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梅蘭芳劇情介紹
梅蘭芳一生的第一個競爭對手就是和梅家有三代情誼的老藝人「十三燕」。梅蘭芳的出現,動搖了十三燕的地位。決戰不可避免,但是梅蘭芳第一場就輸了,他還有兩天的時間可以挽回敗局。不顧眾人的反對,梅蘭芳改演時裝新戲,結果大獲成功。勝負已定,梅蘭芳勸十三燕放棄第三天的演出,卻遭到十三燕的拒絕。
梅蘭芳漸入中年,有了妻子福芝芳和可愛的孩子們,他的事業如日中天。1929年,他接到了赴美國演出的邀請。在京劇舞台上專門扮演男人的女藝人孟小冬第一次見到梅蘭芳就看到了他眼中的憂郁,而她開闊爽朗的性格感染了梅蘭芳。她們同台演出,有了一種把自己和對方揉在一起共同分享的願望。這時梅蘭芳的妻子福芝芳對孟小冬說,他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兒的。
(《梅蘭芳》將以10年為一個段落,截取梅蘭芳不同年齡段的故事。在影片中除了梅蘭芳之外,以齊如山為原型的邱如白將成為戲份最重的角色之一。可以說整部《梅蘭芳》及背上就是圍繞著兩個人之間的故事展開的。)
Ⅱ 對梅蘭芳電影的評價
哈哈,樓主是北方人么?看過《葉問》么,兩部電影同時上映,北方人都比較喜歡《葉問》,南方人都比較喜歡《梅蘭芳》。俺個人認為這純屬個人口味問題哈。
《梅蘭芳》拍得還是不錯的。
俺覺得主要是思考了幾個問題:1,京劇藝術到底是怎樣的藝術?是下九流的藝術,還是高貴的藝術。我們應該怎樣看待京劇藝人。2,作為伶人大王的梅蘭芳為什麼身上毫無勢力庸俗之氣,而始終如一的謙虛謹慎?3,藝術家到底應該在何時堅持自己的理想,何時放棄自己的夢想?(抗戰時期梅蘭芳的拒絕演出)4,搞藝術的人應該追求的境界到底是大師境界還是凡人境界?5,對於愛情和親情,對於知己和配偶,對於相伴和孤獨,對於情感和藝術,梅蘭芳是做出如何的抉擇和犧牲?
演員不錯,黎明和子怡演的恰到好處,點到為止。陳紅還是那麼有魅力,還是那麼年輕漂亮,真好!只是覺得他罵孫紅雷那段戲稍微有些過火。孫紅雷演的不錯,就是角色稍微不太適合他,感覺他還是那種硬漢形象比較拿手。
呵呵,愚人之見,貴在參與~~
Ⅲ 電影梅蘭芳簡介
片名:梅蘭芳
英文名:Forever Enthralled
導 演:陳凱歌
總製片人:韓三平 杜家毅
總監制:韓曉黎 利雅博 姜濤 陳紅
總策劃:史東明 吳迎
製片人:趙海城
藝術顧問:梅葆玖
編劇:嚴歌苓 陳國富 張家魯
攝影指導:趙曉時
總美術:柳青
作曲:趙季平
出品:
中影集團北影製片廠
中環國際娛樂
英皇電影
公映日期:
12月5日
[編輯本段]主演:
黎明 飾 中年梅蘭芳
章子怡 飾 孟小冬
孫紅雷 飾 邱如白
陳紅 飾 福芝芳
王學圻 飾 十三燕
英 達 飾 馮子光
余少群 飾 青年梅蘭芳
安藤政信 飾 中田隆一
潘粵明 飾 朱慧芳
吳剛 飾 費二爺
[編輯本段]劇情簡介:
梅蘭芳1894年出生在北京的一個京劇世家。在清末的中國,戲子的地位等同於娼妓。盡管梅蘭芳的祖父梅巧玲受到宮廷的賞識,卻因演的是女人,必須半裸地在台上表演。在觀眾的滿足之後,梅巧玲得到的只是鄙視。梅蘭芳是在這樣的家庭長大的,而且同他祖父一樣,也演的是女人。梅蘭芳的伯父告訴他,宮廷里有一種刑罰,就是讓犯了過錯的戲子戴上一面紙做的枷鎖,舉起的雙手捧著一碗水,紙枷鎖撕破了,被罰者就會被亂棍打死。一紙枷鎖成了藝人們命運的象徵,他們面對著隨時被形形色色的亂棍打死的可能,梅蘭芳當然也是他們中間的一個。
死別
梅蘭芳再也沒有想到他人生的第一個競爭對手竟然就是和梅家有三代情誼的老藝人十三燕。十三燕名滿北京的時候,梅蘭芳尚未出生,他是宮廷的戲子,又是百姓的英雄,但是時代變了。梅蘭芳的出現,動搖了十三燕的地位,由於革命的風潮,婦女的解放,扮演女人的男人梅蘭芳成了年輕人爭相追逐的對象。在他奪目的光芒中,十三燕黯然失色。於是決站不可避免,邱如白對梅蘭芳說:你的時代到了。
梅蘭芳第一場就輸了。他還有兩天的時間可以挽回敗局。不顧眾人的反對,梅蘭芳竟然冒著極大的風險改演時裝新戲,勝負已經放下,輸贏無關緊要,他以極大的心胸證明了自己是時代的寵兒。在萬千青年學生的追捧下,梅蘭芳的新戲大獲成功。第三天的競爭變得毫無意義,十三燕輸定了。當梅蘭芳走進十三燕的家門,想勸說他放棄第三天的演出時,卻遭到了十三燕的拒絕。梅蘭芳隱隱感到,十三燕所爭的是一樣叫作尊嚴的東西。但他如果繼續演唱,十三燕的失敗將是慘烈而殘酷的。他必須作出選擇。
十三燕說過一句話:「輸不丟人,怕才丟人。」梅蘭芳遵從了十三燕的決定,他在台上從容地緩歌曼舞,唱道: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他是唱給他的爺爺十三燕聽的,彷彿為他深深熱愛的舊時代唱了一首輓歌。
十三燕失敗了,死了,但敗得悲壯。
死前給梅蘭芳留下一句話,「希望你好好地將伶人的地位提拔一下。」
生離
梅蘭芳漸入中年,他有了妻子福芝芳和可愛的孩子們,他的事業如日中天,名字傳遍亞洲。
在京劇舞台上專門扮演男人的女藝人孟小冬第一次見到了梅蘭芳就識破了他眼中的憂郁。她開闊爽朗的性格感染了梅蘭芳,在他們的交流中,梅蘭芳會被自己太過知心的話語驚住,也會隨著孟小冬每一次的歡笑而歡笑。他們一同在台上演出,在戲中將男的變成女的,女的變成男的,他們開始有了一種把自己同對方揉在一起共同分享的願望。
這時,走到孟小冬面前的不僅有梅蘭芳的妻子福芝芳,更有邱如白。福芝芳對孟小冬說,他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兒(觀眾)的。邱如白對孟小冬說,誰毀了梅蘭芳的孤單,誰就毀了梅蘭芳。福芝芳的話感動了孟小冬,而邱如白的話摧毀了孟小冬。但孟小冬仍然說,不,我不放棄梅蘭芳。
但她其實已決定放棄,為了梅蘭芳。
訣別的時候到了,卻有人冒充孟小冬的情人,誤殺了賓客,刺客本人也被聞訊而來的軍警擊斃。
孟小冬走到門口對梅蘭芳說,畹華,別怕,我走了。
梅蘭芳就是在這樣悲愴的心境下走上紐約百老匯的舞台的。他冒著失敗的巨大風險,在1930年1月經濟大蕭條的風雪中,以一個東方女性的身份美麗而憂愁地起舞,用對西方人而言恍如天音的歌喉,輕啼緩唱,她的嫵媚和剛勇,悲傷和快樂,集合地成了一個美學。他的演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紐約的街頭,梅蘭芳慢慢走著。
孟小冬在留給他的最後一封信中說,如果你是在紐約演出前看到這封信的,我還是那句話:畹華,別怕。
聚散
梅蘭芳恰恰是在紐約首演的當晚知道了事情的真象的。是邱如白為了不讓孟小冬走近梅蘭芳而僱用了刺客,逼迫孟小冬離開梅蘭芳。
1937年,日本軍人誘使他勸說梅蘭芳登台演出時說,你不能沒有梅蘭芳。
梅蘭芳要去上海了,因為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他決定不再登台演出,而邱如白卻說,難道德國佔領了英國,英國就永遠不演莎士比亞了嗎?
在梅蘭芳多次拒絕日本軍隊對他發出的演出邀請時,卻吃驚地聽到了自己即將復出的消息,而面對社會公布這條消息的,正是匿名的邱如白。他希望梅蘭芳永遠留在舞台上。
一位日本軍人說:「無論戰爭誰勝誰負,梅蘭芳都應該不朽。」後來,這位日本軍人自殺了。
當梅蘭芳注射了傷寒針,蓄起了胡須走上日本人為他預備的記者會講台時,他只輕輕說了一句:我的爺爺十三燕,讓我給唱戲的爭一點地位。然後就暈過去了。
梅蘭芳的朋友邱如白站在梅蘭芳病床前。他幾十年同梅蘭芳兄弟般地相處,又甚至幾乎成了梅蘭芳的敵人。邱如白突然發現,為了了解梅蘭芳,竟用了一生的時間。他對梅蘭芳說:現在我明白了,你想做一個凡人,也許你一直就是個凡人……
抗戰終於迎來了勝利,梅蘭芳又回到了舞台上,他最捨不得離開的地方。
梅蘭芳戴著紙枷鎖活了一輩子,但他卻坦然地接受了它。他用面對一切的勇氣得到了人們的愛。他已經征服了與生俱來的恥辱和恐懼。
當自己已經不是障礙時,一切都不再是障礙。
畹華,別怕。
Ⅳ 關於電影《梅蘭芳》的幾個疑問
現在大多認為《梅蘭芳》中十三燕的原型就是京劇大師譚鑫培,但實際上是拍攝《梅蘭芳》虛構出來的人物,譚培鑫並沒有被氣死
邱如白是電影《梅蘭芳》中的人物,由孫紅雷飾演。邱如白原型是梅蘭芳的好友齊如山。詳細情況你看下連接吧
http://ke..com/view/2049800.htm
Ⅳ 梅蘭芳這部電影好看么劇情方面
如果你看過《霸王別姬》,很遺憾,這部片子很差勁
Ⅵ 電影《梅蘭芳》中,十三燕斗戲最後那場的疑問
因為那個光頭坐莊開賭,賭梅蘭芳的票房不如十三燕,結果十三燕的票房反而不如梅蘭芳,所以光頭就要輸錢,於是光頭就讓十三燕不要再唱了,因為唱一次就要輸一次,但十三燕不肯,所以光頭就來搗亂。並不是十三燕唱得不好。而且我覺得這次打對台,是因為梅蘭芳唱時裝戲有噱頭,又迎合了當時學生們破舊立新的心裡,所以票房打敗了十三燕
Ⅶ 梅蘭芳電影看完你們有什麼感想
看完電影《梅蘭芳》,悵然若失。 全片結束時,黎明扮演的梅蘭芳,一襲白衣,朝著眾多仰慕者微微欠身,輕聲道:「謝謝大家,都別跟著了,我要去扮戲了。」 戲是好戲,詞是好詞,全片意境歌行至此,輕輕巧巧弄了個花腔,逝入雲端,似有若無之間,也不失為一個好的結尾,可就是……,就是缺了點韻味,少了點勁道,這個梅蘭芳,總不如我們想的,似乎也並不是影片所要交代的,陳凱歌對媒體的記者說: 「在等著拍他(黎明)的時候,他一直在攝影棚的走廊里走來走去,右手撩起他的衣襟下擺,我看了很感動。對這樣的演員,我們還能說什麼?」 似乎的確也無話可說,黎明並非是個不努力的演員,除他以外,當今世上再找一個 「梅蘭芳」扮演者,恐怕至多也只是與他在伯仲之間。他在戲中,一直努力的靠近梅蘭芳,以至於片中邱如白的扮演者孫紅雷看完影片後第一時間打電話給他,告訴他,演得真好;以至於梅葆玖看完他的「梅蘭芳」,表示有生之年,再不會授權給第二人去扮演梅蘭芳。 然而,這個梅蘭芳,還是有其形而失其魂,似其貌而無其神。編劇嚴歌苓說,梅蘭芳是一個溫柔的抵抗者。要知道,梅蘭芳抵抗的不是某個人,某種勢力,某樣困境,他抵抗的是一個時代。首先,要抵抗京劇從「老戲」向「新戲」轉化時候,來自業界同行、廣大票友的普遍置疑,甚或是明槍暗箭的詆毀,背負的是「輸不起,一輸就永不翻身」的壓力;其次,要抵抗戲子從「下九流」向「有身份」轉化時候,來自包括魯迅、胡適、陳獨秀在內的文化巨擘、社會主流聲音的蔑視與不理解,背負的還是「輸不起,一輸就是永不翻身」的壓力,他所抵抗的,是當時社會上的絕大多數人,他一個人走在時代最前端的時候,整個時代都在拖著他往回走。僅僅「溫柔」是抵抗不了的,支持他拖著時代朝前的,必然有一股內在的無比堅定執著的力量,然而這在黎明身上看不到。 黎明還是那個黎明,那個《甜蜜蜜》中的黎小軍,那個《半生緣》中的世均,只是一個溫文爾雅的知識分子,不是一個披荊斬棘的鬥士,他學會了梅蘭芳的妝容,學會了他的身姿手勢,甚至學會了極具專業水準的京劇的身段台步,但是他沒學到梅蘭芳的鬥志與魄力,因為他從來沒有跟一個時代決絕過——恰恰從前有過一個決絕的人,演過一個類似的絕好的角色,只是可惜: 世間已無張國榮。 2003年4月1日,張國榮從高樓上一躍而下,宣告了他與這個世界徹底的不妥協,在他留下的難以計數的角色中,最光彩照人的是《霸王別姬》中的程蝶衣,同樣是導演陳凱歌,評價張國榮的表演是這樣說的: 「張國榮必以個人感情對所飾演的人物做大的投入,方至表演上這樣的境界。正是他的一個眼神,將《霸王別姬》迷戀與背叛的主題說盡了。」 其實,一個導演對演員,不可能是「無話可說」。只不過也許,他了解到,多說也無用,因為表演到了一定境界,演得是骨子裡的那股瘋魔,除非再世為人,否則難以企及、無法復制。 然而,在影片《梅蘭芳》中,的確有許多地方需要那股子瘋魔,比如: 梅蘭芳對「平生最愛的女人」孟小冬可望不可即,最大心願只是與她一起看場電影,就當兩人即將成行,卻有戲園子老闆要他去救場——這是一個極富象徵意味的情節,因為錯過了「這一次」,也會錯過「下一次」,永遠錯失下去了。於是梅蘭芳對老闆說: 「去不了,我有急事。」 老闆笑道:「還有什麼事比救場急?」 梅蘭芳沉聲道:「我要是非要犯上一回渾呢?」 老闆笑道:「您不是這樣的人。」 梅蘭芳盯著他的眼睛說道:「我要就是那樣的人呢?」 只言片語中,是梅蘭芳拼了命的要抓牢自己手中命運的線繩,恰好《霸王別姬》中也有類似的情節: 段小樓與程蝶衣在後台卸妝,蝶衣試探小樓,說要與他演一輩子的戲,小樓覺察不對,尷尬笑道: 「不是演了一輩子了嗎?」 蝶衣聽出他話中有逃脫的意圖,嘶聲道: 「不成!少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不是一輩子!」 都是想抓牢而抓不牢,張國榮的表演是傾盡全力,玉石俱焚的拼殺過去,而黎明卻只是溫水繞身,似怒非怒,一股子氣都提到嗓子眼了,卻沒有逼仄住口腔鼻舌,平平無奇的吐了出去。 再比如,梅蘭芳被逼出席日本軍方安排的「復出表演的記者招待會」,事先替自己打了可以製造病情的傷寒針,又早早蓄起胡須,表達自己決不妥協的態度,有人問他為什麼,他這樣說: 「我有個長輩,臨終之前跟我說,婉華,你以後成名了,能不能給咱們唱戲的地位,提拔提拔啊?我說好啊。」 而在《霸王別姬》中,程蝶衣不肯向造反派低頭,段小樓前往勸說,蝶衣不讓他進門,隔著門告訴他: 「你楚霸王都低頭認罪了,那京戲能不亡嗎?」 一樣是在憑一己之力對抗時代重壓時候,追溯內心,掏心掏肺的一句話,掏出了支持自己的最本質單純的力量: 不過是在盡一個戲子的本分。 一個是要在全世界面前樹立一個堂堂正正的戲子的形象,一個是想要老老實實唱戲,該怎麼唱就怎麼唱,不被其他因素干擾。可惜一樣境界,兩種表演,張國榮把他那股子瘋魔全部收縮到體內,又一字一字的往外吐,凄婉絕倫,而黎明的台詞在胸腔,英雄氣短,只是借了個「梅蘭芳」的軀殼,說的不是他內心的話。 而在《霸王別姬》中,張國榮講的似乎句句是他內心的話,不瘋魔不成戲,他也最終把自己的生命演繹成了一出讓萬千人落淚傷心的大悲劇。 「謝謝大家,都別跟著了,我要去扮戲了。」 看來看去,這句話彷彿不屬於「梅蘭芳」,倒好像是寫給張國榮的遲到了5年的絕好台詞。我想,在那天晚上,張國榮在高樓上憑空遠眺,身前是香港島繁花似錦的炫目夜景,對著他心目中萬千影迷,說出這樣一句台詞,可能是所有熱愛他,至今仍在思念他的人,所能夠設想的,他留在世界上最美好的「最後一幕」。
求採納
Ⅷ 電影梅蘭芳的結局
...........梅蘭芳在抗戰後重新唱戲,唱的是貴妃醉酒還和齊如山和好了~
Ⅸ 電影梅蘭芳影評
走出劇場的時候,天還沒有黑盡,我恍然地看著散場的人流,想要找尋出那份悵然的緣由,心裡卻似有團扯不開的棉絮梗在胸口發作不得。在長達兩個半小時過程中,我不止一次地試圖捕捉和定義自己那種紛繁復雜卻又稍縱即逝的情緒,但沒等我體會摸咂出其中的真味,劇情的發展卻又把我迅速帶離去到另一種情感體驗。於是,我放棄了要給這出期待已久的大戲一個明確的褒貶取向。沒有期待中《霸王別姬》式的酣暢淋漓,也不似《無極》般極盡雷人之能事,《梅蘭芳》絕不是「好」與「不好」那麼簡單。
全片以梅蘭芳的人生軌跡為時間線,採取三段式的敘事方式鋪陳展開,為我們展現了其一生中「死別」、「生離」、「聚散」三個重要片段,分別以親情、愛欲和愛國之情為情感內核,階段分明、層層遞進。然而匪夷所思的是,隨著情節的階段式推進,我的觀影情緒也跟著三步走,從心潮澎湃到開心一刻再到昏昏欲睡,這三段由於敘事手法和演員表現的迥異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水準。
而無可爭辯的是,講述梅蘭芳的大伯和師父「十三燕」之死的「死別」篇是最像《霸王別姬》,也是最趨向陳凱歌的藝術追求的一章,出演的青年梅蘭芳的新人余少群表現不俗,而飾演「十三燕」的老戲骨王學圻更是全片的一個亮點,兩人的對手戲更堪稱是全片的最高潮。敘述梅蘭芳與孟小冬感情糾葛的「生離」本應該是影片最出彩的「動情」段落,而黎明和章子怡的對手戲也一直是本片宣傳的看點,而令人頗為失望的是,雖然章子怡的出演讓人眼前一亮,但黎明拖沓拘謹的演技和時而失控的情緒化處理讓這一段落的感染力大打折扣,笑場點和雷人指數在此節迅速攀升,觀眾們的笑聲此起彼伏。經過中段的喜劇氣氛,在講述抗戰時期梅蘭芳拒絕為日本人演出的「聚散」篇中,觀眾期待的高潮卻遲遲沒有到來,取而代之的是對中日文化沖突冗長的表述和毫無新意的愛國主義說理,加之黎明持續沉悶的表現和孫紅雷過分的誇張演繹,使得整部影片很遺憾地在一種延遲高潮的不暢快感和怪異感中戛然而止。
毫無疑問的,「死別」這一章節絕對是整部影片的精華所在,若沒有此節,我大概可以肯定地給予《梅》片一個毫不客氣的「貶」評,可以說,這精彩的開篇兒撐起了整部影片,而撐起這開篇兒第一章的,絕對是十三燕的扮演者王學圻。他扮演的十三燕是當時被譽為「伶界大王」的京劇名角,與梅家有著三代情誼,梅蘭芳叫他「爺爺」,在梅蘭芳的大伯去世之後,在實際上擔負起了培養梅蘭芳的責任,對梅蘭芳來說,十三燕既是師父是前輩更是親人。而由於少年梅蘭芳接收了新思想意欲改革京劇,這與十三燕的傳統觀念發生了抵觸,一場轟烈的擂台賽在兩人之間展開。雖然結局是以十三燕之死而告終,但正是十三燕教會了梅蘭芳「輸不可怕,怕才可怕」的道理,而梅蘭芳也一直以其死前託付與他的「提高伶人的地位」為一生的目標,可以說,十三燕這個人物影響了梅蘭芳的一生。
這是一個極具人格魅力和性格張力的角色,他血性爺們但不嚴肅死板,他看似不著邊際的自嘲調侃字字都在點上,他看似謙卑卻敢於權貴叫板,他明裡反對梅蘭芳革新實際卻是其登上事業頂峰的最後助力;處在新舊更替風口浪尖的上的他,是個極其矛盾的人物,與看不起伶人的權貴矛盾,與時代矛盾,與梅蘭芳矛盾,與他自己矛盾。這是陳凱歌在整部影片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而王學圻不愧是老一派的實力演員,無論是作為「伶界大王」該有的扮相身段手勢,還是略帶黑色幽默讓人笑中帶淚的演繹,著實把這么個血肉豐滿而復雜的十三燕給演活了。
與梅蘭芳打擂的最後一場,他知道自己必輸,而輸也意味著自己生命的終結,但他還是選擇了登台,因為對他而言怕比輸更可怕。面對被人蓄意破壞後一片狼藉空無一人的「座兒」,他氣定神閑地唱完最後一句《定軍山》,在他認為「最神聖」的戲台上給自己的藝術生涯和生命劃上了完美而悲壯的休止符。這是全片唯一使我落下淚的場景,也是能讓我找到一些《霸王別姬》的影子的一個段落,雖然陳凱歌一再聲明不拿此片與《霸》相比,但作為一位普通的觀影者又怎麼能不期許能再一次體會如《霸》帶給我們的那種酣暢呢?
《梅蘭芳》是一部復雜而矛盾的影片,既有陳凱歌的藝術堅持也有對票房的妥協,於是乎,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有些失衡的成品,你既無法叫好,也不能不為其中的部分所動容,我只能懷揣著這樣復雜的心情選擇一遍一遍回放精彩的第一章。
Ⅹ 電影梅蘭芳觀後感
重重疊疊的四合院,青磚灰瓦,光影氤氳。猶如泛黃的舊照片,與故事的色調如此協調。
鏡頭下的戲台富麗堂皇,很有質感。想一想,委實納悶,何以我在長安大戲院前排親眼所見的舞台那樣虛假呢?或許是當時不入戲吧。
紐約的劇院門前,紳士仕女魚貫入場的鏡頭,冬夜,飄雪,霓虹。先由高空俯瞰,既而慢慢搖下,成水平,非常精緻的感覺,不禁想起了《純真年代》那種調調。
情感戲很乾凈,贊一下,在近來的中外銀幕上太少見了。
三分之二的篇幅,讓人眼中噙淚。尤其前半部,王學圻演的十三燕以及余少群演的青年梅蘭芳,其對手戲張力十足,將舊日梨園優伶的辛酸、尊嚴、無奈,刻畫得入骨三分。王學圻的台詞功力太好了,使用的語調類似黃宗洛,既脆又哏的京片子,帶著股兒飄忽勁兒。余少群,氣質扮相都挺符合我期望的,呵呵。一定得找找他的越劇去。
相比之下,黎明所扮的中年梅蘭芳,的確很正派很有尊嚴很有分寸,及格。可是,單純一個好男人就能定義梅蘭芳嗎?他更應該是一個好男旦吧?於是,又不能免俗地懷念哥哥張國榮,那眼角眉梢的風情,美人如雲,絕色難尋啊。
章子怡扮的孟小冬,不錯。不過,角色在表白情感態度時的那種執著感和章子怡以前演過的角色類似,故無驚喜處。忽然想到一個細節,在孟小冬的居所,畫外時時響起細細的、清脆的風鈴聲,聲音很小,很隨意,幾乎讓人忽略掉,畫面的詩意感、層次感卻為之豐富了。除了這細脆的風鈴聲,我也想不到究竟還有什麼更適合點綴在這雅緻的閨房裡與梅郎相對。倘若真是風鈴聲,我要贊為神來之筆啊。
陳紅,每次出現她的鏡頭,我都緊張,生怕她一開口我就出戲,結果呢,果然果然。抱歉,是我有成見。
孫紅雷,又一好演員,看完整部電影,確信唯一的戲痴就是這個「邱如白」。他愛梅蘭芳,他愛的是梅身上的戲魂,嗯,這是我的確信。舞台上杜麗娘風流婉轉(青年梅蘭芳余少群扮),台下邱如白如痴如醉,喉結滾動。由此推斷,惹動他的是藝術化了的女性美,而不是看到男人扮。
英達演的六爺,很有喜感,沒什麼可說的,及格。如真要比較,還是不及「費二爺」。扮演費二爺的那位我不熟悉,但是絲毫不影響他那種舊京味兒帶給我的感動。
還有一大擔心:童年梅蘭芳的扮演者叫什麼彤,也是現在籌拍中的李少紅版《紅樓夢》中少年寶玉的扮演者。電影中僅幾個鏡頭,這孩子咋就這么寒酸這么丑呢,瞧那眯眯三角眼兒。那裡是我們「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桃瓣,目若秋波。雖怒時而若笑,即嗔視而有情」的寶玉呢?我期待《紅樓夢》,可是我不喜歡現在這個小寶玉,但願我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