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有心理影片觀後感
看過希區柯克編導的心理分析影片《愛德華大夫》,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情境,就是愛與直覺。影片固然是在向人們講述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論,但我的感覺卻是:最終還是愛與直覺洞悉了心靈深處的幽暗,啟發出J.B醫生(假愛德華大夫)潛抑、迷失的記憶,治癒了困擾他內心的多重創傷(誤殺弟弟,戰火,墜機,目睹謀殺),並幫助偵破了兇案。 影片一開始,醫院的精神診所內,美麗而嚴謹的心理大夫彼特森(英格麗.褒曼扮演)正點燃一支煙,在伏案辦公。當因被童年陰影糾纏,憎恨男人而又不斷去勾引男人的瑪莉來到房間,兩人間的一番對話及行為耐人尋味......那是當一個咨詢師以職業的態度,去面對一個因久治不愈,而對理論及療法充滿懷疑的求助者時,所經常引發的沖突。當男性大夫出現,對待不同性別時的神情轉換,也隱約顯現出瑪莉曾經有過的不幸經歷。 其後,又進來了自以為殺了父親,腦子被罪惡感攫住的患者干斯。剛好收到一摞信件的彼特森大夫,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地(一遍沒看清神情,估計無意居多),用剪刀去裁開信封。片中出現刀光與嚓嚓聲的特寫,提升起觀眾的緊張情緒──以趨近干斯強烈的神經質體驗。干斯問大夫要否幫忙,大夫謝絕了他,干斯於是神色怪異地轉過背去......如果大夫並不是有意,那麼這場景提醒了我們:從事心靈工作須要多麼小心;而如果說大夫是在借機作行為上的脫敏,那也讓患者體驗到了隔膜與不信任。 凡此種種,都在引導我們面對心靈職業的誤區與悖論----治療在於增強人的理性與控制;但絕對的理性與控制手法,將因缺少共情,而難以幫助到在敏感素質下,理性容易被刺激得紊亂的病人。紊亂中的病人,更需要人性的柔情,以及適當的宣洩。咨詢師也要會用普通人(男人、女人、父親、母親......)的身份,而不光是大夫的職業身份,去面對患者。否則,瑪莉還是會被她的夢魘纏繞,而繼續勾引和挫傷男人;干斯終有一天會因負罪壓力過重,而失去控制,刺傷醫生。同時,他們也都挫傷了自己。 當前來接替院長職位,英俊瀟灑的"愛德華大夫"(格里高利.派克扮演)出現時,無疑給觀眾帶來了視覺上的沖擊,這同樣也影響到劇中人物的內心。心懷鬼胎的老院長,充滿醋意的男大夫,以及彼特森情意的萌動,等等,莫不表現得惟妙惟肖!來人其實是----剛遭遇愛德華大夫被殺的刺激,並關聯起童年陰影和戰時的創傷,在精神防禦機製作用下,失憶並把自己幻想成愛德華大夫的J.B醫生。一開始,年輕的J.B醫生風度翩翩,身上籠罩著其個性魅力,以及愛德華大夫學術上的光環----已經頗能打動異性的心。在受到"愛德華"的邀請,一起出去到周圍沒有"情結"的環境里遊走一番,以及經歷了兩人間內心的對話後,彼特森與"愛德華"在優美景緻的感召下,雙雙迅速地墜入愛河(按劇中說法就叫:有事發生,無理可論,只感覺被擊中)...... 但在隨後的具體事務中,在與神經症病人接觸時,以及對某些場景的反應里,"愛德華"的失態,讓專業而敏銳的彼特森察覺出了異常,並斷定"愛德華"的非真實身份──但這絲毫也不影響她對"愛德華"的愛。結合起後來彼特森的老師----幽默睿智的老艾利克斯的那句話:"女人能成為最出色的心理分析專家,但一旦墜入愛河,就可能是一個典型的病人。"如果去掉"但"字,非對立地來看待這句話,也許可以說:陰柔是從事分析的最適合的品質,咨詢師也需要向病人學習,能夠放低自己的理性思維,促進體驗,讓感性的直覺得到充分的拓展。 在愛中,自我讓位於博大與利他,思索讓位於感受與直覺。這種可以區分正義與邪惡的直達感覺,能深入溫良的內心;能促成關聯的思緒;能捕捉狐狸的尾巴;能避開多次的險境......正是這種直覺配合學識,愛戀加上信任,移情化解了阻抗,使彼特森大夫協助有過敏感而木納童年的J.B醫生,解除掉環環緊扣的精神防禦,撫平了兒時烙在心頭的犯罪情結,能夠直面一生多次遭遇的慘烈情景,找回了真實的自我。愛情促成了彼特森大夫職業生涯中最精彩的一場心理分析!情與智的結合,也打破了心理學理論上大夫與患者間雙重關系的禁忌!當然這只是特殊的個案。從中我們應能感悟到,愛(不光是愛情)是治癒心靈創傷,以及提升生命的最佳途徑----在愛中,緊閉的心靈之門能夠一扇扇漸次打開。包括嫉妒的艾利克斯老爹,也愛屋及烏地施展了他高超的洞察、情境把控、以及析夢的能力。 不經意間,影片的配樂也加深了劇情對觀眾的感染----輕快流暢的旋律讓心靈感受到平和;婉轉細膩的音符襯托著愛的浪漫;激越失諧的曲調反映出內心的沖突;詭譎的聲響提升起人們的懸疑與緊張。音樂----作為一種最能直接進入潛意識的信息,在開啟心靈大門的過程中,常能發揮起巨大的作用,給予人愛之能量。電影----這種最能打動人的全方位藝術形式,讓人感受到:我們更喜歡在性靈中獲得領悟,而不是在教條中取得知識。人類需要依靠思維的理性邏輯來規范生存;同樣也需要在偏重激情,而非邏輯的文學、藝術等性靈領域得到升華----博學、聰慧的彼特森開頭就道出:常感動於莎翁的詩句。愛及其他一切性靈的活動,使力比多得以暢通,這正是保持人心智健全,獲得愉快體驗的基本保證。 撇開影片的過度典型化及戲劇性(如:男女主角都相當俊美與優秀,以往慘境正好都是滑坡與墜落,當前險象總能在最後一刻化解),以及對心理分析過程的過於簡化的詮釋,《愛德華大夫》仍不失為一部表現弗洛伊德理論及其悖論的優秀之作。1944年的這部影片,已體現了某些行為主義的色彩,透射出正反辨證的思維方式,以及後來人本主義意識的萌芽。心理學----作為一門集大成的綜合學科,流派眾多,相互間衍生、交錯與融合,這正體現著人類的心理過程及個性心理特徵的枝葉紛繁、主幹一致的發展格局。作為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在觀察劇情的同時,也許不必潛心到劇中去搜刮多少獨門的理論,而是憑著各人自身的特點與角度,到劇情中去感受、欣賞和批判。心理學枝葉的紛繁同樣也輕重有度----在教育方面,人們常講求身教勝於言傳----人格的感染要超越說教與分析;那麼,在心理咨詢----這一同樣是促使人心靈康復與成長的領域,相對於學識、閱歷和思維,咨詢師的愛心與直覺也就顯得尤為重要。就助人技巧來說,則可以借用劇中的一個詞並加以擴展,那就是:擊中。
B. 心理學電影的觀後感五百字左右
其實故事中的那位醫生也有著一段永生難忘的經歷,或許是張昕的這個個案,觸及到了他記憶的深處吧。他的眼前不停地出現著上學時一個女孩兒的影子。但他卻始終相信這是幻覺,並且為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心靈也出了問題,他竟然在辦公室採取為自己進行電擊的方式來抵制這種所謂的「幻覺」,被同事發現後,他仍然不願說出事情的真-相。後來,在同事的鼓勵下他改變了原來不願與人交往的生活習慣,並和張昕確立了戀愛關系,生活接近了平靜。然而,在一次他與同事小聚時,冒然闖進來的一對老夫婦對他的過激舉動打破了這場平靜,也激
發了他內心深處的記憶。他變得近乎失常,但仍然拒絕面對自己的內心,拒絕敞開自己的心扉。直到最後站在當年那個女孩跳-樓自殺的地方,他才迫不得已的說出了積壓在自己內心的秘密,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真正的面對了自己的內心。
故事至此,已經接近了尾聲。想必您會產生疑問,心理醫生也會出現心理問題?其實心理醫生也是一個平凡的人,他們也有著自己的七情六慾,也有著生活的苦惱。我接下來的說法,或許會得到大多數心理學工作者的贊同,其實相對於其他人而言。心理工作者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他們每天都要接觸許多負性情緒,過多的負性情緒積聚到一起便會形成負性的心理暗示,在這種負性暗示的影響下再加之一些生活問題,自然就像是一顆定時*一樣,隨時都有爆炸的危險。我的老師在第一堂課時對我們說「他很佩服我們的勇氣,敢於向這種高危險的工作所邁進。」這一點在我經歷了志願工作後深有體會。我想這也是心理咨詢督導這個職業所由來的原因之一吧。不知大家是否看過央視12套的《心理訪談》節目,我對片頭中的一句話頗為認同「沒有一個人的心靈永遠一塵不染」。故事中那位醫生認為自己是心理醫生,自己出了心理問題會招來別人的笑話,所以寧願默默承受,也不願意向自己身邊的朋友、同事、領導所傾訴,不願敞開心扉。最後險些讓自己葬身在高樓之上。
我不想憑借著這小小的一篇文章來糾正人們對於心理學的錯誤認知。只希望大家能夠理解那些患有「心靈感冒」的人們,多給他們一些關心和鼓勵,讓他們有勇氣敞開自己的心扉。同時作為一名心理學專業的自考生和志願者也想對廣大心理學工作者說上一句:你們辛苦了!工作固然重要,但要學會調試自己的心理。我們都是同樣的人類,都有著各式各樣的煩惱。面對煩惱,敞開自己的心扉吧!讓自己成為真正的「心裡達人」。
C. 心理健康微電影觀後感
今天的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教育本質的體現,而且正在逐漸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一名小學高年級班主任,我常常想: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方面的教育?如何在「以德育人」的同時「以心育人」?既然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幹、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那麼能否將二者有機結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呢?帶著這樣的問題我作了如下一些探索:
將心理健康教育與作文教學相結合想法
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學科教學、各項教育活動、班主任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利用隱性課程對學生的心理施加積極影響。同時,《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也指出:「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或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的內在心理狀態如何,情緒高昂,則效果倍
D. 美國電影心裡醫生觀後感500字
我復制粘貼啦,親看能不能用吧。 【1】 一個人的嬰兒和暮年,都好似是白紙一張,但內里所經歷的驚濤駭浪,自然不可等量齊觀。當你出生時,世界就如你的皮膚,在娘胎里被揉皺成一個謎團,等著心智健全才慢慢展開;當你年老時,那些悲歡離合都有如葉落歸根,回到最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時日無多,唯有淡然處之。 生命就好像一個圓環,從起點回到終點,完成一次對接,而在嬰兒和暮年的中間,則是伴隨著年歲成長而從不間斷的困惑。面對未知命運,你永遠估不到它有多高,又會有多低;有多幸福,又會有多悲慘。當浪尖中起起落落,困惑也就隨之而生。幼年有朝向成年的困惑,成年有回首幼年的困惑,人生是解不完的謎,很多時候自己無能、不願、拒絕接受答案。 於是人類自欺欺人地創造了一個職業,叫心理醫師。他/她的職責,就是教人明了人生的困惑,洞悉命運的無常,告訴你:當你不能改變這個世界的時候,只能改變你自己。在心理醫師的諄諄調理之下,我們得以放手拋去原來不捨得丟下的執念,重新為自己樹立信念和價值,在命運巨輪面前做一個逆來順受、光明向上的信徒。 其實以上這段話,更適合描述某位上師,用在心理醫師身上,實有美化嫌疑。作為一份拿人錢財、替人消氣的職業,大多數時候它是社會的樹洞,是私人的垃圾桶,是同時吞下鈔票和陰暗秘密的萬能黑洞。進門時背著重擔,離開時把它消費個精光,心理診所里堆滿的是不可承受之輕。 有一天心理醫師出問題了怎麼辦?你面前靜靜傾聽的這個人,他比你活得還慘,每天以大麻來催眠自己,他的身上還有逝去親人的回憶和傷痛,已經這么久了,你都走出來了他卻還沒有——你會對消費者的權益是否得到合理維護產生懷疑嗎?你是該同情他,還是質疑他開解你時的誠意?你一轉身出門,他便收起笑容,獨自坐在後院,看著天際黯然神傷……人都會想不開,別忘了,心理醫師也是人。 在這個混亂、扭曲、空虛的城市裡,誰的神經也許都不應該被高估,包括我們以為可能是最堅強的心理醫師也一樣。從這電影的90分鍾里,我幾乎注意不到任何情節,有的只是一顆接一顆生銹的心靈,一扇又一扇緊鎖的心門,一個又一個得病的人。是的是的,我們都有病。有的人病得很輕,連他自己都不知道;有的人病得很重,他自己知道已無葯可救
E. 如何從心理學的角度寫電影觀後感
可以很發散的,選某些人物分析,或者選某幾個理論作依據。一般要分析的都是心理經典電影,比如心靈捕手,可以網路下相關的影評,借鑒他們的思路
F. 我們老師要求寫一片心理方面的電影觀後感求各位幫幫忙!最好事600字的
《美麗心靈》觀後感
我看了一部名為《美麗心靈》的電影。本片是關於20世紀偉大數學家小約翰•福布斯-納什的人物傳記片。
小約翰•福布斯-納什(拉塞爾•克勞)在念研究生時,便發表了著名的博弈理論,該理論雖只有短短26頁,卻在經濟、軍事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就在小約翰•福布斯-納什蜚聲國際時,他的出眾直覺因為精神分裂症受到困擾,然而這並沒阻止他向學術上的最高層進軍的步伐,在深愛他的妻子艾麗西亞(珍妮弗•康納利)的鼓勵和幫助下,他走得雖然艱緩,卻始終沒有停步,而最終,憑借十幾年的不懈努力和頑強意志,他如願以償, 終於在1994年獲得諾貝爾獎。
我覺得這部影片當中得大書特書贊頌的是偉大人物背後的默默支持的女人。納什的妻子艾莉西婭的故事比電影中更感人,是她以鋼鐵堅強意志,以自己做程序員的微薄薪水,長期耐心拯救同時得了精神分裂的丈夫與兒子,那種不放棄不拋棄的精神,終於使倆人回復正常的軌道上來。納什在諾貝爾獲獎發言對妻子的致謝,相信每一位觀眾都能體會到一份人間至寶貴的親情與愛意。
電影《美麗心靈》主旨是反映這位教授傳奇的人生、對數學執著的追求與熱愛以及妻子在丈夫身後扮演的舉足輕重的角色。此外,電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擁有著人才濟濟、學術自由、高度創新的科研環境。
這部電影,我覺得很感動,被這位毅力堅強的教授所折服,這不僅反映了一位教授的美麗心靈,更是奮斗在科技工作第一線的科學工作者的縮影。
願這種精神長存與學術科技界,願我們都以他為榜樣學習。
美麗的心靈,不僅僅是心靈的美。
G. 關於心理學的電影或書的觀後感
這事當然要去找豆瓣電影了。
建議你回想一部自己看過的符合老師要求的電影 畢竟那電影你也得熟悉才能應付課堂提問
然後去豆瓣電影搜索
觀後感非常多。
H. 日本心理學 電影 讀後感
以下文章為小月人滾皮球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每天懂一點,好玩心理學>>讀後感
心理學,是一門大家都想了解的學科。不過走進書店,望著那琳琅滿目、種類繁多、頁碼厚實的專業書籍,大多人都退縮了。內容枯燥,跟讀拉丁文似的,專業詞彙頻現,看的腦袋一個變兩個。好不容易讀完了,想想好像什麼都明白了。合上書,再想想,又發現好像什麼都沒有留下。對於非專業的讀者來說,一本語言輕松詼諧,簡單易懂的休閑類讀物更能讓人走入心理學這扇偉大而有趣的大門。
而《每天懂一點好玩心理學》就是這樣一本書。語言簡潔明白,舉例生動,貼近生活,還配有可愛猴子當主角的漫畫。你既可以先看解說再看漫畫,也可以先看漫畫再看解說。漫畫是緊密的跟每章節的解說聯系在一起的。如果你看了解說,再看漫畫,可以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先看漫畫也是可以的,在那可愛活潑的猴子表演下,你一定印象深刻。只要你會心一笑,相信你肯定可以牢牢記住書中的內容了。這本書里所講的心理學,是緊緊貼近生活的心理學。也許你讀著讀著,就會產生一看感覺,這不是在說我嗎?
看了這本書,你會明白為什麼人越多,效率反而越低;為什麼大家都喜歡坐靠邊的椅子;為什麼在不同位置的時候,人的想法會不同。
我覺得看了這本書最大的變化就是喜歡思考別人行為背後隱藏的情感及秘密了。以前看事情只看錶面,不加分析,所見即所得。現在則深入一步了,喜歡探究人為什麼這樣做的原因了。看了這本書後,做事不自覺地會分析自己,會分析別人,探尋大家真實的意圖。才知道原來人是這樣的,原來還有這樣的學問,原來世界是這樣的,這太好玩了。
這本書告別了生澀偏僻的術語,用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來闡述理論,就算是完全沒有心理學基礎的讀者也能輕易的理解各種原理。在繁重的工作後、在時間的空隙中,掏出來讀一讀,真真起到了放鬆身體,凈化心靈的作用。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增進知識,我想這就是作者出版這本書的意圖吧。人長大了,整段的連續的時間少了。埋頭於工作,掙扎於人際交往的大網中的我們,漸漸失去了閱讀的沖動。對於復雜的東西選擇了放棄,對於難懂的事情選擇了逃避。如果沒有突兀的救贖,也許我們會就此倦怠,就此消沉,最後沉淪下去,迷失自我吧。但是如果身邊有這么一本書,哪怕沒有深奧的理論,沒有專業的詞彙,只要她在那裡,
只要我們在排隊、在乘車的時候能夠想到掏出來看一看,就能慢慢改變自己。一天天、一點點,微小的不足道的積累,終將化作對真理的探索,對生命的思考,重新喚醒真我,蛻繭成蝶。
所以在這里,我向大家推薦這本書。沒有深奧復雜的語言,有的只是淺顯簡單的文字及生動可愛的圖畫。如果你能從中有所收獲,那是相當完美的一件事;如果你能從中稍有啟迪,也是一件相當美好的事;如果你既無收獲也無啟迪,也希望你在工作勞累、心靈疲憊之餘,將這本書權當做解悶逗樂的笑話,也是不錯的一件事。修改 軟體目錄 廣告.txt 文件成你自己的內容
I. 求心理學電影的影評
《春光乍泄》影評:
春光乍泄》是王家衛的代表作之一,其影片所反映題材的是一部關於同性戀這個群體的生活和情感。時下,「同性戀」這個倍受關注的人群也受到我國心理學界的重視,2001年《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准》就針對「同性戀」這個定義的外延做了詳細的詮釋,為此打破了「一個人在性愛方面取向的對象為同性別的人」的說法。全面明確了同性戀者不為精神疾病患者。在我國同性戀最早於《四庫全書》中就有所記載,可見這部分人群並不是現代社會的產物,由此可以聯想到對於其形成原因和治療方法都不明確。但是這個群體的人數是日愈劇增的,可他們卻在爭議和歧視的夾縫中生活著,能汲取到內心世界的光明和溫暖很少。
《春光乍泄》從名字入手可以依稀瞥見,門縫中透出的光線總是讓人浮想聯翩,到底門後的光源是什麼樣的?與其暗自猜想,還不如推門看個究竟。我想王家衛取名的用意並非噱頭,是想用他的電影來撩開人們心中對「他們」追探的好奇,打消厭惡和恐懼的念頭。換掉有色鏡片,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周圍存在的「他們」。在這部電影中主要圍繞著三個人物展開,黎耀輝、何榮寶和小張,對於黎耀輝與何榮寶的愛情表達顯得尤為的真誠和徹底,毫不遮掩的內心的歡悅和掙扎,讓觀眾們已分不出和異性戀有什麼不同。甚至比異性戀更加的純粹與干凈。黎耀輝和小張之間的友誼是男人之間沉默的關注和相互的鼓勵,比起那些盟天起誓高喊著要把友誼進行到底的「哥們」相比,顯得更加彌足珍貴。他們也有真摯的友誼,真誠的愛情,和牽腸掛肚的親情。他們和主流認可的「異性戀」相比,內心也並非是陰暗和冷漠的邊緣人。影片就圍繞著這三個維度來向人們表達著他們的真實和勇敢,如果看過片子的朋友感覺結尾收筆突兀,並不奇怪,因為可能沒有經過細細的回顧,不知導演為何沒有常規故事片的開頭、高潮和結尾,觀眾或許會希望黎耀輝與何榮寶愛情得到繼續,兩人和好如初,從此不受猜疑和妒忌,過上幸福的生活。或許會猜測黎耀輝走出同性戀的愛情陰影,回歸主流的愛情觀,因此不再迷茫。可是,我覺得導演並不是在講述一個故事,而是在闡明這類人群生活一隅,就是一種記敘,好壞在每個人心中都有尺度,各持不同的審視和態度就是導演給觀眾的想像和自由。比起一個人人都能安排的結局更為耐人尋味。我想生活並非是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是由無數的小故事來拼湊,生生不息。不同的是,小人物的小故事只是影響自己,而大人物的大故事則是影響歷史。影片中的這兩個小人物,希望他們小小的幸福和快樂被彼此所感受就心滿意足,你可以無限膨脹他們的怪異和嘔心,也可以輕描淡寫不作態度。這種給觀眾情緒的自由釋放,在這部片子中體現的淋漓盡致。然而故事的最後黎耀輝最後發自內心舒展的微笑,顯得意味深長,我的理解是,他的微笑表明他內心的釋然,因為他對「愛」有了更全新的理解,不是佔有、不去追問對錯、不再堆砌失望,嘲笑曾有的消極和自暴自棄。他的喜悅的看到了自己,並且笑對曾經,更可以笑面將來。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同性戀者都有這種自我超脫的能力,因此心理電影賞析的沙龍把此片作為賞析影片之一,除了藝術觀賞之外,還希望通過咨詢師們集體的剖析之後,得到一些應用知識上的提升。所以,作為心理咨詢師如果在今後的咨詢工作中,遇到這類咨客,是否應該明確這類咨客的咨詢取向?是否會急於的改變同性戀的性取向而忽略他們內心的健康,是否會應該幫助他們找到自信,樹立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