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魯迅電影觀後感

魯迅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6-29 13:50:49

1. 求<魯迅>電影觀後感。要求原創 800字 發我郵箱。 [email protected]

上周五,我們看了電影《魯迅》,120分鍾的電影,帶給了我們120分鍾的震撼與感動,用電影語言,描繪出在當時被白色恐怖籠罩、動盪不安的社會中的魯迅,他生命最後的三年生活還有他那用被傳承的不朽精神。
影片主演濮存昕,其實每個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理解的魯迅,也都是不同的,就像一句話所說的「100個看《哈姆雷特》的人心中就有100個哈姆雷特。」他所演繹的魯迅給了我們一個新的感受,也讓我們看到了在剛毅背後魯迅的另一個側面,飽含對晚輩真誠的關愛,對家人無限的溫存,還有,對美好生活的希冀和殷切的期望,電影同時還展現了許多魯迅生活的小細節,魯迅拒絕出國治療,妻子許廣平哭了,這是魯迅和兒子海嬰一樣,躺在地板上想安慰的方法,夾著上海方言的對話,平實卻感人。也許,這就是電影的神奇之處吧。能夠把只存在於心目中的人演活,讓他的形象豐滿起來,讓我們覺得魯迅離我們近了,但又不僅是接近而已,還有了更多的了解,更新的理解。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背後隱藏的是的思緒和感情,也是魯迅一生的真實寫照。面對白色恐怖,他不顧自己安危,擔心的是革命青年,面對戰友離去,他雖感苦悶,但依然奮起,用筆來嘆息勞苦大眾的命運。面對深愛的親人們,他雖感愧疚,但依然義無反顧全身心地投入革命事業中。在生命的最後歲月,他洞悉了生活的本義,就在這對世界的感悟,對生命的反思中,一個擁有民族精魂的英雄在靈柩中安息了。
從魯迅身上,我們感到了他那偉大的精神,為了革命,為了廣大人民的命運,付出了自己的一切。不論路有多艱難,多坎坷,還是毅然地走下去,充滿「韌」的戰斗精神。可是,只是感受到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的是傳承,是發揚。即便是生活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之下,我們依然需要這種精神。當我們面對人生的挫折與風浪,不影響他們低頭、妥協,而應用魯迅帶給我們的「韌」精神,勇往直前,即使失敗,也要從失敗中站起來,不停地努力,不斷地追求。
盡管魯迅早已不在世,魯迅精神卻並未就此止步於魯迅的那年代,而是一直延續到了今天,並且,還將繼續延續下去。
學校里組織學生去魯迅電影城觀看電影《魯迅》。早在這之前,我通過媒體對《魯迅》這部電影已有了點兒了解,知道它是由著名影星濮存晰主演。對於這樣一個長得高高大大的帥氣的男演員能否好魯迅這個角色,我持有懷疑的態度。
進入電影院,安排好學生的座位,沒多久電影就開場了。
黑白的布景,江南某鎮的一條碎石小路上。魯迅身著長衫,圍著長圍巾,從深巷中走來了。如潮的眾人表情麻木、迷茫、惶恐,他們流水般地從魯迅身邊走過,匆忙的腳步散雜而茫無目的。
滿臉凄苦、頭發的蓬亂的祥林嫂來了,她喃喃自語地向魯迅要著「我的孩子,我孩子」;口喊「殺人了!殺人了」的瘋子來了,他緊拽著魯迅的衣服似乎在向魯迅追討著什麼;把鞭子甩得啪啪作響嚷著要革命的阿Q來了,他嚷了一陣後就循著石拱橋消失在漆黑的深巷中了;舞水袖的戲子也來了,她揮著浮雲般的長袖彷彿要把世間綿綿的仇恨與悲悵都甩了去……這些魯迅作品中的人物雜沓紛來,在魯迅眼前晃動,糾纏,又如煙般地去了……
這就是影片的開頭,沉重、壓抑、令人窒息。那種迷茫、痛苦、絕望的感覺從影片彌漫到我的周圍,彷彿那個時代活生生地再現了,站在街頭的不是魯迅,而是我,是我對著滿街的人,對著黑暗的社會憤慨憂慮。
接著,色彩一下子明亮了。鏡頭轉到了一所大學,魯迅對著成千上萬的學子慷慨激昂,他的演講鼓舞了台下的學子,也鼓舞了我。「我是誰?」「我為什麼而活?」「活著的意義又在何處?」魯迅給了我這個晚他一個多世紀出生的後輩很好的解答,讓我從他的話語中重新審視自己活著的意義和價值。
我沒見過魯迅,但從濮存晰扮演的角色中,我認識了魯迅。是的,那個言詞鋒利、憂國憂民、留著鬍子的個性剛毅的男子就是魯迅,濮存晰把他演活了,濮存晰把他連同他的那個時代一起帶到了我眼前,讓我有幸看一眼文壇巨匠魯迅,有幸走進文壇巨匠魯迅的生活,走進他的家庭,他的妻兒。

2. 一篇關於魯迅的「祝福」電影觀後感

《祝福》 一個彷徨又無助的身影,一個單薄又模糊的身軀,無力地向前,最終又無力的倒下,永久的倒下。「人死後究竟有沒有魂靈?」這句話時而盤旋耳邊,真切刺骨,時而遙遠渺茫,漂浮虛幻……是誰在黑暗中嘆息,是誰在彷徨中掙扎?一個身影的逝去,卻帶來了無盡的深思。人道是黃河十曲,畢竟東流去,漂浮其間,無奈獨流水……祥林嫂——一個舊社會的典型代表,平凡的人生經歷了不平凡的傷痛,弱小的身軀支持著沉重的壓力,經歷著時代輪回,四季交替,在凜凜寒風中,走向了生命的盡頭——死亡,永遠沉睡在厚厚的積雪之下。祥林嫂懷著對世界的渴望來到了人世,卻帶著無盡的愁苦古都離開了。憐憫之心,固然有志,但更多是對社會的評判。這是我想起了孔乙己,同樣是生活在舊社會,同樣是受盡煎熬,同樣是艱難的朝向遠方,滿滿的逝去,留下一個沉痛的身影。這與祥林嫂驚人的相同。封建社會的腐朽,還有那艱苦掙扎的農民,一聲聲無奈的嘆息,隨著一個王朝的滅亡,一同消逝,找不到半點蹤跡。當清晨的風颳起第一粒沙的時候,整個世界都像電視畫面一樣,不自然扭動了一下,立即轉向原貌,雲依舊飛。風依舊吹,但我們都隱隱約約地感到這一不是原來的那個世界了。朝露曇花,咫尺天涯,祥林乙己,已為虛無,東流水去無從返,倚心驚回往,八千年玉老,一夜枯榮,問蒼天此生何必?悵然若失,仰觀前路,人生希望重重在,何必閉塞阻明月。一飲壺觴千滴醉,點滴心頭,一語憂傷歸空盡,只留一顆晶瑩淚,懸在空中,留在感人心。

3. 魯迅讀後感

[魯迅讀後感]找回魯迅 這個喧囂的世界,連夜也是躁動的,燈紅酒綠,繁華似錦,魯迅讀後感。然而,街道上那點點人影,在黃燈的陪襯下,卻少有人是不寂寞,不孤獨的。這已經是個繁雜的年代,時間阻擋不了人們的腳步,渾濁的眼色里處處透露著迷茫不安。我們常常說著自己忙,說著自己累,說著別人不懂自己。其實,自私的自己又何嘗真正地懂得別人,懂得這個世界呢? 這是個不安定的夜晚,需要一股冷靜來撫平它的稜角,需要一股理智來引導曙光。你如貓頭鷹,靜待夜晚的來臨。當天空逐漸被染黑,你的目光卻越顯得深邃空靈,不時顯露你的執著和堅定,就這樣,你看到了明日的黎明,也在那一刻才肯安閑乖順地閉上了眼。魯迅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有著貓的頑皮靈氣,又有著鷹的剛強冷靜。 從小學到大學,我們應該不少抱怨過魯迅的作品太難懂。對於我們來說,魯迅是個聽得習以為常的名字,然而真正能讀懂魯迅的人確實是鳳毛麟角。所以魯迅對於我們來說,既熟悉而又陌生。魯迅幾乎一生都在斗爭,一直到死,都在喊醒人們的靈魂。到了如今,卻有人開始懷疑,說魯迅過時了,而我說是這個世界超時了,我們依舊需要這個偉人,來調整我們生活的步調。 魯迅也是一個人,不是我們不能懂,只不過是我們現在養尊處優,讓思想渾渾噩噩地沉睡了!我們的時間總是被你所謂的忙給預支了,於是,到底有多少個人肯不為成績事業拚死拼活,而去平心靜氣地品一本書的呢?讀了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我發現印象中的魯迅,僅僅是由我的無知捏造出來的。我本以為魯迅是個冷漠狂傲的孤獨者,現在覺得自己真的是大錯特錯,原來魯迅的體貼,平易近人,剛強以及沉穩冷靜等等,都不是任何一個人能夠輕易做到的,而這些又正是我們這一代應該認真去學的,所以我們有必要去找回魯迅,試著讀懂他,重新認識他。 魯迅對人的體貼,體現在很多方面,譬如,蕭紅有一雙靴子,魯迅覺得不適合,但是他不說,直到蕭紅不穿那雙鞋後,他才告訴她;當海嬰抱怨著食物不新鮮的時候,魯迅並沒有責罵他,反而親自嘗嘗那食物;去看電影,總把那唯一的那輛車讓與別人坐,死活都不肯讓自己搭......魯迅就是這樣無聲無息地體貼別人,不使別人難堪,處處尊重別人,這樣的體貼,正是人與人之間不可或缺的。也因為如此,魯迅的家裡經常是賓客盈門,因為他不恃才傲物,懂得尊重人,尤其是年輕人。相反,年輕氣盛的我們,又能做到這般么?往往我們都口直心快,有點聰明,就完全不顧慮別人的感受。九零後的我們都太有主見,無法裝下別人的觀點,常常用個性的稜角碰傷了別人,亦碰傷了自己,受點委屈,心裡就倍感不舒服,總想發泄出來。於是,我們在生活的激流中,就這樣情緒化,距離化了。總覺得現在的人們都缺少一份體貼,對別人無聲無息、默默的體貼。 我們總是稍微做了點好事,就要公諸於世,這種急功近利的社會病態亟需用理智來醫治,魯迅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魯迅本可以被推薦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但是他掂量了自己之便平靜地放棄了這多少人夢寐的機會,這是一種如何了得的大器啊!面對這人人貪功求名、急於求成的社會現實,能夠獨善其身,不隨波逐流,這才是真正的主見,讀後感《魯迅讀後感》。我總認為魯迅只是個會寫文章的讀書人,其實並不未然,魯迅是個興趣很廣的人,有畫畫、木刻等等。凡是他覺得有趣的,他便投身於其中。當蕭紅問起魯迅讀美學的書有什麼用的時候,魯迅無言了,我覺得這是對整個喧嘩世界的無言。現在大多數的人總是要等到考試了才去復習,總是等到需要了才去接觸某些事物,我們總是因為利益而決定自身的去向,我們總在抱怨著讀書無用......為什麼想學習總是要扯上那麼多的干係呢?我們喜歡某件事,對什麼感興趣,為什麼還要用利益來打算盤呢?如今的人們,不是用興趣來引導學習,而是用利益來逼迫學習,顯得浮躁而又浮誇,人們沒辦法為了夢想而沉湎下來,如此的漂浮不定又怎能找到自己人生的支點呢? 為什麼現在中國的文壇上沒有一個大師呢?這遲來的大師到底哪兒去了呢?其實這正暴露出社會的種種弊端,當大師帶上大師的帽子,又有誰能依舊是大師呢?利益遮住了雙眼又怎能看得清前面的道路呢?這就需要一股冷靜,來平息這股燥熱,我們應該尋找魯迅的那股大器...... 性格剛強更是魯迅的特性,他平生喜歡吃硬的食物,堅決不卧在藤椅上休息,冬天沒戴過手套圍巾等等。最能看出他堅韌的該屬於他同疾病的抗爭!在魯迅病重的時候,蕭紅寫道「眉頭仍和平日一樣沒有聚皺,臉上是平靜的,舒展的,似乎並沒有任何痛苦加在身上。」而且,每天黑夜總是堅定地寫作,一直斗爭,未肯對誰認輸。相信,很少人能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著自己一貫的作風。我們往往稍有些挫折,碰些困難就容易信心動搖。總是一副「三天曬網,兩天打漁」地寬容自己,一下子就低頭認輸,失敗了就怨天尤人,推卸責任,卻沒有人願意學著強硬些,執著些!我們已經被繁華迷惑,變得軟弱,是時候該拉拉自己一把了!魯迅並未過時,應該重拾書籍細細品味。 了解一個人就得從他的日常生活開始,讀了《回憶回憶魯迅先生》,我才發現自己以往對魯迅的認識實在太過膚淺。如果用難懂來形容魯迅,那實在是自己的心思太過於粗劣,這絕對是對一個偉人的褻瀆。 這依舊是個動盪的時代,誰都不知道為了什麼而奔波勞累著?總是忙......難道這可以作為忘記一個偉人的借口嗎?我們懷疑別人的同時,是否也該先懷疑自己呢? 曾幾何時,夜很深,你的目光深邃明亮,彷彿看到了山頭初露的明日......而時至今日,黎明到來,我們得在這混沌中找回你的蹤跡...... 〔魯迅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4. 看電影《魯迅》有感

《魯迅》有感
我們都知道,魯迅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他一生中創作了無數篇小說、散文,例如:《朝花夕拾》、《野草》、《吶喊》……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他呢?
我懷著期待的心情,看了《魯迅》這部電影。電影一開始,是魯迅在向同學們演講。那慷慨激昂,幽默風趣的話語,讓同學們懂得:學生是知識階級的預備軍,並終將成為它的生力軍和主力軍,知識階級永遠是精神界的戰士,永遠不滿足現狀,永遠不顧利害,因而永遠都處於痛苦,並隨時預備作出犧牲,社會的不斷的進步,正是需要這樣的,永遠不滿足現狀、永遠不合時宜的的真正的知識階級!演講結束後,有同學問魯迅:「先生,你還是夜晚寫作么?」「是的。」「為什麼?」「因為白天比夜裡更黑暗!」這是多麼引人深思的一句話啊!在同學們琅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中,先生緩緩里去了。
楊杏佛先生帶他的兒子外出遊玩時,遭到暗殺,杏佛先生用生命保護了兒子。在它的葬禮上,記者問魯迅:「聽說你也會面臨和杏佛先生一樣的危險?」魯迅先生頗有感觸:「我已經五十多歲了,見過太多人的死,甚至都不會流眼淚和悲哀了,而且死者都比我年輕,我算是長壽了!」聽到這句話,我的鼻子酸了。生活在那樣一個時代,死亡是不足為奇的。但是,畢竟都是一條條生命啊,就這樣死去,不是太可惜了么,由此可見,當時社會的殘忍。
先生是一位偉人,但是他一點架子也沒有,反倒可以和大家一起聊天,或開玩笑或討論心得,這一點是我非常敬佩的。
魯迅先生的一生忙碌而充實:為革命而奮斗。他把自己稱為「非革命不可的革命者」。在他的心中,革命的利益勝於一切,當然,這個「一切」包括生命,他認為,預期多活幾年而不工作倒不如多做工作少活幾年。這種無私的奉獻精神,不正是我們缺少的、值得我們學習的無私精神嗎?
在電影的結尾,魯迅先生終於體會到了生命的意義,但與此同時,他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我的眼淚又忍不住掉了下來。現在,我們有足夠的時間來做自己想做的,為什麼還要等待呢?難道只有等到生命盡頭才能懂得時間、生命的重要性么?
確實,時間和生命都是十分珍貴的,因為他們都不能重來。魯迅的生命不只屬於他自己,還屬於中國革命。那麼,你的呢?

5. 電影魯迅觀後感600字,拜託拜託

學校里組織學生去魯迅電影城觀看電影《魯迅》。早在這之前,我通過媒體對《魯迅》這部電影已有了點兒了解,知道它是由著名影星濮存晰主演。對於這樣一個長得高高大大的帥氣的男演員能否好魯迅這個角色,我持有懷疑的態度。
進入電影院,安排好學生的座位,沒多久電影就開場了。
黑白的布景,江南某鎮的一條碎石小路上。魯迅身著長衫,圍著長圍巾,從深巷中走來了。如潮的眾人表情麻木、迷茫、惶恐,他們流水般地從魯迅身邊走過,匆忙的腳步散雜而茫無目的。
滿臉凄苦、頭發的蓬亂的祥林嫂來了,她喃喃自語地向魯迅要著「我的孩子,我孩子」;口喊「殺人了!殺人了」的瘋子來了,他緊拽著魯迅的衣服似乎在向魯迅追討著什麼;把鞭子甩得啪啪作響嚷著要革命的阿Q來了,他嚷了一陣後就循著石拱橋消失在漆黑的深巷中了;舞水袖的戲子也來了,她揮著浮雲般的長袖彷彿要把世間綿綿的仇恨與悲悵都甩了去……這些魯迅作品中的人物雜沓紛來,在魯迅眼前晃動,糾纏,又如煙般地去了……
這就是影片的開頭,沉重、壓抑、令人窒息。那種迷茫、痛苦、絕望的感覺從影片彌漫到我的周圍,彷彿那個時代活生生地再現了,站在街頭的不是魯迅,而是我,是我對著滿街的人,對著黑暗的社會憤慨憂慮。
接著,色彩一下子明亮了。鏡頭轉到了一所大學,魯迅對著成千上萬的學子慷慨激昂,他的演講鼓舞了台下的學子,也鼓舞了我。「我是誰?」「我為什麼而活?」「活著的意義又在何處?」魯迅給了我這個晚他一個多世紀出生的後輩很好的解答,讓我從他的話語中重新審視自己活著的意義和價值。
我沒見過魯迅,但從濮存晰扮演的角色中,我認識了魯迅。是的,那個言詞鋒利、憂國憂民、留著鬍子的個性剛毅的男子就是魯迅,濮存晰把他演活了,濮存晰把他連同他的那個時代一起帶到了我眼前,讓我有幸看一眼文壇巨匠魯迅,有幸走進文壇巨匠魯迅的生活,走進他的家庭,他的妻兒。

6. 求關於《魯迅》電影的觀後感600字!

「魯迅完全應該是一個很好玩的人。」
魯迅先生的孫子周令飛如是說。

作為魯迅的扮演者,濮存昕也說過類似的話:「最重要的是我覺得我塑造出來的魯迅太『緊』了一點,魯迅應該是個更幽默、更好玩一些的人。」那魯迅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政客、摯友、論敵、親人有著各自的描述,每個讀者和觀眾心中也有著屬於自己的那個魯迅。只是我不喜歡很多人站在某種意識形態的立場上去褒揚或者詆毀他,正如陳獨秀1937年在《我對於魯迅之認識》中所寫的那樣:「世之毀譽過當者,莫如對於魯迅先生。……真實的魯迅並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個人,有文學天才的人。」當年原本要在那部夭折的《魯迅傳》中扮演魯迅而痴迷的琢磨過他的戲骨趙丹也在《角色自我設計》中這么寫道:「我無論如何不能抱著主席誇贊魯迅的幾個偉大去創造角色,那就糟了,必須忘掉那幾個偉大。」

是的,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就是給我們還原了一個接近真實的那個被官方宣傳已經臉譜化(甚至是神化)了的迅哥兒。他不僅僅是個革命者(但絕不是什麼「無產階級的」),也不僅僅是個戰士(但絕沒有拿著「匕首和投槍」),他還是一個生活有著情調的男人、愛著女人的丈夫、疼著孩子的父親、講得了笑話的長者、喝得起咖啡的知識分子!他告訴蕭紅怎麼搭配衣服,他開導蕭軍怎麼談戀愛,他教巴金如何欣賞版畫,他還陪許廣平一塊兒看電影。影片將鏡頭對准了魯迅一生中的最後三年,插入了七個夢境貫穿其跌宕起伏的一生,並將魯迅生平最具有影響力的作品串連在電影中。很多場景和台詞都來自魯迅的小說詩文或者真實生活,有些則作了些許改編(比如女人的女兒性和母性那句)。

電影的開篇,昏黃的夜燈下,魯迅獨自一人在江南空曠昏暗的石子路上漫步,烏篷船、咸亨酒店、孔乙己、阿Q……一個個熟悉的場景和人物向我們走來。恍惚間,祥林嫂走上前去問魯迅:「人死了有沒有靈魂?」「或許有吧。」「那也有地獄了。」於是接下來,三個人的死亡便組成了影片的一個內在結構:楊杏佛之死、瞿秋白之死和魯迅之死。在影片的結尾,幾乎是完全再現了當年萬人空巷的那場葬禮,鏡頭甚至沒有向我們展示一滴眼淚,但當看到那浩浩盪盪的為「民族魂」默默送殯的黃包車隊時,我差點兒就落淚了。

作為一部小眾化的藝術電影來講,《魯迅》各個方面都挺好的,多年不見的中國藝術片啊,大概有幾個年頭沒看到這樣的國產小眾藝術電影了,手法上構思上技巧上都是用了心的(如果要就此寫評論那還得找機會再看一遍)。唯一的毛病我覺得是過於舒緩,剪掉20分鍾去就應該更好了(據說導演曾為參展東京國際電影節做了個縮減版本,就是如我所願的把每場戲都剪短了)!

之所以有緣得以看到這部傳說中的小眾電影,是因為《魯迅》作為了第二屆武漢大學生電影節的開幕影片,而開幕式是在武大舉行的,這部電影也還真和武大扯得上一點關系。開場的「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上海寓所和潘梓年一道被秘密逮捕」那場戲里的潘梓年,就是後來(1949年6月10日)代表中共接管國立武漢大學的武漢軍事管制委員會文教接管部部長,算是行使過一段校長的職能。不過遺憾的是,魯迅卻實在是沒有和武大發生過任何直接的關系(倒是胡適和武大關系挺好的),但他卻和武大的很多人通過文字聯系了起來,這些人裡面,既有被他罵過的比如陳西瀅,也有罵了他大半輩子的比如蘇雪林。1936年魯迅去世後,武大亦舉行了悼念魯迅的活動。

魯迅永遠是個另類,是個超離孤獨的孤獨者,「是中國遍地奴才意識的思想荒原上的一個異數」(鄧曉芒語)。國民黨時代是這樣,共產黨時代也會一樣。毛澤東在1957年就說過:「假如他還活著,我想要麼是坐在牢里還要寫,要麼他識大體保持沉默。」和同時代的很多文人一樣,他也是一個獨立的知識分子,甚至他比任何人都更加獨立,因為沒有一個國人能像他那樣,在強烈地批判外物的同時也在深刻地批判自己,直到今天,找得出第二個這樣的國人來么?有一個魯迅是中國的驕傲,只有一個魯迅卻是中國的悲哀。在片中有段戲,許廣平說他是革反革命的非革命者,而他說自己是非革命不可的革革命者。是的,這就是魯迅。

魯迅曾經說過:「失去了現在,也就沒有了將來。」從現在看來,魯迅是過去時的,魯迅也是現在時的,魯迅更是將來時的!林賢治說自己是悲觀地認為「魯迅的精神,這是一個人的傳統,幾乎不可能繼承。」我們會有人繼承他、甚至超越他么?但願那個美妙的時代能夠到來吧。

7. 百年巨匠魯迅觀後感。

寫作思路:可以將魯迅的事跡詳細地描述一下,將魯迅的一生貢獻闡述清楚,中心要明確,語言要流暢,條理要清晰。

正文:

魯迅先生,是我國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在他所有的文學作品中,我們都能感受到他那種深切真實的感情,和高尚的愛國情操。在他所生活的年代裡,彌漫著封建黑暗的氣息,那個污濁的社會,不但沒有讓他成為一個普通的「受眾」,反而成為一個擁有高尚人格的作家。

起初,面對日益衰微的舊中國,魯迅先生和孫中山一樣在學醫,就在快學成時,魯迅先生才真正意識到:想要救國,光憑身體上的健康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從思想上喚醒民眾,自由的束縛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束縛。從那以後,魯迅先生便棄醫從文,真正開始從思想上讓民眾覺醒。

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有無數的人因魯迅的文章而徹底醒悟,可也有人企圖讓魯迅先生「碰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先生依然拿起筆,堅定不移寫著,即使前方有無數的暴風雨,他也會說「:我所走的路,為的是全中國的人民,,他們不了解我,我沒有怨言,我堅信,我所走的路,一定是對的。」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變成了路。」

魯迅先生生活的年代正是封建剝削的年代,官僚地主們自是與舊中國的清政府一同腐敗,而魯迅先生又怎會同流合污?他不願像其他人一般活渾渾噩噩,他即使在那樣的年代也要活明白。他棄醫從文,提倡實業救國,他看事情很明白。他也很明白,他要救,他要救國,要救這些昏昏沉沉的民眾,要打開他們思想的閘門。

古人都說:「身體發膚受之於父母。」魯迅先生從小上私塾,是受過教育的人,自是明白這種習俗在以前是有多重要。那麼,可想而知,當他剪掉具有封建專制和傳統壓迫的辮子時,是下了多大的決心。也是從那時起,他正式踏上了救國之路。是什麼在支持魯迅先生呢?我想,是他心中希望中國不再落後的那份願望,是他希望願望變為現實的那種強烈的愛國心。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他的精神也正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我認為臧克家的一句話便是用來形容魯迅先生的:「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我們的中華源遠流長,他是我們中華的民族魂!

8. 魯迅影視作品讀後感

《故鄉》讀後感

從魯迅的《故鄉》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塵封的大院。

童年的魯迅,彷彿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著「之乎者也」。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現在已經有那麼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可是,到了現在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為我們打造一個標准童年:束縛。

我覺得束縛再加上比較再加上無窮無盡的學習,與監獄相比也已經只有毫釐之差了。作為社會未來的新動力,我們的生存狀態難道沒有理由受到關注嗎?大人們總是以為吃飽穿暖學習好,就是一個孩子的全部,可這些卻恰恰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忽略的。

我們需要自由,我們要親身經歷,我們也要知道許多新鮮事,我們要一個快樂的童年,我們要逃離束縛!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葯》,《孔乙己》。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蘇醒.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

9. 看《魯迅的一生》電影有感作文400字

電影魯迅觀後感
曾幾何時,魯迅一直是一個「里程碑」的形象。而今天,我也很有幸觀看了一部以描寫里魯迅為主題的電影-----《魯迅》。
《魯迅》一開始是從魯迅眾多小說的一情一景中開始的。有《孔乙己》,〈祝福〉,〈狂人日記〉,〈社戲〉和〈阿Q正傳〉。正當我們的思想還在小說里那一情一景中徜徉時,影片回到了現實之中。
濮存忻所主演的魯迅,少了一絲「文膽」,但我仍然為魯迅的一身正氣所動。當魯迅身邊的革命志士〈丁玲,潘梓年,楊杏佛〉一個個被抓,一個個被殺,他根本不因國民黨政府的才殘暴而感到絲毫畏懼。他依舊奔走於各地,為志士們平反。他說出了「國民黨是世界上最要面子的政府,你說它壞是為它好,是為促其進步,然而它卻會還你一顆帶毒的子彈」的話,可見他面對死亡的威脅依然是正氣凜然,毫不退縮。
國民黨的子彈,炸葯都沒有嚇倒魯迅,然而由於長年吸煙加之疲勞,魯迅還是倒在了疾病上,在無情的病魔吞噬著魯迅的生命時,他沒有去療養,他用自己餘下的生命編出一本《海上述林》來紀念自己的至交---瞿秋白。
最終,魯迅還是死了,他沒有被反動派擊倒,而是病魔奪去了他的生命。在影片行將結束的時候,出現了這樣的一個情景:「魯迅解開了綁住老百姓的繩索,又把一扇沉重的大門緩緩拉起,由他那堅實的肩膀頂住大門讓充斥了太多黑暗的氤氳中射入了一線陽光,看著那些迫不急待要離開黑暗走向光明的人們,魯迅的神情異常堅定:"可以說,這個情景,就是魯迅一生的寫照,也是他一生的追求目標。
魯迅一生就為了"救國",為了解開囚禁中國人民心靈上多年的枷鎖,他不斷地努力,他為中國人民而寫,為中國人民
而斥,為中國人民而歌,為中國人民而死。
魯迅面對死,說道「我將大笑,我將歌唱」,他的死,使人民的靈魂得到了升華,為中國打了一針強心劑。
魯迅是鑰匙,達開人們心中的鎖;魯迅是大火,燒穿了華夏幾千年的瘡疤;魯迅是盤古,撐起了屬於人民的一片天;魯迅是驚雷,炸醒了一切沉睡的人。
魯迅死了,帶走了他的靈魂;但他也活著,送來了一個民族的靈魂。

閱讀全文

與魯迅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韓國專業倫理電影網站 瀏覽:961
洗頭那些事電影完整版 瀏覽:446
時間久了的電影票字都沒了 瀏覽:288
大潘領養兒子劉星的電影 瀏覽:707
美國電影放盪不羈完整版 瀏覽:685
假如你有個漂亮鄰居電影名字 瀏覽:803
四戒電影結局 瀏覽:453
縉雲新電影院 瀏覽:579
美國特效電影什麼時候開始 瀏覽:872
亞電影小說圖片大全 瀏覽:576
電影大話西遊帶字圖片 瀏覽:660
蠟筆小新大電影對抗怪獸題目 瀏覽:771
7月新電影上映 瀏覽:743
愛情公寓電影片段視頻 瀏覽:314
林子祥電影金龜婿是什麼電影 瀏覽:195
鄭爽新電影客串 瀏覽:99
主角是正太或者蘿莉的電影 瀏覽:100
親密電影法國簡介 瀏覽:216
王晶電影合作的女主角 瀏覽:315
台安縣有私人電影院嗎 瀏覽: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