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莫扎特電影觀後感

莫扎特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7-08 03:42:21

㈠ 求一篇電影《莫扎特》的觀後感

伍爾夫.莫扎特,那樣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天才,卻遭人妒忌受人迫害,生活窮困潦倒。為了音樂他留在維也納,而拒絕他有著顯赫地位父親的安排而回到家鄉。他去求人給他工作,甚至求人施捨。他不懂人情世故,生活中放盪不羈(不是指風流,是喜笑怒罵完全一俗人),卻對自己的音樂狂度自信,總認為那是由史以來最傑出的。也確是那麼回事。由於那個維也納皇室御用作曲家的排擠,他創作的包括《費加羅的婚禮》在內的一些著名歌劇也在當地也只演出了屈指可數的幾場。他的父親死後,他的生活開始有一些變化,思想上生活上的壓力讓他憔悴不堪。他開始大量飲酒。我不知道她的妻子-史坦絲,一個嬌小漂亮的女人-這個期間是怎麼過來的,一方面要照顧孩子和伍爾夫的生活,另一方面還要為丈夫的精神狀況擔心-他被生活壓的也不成樣子,喝酒,語無倫次,徹夜的寫那些歌劇。最後他的妻子一個人帶著孩子去度假了,由於精力透支,他在一次指揮中昏倒,隨後便卧床不起。直到這個時候他還不知道迫害他的人是誰-那個在他的最後時期用錢逼他寫安魂曲的人。所有情節都是故事的反面主人翁在向神父懺悔中展開的,是他謀殺了莫扎特。整個過程可能有虛構的成份,但既然叫《莫扎特傳》,那就是說大部分情節是基於實際之上的。 片中有兩個地方是感觸最深的,第一當然是莫扎特的音樂才能,用那個御用作曲家的話就是他創作歌劇的時候完全是寫出他腦子中本來存在的東西,就像是在聽寫!他的手稿沒有一處更改,而且他從不寫復稿。再就是他的愛情,他和史坦絲的恩愛幾次讓我感動,無論是在他得意時還是潦倒時,可以說他擁有完美的愛情。他的一生我找不出他的任何實質上的過錯,只是一個妒忌他的人。所以對身邊的人要有適當的提防。 我想上帝應該是不喜歡完美的東西,他給了你他才華給了他愛情,但卻讓他窮困潦倒,為生活所困。當那個妒忌他的人把直信仰的耶穌像放到爐火中時我是著實有些意外的,他是對的,不要對上帝或什麼救世主抱有什麼希望,生活是需要自己去爭取的。上帝給了他才華只是讓他能理解莫扎特的音樂,他痛苦之後想要報復上帝,於是開始了對莫扎特的排擠迫害。但他卻永遠忘不了他是比他出色得多的音樂家,我想他的痛苦也不會因莫扎特的消失而小多少吧?!他最後還是向神父懺悔了。所以要努力爭取屬於自己的東西,不可有害人之心。

㈡ 觀《莫扎特》有感

他少年天才,是上帝的寵兒,四歲寫出了第一部協奏曲,八歲第一部交響曲,十二歲第一部歌劇。小的時候就隨著父親巡遊歐洲,那貴族們用驚奇的眼光看著這位「音樂神童」,他們大多隻是看到了莫扎特的早慧,而非真正認識到莫扎特的創作才華。隨著年齡的增長,神童的光圈漸漸淡了下去,他是以作曲家的身份重新站在世人面前。他突破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怪圈,充分展現出自己的才華。他創作音樂是件輕松的事,用劇中的話來說:他只是把在腦中迴旋的旋律寫下來而已,他的初稿甚至沒有修改的痕跡。但並非才華橫溢就能征服一切,他不屑教貴族學生因此生活拮據,也不屑為迎合貴族而改動自己的著作而遭受冷遇。

他恃才傲物,不免引起才氣不足的庸才的嫉妒,甚至殘酷的報復。但即使他謙遜,他的才華已經阻礙了庸才的上進之路,結果恐怕也不會有很大的不同。於是想起《三國演義》中評楊修的兩句詩:「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 電影中服飾華麗得讓人驚艷,只是劇中的莫扎特似乎太過輕浮,時不時發出肆情而詭異的笑聲,大概是想用外表和內在之間的矛盾來推動劇情吧,在我的印象里莫扎特應該會比這更有深度的,任性妄為也不能到一種瘋瘋癲癲的程度。

關於莫扎特還有個《盲廚師》的動人故事,他的音樂使臨終的失明老人看見了春天的繁花,看見了他早已過世的妻子。他是上帝派來的使者,他的音樂里沒有一絲對痛苦生活的控訴和怨恨,他的音樂可以凈化我們的生命,他搭起了通往天堂的階梯。

㈢ 求電影 莫扎特 觀後感

告訴你,我唯一的目的是盡量掙錢,越多越好;因為除了健康以外,金錢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
——莫扎特,1781年4月4日。 我大學生活的前兩年是在床上度過的,那時候我致力於研究床與天才之產生這一具有重要實際意義的課題。笛卡爾在床上發現了「我思故我在」,歌德躺在床上向別人口授詩歌和劇本,甚至邱吉爾先生《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也是在床上以奇特的卧姿完成大半的。但是我終於發現,致力於這項研究的同學大有人在,並且刻苦程度簡直是瘋狂,我卻看不出任何他們能突然成為天才的希望,所以我就放棄了。這種放棄,對於曾經那個只有十八歲卻一再堅持夢想的年輕人來說,真是一種莫大的殘酷,當他淡淡一笑的時候,這種殘酷深深印在了他內心深處,成為一種隱秘的疼痛。


當《AMADEUS》結尾莫扎特向薩列里口述了一夜《安魂曲》之後頹然而言:「我想睡一會兒」,准確地說,是莫扎特安祥自得地躺在大床上,薩列里蜷縮著在莫扎特兒子的床上將就的時候,我內心的疼痛被觸及。我突然頓悟為什麼長久以來我在床上度過了不少時間卻始終沒能成為天才。關鍵不在於你睡姿如何,也不在於你到底睡了多久,而在於你睡得那張床是不是上帝指定為天才專用,或者說你是否是amadeus,這個拉丁詞彙的意思是:為上帝所寵愛。雖然莫扎特自己在1787年寫給柯哈茲的信中說:「沒有人對於作曲的研究下過我這樣的功夫」,但是一個4歲寫出第一首協奏曲,7歲寫出第一首交響曲,12歲寫出第一部歌劇的人,除了天才還有其他更適合的稱呼么?當我跟薩列里一道,看到那不曾做過任何一點修改的完美樂譜的時候,只有自然而然同意薩列里的看法:莫扎特是被上帝寵愛的,他的音樂是上帝早就寫好放在他頭腦之中的,而莫扎特只需要將其展現在世人面前,然後收獲無數贊美。米開朗琪羅總是說他的天才是由於家鄉「飄逸的空氣」所致,那麼莫扎特展現自身才華的時候真的如同呼吸一般自然順暢。
比難得的天才更難得的是如同羅曼·羅蘭所言,莫扎特有「一顆完全健康而平衡的靈魂」。人類的痛苦是無窮的,但是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物質的凌虐,比如貧窮、疾病、人類的惡意等等;另一種則來自內心的彷徨、掙扎、苦悶諸如此種。世上的天才能逃過前一種痛苦的不乏其人,比如逍遙的笛卡爾,比如叔本華,但是彷彿一種特質,天才總是比常人背負著更多第二種形式的痛苦。太多瘋狂的天才用自己絢爛野蠻的色彩塗滿了自己腦海中的世界和現實世界,梵谷、荷爾德林等等優秀的大腦死於癲狂。也有如《A Beautiful Mind》所描述得John Nash那樣行走在瘋狂的刀刃而終於不自我毀滅的天才吧,但是只能說這種天才向我們完美展現了世界上唯一的英雄主義:看清世界的面目,然後愛世界。那個叫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孩子甚至沒有任何內心迷亂的影子,他如同一塊水晶,倒映得只是別人的機心和無奈,自己卻沉迷於party、與妻子的嬉戲,開心時就發出那別具一格的笑聲。他健康而平衡的靈魂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才會出現波瀾——當別人冒犯他的驕傲。這時候他會說出:「看義大利歌劇時,那麼多的高音在吼,尖叫,一對肥胖的情侶在那裡翻白眼,拋媚眼。那不是愛情,那是垃圾。」這一點都不奇怪,驕傲是孩子氣的一部分,即使是對他永遠敬重的父親。在父親反對他脫離薩爾茨堡大主教而寫信責備他的時候,他回信說:「你的來信,沒有一行我認得出是我父親寫的。不錯,那是一個父親寫的,但不是我的父親寫的。」


是的,這樣一個孩子就這樣幸福地躺在了上帝出於寵愛而為他准備得床上了。我對上帝的不滿在於,當莫扎特說「我在床上」了的時候,他斷然不會如同一個賢惠溫柔的女子一樣說:「飯在鍋里」。當無數的天才掙扎於內心的痛苦之時,莫扎特卻掙扎於物質的匱乏虛弱的身體以及嫉妒者的陷害當中,既成的事實不容許我做如下的設想:如果,他不是以為盡快完成《安魂曲》可以多得到一大筆收入改善家庭的生活,確保鍋里有飯,那麼他在上帝為他指定的那張床上是不是可以多呆一會兒?天才可以自信地說「飯在鍋里,我在床上」,這種美好的想法只能在諸如《Good Will Hunting》這樣的電影里可以實現,在那裡天才不僅心靈平衡,而且身體強健,可以在大公司里謀取高新的收入,即使一點心理疾病也會遇到Robin Williams這種永遠教書育人的神奇老師得以痊癒。可惜,這劇本天才Ripley先生也有份參與編寫,難免過於優待天才。事實的殘酷在於:天才與庸人的存在同樣不過是為了增添上帝的榮光,當你躺在屬於自己的那張床上,天才也許擁有更大的窗戶看到更美麗的風景。但是,天才的房間沒有屋頂,就像風雨之中莫扎特從租來的棺木中滑入滿是屍體的泥坑,上面沒有墓碑。

建裝 1021 任心磊 10 號 Salieri 之恨 1. 恨自己出生和莫扎特不同十分零六秒 F 大調快板(幼年莫扎特先用古鋼琴後用小 提琴所演奏的曲子) 「莫扎特,我很早就知道他名字。 我還玩小孩游戲時,他已給帝王演奏了。甚至給羅馬教皇演 奏。 我承認我嫉妒 當我聽到他們給他的傳令時,不是哪個傑出的小神童,而是 他父親,那個教給他一切的人。 我父親他不喜歡音樂,我告訴他,希望能像莫扎特一樣。 他說「為什麼?你想成為被訓的猴子嗎? 你想讓我拖著你周遊歐洲,像馬戲團的怪物那樣變戲法?」 怎麼才能告訴他,音樂對我很重要 ?」 恨自己在奧地利皇室的地位被搶 2. 恨自己在奧地利皇室的地位被搶二十五分五十七秒,當國王問 Salieri 的看法時,他說: 「把 莫扎特留在維也納是個有趣的想法,大教主會勃然大怒! 若陛下願意的話。」 三十三分零四秒 莫扎特: 「德語,請決定用德語。 」 國王: 「為什麼?」 莫: 「因為我已經有了最美妙的歌詞。 」 …… 莫: 「為什麼不?非常吸引人。我的意思是故事吸引人,不 會展示閨房秘事。不會有傷風化,道德觀念很強。充滿了 德意志的傳統美德。 」 …… 莫: 「愛情! 」 Salieri: 「哦! 是愛情! 我們義大利人不懂愛情。 (一片笑聲) 」 莫: 「你們是不懂。義大利歌劇里,所有男高音都在尖叫, 愚蠢肥胖的情侶眼珠亂轉,那不是愛情而是垃圾!陛下, 你選語言。我配上最美的音樂獻給陛下。 」 國王: 「噢!就用德語。 」 三十五分五十秒 莫彈奏 Salieri 寫的那一小段進行曲。 莫。 「剩下的都一樣,對不對?其實並不太好對吧?你試過 這個嗎?是不是應該更…這樣…?或者這樣?好一些? 你覺得呢?」 國王是一臉喜色) ( 五十三分十三秒 國王: 「早上好,宮廷作曲家這是我侄女伊麗莎白郡主。她 讓我推薦一個合適的音樂老師。我有個極好的注意。 」 Salieri: 「陛下,這對我是莫大的榮幸! 欣喜狀) ( 」 國王: 「我想的是莫扎特先生,你覺得怎麼樣?」 Salieri: 「這個想法很有趣,不過…」 3. 恨莫扎特搶走了他貪戀的女人四十一分十四秒 Salieri: 「足有十分鍾,幽靈般的音階!…我愛上那個姑娘, 至少是貪戀她…我不能容忍任何人碰她, 尤其是那個可憐 蟲。 」 四十九分三十秒 Salieri: 「那一刻我很確信,他奪走了她。那可憐蟲奪走了 我親愛的姑娘…」 4. 恨莫扎特的夫人如此的愛他五十六分三十二秒 莫扎特太太: 「閣下.」 Salieri:「我有什麼可以幫你的?」 …… Salieri: 「…放在這里我保證絕對安全。 」 莫扎特太太: 「我真的不能那麼做,他不知道我來這里。 」 Salieri: 「這么說不是他讓你來的?」 莫扎特太太: 「這是我自己的注意。 」 …… Salieri: 「今晚回來,一個人。 」 1:05:46 莫扎特太太應邀來到 Salieri 家中 …… 5. 恨莫扎特取笑他的作品 1:25:09 莫扎特用 Salieri 的風格來演奏 用一種小丑的表情來彈奏,用放屁來結束這次彈奏。 Salieri: 「嘲笑我吧!那笑著的不是莫扎特,那是上帝,上 帝借著那下流的笑聲在嘲笑我。笑吧,向所有人展示我的 平庸。總有一天我要嘲笑你。在離開這世界之前,我要嘲 笑你。 」 6. 恨莫扎特(上帝)沒讓他分享榮耀三十七分三十五秒 Salieri: 「我唯一的願望就是對上帝歌唱,他給我渴望,又 讓我失聲。 為什麼?告訴我。 他若不想讓我用音樂贊美他, 為何要在我心中,種下渴望?讓我充滿慾望,卻不給我天 資?」 2:52:58 Salieri: 「仁慈的上帝,他毀掉了自己的寵兒,而沒有讓我 這個庸才分享一點他的榮耀。他殺了莫扎特,而讓我或者 受折磨,三十二年的折磨,三十二年看著慢慢自己消亡。 我的音樂逐漸變得暗淡,都消失了,直到沒人演奏它。而 他的……」 の悲劇》 《W の悲劇》劇情簡介三田靜香是「海」劇團實習演員。 劇團決定公演推理作品 《W 的悲劇》 ,並通過考試選拔女主角摩子。菊地香被選中, 而靜香被安排飾劇團女傭人兼幕後提詞。 她在男朋友昭夫 鼓勵下背熟了全劇的台詞。一天夜晚,女明星羽鳥翔的資 助人堂原良造暴死她的房中。 為了避免因這樁丑聞斷送自 己的名聲,羽鳥翔以讓她飾演女主角摩子為條件,懇求靜 香當她的替身,此後,靜香在舞台上成功地扮演了一個殺 人犯的替身,她把現實經歷和角色性格融為一體.演得真 摯感人, 獲得觀眾贊許。 散場後, 菊地香持刀撲向靜香. 昭 夫因保護靜香而受傷。昭夫向靜香求愛,靜香向昭夫表示 了自己要從頭做起, 繼續演戲的心清, 含著微笑向他告別。 實例女演員張鈺向多家媒體透露,導演黃健中當著她的面與她 的一位朋友「小霞」發生過性關系。 隨後黃健中的意思是和張鈺 吃飯時, 被張鈺下了套, 致使他「喝了兩瓶啤酒後就神志迷糊, 完全不記得之後發生了什麼」 事情並沒有在此劃上句號,後 , 來《中國廣播影視報》刊登了黃健中、張紀中、於敏三人評 論張鈺的文章,文中揭露張鈺「為了上戲,曾找某導演的妻子 大鬧, 自稱被該導演強奸」 「張鈺『借錢不還』 拐走於敏手機』 等等 、 『 」 醜事,此舉一出頓時讓張鈺火冒三丈,以侵犯名譽權為由將 三名導演和《中國廣播影視報》告上法庭,結果是兩次敗訴。 輸了官司的張鈺早就了報復的念頭,曾多次和黃健中私下裡 交涉,可是仍然是一無所獲,惱羞成怒的她終於使出了「殺手 鐧」 又多次向媒體表示要揭露影視圈黑幕,終於昨日在「錄音 , 帶事件」中「張鈺、小霞和黃健中吃飯的地方」 她拿出「保證書」 , 和 20 多盤錄像帶、錄音帶,向媒體披露出影視圈的黑幕, 「黃 鼠狼」的尾巴露了出來不說,還帶出一長串骯臟的「下水」 眾多 , 影視界人士也跟著倒了霉,娛樂圈有史以來性丑聞涉及面最 廣,涉及人數最多的「性交易」事件在媒體的傳遍下昭然於世。 附:《七宗罪》 在 26: 10 響起的背景音樂為巴赫的 《第 三號管弦樂組曲》的第二樂章主題,又名《G 弦上的詠嘆調》 。

有那麼一個人,他名字的中間有這么一個詞Theophilus:這個詞在德語叫的"Gottlieb",在拉丁文里叫"Amadeus",在義大利語叫"Amadeo",在法國叫"Amad ",在我們的語言里被稱作"上帝的寵兒。" 他的全名是約翰尼斯·克利索斯托穆斯·沃爾夫岡古斯·特奧菲盧斯·莫扎特(Joh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 Mozart)。

我們把"上帝的寵兒"簡稱為天才,或者乾脆就簡稱為莫扎特。

"莫扎特是個天才,我不是,那我怎麼辦?"
美國索爾·扎恩茨影片公司1984年攝制的《莫扎特傳》(《Amadeus》)用了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接近這個神,至少是神的寵兒,這個我們凡人為之炫目的天才。他首先是一個男孩,倒不是他直至散手人寰都年紀輕輕,而是他既便在世間的大部分日子裡,他都只是會傻笑,會做狹地和女演員在化妝間滾作一團,會在大庭廣眾下毫無理由地"羞辱"他的對手,一個對他的前提也許是性命攸關的人——宮廷作曲家薩列里。
薩列里清楚地聽到,甚至是看到神通過這個粗俗甚至看上去那麼漫不經心的小孩說出的天籟。他奇異地發覺竟然只有他看見了,他恐懼所有的人在那些剎那裡都張開了眼睛。於是他誘導這個小男孩犯罪,他得意地發現莫扎特就是一艘可以輕易擺布的帆船,"好風憑借力",他似乎可以讓這個天才毀滅。他似乎可以成為神把諸多苦難加諸於天才身上的幫凶。

"我可以在我無往不勝的人間為所欲為地給他設置障礙。這人間是人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欺世者發財,盜名者成功。"
薩列里所做的一切其實算是從另外一種角度詮釋了天才是如何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的。
首先天才服務的是萬王之王,塵世間習慣於別人三跪九叩的君王幾乎都會遭到天才的藐視。因為天才會覺得在君王面前有坐位,可以對著君王平視並不值得額首稱慶。他會從維也納寫信給父親:"我還是怒氣沖天……人們一直在考驗我的'忍'。終於'忍'字敗下陣來,我已經不再是個'薩爾茨堡的囚徒'。今天是個值得高興的日子,我終於自由了……"他從來沒有想過,自由從來只在天上,地上匍匐的凡人又知道什麼叫做自由。
然後天才的家庭還是凡人的家庭。他的妻子也許都不如他的仇敵知道他的可貴在什麼地方,也許她認為莫扎特的不順利只在於那個人對自己的肉體並不滿意;也許她真的認為莫扎特隨意塗抹在紙上的音符不過是排泄物,只有這種排泄物竟然能夠為她換取帽子上的頭飾的時候,那也許會提升為比較高級的排泄物;也許她評判《安魂曲》和《魔笛》價值的高低只不過是前者預付了很多錢,後者似乎賺不到什麼錢;終其一生,她開始意識到她的莫扎特是天才,但她其實不知道她的莫扎特何止是天才。
最後,天才的身體尤其是凡人的身體。當薩列里安排的女僕都驚恐地拒絕不再做可恥的密探,由於她發覺夜以繼日的工作讓她名義上的主人已經象鬼一樣的旺盛,或者說象鬼一樣的不可捉摸。當薩列里興奮地刺出最後一劍的時候,他們都沒有意識到,上天已經不讓凡人糟蹋他的寵兒了,上帝的寵兒要回家了。


"透過音符構成的柵欄,我看到了一種純粹的美。"
美國音樂學者約瑟夫.馬克利斯曾經這樣評價莫扎特的音樂:"在音樂歷史中有這么一個時刻:各個對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緊張關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個燦爛的時刻。" 如果考慮到莫扎特短短的創作時間,人們便會發現,他留給我們的作品數量是驚人的。但是,他沒有為我們留下來,而且我們永遠無從知道的作品的數量更加驚人;因為在他生命的各個時期他都偏愛即興創作,這就是說,在鋼琴上自由虛構隨意演奏:在公開的音樂會上也罷,或者更常常是面對幾個聽眾連續演奏數小時之久。而此時所創作的東西事後並沒有記錄下來——這是整整一個曾經發出一次美妙音響然而卻永遠消失了的莫扎特音樂世界。而我們從薩列里的眼睛裡看見了那個世界,我們在薩列里陪伴莫扎特的那個最後的夜晚疾筆如飛的指尖讀到了這個世界,我們在薩列里無聲卻又鮮血淋漓的懺悔里聽到了那個世界。當流星把夜空照得那麼璀璨的剎那,我們讀到了永恆,縱然我們再也無法和這個永恆擦肩而過。

"所有的庸才們——在世的和未來的庸才們,我寬恕你們全體。阿門。"

電影接近尾聲,我們看見了薩列里緩緩揮動著枯乾的雙手:"所有的庸才們——在世的和未來的庸才們,我寬恕你們全體。阿門。"我們似乎可以這么計量莫扎特留給我們的寶藏:歌劇22部:其中以《費加羅的婚禮》(The Marriage of Figaro)、《唐.璜》、《魔笛》最為著名;交響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響曲最為著名;鋼琴協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鋼琴協奏曲最為著名;小提琴協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協奏曲最為著名;此外,還有不計其數的各種體裁的器樂與聲樂作品。在短短三十五年的歲月里,莫扎特留給我們的何止這些,每一個剎那都足以在一個普通人身上被稱為奇跡,那麼多剎那在有限的空間里聚集在一起那就只能被稱為神跡。二百六十年過去了,我們真的搞懂了這個天才給我們留下了什麼嗎?


"有耳朵可以聽的,都聽吧!"(可4:9)。
讓我用神的話結束這篇對神的禮物的膜拜,他從來不屬於我們,但又和我們是那麼的不可分離。

-------------------------------

電影中用到的莫扎特的曲目

1.歌劇《唐璜》(K .527)序曲 / 電影開場
2. 第25交響曲(K.183) 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自殺被發現
3. 弦樂小夜曲 (K.525) 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為神甫彈的第三首曲子
4. F大調快板 (K.33B)/ 幼年莫扎特先用古鋼琴後用小提琴所演奏的曲子
5. 第10小夜曲(大組曲)(K.361)第三樂章 / 莫扎特離開康斯坦察跑向音樂會
6. 第10小夜曲(大組曲)(K.361)第七樂章(終樂章)/ 莫扎特結束指揮小夜曲
7. 第10小夜曲(大組曲)(K.361)第三樂章 / 薩利埃里查看莫扎特的樂譜
8. G大調鋼琴變奏曲(根據薩利埃里的作品——"我親愛的阿東尼" 改編) (K.180)/ 莫扎特提到的改編的薩利埃里作品
9.歌劇《費加羅婚禮》(K.492)中的詠嘆調"我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回事" (Non piu Andrai)/ 莫扎特為約瑟夫二世演奏時,改編薩利埃里的為約瑟夫二世所寫的小曲。
10.歌劇《後宮誘逃》(K.384)中的詠嘆調 "不論什麼樣的懲罰在等我"(Marten aller Arten)/ 《後宮誘逃》演出中,女高音獨唱。
11.歌劇《後宮誘逃》(K.384)中的終曲"薩利姆萬歲" / 《後宮誘逃》演出中,4人坐船離去
12. c小調彌撒(K.427),Kyrie / 在莫扎特的婚禮上
13. 長笛和豎琴協奏曲(K.299)第二樂章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4. 第29交響曲(K.201)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5. 為兩架鋼琴所寫的協奏曲(第10鋼琴協奏曲)(K.365)第三樂章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6. 為小提琴和中提琴所寫的協奏曲(K.364)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7. c小調彌撒(K.427),Kyrie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8. 第15鋼琴協奏曲(K.450)第三樂章 / 莫扎特走在回家的路上
19. 歌劇《唐璜》(K.527)開場的和弦 / 莫扎特進屋後看到了父親
20.歌劇《後宮誘逃》(K.384)中的禁衛軍合唱 / 莫扎特一家換上假面具
21. 德意志軍歌(K.539)/ 假面舞會上的背景音樂
22.歌劇《後宮誘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頌"(Vivat Bachus)/ 莫扎特在假面舞會"受罰"彈琴
23.歌劇《後宮誘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頌"(Vivat Bachus)/ 莫扎特以"巴赫"的風格演奏
24.歌劇《後宮誘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頌"(Vivat Bachus)/ 莫扎特被翻轉過來演奏
25.歌劇《後宮誘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頌"(Vivat Bachus)/ 莫扎特以"薩利埃里"的風格演奏
26.歌劇《費加羅婚禮》(K.492)中的終曲"Ah tutti contenti" / 莫扎特邊寫作邊玩檯球
27. 第22鋼琴協奏曲(K.492)第三樂章 / 莫扎特在為皇帝舉辦的露天音樂會上
28.歌劇《費加羅婚禮》(K.492)中的終曲"Ah tutti contenti" / 薩利埃里溜進了莫扎特的房間
29. 歌劇《費加羅婚禮》(K.492)中的費加羅和蘇珊娜的二重唱" Cinque..." / 莫扎特指導《費加羅婚禮》的排練
30. 歌劇《費加羅婚禮》(K.492)中的芭蕾音樂"Ecco la Marcia" / 歌劇院總監撕掉了樂譜
31. 同上 / 莫扎特得到約瑟夫二世的許可後配以音樂再次演奏
32. 歌劇《費加羅婚禮》(K.492)中的終曲"Ah tutti contenti" / 約瑟夫二世打哈欠時
33. 歌劇《唐璜》(K.527)第二幕終曲 / 莫扎特得知了父親的死訊
34. 同上 / 莫扎特指揮《唐璜》
35. 第20鋼琴協奏曲(K.466)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佩帶死亡面具的來到莫扎特住所
36. 歌劇《唐璜》(K.527)開場的和弦 / 莫扎特打開房門時
37.《安魂曲》(K.626), Introitus / 康茨坦察詢問莫扎特
38. 同上 / 薩利埃里計劃害死莫扎特
39. 歌劇《後宮誘逃》(K.384)、《費加羅婚禮》(K.492)和《唐璜》(K.527)中音樂改編的喜劇音樂 / 莫扎特全家觀看演出
40. 歌劇《安魂曲》(K.626), Dies Irae / 莫扎特深夜寫作時聽到了敲門聲
41. 歌劇《魔笛》(K.620)序曲 / 莫扎特發瘋似的在屋中跳舞
42. 歌劇《唐璜》(K.527)開場的和弦 / 莫扎特開門後見到了帶死亡面具的人
43.《安魂曲》(K.626), Rex Tremendae / 莫扎特摸出房間
44. 歌劇《魔笛》(K.620)中的詠嘆調"Das Klingen.."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館彈琴
45. 歌劇《魔笛》(K.620)中的詠嘆調" Ein Madchen..."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館唱歌
46. 歌劇《魔笛》(K.620)序曲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館與一些喝醉的女人唱歌
47.《安魂曲》(K.626), Rex Tremendae 酒後的莫扎特走在街上
48. 歌劇《魔笛》中的詠嘆調"der Holle Rache" 莫扎特的岳母訓斥莫扎特
49.《魔笛》(K.620)中的詠嘆調"Ein Madchen" / 莫扎特為《魔笛》的演出伴奏
50. 歌劇《魔笛》(K.620)中的詠嘆調"Pa pa pa " / 莫扎特被薩利埃里抬上馬車
51. 德國舞曲(K.509)/ 康斯坦察在舞會上
52.《安魂曲》(K. 626), Confutatis / 薩利埃里協助莫扎特寫作安魂曲
53.《安魂曲》(K .626), Lacramosa / 莫扎特離世、出殯
54. 第20鋼琴協奏曲 (K.626) 第二樂章 / 薩利埃里被推出房間,響起莫扎特的笑聲,影片結束

㈣ 電影莫扎特影評

天堂來的樂聲 ——《莫扎特傳》

和大多數紅旗下長大的孩子一樣,從小,就從課本里知道了有個名字叫做『莫扎特』,然而,對這名字背後其他的一切,我一無所知。
我本可以就這樣無知到底的,然而,那天,在一部《肖申克的救贖》里,安笛身陷地獄般的大牢,他打開擴音器,讓音樂飄飛在整個監獄上空,所有的犯人,聽得懂的,或者聽不懂的,那瞬間,都停下來,靜靜地伶聽。
那音樂也飄進了我的心裡,從前,我竟然不知道音樂可以讓人心醉,心醉,它純粹絕美得如一個由上帝從虛無中打造的女人,你只能被那光芒籠罩,卻無法勘透那隱藏其後的神秘。為此,我問人:
『音樂它為什麼可以這樣美?』
『因為它代表了無窮的未知,它比詩歌更接近世界的真相。』那個優雅的、曾經憤怒過的詩人,而如今,只懷揣著曾有的夢想,一心想與生活和解的中產階級優秀青年如是回答。
他最喜歡的正是那個莫扎特,莫扎特從不曾憤怒過,他的音樂是流水,從來不曾帶給人世半分的憂傷,他的音樂如小鹿在山間跳躍,又象清泉,溫柔而不流於細膩,美麗而不華貴,就象一個來到人間的天使,唱出的,只有歡樂!
我努力地想接近莫扎特,我想接近天使,我的原始願望原本很低俗,我是想通過天使來貼近那個優秀青年的心靈的。我以為那是顆有著游吟詩人靈魂的高貴心靈,我對音樂、詩歌的無知正如我那被多年鄉下塵土蒙蔽了的眼睛一樣,在這樣精緻的心靈前,我自慚形穢。除了一頭投進那美妙的音符、詩句,別無選擇。而那些盛大的美最終還我以顫栗,靜夜裡,我有時會發抖,除了這顆對著黑暗敞開,對無限極致的音樂開始學會敞開的心靈之外,我還有什麼呢?我痛惜我識之太晚,我狂喜與自己終於與它相遇,抬頭向前,唯有墳墓,那麼,一路的流連望返,終也可以被原諒的。

那些與音樂相關的電影也由此走入我的收藏視線,〈大提琴狂戀〉講述了英國歷史上最負成名的音樂天才——一個名叫Jackie的女大提琴手的故事,Jackie和她的姐姐Hilary都擁有同樣的音樂天份,然而,一個性情激烈,偏執,狂熱,而另一個平和,溫柔、細致,性格決定命運,前者成為舉世聞名的大提琴家,後者成為業余的長笛手兼平凡的家庭婦女,命運的另一面是前者英年早逝,有生之年做過很多瘋狂的,不為外人理解的極端之事,終死於孤零,而後者卻頤養天年,平安地度過此生。
這就是天才與凡人的區別!
天才必須是偏執的,激烈的,狂熱的,對喜歡的事物,有種一往無前的決心與堅持,而天才不得不對世事人事不甚明了,終身地陷入與世界的糾纏之中,在被更廣闊的世界所熱愛的同時,與身邊的一個小世界的關系屢屢開戰,僵持不下。
《大提琴狂戀》里有一個鏡頭:Jackie獨在音樂場中央,所有的觀眾,演奏者的影子都淡漠,只有她身著亮衣,獨自奏著那把提琴,她的頭時高時低,整個身軀都與音樂化為了一體,世界隱去,愛情隱去,做為人的所有基本特徵都可隱去,只有音樂留下,歸屬於於那個人群中間的孤獨女人。

所有的天才都會發瘋,我原以為,莫扎特會是例外。那樣平和,舒緩,優美的音樂,難怪所有有一對會審美的耳朵的人都會傾心,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梵高式的瘋狂,貝多芬式的憤怒,然而,每個人都懂得欣賞優美。那麼,創造出優美的人,他的本身也必然是優美,優雅得一如他的音樂,歡快地在樂譜上跳躍。
而《莫扎特傳》的拍法卻與我預想相悖,它沒有從莫扎特自身的成長來講這個故事,它透過了另一個音樂家薩列里的口,講述了那個在庸才與世人的眼裡浪盪揮霍的可憐蟲,那個小丑般的男人,那個可憐純真無辜的孩子,那個歷史上唯一能稱得上音樂天才的男人——莫扎特!

有幾個細節難以忘記。
一、 一個神父給叫來替老年的薩列里做懺悔,薩列里哼出幾個自己作的曲子,神父搖頭不知,薩列里無奈哼出莫扎特的《小夜曲》,神父竟然跟著哼唱起來,連坐在屏幕前的我也禁不住跟著輕打節拍,哼起那個曲子。
二、 莫扎特第一次進維也納的宮廷時,國王正在蹩腳地彈奏著薩列里的曲子,莫扎特只聽了一遍,就把它完整地彈奏了下來,並即席加以潤色,讓音調更和諧,完美,流暢。
三、 莫扎特將死之際,薩列里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替莫扎特記錄《安魂曲》,莫扎特口授,就這樣,一個曠世的篇章由此誕生。與此相反的是,薩列里跪在神像面前,苦苦企求上帝賜予他靈感。可憐的人,上帝給了他鑒別優劣的眼睛,給了他對音樂的熱愛,讓他走進了音樂殿堂的大門,卻不讓他進一步靠近,讓他清清楚楚地看清楚自己不過一介庸才——那種痛苦,並不比遭嫉的天才更輕。

無可否認這部電影的美,據說當年它得了奧斯卡八項大獎,所有的音樂全部取自於莫扎特,《小夜曲》的輕盈,《安魂曲》的哀婉宿命,《費加洛婚禮》的華美,很多場景選用了莫扎特的歌劇片段,那些歡快樂明麗的音樂與加諸於莫扎特身上的種種厄運如影相隨,音樂不斷往前推,節奏越來越快,色調也慢慢變得黑暗,那緊緊注視著天才的薩列里的目光也越來越陰郁,設置的一個又一個陷井,莫扎特已無處可逃!
所以他必須早逝,其實他的早逝該算是一種福份。在這樣的浮華塵世里忍受諸多不堪的苦,莫如早歸上帝。那曲《安魂曲》,我寧願把它看成是上帝的召喚,他感受到了,雖有些不舍,撒手一些篇章不曾完成,然而,仍然聽命而去。
僅僅把薩列里理解為那個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薩列里似乎並不完全說明問題,也許,導演用他來表現了所有嫉妒的庸才們。天才總是孤獨的,生活在一個充滿庸才的時代,音樂不被理解,生活坎坷,家庭負擔,然而,所有的這一切,只能襯托出莫扎特孩子般的心性,他的心靈把那一切不幸都澄清了,在那小丑般的笑容背後,是天使清澈的目光,美麗的音樂如流水。

其實,這世界上,愛音樂者甚眾,真正懂音樂的人卻廖若晨星。在影片里,唯一真正懂得莫扎特音樂的,倒是那個不斷為他設置障礙,最終逼他走向死神的薩列里了。唯有懂得了他的偉大與不朽,以及看清自己終就無緣走進那扇為上帝所寵幸者的大門,他才不顧一切,一邊為莫扎特的音樂欣喜若狂或熱淚盈眶,一邊暗暗發誓:務必要摧毀那被寵幸者。
那些愛音樂的,奧地利的皇帝,那些宮廷貴婦,那些樂師們,那些皇家御用作曲家們,那些的民眾,以及隔了幾百年後的千山萬水在遙遠的亞洲大陸的中年階級青年和山地女子,這些俗人們,他們都沒聽清故事的內容,他們憑直覺感覺到了天使的呼喚,卻不知那呼喚來自何方,為何,將走向哪裡,也不知那個小丑般純真苦難的男人,他最終是上帝選派的使者,來人世傳播來自天堂的福音。

有一天,在課堂上,我講起莫扎特,我說:
He is just like an angle. His music only speaks of inner peace, love and happiness. He never shows sadness and anger. He is from heaven, from God.
課堂下,有些孩子的眼睛閃閃發亮。Alas, 他們會去聽莫扎特,然後被感動。又一扇門被推開,Alas,莫扎特,那個音樂的主宰,音樂的神、精靈,音樂是你手中的奴隸,Alas, 那些遠去的身影,所有的詩歌,音樂,行走和與上帝有關的胡言亂語,我永遠心懷感激!Alas, 其實我可能會更欣賞貝多蒼鬥士般的激情和憤怒,然而,為了美,為了來自天堂的樂聲,乾杯!
原諒我,我最終不懂音樂!

PS,很久之前下載的影評,具體作者是誰忘記了

㈤ 看完《莫扎特傳》的觀後感,或者是自己的看完這個電影,結合這部電影寫人生哲理

伍爾夫.莫扎特,那樣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天才,卻遭人妒忌受人迫害,生活窮困潦倒。為了音樂他留在維也納,而拒絕他有著顯赫地位父親的安排而回到家鄉。他去求人給他工作,甚至求人施捨。他不懂人情世故,生活中放盪不羈(不是指風流,是喜笑怒罵完全一俗人),卻對自己的音樂狂度自信,總認為那是由史以來最傑出的。也確是那麼回事。由於那個維也納皇室御用作曲家的排擠,他創作的包括《費加羅的婚禮》在內的一些著名歌劇也在當地也只演出了屈指可數的幾場。他的父親死後,他的生活開始有一些變化,思想上生活上的壓力讓他憔悴不堪。他開始大量飲酒。我不知道她的妻子-史坦絲,一個嬌小漂亮的女人-這個期間是怎麼過來的,一方面要照顧孩子和伍爾夫的生活,另一方面還要為丈夫的精神狀況擔心-他被生活壓的也不成樣子,喝酒,語無倫次,徹夜的寫那些歌劇。最後他的妻子一個人帶著孩子去度假了,由於精力透支,他在一次指揮中昏倒,隨後便卧床不起。直到這個時候他還不知道迫害他的人是誰-那個在他的最後時期用錢逼他寫安魂曲的人。所有情節都是故事的反面主人翁在向神父懺悔中展開的,是他謀殺了莫扎特。整個過程可能有虛構的成份,但既然叫《莫扎特傳》,那就是說大部分情節是基於實際之上的。

片中有兩個地方是感觸最深的,第一當然是莫扎特的音樂才能,用那個御用作曲家的話就是他創作歌劇的時候完全是寫出他腦子中本來存在的東西,像在在聽寫!他的手稿沒有一處更改,而且他從不寫復稿。再就是他的愛情,他和史坦絲的恩愛幾次讓我感動,無論是在他得意時還是潦倒時,可以說他擁有完美的愛情。他的一生我找不出他的任何實質上的過錯,只是一個妒忌他的人。所以對身邊的人要有適當的提防。
我想上帝應該是不喜歡完美的東西,他給了你他才華給了他愛情,但卻讓他窮困潦倒,為生活所困。當那個妒忌他的人把直信仰的耶穌像放到爐火中時我是著實有些意外的,他是對的,不要對上帝或什麼救世主抱有什麼希望,生活是需要自己去爭取的。上帝給了他才華只是讓他能理解莫扎特的音樂,他痛苦之後想要報復上帝,於是開始了對莫扎特的排擠迫害。但他卻永遠忘不了他是比他出色得多的音樂家,我想他的痛苦也不會因莫扎特的消失而小多少吧?!他最後還是向神父懺悔了。所以要努力爭取屬於自己的東西,不可有害人之心。
我還是想把現實和電影分離開來說一下。如果想了解莫扎特的生平,還是去找一本正正經經的傳記來看吧,傳記上也會告訴你他是個神童,是個天才,不過絕對沒有電影里那麼誇張。你會發現傳記里基本上沒怎麼提到一個叫薩列里的宮廷音樂家。忌賢妒才到心理變態的人,估計也就在編劇的腦子里能形成。真實的薩列里是一個在音樂史上多多少少可以留點痕跡的音樂家。幾年前,薩列里家鄉的人民為了給薩列里正名,特地開了場音樂會。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的電影的影響力之大,足以使某個已入墳墓,與世無爭的魂靈再次受到鞭撻,薩列里要是顯靈,不知道要氣暈過去多少次。電影里最後薩列里使得最狠的那招,就是打扮成莫扎特父親的靈魂找莫扎特寫安魂曲,也是合理想像合理發揮,找莫扎特寫安魂曲確有其人,是一個公爵,這是正常的業務關系,全無不妥。
其次是莫扎特,說嚴重點,電影是對莫扎特形象的嚴重歪曲。不過是一種往更天才的方面歪曲。也有一些地方讓會人看得很不舒服,比如那個誇張的笑聲,初次看會讓人覺得完全無法接受,真像一個馬戲團的猴子。不果我在看第二遍的時候,發現那笑聲的迷人。不要嘲笑那個笑聲,那是對你、對我、對天下所有自命不凡的人的嘲笑。看到第三遍第四遍,就覺得那笑聲沒有不行了,那笑聲是導演對莫扎特的注釋。那時天才可愛且純然天真的一面。當然,這個笑讓很多隻看一遍電影的觀眾對莫扎特這個神童和天才頗感失望,認為這很野蠻。
莫扎特的葬禮沒有鮮花,沒有輓聯,沒有送葬的隊伍。如同一個平凡的貧苦人們一樣,只有一個普通的墓,一塊不大的現已長滿雜草的地。

㈥ 影片《莫扎特傳》觀後感

這篇不錯 ,不會重復 伍爾夫.莫扎特,那樣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天才,卻遭人妒忌受人迫害,生活窮困潦倒。為了音樂他留在維也納,而拒絕他有著顯赫地位父親的安排而回到家鄉。他去求人給他工作,甚至求人施捨。他不懂人情世故,生活中放盪不羈(不是指風流,是喜笑怒罵完全一俗人),卻對自己的音樂狂度自信,總認為那是由史以來最傑出的。也確是那麼回事。由於那個維也納皇室御用作曲家的排擠,他創作的包括《費加羅的婚禮》在內的一些著名歌劇也在當地也只演出了屈指可數的幾場。他的父親死後,他的生活開始有一些變化,思想上生活上的壓力讓他憔悴不堪。他開始大量飲酒。我不知道她的妻子-史坦絲,一個嬌小漂亮的女人-這個期間是怎麼過來的,一方面要照顧孩子和伍爾夫的生活,另一方面還要為丈夫的精神狀況擔心-他被生活壓的也不成樣子,喝酒,語無倫次,徹夜的寫那些歌劇。最後他的妻子一個人帶著孩子去度假了,由於精力透支,他在一次指揮中昏倒,隨後便卧床不起。直到這個時候他還不知道迫害他的人是誰-那個在他的最後時期用錢逼他寫安魂曲的人。所有情節都是故事的反面主人翁在向神父懺悔中展開的,是他謀殺了莫扎特。整個過程可能有虛構的成份,但既然叫《莫扎特傳》,那就是說大部分情節是基於實際之上的。 片中有兩個地方是感觸最深的,第一當然是莫扎特的音樂才能,用那個御用作曲家的話就是他創作歌劇的時候完全是寫出他腦子中本來存在的東西,像在在聽寫!他的手稿沒有一處更改,而且他從不寫復稿。再就是他的愛情,他和史坦絲的恩愛幾次讓我感動,無論是在他得意時還是潦倒時,可以說他擁有完美的愛情。他的一生我找不出他的任何實質上的過錯,只是一個妒忌他的人。所以對身邊的人要有適當的提防。我想上帝應該是不喜歡完美的東西,他給了你他才華給了他愛情,但卻讓他窮困潦倒,為生活所困。當那個妒忌他的人把直信仰的耶穌像放到爐火中時我是著實有些意外的,他是對的,不要對上帝或什麼救世主抱有什麼希望,生活是需要自己去爭取的。上帝給了他才華只是讓他能理解莫扎特的音樂,他痛苦之後想要報復上帝,於是開始了對莫扎特的排擠迫害。但他卻永遠忘不了他是比他出色得多的音樂家,我想他的痛苦也不會因莫扎特的消失而小多少吧?!他最後還是向神父懺悔了。所以要努力爭取屬於自己的東西,不可有害人之心。 我還是想把現實和電影分離開來說一下。如果想了解莫扎特的生平,還是去找一本正正經經的傳記來看吧,傳記上也會告訴你他是個神童,是個天才,不過絕對沒有電影里那麼誇張。你會發現傳記里基本上沒怎麼提到一個叫薩列里的宮廷音樂家。忌賢妒才到心理變態的人,估計也就在編劇的腦子里能形成。真實的薩列里是一個在音樂史上多多少少可以留點痕跡的音樂家。幾年前,薩列里家鄉的人民為了給薩列里正名,特地開了場音樂會。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的電影的影響力之大,足以使某個已入墳墓,與世無爭的魂靈再次受到鞭撻,薩列里要是顯靈,不知道要氣暈過去多少次。電影里最後薩列里使得最狠的那招,就是打扮成莫扎特父親的靈魂找莫扎特寫安魂曲,也是合理想像合理發揮,找莫扎特寫安魂曲確有其人,是一個公爵,這是正常的業務關系,全無不妥。其次是莫扎特,說嚴重點,電影是對莫扎特形象的嚴重歪曲。不過是一種往更天才的方面歪曲。也有一些地方讓會人看得很不舒服,比如那個誇張的笑聲,初次看會讓人覺得完全無法接受,真像一個馬戲團的猴子。不果我在看第二遍的時候,發現那笑聲的迷人。不要嘲笑那個笑聲,那是對你、對我、對天下所有自命不凡的人的嘲笑。看到第三遍第四遍,就覺得那笑聲沒有不行了,那笑聲是導演對莫扎特的注釋。那時天才可愛且純然天真的一面。當然,這個笑讓很多隻看一遍電影的觀眾對莫扎特這個神童和天才頗感失望,認為這很野蠻。 莫扎特的葬禮沒有鮮花,沒有輓聯,沒有送葬的隊伍。如同一個平凡的貧苦人們一樣,只有一個普通的墓,一塊不大的現已長滿雜草的地。

㈦ 殘缺的美-----<莫扎特>觀後感

[殘缺的美-----<莫扎特>觀後感]

人們常說人生就是一場戲,那電影就是這場戲的一個縮影.看完<莫扎特>後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

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說:「電影是一個容器,它可以容納人生的各種情感、體驗,將那些本來游離於電影之外的生命最初的感動和歡笑,痛楚與悲喜更清晰的展現,然所有的人一起分享,殘缺的美-----觀後感。」老師告訴我們電影中的莫扎特並不是現實生活中的莫扎特,但我想,正是這種差異構成了莫扎特傳奇悲劇的一生,雕刻出了一種殘缺的美。下面談談我對電影《莫扎特》的一些認識:


最長的電影

這部電影演了三個小時零五分,是我看過的時間最長的一部電影,但它並不冗長或是有累贅,反而顯得特別耐人尋味。

本片採用了倒敘的敘事手法,由嫉妒暗害莫扎特的宮廷樂師薩列里在精神病院里向神父懺悔,講述莫扎特的後半生的經過,讓故事顯得更加真實。

這部電影用莫扎特一生創作的音樂貫穿始終,說明這部電影的核心是莫扎特的音樂,影評人劉芷麗說:「音樂堪稱是本片一項重要的電影因素,影片的配樂中採用了大量莫扎特的原創作品,其與情節銜接之巧,烘托氣氛之精妙,令人嘆為觀止。它讓人們在為莫扎特的坎坷一生慨嘆的同時,又不得不為他高超的音樂天賦而感動。」

美國著名導演
詹姆斯·卡梅隆也說:「我們不得不承認,影片《莫扎特》的音樂性、前瞻性和現實性都是極具深度的,它確實是一部高水平的、富於挑戰性的影片,同樣,導演米洛斯·福爾曼的導演技巧也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導演學習的。」有人做過統計,在電影中共有54處引用了莫扎特的作曲,所以它讓我有一種看歌劇的感覺,而非電影。

實話誰說,我對音樂幾乎沒有什麼了解,可以說是一竅不通,所以聽音樂,只注重感覺,觀後感《殘缺的美-----觀後感》。莫扎特它的音樂讓我找到了那種感覺,他的音樂時而歡快、時而悲傷、時而低沉、時而渾厚。用「此曲只因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聞?」來表達最適合不過了。特別是在莫扎特聽到父親去世後,屏幕直接轉接到莫扎特指揮的《唐璜》的演出現場,在那段音樂中我們可以感覺到莫扎特是很傷心的,內心也充滿了懊悔和恐懼,在最後導演運用蒙太奇手法不停地在死去的父親和莫扎特之間切換,突出表達了莫扎恐懼傷心復雜的內心世界。


上帝的寵兒——莫扎特

之所以說這部電影塑造了一種殘缺的美,是因為電影中的莫扎特不僅表現出了它在音樂方面的天賦,比如說超強的記憶力、豐富的想像力,嫻熟的表演等。而且也表現出生活中莫扎特的。給人呈現出一個善良、聰明、自信、口無遮攔、玩世不恭、酗酒成性、花錢無度的莫扎特。

每當莫扎特傻傻的近似小丑一般的笑時,我看見很多同學也會心一笑。在我看來這笑聲至少暗含著三層含義。第一,莫扎特非常的自信,他相信自己的創作是完美的。第二,表現出莫扎特純真、富有感情的個性。第三,笑聲是他追逐思想自由,不畏權貴,鄙視落後傳統的音樂的表現。影片中莫扎特說:我是一個俗人,但我可以保證我的音樂不是。他不討好權貴,面向音樂自身,將音樂和政治分開,這就保證了它的音樂的順暢,自由。



個人構想

陰險、偽善、嫉妒心、虛榮心極強的薩列里,裝作莫扎特的父親叫他創作《安魂曲》,在莫扎特身體快要奔潰的時候還逼著他將作品完成,善良的莫扎特也沒有反對,因為他是在為自己的靈魂創作,他知道它的生命即將結束了。很多人都哀嘆他的英年早逝,不過,也許這正是上帝對他的眷戀,不想讓他再在那混濁的世上受苦了。所以早早將他換回天堂的緣故吧。

影片結尾是以《安魂曲》作為背景音樂,在一個雨天莫扎特被草草的扔進亂葬崗結束的。如果導演在結尾運用蒙太奇的手法安排薩列里在燈火輝煌的歌劇院指揮《安魂曲》,再次獲得人們的贊賞的場面,和黑暗,凄涼的莫扎特墓地的場面快速的反復切換,這樣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最後在將患精神病的薩列里放出來。就會使電影更具諷刺性就好了。
電影的成功在於能夠讓觀眾產生共鳴,調動人們的情緒,《莫扎特》做到了
〔殘缺的美-----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㈧ 莫扎特觀後感100-200字

我大學生活的前兩年是在床上度過的,那時候我致力於研究床與天才之產生這一具有重要實際意義的課題。笛卡爾在床上發現了「我思故我在」,歌德躺在床上向別 人口授詩歌和劇本,甚至邱吉爾先生《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也是在床上以奇特的卧姿完成大半的。但是我終於發現,致力於這項研究的同學大有人在,並且刻苦程度 簡直是瘋狂,我卻看不出任何他們能突然成為天才的希望,所以我就放棄了。這種放棄,對於曾經那個只有十八歲卻一再堅持夢想的年輕人來說,真是一種莫大的殘 酷,當他淡淡一笑的時候,這種殘酷深深印在了他內心深處,成為一種隱秘的疼痛。
當《AMADEUS》結尾莫扎特向薩列里口述了一夜《安魂曲》之後頹然而言:「我想睡一會兒」,准確地說,是莫扎特安祥自得地躺在大床上,薩列里蜷縮著在 莫扎特兒子的床上將就的時候,我內心的疼痛被觸及。我突然頓悟為什麼長久以來我在床上度過了不少時間卻始終沒能成為天才。關鍵不在於你睡姿如何,也不在於 你到底睡了多久,而在於你睡得那張床是不是上帝指定為天才專用,或者說你是否是amadeus,這個拉丁詞彙的意思是:為上帝所寵愛。雖然莫扎特自己在1787年寫給柯哈茲的信中說:「沒有人對於作曲的研究下過我這樣的功夫」,但是一個4歲寫出第一首協奏曲,7歲寫出第一首交響曲,12歲寫出第一部歌劇 的人,除了天才還有其他更適合的稱呼么?當我跟薩列里一道,看到那不曾做過任何一點修改的完美樂譜的時候,只有自然而然同意薩列里的看法:莫扎特是被上帝 寵愛的,他的音樂是上帝早就寫好放在他頭腦之中的,而莫扎特只需要將其展現在世人面前,然後收獲無數贊美。米開朗琪羅總是說他的天才是由於家鄉「飄逸的空 氣」所致,那麼莫扎特展現自身才華的時候真的如同呼吸一般自然順暢。
比難得的天才更難得的是如同羅曼·羅蘭所言,莫扎特有「一顆完全健康而平衡的靈魂」。人類的痛苦是無窮的,但是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物質的凌虐, 比如貧窮、疾並人類的惡意等等;另一種則來自內心的彷徨、掙扎、苦悶諸如此種。世上的天才能逃過前一種痛苦的不乏其人,比如逍遙的笛卡爾,比如叔本華, 但是彷彿一種特質,天才總是比常人背負著更多第二種形式的痛苦。太多瘋狂的天才用自己絢爛野蠻的色彩塗滿了自己腦海中的世界和現實世界,梵谷、荷爾德林等 等優秀的大腦死於癲狂。也有如《A Beautiful Mind》所描述得John Nash那樣行走在瘋狂的刀刃而終於不自我毀滅的天才吧,但是只能說這種天才向我們完美展現了世界上唯一的英雄主義:看清世界的面目,然後愛世界。那個叫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孩子甚至沒有任何內心迷亂的影子,他如同一塊水晶,倒映得只是別人的機心和無奈,自己卻沉迷於party、與妻子的嬉戲,開心時就發出那別 具一格的笑聲。他健康而平衡的靈魂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才會出現波瀾——當別人冒犯他的驕傲。這時候他會說出:「看義大利歌劇時,那麼多的高音在吼,尖叫,一 對肥胖的情侶在那裡翻白眼,拋媚眼。那不是愛情,那是垃圾。」這一點都不奇怪,驕傲是孩子氣的一部分,即使是對他永遠敬重的父親。在父親反對他脫離薩爾茨 堡大主教而寫信責備他的時候,他回信說:「你的來信,沒有一行我認得出是我父親寫的。不錯,那是一個父親寫的,但不是我的父親寫的。」

㈨ 電影 《莫扎特》 觀後感 200-500字

《他是為音樂來到世界的》
電影是借薩列里回憶莫扎特展開的,整個故事其實是薩列里和莫扎特之間的音樂交流與較量,更多地是借薩列里對音樂天才的絕望般地嫉妒,來反襯莫扎特的音樂才華。在電影里,莫扎特是個舉止粗俗、有著誇張神經質笑聲的人。最後在薩列里的設計下,因為寫《安魂曲》過於勞累,死在凌晨的床上。
電影里的薩列里是誰?大家可能不知道。但是提起貝多芬、舒伯特和李斯特,稍微有點文化知識的人應該都清楚。薩列里就是他們的老師。應該說薩列里也是很有音樂才華,但是他的才氣在天才面前,如螢火之於太陽,正是因為這樣,薩列里才生出如此感慨:既生瑜,何生亮?在電影中,薩列里恨的是:如此美妙的,只應來自上天的聲音,為何上帝不將其授予自己,而授予這個輕狂少年。薩列里甚至埋怨上帝:給我慾望,卻不給才華。世界上大多數的庸才都是如此。慾望和才華無法平衡,尤其慾望這頭重重沉下來,才華那端卻高高蹺起來,最後讓人瘋狂。薩列里就是這樣瘋狂了。
電影里的莫扎特無疑是不完美的。有點輕浮,可能輕浮對在天才來說真性情流露。有點自大,自大對天才來說是完全的自信。有點神經質,尤其那笑聲,神經質於天 才來說,只是笑傲塵世權貴而已。所有的缺點對於莫扎特的音樂天才來說,都是無關緊要的個性細節。不過這樣的莫扎特,對眾多音迷來說,有點失落,因為莫扎特 的音樂太完美,所以大家希望他的其他一切也是完美。
今晚,我特意在網上聽了幾曲莫扎特作品。音樂確實干凈、純真、優美,在這個不懂古典音樂的人聽來,也知道這些音樂多麼迷人。這些音樂應該在不知道的情況 下,在許多地方聽過,比如電影的音樂背景。世人多麼熱愛莫扎特。甚至愛因斯坦說過:離開人世的一個遺憾是聽不到莫扎特音樂。而一個導演更是極盡贊美之詞: 天堂的定義就是——時時刻刻排演莫扎特的歌劇。中國鋼琴家傅聰先生說過,貝多芬從人間走向天堂,而莫札特根本就是天仙下凡。
從電影來看,從所了解的資料來看,莫扎特一生是貧窮潦倒的,最窮的時候,不得不低頭向一個非常討厭的權貴借錢。而他死後,屍體是僅僅裹著粗布,仍到一個大 土抗里,和其他的無名屍一起埋葬。可就是這樣的人,他的音樂就是沒有憂傷。所有的苦難在他偉大的心靈里被過濾成這些完美的音樂。
莫扎特為音樂來到世界,又為音樂離開了這個世界。他是音樂之旅中永遠的跋涉者。
望採納,謝謝!

閱讀全文

與莫扎特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見鬼電影完整版 瀏覽:771
女奧特曼大電影免播放觀看 瀏覽:120
十大必看電影毒舌 瀏覽:750
胡歌吸血鬼微電影大全 瀏覽:461
活著電影韓國完整 瀏覽:164
電影白狐超清圖片 瀏覽:329
修仙傳之煉劍電影免費完整版 瀏覽:407
小提琴開頭的電影音樂dance 瀏覽:483
阿虎電影粵語版 瀏覽:168
電影救贖里的男主角 瀏覽:997
全集粵語電影 瀏覽:729
劍雨電影的名字來源 瀏覽:667
高清電影網站在線看看 瀏覽:313
討論電影英語 瀏覽:209
主角冷淡的電影小說電視劇 瀏覽:86
免電影在線觀看網站神馬 瀏覽:959
好看的喜劇電影關於愛情的 瀏覽:707
遠古大帝大舜傳奇電影 瀏覽:959
中國人在泰國電影中的人 瀏覽:171
最全面的電影網站 瀏覽: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