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家在東北,松花江上。讀觀後感作文少字
他叫田武,同學們都叫他「油蛐蛐」。他個子矮小,坐在第一排,平時上課,最愛背過臉找同學的「岔兒」,一發現誰玩東西了,就大聲「檢舉」。老師問他怎麼看到的,他嬉笑著:「我後面長眼睛了。」惹得同學們哈哈大笑。老師叫他午睡,他吐吐舌頭,說:「都八歲了,還五歲(午睡)!」弄的老師哭笑不得,他成了班上有名的「留學生」,常被老師留在教室里挨批。
開學了,來了一個新班主任。開學不久,老師叫他去辦公室。他心裡怦怦直跳,生怕又挨批評,但老師並沒有批評他,只在他的脖子上掛了一把鑰匙:「交給你一個任務,教室的鑰匙歸你管,你可要好好表現。」田武的心裡露出一條縫,透進了幾縷陽光。他像吃了蜂蜜似的,三蹦兩跳回了家,高興地對媽媽說:「媽,老師把教室的鑰匙歸我管了。」這個「我」字說的特別洪亮。「要細心,別丟了!」媽媽囑咐他。同時她心裡又發愁:老師真是的,他連自己都管不了,還管鑰匙?
田武好像看出了媽媽的心事,便順手把放在褲兜的鑰匙拿了出來,鄭重的掛在了自己的脖子上。
第二天清晨,太陽剛露出笑臉,田武就開了教室門,像個小哨兵,在教室外面走來走去,幾個來得早的同學,贊揚他說:「田武,你真負責啊!今後選「三好」我們舉你的手!」他聽了,心裡甜極了。
從此,他便與鑰匙形影不離。每天他總是第一個開門,無論風雨。放學時,不管家裡有什麼事,他都要等同學們走後,他才鎖門回家。老師經常表揚他,他比以前懂事多了……
田武不再當「留學生」了,而成了「三好生」,他的脖子上仍然掛著鑰匙,這把鑰匙功勞可大了,他不僅開啟了教室的門,而且還開啟了田武的心田,你看,那金燦燦的「三好」學生獎章伴著亮晃晃的鑰匙,在他的胸前擺動著,多美阿!
❷ 抗戰電影觀後感
這種一般按照這樣一個思路去寫,准得高分:
先描述一下這部電影的代表情節,說一下日軍是如何的殘忍、接著說共軍如何的戰勝日軍,最後總結的寫上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們生活在這樣和諧的社會里不應該忘記革命前輩,自己要為實現中國夢,像抗日前輩一樣的精神!!
❸ 松花江上電影寫出了什麼精神有什麼啟發
《松花江上》給我的感觸是:縱橫馳騁,安千秋家國,英雄肝膽照乾坤。策馬揚鞭,定萬世河山,男兒浩氣當平生。
與其說這部電視劇是在揭示一個民族在面對入侵者
❹ 觀電影《松花江上》有感
寫作思路及要點:審清題目,確定中心,選擇材料。
那年,東北的松花江旁,土,是紅的,水,也是紅的……
那年,東北的松花江邊,少了大豆高粱,多了長滿草的墳坑……
那年,東北的松花江上,世代生活的人們,離開了那片森林煤礦……
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鐵軌的炸毀,打響了九一八事變的開頭。我們看到了這開頭,彷彿也想到了這結尾,正是那年,東北的松花江,變了……平靜的江水掀起了波浪,開始奔騰咆哮著……
「多活一個人,就多了一顆革命的種子!」這句話貫徹整個東北大地,在寒冷的冰天雪地中,如星星之火,引燃了東北人民乃至中華人民的希望之火。這句話源自何?源自一位普通東北農民不甘被欺壓之心;源自於一位共產黨人不願讓國家滅亡之心;源於一位中華兒女迫切想要崛起之心。
楊靖宇的這句話,無聲地昭示了他作為一位共產黨員的偉大以及將希望留給他人,將危險留給自己的高尚品質或許,正是多了他這樣偉大的共產黨員,中國才會有今天。
那條松花江,注視著日軍殘忍的暴行,也注視著中華人民不屈的反抗!
楊靖宇領導著東北抗日聯軍,與日軍戰斗在白山黑水中。他細致入微的關懷,使其他抗日軍民對他心服口服,願與他生死相隨;他機智勇敢的計謀,使日軍的圍剿屢次失敗,傷亡慘重;他捨身為國的偉大,使每個人都注目仰望,將這一英雄的身影,刻在心間。
他們的足跡遍布東北的每一片土地,渡江,翻山,越嶺;日軍望而卻步的事情,他們都超乎常人想像地完成了。永忘不了,當被叛徒出賣,東北抗日聯軍陷入空前的危機時。
楊靖宇支走眾人的瀟灑身影,正是那時,「多活一個人,就多了一顆革命的種子」,這鏗鏘有力的語言,彷彿穿越時空的阻攔,在如今的中華大地上響起。松花江仍在咆哮著,可我已分不清那是對日軍侵華的憤怒,還是對楊靖宇陷入絕境的悲痛。
奮戰六天六夜後,八天未進一點糧食的楊靖宇早已被包圍的無處可逃,他的腳步永遠堅持跑在敵人的前面。在被風雪封鎖的小山上,楊靖宇餓了便吃樹葉、樹皮,渴了便吃雪,以地為鋪,以天為蓋,以月為枕。
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雪地中,那是一種希望支撐著他前進,那是一種渴望全民族解放的希望。在即將被捕時,他沒有被豐厚的條件所誘惑,而是爭分奪秒地銷毀著重要文件,在最後一刻,他依舊頑強地反抗到底。
當楊靖宇被包圍時,餓到開始吃身上的'棉絮、棉籽,我哭了,但這不是傷心的淚,這是喜悅的淚。因為我知道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他們的犧牲不是無價值的,正是在抗戰洪流中的他們,才使得今天的中國在世界上,有地位了,有尊嚴了,它不再是「東亞病夫」,而是一隻「東方雄雞」。
我慶幸,慶幸東北在被血淚染紅之時,還有這么一群可愛的戰士,用他們的堅定和忠實在守衛著這片土地,守護著這條松花江。
松花江上,正是曾經日軍的暴行,鑄造了如今我們東北人民的錚錚鐵骨!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和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
❺ 賞析松花江上
張寒暉詞曲。 作品創作於1936年11月。
1936年,被蔣介石驅趕到「剿共」前線的東北軍官兵,攜老帶小,布滿西安的街頭。他們被迫流亡關內,有家歸不得,有仇不能報,卻要為反共反人民的內戰去賣命,人人心中都郁結著悲苦怨憤,要傾吐,要爆發……。當時正在西安二中教書的張寒暉,天天見到這種流浪徘徊的慘景,耳鼓充滿嗟嘆痛苦的呼聲,於是便譜寫出了這首感人肺腑的獨唱歌曲,以含著熱淚哭泣似的音調,唱出了悲憤交加的聲音,張寒暉曾說:「我把北方『娘們』在墳上哭丈夫、哭兒子的那種哭聲變成了《松花江》的曲調了。當然,這也要變一變才成……。」歌曲的結構是帶尾聲的二部曲式。傾述性的音調貫穿全曲,兼有敘事和抒情的特點,真切感人。旋律以環回縈繞、反復詠唱的方式引申展開,感情越來越激動,具有回腸欲斷的效果。當尾聲長處呼天搶地似的旋律時,歌曲達到高潮,在聲淚俱下的悲痛中,蘊藏著要求起來抗爭的力量。張寒暉譜成這首歌曲後,先親自教二中學生歌唱,後來傳到東北軍的學生隊里,不久就傳遍了東北軍。1936年11月,「西安事變」爆發前後,西安全城到處可以聽到《松花江上》的歌聲,並迅速傳遍全國,作品在當時起到了喚醒民眾的作用。解放後,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也選用了這首歌曲。
這首歌曲的結構是帶尾聲的二部曲式。具有傾訴性,敘述性兼抒情性的特點。歌詞內容有很強的說服力,真切感人。第一部分是由兩個樂段組成,每一段又都由三個樂句構成。這一部分的音調富於敘事與抒情的特點,傾訴著自己的家鄉東北,有豐富的物產,還有自己的爹娘,第二部分的旋律以環回縈繞、反復詠唱的方式得到了展開,感情越來越激動,具有回腸欲斷的效果。這部分以呼喊似的音調,悲憤的情緒,控訴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東北後的滔天罪行,表達了東北人民要求收復失地的強烈願望。最後的尾聲,唱出了呼天喚地似的旋律,使歌曲達到了高潮。在聲淚俱下的悲痛中,蘊藏著要求起來反抗斗爭的力量。
《作者簡介》
張寒暉(1902——1946)作曲家、戲劇家。原名張蘭璞,河北保定人。1925年考人北京藝術專門學校戲劇系學習,畢業後,在北京、西安等地從事教育、戲劇及報刊編輯作。1941年去延安,歷任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秘書長、戲劇委員會委員等職。業余時間進行音樂創作,寫下了秧歌劇多種及歌曲五十餘首。他的歌曲絕大部分是自己作詞,其中流傳最廣的有《松花江上》、《游擊樂》、《去當兵》、《為什麼要悲傷》、《紙之歌》,以及根據隴東民歌改編的《軍民大生產》等。
❻ 松花江上讀後感
大家一定聽過《松花江上》吧?作者張寒暉用悲蜣的旋律訴說了故土淪喪的悲慘遭遇。這首歌詞主要寫了:「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民眾滿懷家鄉淪陷的哀痛與逃亡生涯的凄慘,用感慨的發問,向家鄉和親人發出了急切的呼喊:渴望收復失地,光復故土,返回家園!「九。一八」事變給家鄉人民一個沉重的打擊,給中國造成了重大損失。但是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東北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我們沒有糧食只能吃野菜、樹皮、草根,而現在我們吃海鮮、大魚大肉,並且注重營養搭配。衣服呢,只能補丁摞補丁,現在我們穿各種面料做的衣服,既美觀又保暖還很時尚。以前住的房子就更不用說了,只能住在四處漏風、搖搖欲墜的土房子里。現在我們住在高樓大廈或者別墅了,再也不怕風吹雨打了!以前我們出行只能用馬車或者步行,既浪費時間又浪費人力,現在我們出行可以採用海、陸、空三種方式快速到達目的地。不僅在衣、食、住、行方面實現了飛躍,我們小朋友也可以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學習,電腦也走進了我們的課堂,實現了與國際接軌……我們現在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這使我想到老一輩為建設家鄉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用堅定的信念和必勝的決心趕走了日本鬼子!由此我想到了,每當我遇到困難時就經常問家長。讀了《松花江上》後我決心以後要向老一輩那樣不怕困難,要積極思考,反復琢磨,直到做出來為止!
❼ 急求電影《松花江上》觀後感
一部非常好的電視劇。每個演員表演的都很生動。秦海璐我更是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