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大地電影觀後感

大地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2-07-22 22:41:42

① 求一篇《大地》讀後感

不得不說,《大地》造就了美國歷史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作家賽珍珠,同時賽珍珠又通過《大地》實現寫作目的,這是一個在當時看來令人震驚卻又驕傲的事實。同時這部作品讓人從一個雖是外國國籍卻又飽含對中國人理解的偉大作家的角度看出中國人尤其是中國農民的某些品性,她深刻而溫暖的關於人性的見解著實引人深思。讀完後王龍這個主人公角色的變化以及其復雜性,給人帶來深思與觸動。 一貧窮時代的王龍詮釋人性質朴善良 首先,在中國傳統觀念中,「百善孝為先」,而王龍從始至終無論是否有點腐化,但是對於父親的孝順與善心都能給人無限的啟示。當父親責罵說:「難道我今天不吃飯了?」王龍回答說:「我這就去做」。以及後來文章中這樣說道,「他(王龍)一般都煮玉米粉粥給他父親,而自己不吃」都從這種微小的細節引人深思。雖然他們生活在一個貧窮的時代,但是這種無怨言無所取的孝順給人無限溫馨;反觀當代社會,雖然物質財富不斷積累,生活條件不斷改善,但是無數「啃老族」、「月光族」的誕生難道不是另外一種退步嗎?只是心安理得的享受著父母的勞動成果,只是在需要錢需要幫助的時候可能給家裡打一個電話,只是在心情不好時候對家長發脾氣,而沒有對長輩對親人的體諒與關心,缺少一份愛與責任感。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目前沒有什麼經濟收入,但是還是可以通過平日對父母的一句問候,通過平時良好的學習成績來回報養育之恩。常懷感恩之心,常做孝順之事,將孝這一優良傳統發揚光大,首先給父母帶來無限幸福,其次也是為了自己的未來,最後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進步。 其次,主人公王龍還具有平和的精神。書中這樣寫到,「但王龍很會過日子,他不像村裡好多人那樣,隨便花錢賭博或買些奢侈的食物,他不必像他們在賣不出好價的收獲季節把糧食賣掉,相反地,他把糧食保存起來,等下雪或過年的時候再賣,那時候城裡人會出高價錢」。首先,筆者不認為這是一種投機取巧的行為,恰恰通過將王龍和他人的對比,體現出王龍的平和不焦急。試想,在當時貧窮的社會環境大背景下,收獲了糧食而不是貪一時之財將其賣出而是採取適當策略贏得一份可觀收入,從側面展現出一個樸素質朴的中國農民應有的平和的心態。

② 大地契約讀後感

小說描述了中國農民王龍從娶妻,生子,逃荒,發跡到最後又回歸大地的一生歷程,很符合小說的主題,good earth,這片土地,對王龍和他的妻子阿蘭來說,是生命,是一切,是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是充滿期待的土地,是用盡一切力量要保護的土地,是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也不願放棄的土地。他們即使在旱災最嚴重,已經淪落到要吃草根泥土為生的地步也不願賣掉自己的土地。這也許就是中國農民祖祖代代強烈的小農意識,土地是賴以生存的唯一保障,是貧窮農民唯一的寶貴財產,沒了它,只能淪為富人家的奴隸,而有自己的地,就能保持最起碼的溫飽,做這一小塊地方的主人。同時,也能從文中很多細節看到許多中國農民的其他特點。當阿蘭為王龍生了孩子,王龍首先關注的不是妻子孩子的健康,而是孩子是男是女,當得知是兒子,王龍頓時欣喜若狂。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在現在的社會仍然相當嚴重,可以看出整個中國被傳統思想的束縛是多麼牢固。但是,王龍本性還是有著普通農民的純朴,在經歷一場蝗災之後,他終於發現自己

並不適合富貴享樂的生活,他最不能割捨的還是那片土地,他毅然賣掉大宅,回到最初的家,尋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最初的快樂。賽珍珠所展示的中國農民的面貌還是比較積極和質朴的,並沒有過多刻畫中國農民自私、狹隘的一面,也並不像魯迅等中國作家將中國人的弱點暴露得那麼深刻和赤裸,她更多是以同情並尊重的眼光在看待,並寄託著一種希望。片中唯一的比較反面的角色,王龍的叔叔,也是以幽默的手法來表現他的小心眼和懶惰,而其他的村民和鄰居大多是熱情、憨厚和團結的形象,他們遇到災荒一起扛,遇到喜事也一同分享,這確實是有些誇張和理想化的。但是,中國人也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他們的韌性,他們弱小卻頑強,生活一再逼著他們走投無路,但是他們總能堅持下來,在夾縫中生存,在逆境中前進,他們沒有很大的夢想,只想守著一方土地安逸度日,老婆孩子熱炕頭,是他們最初的追求,也成了最終的追求。 這部《大地》無論從語言還是故事情節都堪與中國當代的很多名著媲美,她雖然講述的僅僅是安徽農村一個普通農民王龍憑著對土地執著的愛、依戀、依賴,由貧窮變富有的故事,既沒有懸念,也無跌宕起伏的刺激,整個故事就像一篇以時間為線索的記敘文那樣平鋪直敘,卻仍然引人入勝,充滿電視連續劇般的魅力。 整本書情節簡單,人物單純,但始終未離開她要揭示的主題:那就是,「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根本,失去土地意味著失去自由和財富」,書的結尾意味深長,主人公葬在了他的土地,繼承了祖先入土為安的傳統,而他的兒子們呢,卻失去了祖先對土地的那份摯愛和依賴,似乎他們再也不需要圍著土地轉了,想變賣父輩留下的土地,這是否是可怕的開始呢?書中並沒有告訴我們後來的事情,任由人們的猜想和時間的檢驗。

③ 大地在呼喚觀後感300

上個星期五,學校組織去南橋電影院看兒童劇——《大地在呼喚》,看了之後我深受感觸。原本在那片樹林里,水質好,泥土好,所以果樹好,百靈鳥也生活得很快樂。可自從人類發現了來到那兒後,他們建了許多工廠,破壞了生態環境,於是生物們都生病了你看今天的水就是因為人們任意的往河裡排入的污染物使河裡的水變成了渾濁,不幹凈的水。人們往水中排入的污染物,使水中的魚、蝦等小動物死亡,使水發出難聞的氣味。這些無疑是對地球的破壞。為了地球的麗、為了我們美麗的家園。現在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保護壞境防止污染。是呀,大地在呼喚,它呼喚人們保護地球,地球上的資源在不斷減少,大地上的植被樹木也已經被人類亂砍樹木的行為而即將消失了:呼喚人類保護自然環境,保護我們共有的資源財產;它在告誡人
們不要再不要再破壞它了,讓它恢復本來的面貌。保護環境,人人有責。讓我們從我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讓我們一起來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吧!

④ 《大地》誇西莫多讀後感

詩不僅是基於美學和人道主義層面的體現,而且應該是發自詩人內心精神的強烈呼喚,這種呼喚能夠跨過高高的山巒和變幻莫測的時勢,喚醒每個人內心的渴望,詩人不必構造強大恢弘的建築殿堂博得觀賞者的陣陣驚呼,他所要做的一切就是俯下身來,耳貼大地靜靜聆聽,並且將聽到的聲音忠實地轉述給整個人類。

⑤ 關於《北美大地》的觀後感400字

觀後感的寫作,一般應注意以下3點:
一部分,敘述觀看影片總體情況;
第二部分,寫自己觀看該影片後的直接的收獲,比如開闊了視野、學到了什麼知識等;
第三部分,拓展延伸,寫影片給自己的啟發,從而使文章主題得以升華。
上述建議,希望對你有幫助。

⑥ 大地倫理讀後感

內容摘要 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學在環境倫理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其大地倫理思想在他的名著《沙鄉年鑒》中進行了深刻闡述,人與其他非人存在物構成了生命共同體,人只是生命共同體的普通成員,人類有責任維護生命共同體的完整、穩定和美麗。他的生態整體主義方法論對現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 利奧波德 大地倫理 環境保護 生態整體主義
作者簡介 李尊,女,1970年生,鞍山科技大學政法系講師,法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生態倫理學,科技哲學
Abstract Leopold's earth ethics occupies the important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its earth ethics thoughts has been explained deeply in his masterpiece " yearbook of sand township ", people, with having things to form the life community other inhumanly, people are only ordinary members of the life community, the mankind has fullness , stability and beautiful that responsibility safeguard the life community. His ecological wholism methodology has important directive significance to sol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 too to now.
Key words Leopold the Land Ethic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cological wholism

奧爾多•利奧波德是現代美國發展環境倫理學的開創者之一,雖然當年他只用了25頁短小的篇幅概述了「大地倫理」的思想,但在20年後這一論述卻成了美國歷史上最激進的環境主義運動的思想火炬,《沙鄉年鑒》也被稱為「現代環境主義運動的一本新聖經」。今天的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但在環境保護方面卻出現了許多問題,甚至可以說出現了嚴重的生態危機,因此,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思想對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建立生態倫理學理論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或者,大地倫理思想正是我們追求的境界。
一、 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思想的形成
早期的利奧波德接受了平肖和早期資源保護主義者的大部分功利主義觀點:大自然得加以利用——為了大多數人最長遠的最大利益,因此,管理自然資源是功利主義的資源保護運動的目標。從耶魯大學畢業獲得林學碩士學位的利奧波德在1909年任亞利桑那州墨西哥州的國家森林管理員的第一個計劃就是為了幫助「好的動物」(象牛和鹿)而滅絕「壞的」食肉動物(主要是狐狸和山獅),「象所有其他農藝一樣,野生動物管理通過控制會降低作物自然增長或增長率的環境因素而使作物增產。」①而野生動物資源減少的一個環境因素就是存在掠食者——即「有害動物」。
但隨著在該領域研究的發展,以及生態科學的興起,利奧波德開始看到這種保持自然的方法的問題。保持主義理論傾向於機械地看待自然,把自然當成一種人類可控制而不會有反作用的東西,它嚴重低估了自然界的相互作用,而且生態學認識到即使是一捧「臟土」也含有豐富的生物有機體(活的生物)。利奧波德開始把保持當作「道德問題」來討論,那種認為地球是人類的「物質提供者」、因而不值得人類給予道德關懷的觀點令他不滿。他思考的是,人與自然之間是否存在著一種以「地球自身是有生命的」這一觀念為基礎的「更親密,更深刻的關系」。②1923年,他第一次確立了大地有機體觀念,在當年發表的《西南部地區自然保護的墓本原理》中說:「至少把土壤、高山、河流、大氣圈等地球的各個組成部分,看成地球的各個器官、器官的零部件或動作協調的器官整體,其中每個部分都具有確定的功能」,因此,地球是一個擁有某種程度的生命有機體這一事實,就是我們尊重地球、不毀滅地球的道德理由, 「一個有道德的人尊重有生命的存在物。」③
利奧波德在1933年5月《林業》雜志上發表的論文《資源保護倫理》,進一步提出了倫理進化的思想綱領,首先,他指出人類佔有奴隸與無條件佔有土地相類似,奴隸制雖已廢除,但倫理學還未涉及人與大地、人與生長在土地上的非人類的動物、植物的關系,文明進步還許可「對地球的奴役」。利奧波德希望戲院保護運動能夠向人們傳達這樣一種覺醒的觀念:「毀滅大地是錯誤的。」④而且,這個「錯誤的」意思不是指在經濟上是否劃算是否有利,是一種倫理道德意義上的錯誤。
利奧波德於1947年總結他以前的思想,完成了《沙鄉年鑒》一書,並在最後的一章中闡明了建立大地倫理學的必然性、必要性與可能性。倫理學應該向大地擴展,這既是生態學的進化.也是哲學的進步,大地倫理也許是一種正在形成中的社會本能。首先,他從全新的角度解釋了道德的起源及其意義。道德是對行動自由的自我限制,這種自我限制源於「個人是一個由相互依賴的部分組成的共同體的一名成員。」因而,大地倫理「要把人類的角色從大地共同體的征服者改造成大地共同體的普通成員與公民。它不僅暗含著對每一個成員的尊重,還暗含著對這個共同體本身的尊重。」⑤他提出了「大地共同體」和「大地倫理學」概念。認為大地倫理擴大了共同體的邊界,把土壤、水域、植物和動物都囊括其中而形成一個整體。尤其應把權利概念擴大到山川樹木、鳥獸蟲魚中去,它們也有生存、繁殖的權利。但是,人類並不是大地共同體的征服者、統治者,而只是其中的普通公民、生物行列中的平等一員,人類社會發生的一切歷史事件,實際是人類與大地之間發生的生物性質的相互作用,要徹底改變只求經濟價值不求大地完善的自然系統。他指出:為了控制人類的行為和種族的過分繁衍.避免生態平衡的破壞,人類有必要用大地倫理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是人類智力與感情發展的必然趨勢。人類智力的發展,使人們了解了人與自然生存狀態的關系和規律,並有可能將生態規律知識轉變為大地倫理准則;而大自然對人類的慷慨幫助,它內在的關聯、和諧與外在的壯麗、秀美,則激發人們對自然產生熱愛、感恩的心情,能夠接受大地倫理准則。「如果我們沒有對大地的熱愛、尊敬和贊揚,以及沒有對大地價值的高度重視,倫理學和大地之問的關系就建立不起來。」⑥我們之所以濫用大地,是因為「把它視為屬於我們的一種商品,當我們把大地看作一個我們屬於它的共同體時,我們也許就會開始帶著熱愛和尊重來使用它。」⑩他拋棄那種大地利用只是經濟利用的傳統思路,認為「以單一經濟私利為基礎的自然保護系統,是一個沒有希望的不平衡的系統,」他用生態系統、環境或大地的是否健康和完善作為衡量倫理「正當」與經濟「有利」的標准。
二、 大地倫理學的理論構成
大地倫理學理論結構由三部分組成:
(1)生態自然觀。利奧波德把大地上的山川河流、蟲魚鳥獸和花草樹木視為一個有機體,人也是其中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利奧波德認為在生態系統內部,物種與環境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的關系。一方面環境決定物種的存在和發展,為物種的生存提供物質、能量和活動空間。另一方面物種的活動會對環境產生影響,物種反作用於環境。物種與環境之間是相互依賴的。他強調了人類作為生態圈中的物種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這種人與其它非人類生物在生態整體上有機共存的生態中心觀點,為人類指明了處理人類與自然關系的方法,更為人類的長遠發展指明了方向。
(2)生態整體主義方法論。利奧波德考察了人類以往的生活和生產方式,指出,人類只根據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決策人類生態活動的方式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這種生態方法論往往忽視,進而排除那些在大地社會中沒有商業價值的許多成員,而這些成員正是大地生態系統完善功能的基礎。利奧波德把大地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完善作為人類生活和生產方式選擇的價值參照系。為此,必須轉變傳統的人與自然關系的思維方式從自然的角度綜合地考察人與自然的關系。事實上,各國的生態保護大多經歷從某一角度入手進行環境保護,而最終走上整體主義的環境保護方式。這種整體主義的生態觀,正如利奧波德所說的「像一座山那樣去思考」⑨,把生態系統當做一個獨立的整體、而非有機個體的「堆放倉庫」來理解,並非要無視單一生物個體的權利,而是著眼於整個生態系統中各物種的長遠利益和生存前景,將整個生態系統的和諧、完整、美麗視為環境保護的根本。
(3)生態倫理規范。「一件事情,當它有助於保護生命共同體的完整、穩定和美麗時,它就是正確的;反之,它就是錯誤的。」⑧這是利奧波德提出的人在大地生物共同體中的倫理道德准則。遵守這個准則是人類的一種生態道德義務和責任。因為大自然中沒有控制人類的種群數量的重要捕食者,人的技術使得他們對自然的破壞幾乎不受限制,大地倫理作為人類改造環境的能力的一種約束因素,它將把人類改造自然環境的行為限制在有利於維護人的生存、維護其它物種的生物權利的范圍內。根據大地倫理中道德規范擴展的觀念,人類不但要對自身負責、對後代負責,更要為整個生物圈負責。因此人類的行為必須符合生物圈的整體利益。要實現人類、整個地球的可持續發展,人類必須樹立整體主義生態觀。

閱讀全文

與大地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寫電影出音樂的分類 瀏覽:729
78新午夜手機電影 瀏覽:174
近期的一部電影中國藍 瀏覽:16
詛咒之吻電影里輕音樂 瀏覽:363
成龍有不死身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88
超級追女仔粵語版電影 瀏覽:990
美國限量級的電影名字 瀏覽:669
賭俠1周星馳國語版電影訊雷下截 瀏覽:377
成龍電影城市獵人國語全集 瀏覽:896
愛情公寓電影版女主角 瀏覽:167
喜馬拉雅法國電影在線看 瀏覽:660
復仇天使電影的女主角 瀏覽:639
雲南省臨滄市永德縣的電影院 瀏覽:736
周星馳賈玲演的電影 瀏覽:307
免費觀看80年代中國愛情電影 瀏覽:590
鬥牛電影什麼結局 瀏覽:926
選錯了電影院 瀏覽:131
電影結婚前夜裡金康宇唱的是什麼歌 瀏覽:480
2021北京國際電影節官網 瀏覽:45
成龍電影粵語百度雲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