人為革命付出了年輕的生命。這是我們後人所佩服和稱頌的。在辛亥革命百年紀念越來越近的時候,讓我們來了解辛亥革命對中國的影響吧!
辛亥革命是一場真正的人民革命,是一場光榮的革命,他推翻了清王朝,同時也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也拉開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序幕,使中國成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辛亥革命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國內實業團體紛紛成立,開設工廠,開設銀行。它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無產階級得以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准備了經濟基礎與階級基礎。
辛亥革命開創的政治、經濟生活新局面是中國共產黨得以產生發育的社會條件。它促進了社會主義的初步傳播,為先進的知識分子後來接受馬列主義奠定了思想基礎。它為中國共產黨准備和培養了幹部,教育和鍛煉了群眾。辛亥革命的失敗教訓為中國共產黨正確領導革命提供了啟示,它極大的促進了民族一時的覺醒,埋葬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動了近代化的進程,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辛亥革命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有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在世界資產階級革命史上的地位一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的分界線。它使革命樂章以正義的聲音風靡華夏,感染著千千萬萬中國人起來戰斗,最終讓中華人民淬火重生。它的歷史地位不容置疑,其深遠影響和偉大意義或許在更遠的將來會被我們的後人看得更清楚。
我們現今和平的生活是先輩們用鮮血換來的,他們那進取的精神,不屈不撓的精神,融入世界的精神,妥協和寬容的精神,我們永遠都會銘記在心!
E.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啊!!!
最近觀看了熱播的《辛亥革命》,了解了100年前的中國在滿清統治下,種族歧視非常嚴重,對漢民族施用種種慘酷的壓迫;到了清末政府腐敗不堪,官吏肆意搜刮民財,人民的生活已到窮途末路了。加上帝國主義不斷向中國做經濟、文化侵略,中華民族受到這種侵略辱,不僅人民無以聊生,連國家也面臨覆滅的命運。孫中山先生看到這種情形,知道民族已經面臨存亡的關頭,如果不推翻滿清政府,便無法拯救中國。於是便集合許多同志進行革命工作。
孫中山先生決心革命的時候,年紀才二十歲。當時他是以學堂做為宣傳革命的根據地,並且利用行醫看病的機會,向外一步一步擴展,吸收同志。
到了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時,孫中山先生組織興中會,革命組織才成立。從那時候起,轟轟烈烈的革命行動才一次一次的展開來。
孫中山先生發動的革命前後有十一次。其中以第十次的「黃花崗之役」最為壯烈,犧牲也最慘重;而促使清朝皇帝退位,建立中華民國的一役則是孫中山領導的第十一次「辛亥革命」(武昌起義)。
前所未有的使命向你我他發出了召喚,淚水早已打濕-了我們靈魂的信箋——我們的靈魂,就是黃帝的靈魂,就是中山的靈魂;我們每一個靈魂,不論是過去的、現在的、將來的、吶喊的、彷徨的、遙遠的,都早已在黃帝和中山為我們注-入的血脈里,回盪著黃河的號角。在這號角中,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不再屬於自己,同時每一個炎黃子孫都從此屬於我們自己。革吅命遠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每一個炎黃子孫,正在那具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醫生的骸骨下瞻仰著凡十三億、歷八千年的靈光,他告訴我們:從這里開始吧,邁開新的步伐,向一切苦難與恥辱挺-進,為了我們所愛的華夏。
選我!
F.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大概500字吧~求你們啦)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紀念日。這是一場空前絕後的革命,在中國歷史舞台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我們去回顧它、銘記它,並必將把它給我們傳遞的一種精神和歷史使命延續到以後的無止盡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去。時光流逝,歷史遠去。歲月可以改變滄海桑田,但是永遠無法抹去歷史在此間留下的烙印,那震耳發聵的槍聲將永遠定格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可以這樣說,隨著硝煙散去的那一刻起,人們就一直在探究這段歷史以期從中吸取有益的借鑒。
當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失敗之後,當轉瞬即逝的戊戌變法落幕之時。資產階級一場救國圖強的立憲運動在當時外寇橫行、內政腐朽的歷史背景下有條不紊的開展起來。廢帝制促共和為民族民權民生擔起天者大任;興同盟倡博愛號聯俄聯共聯心創生國之新元。一大批知識分子和有識之士滿懷著一腔熱血,用生命譜寫著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那一腔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的熱忱,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敬畏。
歷史總將這場革命一分為二的看待,說它既成功了又失敗了。我不否認它最終的勝利果實被賣國賊所竊取的失敗,但我覺得它的成功經驗遠比它的失敗教訓更值得銘刻在歷史的車輪上。它推翻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給水深火熱的中國燃起了新的希望;它推動了中國資產階級先進力量的進步,為新思想與新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它讓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不論之後何人再復辟帝制,人們都會拿起武器去戰斗,去維護自己的利益,去捍衛自己的尊嚴。
一個世紀的光陰猶如彈指一揮間,歷史不容假設,所以我很難想像,如果100年前,沒有這樣一部分人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拋頭顱灑熱血的方式執著的追尋新的希望,那麼如今的中國該是怎樣的一種場面?不過,既然歷史沒有留給我們血雨腥風的生活,沒有留給我們戎馬疆場的機會,那麼我們就該以新的方式開拓進取,去尋找利國利民的新道路。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古人雲: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我們,這些生活在安樂世界裡的人們,怎該忘記這段歷史?如今的我們要做的已不是追尋夢境中童話般的天真,而是在現實世界裡腳踏實地的去踐行黨和國家賦予的光榮使命!要將孫中山先生「博愛」的思想發揚光大,即使道路崎嶇、布滿荊棘,也該微笑著握緊拳頭,因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G. 我要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
翻開中國近代史,有個強烈的感覺是代溝特別明顯。從鴉片戰爭、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整整四代人,就是整整四派。洋務派與傳統派剛剛論戰,維新派又與洋務派論戰,才論戰了一代人,革命派又找維新派論戰。社會思潮如此激進,以至任何早慧者大一圈生肖後馬上就淪為落伍者。曾國藩如此,康有為如此,嚴復、章太炎還是如此。嚴復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卻未能破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天演論」。
這便是中國近代革命的復雜性。清朝只有經過逐步升級的變革來輪番沖擊,才能最後毀滅。鴉片戰爭以來,國家任人宰割,中國人當初極力求索的不會是如何推翻清朝,而是如何使國家富強,直到出了個孫中山,人們才知道「扶清」與「滅洋」是矛盾的,推翻清朝才是強國的必由之路。這才把斗爭矛頭對准清朝,這才醞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而且,人們這時要推翻的不是一個普通的王朝,而是一個末代王朝,即一口氣要消滅中國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這個歷史任務重不重?這場革命該不該復雜呢?
公元1857年,在許多中國最敏銳的思想家尚未認識到清朝須滅亡的時候,歐洲一位偉大人物卻看清了歷史的路標。他說:「中國的南方人(指太平天國)在反對外國人的斗爭中所表現的那種狂熱態度本身,顯然表明他們已覺悟到古老的中國遇到極大的危險;過不了多少年,我們就會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國作垂死的掙扎,同時我們也會看到整個亞洲新紀元的曙光。」這位偉人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他逝世十六年後,清朝滅亡。繼之而起的中華民國,正是整個亞洲第一個試圖走向共和的國家。
為了埋葬清朝,孫中山和他的同仁不知准備了多少年,戰斗過多少次。他的哲學是「知難行易」。這是從百折不撓的革命生涯中總結的心裡話。難的是找不到方法,看不到捷徑。「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孫中山心裡特別著急。武昌起義前,他親自領導或策劃了十多次起義,除一次發生在湖南,其餘皆發生在兩廣或西南邊陲,對大陸腹地形不成足夠的震撼。哪裡才是清朝統治的薄弱地區呢?哪裡才是清政權的罅隙呢?最危險的地方最安全,不如在清政府看家護院的正規軍中發展革命黨。辛亥年,曾是湖廣總督林則徐禁煙試驗地、太平軍湘軍必爭之地、張之洞辦洋務根據地的武漢三鎮部分正規軍終於起義,革命頓時「九省通衢」。
還有四點可以佐證辛亥革命之艱難。一是暗殺問題。暗殺一度被革命黨人奉為時髦的辦法,而使革命在換湯不換葯的時局裡自欺欺人。秋瑾即是因徐錫麟行刺安徽巡撫案而暴露的。後來,宋教仁、廖仲愷、楊杏佛、李公朴、聞一多均死於暗殺。暗殺他們的人,也自稱革命事業的繼承者。
二是烈士問題。辛亥革命中,有人戰斗而死(如林覺民),有人就義而死(如秋瑾),有人暗殺而死(如宋教仁),有人折磨而死(如鄒容),有人蹈海而死(如陳天華)……死的類型多,本身說明了革命之艱巨。陳天華「難酬蹈海亦英雄」,尤其繼承譚嗣同慷慨赴死的精神。中國古來都是屍諫帝王,這是屍諫民眾的開始。可是,辛亥革命的果實被東扒西竊了,軍閥們誰沒有辜負譚嗣同、陳天華呢?革命陣營里變異的軍閥、建設陣營里變質的腐敗分子,其本質都是烈士的叛徒!
三是軍閥問題。辛亥革命得以階段性勝利的一大因素,固然是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身在海外抓錢袋子,面向國內抓筆桿子,從而部分的喚醒民眾,還有個更大的因素,向清朝繼八旗軍而起的最後衛戍勁旅——新軍,抓腦瓜子,抓槍桿子,使堡壘從內部攻破!然而相應的代價就是,由於軍隊不是創造性重建的,而脫胎於權力分化的舊陣營,則必然走向軍權失控、軍閥混戰,綿延二十年之久。
四是政黨問題。孫中山已經意識到,要使革命不變質,必須組建真正意義上的政黨。唯有政黨,才可以把先進分子的雄才大略轉化為步調一致的集體意志,以清理辛亥革命後給全中國留下的軍閥混戰的垃圾。可如何阻止黑影爬上黨內高位呢? 1925年12月24日,接孫中山班的年輕人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余邇來行動,已近於軍閥,尚能負革命之責耶?」蔣介石止不住自己的「行動」,他利用國民黨,利用軍閥混戰,獲得了最高權力。約二十年後,周恩來在國統區評蔣介石說:「全國的矛盾沖突愈大,他的權力愈大。如果這種趨勢繼續下去,他會成為一個失敗者。」周恩來說對了。
辛亥革命派再一次陷入了歷史的二律背反。幸而,這次他們不是像前人那樣整體過時,而是明顯地分化。孫中山三民主義的真諦在於民主:民族主義打破少數滿洲貴族之專制;民權主義打破少數帝王官僚之專制;民生主義打破少數富翁闊佬之專制。面對中國由農業自足社會向商業交互社會轉型,面對是地主、資本家還是民眾將主宰中國的政權和財富,反革命的一方借機聚斂出「四大家族」的官僚資本,與大小資本家一鼻孔出氣;革命的一方則將民生史觀向唯物史觀靠攏,將三民主義導向了旭日東升的新民主主義。
歷史地看,辛亥革命仍是一場半推半就的革命,半推半封建社會,半就半殖民地社會。繼清朝而起的民國,也就並未因辛亥革命的短促勝利而真正地走向共和,辛亥革命也就未能完成其「份內之事」。即使如此,孫中山等不及了,他盡早給辛亥革命派下達了「超負荷」的新指令:共同富裕。孫中山說,他的民生史觀「非反對資本,反對資本家耳」,明確指示了富民的方向。然而,連辛亥革命的「份內之事」都完不成,孫中山哪有歷史條件去履行「超負荷」的使命呢?他抱憾逝世了。宋慶齡,先生的夫人,緊緊注視著他的身後事,緊緊維護著他的指向,就像對他的愛那麼終生不渝。她倡導革命的一方共赴新民主主義的抉擇,為辛亥革命先驅們盡量減少了遺憾。
H.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急需!謝謝!(大概500字吧)
今天去電影院看了辛亥革命這部片子,為什麼要去看呢?原因我自己也不是特別清楚,可能是因為對於一百年前的那場偉大革命的崇敬,或者是對於孫中山先生的崇敬,或許也是沖著成龍的面子,反正就是去看了,看完覺得還真的不錯。
或許這真的是一部主旋律電影,但我個人認為,只要電影還原的是歷史事實,是不是主旋律電影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歷史的真相。我們的話題必須還要回到100年前的這場革命,之所以是革命,的確是因為革命黨人在孫中山先生的領導下革了清政府的命。事實上,我相信很多人對於歷史上的辛亥革命的了解只來源於當年上學時候所學的那一點,對於這場革命的細節、前因後果知之甚少,這個包括我在內!但是《辛亥革命》這部電影很好地描述了當年革命時的前因後果已經革命的精神,主要是孫中山先生的那種精神,而且影片將辛亥革命中的重大歷史事件都給了很詳細的描述,像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孫中山回國、孫中山就任總統、袁世凱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終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至少很好地解釋了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為什麼要辭去總統的職位,其實,在那個時代,孫中山先生也有很多的無奈。
有很多人看到這種革命電影都會首先以意識形態去評判電影,但我必須要說的是,《辛亥革命》整體上來看基本上與意識形態無關,而且整部電影和我們現在的黨和政府基本沒有任何關系(除了最後出的字幕部分),只是還原歷史的真相,基本上十分靠譜,沒有吹噓,沒有功過是非,沒有對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的批判,有的只是孫中山先生在革命過程中的無奈,所以我們不應該用意識形態的眼光去看待這部電影,而且其中所展示的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也同樣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仰
I. 觀看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
看了《辛亥革命》這部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電影後,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就是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這看似是一個普通的日子,然而它又是那麼的不平凡。因為就在這一天,武昌城城頭的一聲槍響,不僅預示著革命的第一次成功,也宣告了清王朝的覆滅,這就是辛亥革命的開端。
然後,經過各地義士如雨後春筍般激烈的起義之後,光復了中國的半壁江山。光復完畢後,一個嶄新的中華民國從此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在武昌首義前後,影片中無數革命志士為中華民族的新生拋頭顱、灑熱血,捨生忘死的革命精神令我敬佩。他們那敢於犧牲的獻身精神,熠熠生輝,萬古流芳。
而在一百年後的今天,當年的辛亥革命留給我們的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辛亥武昌首義精神,所謂它的精神,便可以概括為「愛國主義精神」、「創新精神」、「獻身精神」和「協作精神」而武昌起義的成功,與湖北革命黨人一呼百應、精誠團結的協作精神是分不開的。
辛亥革命值得紀念。辛亥革命的精神值得贊揚,值得我們學習。學習並了解辛亥革命,也是我們應該履行的職責。
《辛亥革命》里除了成龍在船艙與刺客對打的戲份,還有大量戰爭場面,以此來展現革命先行者們的大無畏奉獻犧牲精神。影片中有五場慘烈的戰爭戲,包括野戰、水戰、巷戰等。
據悉,為了還原戰爭的慘烈,增加真實感,導演張黎用近乎紀錄片的手法來拍攝這場戲,攝影師出身的他還採用了特殊的攝影技術,來拍攝演員們不間斷地移動和槍彈橫飛的驚險畫面。
該片有一場拍攝於遼寧阜新的露天煤礦曠野激戰戲尤為艱苦,拍攝地表面看風光迤邐,但實際上很危險,還有多處自燃現象,因而至今仍未對外開放。
革命軍的「戰壕」就設在一個深達200米的坑底,驅車盤旋下行需要十幾分鍾才可抵達。煤礦巨大的礦坑是天然的屏障,可以防止電影拍攝過程中的鏡頭穿幫,甚至可以避免外界的打擾,很適合拍攝大場面的戰爭戲。
J. 我需要電影《辛亥革命》的觀後感,大概500字左右,多一些沒關系,《辛亥革命》的觀後感而不是資料,初一生
最近觀看了熱播的《辛亥革命》,了解了100年前的中國在滿清統治下,種族歧視非常嚴重,對漢民族施用種種慘酷的壓迫;到了清末政府腐敗不堪,官吏肆意搜刮民財,人民的生活已到窮途末路了。加上帝國主義不斷向中國做經濟、文化侵略,中華民族受到這種侵略辱,不僅人民無以聊生,連國家也面臨覆滅的命運。孫中山先生看到這種情形,知道民族已經面臨存亡的關頭,如果不推翻滿清政府,便無法拯救中國。於是便集合許多同志進行革命工作。
孫中山先生決心革命的時候,年紀才二十歲。當時他是以學堂做為宣傳革命的根據地,並且利用行醫看病的機會,向外一步一步擴展,吸收同志。
到了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時,孫中山先生組織興中會,革命組織才成立。從那時候起,轟轟烈烈的革命行動才一次一次的展開來。
孫中山先生發動的革命前後有十一次。其中以第十次的「黃花崗之役」最為壯烈,犧牲也最慘重;而促使清朝皇帝退位,建立中華民國的一役則是孫中山領導的第十一次「辛亥革命」(武昌起義)。
前所未有的使命向你我他發出了召喚,淚水早已打濕-了我們靈魂的信箋——我們的靈魂,就是黃帝的靈魂,就是中山的靈魂;我們每一個靈魂,不論是過去的、現在的、將來的、吶喊的、彷徨的、遙遠的,都早已在黃帝和中山為我們注-入的血脈里,回盪著黃河的號角。在這號角中,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不再屬於自己,同時每一個炎黃子孫都從此屬於我們自己。革吅命遠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每一個炎黃子孫,正在那具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醫生的骸骨下瞻仰著凡十三億、歷八千年的靈光,他告訴我們:從這里開始吧,邁開新的步伐,向一切苦難與恥辱挺-進,為了我們所愛的華夏。
選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