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電影超脫觀後感

電影超脫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7-08 03:43:13

❶ 213老師留的假期作業,讓寫電影觀後感,我實在不想看,大家幫幫忙,幫從網上找些觀後感,共7部電影,觀後

1995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肖申克的救贖》是《阿甘正傳》最大的競爭對手,如果說《阿甘》是一個夢 (這是一個黑色幽默的夢, 不要當真),那麼《救贖》就是一種生活。生活比夢簡單,但生活遠比夢境殘酷。而這兩部片子也的確是有很多可比之處,他們也有緣湊在了一個奧斯卡年度。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得到什麼。當一片羽毛緩緩飄盪的時候,生活被幻化成了一首優美的圓舞曲,因為不管拿到的是什麼,巧克力永遠都是可口的。《阿甘正傳》展現給我們的也永遠都是生活中最美好的那一面,也會讓我們時刻為生活的美好的而滿足。
忙著去活或是忙著去死?(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肖申克的救贖》把生命變成了一種殘酷的選擇。肖申克的救贖是我們簡單的生活中值得一再回味的東西。相信自己,不放棄希望,不放棄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屬於自己的輝煌,這就是肖申克的救贖。
雖然最後找到了通向天堂的那條路,但是這條追尋的過程中卻是充滿坎坷。
他們都是極為優秀的影片,至少他們都是那種讓你看完以後就絕對不會忘記的影片,而且每次看完都會有不同於前一次的感覺和感受。在兩部同樣經典的影片面前,奧斯卡的評委們選擇了《阿甘》,也就讓它的影響力和觀眾接受程度遠遠的超過了他的競爭對手。但是埋在土裡的金子終究是要發光的,這些年來,《肖申克的救贖》卻開始了奮起直追,受關注的程度並不比《阿甘》少,而且很多人開始為他鳴不平。而我則能夠充分理解為什麼奧斯卡會選擇《阿甘正傳》?

《美麗人生》:就算在最艱難最黑暗的日子裡,就算了無希望,死亡近在眼前,他依然深愛著並用生命與智慧保護著他的妻子與兒子。他的勇氣與智慧,即使在戰爭的硝煙彌漫中,即使在集中營的暗無天日中,即使在最後槍聲響起死亡來臨的那一刻,依然閃現著耀眼奪目的光芒。
他用盡全力,在集中營的悲慘世界裡,為兒子,營造了一幕美好的幻想,他告訴兒子,所有的殘酷只不過是一場游戲,游戲的獎勵是一輛嶄新的坦克。於是,他的兒子便有了足夠的勇氣,熬過那段水火的歲月,最後,當他坐上盟軍的坦克時,他的幸福無可言語,而那種幸福,正是他的父親用生命為他交換的。他不放棄任何機會為他風雨中的家庭製造哪怕是點滴的歡欣,在路過集中營的廣播室時,他冒著危險在廣播里呼喊妻子的名字,他想告訴她,他和兒子都還活著。他趁著做侍者的機會,為妻子播放了《船歌》,這首曾經響在他們定情之夜的歌曲,飄過沉沉迷霧的阻擋,在黑夜裡,給他的妻子帶去安慰,也讓他們一家人,都鼓起了勇氣,共同經歷灰暗的時光。
就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晚,他將兒子安頓在一個鐵箱子里,然後,去尋找他的妻子。當他被捕之後,路過那個鐵箱子時,他知道他的兒子正注視著他,於是,他裝出一副滑稽的模樣,惹得兒子笑出聲,他仍然堅持著,堅持著使兒子相信這一切都只是一個游戲,千萬不要害怕,永遠要微笑而樂觀地去面對。然後,槍聲響起,他去了,而他的兒子與妻子終於獲得解放,當他們在陽光下摟抱在一起的時候,他的兒子說道,我們贏了!確實,在這一場浩劫當中,他們贏了,因為,他們有一個英雄的丈夫與父親,他的名字叫基度。
《美麗人生》是一部相當浪漫的電影,猶太青年基度到一個義大利小鎮上准備以開書店為生,在那裡,他遇見了美麗的姑娘多拉,然後,是一系列充滿了智慧、滑稽、陰錯陽差、浪漫的輕松片段,終於,基度與多拉終成眷屬,鏡頭一轉,他們從房間里追著他們的兒子來到院子里,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令人羨慕,基度用自行車載著美麗的妻子,車框里坐著機靈的兒子,他們飛馳而過,而街道上,卻已經出現了納粹的鐵絲網。
沒有什麼比快樂的戛然而止更令人感到揪心。當基度的幸福生活剛剛開始之時,他的猶太身份使他被抓去了集中營,而他的妻子,本來並不用去集中營,卻毅然的隨他們跳上了火車。最真摯的愛情,有時候真不需要太多的言語,連執手相看都不需要,只是縱身一躍,跟去天涯海角。在影片當中,演多拉的演員有很好的演技,那是一種很克制的平靜,當她在集中營里聽到孩子將要被殺掉的消息時,她的臉上沒有任何錶情,只是站在樓梯上,由著後面的人群在她身上沖撞,她望向窗外,目光深遠。後來,她被派去挑揀死難者的衣服,那種小心翼翼,不敢也不願發現兒子衣服的感覺很到位。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一個人最深沉的愛,其實,是很平靜的,能夠撕心裂肺哭出來的,往往也是釋然的開始。
最後,基度的兒子和多拉在陽光下抱在一起,他大聲喊叫著,我們贏了。那時候,他還不知道他的父親已經死去。電影響起旁白,以基度兒子的語氣,聽聲音,他也已經步入老年,那麼,這部電影就能理解成他的回憶。在他的回憶里,他的父親,依舊是那樣鮮活,這,何嘗不是另一種活著。槍炮、炸葯、毒氣、死亡、飢餓,這些東西看似強大,最後的勝利者,卻只能是人和生活。真正的光芒,就像基度朝他兒子眨眼的那一剎那,意思是,無論怎樣,只要我們不害怕,堅強、快樂、盼望,人生終究美麗,於是,我們總會贏。
《 忠犬八公的故事》:嚴格說來,《忠犬八公》不算個故事片,甚至不能說這樣的講述算個故事。情節十分簡單,最離譜的是,好不容易領略了久違的李察吉爾,丫卻「嘎嘣」死了。
記得有句梁家輝的台詞:「我是個普通的男人,僅僅有史泰龍的肌肉、李察吉爾的相貌而已」,這句話叫一個懵懂的男青年不無嫉妒的開始留心李察吉爾這個名字,在隨後看到的《風月俏佳人》里,也似乎並不覺得他有多帥,在之後漫長的歲月里,即使偶爾在hbo中瞄到他的角色,也並無在意。對於我這樣的偽小資來說,知道他曾經是偶像派,就已足夠。
十餘年後,《忠犬八公》里再見李察吉爾,一個印象:老。也許是馬齒漸長,竟竊有兔死狐悲之意。伴隨著這樣的一種尷尬悱惻的情懷,一路看下去,已然是淚濕青衫。乖乖不得了,我也真是老了。
片子很安靜,音樂簡單而迴旋。一個小鎮、一個車站、幾個人、一條狗,和一段橫跨三代的時光。八公沒有做任何了不起的事跡,沒有救人與火災,沒有與猛獸搏鬥,沒有兢兢業業的工作,也沒有善解人意體貼入微。它甚至不屑於去撿球,在美女狗的挑逗面前也沒坐懷不亂。這樣平凡的一條狗,僅僅是和主人惺惺相惜,僅僅是狗馴養天性的泛濫而已了。
如果這算愛,只能說是條件反射。在八公的眼中,恐怕不可能出現片尾yy的那段人狗重逢。它的等待,更不可能是出自堅定的浪漫主義信念。我們可以負責任講科學的說,它僅僅是慣性使然,在條件反射的等待而已。可你不能在解構了這些之後安心洗洗睡了,憑什麼它的故事廣為傳頌,直到被改變成電影,憑什麼是它而不是我的塑像在遙遠的某地被人贊嘆著呢?
如果你也同樣,前半段微笑、後半段含淚看完的這部片子,那麼答案就不言而喻。你在人狗和諧相處、互相牽掛的那種氛圍中,感受到的久違的溫情,就是答案。在那個過去的好時光里,人與人之間不缺乏愛,奶當然更是放心的。影片的討巧之處在於,人與人情感的部分被一筆帶過,展示的都是人狗之間的情愫。在這種最樸素、最無功利性動機的關系中,這種普世的、宏大的情感,打動著更大的人群,撼動著心靈的更深處。
電影本身並沒有治癒的功效,它不是葯。但它可以作為麻醉品使用,就好比海洛因。如果它能喚醒你對過去的美好回憶,感覺的心靈的悸動,那你就不能否定它的功效。那個人人都熟識的小鎮,那個互相關照惦念著的人際關系,那個沒有電腦游戲沒有互聯網沖擊的時代,那個沒有高樓大廈壓抑著的空間,那個烏托邦般的世外桃源……那時的人,不必擔心生活的節奏太快,永遠有和家人相處的時間;那時的街角、鄉黨、車站、花壇,不會經常消失或者變了模樣,不管人或狗永遠都找的著。
那麼熒屏前豬頭豬腦的你,傻笑著又抹著眼淚的你,被喚醒的不就是這種懷念嗎?你在電影中人的生活里感受著自己的貧瘠,在電影中狗的眼睛裡感受著自己的孤單。《忠犬八公》的意義,不就是在提醒,你早就缺失了的東西嗎?
難怪,李察吉爾自己說,在看了這個電影劇本之後一哭再哭。對於這個經過大起大落、在最繁華的劇場里風光過又消沉過的人來說,還有什麼比這故事更能引起他的同感,更勾引他心底對平靜生活、相濡以沫的留戀呢?理查老矣,戚戚我心。
如果愛僅僅是狗狗般的條件反射,願這種條件反射永不退化,永遠滋潤著我們乾渴的心田。
《海上鋼琴師》:看完影片之後,我的唯一感覺是孤獨,真孤獨。可是1900真的孤獨嗎?後來的很多時候,我都覺得他不孤獨,他有滿滿的用之不盡的音樂的靈感,有無數的才華和無數的流動的音符。他其實不孤獨,他讓我們孤獨,沒有天才的華麗沒有天生的不俗沒有特立獨行的資本,沒有充盈的內在沒有在這個世界得到認可和滿足,所以我們孤獨;我們從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飄忽,所以我們孤獨。
作為這世上存在的一個人,我們從出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種各樣的稱號和身份。出生的時候父母為我們取了一生的代號即名字,我們要上戶口登記注冊,等到十八歲了要去辦理身份證;我們在學校是學生,工作了又要評職稱,我們被別人介紹時是某人的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我呢?當這些東西都被去除之後,我們還是我們嗎?我們還能找到自己嗎?1900是一個沒有出生證明的孩子,他不屬於哪個國家也沒有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資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跡,可能也沒有多少人記得他的存在,他也沒有一座存放他遺體的墓穴,但是他卻實實在在地存在過,真真實實地活過,他用什麼證明了自己的存在呢?
我一直覺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義思想的體現,他藐視規則,藐視這個社會認可的規則,他害怕上岸其實是拒絕上岸,藐視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於外界對自身的認可,他可以輕易打敗爵士樂的開山祖師並對他表示鄙夷,他可以靠他的才華賺取無數的名利但是他拒絕音樂與自身的分離,他可以用音樂去探究所有人的心靈,可以在音樂里去旅行,可以尋覓到自己的愛情,但是他沒有常人那樣去要去追,他輕輕地將這些丟進了大海,他將邁向陸地的腳收回。
在存在主義者看來,人生活在一個與自己對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確定的。絕對自由的人也是煩惱和無所依靠的孤獨者。人雖然有選擇的自由,但他面對的未來的生活卻是混沌而沒有目標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來,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實的終結就是死亡。死亡作為人生的最後歸宿,對於個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所以存在主義者都是悲觀者,在他們眼裡,人生是一場悲劇。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場悲劇,是他自己能預料到的悲劇。「城市那麼大,看不到盡頭,我停下來不是因為所見是因為所不見,是因為看不見的東西。連綿不絕的城市什麼都有,就是沒有盡頭,我需要看見世界的盡頭。上了岸,何去何從?愛一個女人,住一間屋,買一塊地,望一個景,走一條死路,太多的選擇我無所適從。漫漫無盡,思前想後你不怕精神崩潰?那樣的日子怎樣過?我無法遺棄這艘船,寧可遺棄自己的生命。」
我喜歡閉上眼睛,反反復復地聽1900幫助好友克服暈船時彈奏的鋼琴曲,想像著自己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隨著海浪起伏搖擺。那時的音樂是可以將人吞噬的,讓你忘乎所以讓你自由自在,讓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讓你無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飛翔,能感受到旋轉,能感受到跳躍,就想初春的遠行,夏日的沖浪。這里只有美好,只有存在的美好,我以為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美好存在。
後來我才知道生活的大多數時候其實是孤獨的,是我們心裡無處安放的孤獨,不被這個世界所認可的孤獨。1900是孤獨的,所以他選擇一輩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們呢?我們沒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城,讓我們來安放我們的孤獨,讓我們來逃避自己不喜歡的一切,所以我們比1900更孤獨更可憐。
很多時候,這個世界再繁華再喧鬧,我都只是一個人彷彿置身孤島,這時我那麼孤獨但卻沒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這個城市越來越鄙棄孤獨,它不允許你孤獨它不給你時間孤獨,它讓你覺得孤獨是可恥的,它要讓你融入外面喧囂的海洋戀愛的洪流,它要你和別人一樣,上岸,走同一條路,一條望不到盡頭的路。
你拒絕融入,那麼你就要承受雙重的孤獨,外在的內在的,所以你更孤獨。而融入,那是一輩子都不會快樂的旅程,你踏著陸地是那樣的輕飄飄,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還是孤獨,無處安放的孤獨
《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放牛班的春天」,名字譯得很巧妙,單是讀著都漾出善意的笑。樸素流暢的影片,連顏色都很節省,盡是飽和度很接近的灰,讓眼睛保存著氣力幫助嘴角表露快樂或悲傷。
真誠的電影總是能牢牢抓著你,聲色具備的100多分鍾後,靈魂才還給自己,任由你品評褒貶,它卻矜持孤傲的站在一邊,冷眼旁觀事不關己。憤怒的咆哮、感動的涕零,發泄的和收拾的都是屏幕前的自己,看似沒始沒終的循環,催化劑是電影。此時的我反芻般回味著那個100多分鍾。沒有奪人的漂亮演員,沒有花哨的特技拼湊,幾個稚氣未脫的「問題」孩子,一位已經禿頭的老師,再加上干凈簡單的音樂,涓涓的流淌故事,引不起激烈的哭笑,笨拙的把稜角銼的溫和……克雷芒馬修是一位熱愛音樂的鄉間教師,任命到一所再教育學校任教——被稱為「池塘之底」的問題學生收容中心,充斥混亂暴躁。這里的校長老師愁雲慘淡,臉上都是刻板乏味的線條,謾罵和體罰是師生之間唯一的交流。可愛的新學監無何奈何的看著學生惡作劇一幕幕上演,直到某一天偶然發現孩子漂亮的嗓音。很自然,難得的共鳴,歌唱中的孩子眼神恢復了清澈干凈,師生在歡娛的五線譜上學會了理解、寬容和愛。
很寬泛的主題,但是,消沉灰暗到積極明朗的轉變由不得我無動於衷。反復回放著安睡前宿舍里合唱的片段,主唱男孩眼波流動的感恩,馬修離職時窗口飄飛的載滿孩子幼稚字體和深沉思念的紙飛機,一張張象被時間氧化變黃的舊照片。他們是應該相互感謝的,孩子們幫助馬修迎來了「自己的創作春天」,料想更是讓他收獲了看到他們改變的成就感;孩子們該感謝這樣一位伯樂,挖掘出美麗的歌聲,還有比歌聲更美的嶄新的自己。音樂的確功不可沒,簡單的跌宕成就了劇烈的變化。若是馬修換做畫家、球手,或者其他什麼職位呢,孩子們應該也會很美,愛,才是至根本的語言。或者之前出現或者合作中生成,漸漸就成了依靠信賴,顏色似乎都清新起來。
電影中總是成就讓人側目的感動,因為現實中的貧瘠,所以讓我在這里口乾舌燥樂此不疲的絮叨。寫這段文字時,一直放著電影音樂,還是會輕易陷入宛如天籟的合唱中,一段簡單的快樂,陶醉了他們,又迷醉了多少回自己。
《怦然心動》:一連看了兩遍《怦然心動》,真的是怦然心動。一對小孩,一棵樹,特別簡單的故事,講得盪氣回腸。我感觸最深的一點是:女生十來歲就有超脫的自省意識,審視自己愛的人到底值不值得愛。一旦觸及她的自尊,立刻決定放棄這個男生。我們文化里的「愛」,似乎都要低到塵埃里,舍棄自尊才叫愛,犯賤當真愛。
《怦然心動》是很簡單的故事,但是很豐富。主講小孩早戀,其實這部電影里還講了追求自己的夢想,尊重,勤勞,怎麼看待貧窮,怎麼接納殘障的家人,怎麼維護自己的自尊。我印象很深的一個細節是父母吵架之後,立刻對孩子說:「我們會解決好,不是你的錯。」然後輪流去安慰她,表示父母還是相愛的,讓孩子安心。所以,孩子才會覺得:「我覺得媽媽很不容易,我覺得爸爸也很不容易。但是生在這個家庭里,我很幸運。」相愛的父母勝過富有的父母。
《怦然心動》里小女生跑回來哭,說男生當著所有人面要吻她,她媽媽說:「真的嗎?我看你需要和他談一談。」男生再三敲門,媽媽只是有禮而抱歉的說:「她不想和任何人說話,她把自己鎖在卧室里。」男生來自一個鄙視女生家的家庭,但是女生的父母能把他區分出來,看待他如同一個常人。
繼續說《怦然心動》。我很羨慕美國文化里的這種女主角,就像《UP》里的老婆婆:有冒險精神,浪漫精神,敢於與眾不同,智慧有擔當,有實現夢想的腳踏實地的能力,生機勃勃,有愛,也會愛,有健康的體魄和靈魂。我們通俗文化里的女主角,大多還是傻而天真,迷糊,樂觀,感情豐富這一型,等男主角來憐愛。一句話概括,美國這種女主角是樹,開花的樹,沒有男主角也會生長得很好;我們的女主角是花,是殘缺的花,有些還帶著悲劇性的身世和身體,等著男人來拯救。
很多人講,男生配不上女生,男生很糾結等等。我覺得電影講了一個很簡單的事實:小男生和小女生的心智發育不對等。很好理解,小學生總是女生成績比男生好。女生早慧,男生懵懂,於是女生往往先喜歡上男生。男生開竅,女生已經開始思考。所以,他們倆顯出心智的落差,但不是品質的落差。最後,他在自己的思考之後做出了決定,勇於忤逆父親,做出了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正確判斷。
最後,我覺得我們和美國故事最大不同的一點是:他們不做「糾結」,無論分分合合,都是乾乾脆脆。我們吧,無論什麼劇情,主要做的就是「糾結」,心裡愛但是不敢說,說了但是不敢做,做了但是不敢愛,愛了但是沒名分,有名分了但是沒緣分……明明是扭曲,還老說這叫「戲劇張力」,或者「命中註定」。

樓主 這不止5000了 你自己刪刪哈 選自豆瓣網影評和網路 覺得哪一篇不好可以去豆瓣找找其他的 其實老師應該沒有看 就是個形式。。 望採納

❷ 一部優秀電影的觀後感100字左右

戀戀筆記本

好久沒有觀看這樣一部爛漫唯美的愛情電影
雖然有些超脫物質、過於理想
但男女主角不顧一切的如命中註定的相愛
還是不知不覺感動了我

影片里男主角諾亞給女主角艾麗寫了365封信
其中一封這樣寫道
"真正的愛
能夠喚醒我們的靈魂
讓我們獲得更多
使我們的心如烈火燃燒
讓我們獲得內心的平靜
而這些就是你給予我的
也是我希望一輩子能夠給你的"

我從未停止過思索,什麼是真愛
真正的愛情是否互為靈魂伴侶
沒有任何理由和條件的互相吸引
使快樂加倍、憂愁減半
活出最真實的自我和最原始的情感
並把這份熱忱持續一生永久不變
這樣純粹美好的真愛
世人是否還在苦苦追尋和等待
我們是否依然相信人世間仍有真愛?

《戀戀筆記本》講述了一對戀人
從17歲相遇、相知、相戀到誤會、分手,離別、再度相遇
最後相愛相守扶持走過一生的故事

不過再完美的故事難免也有遺憾的瑕疵
艾麗於晚年患了老年痴呆症
將他們轟轟烈烈的愛情忘得一干二凈
諾亞一次一次地以陌生人的身份
向艾麗講述記載在筆記本里他們的往事
期待奇跡喚醒艾麗沉睡的記憶
他對她的愛一分不減、一生不變

也許就是這份真愛令人動容
在物慾橫流的世界、講究門當戶對的時代
誰不想往自由美好的純真愛戀
讓心跳為之悸動,讓微笑從心底綻放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不知多少有情人,都曾希望愛情能停留在最初美好的時光里
影片里一生一世的永恆愛戀
那般濃烈溫情,如同童話一樣令人神往

❸ 電影《祝福》觀後感

一聲鈍響,揭開了祝福的帷幕,整個魯鎮都深浸在快樂祥和的氣氛之中,根本沒有人注意到,有一個人正悄然死去,《祝福》觀後感。或許好多人都希望她死去,人們覺得她是一個很晦氣的人,她的存在給那些人帶來恐慌與不祥。她就是祥林嫂,魯迅筆下一個鮮活的人物。
在祝福最後一幕,祥林嫂倒在雪地里,皚皚的白雪飄落在她身上,而魯鎮卻被隆隆炮聲麻醉。那一刻,我們不僅能感受到祥林嫂死得是多麼可憐,而且可以認識到社會的其他分子,他們是多麼的無情,悄無聲息的被社會的大染缸同化。在那的年代,人們是多麼的無情與迷信,他們的思想像是被蟬禁封住了。而我們現在的社會,在馬列指導下,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我們社會沐浴在陽光之中,作為新一代的青年,我們對祥林嫂報以同情之外。更多的是知道自己,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著思想進步性。學習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用科學文明知識認識客觀世界,用實踐改造客觀世界,使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和諧,更加幸福。我們要以一顆寬容博愛之心善待他人,祥林嫂的時代已經過去,新的時代已經向我們大步踏來,我們應該做的就是武裝自己的頭腦緊跟科學發展的潮流,觀後感《《祝福》觀後感》。我們身處大好時代,我們要好好珍惜。
對於祥林嫂,阿毛,賀老六的死一直困擾著我,雖然當時生活水平較差,醫療條件也比較差。但是也不至於讓他們雙雙死去,從電影中我才知道。他們都是被人逼死的,當時的社會環境沒有給他們生存的權利,死對於他們是最好的出路。賀老六是被債主逼死。阿毛被狼吃了,這里的狼似乎喻指當時債主,他們心比狼心還毒。祥林嫂也是被人逼死,沒有一個人伸出援手,給她一口飯吃,活活的被凍死餓死。在這種情況下,死可能是他們最好的解脫了。對祥林嫂的死也可以看作是一種超脫,起碼不會再受人們的嘲諷,白眼,唾棄。讓我們聯想到,在封建社會,你只有去死。你可能才會得到安寧與自在,才會是自己的人格不受侮辱,不會被人玩弄。這正是魯迅所反映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對於人們對真善美的認識已經被曲化。認為吃齋念佛就可以獲得菩薩的保佑,認為准備些福禮就可以獲得一年的好收成,似乎有些可笑,什麼三從四德,好女不嫁二男,什麼陰曹地府,這些都是為了控制人們。就像祥林嫂想獲得做人的權利,去捐門檻,只有被人踏來踏去,才能贖罪,多麼可笑。但反映出人們思想是多麼落後。但這一切已經過去,光明在馬克思主義傳到中國那天出現,在毛主席領導下,太陽升起。今天又在胡主席帶領下,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祝福》寄託了封建人們的美好願望,同時也表現出了現代人的祝福,希望我的社會更加和諧。人人都能平等相待。人人都懷揣科學與文明,將中國變得更加美好。

❹ 電影起風了的觀後感

這是宮崎駿導演自出道以來的第一部根據史實改編的影片。電影以「零戰」(零式艦上戰斗機)設計者堀越二郎為原型,講述了一位日本少年執著的飛行之夢。 堀越二郎設計的零式戰斗機,不僅成功偷襲珍珠港,並且在二戰期間,還以其卓越的性能,在整個太平洋戰區神出鬼沒,令亞洲各國深受其害。因此,在網路上的中文論壇,即使是宮崎駿的粉絲,也有人表示這是「宮崎駿最爛的一部片子」,因為「那一堆零戰的殘骸,真心讓人感到惡心。」 「我姑且相信宮崎老爺子的人品,我姑且相信他不是美化戰犯。但這一部也實在是太爛!你的優點在哪裡?對人類的反思在哪裡?」一位中國的宮崎駿動漫迷無比失望地這樣寫道:「「無論是不是反戰的用意,零式題材都令人反感。」 而另一群始終支持宮崎駿的鐵桿粉絲們,則大聲反駁說: 「不要懷疑宮老爺子的三觀,在他的動畫世界裡,一切都是這么的干凈。」 「宮崎駿沒有轉向,這是反戰作品。」 作為一位不夠虔誠的宮崎駿動漫迷,我至今沒有完整地全部看過宮崎駿的所有作品,因此對宮崎駿作品的敘事方法和表達理念等種種,其實了解有限。但就《起風了》這一部作品而言,我個人的觀後感是: 看完這部電影,我腦子里反復出現的,是一個日文單詞---「夢中」。 「夢中」在日文中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夢の中」---睡夢之中;二是指「熱中」--著迷、入迷。 在整部片子里,我只看到一個入迷地執著於飛行夢想的日本少年。他傾注所有的青春,只為了想製造出更好的飛機,讓它更快更遠地飛上藍天。而其他的:反戰也好、美化「零戰」殺人機器也好,這一些這一切,我通通沒有看見……。不是我忽視,而是影片沒有告訴我,所以我看不見。 這不是一部反戰片,也不是一部戰爭美化片。這只是一部如實描繪夢想輪回的影片:夢想的發生、夢想的實現,夢想的破碎….從夢想破碎的殘骸中,如何回歸到下一個夢想的追尋與探索---這就是《起風了》這部電影告訴給我的全部。 它與戰爭或罪惡無關,僅僅只是在單純地詮釋一個夢想:它或許只是一個曾經的日本少年所擁有的夢想,又或許是日本這個國家曾經所擁有的夢想。這是一部以夢想呼喚夢想的影片。而實現夢想的根本前提,是「好好活下去」。 宮崎駿導演在《起風了》這部電影公演時,接受日本共同社專訪時曾說: 「雖然堀越二郎生活的時代也發生了很多事情,但人們還是活著。地震會發生,核電站也沒有消失,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已成為所有人自問的命題。但是我認為不必感到失落。只要有喜歡的人、好好吃飯、愛護孩子,這樣活著就可以。」 我相信這是今年72歲、時刻感到「死亡就在身後」的宮崎駿導演的肺腑之言。對於善於思考的人而言,一個人的思維廣度,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與之成正比的。面對曾經發生過的歷史,除了反思,還同時需要一份能夠接納的坦然---這無關對錯,也無關善惡,因為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不可逃避,但歷史必須面對。 而一個人對於歷史的認知,我想,很大程度是取決於其歷史觀中的時間單位的:若以100年為一個時間單位,我們看到的是國與國之間的互相殺戳、記住的是民族之間的相互厭惡與仇恨;但若以1000年甚至更長為一個時間單位的話,我們則會看到整個人類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戰爭史。或許,只有站立在人類長河的岸邊,面對整部人類發展的戰爭史,我們的內心才能遠離仇恨,才能跨越國家、民族這些概念所帶來的種種障礙,拾起同為人類的悲憫。 曾經看過一本關於宇宙論的入門書《宇宙は本當にひとつなのか》(宇宙真的只有一個嗎),書中介紹說:銀河系在整個宇宙中,最大不超過0,5%,或者更小。而太陽系位於銀河系邊緣,僅僅只是銀河系極小的一部分。而地球,只不過是太陽系八大行星與數以億計的太陽系小天體中的一顆毫不起眼的小行星而已。作為太陽系最年輕的星球,地球的年齡大約為45.4億年。 而作為地球這顆小星球上的生物—人類,能夠存活的最高壽命不過120年。 即使我們能夠活滿120年,在浩瀚恆久的宇宙中,依舊連一顆塵埃都算不上。生命如此短暫卑微,每個人都是來這個星球稍事休憩便得馬上離開的過客。為什麼要有這么多的仇恨?為什麼要有這么多的厭惡?為什麼要以國家民族為理由,互相殘殺、你死我活? 所以,宮崎駿導演說:為了國家、為了人類,必須怎樣怎樣,放棄那些豪言壯語吧!在半徑30米或是100米的范圍限界內,做你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守護你能夠守護的家人和朋友,就可以了。

❺ 怦然心動 電影 觀後感 要好的 感想比較多 夠深刻 原創

怦然,但是不僅僅是心動
一連看了兩遍《怦然心動》,真的是怦然心動。一對小孩,一棵樹,特別簡單的故事,講得盪氣回腸。我感觸最深的一點是:女生十來歲就有超脫的自省意識,審視自己愛的人到底值不值得愛。一旦觸及她的自尊,立刻決定放棄這個男生。我們文化里的「愛」,似乎都要低到塵埃里,舍棄自尊才叫愛,犯賤當真愛。

《怦然心動》是很簡單的故事,但是很豐富。主講小孩早戀,其實這部電影里還講了追求自己的夢想,尊重,勤勞,怎麼看待貧窮,怎麼接納殘障的家人,怎麼維護自己的自尊。我印象很深的一個細節是父母吵架之後,立刻對孩子說:「我們會解決好,不是你的錯。」然後輪流去安慰她,表示父母還是相愛的,讓孩子安心。所以,孩子才會覺得:「我覺得媽媽很不容易,我覺得爸爸也很不容易。但是生在這個家庭里,我很幸運。」相愛的父母勝過富有的父母。

《怦然心動》里小女生跑回來哭,說男生當著所有人面要吻她,她媽媽說:「真的嗎?我看你需要和他談一談。」男生再三敲門,媽媽只是有禮而抱歉的說:「她不想和任何人說話,她把自己鎖在卧室里。」男生來自一個鄙視女生家的家庭,但是女生的父母能把他區分出來,看待他如同一個常人。

繼續說《怦然心動》。我很羨慕美國文化里的這種女主角,就像《UP》里的老婆婆:有冒險精神,浪漫精神,敢於與眾不同,智慧有擔當,有實現夢想的腳踏實地的能力,生機勃勃,有愛,也會愛,有健康的體魄和靈魂。我們通俗文化里的女主角,大多還是傻而天真,迷糊,樂觀,感情豐富這一型,等男主角來憐愛。一句話概括,美國這種女主角是樹,開花的樹,沒有男主角也會生長得很好;我們的女主角是花,是殘缺的花,有些還帶著悲劇性的身世和身體,等著男人來拯救。

很多人講,男生配不上女生,男生很糾結等等。我覺得電影講了一個很簡單的事實:小男生和小女生的心智發育不對等。很好理解,小學生總是女生成績比男生好。女生早慧,男生懵懂,於是女生往往先喜歡上男生。男生開竅,女生已經開始思考。所以,他們倆顯出心智的落差,但不是品質的落差。最後,他在自己的思考之後做出了決定,勇於忤逆父親,做出了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正確判斷。

最後,我覺得我們和美國故事最大不同的一點是:他們不做「糾結」,無論分分合合,都是乾乾脆脆。我們吧,無論什麼劇情,主要做的就是「糾結」,心裡愛但是不敢說,說了但是不敢做,做了但是不敢愛,愛了但是沒名分,有名分了但是沒緣分……明明是扭曲,還老說這叫「戲劇張力」,或者「命中註定」。

❻ 梅蘭芳電影觀後感500子

記著,唱戲的再紅
還是讓人瞧不起
大伯不想讓你挨了打
還得跟人家說打得好
大伯不想讓你再帶上那紙枷鎖
……
僻靜的深院,蒼茫的樹梢點點光亮,透過深邃的枝頭望向飄渺的遠方,迷途的路鋪開,一切如舊。
沉睡的宮廷,昏睡的蟬群沉沉低吟,彌漫苦痛的枷鎖鎖緊滴血的殘心,恍惚的樹搖晃,不盡凄涼。
那紙枷鎖,那份沉重,在漆黑的夜,異常寂靜。年少的梅蘭芳,或許還不知道什麼壓迫,但他從此記住一句話:唱戲的,終究就是個唱戲的。
但這是他的命,梅家幾代戲子,這重擔總會落到他身上。
《牡丹亭》的那天,座無虛席,蔡元培、胡適、袁世凱,說得上新的舊的少的老的都來了。十三燕對著梅蘭芳說了這么句話:給唱戲的爭一點地位。
這場戲,征服了邱如白,這個矛盾的官人。他瀟灑地,帶著被家人鄙視的目光,說他傍戲子去了。這條路,一走就是幾十年,直到白發爬上了頭。他預感到,自己的一生從此不再一帆風順,只在曲折中閃爍迷茫。
和很多人一樣,當看到黎明的面孔出現時,我崩潰了,欲哭無淚。但隨著劇情的推移,漸漸地理解了黎明的眼神,或者說梅蘭芳的眼神。
之後的梅蘭芳,是成熟的、深沉的、穩重的、抑或是個台下的男人。他越來越明白了之前他為此不得解的事,越來越放棄了之前他不淪落的志,他知道了人生苦難全,他知道了唱戲的終究是個唱戲的。
但他不同於一般的戲子,對於他的堅貞,他為了自己的尊嚴為了自己的使命感,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諾言寧死不給日本侵略者唱戲,不惜為此損害自己的身體。也許他知道,這世界上超越肉體的東西很多,也很偉大,所謂的升華,便是讓精神超脫,讓生命不朽。田中說:無論戰爭誰勝誰負,梅蘭芳是不朽的。但田中不知道,也許永遠也不會知道,真正讓梅蘭芳不朽的,不是他的戲,是他的靈魂,是他的那份操守。
但他是普通不過的凡人,為了兒女情長迷失自我,喪失理智,遺忘自己的使命,當然,七情六慾是人的難耐,但這證明了他的平凡,他的普通性。他也是為了愛可以放棄事業的人,他也是為了人之本性可以忽略追求的人。如果沒有邱如白,也許梅蘭芳就不是梅蘭芳了,他將只是一個普通不過的戲子。
所以,邱如白最後說:你(梅蘭芳)只是個凡人。
這句話,是真理,是哲學,是王道。
他就是這么一個不平凡的凡人,一個永遠不會被弄臟的戲子,一個陽剛的真正的男人。
梅蘭芳將讓後人知道,真正的一個人,不僅僅存在於表面,更存在於旁人看不到的那冰山一角的最深處,那裡也許就是另一個深度。表面的梅蘭芳,是一個讓四大美女汗顏的嫵媚的絕世女子,但真正的他,是一個陽剛十足成熟穩重道德高尚的真漢子。這就是人的不同角度,這也就是梅蘭芳。

❼ 求:600字的作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電影觀後感或小說讀後感。

背景一:每天無所事事的過著日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籍口自己忙於工作和孩子之間沒有時間,認真回想,自己在工作和孩子身上又投入了多少時間 和精力。每天在內網外網之間無意義的流連中耗掉了更多的時間,每天同樣的24小時別人可以干很多事情而我不能。也是在每天的無意義流連中看到了2010年別人的一個推薦書的帖子,其中有一本叫做《致我們逝去的青春》,突然悲哀的要死,每天同樣多的24小時,我的結果是工作比別人差,生活比別人差,居然這么久流連網上網路小說都幾乎不知、不看。同時這本書的名字以及別人關於這本書的討論吸引了我,手機下載並看了。
背景二:超缺情商的自己經常會感覺好心沒有得到好報,與此同時,身邊有朋友也如我一樣對於婚後生活和感情有不少抱怨,無從下手,我知道是有地方不對,但是卻找不到具體的地方。
個人角度介紹本書內容:清純漂亮活潑單純樂觀執著的女主鄭微,從小一直長大,書中最初直接描寫極少,但是從女主口中得到更多信息的優秀的男主之一林靜,是女主從小要嫁的對象,雙方可以說青梅竹馬,除了林靜大了幾歲之外。在女主考上自己所在城市大學之際由於家庭以及外界更多因素不得已逃避相互感情悄然出國。敢愛敢恨的女主痛快的哭泣也痛快的和別人探討著他的林靜。若干時間之後,女主不自覺發現自己喜歡上了自己總是何其過不去的另一位男主——陳孝正,而陳則屬於冷靜冷漠自律自強類型,陳對於女主的冷漠和鄙視並不影響女主對其的追求,對其追求制定計劃,緊追緊粘,敢於向別人宣布自己對於陳的喜歡喝追求,也敢於在陳的鄙視和冷漠中繼續自己的追求,把自己降到了不能再卑微的地步,仍然甘之如飴。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就算在冷酷的陳,也在美女的追求在繳械。後來的故事不外是陳的家庭背景介紹來自於單親家庭父親英年早逝,母親含辛茹苦將其帶大,自己忍受了特別多的時候,也給陳增加了很多的心理的負擔,在我眼裡上進到幾近變態,對其要求極高,出國是必然選擇,而從小被嬌慣大的普通家庭的鄭並不是母親認為的良人。在母親的期待,自己的將來和對將來愛情婚姻的不自信之後,陳選擇了在和鄭最熱戀的時候,畢業出國。然後就是畢業之後的種種,三年後的和林和陳都再次相遇,據書中描寫,鄭一直都是林和陳之最愛,無可替代,二人又都開始了或明或暗的追求,關於愛情婚姻工作等等的選擇,因為此處對我影響較小,所以略去。
感觸一:戀愛中的追求,其實並不丟人,一個人難得一種對於愛情的追求。只要是一個正直的人,有責任心的人,有良心的人是值得去追求的。我們是不是太多時候把自己的感情包裹,以假意示對方。如書中鄭大聲說出對於自己將會和林表白之後就會有男朋友時的甜蜜,誰曾計較過愛情中的付出與收獲,得到與收獲。而你曾經的傾情付出也會在將來讓自己無憾,也會成為他將來回憶中的一分感動,永難磨滅。
感觸二:婚姻中誰多付出一些,誰少付出一些其實真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擁有一個相對較好的婚姻生活。
感觸三:真心的付出,不要怕被嘲笑。還有就是好的話,好的事情一定要好好說,既然已經多付出這么多了,為什麼不能好好的說話,將好的事情以一種好的方式表達出來呢?
上面太多的關於內容的介紹讓自己失去了寫下感想的激情。
就這些吧。
我一般不大去讀校園青春愛情小說,總感覺大部分都是一個套路,很淺俗的東西。《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卻是我比較喜歡的一本,它不像鐵凝的文字那樣在深深地痛里流淌著深沉而又崇高的大愛,也不似路遙手筆那樣酣暢淋漓,在平凡的世界中孕育著偉大的靈魂,讀過之後盪氣回腸。它是小溫馨的,很多情節讓我們可以聯想到自己的大學生活。「玉面小飛龍」鄭微看似大大咧咧,沒心沒肺,其實是個比較傳統的女孩。為追隨青梅竹馬的林靜哥哥,她發奮讀書,如願以償來到林靜所在的城市。可林靜卻悄無聲息地去了美國,留給鄭微的是困惑與不解。痛了,哭了,鄭微並沒有讓自己沉浸在林靜給她帶來的痛苦中。一次偶然的機會,鄭微結識了陳孝正,由原來的惡作劇到後來的愛慕,鄭微的愛情似乎是不經意的卻又是必然的。與其說鄭微絞盡腦汁追到了陳孝正,不如說她的率真,執著,真誠打動了他那顆冰一般冷酷的心。鄭微把自己最寶貴的東西給了最愛得人陳孝正,陳孝正貪婪的享受著鄭微所賦予他的特權。正當愛情之花開的那般燦爛時,鄭微與陳孝正的關系也被逼到了十字路口。在前程與愛情上,陳孝正做了一番不大不小的掙扎,但最後還是將力量傾斜到了前程的一邊,愛情被高高翹起,懸掛在一邊,讓鄭微有些措手不及。陳孝正又扮演了林靜曾經扮演過的角色,拋棄鄭微,漂洋過海追逐自己想要的學歷,名譽,地位,一次回來換取權利與金錢。陳孝正給鄭微帶來的傷害遠遠大於林靜給她的困惑,她不像失去初戀時那樣坦然,這一次她真的受傷了。 四年後,林靜和陳孝正幾乎同時出現在了鄭微的生活中,兩個人都有意要挽回那段感情。可是陳孝正卻不能為了愛情放棄已得的一切,他想要鄭微回到他身邊,重溫過去的甜蜜與幸福。陳孝正是愛鄭微的,可他的愛里包含了太多自私的成分。如果鄭微回頭選擇了陳孝正,那麼他們的愛情註定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見不得陽光,因為陳孝正要繼續往上爬,就得依靠歐陽一家往上爬。如果為了鄭微舍棄這一切,無疑將他四年前做的決定推翻,四年的努力將付諸東流。在強烈愛的呼喚下,陳孝正有過那麼一瞬間的動搖,可是理智終究戰勝了情感,他不會為鄭微放棄在公司的地位。鄭微看透了陳孝正的心,無論他怎樣用哀求的眼神看她,給她怎樣的暗示,也無論她怎樣深愛著他,有多麼戀戀不舍,她都不能回頭。他們兩個彼此相愛,終究因為「一厘米」的高度永遠不能相依相偎。陳孝正看似光鮮亮麗,前程似錦,讓很多人羨慕嫉妒恨,光纖的外表後是肉眼看不見的傷口,華麗裝束的背後是別人體會不到的隱痛。選擇了成功的捷徑,卻也永遠失去了純美的愛情。歐陽永遠給不了鄭微能給他的一切,這或許也是陳孝正應有的報應。陳孝正與鄭微的愛情就像網上流行的那幾句話
當你喜歡我的時候,我不喜歡你,
當你愛上我的時候,我喜歡上你,
當你離開我的時候,我卻愛上你,
擁有的時候不知道珍惜,失去了才知道它的價值,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站在原地等你到永遠的,她也有累的時候,等到她無力承受的時候她就淡然退出了,並不是因為不愛了,而是愛不起了。
林靜與鄭微之間除了愛情外還有親情,一直以來,林靜都在扮演著哥哥與戀人的角色。雖是初戀之傷卻沒有陳孝正悄然離開時給她的陣痛感強烈,我覺得在林靜和陳孝正之間她最愛的是陳孝正,然而她最愛的也是傷她最深的。她的傷口最後由林靜來醫治,開始以為林靜離開鄭微是因為他對鄭微只有哥哥對妹妹的那種情感,他有愛的人。後來才明白他離開也是為了前程,或許還有上一代的恩恩怨怨。曾經以為在愛情上林靜會是一個追求純美的人,他不會選擇跟一個不愛的女人在一起。他在明知鄭微對他執著的愛戀的情況下,依然跟施潔走在了一起。以一個不潔之軀去面對最愛的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愛人,施潔固然優秀,但感覺不在那兒,他們之間更多的是出於一種身理上的需求。為了鄭微他願意跟施潔攤派決裂,也願意去化解自己的母親內心的怨恨,這是陳孝正做不到的。所以林靜能挽回鄭微,為她提供一個療傷的心靈憩所,陳孝正只能在痛苦中度過餘生。
讀的過程中,字里行間給人一種淡淡的憂傷,抹不去的惆悵,這何嘗不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縮影呢。我覺得文章中有句話很經典,「對於女人來說,愛情是生活的全部,但對於男人來說,那隻是他的生活的一小部分,不管當初他給過怎樣的承諾,在面臨選擇的時候,他們永遠比女人現實而理性。
在男人的世界裡,女人其實只是一片點綴的白雲,他偶爾會贊嘆它的無暇和美好,也會對它留戀,但決不會為了它而放棄浩瀚的天空。當然,還有更聰明一些的男人,可以踏著雲彩疊成的階梯一步登天,又或者在風雨來臨之前,希望在雲下得有片刻安身之地。」 是的,林靜和陳孝正為了事業可以棄鄭微而去,讓她品夠了愛情的苦酒,鄭微的青春里有太多的眼淚是為他們而流,每一次她都真心付出,每一次都逃不過他們給她的劫難。她就像只受傷的的小鳥,躲在僻靜的角落黯然淚流。在她生命最重要最美好的年華里,他們兩個都玩起了缺席,他們從未考慮她的感受,或許是太高估於她的能力。對女生而言,的確很殘酷,卻也很現實。阮菀,一個聰明美麗的女孩,曾受到眾多男孩子的追捧,把愛情看做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最後還是死在了追尋愛人的路上。
不管怎樣,辛夷塢還是從人道主義出發,給了小說一個比較美滿的結局。一部好的小說,不僅僅是情節吸引人,語言充滿魅力,更應該讓我們在讀的過程中有共鳴,在大悲大喜中能夠超脫,獲得升華。亦能在平淡中體會到簡單的幸福,一種溫馨。所以推薦大家看一下《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一起感受青春年華里的淚雨傷痕。
因為是青春文藝片,這一次我沒有走進電影院,而是在網上下載了影片來觀看。個人覺得這種懷舊式的影片適宜在某個慵懶的午後泡杯香濃奶茶窩在沙發上,拉上窗簾,靜靜的欣賞,品味,讓心靈隨著影片慢慢陷入回憶,追憶自己的青春往昔……
電影一開始出現的校園接新生的場面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注意,當女主角從計程車上下來拎著大包小包的東西、,我彷彿穿越時光看到了幾年前的自己:扎著馬尾辮,模樣 還很青澀,好奇的打量著周圍的一切,一條條歡迎新生的橫幅從校門一直排列到 看不見的遠處,道路兩旁是樹蔭蔥郁的高大梧桐,微風吹來,陽光透過樹影斑駁的打在臉上,我仰起臉在心裡默默歡呼,我的新生活就此開始啦!
有人說沒談過戀愛的大學生活是不完整的。影片中女主角鄭微大膽追求自己所愛,直接率性的性格讓我很是羨慕。記得當年曾心儀過一個男孩子三年,因為女孩子的矜持和性格的靦腆內斂始終沒敢開口表白,只是默默的關注著他。自己一個人品嘗暗戀的酸甜苦辣。直到他有了女友,我的單戀也無疾而終。如今回想起來,不勝唏噓。
影片描述了鄭微、阮莞、朱小北、黎維娟、陳孝正等幾個大學生面對生活、愛情、夢想的態度和思想變化。四個女主角尤其讓我印象深刻。鄭微是大膽的,面對喜歡的人可以不顧一切的追求。朱小北是叛逆、脆弱的,敏感的自尊心在一次被人污衊成小偷之後爆發的淋漓盡致。阮莞是單純的,單純到堅貞不移的守護著自己的愛情,甚至為它賠上自己的性命。黎維娟是最有夢想的一個,她和陳孝正一樣,因為家境的緣故一心想要過上好日子,成為一個追求物質生活的拜金女……這一個個鮮明的角色讓我如此熟悉和親切。她們中的每一個在自己的青春長河中都能找到相符的對象,她們是我身邊曾出現過的那「某一個」;又或者她們是我自己的縮影。那般真實、明晰,即使隔著歲月的長河依然能觸動心底最深的記憶。
相信電影中的很多場景都讓大家感同身受。比如學生社團活動的如火如荼,文藝晚會上所有人高唱激情澎湃的《紅日》,學生宿舍內張貼的電影海報《阮玲玉》……有句話說得好:「所有青春的軌跡都是相似的」。只不過在不同年代對應的事物發生了轉變,我們那會就已經不流行聽《紅日》了,轉而追最新的流行歌曲。
影片的敘事經歷了十多年的時間跨度:從校園生活一直到社會生活。前半部分的校園生活基調是輕松的活潑的浪漫的,讓人抱有美好幻想,有的場景不乏喜劇色彩,讓人忍俊不禁。然而,在影片的後半段,導演以理性冷峻的筆觸揭露了現實的殘酷與無奈。這也是所有人都有過的切身體會。看完影片已是淚眼模糊,為片中主人公的命運,亦為自己逝去的青春感嘆。
電影是根據同名網路小說改編。不少網友將此片與原作做對比,評價褒貶不一,但從上映16天票房已超6億這一數據來看,還是很受大家歡迎的。我沒看過小說姑且不評論它的好壞,但我想無論好與壞,趙導無疑是成功了。至少她讓大家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慢下腳步,緬懷已逝去的青春,重溫青春的點點滴滴,我想就這一點已足矣。
看完影片,拉開窗簾,窗外陽光明媚歲月靜好,一股情緒猶如潮水般在心裡涌動,於是提筆記下這一刻,致我們已逝去的青春。
等這部片子等了很久,從看了書後聽說要拍電影版從開拍到11年底到12年情人節檔到現在,終於看了,因為沒報太大的希望,所以也談不上什麼失望。片子作為趙薇導演的第一部作品,還算不錯,票房也不錯,但感覺有點噱頭過多,消費過度,反倒稍稍讓人起了點抵觸情緒。青春是易耗品,但不該作為消費題材。雖然這是一個如此能引起人共鳴的話題……
現在翻出來看看,都是對鄭微感情的分析,例如她最愛的仍然是陳孝正,只是與命運握手言和,才接受了林靜。現在想來,當時的自己單單著眼於愛情這一小小的部分,因為那時會覺得愛情是生活的全部。可是被迫長大了,自己也必須與生活握手言和。
因為青春太美好,所以走過青春才會覺得殘酷。女主人公鄭微在愛情里毫無保留。 年少時固執的喜歡林靜,長大後執著的愛著陳孝正。可惜的是兩個男人都讓傷的她體無完膚。也許有人覺得她命運坎坷,但正如原著所寫的那樣,她的愛情是圓滿的,用盡了愛和淚,澆灌著無法開出的花,沒有遺憾。
生命中註定有人只能陪你走過一段路程,你無法強留他陪你走過人生的道路,看盡世間所有的美景。可是這又有什麼關系,只要你們曾經一起看過最美的花,越過最湍急的河,品嘗過最醇的酒,一切便都有了意義。
我想,沒有人的青春是圓滿的,因為許多事情都沒有去做,留下了遺憾。可是有遺憾的青春才是青春。因為不圓滿,所以若干年後的今天,我們才會總去回憶它,總想著去圓個青春的夢。在現實的殘酷和庸碌中,保留自己的純真。
我的青春也並不圓滿,可是,我仍然高興,我沒有辜負它。在青春歲月里,做了許多不敢做的事情。愛過的人和恨過的人,都是我們青春存在的意義。
這個社會給每個人的壓力都很大,男的尤甚。我一直很奇怪是很多女的因為種種原因實在堅持不下去選擇與窮困的男友分手,但是在男方發達後會選擇回頭?其實分手並沒有錯,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但是在別人發達以後又回來,真心無法理解。你是在自己打自己的臉么?何必如此?捫心自問你是對他愛得無法自拔還是僅僅因為他目前的處境讓你不必再糾結於愛情與麵包之間?如果是前者,我無話可說。可惜如果是前者,當初你為什麼會選擇離開?前幾日假期宅時看了篇小說女主老爸為了阻止她跟自己不看好的准女婿在一起,給了女婿一個提拔高升的機會,因為他了解自己的女兒,如果男方境遇潦倒反而會促使她迅速選擇男友結婚。倒是這樣反倒可以讓女兒仔細再考慮男方人品,因為她不會因為男方的飛黃騰達而輕易選擇嫁給他。我不得不問生活中無論男女,會僅僅因為別人的人品性格而無關金錢地位去衡量一個人值不值得嫁(娶)的人還多嗎?或許是我太理想主義了。也許有一天我會改變這樣的想法,但起碼目前我還沒這個打算。要什麼就自己去爭取,求不得就坦然接受現實的安排。所以書里的朱小北是被眾多書迷偏愛的一個人物,她做自我卻不偏執,追求愛而不強求,灑脫、瀟灑內心卻不失女性的細膩。天山南北、大漠江南,她只求內心的一份平靜解脫。
等了這么久終將是一場空,也該去追求一些更值得追求的東西,沒有人願意陪你不是他們的錯,更不是你不好,也許只是緣分二字。有句話說「但凡覺得辛苦的,都是強求」,可是你不去求一場,怎麼知道結果如何?我們的人生很短,不應該浪費,但是更不應該虛度,做自己認為值得的事,就算青春就此散場,人生的道路還長,畢竟,沒有誰的青春能永遠不朽。
希望正當青春年華的人們,為自己矯情一回。
希望青春逝去的人們,微笑以對。

❽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見金——電影《Flipped》觀後感 by-09對外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見金——電影《Flipped》觀後感 by-09對外漢語楊柳]
簡介——電影《Flipped》《怦然心動》又名《冒失》觀後感
有的人淺薄,有的人金玉其表敗絮其中,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見金——電影《Flipped》觀後感 by-09對外漢語楊柳。有一天你會遇到一個彩虹般絢爛的人,當你遇到這個人後,會覺得其他人都只是浮雲而已。
——題記

(一)

遇上好電影難,遇上一部有啟發性並且與自己氣質相投的好電影更難。因為一旦看多了幾部電影就會變得越來越挑剔。尤其是看慣了好萊塢多特技重口味驚險刺激的美國大片,也聽多了國內電影海報上動不動就搬來千軍萬馬造勢宣傳,加上還有國內的那麼多所謂的清新片文藝片又總是煽情多真情少,而自己還一直對某些類型的片子存在著偏見常常不是太相信所謂的「推薦」「必看」。而邂逅《怦然心動》是偶然中的必然,因為歐美的片子一直是自己小小影庫的首選。

影片講述的是女孩兒茱莉•貝克跟男孩兒布萊斯•洛斯基之間的「戰爭」:從第一天見到布萊斯,二年級的小朱莉便學喜歡上了剛剛搬來的鄰家男孩兒布萊斯那雙藍色的眼睛,於是開始了長達六年的明戀、示好以及大膽的追求。比如在布萊斯第一天自己就主動要幫他搬東西,在學校看見布萊斯更是有意無意地親近,到後來送去一籃一籃的自家母雞盛產的純天然「綠色」雞蛋,而坐在小男生後排的她還總是湊上前去聞男孩子頭發的西瓜味的氣息。哪怕小男生布萊斯總是躲避自己,自己也常常受到各種嘲笑與冷遇,但還是一如既往、勇往直前、矢志不渝、無比「堅貞」。因為小女孩朱莉•貝克虔誠地相信三件事:樹是聖潔的(特別是她最愛的榕樹)、她在後院里飼養的雞生出來的雞蛋是最衛生的、以及總有一天她會和布萊斯•羅斯基接吻。

可小男孩布萊斯卻出於總總原因對朱莉存在著偏見。也許是由於父親對朱莉一家不友好的態度及言語,好友Gary對朱莉作為一個「怪人」、「衰女」的嘲笑,更是因為少年不經事,還有便是美國的小學教材更沒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導他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於是懵懂的布萊斯不了解自己也不懂得欣賞別人。總之布萊斯一直覺得小朱莉很「怪」——怎麼會有人把養雞和坐在樹下看成樂趣呢?可到後來,布萊斯那智慧善良的外公搬來與他同住。在外公的影響下,加上隨著年齡的增長,布萊斯逐漸學會了拋棄原有的偏見,他學會了判斷,學會了勇敢,也漸漸地認識到事物最真實一面。

布萊斯發現了小女孩朱莉的美好與可愛。而到了八年級,布萊斯開始覺得朱莉不同尋常的興趣和對於家庭的自豪感使她顯得很有魅力,可這時的朱莉則開始覺得布萊斯漂亮的藍眼睛也許和他本人一樣其實很空洞,於是開始動搖,開始懷疑。可畢竟是喜歡的,盡管小男生之前傷害過自己,盡管覺得布萊斯空洞,盡管小男生到最後想在同學面前親吻自己的舉動冒失而唐突,但她還是喜歡的,於是很快便原諒了他。在布萊斯為朱莉種下榕樹的時候,兩人的小手終於碰到了一起……

男孩學會了欣賞學會了追尋學會了守護女孩子心中的美好,而女孩也最終得到了心中渴望已久的那雙藍眼睛。

(二)

初戀本身便是美好的回憶,而初戀的美好往往不在於其轟轟烈烈,而總是雲淡風輕。電影中最「愛」這個概念沒有過多的渲染,不過是小男生與小女生各自的心事述說,闡述對同一事物不同角度的看法,講述著各自成長的心路歷程。這也讓我們不由得回憶起了自己的年少時光。而對於往日的記憶一旦湧上心頭我們便也發現,過去的時光離我們是那麼近、那麼遠。更讓人不由得感嘆,年少的心事,竟是那麼深、那麼淺;那麼重、那麼輕。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尤其是當我們年少單純墜入愛河的時候,家庭、外貌往往都是我們特別在意的東西。因為它們是常被認為跟我們不可分離的東西,我們的成長以及心靈的塑造會受到它們的影響。但這些東西畢竟不能代替我們的全部氣質,它們的存在還常常干擾著我們的判斷,阻礙著我們對於對於真善美的追尋。比如布萊斯在父親言語的「干擾」下因為朱莉家「臟、亂」的庭院而對她乃至她的家庭心存偏見。還比如在他確定了自己對朱莉的「感覺」後卻因為朋友的言語而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不敢告訴任何人。

因為初戀本身還往往並不是那麼單純,初戀的少年也並非那麼無憂無慮無無法無天無懼無恐。孩子會受到大人的影響,孩子也必須面對大人的世界,於是不可避免地也會遭遇大人世界的尷尬。而大人又總是一臉擔憂地告誡著我們:真實的美是不存在的,那隻是我們天真的幻想而已。的確,所謂的美,不過是我們對自己喜歡的東西在不經意間進行了加工、美化,於是,美好總是會不可避免地帶些幻想的成分。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我們需要身邊人的提醒。周圍人的觀點也的確會對我們產生影響,可別人永遠不知道我們需要什麼。誠然「旁觀者清」,可有的時候旁觀者根本不能提供幫助,因為他們自己的雙眼被蒙蔽,自己也是看不分明。就就如同小男孩布萊斯的父親以及「朋友」Gary。父親Steve是因為過於世俗,自己喪失了夢想於是對於周圍一切有夢想的美好事物心存偏見並且不懂得尊重,常常取消鄰居,對朱莉一家沒有最基本的友好,觀後感《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見金——電影《Flipped》觀後感 by-09對外漢語楊柳》。而Gary呢,一個同樣懵懵懂懂的小男生,只是跟那個年齡大多數的男孩子一樣,因為女孩子的外貌和受歡迎程度來評價她們,在心裡給她們定位。小男孩想要維護朱莉可最後也只是選擇附和,最後還是只得跟朋友一起嘲笑朱莉。

可年輕的愛戀畢竟是那樣的清純,也是那樣的不講理。我們可以膽怯可以猶豫,但最後還是會因為那份純凈,被那種沖動激勵著、蠱惑著我們去追求心中最美好的東西。大人可以出於理智或是其他的總總原因對美好的東西視而不見,因為被某些在孩子們看來是「雞皮蒜皮」的東西蒙蔽了雙眼,比如布萊斯的父親史蒂夫——自己的夢想早已破滅於是也不讓夢想填充孩子的心——可孩子的眼睛終究是純凈的,同樣純凈的還有布萊斯那跳躍的年輕的心,布萊斯和小朱莉間真實而豐富的情。

我們往往是在成長中戀愛同時也是在戀愛中成長。年輕的心,往往不夠理智,看待事物不全面,因為自己沒什麼經驗,沒有豐富的閱歷做支撐。而戀愛中的人,判斷力更是不太精準,因為我們那貌似是與生俱來好惡之感,以及那難以擺脫的先入為主的偏見總喜歡左右我們的理智,可我們終究沒能「倖免」。因為畢竟有愛。

而作為一個孩子,小朱莉為一雙眼睛、一個微笑那麼勇敢,堅持那麼久,也真是太不容易。由感性到理性,由不顧一切的瘋狂到冷靜下來的思考。正如朱莉所說,他和她,一開始並沒有交談,就是那種感覺。到最後走近了、看清了,於是慢慢疏遠。

卻終究逃不開……

(三)

影片講述的故事同時也是關於成長、關於堅持、關於判斷、關於勇敢。

故事雖小卻餘味深長,故事平凡卻並不平淡。真正做到了「於平凡之中見奇崛」。而電影的譯名也同樣精彩。「怦然心動」卻又「冒冒失失」,如同小女生大膽地追求小男孩兒,到最後小男孩唐突地想要親吻小女生。電影中一些場景往往還極富象徵意味。比如小朱莉坐在樹上看遠方是代表著她傳承了父親的浪漫主義思想,象徵著人類的理想主義。朱莉一家——她那溫柔賢淑的媽媽、兩個喜歡音樂的哥哥以及愛畫畫的父親,還有全家人對智障的叔叔精心的照顧都象徵著人性的真善美,包括最後美好的結局都富有極其濃烈幻想主義色彩。而小男生布萊斯的父親史蒂夫,則是象徵著人性中自大、現實的一面。小男孩布萊斯的成長以及思想的轉變則提示著我們,教育在孩子的成長中具有著多麼重要的地位。

而對於這些象徵意味、電影主題思想的凸顯,電影敘事手法中對比手法的運用更是功不可沒。如貫穿全片的男孩與女孩心理的對比,兩個家庭的對比,及其中隱喻、包含的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對比。如兩個家庭的對比:朱莉擁有愛她的父母,一個環抱著夢想對家人極富責任心的畫家父親,他因為薪水微薄無法將自家的房子修飾、庭院裝點卻能將女兒的心靈美化,並用美好的事物充盈著小女孩的心。而小男孩的父親史蒂夫,他不懂得欣賞美,他不關心鄰居,對事物存在著偏見。對於美好的事物還常常是有意無意地打擊、譏笑,甚至在聚餐的時候,當著朱莉一家的的面他還有意無意地面露鄙夷。

而這樣的兩個有著在思想觀念上大相徑庭的父親的小孩,朱莉與布萊特的性格也是對比明顯:

小女孩朱莉情感豐富,她愛大樹,喜歡坐在樹上看遠方美麗的風景,到後來她為了保護一棵樹竟然固執著坐在樹上不肯下去藉此來表達自身的抗議。她善於發現生活的美好還表現在她愛家人,為自己在別人眼中並不那麼「體面」的家庭驕傲。她清楚自己喜歡什麼並且會付出行動。比如守護自己喜歡的樹,比如追求心儀的小男生。但她同時也講究理智,她大膽更是懂得判斷。比如當她發現小男生的怯弱以及藍眼睛後面的「空洞」後決心要忘掉小男生。正如豆瓣上一「豆友」有雲:「女生十來歲就有超脫的自省意識,審視自己愛的人到底值不值得愛。」

相比之下,小男孩就顯得遜色了很多。當初戀的感覺湧上心頭,小男孩發現自己對朱莉的愛,心底的怯弱卻讓他感到不安。著的東西不敢維護,很長一段時間更是不敢承認、不敢說出口。畢竟外界「阻礙」重重,所以,哪怕是傾聽了自己心靈的呼喊,了解了自己真正的渴望,可還是不夠勇敢、不夠堅定。幸運的是,小男孩還有一個很好的外公。懂得啟迪孩子的心智,從而發現美、欣賞美、追逐美。

(四)

對於一部電影,因為畢竟不是專業人士,所以我常常是挑剔,卻也不算太挑剔。至少不會「雞蛋里挑骨頭」也不懂得如何從攝影手法、光與影的角度的廣度對其進行批評或漫談,更不管它是否有某些創新也往往不去考慮什麼意識流、蒙太奇、「先鋒」或「非先鋒」。筆者喜歡大片,當然僅限於某些美國大片。追趕潮流卻又不是太盲目從眾。所以,在我看來,一部電影,除開其拍攝技術、視覺效果、敘事手法不談,情節最是重要,而好的台詞更是好的情節的基礎上的畫龍點睛。

如同電影《怦然心動》中有這么一段。電影中小男孩的外公所說:有的人淺薄,有的人金玉其表敗絮其中。有一天你會遇到一個彩虹般絢爛的人,當你遇到這個人後,會覺得其他人都只是浮雲而已。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見金」。的確,於茫茫人海中挑選適合我們的人,邂逅我們喜歡的人,並逐漸了解最終還得到同等的呼應是一大幸事,而更應讓我們感到幸運的是,在這邂逅之中我們也漸漸地學會了認識事物、欣賞事物,並終於擺脫外界的種種干擾,形成自己思想與判斷,擁有自己獨特的視角,並心中的神聖與美好勇敢地付諸行動。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見金」。為了尋找一部跟自己氣質相投的好電影,筆者也曾在如大浪淘沙般在浩如煙海的電影史冊中進行挑選。也有過驚喜,有過贊嘆。可也許是人性中的貪婪作祟,又總是不滿足,總是懷著挑剔的眼光,期待著更好出現。於是長期邂逅而不得,也漸漸感到尋找無望。於是便越來越消極,越來越失望。但還是心存相信心存期待,因為這個世界畢竟存在著太多的美好,因為生活總是在不經意間有精彩呈現。而我們也必須相信:黃沙吹盡,總有珍貴的黃金閃現在我們眼前;鍥而不舍地尋找,總能體驗到讓我們《砰然心動》的時刻。

也希望你我,依舊如同朝聖者般,懷著虔誠的心態,等待著那一天的到來。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見金——電影《Flipped》觀後感 by-09對外漢語楊柳〕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閱讀全文

與電影超脫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見鬼電影完整版 瀏覽:771
女奧特曼大電影免播放觀看 瀏覽:120
十大必看電影毒舌 瀏覽:750
胡歌吸血鬼微電影大全 瀏覽:461
活著電影韓國完整 瀏覽:164
電影白狐超清圖片 瀏覽:329
修仙傳之煉劍電影免費完整版 瀏覽:407
小提琴開頭的電影音樂dance 瀏覽:483
阿虎電影粵語版 瀏覽:168
電影救贖里的男主角 瀏覽:997
全集粵語電影 瀏覽:729
劍雨電影的名字來源 瀏覽:667
高清電影網站在線看看 瀏覽:313
討論電影英語 瀏覽:209
主角冷淡的電影小說電視劇 瀏覽:86
免電影在線觀看網站神馬 瀏覽:959
好看的喜劇電影關於愛情的 瀏覽:707
遠古大帝大舜傳奇電影 瀏覽:959
中國人在泰國電影中的人 瀏覽:171
最全面的電影網站 瀏覽: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