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綠皮書觀後感100字
很棒的一部片子。看似雲淡風輕,實則暗潮洶涌。
整個故事給人的感覺是溫暖輕松的,但講的卻是種族歧視的問題。兩個完全不同的人,膚色,階層,生活環境,文化背景,甚至性取向(這是我看完電影看評論才明白過來的,可能國內上映刪剪了,只有一處在公共浴室一個場景提示過吧)從最初的格格不入,一路走來,到最後彼此真正的了解包容和自我救贖,建立深厚的友情。沒有很激烈的劇情,沒有沉重,黑暗,卻能在小細節中感受到現實的殘酷,但是編劇用小幽默溫和的化解了。敘事流暢,一氣呵成,幽默輕快,細節豐富飽滿。
故事設置了兩個沖突,一個是表面就可以看到的黑人和白人的種族歧視,還有一個是底層社會的義大利裔白人司機與高高在上的黑人博士藝術家。某種程度上這種相反的設定,起到了很好的戲劇沖突。還有很多小細節也是如此。不劇透了。
觀影體驗很舒服,笑點不斷,全程無尿點。還有一點,我是真的沒認出阿拉貢……
❷ 看完《綠皮書》,你有什麼感受
一個極具天賦的黑人鋼琴家,被稱為醫生,為了改變「世人對黑人的固有印象」的理想(because genius is not enought,it takes courage to change people's hearts)毅然決然地前往種族歧視非常嚴重的南方進行巡迴演出,為了使巡迴演出順利進行,找了一個常年在夜總會工作的白人混混作為司機兼助理,該混混很能扯淡,能讓底層階層(如基層警察、混混等)願意聽他的話。在前往南方的巡迴演出過程中遇到各種歧視黑人的刁難和非禮、行為和習慣,在極具社會底層混混經驗(也稱之為人民群眾呼聲)司機的幫助下一一化險為夷,而常人眼中「粗鄙」的黑人鋼琴家卻不斷影響和教育這位混混司機,使他的思想和覺悟有了質的提升,贏得了家人和朋友的尊重和喜愛。在不斷演出的過程中,不斷發生的事情讓他們相互幫助,相互關愛,相互改變,友情不斷升級。
影片中有不少能觸及我們社會和內心深處的地方:例如襲擊警察那一節,暴力不能解決問題,只能通過贏得尊重,保持自尊,才能獲勝(dignity always prevails)。例如面對誤會和成見,(this world full of lonely people who afraid to make the first move),直擊心靈,不愧為很好的影片。
❸ 看完電影《綠皮書》以後給你一種什麼樣的感觸呢
它給我的感觸是,人跟人之間是有溫暖的,是可以相互救贖的,這部片子讓人感受到了人性之間的關愛,很值得看。
❹ 綠皮書 觀後感
電影的背景設定在1962年,次年馬丁·路德·金做出了那個著名的演講「I have a dream」。不太了解美國歷史的觀眾,也能了解到當時黑人被白人隔離、歧視的情況。作為黑人,要依靠旅遊指南《綠皮書》,才能在旅程中准確地找到接納黑人的餐館和旅店。
電影的主角,一個是著名黑人鋼琴家唐·雪利,他需要往南部巡演,而越到南部人們對黑人的歧視就越嚴重,為了保證演出的順利進行,他需要一個活泛的人做他的司機;另一個主角是白人混混托尼·利普,失業在家的他需要一份工作養家糊口,於是他來應聘這個司機的職位。在一番糾結後,托尼·利普接受了這個工作,於是這段向南巡演的「冒險」開始了。
唐·雪利有兩個身份,一個是被當時白種人不恥的黑人身份,一個是被當時上流階層引以為貴賓的藝術家鋼琴家身份。這兩個身份,使得他的遭遇是分裂開來的,一方面他能在演出台上獲得熱烈的掌聲與恭維,另一方面在台下,他又是被歧視、被隔離、被侮辱,甚至是被毆打的對象。黑人身份,使得他被白人隔離,這也使得他對黑人身份下意識地排斥,拒絕聽黑人音樂,拒絕吃黑人喜歡的食物炸雞,拒絕玩黑人喜歡玩的游戲,這導致了黑人群體也把他當成異類。這使得唐·雪利非常孤獨,既不屬於白人,也不屬於黑人,同時造成他對自我認知的偏離。
❺ 綠皮書影評
那多的 一半靈異(他的小說靈異更多帶有推理)一半推理不知道算不算偵探小說呢但是真的好看那多的靈異手記系列
❻ 《綠皮書》影評怎麼寫
《綠皮書》的影評可以結合故事內容,根據自己的理解談一談,例如:
《綠皮書》的故事雖然簡單,但劇本扎實工整、演員表演出色,為我們完美示範了好萊塢的成熟功力。它首先推翻了以往種族題材中慣常的人物設置,黑人音樂家高雅文明,白人司機粗魯沒文化,而這種顛倒又醞釀出不少新的笑果。
另一方面,公路片一定要是在旅程中完成人物的成長和升華的,《綠皮書》為此一路鋪陳了很多細節,讓主人公的轉變自然可信。
比如,白人司機從一開始會偷偷扔掉黑人修理工用掉的杯子,到為深陷困境的鋼琴家大打出手,再到不計報酬地支持鋼琴家罷演,你可以說這是一個白人放下種族歧視的過程,也可以說,他是為了朋友在改變。
而這樣的友誼,也慢慢讓黑人鋼琴家敞開心扉,走出孤獨,甚至開始試著吃炸雞、彈爵士,逐漸找回真實的自我,不再為外界的目光而活。
雖然維果·莫騰森在《綠皮書》中爆肥40斤,出彩地演繹了一位油嘴滑舌、誇誇其談的義大利裔司機,但阿里·馬赫沙拉的角色更有難度。
他表面優雅傲嬌,內心卻極度自卑,盡管在舞台上收獲無數掌聲,卻無法得到社會真正的尊重與認可。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兩人在雨夜中吵架的戲,那是鋼琴家唯一一次的情緒爆發:「如果我既不夠白,也不夠黑,甚至不夠男人,那告訴我,我是誰?」
隔著黑暗的雨幕,我甚至看不清阿里臉上的是淚水還是雨水,卻為他的表演深深震撼。也正是這樣的剋制,讓阿里再度捧起奧斯卡最佳男配角。
❼ 綠皮書觀後感圍繞一個點怎麼寫
這部電影信息量非常大,130分鍾里沒有一分鍾是浪費的,很多信息都是隱藏在細節里,簡直讓我意猶未盡,想去二刷。為了表達我的感動和理解,我列出一些關鍵詞來說這部電影。「尊嚴」——鋼琴家雪莉博士就是一個用尊嚴捍衛自己人權的人,長年以來,雖然自己才華橫溢,博學且教養好,有錢也有地位,但是因為自己的黑人種族備受白人社會的各種侮辱和欺凌。他沒有用暴力去反抗這一切的不公平,而是用自己的品質、勇氣,用行動捍衛了自己的尊嚴,也受到了包括托尼在內的白人尊重。「孤獨」——雪莉博士是非常孤獨的,這種孤獨不僅僅因為他受到各種白人社會對黑人的不公平和歧視;還有他本身沒有家庭,沒有朋友,只有不斷的去音樂巡演。他不是典型的黑人,他和那些底層的黑人也沒有交集和共同語言(影片中有一段他和底層勞作的黑人對視的那段特別讓人動容)。不是有人說天才都是孤獨的,雪莉博士是音樂天才,但音樂之後就是酒和孤獨,有一個不聯系的兄弟,失敗的婚姻,性取向比較特殊……每當夜晚一個人的時候,他自己也在苦惱自己到底是誰?就像他在雨中咆哮的一段精彩台詞——「我既不夠白也不夠黑,甚至還不夠男人,那你告訴我我是誰?」。這一段是劇情的高潮,看著特別動容。「勇氣」——勇氣可以說是全片的主題關鍵詞,也是激勵大眾共鳴的主題詞。雪莉博士明知道當時的美國南部對黑人的種族歧視很嚴重,越往南越嚴重,可是他還是選擇要去南部巡演,去經歷去突破自己的舒適區,用自己的行動去感化去捍衛大眾的認知。勇氣在雪莉博士身上是貫穿得很透徹,包括一路上他也開始用手吃炸雞,後來他去黑人酒吧和大眾黑人一起狂歡,拒絕不讓自己在那裡吃飯就取消演出、最後還到托尼家過聖誕的結尾……托尼其實也是很有勇氣的,開始他也對黑人抱有社會的偏見,但是後來他慢慢也很尊重雪莉博士的音樂才華和人品,並且慢慢變成朋友的那種,他觀念的改變也是需要勇氣的。電影還通過博士的演奏同盟點出了電影關於「勇氣」主題的中心台詞——「因為光有天才還不夠,改變大眾的想法需要勇氣」。「浪漫」——電影托尼給妻子不斷寫信的片段可以說是劇中最溫情最浪漫的橋段了。托尼的教育程度,剛開始連句子都寫不清楚,只能記流水賬,還到處錯別字,連dear還寫成deer;可是他雖然很粗俗也沒有文化,但是他對妻子的情感和愛是真心的。在雪莉博士幫他寫的那些句子里,我想不僅僅是托尼的妻子感動,任何一個人就算是觀眾聽了也會起雞皮疙瘩的。那些非常有文採的句子只有莎士比亞才能寫得出吧,你說是有浪漫呢?
❽ 想問一下大家對綠皮書電影看完之後有什麼感想
這是一部好劇,他把原本人們習慣性的白人高於黑人,調過來,黑人在經濟實力,教育背景,整體素質上都要高於白人,想要說明一些道理,就是人都是後天環境帶來的區別,在產房裡都一個樣,由於這些不同,產生了階級,產生了矛盾,而這種矛盾又不斷的加深階層之間的隔閡,雙方都不願意去了解對方,直到導演將這兩個階級放在同一段時間里,人和人之間由矛盾變為諒解,原因就是當不同階級在一個利益共同體下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對策基本沒有高下之分。他們之間會近距離的觀察對方,了解對方,感覺到其實對方並沒有惡意,原來的矛盾只不過是源於誤會和不了解,你不在那個環境中就不能真正的了解對方。所以,告訴我們的是不要輕易否定一些事和人,你不一定會比她們更智慧,只是你沒在他的那個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