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國電影《贖罪》影評干後感範文
[美國電影《贖罪》影評干後感範文]
美國電影《贖罪》獲金球獎,最佳影片《贖罪》;還獲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等在內的七項奧斯卡提名,美國電影《贖罪》影評干後感範文。
今天下午看了這部電影。
《贖罪》的劇情相對而言並不復雜。影片講敘英國少女布里奧妮13歲時,誤將姐姐塞西莉亞和管家的兒子羅比之間的相互愛戀,理解為羅比強迫姐姐,在表姐受到巧克力商人的強暴後,她堅持強暴表姐的人是羅比,導致羅比遭受牢獄之苦。二戰爆發了,羅比為擺脫牢獄之苦而參加了二戰,離開英國之前他見到塞西莉亞,因為不堪忍受愛人被抓入獄,塞西莉亞離開家庭成為一名護士,他們只有半個小時——一杯咖啡的時間相會,臨行前塞西莉亞送給羅比一張海邊別墅的照片,告訴羅比,那是一個海邊別墅,白色的牆板,蘭色的窗戶,以後可以去那裡相會,並約定在不能見面的時候寫信。後羅比被派遣到法國,他們書信往來,羅比把塞西莉亞給他的照片和信放在胸口,塞西莉亞是他活下去的信念。
戰爭是殘酷的,羅比在法國胸口受傷感染並發敗血症,但是為了能見到愛人他一直堅持著,最終趕到海邊,30萬士兵在海邊等待撤退,焦急的等待中,羅比的身體狀態越來越差,出現幻覺,看到自己年邁的母親和塞西莉亞在等他……他大聲叫喊母親和塞西莉亞的名字.更多影視影評觀後感供您參考,謝謝您的支持和鼓勵!!!
黎明前,羅比短暫清醒,戰友請求羅比不要大聲叫喊,並告訴羅比第二天早上7點鍾將返回英國,羅比承諾絕對不在出聲,並請戰友在7點准時叫醒他,讀後感《美國電影《贖罪》影評干後感範文》。
這次撤退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敦克爾克大撤退。
最終羅比沒能回到英國,因為他在大撤退的那個黎明前死去了。戰友已經耳熟能詳他的故事,他的愛人,海邊的房子,白色的牆板,蘭色的窗框.戰友從他胸前取出塞麗西亞寫給他的那些信還有那張照片,用毯子蓋上他的臉.羅比留在了異國他鄉一所破舊房子的地下室.
羅比雖然是僕人的兒子,但是性格溫和,溫文而雅,品學兼優,和塞西莉亞姐妹一同長大。妹妹布里奧妮是個滿腦子幻想的小女孩,從小就喜歡把想像的故事寫成小說和劇本,11歲時她愛上羅比,但是羅比愛的是姐姐,布里奧妮十分妒忌美麗優秀的姐姐,對羅比因愛生恨。於是13歲時,她指認羅比強奸了表姐。
電影敘事手法比較特別,採用章節倒敘的方法,每個章節開始的時候先給你一個結果,然後再表述過程,因為是結果,所以給觀眾一種錯覺,而通過每個章節的倒敘之後,你才了解原來事件的本質是和結果有著怎樣的差別。
很佩服導演這樣的敘事方法,從電影本身來講,導演正是為了證明,小女孩超常的想像力和武斷——她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去揣測自己看到的片段,主觀意願十分強烈。這恰恰是造成羅比和塞西莉亞悲劇的重要原因。
[1][2][3]下一頁
〔美國電影《贖罪》影評干後感範文〕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② 《贖罪》讀後感
讀《贖罪》有感
《贖罪》是一部關於歷史小說。在這部小說中,麥克尤恩也表現出其對真實的焦慮。首先麥克尤恩在小說中極力地展現真實,不管是描繪鄉村生活的真實還是戰場上的真實,麥克尤恩都以一種新的筆調戰場上的真實,麥克尤恩都以一種新的筆調來切入。他這種極力寫作真實的決心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是有體現。比如在《黑狗》中,作者以一種回憶錄的形式記錄了敘述者的尋找歷程,作者竭力利用確切的時間和地點來增加小說的真實程度。
在《贖罪》中,正是由於人物和讀者對真實有著不同的闡釋,於是不同的真實就產生了。對於這些不同的真實,作者也倍感迷惑,於是他也努力尋找著自己預料的真實。然而最後作者所尋求到的真實卻遠非預料中的真實。這兩者之間的出入也使得作者更加的焦慮;另一方面,由於作者缺少實際的歷史經驗和完全可靠的記載,他的真實似乎又非確切的真實。在《贖罪》中,麥克尤恩引用很多現實主義文學典故,通過對文學歷史的重讀,他以另外一種方式呈現文本的真實。由於這部小說的背景是在作者出生之前,所以麥克尤恩在寫作小說尤其在寫作二戰時依靠的是父親的經驗和當時的記錄,那麼他筆下的真實似乎更多的也是自己構建出來的真實。
麥克尤恩的焦慮除了體現在作者本人對真實的寫作,也還有對讀者和人物對真實的不同闡釋所產生的不同真實。不論是讀者,人物還是作者本人,他們在對真實做出闡釋時,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主觀意識,於是由於經驗和目的等的不同,人們對真實的理解也各有出入。
麥克尤恩的《贖罪》中所體現出的真實,在一定程度上將後現代小說中真實與虛構的關系演繹得更為精妙。他將歷史與真實融入到後現代小說的創作中,既追求歷史的真實,又不放棄後現代對於虛構的執著,既繼承了後現代小說的寫作特色,又對其進行了大膽的創新。本文通過從人物,讀者和作者三方面的分析旨在說明:麥克尤恩的《贖罪》將後現代小說中的真實的定義進行了更為生動的闡釋,並揭示人們對真實的不同理解。
③ 肖申克的救贖——600字電影觀後感
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重要是描寫感受,具體如下:
在影片中,有人在改變,也有人在習慣。影片中的「肖申克監獄」隱喻著一個相對封閉的社會環境,對於在監獄里呆了50年的老托馬斯來說,改變意味著毀滅;但對於年輕而富於激情的安迪來說,改變則是一種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其實是對自我的一種救贖。斯蒂芬金這位懸疑大師也只是想通過這樣的方式告訴人們,追求自我的人生並非只是一個夢想,只是在於自己怎麼去做。不管結果怎麼樣,這個過程很重要。
該片觸及的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和當下的不可迴避困境。電影的結構比原小說更精當,台詞比原小說更有節奏感,更加有所推敲錘煉、也更有深意,人物形象比原小說更鮮活有力。導演以豐富、機巧的藝術文本,將自由精神高揚在天地之間。
(3)贖罪電影觀後感擴展閱讀
主要劇情:20世紀40年代末,小有成就的青年銀行家安迪因涉嫌殺害妻子及她的情人而鋃鐺入獄。在這座名為肖申克的監獄內,希望似乎虛無縹緲,終身監禁的懲罰無疑註定了安迪接下來灰暗絕望的人生。未過多久,安迪嘗試接近囚犯中頗有聲望的瑞德,請求對方幫自己搞來小錘子。
以此為契機,二人逐漸熟稔,安迪也彷彿在魚龍混雜、罪惡橫生、黑白混淆的牢獄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求生之道。他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幫助監獄管理層逃稅、洗黑錢,同時憑借與瑞德的交往在犯人中間也漸漸受到禮遇。
表面看來,他已如瑞德那樣對那堵高牆從憎恨轉變為處之泰然,但是對自由的渴望仍促使他朝著心中的希望和目標前進。而關於其罪行的真相,似乎更使這一切朝前推進了一步。
④ 《贖罪》觀後感
[《贖罪》觀後感]二月里的某一天晚上,手機突然上不去網,於是躲進爸媽房裡,把聲音調到最小,偷偷地一個人看著電視,《贖罪》觀後感。電影頻道在放《贖罪》,開頭的幾個鏡頭色調很好,眼前一亮,於是很罕見地沒有換台看宮。突然想到潔崽高三那會子說每周回去都要看佳片有約,於是給她發簡訊,你大大在看《贖罪》。很快回復,我也是,我爸媽也在。我樂了,最喜歡和別人一起看電視,邊看邊討論,找到志同道合的同志,更加精神抖擻地看下去。故事其實挺簡單的,13歲的少女布萊尼,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的文藝女青年,她暗自喜歡僕人的兒子羅比。給在發現姐姐塞西莉亞和羅比之間有曖昧關系後,她瘋狂地把羅比想像成一個色情狂。當她的表姐在一天夜裡被強奸後,她向警方指認羅比,羅比含冤入獄。劍橋高材生羅比,他和塞西莉亞的愛情,他從醫的理想,全部毀於一旦。二戰爆發後,羅比選擇參戰來洗刷自己的污名,爭取和塞西莉亞的幸福。塞西莉亞一直相信羅比,她和家人斷絕往來,成為了一名護士,等待著羅比從戰場歸來。長大後的布萊尼意識到自己當年的誣陷造成多嚴重的後果,心懷歉意的她放棄了劍橋,也成為了一名護士,希望能以此減輕自己的罪過。羅比因為敗血症死在戰場上,德軍的空襲讓塞西莉亞孤獨地死於地鐵站,他們最終也沒有重逢。面對鏡頭,老年的柏萊尼的聲音在顫抖。歲月的流逝依然沒有讓她積攢足夠的勇氣,除了編撰一段美好來表達她的抱歉,在戰火紛飛的那段日子裡,她仍然不敢走到姐姐公寓的橙色圍牆下,說一聲,"賽西莉亞,對不起。"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三個地方。首先是塞西莉亞亮綠色的長裙,真的是太驚艷了,她的清高驕傲,她的敏感細膩,配上那樣一條妖嬈的長裙,真的很難說是衣服裝飾了人,還是人襯託了衣服,無與倫比的美麗,觀後感《《贖罪》觀後感》。不知道怎樣贊美這樣一個決絕的女子,她以真正的,傾盡一生的愛情去回報一封內容猥褻的信。我相信不是所有的女子都有足夠的機敏去分辨出那些猥瑣字眼中的真情,更不是所有的女子都擁有為一個"有罪"的男人與家庭決裂的勇氣。第二個地方是敦刻爾克大撤退。電影用了快五分鍾的長鏡頭來表現這一歷史事件。愁雲慘淡的敦刻爾克。有營火,有口琴,軍官近距離射殺戰馬,旋轉木馬上坐著酩酊大醉的士兵。士兵們群毆、縱酒、策馬馳騁並發出印弟安人那樣放肆的呼嘯聲,或者什麼也不幹,只是坐在車邊茫然地搓著手,等待。這是一種窮途末路的等待,看得人無比壓抑。唯一欣慰的是高中歷史沒有忘光,看到這個長鏡頭的時候我一下反應出這是敦刻爾克大撤退。最後一個地方是快結尾的時候塞西莉亞和羅比重逢了,看到這里我無比欣慰,然而緊接著出現的是老年布萊尼的臉,她告訴記者她自傳體小說《贖罪》的結尾是編造的,羅比和塞西莉亞都孤獨死去根本沒有重逢,她這樣寫是為了讓讀者和她自己都能好受一點。這里讓我一下子想起了《陽光燦爛的日子》,夏雨也幻想了一段他和哥們為了米蘭打架,然而實際上他什麼也沒干。夏雨是這么說的:"我發誓要老老實實講故事,可是說真話的願望有多麼強烈,受到的干擾就有多麼大。我悲哀的發現根本就無法還原真實,記憶總是被我的情感改頭換面並隨之捉弄我,背叛我,把我搞得頭腦混亂,真偽不辨。我以真誠的願望開始講述的故事,經過巨大堅韌不拔的努力居然變成了謊言。有時候一種聲音,或是一種味道可以把人帶回真實的過去。"可能這兩者之間沒什麼必然的聯系,但是我看到這里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夏雨的這段話,突然很憐憫垂老的布萊尼,不管她多麼有成就,在她自己眼裡,她總是那個犯了罪而永遠無法贖罪的十三歲的小姑娘,她是應該被原諒的。沒有什麼真正意義上的壞人,連真正的強奸犯都娶了布萊尼的表姐,為軍隊的士兵提供巧克力,撒謊的布萊尼餘生都在懺悔,無罪的羅比和塞西莉亞更是無辜,他們的命運不僅是個人的事情,更和戰爭等其他更復雜的因素聯系在一起,沒有辦法來做任何的道德評判。很喜歡,很好的一部片子,《贖罪》。MSN()〔《贖罪》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⑤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 觀後感
高一平均15,你沒上過初中,上高中根本跟不上,這是實情,除非你付出更多 兄弟給你個建議,現在讀書的失業也多,有句話叫大學畢業就失業,你不如去學個技術。廚師,汽修,美容美發都可以,
⑥ 電影贖罪 觀後感,急求
比喻是危險的,愛情源於一個比喻。
我一向膜拜於昆德拉語言的犀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里,這是我很喜歡的一句話。它暴露了一些愛情輕浮誇張的面目,在看似天高雲淡,心心相映的愛之原風景里,處處埋伏著背叛與離別的猙獰。回頭再看那些打動人心的美麗比喻,於是都變得輕描淡寫。
所以,一開始就充滿地動山搖般劫難的感情,那當然會更加沉鬱著生活坎坷的經歷。
同樣是關於戰爭中離別愛人的主題,這部影片讓我想起冷山鎮的英曼和艾達,想起藍橋上的瑪拉和羅伊。在苦苦等待中呼喚回歸的愛情,在觸覺上總是冰冷的。而《贖罪》這個片名,似乎也是那場戰爭背後人類無盡傷痛和自省拯救的隱喻。
喬懷特的片子總是讓我覺得有湖畔詩人華茲華斯的唯美氣質。就像是一幅幅色彩豐韻的油畫,視覺是如此的清新艷麗,於是在那樣明快的節奏下,我們便有了那個夏日的午後——陶瓷的水壺掉進水池,蜜蜂在窗前嚶嚶。柏萊尼情緒翻湧的注視著窗外曖昧的男女。
回迭的鏡頭以妹妹的視角重新閃現了她的心理。陽光從窗外透進,暑氣濃郁而安靜,然而庄園池塘旁的那一幕,如蜂刺一般扎進了這個敏感少女的心底。
於是也就不難解釋了,柏萊尼後來夾雜著半邊清醒半邊憎惡的謊言的真實目的。那是一場微妙的因愛生恨的化學反應,在那之前還有一場相關的試驗——試驗的內容在如今的電視肥皂劇中曾無數次的出現過,她以尋死的方式檢測他的愛意。
荷塘底的水草茂密,纏繞著少女的身體,她注視著向他游來的男人,微笑里隱隱透著歡喜。在岸邊的野花叢中她追逐生氣的他,她居然天真的以為自己達到了目的。
愛之深沉,恨之真切。莎士比亞筆下不是也有個掐死了自己妻子的奧賽羅將軍。
所以,我們相信,在那個夜晚,柏萊尼其實看清了一切。
她之所以變得狠毒,是因為她品嘗了什麼叫做嫉妒。
柏萊尼是難堪的。她能控制她的小說和劇本中的男女主人公相愛卻無法控制真實的生活。那些在她看起來不潔的東西和畫面,比如姐姐在羅比面前的濕身裸體,比如那封拿錯了的信,再比如羅比把塞西莉亞「釘」在書架上,那個猶如耶穌受難般隱晦的性愛造型,無不在以先驗的方式確定了她想像中的「真相」——你必定是有罪的男人,你必須受到懲罰。
Yes,I saw him,I saw him with my own eyes。柏萊尼一遍遍的回答。
原本對羅比淡淡的少女情懷一瞬間變得如此猙獰可怖。這是愛的開始,也是罪的起源。
那個午後,一切發生的這樣倉促。
我無疑是喜歡塞西莉亞的,她以真正的,傾盡一生的愛情去回報一封內容猥褻的信。我相信不是所有的女子都有足夠的機敏去分辨出那些猥瑣字眼中的真情,更不是所有的女子都擁有為一個「有罪」的男人與家庭決裂的勇氣。她更是深情的,如果不是那場該死的戰爭,明天的明天之後,他和羅比的重逢,也並非什麼遙不可及的憧憬。
沙灘上的長鏡頭雕出了那幅雄渾蒼白的浮世繪,在絕望而末世的史詩氣質里,猶如在海風里帶著血腥味即將凋零的玫瑰。
敦克爾刻大撤退,可能是人類戰爭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戰略轉移。他保全了歐洲大陸上疲憊虛脫的士兵,但卻沒有來得及保全一段因為戰爭而苦苦掙扎的愛情。隔海相望的死亡,戀人們遙遠而觸不可及的蒼白夢境,一回想起來總會讓人心痛不已。
最關鍵的是,柏萊尼對於自己,對於姐姐和羅比的愛,從此再也沒有任何能夠挽救的契機。
「I gave them the happiness。」
面對鏡頭,老年的柏萊尼的聲音在顫抖。
歲月的流逝依然沒有讓她積攢足夠的勇氣,除了編撰一段美好來表達她的抱歉,在戰火紛飛的那段日子裡,她仍然不敢走到姐姐公寓的橙色圍牆下,說一聲,「賽西莉亞,對不起。」
那個午後發生的一切,讓她一生似乎成了一場祈求寬恕的漫長儀式。她放棄了劍橋大學,她選擇了軍隊護士的職業,受傷的士兵讓她一次次產生幻覺,後來,她還用一生來進行《贖罪》小說的書寫。
的確,對善良的人來說,罪是延續的,它在生命中的糾纏,猶如帶著毒刺的藤蔓,無奈之下只能希翼以生命來贖取心靈片刻的安寧。正譬如陀斯托夫斯基《罪與罰》中殺了老闆娘的拉斯柯爾尼科夫,那種無法解脫的罪孽感,讓他最終只能妥協於終身的苦難。
對於柏萊尼來說,她一直都很認真的清洗著自己曾經的過錯——在我看來,她在意識到罪的剎那,她已被原諒。路加福音里說,若懊悔,便寬恕。一個十三歲女孩的心計和出於無知的邪惡,我想只能歸罪於愛情本身帶來的歧義,而無須承擔更多的罪責,也無須遭受更多的懲罰。其實真正應該贖罪的,是那對在通姦幾年後還若無其事結婚的男女,是在樹林里殺死大批孩子的劊子手們,是發起讓全世界九千萬人喪生在絞肉機一樣戰爭里的戰犯。
只是柏萊尼的自省和救贖,讓我看到了波德萊爾所謂盛開在人性之中凄美的 「惡之花」,那才是人類對於自身罪惡的唯一的拯救方法。
愛中的靈與肉,罪中的恨與罰。故事百轉千回之後嘎然而至的死亡,依舊是闡述了沒有毀滅就沒有悲劇這個不變的真理。
無論是那個晚上亮綠色的連衣裙,落在門毯上銀色星星的頭針;還是最後分別時海邊小屋的明信片,消失在街角那紅色的十九路公車——愛情,即使最終逃脫不了生離死別的宿命,卻也不總會以猙獰的面目反復出現。愛情的過往裡遺失的美好,總是讓人緬懷它的壯烈。
只是再恰如其分的愛情也敵不過時間的交錯,敵不過戰火紛飛時的折磨。也許《鐵達尼號》的船員會說,一起在天堂里,那是比羅絲和傑克一個長命百歲一個呆在冰冷的大西洋底更美好的結局。可是渡邊淳一的那杯滲入了氰化物的毒酒,卻依舊讓旁人為那對在冰天雪地里凍結在一起的愛人的命運而唏噓。
只是死亡與永恆,那早已是愛情中另一個沉重而高尚的命題。
⑦ 電影 贖罪的一份專業性影評
電影分成兩截,前面有簡·奧斯丁的風格,一個哥特式英國庄園的故事,塞西莉婭小姐和管家的兒子羅比的愛情,很老套、很英國。我不太喜歡那種黑黢黢的偵探小說的筆法。迷人,但格局小巧。最要命的是那種斯文,給生命中要對付的苦難與罪愆,都蒙上一層「人性的、太人性的」面紗。有時構成一種張力,但至少在這部片子里,卻有一種削弱。
後半截,從軍的羅比把故事帶進二戰的宏偉敘事,影片也轉為好萊塢的敘述風格。羅比死在在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最後一夜,導演用一個6分鍾的長鏡頭,來鋪陳大撤退的亂象。愛情和整個世界一起潰敗,幾個月後,塞西莉婭護士在一家戰地醫院,被洪水吞沒。
到此為止,這只是無數令人傷感的傾城之戀,信手拈來的一出。但整部影片,其實是塞西莉婭的妹妹布里奧妮的懺悔錄。滴答的打字機聲從頭到尾,非要刺破你的耳膜。結果不是造化弄人,而是布里奧妮一手促成了這一悲劇。13歲少女的懷疑、想像、驕傲、嫉妒和恐懼,在那個夏夜的庭院,將一對戀人活活撕開。
塞西莉婭與羅比彼此傾慕,卻執拗著很少說話。那個下午,他們在水池旁口角,羅比扯掉古老花瓶的一支耳,掉入水中。塞西莉婭賭氣地脫掉衣服,跳入水池。羅比轉過臉去,雙手握緊,攥到發白。這一幕,布里奧妮透過玻璃窗遠遠地看見。文學的想像力配合13歲的世界觀,使她認定羅比是一個色情狂,正在欺負她姐姐。接下來誤解逐步加深,直到布里奧妮在晚宴前的圖書室,撞見姐姐和羅比傾吐愛慕,肌膚相接。
當夜,庄園里碰巧發生了一樁強奸少女案。布里奧妮瞅見了逃跑者的背影,她向全家宣告,我知道是羅比。警長問了兩個很專業的問題,「你知道還是你看見」?她說,我看見。警長再問,「是否就像現在看見我一樣」?小姑娘堅定地說,是的。
身著禮服的羅比帶著羞辱,被拖入警車,後來送往歐洲戰場。塞西莉婭與全家斷絕往來,成了戰地護士。五年後,他們客死異鄉。布里奧妮18歲了,也成了護士,她看著法國士兵如何在她面前死去,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罪錯,在夜裡撰寫她的第一部小說《贖罪》。直到74歲,長達一生的悔恨走到盡頭。布里奧妮出版了最後一部小說,就是這本修改了56年的《贖罪》。
懺悔的議題,是很難在中文世界裡遇見的。有人一輩子造孽,晚上睡得最香。有人犯下一個錯,一生追悔不及。影片有一個鏡頭,護士布里奧妮反復洗自己的手,彷佛永遠洗不幹凈。人會找各種緣由開釋自己,但當布里奧妮在教堂,聽見牧師在婚姻誓詞前,對新郎新娘說,人若作假見證,上帝必不祝福他們的婚姻。她從此獨身一人,寫了一輩子小說,一輩子的懺悔錄。
在戰地醫院,同伴說,你一定有個隱秘的情人。布里奧妮說,我從未戀愛過。難道你從沒喜歡過一個人嗎——有的,我13歲時喜歡一個哥哥,我故意跳到河裡看他是否來救我,結果他救我之後,就轉身走了。
這個人就是羅比。布里奧妮對他的誣告,埋伏著要她用盡一生才能看清的情感,和其中怨恨的暗流。
所以這部電影不是關於浪漫愛情,而是關於無力自拔的痛苦,和自我贖罪的不可能。影片最打動人的段落,是布里奧妮鼓起勇氣向姐姐道歉,遇見羅比和姐姐在一起。羅比嚴厲地說,永遠不會原諒她。這段落拍得恍若隔世,接著老年布里奧妮在訪談中,說出了他們死亡的真相。她說,這一幕是我虛構的,其實我從來沒有機會向他們道歉。我的姐姐一生和她最愛的人在一起,只有圖書室里的十幾分鍾,和戰地相逢的半個小時。
如果懺悔的對象是人,他不在了,你活著就活在深淵里。因為你再也沒有機會。這就是影片留給人的仰天長嘆。我若是布里奧妮,我還有無可能,沒有屈辱地,沒有愧疚地,光明而自由地過我的餘生?或者說,他們的死,就是對我良心的死刑判決?
有人說,中國人懺悔意識缺乏,因為懺悔的對象只能是無限者,而不可能是有限者。在英文中,「atonement」的意思,是上帝與罪人之間的和解。到底是「造化弄人」,還是人在弄人?人的確要對自己的行為和心思負責,但塞西莉婭和羅比的結局,若在終極的意義上,是由布里奧妮的錯誤決定的。那麼布里奧妮就絕無贖罪的可能。她若有良知,她的一生就只能是地獄。可這樣的宇宙人生,實在不是人的生命可以負擔得起的。
其實當年奧古斯丁說到懺悔(confession)時,是指一個公開的認信和宣告。包含著類似法庭審判的場景。有三個因素,一是有審判者,他傾聽、問責,並施恩赦免;二是場景的透明性,在任何有限者、包括受害人面前的懺悔,都是不透明的。人可以審判人的行為,但人不知道人的心。古人說「天知地知」,天不知地不知的懺悔,就不是懺悔,也無法成為赦免的管道。第三是公開的見證。透明是針對宇宙萬物的,公開針對他人。很多人認為,懺悔是純粹個人主義的,是獨自與受害人,或獨自與上帝的關系。但在奧古斯丁的觀念里,缺乏見證,就沒有懺悔可言。所以世上絕沒有秘密的懺悔,這也是布里奧妮必須成為作家的原因,她的懺悔需要一個陪審團,就是她的讀者。
每個人的一生,都有一本帳。一人一本懺悔錄。但只有這三點,才構成奧古斯丁式的《懺悔錄》。人若以自己為辯護律師,那是盧梭式的《懺悔錄》。人若是以自己為審判者,就是常說的「良心法庭」,那是托爾斯泰式的、或布里奧妮式的《懺悔錄》。值得尊敬,卻缺乏恩典。人若以他人為審判者,就是巴金式的《懺悔錄》,在歷史、文化、道德和數量面前的懺悔,就是常說的「道德法庭」。不但少了恩典,連公義也常被民意所左右,被局勢所遮蔽。在巴金那裡,最大的真話就是「毛主席偉大,但四人幫萬惡」。這是一種無法清除偶像崇拜的和自我虛構的赦免。
一個見鬼的時代,每個人的手上都沾滿了血。奧古斯丁說,「我懺悔故我在」;猶太人的先知以賽亞,在傾國傾城之際,仍有預言說,「你們的罪雖像朱紅,必變成雪白。雖紅如丹顏,必白如羊毛」。
那個13歲的小女孩卻用一輩子喊道:怎麼可能。
⑧ 求一篇關於電影《贖罪》的影評論文
補充:樓主想要專業影評網站是吧?豆瓣網~~~,我經常看經典老片之前,都會去看看評論,相當有水準!!
劇情簡介 ······
1935年夏天,來自一個寬裕的英國小康家庭的13歲的少女布里奧妮(斯奧里茲•羅南 飾)剛剛開始嘗試寫作,想像力豐富。一天,她暗中發現僕人的兒子——羅比•特納(詹姆斯•邁克沃伊 飾)和她姐姐塞西利亞(凱特•奈特莉 飾)之間有曖昧關系,而且發現他給她寫了一封充滿情色意味的情書。布里奧妮豐富的想像力虛構著各種可怕的事情,浮想聯翩。當她的表姐羅拉被強奸後,布里奧妮相當肯定她看到是羅比做的,這次指證使羅比蒙冤入獄,留下傷心欲絕的塞西利亞。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出獄後的羅比和塞西利亞都投入了保衛祖國的戰斗,布利奧妮也成為了一名軍隊醫務人員。經歷世事之後的布里奧妮終於愧疚,主動走向羅比與塞西莉婭,為自己當年的所作所為道歉,但是無情的戰爭先後奪去了羅比和塞西利亞的生命,留下布里奧妮活在深深的自責中而無法贖罪
________________
之前已經覬覦很久了。從想去看到制定計劃去到最終走進電影院去看一共拖了1個月+。所以我的期望可能過高了...然而,
我還是覺得是個好片子。客觀的講,它是:氣氛壓抑,豐富含蓄,充滿張力,英國。有對壓抑的情感私密表現,也有宏大的戰爭場面。
有點納悶Ian McEwan怎麼想到去寫這么個故事的。。。就像上次看完Notes on a Scandal之後一樣的納悶。
廢話連篇。簡短評論兩句吧。
1,故事沒什麼可說的,好故事!當然,原作者功勞很大。
2,但編劇的功勞也還不算被抹殺,1935年那個夏日發生的事情,從Briony的視角和實際事件發生兩個角度敘述,很聰明,也很必要。
3,鏡頭調度非常好。法國敦刻爾克海灘上戰場那個長鏡頭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4,表演:
(1),Keira Knightley無疑是個花瓶。Cecilia這個人物沒什麼特別的性格。我感覺本片中她大部分時間都是按捺著的氣鼓鼓的樣子。
(2),Briony Tallis的老中青三個演員里,Venessa Redgrave最好。她結尾的坦白非常有力量。13歲的Briony也很出挑,我覺得她就是個陰郁的,充滿想像和思慮的,令人害怕的小女孩。這個女孩的心理層面很復雜,她以為她理解她看到的東西,但是她沒有。她對於事情的懷疑,窺探,揣摩。。。她對於Robbie的懵懂的喜歡。。。總之都把握得挺好。倒是 18 歲的Briony差了點事。敗筆敗筆。
(3),James McAvoy非常光彩。1935年的Robbie首先是個善良的男孩,帶著年輕人的純真的感情,就像他信里說的:
Dearest Cecilia, the story can resume. The one I had been planning on that evening walk. I can become again the man who once crossed the surrey park at sk, in my best suit, swaggering on the promise of life. The man who, with the clarity of passion, made love to you in the library. The story can resume. I will return. Find you, love you, marry you and live without shame.
在看到這段話,眼淚就一下子流出來了。
他們都那樣充滿希望和愛情,然而,他們在一起的時間總共只有。。。圖書館的十幾分鍾,和在倫敦街上的半個小時。
尤其是當你想到,即使在倫敦Cecilia狹小的房子里的共同生活,他們也不曾擁有過。
當你聽到老年的Briony說出了這一切時,心裡會非常非常難受,堵著似的難受。
Robbie的善良表現在他毫不猶豫地跳進水裡去救Briony,他帶著出走的雙胞胎慢慢走回來。然而接下來他便面對著那場變故,那一幫子人。。。那個場面非常的英國:你可以想像所有人的心裡都是怎樣翻江倒海的,但是沒有人說一句話,沒有人動。媽媽說,Briony,你該上床去睡覺了。
光影的中心站著著一襲綠裙的Cecilia,畫面非常好。
歷經了那一切之後,Robbie的性格發生了一些轉變,這些對演員要求很高。
兩人在倫敦餐館里的會面非常很令人動容。McAvoy居然只有1.7米(正正好好的)。但是他的眼睛,很純粹的藍色眼睛,還是不大容易抗拒。
5,音樂很好。很好啊很好。也可能是因為在電影院里看的緣故....? 打字機的聲音嗒嗒的,伴著那個急促的鋼琴主旋律,醞釀著極大的不安。
本片導演是Joe Wright,前一陣導了新版的傲慢與偏見的。我對那一版P&P的確沒有什麼好感。但是Atonement還是不錯的。
ps 這片子獲了金球最佳影片。然而發現自己不像當初那樣覺得它有那麼好了 - 再看到Keira Knightly的表演就有把它關掉的沖動,連James McAvoy在場也阻止不了。-_-||
時尚、唯美、簡單、直觀「美女圖片網提醒您為了您的身體健康,請每天吃一個蘋果,遠離電腦,呵護身體」
⑨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作文800字,thanks
這部拍攝在十幾年前的美國電影給我的感受遠遠在影片在外,也更能明白許多非直觀性的電影。
我認為這只是一場悲劇,一次冤案,一次花費了一生的代價,用去了未來無數可能的機會的莫須有的「救贖」。當看到那個知曉真相的年輕罪犯出現,看到他道出案情的實際,聯想到瑞德說的整個監獄除了他之外都是無罪的類似於玩笑話的時候,我想這實在是一場開的有點太大的玩笑,也是我認為到目前為止我所看到的代價最大的一次「救贖」——用時間,用著可能創造無數未知的未來的時間去救贖,去贖罪。
而安迪做到了,用二十年。從一個高高在上的銀行家,到一個完全沒有自由的囚犯,開始我猜想或許是瑞德說的體制問題,他被誣陷為殺妻,被判處無期。一個前途無限的身份,轉眼到了暗無天日的境地,起初我的想法與瑞德的也是不謀而合的——他一定會是最難承受監獄第一晚的那一個人。不僅僅是因為他看上去體質弱些,更主要的是因為身份的變化太大。然而,瑞德輸了,我也輸了,輸的很徹底。他不僅不是最初的那個,而且似乎他反而成為了最有精神的那一個,也是最有希望的那一個。
不知道來自何方的勇氣,不知道從哪裡到來的希望:刻棋子,教「學生」,辦圖書館,幫忙洗黑錢,甚至是用二十年的時間堅持挖出了一條瑞德認為需要六百年時間才可能完成的短短的隧道。「壓力」,「時間」,這是安迪認為堅持挖的最關鍵的東西,他也確實如此過。這在影片臨近結尾時通過瑞德點出的生存根本,這影響著同一間房內瑞德與布克斯不同歸宿的關鍵,這被安迪說成不是忙著活就是忙著死的哲理成為了表面的點睛處。
在這部時長達二個小時的影片中,出現的人物當然不止幾個,而是特別豐富的。而最後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的,不過主要是安迪,瑞德,與布克斯而已。就遭遇,目標,理想來講,他們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卻也都給了我很深的感悟與觸動。
我其實是害怕這種生活的。而也正是這兩個小時,這些略微的苦難讓我都不怎麼願意堅持下去,何況安迪他們面對的是真實的二十年。沒有自由,掩蓋著希望,前方彷彿沒有多少的盼頭,我很難想像這種比貧窮,挫折更深沉的東西 。 如若不是這個運輸車一般的商人,不是他帶來的那把小錘子,或許故事是需要改寫的。正如結尾處安迪迎著閃電用石頭砸出那個洞,錘子也正是在安迪的心裡砸出了這么一個洞,一個關於希望的洞罷了。
看完全集,我才開始懂得二十年並不一定是安迪需要在監獄里呆著的時間。以他向州議會申請圖書館資金的毅 力,若是他用來辯解自己,或者說用來說明自己的無罪,他一定也能成功。但是沒有,他沒有這么做。一切的一切,在影片的最後才慢慢的開始明了:他是為了對妻子贖罪,一次他認為需要的,一場用盡他的青春與未來的對愛的救贖。
在影片中,而是在安迪自己的心中,在巴克斯頓的那顆橡樹下面。僅在開篇的時候驚鴻一現的安迪的妻子,其實才是安迪失去自由的真正法官,才是安迪救贖的對象,也才是二十年青春與未來挽救的真正之所在。他救的是一份遲來的愛,贖的是一世難以再來的情。二十年後,當安迪認為他會結束這種一定空間救贖的時候,他還是要囑托他的朋友——瑞德,去當年他與妻子歡樂的故地看看。也或許,瑞德在那裡才獲得的自由才是本應該屬於安迪自己要獲得的自由。
他自己沒有勇氣守著橡樹,沒有勇氣在當年的家呆著,帶著因為二十年的逝去而留下的白發,他也只是選擇了去到那個沒有「回憶」的太平洋海邊。或許有人會說他還是囑託了瑞德去了啊,但是畢竟不是他本人啊。瑞德其實在影片中更多的是扮演了安迪的心,安迪的靈魂。最終的救贖也是通過他,通過最後瑞德與安迪的見面才完成的。但是現實呢?現實生活中能真正做到靈魂與肉體分離,做到在心靈深處可以有人代替自己的又能夠有幾個人呢?
為這部影片加上了太多的光環與永恆的魅力。
人的一輩子,遭遇「海利」,遭遇「典獄長」肯定是會有的。但是這種來自自己的心底,來自靈魂,來自愛的救贖又會有多少呢?畢竟,有了情,人都是相通的......
也可能,每個人的一生,只是像安迪所喜歡的石頭一樣:每一顆都不盡相同,每一顆又都有著自己獨有的魅力,都是它自己。安迪救贖的不僅是二十年,而其實應該是一種心靈,一種靈魂,一種很難言明卻又實實在在的永恆。壓力與時間,給安迪的不僅不是枷鎖,很大程度上,它們其實正是給了他一種不朽與輝煌。
原本,我是認為生命其實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沒有什麼會成為誰的唯一與永恆。太多的事情,哪怕是用盡我們的一輩子,也不一定能做好期間的一件。就像每一份感情......
電影的最後,當兩個在囹圄之中呆了幾十年。的人擁抱到了一起,當他們還需要去思考「自由。
⑩ 求電影贖罪觀後感600+,急急急
這是一個贖罪的故事,贖罪在戰爭中開始,但也因為戰爭本身,讓贖罪的人無法在現實中贖罪,最終,贖罪的人在垂垂老矣的時候寫了一本書,或者說,贖罪的人把 一本書一直寫到自己垂垂老矣,而她,在這本書中完成了贖罪,在書中,她給了被她分開且不能再見的情侶一個這兩個人所共同夢想的美好的結局。
相愛的兩個人各自在戰爭中失去了生命,而失去生命時的他們,又或許正恰好在各自的夢中那個共同的美好的海邊屋子裡(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對愛侶去世之前的期待或者神往的眼神),正如贖罪之人的小說的結局一樣,他們的幸福可以超越戰爭的殘酷,誤解的阻隔,時空的錯位而在另外的世界中繼續著,這或許是這部電影的結局的意味。這樣的結局是一種很獨特的存在,在這個存在之中,贖罪是完成時的,愛情是美滿的,並且是現實的。
影片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渲染犯罪之人給相愛的兩個人所帶來的巨大的災難(比如對敦克爾克撤退的長鏡頭特寫,在醫院中對回歸的傷員的特寫),從而襯托出「贖罪」對於犯罪之人的意義,她是多麼自覺的變成了「贖罪之人」,並且表達了這個贖罪的過程為何需要如此漫長的時間,以及如此持久不變的感動。
另外,影片的節奏是把握是極好的,贖罪之人犯罪時糾擾,愛侶之一在敦克爾克大撤退時的凄涼,都隨著影片的伸縮有度但又極為大膽的節奏把握而表現的淋漓盡致,襯以影片的配樂(配樂本身也很優美),表面上看似一盤散沙的敘事過程卻反復一直在前後緊密的連接著,而到結局時,這前面的一切的節奏似乎又如此的一以貫之,呼應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