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的影評和對裡面主要人物的評價!!
蒙娜麗莎的微笑Mona Lisa Smile (2003)
http://www.mtime.com/movie/11353/
有很多影評……
關於蒙娜麗莎著名的微笑,人們似乎不止於欣賞,而是喜歡猜測背後的含義。人們說她美,而對我來說,她微笑的恬靜與溫暖或許才是重點,至於美,這看法不說大相徑庭,也可能千差萬別。人類一思索,上帝就發笑。蒙娜麗莎一微笑,人類就思考。兩者有某種異曲同工之妙。
關於蒙娜麗莎的微笑的原因,人們給出了五花八門的原因,其中甚至把模特兒與畫家的關系考量在內。人們的理由無非是,這畫里大概看出了作者的些許愛意。愛是創作的永恆推動力不假,但也大可不必這樣大費周章、生搬硬套,你且好好看她的微笑就好了,何必猜測那麼多呢。
美國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對於女性的幸福進行了探討。衛斯理學院有才能有個性的女學生們,在一位女老師的帶領下,努力尋找自身幸福的真正含義。因為這些女學生自己在如何幸福——學業還是家庭之間苦苦掙扎,於是難免向對象物投注同樣的思索,於是鄧斯特演的走入無愛婚姻的女學生後來憤怒地對婆婆說,蒙娜麗莎的笑只是表面的,我不會以虛假的微笑維持這段婚姻,我要離婚。她決定讓自己笑,不對別人笑。
我願意相信蒙娜麗莎那一刻的笑是發自內心的。請注意,蒙娜麗莎也不會永遠微笑,她也有煩心事,但是畫家用畫筆留下了她永恆之動人微笑,這微笑給了看客以美以溫暖以勇氣。因為這微笑如此誠摯,發自肺腑,所以才感動我們,所以,請相信它不僅是表面的。
好以己度人是人之通病。或許看起來足夠寬厚的蒙娜麗莎不介意你這樣解讀她。她知道你的迷惘,也許。那位羅伯茨演的女老師就沒那麼寬厚,她以為她墜入了情海,有天發現當過兵的教師愛人沒去過義大利,輝煌的戰場經歷都是假的,於是選擇退出來,她的生活里不能忍受欺騙。那人說,你太完美了,所以我不敢說出真相。那人還說,沒有人是完美的。那人還說,你以為你到這里是給別人方向,其實你也需要別人給你方向。強韌的女老師聽不下去了,她抽身而去,如此決絕。是啊,選擇一個人就是選擇了一種生活。她要的是完美。但從來沒有完美。最完美的就是她的學生經歷曲折後都理解了她。按照她說的,去找自己真實的需要。於是有去法學院求學的,有去當家庭主婦的,即使她們一樣有才華,她們人生的重點不一,但她們都學會了遵從自己的內心。
其實我覺得那位男老師說的沒錯。我想起看木心的一篇文章,裡面質疑白娘子為什麼不早點告訴許仙自己是蛇精,然後說,白娘子太珍視他了,所以不能允許他們之間有哪怕一絲一毫的罅隙。這位男老師像白娘子一樣,反而最後失掉了他的許仙,而許仙和白娘子最後還是心心相惜的。不免覺得許仙的寬厚,和女教師的不厚道。
我們都是在彼此給予方向。我們用一生成長。我們知道人生的不完美想盡力修正。就像那句話說的,慢長才能長好。只是那個微笑是完美的,而不是別的。
⑵ 影片觀後感《蒙娜麗莎的微笑》
[影片觀後感《蒙娜麗莎的微笑》]
含著淚的笑---《蒙娜麗莎的微笑》觀後感
盡管看這部影片,我流了好多淚,可心裡卻是喜悅的,而且是充滿了力量的喜悅,影片觀後感《蒙娜麗莎的微笑》。哈哈,我還是喜歡看這種溫情的影片。影片以歐洲五十年代為歷史背景,維護女性平等為核心理念,從不同女性角色證明女人需要獨立,女人不僅要在家庭中獨立,更重要的是思想獨立,我想這是導演想要表達的核心。顛覆傳統女性以結婚(嫁個好男人)為人生目標的陳舊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一句台詞「我不是要培養傑出人才的太太,我要培養的是傑出人才」!這句話拿到現在的中國,同樣適用,觀後感《影片觀後感《蒙娜麗莎的微笑》》。
做一個真人,才能獲得尊重!做一個真人,才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做一個真人,才配當一名教師!無論世俗用什麼眼光看待我們,無論外界有多少壓力給我們,無論學生們有多少不理解不情願甚至是公開挑釁,他們最終會明白,最重要的是成為自己,成為一名受人尊重的人!
堅持真理,永不放棄!
〔影片觀後感《蒙娜麗莎的微笑》〕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⑶ 《蒙娜麗莎的微笑》觀後感
看完這部朱莉婭·羅伯茨 飾演女主角的《蒙娜麗莎的微笑》,片中的凱瑟琳·沃森這位1953年,坐落在美國馬薩諸塞州、被譽為"沒有男子的常青藤"的威斯理女子學院的新任藝術史老師,美麗成熟,特立獨行,極力推崇自由改革思想。
雖然50年代的美國女性的地位漸漸受到重視,但在上層社會封建思想依然非常嚴重,而這位女教師在試圖讓自己的女學生和世人了解,要摒棄女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嫁個好丈夫。這一舉動和思想與當時的思想傳統格格不入。於是,伴隨而來的是對她各種不公正的議論和評價,滿懷志向的凱瑟琳面對的是重重的阻力和挑戰。
但是,這位女老師並沒有屈服,她的青春率直,以及她豐富的藝術史知識,加上風趣熱情的授課,最終贏得了學生們的喜愛和理解。
影片自始至終彌散著一種輕柔卻又強烈的女性柔情,而當影片結束的時候後,我腦子里很強烈的反復著一句話「女人,愛情很重要,家庭也很重要,但是,女人決不是為取悅男人而生的。」
⑷ 蒙娜麗莎的微笑有感1500字
有感於《蒙娜麗莎的微笑》
在圖書館里看到了《蒙娜麗莎的微笑》這本書,馬上借來欣賞,看過蒙娜麗莎的畫、聽過蒙娜麗莎的歌,到沒看過這樣的書。書裡面講的是列奧納多.達.芬奇的整個人身歷程。對於一個有作為的人,正如古人所雲: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列奧納多從小就沒有跟隨親生母親,跟著養母,他的養母非常的美麗,對他也非常的好,他的童年生活是幸福的。但列奧納多的人生經歷卻是坎坷的,他曾經做過吹拉彈唱的街頭藝人,在宮廷變過戲法,玩過魔術,做過節目組織人,做過失敗的雕塑家和軍事工程師,他自負、熱情、好幻想,不切實際的雄心勃勃,不負責任的輕許諾,沒有持久毅力的虎頭蛇尾。達芬奇是個天才,上天要恩賜一個人,就降了一場雨,而這所有的雨滴都聚集在一個人的身上,像列奧納多,不但有英俊瀟灑的外表,還有淵博的知識,可以說天文地理樣樣會,他集所有人的優點於一身,這可能也成了他致命的弱點,心不能靜。列奧納多是偉大的,他是不朽的,著名作品《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的微笑》......千古流傳。麗莎是他晚年的一個知交,他斷續用了三年的時間才畫好了麗莎的畫像,他對麗莎充滿了一種親情,因為麗莎像極了他的養母,麗莎的微笑震懾了他的心靈。他沒有朋友,唯有碰見麗莎,一個比他小很多的一個美麗的少婦,讓他吐露所有心酸,麗莎同情他,知道他的內情後,對他就像對待一個老小孩童,鼓勵他,才使他創出了不朽的名著《蒙娜麗莎的微笑》。
列奧納多.達.芬奇是偉大的,他那好學的精神讓人折服!偉人之所以偉大,除了一定的天資以外,就在於他的「好學」和一股不怕跌倒的韌勁,這是我們一般人所做不到的!
⑸ 蒙娜麗莎的微笑 觀後感!美女帥哥幫幫忙!
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主要講的是20世紀50年代發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保守的衛斯理女子學院的故事。那時的美國女性的社會地位表面看來有了明顯提高,然而在如威斯理般著名的女子大學里,教師們教授學生,仍是一切圍繞將來的好姻緣打轉,並不鼓勵她們主動獲取自己感興趣的知識,也不注重培養她們的心理素質。思想頗為獨特領先的藝術史老師凱瑟琳.沃森。如春風化雨般,給這個晦澀無味的禮教帶來新的生機。同樣的,一場跟傳統禮教,固守的成舊思想斗爭的戰爭拉開了帷幕。一場關於女性自我價值實現的爭論。 就在那個時代,美國女性解放運動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凱瑟琳作為接受過先進自由改革思想的人,她一直追求的是男女間完全的平等,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受落後禮教的束縛,所以她發起了挑戰。懷揣理想和熱情來到該學校擔任藝術史教師時,便因想散播自由的種子碰壁連連。
最令我震撼的場景是在貝蒂刊登了批判凱瑟琳的新聞以後,凱瑟琳在教室里所進行的那一堂激昂也讓人覺得悲哀的課,為了什麼進行教育,所教的高材生只是培養出來的賢妻良母,用著一堆堆高深的數理知識計算著柴米油煙,所謂的文學藝術只是在充檯面的時候用。當凱瑟琳接連著喊出這句話的時候,悲哀油然而生。衛斯理學校,將新娘學校偽裝成一般學校;衛斯理校友,優等生們照著她所受的訓練去做。無論對凱瑟琳還是那些女學生來說,這都是一種無法言語的悲哀。
還記得片頭新學期開始的時候,很獨特的開學典禮,叩響禮堂的大門,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感覺,傳統禮教的威嚴,隱隱告訴觀眾這是一個不容改變的固守世界。「是誰在敲打學習之門?」「我代表所有女性。」「你尋求什麼?」「通過努力學習喚醒我的心智,並奉獻畢生於知識。」「那我們歡迎你們,所有追隨你的女性都能進來。我宣布本學期就此開始。」多麼冠冕堂皇的話,有種換湯不換葯的感覺。凱瑟琳眼裡充滿了期待,沒有想到與傳統抗爭這條路多麼不好走。
當然結局是衛斯理學校容不下凱瑟琳,而學生完全接受了凱瑟琳,至少這屆學生在凱瑟琳的影響下,都開始了自己新的生活。
蒙娜麗莎的微笑,一種假象,微笑背後的苦澀誰人得知?就如開始一直是衛斯理校友傳統的維護者貝蒂的苦澀誰人了解?在不同的人眼中,蒙娜麗莎的微笑有不同的判斷。如果是自己真心的微笑,別人怎麼判斷又何妨?所以,女性如果是能夠追隨自己真心,而不是受傳統的教育或者是別人的思想選擇的,那都是成功的。所以對於貝蒂、瓊、貝塞爾、康蒂的選擇,我們誰都不能去加以言辭,只能衷心祝願她們。
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真實的表現出了那個年代的情況,無論是在視覺效果還是在主題上,都有時代特色。整部片子所反映的主題正是我們需要在社會上廣泛倡導的。在現實生活中,存在這么一種現象。一些女性朋友的婚姻家庭關系不和,甚至出現丈夫有外遇的情況,這樣的一種關系,她們沒有申訴抗議,卻在默默忍受她們有的自己有工作,經濟上能夠獨立,應該不用依賴丈夫,但是她們唯一想到的托詞是為了孩子,她們不願讓孩子成長在單親家庭里,不能得到完整的愛。但這種名存實亡的家庭是否真的能夠帶給孩子健康成長的空間呢?或許可以說其是位偉大無私的母親,但無疑也是位不幸福不快樂的女性,時時壓抑著對幸福生活追求的慾望,不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需求。我很是懷疑在這樣一個失衡的痛苦的母親教導下的孩子的心理能否健康呢?她的選擇能否帶來好的結果呢?一直認為要愛人首先是愛自己,如果連自己都不能愛的話,還有能力去愛他人嗎?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不管在物質方面,還是在精神方面,我是支持女性同胞們獨立的,擁有獨立的人格,你我平等。
女性被比喻成撐起世界的半邊天,可見女性的重要性。女性不是低於男性的第二性,更不是男人的附屬品,即便那個亞當的肋骨創造了夏娃的故事還在廣為流傳。自由地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這也是男女一樣天賦的權力。無論男女,平等的關系是我一直堅持的。
一方面,雖然有個百依百順體貼可人的妻子是許多丈夫的夢想,但幸福的永恆應該來源於倆人的平等相待,而不是女奴,當然也不是女皇。另一方面,做好一個家庭主婦並不表示比做個女強人或女名人差,這就象那蒙娜麗莎的微笑,各人有各人的判斷,各自都在所屬領域發揮非一般的能力。總之,我只是希望無論她們作出何種選擇,都是發自內心的,是自己喜歡的,而不是別的什麼強迫她們這樣做。這就是我所理解的婦女解放運動的實質吧。但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像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的主人公那樣,擺脫保守的傳統思想,不被束縛,追尋真實的自己,放飛夢想。
《蒙娜麗莎的微笑》,一部女性的勵志片,今天的你,微笑背後是否還有苦澀?希望從今以後,你我的微笑都是發自我們的內心。
⑹ 電影 蒙娜麗莎的微笑 英文觀後感 200詞
老師布置的作業吧,少年
⑺ 蒙娜麗莎的微笑電影影評50字
女權主義的嘆息:《蒙娜麗莎的微笑》
曾經是最保守的女子學院,幫助宋美齡奠定修養基礎的韋斯利女子學院來了個有新頭腦的藝術史教師凱瑟琳,她夢想到一個貴族學校教書,因為這些學生會成為未來的領導,如果她能改變這些學生,她的理想就有可能得到貫徹。五十年代的美國,戰爭時期的職業女性崛起並沒能改變女性的全面解放,女人依然回到家裡,忙著相夫教子,這種情況反映在韋斯利學院,依然保持了一切維持建校宗旨的教學方式——為上流社會的男人培養模範太太。而從加州來到麻省的凱瑟琳,已經目睹了好萊塢的女性主義革命,她認同那些尚得不到認可的新藝術和新思維,希望把這一切都教給自己的學生。但這些學生卻是什麼樣的都有,有極端保守,維護傳統的失敗妻子,有專門勾搭有婦之夫的問題少女,有忙著談戀愛的,還有為自己的未來困惑的。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認同凱瑟琳,她的麻煩不斷,而保守的校方也很不贊同她的女權主義教育,認為是在把學生教壞。就這樣,一個夾雜了愛情泡沫的極端女權主義說教片完全展開,凱瑟琳被學生認可固然算是電影的大團圓,但韋斯利付出的代價也是慘重的。
說到韋斯利,其實可以以五十年代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宋美齡就學的時代,美國有大量暴發戶的女兒想得到老歐洲的爵位,於是韋斯利就擔負起教化暴發戶女兒的任務,把她們教育成文雅的貴族夫人,學會如何操持一個大家庭,管理眾多家僕,舉辦社交活動,相夫教子。五十年代以後,韋斯利搖身一變,逐漸成了極端女權主義的大本營,臭名昭著。我曾經見識過那個時代的一位畢業生,那是一個宣揚「做愛也不需要男人」的極端女權主義者,恨不得都視男人為濁物,唯女人至上,難怪現在韋斯利每年招一百個學生,卻要給兩百個申請者發錄取函,白人女孩不樂意去上,於是招了大量韓國女孩。《蒙娜麗莎的微笑》想必是反映了那個轉型時期,當夫人的市場日益萎縮,這些精英女人無法靠丈夫獲得她們想要的地位,便自己走上了追逐地位的道路,咄咄逼人的奮斗下是永遠不變的韋斯利女人自以為是的「精英情愫」。現在女權主義運動已經轉而承認兩性的差異,謀求兩性的理解和符合自身天生優勢的互補,共同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蒙娜麗莎的微笑》卻依然祭起韋斯利那種自戀式的女權主義,真不知道這幫電影人是真不知道,還是裝作不知道女權主義都唱到了哪一出了。美國曾經為極端女權主義付出過慘痛的代價,為「自由」而被煙草商蠱惑著吸煙的女人毀壞了自己的身體,高離婚率造就了大量的單親兒童,這些性格被傷害的兒童同時也扼殺了一個健康的未來。我除了說這幫電影人無知和落後以外,真的是無話可說,紐維爾導演好歹也算是個輕松派掌門,何必去趟韋斯利女權這趟渾水?
世人都曉蒙娜麗莎的微笑最美,卻不知道她揪心的喪子之痛,作為旁觀者看凱瑟琳教育學生女人要做未來的領導,而不是領導太太,這點當然是很開心的事情,看著臉譜化的反派貝蒂捍衛著太太傳統,為這個傳統付出了被丈夫拋棄的代價,最後離婚,接受了凱瑟琳的觀念。但問題就在這里,娜拉出走以後依然不會找到幸福,從電影的角度上,主角的理想實現自然是值得歡呼的事情,但離婚後的貝蒂未必就能過得爽。倒還是凱瑟琳一心支持上法學院的瓊看開了,女權主義說白了就是女人有權利掌握自己的命運,所以回家當個太太也是自由了,不一定非要和男人一爭高下,這倒是頗有點現代女權主義的意思了。整個電影,玩弄了眾多小聰明的笑料和口號式的台詞,就一句是真心話,凱瑟琳的戀人對她說,「你以為自己來韋斯利是幫助這些姑娘發現她們的道路,我卻認為是你幫助這些姑娘發現你的道路」。言下之意,這條女權主義的道路是否走通,且看效果再說。
按說這電影拍成這樣也真的是
⑻ 蒙娜麗莎的微笑的影評800字的影評
曾經是最保守的女子學院,幫助宋美齡奠定修養基礎的韋斯利女子學院來了個有新頭腦的藝術史教師凱瑟琳,她夢想到一個貴族學校教書,因為這些學生會成為未來的領導,如果她能改變這些學生,她的理想就有可能得到貫徹。五十年代的美國,戰爭時期的職業女性崛起並沒能改變女性的全面解放,女人依然回到家裡,忙著相夫教子,這種情況反映在韋斯利學院,依然保持了一切維持建校宗旨的教學方式——為上流社會的男人培養模範太太。而從加州來到麻省的凱瑟琳,已經目睹了好萊塢的女性主義革命,她認同那些尚得不到認可的新藝術和新思維,希望把這一切都教給自己的學生。但這些學生卻是什麼樣的都有,有極端保守,維護傳統的失敗妻子,有專門勾搭有婦之夫的問題少女,有忙著談戀愛的,還有為自己的未來困惑的。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認同凱瑟琳,她的麻煩不斷,而保守的校方也很不贊同她的女權主義教育,認為是在把學生教壞。就這樣,一個夾雜了愛情泡沫的極端女權主義說教片完全展開,凱瑟琳被學生認可固然算是電影的大團圓,但韋斯利付出的代價也是慘重的。
說到韋斯利,其實可以以五十年代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宋美齡就學的時代,美國有大量暴發戶的女兒想得到老歐洲的爵位,於是韋斯利就擔負起教化暴發戶女兒的任務,把她們教育成文雅的貴族夫人,學會如何操持一個大家庭,管理眾多家僕,舉辦社交活動,相夫教子。五十年代以後,韋斯利搖身一變,逐漸成了極端女權主義的大本營,臭名昭著。我曾經見識過那個時代的一位畢業生,那是一個宣揚「做愛也不需要男人」的極端女權主義者,恨不得都視男人為濁物,唯女人至上,難怪現在韋斯利每年招一百個學生,卻要給兩百個申請者發錄取函,白人女孩不樂意去上,於是招了大量韓國女孩。《蒙娜麗莎的微笑》想必是反映了那個轉型時期,當夫人的市場日益萎縮,這些精英女人無法靠丈夫獲得她們想要的地位,便自己走上了追逐地位的道路,咄咄逼人的奮斗下是永遠不變的韋斯利女人自以為是的「精英情愫」。現在女權主義運動已經轉而承認兩性的差異,謀求兩性的理解和符合自身天生優勢的互補,共同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蒙娜麗莎的微笑》卻依然祭起韋斯利那種自戀式的女權主義,真不知道這幫電影人是真不知道,還是裝作不知道女權主義都唱到了哪一出了。美國曾經為極端女權主義付出過慘痛的代價,為「自由」而被煙草商蠱惑著吸煙的女人毀壞了自己的身體,高離婚率造就了大量的單親兒童,這些性格被傷害的兒童同時也扼殺了一個健康的未來。我除了說這幫電影人無知和落後以外,真的是無話可說,紐維爾導演好歹也算是個輕松派掌門,何必去趟韋斯利女權這趟渾水?
⑼ 蒙娜麗莎的微笑觀後感
我是沒有藝術品位的人,只覺得一般般
⑽ 蒙娜麗莎的微笑的電影800字的影評
講的是50多年前發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保守的衛斯理女子學院的故事。朱莉婭·羅伯茨演該學院新聘的藝術史老師凱瑟琳.沃森。在這所女子學院,學生們大多有著良好的家庭背景,受過優秀的教育,第一堂課就給凱瑟琳來了個下馬威。但是學院灌輸給學生們關於成功的定義卻是嫁一個好丈夫,她們所學的一切東西都是為了這個目的,找一個好丈夫,為丈夫服務。於是,凱瑟琳就在這個保守的環境里,試著引導學生們去尋找真實的自我,並且大膽去實踐她們的想法。整部片子在我看來,除了一些場景拍得不錯,知道了點那時美國學校的生活方式外,總的來說一般性,情節比較鬆散,缺少那種振奮人心的張力,就不細述了。但還是來寫上一評論,是因為它的主題不錯,就有感而發說上幾句了。
有一女性朋友,婚姻家庭關系不好,丈夫有了情人,兩人常常吵架,現在竟然公開地發展到上半夜睡情人那裡,下半夜才偶而回家。這樣的一種關系,她居然還在默默忍受!她自己有工作,經濟上能夠獨立,應該不用依賴丈夫,唯一的托詞是為了孩子。但這種名存實亡的家庭是否真的能夠帶給孩子健康成長的空間呢?(當然了,每個人都有對自己生活的選擇權,我是不會去橫加干涉的。但同樣,我也有著發表自己意見建議的權利。)或許可以說其是位偉大無私的母親,但無疑也是位不正常的女性,時時壓抑著對幸福生活追求的慾望,不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需求。我很是懷疑在這樣一個失衡的痛苦的母親教導下的孩子的心理能否健康呢?她的選擇能否帶來好的結果呢?一直認為要愛人首先是愛自己,如果連自己都不能愛的話,還有能力去愛他人嗎?
女性不是低於男性的第二性,更不是男人的附屬品,即便那個亞當的肋骨創造了夏娃的故事還在廣為流傳。自由地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這也是她們與我們男性一樣天賦的權力。無論男女,平等的關系是我一直堅持的。雖然有個百依百順體貼可人的妻子是許多男人的夢想,但我首先希望的是她有著自己獨立的人格,與我平等相待,不是女奴,當然也不是女皇。所以我在桃花蟲兒的那個故事裡寫了那第三個結局。
我並不是說當好一個家庭主婦就比當個女強人或女名人差,這就象那蒙娜麗莎的微笑,各人有各人的判斷。我只是希望無論她們作出何種選擇,都是發自內心的,是自己喜歡的,而不是別的什麼強迫她們這樣做。這就是我所理解的婦女解放運動的實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