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們倆>>影評
電影《我們倆》-- 領悟四季冷暖 回味人間摯愛
一個孤寡老人住了一輩子的空盪盪的簡陋四合院,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冬天,闖進來一個尋求住處的女孩,她的到來給這個空間帶來變化,老人的生活開始了有戲劇色彩,可老人需要秩序,在老人面前,眼前這個女孩子是一個常犯規的人,老人有很多禁忌,讓她每一步皆有障礙。
時間一天天過去,在生活過程中,兩個人的關系似乎升華了,從互相排斥、警惕到互相關懷,產生友誼,似乎有些要相依為命的假象,可是女孩子註定要走的,要繼續過自己的軌跡和生活,她必定要離開這個四合院,她只是一個短暫的過客,她的離開在老人的眼裡就是那種突如其來的欣欣向榮、希望、活的色彩也等於隨之而去,盪然無存。老人開始病了,很快就離開人間。老人想抓住的未必是小女孩的關心,而是對溫情和生活的需要。
就對藝術電影的內涵要求而言,《我們倆》談不上多麼藝術或深刻,也沒有叫囂所謂人性和靈魂,人物只有兩個,一個老太太,一個小女孩,在租房相處的過程里,形成了一種人與人之間堪稱失落已久的聯系,不能說是感天動地,但它就是抓住了人內心的一種感情,朴實無華如四季更替,卻與許多人一樣平凡的生命緊緊相連。
《我們倆》的導演手法和影片結構一樣簡單,基本不玩花樣,一場一場的敘事、對話,小女孩風風火火進出,老太太端坐屋前默默端詳,彼此之間從不信任地相互抗爭到自然而然如同家人,感情隨著四季發生、生長、成熟、消失,最終留下了傷感,也留下了一些驅之不走的印記。
《我們倆》中代表著季節更替的空曠鏡頭,不免令我想起韓國導演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也以四季比喻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倆》的畫面恐怕遠不如《春夏秋冬又一春》精緻耐看,只是在精神內核上《我們倆》比之更簡約,亦沒有以四季蘊涵的禪意拔高自我境界的訴求,現在的電影難的不是追求表達什麼,反而是無欲無求。以簡單朴實取勝的《我們倆》在某種程度上就幾乎達到了無欲無求的境界,退去了一切復雜的外在包裹,內里反而清晰明了一如浮雕,久久不能在你腦海中消逝。
導演馬儷文處女作《世界上最疼愛我的那個人去了》出手時已給人驚喜,感情豐沛、催人淚下,但與《我們倆》相比就有煽情之嫌疑,而從描寫母女感情到透視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我們倆》的收斂、冷靜、顯示出了馬儷文的表達能力及世界觀都有不同層次的進步。馬儷文表現出一些和同時期總想針砭時弊的年輕導演不同的特質,她更沉靜,更看重屬於個體的內心感情。比起那些總想表達自我對世界的看法實際上又說不出個所以然的作品,《我們倆》在這個越來越難踩下足跡的時代,倒是顯出十分難能可貴的存在價值。
看罷《我們倆》,頗有些又喜又悲的復雜心情,悲的是真正優秀的作品在這個喧囂的時代里卻要承受著刻骨的寂寞,喜的是盡管在這個惡劣的現實底下,仍然有人能夠保持清醒堅持前行,那麼使我輩脆弱者,也對現世留存了些微的希望。
該文為轉載。
B. 我們倆英文影評
電影《我們倆》-- 領悟四季冷暖 回味人間摯愛 一個孤寡老人住了一輩子的空盪盪的簡陋四合院,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冬天,闖進來一個尋求住處的女孩,她的到來給這個空間帶來變化,老人的生活開始了有戲劇色彩,可老人需要秩序,在老人面前,眼前這個女孩子是一個常犯規的人,老人有很多禁忌,讓她每一步皆有障礙。 時間一天天過去,在生活過程中,兩個人的關系似乎升華了,從互相排斥、警惕到互相關懷,產生友誼,似乎有些要相依為命的假象,可是女孩子註定要走的,要繼續過自己的軌跡和生活,她必定要離開這個四合院,她只是一個短暫的過客,她的離開在老人的眼裡就是那種突如其來的欣欣向榮、希望、活的色彩也等於隨之而去,盪然無存。老人開始病了,很快就離開人間。老人想抓住的未必是小女孩的關心,而是對溫情和生活的需要。 就對藝術電影的內涵要求而言,《我們倆》談不上多麼藝術或深刻,也沒有叫囂所謂人性和靈魂,人物只有兩個,一個老太太,一個小女孩,在租房相處的過程里,形成了一種人與人之間堪稱失落已久的聯系,不能說是感天動地,但它就是抓住了人內心的一種感情,朴實無華如四季更替,卻與許多人一樣平凡的生命緊緊相連。 《我們倆》的導演手法和影片結構一樣簡單,基本不玩花樣,一場一場的敘事、對話,小女孩風風火火進出,老太太端坐屋前默默端詳,彼此之間從不信任地相互抗爭到自然而然如同家人,感情隨著四季發生、生長、成熟、消失,最終留下了傷感,也留下了一些驅之不走的印記。 《我們倆》中代表著季節更替的空曠鏡頭,不免令我想起韓國導演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也以四季比喻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倆》的畫面恐怕遠不如《春夏秋冬又一春》精緻耐看,只是在精神內核上《我們倆》比之更簡約,亦沒有以四季蘊涵的禪意拔高自我境界的訴求,現在的電影難的不是追求表達什麼,反而是無欲無求。以簡單朴實取勝的《我們倆》在某種程度上就幾乎達到了無欲無求的境界,退去了一切復雜的外在包裹,內里反而清晰明了一如浮雕,久久不能在你腦海中消逝。 導演馬儷文處女作《世界上最疼愛我的那個人去了》出手時已給人驚喜,感情豐沛、催人淚下,但與《我們倆》相比就有煽情之嫌疑,而從描寫母女感情到透視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我們倆》的收斂、冷靜、顯示出了馬儷文的表達能力及世界觀都有不同層次的進步。馬儷文表現出一些和同時期總想針砭時弊的年輕導演不同的特質,她更沉靜,更看重屬於個體的內心感情。比起那些總想表達自我對世界的看法實際上又說不出個所以然的作品,《我們倆》在這個越來越難踩下足跡的時代,倒是顯出十分難能可貴的存在價值。 看罷《我們倆》,頗有些又喜又悲的復雜心情,悲的是真正優秀的作品在這個喧囂的時代里卻要承受著刻骨的寂寞,喜的是盡管在這個惡劣的現實底下,仍然有人能夠保持清醒堅持前行,那麼使我輩脆弱者,也對現世留存了些微的希望。 該文為轉載。
C. 《我們倆》的讀後感400字
http://www.qianchusai.com/v1/article-30647.html
D. 求我們倆 影評 論文(1000字)
總有些,想說卻總也說不出、說不全的情感。
總有些,想忘卻總也忘不了、丟不去的過往。
春、夏、秋、冬,四季的一個輪回,也許,代表著一段感情的逆轉。
冬,漫天雪花紛飛,始終興奮著,走落於千家萬戶。鏡頭前,一張年輕的臉龐,帶 著急促的喘息,駐足於一座破舊的四合院。迎上她的是一張蒼滄的臉,和並未被歲月磨蝕的銳利眼神。後來,年輕的臉寵,沒有隨著雪花繼續奔走,就在這眼神的注視中,留在了這座安靜得忘了多少年的房子里。
一位「精明」的老太太,和一位「任性」的小姑娘,隔了N代的鴻溝,矛盾的立足點和理由總是合情的。這是一場女人間的戰爭,一老一少的口水之戰。
臨近新年,屋外的熱鬧和屋內的「熱鬧」,相互交織著,創造出有些不和諧,卻別有意味的樂章。
春,溫暖卻又平和,春節的喧鬧慢慢歸為平淡,之前夾雜著濃烈火葯味的屋子,在新年的鍾聲敲響後,如同春天的微風拂臉,有了些淡淡的溫暖和特有的柔情。
老太太依然是習慣了坐在她屋前,看著小姑娘的出出進進,一句兩句地搭聊著,雖然還是有些一如當初的厲聲。小姑娘也是忙碌地來回於屋裡和屋外,依然是常常和老太太理論著,但顯然的,有些東西已漸漸地改變。而我們都願意相信,那是十分美好的。
夏,熱情漸漸蘇醒,不管是屋裡還是屋外,都同樣地酷熱難擋。這曾經吵吵鬧鬧的一老一少,儼然祖孫倆,小姑娘已經時不時的,跑進老太太較為涼快的屋,躺著,猶如自己家一樣。
任性的姑娘,還是點燃了爭吵的導火線,吵鬧引發的那一場熱氣,都比得上太陽給於盛夏的溫度了,但也許是了解了老太太的性子,她隨即又很好地轉化了看似必會發生的「惡戰」,而老太太,也不是那一味地斥責,開始耐心地講解起道理來。感情的溫度,也在悄悄地上升。
秋,豐收還是蕭瑟?情感上面,她們倆都有了很大的豐收,但,有些景色,註定不屬於這里的。
不管是獲得還是捨去,兩者,都有了。看著小的為老的,做的這些那些的小事,老的,對小的,有意無意的關心,不免為人類感情的微妙感慨萬分。
小姑娘的不辭而別,讓老太太,失去了爭吵,同時,也重新撿回了孤獨。破舊的四合院,從里到外,繼續破舊著。給過它短暫新鮮的那道風景,已經迅速地成為歷史。蕭瑟的秋風吹著,屋子裡,已經靜謐得有些可怕了。
姑娘接到了鄰居打的電話,老太太生病了,她馬上到四合院,兩人再次相遇的一瞬那,老太太已經忍不住潸然淚下,小姑娘在回去的路上,也是難忍悲傷。
冬,伴隨著沉重的木門關上,年老的生命已經悄然離去,鏡頭的最後,布滿灰塵的坐椅,能讓人,回憶得起,曾經,這里發生過美好么?
有些人,很單純;有些事,很簡單;有些改變,很自然;有些生命,應該給予掌聲。
E. 我們倆觀後感作文300
影評課上看完的馬儷文導演的《我們倆》,我沒有想到這部只有400萬的小投資電影,帶給我的巨大震撼。該片製作班底十分朴實,總共歷時一年半,片中的四季輪回完全是真實場景。
該片講述了一個簡單而動人的故事,主演金雅琴老太太說,她看任何一部名著從未掉過眼淚,但是在拍片過程中她每天都在被故事裡的親情感動著。「該片是當今一片喧囂中的電影珍品。」這樣的評價當之無愧。
全篇的音樂是非常滄桑泛古的,來自竇唯,以季節時間轉換來巧妙地演繹劇情發展的各個分界點。每個季節的聲樂都有意引導我們深入理解和進入下一個階段。
充斥著寂寞、孤獨和沖突的氛圍。在破舊的四合院里,一切在悄悄的發生。
老太太的百般刻薄刁難讓我們甚至揣測,是不是她的故意作為,而就是替其孫子找個能乾的好媳婦。喜歡預測劇情,可是越往後面看越覺得沖突、矛盾是那麼的真實。老太太就是難相處,就是精明,就是會算計,就是咄咄逼人。小馬就是不喜歡總吃虧,就是會反抗不公平的待遇。她們是那麼的真實。
裡面有很多讓我印象深刻的場景。
比如,房東老太太和小馬因為誰偷打電話花了300多元而大相爭執,互相誤會,老人氣將小馬趕走,還搗壞了所有小馬為慶祝新年而高掛的燈籠。當得知是自己的孫子爆打的電話,心生歉意,快九十歲的老人將燈籠一個個掛起來,還碎碎念,你脾氣不該,你就孤獨終老吧......然後,鏡頭拉遠,向我們呈現一位老人,坐在掛滿燈籠的庭院的門口正中央,抵著拐杖,盼啊盼啊盼~
為完成學校布置的作業帶老太太出去的那一天,小馬從另一位老人的口中知道了她的過去,似乎,看到了老人難處的外表下一顆善良、孤獨、寂寞、簡單而又害怕被人遺忘卻總是被人忽略的一面。小馬心疼的看了她一眼。我覺得她是心疼的看了老人一眼。小馬養條狗,表現的不怎麼願意的老太太,最後,在小馬不在家的時候,居然主動跟這只不會說話的小東西講起話來。
外面炮竹聲隆隆,年三十,鏡頭停留在窗外,透過窗戶,一位老太太和一個外地求學的小姑娘對坐一張小四腳桌,吃著一條整盤的鯉魚。昏暗的燈光下,黃暈泛泛而生,她們會在講些什麼呢,這么多年,小馬沒有出現之前的日子,這位老人一個人,她會又幹些什麼呢。也許可能如她自己所說,就是吃飽了睡,睡醒了吃吧,實在再加點,就是曬太陽,或者期待遇上收破爛的或走錯門的陌生人,好講幾句話,也為了不荒廢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從冬天走到夏天,小馬也不再當自己是房客的身份,需要什麼就直接拿,開冰箱也不打招呼了,老人雖嘴裡念叨,怎麼越來越放肆,把這兒都當自己家了。可是心裡還是很開心,更沒有與她斤斤計較。其實,此時,矛盾,沖突到這里時,已經開始慢慢緩沖、化解了。
每個人都知道,小馬不可能永遠住在這里,而老太太也不可能不離開這個世界。時間永遠不會停止與某一個時期,狀態。
F. 我們倆觀後感
[我們倆觀後感]總有些,想說卻總也說不出、說不全的情感,我們倆觀後感。總有些,想忘卻總也忘不了、丟不去的過往。春、夏、秋、冬,四季的一個輪回,也許,代表著一段感情的逆轉。冬,漫天雪花紛飛,始終興奮著,走落於千家萬戶。鏡頭前,一張年輕的臉龐,帶著急促的喘息,駐足於一座破舊的四合院。迎上她的是一張蒼滄的臉,和並未被歲月磨蝕的銳利眼神。後來,年輕的臉寵,沒有隨著雪花繼續奔走,就在這眼神的注視中,留在了這座安靜得忘了多少年的房子里。一位"精明"的老太太,和一位"任性"的小姑娘,隔了N代的鴻溝,矛盾的立足點和理由總是合情的。這是一場女人間的戰爭,一老一少的口水之戰。臨近新年,屋外的熱鬧和屋內的"熱鬧",相互交織著,創造出有些不和諧,卻別有意味的樂章。春,溫暖卻又平和,春節的喧鬧慢慢歸為平淡,之前夾雜著濃烈火葯味的屋子,在新年的鍾聲敲響後,如同春天的微風拂臉,有了些淡淡的溫暖和特有的柔情。老太太依然是習慣了坐在她屋前,看著小姑娘的出出進進,一句兩句地搭聊著,雖然還是有些一如當初的厲聲。小姑娘也是忙碌地來回於屋裡和屋外,依然是常常和老太太理論著,但顯然的,有些東西已漸漸地改變。而我們都願意相信,那是十分美好的。夏,熱情漸漸蘇醒,不管是屋裡還是屋外,都同樣地酷熱難擋,觀後感《我們倆觀後感》。這曾經吵吵鬧鬧的一老一少,儼然祖孫倆,小姑娘已經時不時的,跑進老太太較為涼快的屋,躺著,猶如自己家一樣。任性的姑娘,還是點燃了爭吵的導火線,吵鬧引發的那一場熱氣,都比得上太陽給於盛夏的溫度了,但也許是了解了老太太的性子,她隨即又很好地轉化了看似必會發生的"惡戰",而老太太,也不是那一味地斥責,開始耐心地講解起道理來。感情的溫度,也在悄悄地上升。秋,豐收還是蕭瑟?情感上面,她們倆都有了很大的豐收,但,有些景色,註定不屬於這里的。不管是獲得還是捨去,兩者,都有了。看著小的為老的,做的這些那些的小事,老的,對小的,有意無意的關心,不免為人類感情的微妙感慨萬分。小姑娘的不辭而別,讓老太太,失去了爭吵,同時,也重新撿回了孤獨。破舊的四合院,從里到外,繼續破舊著。給過它短暫新鮮的那道風景,已經迅速地成為歷史。蕭瑟的秋風吹著,屋子裡,已經靜謐得有些可怕了。姑娘接到了鄰居打的電話,老太太生病了,她馬上到四合院,兩人再次相遇的一瞬那,老太太已經忍不住潸然淚下,小姑娘在回去的路上,也是難忍悲傷。冬,伴隨著沉重的木門關上,年老的生命已經悄然離去,鏡頭的最後,布滿灰塵的坐椅,能讓人,回憶得起,曾經,這里發生過美好么?有些人,很單純;有些事,很簡單;有些改變,很自然;有些生命,應該給予掌聲。〔我們倆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G. 《我們倆》影評
http://www.mtime.com/movie/44883/comment.html看看這個吧,有好幾百篇影評呢,都網友寫的,肯定有你中意的
H. 我們倆影評1200字以上的
現在的一些國產電影也是很不錯的,不說前面的《瘋狂的石頭》,那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
昨天看的是《我們倆》,一個耗時三年的小成本電影。不過耗時三年啊,從經濟學的念上來說,已經不叫「小成本」了。
影片講的是一個在電影學院上學的外地女孩子到一個孤老太太獨居的四合院租房子的故事。故事經歷了春夏秋冬,女孩子和老太太也就經歷了人情的冷暖四季。
根據介紹,這部影片是根據導演的親身經歷改編的,的確應該如此,因為細節刻畫的非常好。
比如說女孩子和老太太關於電話、電冰箱、電暖器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小矛盾,對白聽上去如此的朴實,絕不是那種文學化的編劇式的。
小女孩提出電費應該如何分攤的建議,看到老太太一直沉默,小女孩轉身就走,隨口說了一句:我覺得可以。這句話讓我想起自己倔強的時候,心裡也常常會冒出這樣一句的;
電話線被掐斷後,小女孩和老太太站在院子中央打嘴皮官司,你一言我一語,都是孩子般的語言:你這個壞孩子,難怪沒有男朋友!——你是個壞老太太,難怪沒人來看你!
相信導演在拍這些場景的時候,應該是帶著微笑的。所有這些在當時看來難以容忍的細節,現在回想起來都是那麼的溫馨可愛。
人的感情的漸進本來就是很細節的。小女孩從一開始凡事要和老太太商量掰哧,到後來隨意到老太太房間里睡午覺、幫老太太洗頭、給老太太重新布置房間、給老太太拍電影,情感在慢慢成長——沒有戲劇沖突的生活只有在回憶中才會覺得如此美好;而很多人並不知道珍惜平靜的日常生活——在這一點上,做一個藝術工作者是很幸福的,因為當她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她有能力用某種形式把那段生活再現出來。
老太太從頭到尾都是可愛的。演員金雅琴,一個八十多歲的老演員,因為這部影片獲得國際大獎,正是因為她我才決定看這部影片的。
老人的歷練就是不同。老太太的倔強、心眼兒、孩子氣、寬容到深藏的孤獨與情感,表達得恰到好處。她的主要方式就是眼神和語言:
平日里,老太太的眼神總是炯炯有神,嚴厲背後帶有年長的笑意,但小女孩離去之後,老太太的眼神就立刻只剩下一個老人的惶恐和渙散;
和小女孩鬥嘴的時候,大嗓門的老太太說起話來擲地有聲、抑揚頓挫,甚至可以說得上動聽,小女孩搬走後,老太太中風了,「她現在什麼也說不出來了,但是心裡都清楚著呢。」
電影中,導演給老太太的拐杖很多的戲份。老太太叫小女孩的時候,有時候叫「小馬」,有時候就用拐杖點地或者敲門敲窗子。這是有區別的——老太太一直孤身一人,獨居的生活讓她的感情隱藏的很深,只有當她要和小女孩理論什麼的時候,她才總是大叫小馬,當她理直氣壯地時候,她也會大叫小馬,但當她處於某種感情或者情緒當中時,比如看到小馬失戀,比如自己錯怪了小馬,她反而用拐杖來說話了。
真實的細節是中國電影最缺乏的,但也是生活中最豐富的了。很喜歡導演對這些細節舉重若輕的描寫。
不過,電影帶給觀眾最大的審美挑戰,還是其中戲劇化情節的處理,處理得好,就是點睛之筆,處理不好,就成了爛片一個。
影片中,老太太多次給小女孩介紹自己的孫子。原以為只是一個老人常愛乾的事情,一個小插曲而已,看的時候笑笑而已。到了片尾才知道這個設置對於升華整部電影所要表達的情感,起了關鍵的作用。
老太太孤老一生,扛過槍,抽過大煙,什麼都干過,就是沒有兒女,收養了一個女兒,也就有了所謂的孫子,孫子來看過老太幾次,女兒只是在片尾才出現,來了也是買了兩條鯉魚,一直在打電話。大概是這個院子留住了女兒和孫子的心。
老太太答應,孫兒結婚就把小院給孫兒了,自己就搬走。
老太太雖然孤獨,但是對這個院子是有感情的。她可能曾經以為撮合小女孩和自己的孫子,自己沒准還能住在小院子里,因為她已經和小女孩建立起了感情,把這個院子交給她,自己也放心;不過,小女孩不懂得老太太的心,孫子也娶了一個從未謀面的貴州女孩,為那個女孩,孫子偷偷打了老太太300塊錢的電話費。
老太太搬進了老人院,她只帶走了掛在牆上的一幅畫,那是她的主心骨。那一年的冬天,大雪中,老太太離開了人世。
去世前,女孩子去看過老太太,老太太不能說話,只能抓住女孩的手,眼睛裡有無數的話,依戀和期待……
好的電影就是這樣,盡管悲傷,但讓你直面人性,而且通常不能言語。
其實這個故事本來可以有另外一個講法,同樣是講一個老人的孤獨,講感情的可貴與真摯,講生命的歸宿,講得更加激烈,但是,我以為現在看到的已經是一個更好的版本了。
因為它更符合生活的規律,散亂的、偶然的、輕如鴻毛的,不到最後,誰也不知道自己到底不能承受什麼——不能承受的一定是永遠不能再來的。
小女孩在天橋上深深的哭了,她無法承受的是自己對生命對情感了解的如此膚淺。
I. 關於電影《我們倆》的觀後感500字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這是晚清民族英雄林則徐的一副很有名的對聯,也是林則徐一生為人做官的真實寫照。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唐代詩人劉希夷《代悲白頭翁》的中的這兩句詩,描述了一個物是人非的場景。
時光飛逝,歲月穿梭,轉眼又是重陽。
重陽,雖說是中國的老人節,然而對我來說,似乎意義不大。並非我不是老人的緣故,而是我們家從來沒有像漢人那樣過重陽節的習慣。按照古代習俗,漢民族每逢重陽,必是登高、賞菊,喝黃花酒,但我家這些全沒有了。現在我們家,過重陽節就是蒸糯米飯捶糍粑,去田裡抓幾條大鯉魚,用酸湯來煮,放足辣椒,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頓好的,僅此而已,與「老人」二字全無關系。盡管我的祖輩是漢人,但為避官場之禍,早在十六七代以前便逃到貴州苗族山區,娶了苗家女子,從此和苗族聯了姻,此後子孫後代就都成了苗人,習俗也基本上都隨苗族的了,唯獨喪葬「披麻戴孝」這一項不變,依舊遵循漢家禮法。
以往在家的時候,過重陽也是極其簡便的——處處都是高山,故不須登高;沒有菊花可賞,故不用賞菊;可以喝酒,但只能喝自家釀的米酒,因為從來不知道有一味酒叫「黃花酒」,也不知道用菊花來釀酒這么一回事。在家裡,雖說菊花是個稀缺之物,但偶爾見誰家種有一盆菊花,跟家裡老人說了,老人也是不屑一顧,「不就是野花么」,冷冷的一句話扔過來,可見在我們那地方,菊花並不像在陶淵明眼裡那樣有地位。
在上海讀大學的這三年,離家千里,既喝不到家裡奶奶親手釀的米酒,也吃不上自家田裡的紅尾大鯉魚,重陽節只能在學校里過。畢竟國家不設假日,所以碰上該上課的還得上課。
重陽這天的課上,恰好是星期二,上的是《老年心理咨詢》課程。因為是老人節,所以元元老師給我們看了一部關於老人的電影——《我們倆》。說的是一個九旬孤獨老人和一個租房小女孩的故事。我也像其他人一樣,開始看時感觸頗多,唏噓不已。但我看到最後,和其他人不同的是,開始時的頗多感觸漸漸的消失了,只剩下一分感觸——人活著,最好做個獨立的個體,不要輕易對一些人或事動情。倘若一旦動情,就很容易受傷,甚至為此付出生命,作為代價。
而影片中的九旬老太太正是如此。
也許,看了上面這幾句話,有人會跟我理論,說我在胡說八道:影片中一老一小,年紀懸殊如此之大,老太太怎麼可能「動情」?其實,我沒有在胡說八道,這老太太確實動了情。不僅是動了情,最後老太太還為「情」付出了生命作為代價,小姑娘也因老太太的離去而痛哭流涕,悲傷良久。我說這一老一小之間動了情,那也只是我的個人視角,只是個人感悟,僅代表我的個人觀點。
古語雲: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想來這「情」,應該包括很多種,並不僅僅專指愛情。對於「情」,一般人認為只包括親情、友情、愛情三種。然而,我卻覺得在此三種之外,還包括激情、熱情、無情、離情、絕情等幾種。
「動情」二字常常被我們片面的理解成為「愛「動情,或此「動情」為愛情所霸佔。其實,我們動的「情」不應該專指愛情,比如友情、親情也是可以算的。為什麼偏偏局限於愛情呢?愛情果真有那麼美好么?後面的哪幾種,也是「情」中之一,為什麼就被忽略?我想,可能後面的這幾種比較短暫,在人與人之間沒有固定關系,所以容易被忽略吧!
佛家說「有求皆苦」:求之不得,苦;求之得少,也苦;縱然得多,不能滿足,還是苦;得到的,有一天終究會失去,怎麼也留不住,依舊是苦。
佛家還說,出家修行之人要斷卻七情六慾,方得六根清凈,唯獨清凈證得菩提大道。盡管我這個世俗方內之人,不具慧根,從小到大忙忙碌碌只為將來的柴米油鹽,不需要證得什麼菩提大道,但我覺得,這「情」也算是「欲」裡面的一部分。人一旦有了欲,動了情,就會變得脆弱,接下來就會挨苦。
九十多歲的老太太,晚年雖然一個人住在四合院里,難免會感到孤獨與寂寞,然而內心卻很堅強,每天能吃好喝好,無憂無慮。閑得沒事可做,就拄著拐杖坐在門外,看著院子,吹吹風,曬曬太陽。早晨和傍晚會來一個年齡稍小的鄰居老太太,送來飯菜,兩人一起吃吃飯,喝喝湯,嘮幾句家常,不用起心動念。盡管沒什麼話題可聊,但兩個老人家身體也都硬朗,心理也沒有什麼劇烈的波動。
《黃帝內經》上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這老太太沒有遇到小女孩之前,應該就是這么一種「無思慮、守神」的一種狀態。可是,突然有那麼一天,一個租房子的小女孩來了,老人家獨自一個人的生活狀態被打破了。再經過一段時間的折騰、磨合,到後來能夠勉強相處,直到老人家為這個小女孩動了情。再後來,老人家為情而死。
可能老太太年輕時當過兵,在部隊里受過艱苦訓練,所以年老了依舊堅強硬朗,一把錚錚鐵骨。為人精明,十分會算計,九十多歲了腦子一點都不糊塗,拌嘴吵架,一般人還比不過老太太的陣勢。
這部影片,老太太為情而死,一個「情」字貫穿始終。從老太太的角度來看,老太太先是無情,後來有情,後來動情,後來離情,最後情「絕」而死。
片中相處的點點滴滴,很實在也很朴實。乍一看影片開頭那部分,老太太是多麼的無情和冷漠,那麼凶,沒有一點點兒人情味。可那小姑娘也不是個好欺負的,給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 「這女孩子好強悍,敢和這么厲害的老太太對著干」。
作為人,無情固然不好,而輕易動情,也不好。個中取捨,自己把握,正如凡人飲水,只有喝了,水之冷暖方能自知。
孤獨,苦!寂寞,苦!起心動念,有所求,求之不得,更苦!
還是那句話: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如果老太太不是因為動了情,憑著硬朗的身體,興許能盡享天年,活到一百二十歲也未可知。然而,這一切的一切,恐怕只能是觀者的遐思了……
J. 《我們倆》從溝通技巧方面的觀後感
重陽這天的課上,恰好是星期二,上的是《老年心理咨詢》課程。因為是老人節,所以元元老師給我們看了一部關於老人的電影——《我們倆》。說的是一個九旬孤獨老人和一個租房小女孩的故事。我也像其他人一樣,開始看時感觸頗多,唏噓不已。但我看到最後,和其他人不同的是,開始時的頗多感觸漸漸的消失了,只剩下一分感觸——人活著,最好做個獨立的個體,不要輕易對一些人或事動情。倘若一旦動情,就很容易受傷,甚至為此付出生命,作為代價。
而影片中的九旬老太太正是如此。
也許,看了上面這幾句話,有人會跟我理論,說我在胡說八道:影片中一老一小,年紀懸殊如此之大,老太太怎麼可能「動情」?其實,我沒有在胡說八道,這老太太確實動了情。不僅是動了情,最後老太太還為「情」付出了生命作為代價,小姑娘也因老太太的離去而痛哭流涕,悲傷良久。我說這一老一小之間動了情,那也只是我的個人視角,只是個人感悟,僅代表我的個人觀點。
古語雲: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想來這「情」,應該包括很多種,並不僅僅專指愛情。對於「情」,一般人認為只包括親情、友情、愛情三種。然而,我卻覺得在此三種之外,還包括激情、熱情、無情、離情、絕情等幾種。
「動情」二字常常被我們片面的理解成為「愛「動情,或此「動情」為愛情所霸佔。其實,我們動的「情」不應該專指愛情,比如友情、親情也是可以算的。為什麼偏偏局限於愛情呢?愛情果真有那麼美好么?後面的哪幾種,也是「情」中之一,為什麼就被忽略?我想,可能後面的這幾種比較短暫,在人與人之間沒有固定關系,所以容易被忽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