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電影浪潮觀後感

電影浪潮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7-06 20:28:06

『壹』 【浪潮】觀後感

[【浪潮】觀後感]

今天下午花了三個多小時把【浪潮】這部電影看了兩遍,【浪潮】觀後感。向大家推薦這部德國電影,相信大家十有八九都沒有看過!!!首先說說浪潮在中國所受的待遇:在六間房、迅雷看看以及新浪視頻、搜狐視頻都找不到,優酷裡面的鏈接甚至直接被屏蔽,但慶幸的是在已經上市的酷六中可以找到,土豆也有。所謂的禁書效應,你們懂的~

【浪潮】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所描述的是一群鬆散的自小生活在自由主義教育下的人是如何蛻變成一個獨裁組織的,而這個蛻變過程卻只有短短的五天!!關於影片的一些細節這里不再贅述,有興趣的自己去看,我只分享一下自己的觀後感,觀後感《【浪潮】觀後感》。獨裁統治的特點想必大家都知道:少數人或組織統治大部分人。那其中的大部分人難道自己沒有腦子么,就這么成為被統治者?!這里就需要獨裁統治者要有絕對的權威,講的話要蠱惑人心,要讓別人深信不疑。當已經得到了別人的推崇之後,接下來所作的就是用集體主義消除他們的個人主義觀念,讓他們感覺自己在組織里有歸屬感!當然長久形成的個人自由主義觀念是不可能這么輕易的被改變的,所以獨裁者就需要時刻強調組織的紀律,用紀律來強制約束他們的一些不同於大家的行為以此達到組織上的高度統一!一旦紀律真正起效,獨裁統治其實已經形成,但是還是有外人會持反對意見。這時獨裁統治的可怕之處正式體現:利用組織吞噬異體!組織成員根本就不會意識到自己在做些什麼,只知道領袖(獨裁者)說什麼,他們就照做什麼,他們已經沒有判斷是非的能力!(簡單來說就是被洗腦了)。獨裁組織從來不會考慮其他除了集體之外的任何事情,認為自己的存在就是為了對組織做貢獻(集體主義觀念已經毒害其身心)。

【浪潮】的存在提醒我們法西斯主義、納粹在當今這個時代不是不可能重現。從而自由主義思想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充分強調個體的獨特性,才能從根本上把自己排除在一切都平等的集體之中,避免自己獨裁統治的一員!

影片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搞這個試驗的老師無法控制龐大的局面,甚至到了在禮堂宣布要結束浪潮的時候居然有成員因為浪潮得不到繼續發展而自殺!這是一部值得人深思的電影!特此推薦!

〔【浪潮】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貳』 德國電影《浪潮》 德語影評/簡介

影片根據陶德·史崔塞Todd Strasser的小說《浪潮》(The Wave,1981)改編而來,其筆名為Morton Rhue。小說取材於真實歷史時間,1967年4月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所高中里,教師Ron Jones大膽地進的一場實驗,為了讓學生們理解法西斯主義,利用五天的時間向他的班級灌輸紀律性和集體精神。導演將這一事件搬到了現代的德國。教師萊納·文格爾在學校活動周中給班上的同學講授獨裁政治,並突發奇想進行了一個為期五天的試驗,卻沒想到事情發展到無法收拾的地步並最終引發悲劇

結尾處老師萊納·文格爾讀學生交的作業——關於「浪潮」的體會與感受:

「我想要的我應該都有了,衣服、零花錢,諸如此類,但我卻時常感到無聊。(台下有學生對旁邊的人小聲說:這是我寫的)這幾天的經歷很有趣,誰最漂亮、誰成績最好都不再重要,「浪潮」讓我們人人平等。出身、信仰、家庭環境都不再重要,我們都是一場運動的一份子。「浪潮」讓我們的生活重新有了意義,給了我們一個可以為之奮斗的理想和目標。」

說的很好,如果說一開始給這些年輕人灌輸的「紀律鑄就力量」等思想是獨裁者藉以操縱他人的手段,那麼上述學生的內心感受深刻地表明團體的巨大影響力——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在物質上得到了滿足,可是精神上去缺乏歸屬感、認同感,沒有人在乎你對什麼感興趣,沒人在乎你想要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生活漫無目的、索然乏味。可是一旦我們組成一個團體,一個有著令人甘願跟隨的精神領袖、嚴明的紀律;有統一的制服、統一的手勢、統一的LOGO;有對現實社會的強烈不滿的團體,情況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人人得以被平等對待,團體中的每個人似乎都充滿激情,眼中時刻閃現著激動的光芒,滿腔熱血地做著自認為有意義的事情,極度崇敬高高在上的精神領袖。。。一個小型的獨裁體制就這樣輕易地實現了。

『叄』 浪潮觀後感

[浪潮觀後感]12月1日,閱讀了黨員文摘的一篇浪潮電影的評論:納粹速成,只需五日,浪潮觀後感。我非常好奇怎樣通過五天的時間成就一個納粹團體? 影片中奈那老師為了使同學們深刻了解獨裁主義,開始了體驗游戲,五天內他們提出鏗鏘有力的口號,「紀律鑄造力量」、「團結鑄造力量」和「行動鑄造力量」,向學生灌輸集體主義,要求絕對服從,遵守紀律。游戲期間學生們尊稱奈那為文爾格先生,他們精神抖擻,穿上制服,印發標志,很快凝聚成一個新的團體。這個團體被命名為「浪潮」,甚至擁有了一個標志性的問候動作:手臂從右往左,劃出一個波浪狀的曲線。學生們越來越投入其中,以團體為核心活動,享受團體成員高人一等的心態,他們發傳單,印貼紙,拉攏新的成員,排斥異己,觀後感《浪潮觀後感》。只用五天時間,這個班就由20人變成了200人,所有成員都狂熱的投入到了這場運動,形勢越發不可控制。最後,奈那在學校大禮堂召開了一次大會,發表了極具煽動性的演講,學生們興奮歡呼,甚至叫囂著嚴懲叛徒。冷靜下來後,學生們面面相覷,羞愧不已,沒想到自己這么輕易就被操縱了。 影片給我震撼最深的有兩個場面,一是這個團體僅用五天的時間就席捲全校,甚至向全城蔓延;二是這個團體在水球比賽時顯現出巨大的力量。 對此,我有幾點感想: 1、學生的思想具有極大的可塑性,易受外部環境影響。 2、集團歸屬感、社會需要感、自身成就感是保持心態平衡的重要因素。 3、國家控制非法集會是保持社會穩定的必要手段。

『肆』 《浪潮》觀後感

[《浪潮》觀後感]

《浪潮》觀後感

我只是覺得一個人的心智真的很恐怖,人性本惡吧,如果沒有價值觀、沒有人生觀作為一定的抑制力量,那麼人的獸性與心智結合起來是異常地野蠻與低俗的,《浪潮》觀後感。一定是人在作為獸性發展階段時大自然規律的力量使得有東西可以遏制住人類的獸性。

宗教是一種價值觀,但是它可能是把人帶向另一個發展方向,在科學思想影響非常深刻的我不能說宗教就一定把人帶向錯誤的發展方向,不能因為它現在沒有發展得如科學那麼深刻、完密而就判定宗教是不可取的,這反而是用辯證主義來解釋宗教存在的可能合理性,任何價值觀只要能夠幫助人類走出一條路,那麼它就能夠說是有價值的。而科學也是一種價值觀,從性質不能從等級、正誤來說明科學一定比宗教高級到哪裡去。宗教是控制人的本性,控制人的認知、情感、行動、價值觀。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一次思想運動都要比戰爭革命來得更驚心動魄,更讓人熱血沸騰,思想上的巨人能夠戰勝武力,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甘地是一個思想巨人,上帝也是思想巨人的象徵物,因為思想上的控制力量狠狠遏制住了人的獸性,讓人心底深處產生恐懼感、神秘感,對這種力量產生崇敬、膜拜,這就是被控制住,觀後感《《浪潮》觀後感》。

不管是什麼類型的社會制度,什麼方式地領導模式,本質上都是能夠控制住人性!

影片《浪潮》是想說社會運動的掀起,沒有真正控制住人性的社會制度是註定會有騷動的貓膩,沒有控制住人性會引起各種具體的社會問題,社會運動也是因緣這些具體的社會問題作為觸發點,情緒與人性地下能量的迸發。就像地球內部總有一股力量在醞釀涌動,如果沒有堅冷的地殼般地社會結構與社會價值體系,沒有變化滋潤的雨水、森林、太陽能地滋補,軟硬兼控,那麼地球就真的會沒有理智地走向毀滅。控制地過程是具體的、艱苦的,這也許是人生世俗生活的具體演繹吧。
〔《浪潮》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伍』 求看「浪潮」這部電影後的觀後感,1500字

觀後感-----群體的毀滅性力量 團結就是力量,但也有可能成為致命性的毀滅力量。 影片以一個德國高中校園活動周開始。教師賴納·馬克文被學校要求教「獨裁政治」的課程,照本宣科無法贏得學生的興趣,有的學生說獨裁不會再有了,法西斯已是歷史,沒必要再講了。為了使課程繼續,馬克文決定採取課堂實踐的方式,用符合獨裁政治的因素來要求學生,讓學生切身體驗獨裁政治。開始學生們並不配合,因為他們都是受獨立開放教育觀念而成長的,個性,隨意,自由是他們的准則,個性就是上帝。拉幫派,販毒,做愛亂性,自我主義,比賽時單打獨斗是這群高中生的常態。這一切看起來似乎很頹廢,很糟糕。但影片顯然不是來批判這些的。 為期六天的活動周以星期一馬克文老師提議上課要起立回答問題,經過允許才講話,嚴格遵守組織紀律開始了。對沒有受過任何拘束長大的學生來說,有人堅決抵制這種集體去個性化而退出,也有人因為新鮮而留下。事情進展很順利,接下來的幾天,馬克文帶領大家做統一踏步來體驗集體的力量,更多的人感到有趣而加入,貌似頹廢的學生們開始樂衷於集體這一統一形式。於是有人提議穿統一制服,白襯衣加牛仔褲,以便更好體現集體精神。大家忙著買白襯衣;蒂姆深陷集體主義,把其他個性衣服燒掉;卡蘿沒有穿白襯衣上課,被馬克文老師故意忽略,卡蘿最終退出課程學習,並因此與男友馬爾科爭吵,雙方陷入誤會中。大家為集體起名為「浪潮」,並為之繪圖作為標志,「浪潮」開始行動,到處貼發圖標,在汽車,櫥窗,建築物上漆噴圖標。後來又有人發明手勢,作為「浪潮」人員見面的手勢。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浪潮」,「浪潮」成員開始阻止其他非成員進入校園,並強迫他人作統一手勢。在在第五天下午的水球比賽中,「浪潮」成員讓每個進入賽場的人必須身穿白襯衣,否則禁止入場。在比賽時,個性的馬爾科不再單打獨斗,似乎一切順利,但「浪潮」成員為集體榮譽與對手發生暴力沖突。卡蘿意識到「浪潮」向邪惡不可控制的方向發展而散發傳單阻止「浪潮」,馬爾科因此憤怒動手打了卡蘿;馬克文也與妻子因「浪潮」事件爭吵,馬克文太太憤而出走。馬克文與馬爾科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決定第二天在禮堂結束「浪潮」,但陷入太深的蒂姆用手槍逼迫馬克文不要結束,而開槍誤殺同學,繼而自殺,馬克文被警方逮捕。而「浪潮」成員用兩條生命換來血的教訓,深刻體會到什麼是獨裁。影片以卡蘿與馬爾科和好,同學們痛苦深思,馬克文在警車里深思結束。 影片開始有同學說,獨裁不會再有,法西斯已是歷史,而影片結尾馬克文說,我們的所作所為正是納粹法西斯的形式。它悄悄地不為人知的輕易控制了每個人的思想,麻痹了每個人的意識,也輕而易舉的吞噬了任何反對的聲音。極其統一的集體,沒有個性,不存在反思,每個人都服從統一的思想,而從來不會思考這些思想是否是正確的。在高度統一的集體里,彼此沒有差別,每個人都是其中的一份子,為所謂的集體榮譽失掉應有的個性,並深以為傲。在這種集體無差別的熱情與期待中,這個集體就很容易被煽動,哪怕把曾經深受喜愛的同學揪出來作叛徒也毫不留情面。集體的狂熱感占據著每個成員,從而不自覺失掉了同情心,失掉了人情味,失去了判斷力,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狂熱的集體主義排斥其他任何反對的思想,排斥壓迫任何不服從集體的人,在排斥的過程中,釋放出人性最瘋狂最醜陋最卑鄙的一面----一切不同於集體的東西都要想方設法毀滅,哪怕用最殘忍最血腥的方式。 影片中只是一個看似簡單的校園課程實驗,卻演變成一場創立者都無法預測難以控制的集體狂熱集體崇拜,以致只有死亡的血腥才能將其控制,代價無法也難以想像。影片開始同學們表現出的那些頹廢與集體狂熱後的血腥死亡相比,已不是什麼了。 集體自有它的好處,強大的力量,高效的執行力,但若不加控制走向極端,集體主義就演化成魔鬼撒旦,任何不可預知,任何形式的災難都會因之產生。而我們所要警惕的是如何有效合理的使用集體力量,不讓任何人打著集體利益的口號來控制個性,反對真理,防止任何形式的獨裁形式,不要讓法西斯,文革的歷史悲劇重演。

『陸』 有沒有人看過【浪潮】這個電影幫忙寫一篇觀後感唄,2000字左右

個人覺得《浪潮》很好看。你寫讀後感可以側重寫年輕人容易沖動、辨別是非能力較低在各方面容易受到,老師則應該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變化……,不要讓學生走向極端。

『柒』 《浪潮》這部電影,求觀後感 結合中國社會現實寫一篇觀後感1500字以上要原創的 知道麻煩所以懸賞100分

試問由民主走向獨裁需要多久?電影《浪潮》給出了它的答案:五天,甚至更短。僅僅五天,並不是聳人聽聞,我相信每個人只要看多電影就不會懷疑這個答案的正確與否。
民主與獨裁似乎是兩個對立的詞彙,而使得這兩者互換的橋梁竟然是我們大力倡導的集體主義。影片的故事發生在德國一所普通的高中,故事的主角也只是一位普通的高中教師,賴納•文格爾,和他所帶的一個班級。而獨裁鬧劇的產生也非常簡單和單純,甚至不能說出有什麼邪惡的地方——僅僅是因為賴納的「無政府主義」被換成「獨裁政治」,僅僅是為了讓學生能夠產生對這門課的興趣收獲更好的上課效果。對,一切一開始只是一種教學方法,誰都不會懷疑這會有什麼後果,包括賴納本人。
單純的想法,卻愈發失去控制,直到最後僅僅因為賴納宣布「浪潮」解散導致學生蒂姆拔槍射殺一名同學後飲彈自盡。到底這中間產生了什麼問題?為什麼會造成這種悲劇?
可以說賴納在無意中建立起一個小型的納粹社會。強調紀律性和集體性,不斷重復闡述「紀律產生力量」、「團結產生力量」,是的原本鬆散的班級在極短的時間內形成一個非常鞏固的集體,而賴納本人理所當然成為集體中的領袖和元首。統一的制服,統一的手勢,「浪潮」橫空出世。
集體主義發展到一定程度很有可能產生獨裁。而歷史上也有形形色色的實例能夠說明這個命題。幾個熟悉的例子:德國納粹,蘇聯斯大林時期,中國文革還有中國的鄰國朝鮮。
正如很多歷史學家說的德國納粹不可能僅靠一個希特勒,一個戈林,一支黨衛軍就可以在歐洲建立起恐怖的法西斯統治,納粹的罪行,那些熱衷的德國百姓也必須承擔罪責。因為正是這些狂熱的擁護者給予納粹擴張的土壤。希特勒掌權德國後,利用其出色的演說天賦和極其吸引人的承諾使得德國上下一心,形成一個緊密的集體。沉湎於集體中的人是原子化、無個性的,在集體的迷霧里他們只是人口統計學中一個小小的單位,對於他們而言,最大的幸福就是最大限度的服務於他們所愚忠的集體利益,甚至不惜消弭個性、犧牲個人權利。
在影片中每個加入「浪潮」的學生都心甘情願並竭盡全力地去完善組織,發展組織。不難發現,其實「浪潮」的制服、標志、問候手勢都是學生自己想出的,將「浪潮」標志貼塗在整個城市中更是學生為了證明自己對這個集體的熱愛而做出的瘋狂之舉。又是一個疑問:為什麼學生們如此信奉「浪潮」甚至到了非理性的程度?集體的力量遠遠大於個體的力量,這是毫無疑問的,所以個體不能達到的目標通過集體的力量往往就能實現,正是這種力量的差距使得集體中的個體會對集體產生深深的精神依賴,如同毒品一般無法擺脫。影片中的學生很多都是問題學生,成績差,遭受欺辱和歧視,個人生活信心缺失,迷失自我沒有目標,這一切的不足使得個體常感到力不從心,沒有任何動力。但當他們融入「浪潮「中後,似乎什麼都改變了:賴納要求「浪潮」成員互相幫助,互相平等,於是個人缺失的信仰在集體中被共同目標所填充,「浪潮」逐漸成為他們生活的必須。吸毒者被奪走毒品會發狂,而對於「浪潮」的狂熱者,「浪潮」的突然解散也會使他們有過激行為。
看完電影,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學生蒂姆,他燒掉了自己所有的名牌衣服只穿白襯衫,爬上高樓噴塗標志,守夜保護「元首」安全及其最後的開槍,對於蒂姆來說,「浪潮」意味著一種夢寐以求的力量, 「浪潮」的成立,顯然給一直處於「校園底層」的蒂姆的生活帶來轉機。「浪潮」使蒂姆獲得了「新生」,他的成長遠遠超出了文格爾所能控制的范圍。組織之我的成長,同時意味著個體之我的消亡。我想到了文革時期的紅衛兵,文革之於紅衛兵如同「浪潮」之於蒂姆,實現社會主義的遠大理想遠非個體所能完成,而文革在紅衛兵眼中正代表著一種希望,完成理想的急迫使得他們逐漸失去理智,而被四人幫利用。單從紅衛兵個體來說,他們並不邪惡,但文革這個集體同化了他們的思想,也抹煞了人性,成了文革的傀儡。
到底集體主義應該如何發展,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應該如何才是正確的?《浪潮》給出了回答卻需要每個人去慢慢發現。對於當代的中國,不應該僅僅以一種國家利益至上、集體利益優先的立場要求公民犧牲自身的權益,而是應更多的致力於對公民權利的賦予和保障,否則「浪潮」的悲劇將在現實中上演。

『捌』 晚上毛概課要看《浪潮》這部電影,求觀後感,謝謝各位大蝦~懸賞20分哦

1967年,美國加州一所高中,歷史教師羅恩•瓊斯(Ron Jones)為了讓學生們明白什麼叫法西斯主義,搞了一場教學實驗。他提出鏗鏘有力的口號,「紀律鑄造力量」、「團結鑄造力量」和「行動鑄造力量」,用嚴苛的規條束縛學生,向他們灌輸集體主義,要求他們絕對服從,遵守紀律。令人驚訝的是,學生們非常順從,步調一致地投入其中。他們精神抖擻,穿上制服,做課間操,互相監督,很快凝聚成一個新的團體。他們給這個團體命名為「浪潮」,還設計了一個標志性的動作:手臂從右往左,劃出一個波浪狀的曲線。學生們沒有意識到自己越來越像納粹分子,他們發傳單,印貼紙,拉攏新的成員。只用五天時間,這個班就由20人變成了200人。最後,瓊斯在學校大禮堂召開了一次大會,放映了一部第三帝國的影片:整齊劃一的制服和手勢,集體狂熱的崇拜和叫囂。學生們面面相覷,羞愧不已,沒想到自己這么輕易就被操縱了,心甘情願地當了一回沖鋒隊員。
《浪潮》根據這個故事改編而成,看完電影之後,真的很震撼,即使作為觀眾的角度一直以旁觀者的身份去看待,但當最後教師揭開謎底那一刻,真的覺得自己迷迷糊糊就被繞進去了。看完電影後,真的感覺到集體的力量很大,但是集體意志卻很難把握,只要有一點兒的偏差,整個方向就會偏移,團體就會面臨失敗甚至毀滅。所以企業能夠做大做久的很少很少,由此可以看出一個企業的決策層制定一個好戰略是多麼困難,要考慮多少東西。
另外,看《浪潮》,開始覺得小時候常說的「團結就是力量」真實了不少,的確團結不單是個人的疊加,當人們有了組織,就覺得個人很難實現的目標伸手可及,便會為之奮斗,把自己完全代人集體當中,ONE FOR ALL, ALL FOR ONE,一些不可能的任務便可以完成,當年中國就是這樣依靠團結走出最初的極度貧窮。
但是,凡事有個度,當組織變得過分狂熱,就會迷失自我,迷失方向,成為只由本能操縱的機器。電影裡面就是如此:「浪潮」里的人為了使組織壯大,四處塗鴉宣傳,拉攏會員,排斥非會員,為的是滿足自己的慾望,想看到自己的強大受崇拜。這讓我想到了文革、納粹、黑社會、六四,這些組織最初的目的都是好的,只是後來被部分人利用來實現自己的慾望,挑起組織成員的慾望,把組織引向一個錯誤的方向。以黑社會為例,最初的黑社會是為了保障平民不被官府欺壓,或者是為了反對清朝「外族」入侵,或者說是一種基層自治,後來被慾望控制,將手伸到老百姓的口袋裡,欺壓老百姓,追求崇高的地位,實際上也是一種獨裁者的思想。
追述西方政治學的傳統,對於民主制度以及自由主義的懷疑,既是保守主義政治學派的立論根基,也是對多年來政治實踐的一種總結意見。柏拉圖將民主制度看成是必然會滑向暴民政治的糟糕制度,在他看來,民主制度乃是一個充斥著不知限度與互相排斥的慾望的角斗場,最終將會讓一種壓倒性的激情變為專制統治其他的制度。而他的後繼者們則從小鬍子元首之流的發跡得出「軟弱的自由主義無法遏止專制的產生的結論。」在他們看來,一個一切觀點、宗教、偏好都具有平等價值的社會,實則是一個虛無主義的社會,而虛無主義社會帶來的價值觀的真空,唯有更強烈的、單一的價值觀的勝利才能填滿。——反對方可能會提出,小鬍子元首之流的上台,是利用的欺騙與歪曲的手段,並非是民主社會與自由主義的罪責,但他們也無法否認的是,一個能夠利用民眾的恐懼、偏見的煽動者是多麼的強大。更要命的是,一個相信個人權利與自由神聖不可侵犯的社會,在面對一個如斯強大的「僭主」時,完全束手無策:除非他們放棄自己的理想與原則,否則又如何去制止一個個體宣揚自己的政治理念呢?
2008年,德國年輕的導演丹尼斯.甘賽爾將羅恩.瓊斯的實驗搬上了銀幕,推出了電影《浪潮》。
影片一開始,著力描繪了乏味的現實生活,學校每個地方都充斥著隨心所欲的個人主義,做什麼事情都既艱難又虛無,令人厭倦:
話劇排練時,男生胡亂給劇本故事添加了《新龍門客棧》的台詞。水球比賽中,球員想展現個人英雄主義,而不願意傳球,結果失去了進攻良機。酒吧里,少年訴說:「當今的人想叛逆,卻找不到叛逆的方向……人人腦子里想的都是自己,我們這一代人缺少的,是一個可以將我們團結在一起的目標。」另一個少年則說,你知道Google上搜索量最多的是誰?美國富家豪放女帕麗斯.希爾頓!
意志的沖突將毀滅你的親密關系
以色列哲學家馬丁.布伯稱,只要我們是將別人視為自己達到目標的工具和對象,那麼危險就已產生,不管這目標看起來是多麼美好。
回到卧室後,情慾高漲的馬爾科對卡羅提出性要求。但她說沒有興趣,我們計劃一下去西班牙的事吧。
此時,卡羅的意志是,我們計劃一下去旅遊的事情,而馬爾科的意志是性愛。卡羅沒順從馬爾科的意志,馬爾科也不想順從卡羅的意志,他說,我要去訓練,甩門離去了。
沖突,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誰都有自己的意志,而誰都想別人順從自己的意志,並且就算自己想順從對方的意志,也未必能知道對方的意志是什麼……所以,沖突會不斷產生。怎麼處理這些瑣細的沖突,是決定一個親密關系是否幸福的關鍵。
該怎麼處理瑣細的沖突呢?原則是就事論事。假設在事情A上發生沖突,就談A好了。但我們常用的辦法是,假設在A上發生了沖突,我去談B。
作為實驗班的「元首」,文格爾規定的制服是白襯衫和牛仔褲。卡羅穿著紅T恤上學。去學校的路上,馬爾科說,你之所以不穿白襯衫,是因為你正是老師所說的自私。
也許,他最想說的是,我想和你做愛時,你拒絕了我,你真自私。但是,他當時不能理直氣壯地這樣說,因為他的要求缺乏正確、偉大的含義,假若那時直接說卡羅自私,那勢必意味著他也一樣自私,為什麼非得要卡羅順從他的意志,而他就不能順從她的意志呢?所以,當時他只能找一個不那麼偉大的借口B——我要去訓練——而表達了他在A上的不滿。
但現在,有了浪潮,那就不一樣了。浪潮不只是我和你的,浪潮是我們幾十個人的,你可以不考慮我的感受,不為我的意志做犧牲,你總可以為這個集體犧牲吧?你做不到,所以你看,卡羅,你是多麼自私啊!
通過「為了浪潮」這個要正確、偉大很多的名義,馬爾科終於可以理直氣壯地指責卡羅。
想一想,這種沖突的延伸,或者說,意志較量的延伸,在你的生活中是何等常見,而它又是怎樣逐漸澆滅了你親密關系中的火焰。
擁抱細膩的情感才能遠離惡魔
因為種種原因,對很多人而言,為一個細膩的感情事件負細膩的責任,體會到其中模糊、溫暖而柔弱的情感體驗,這真的很不容易。
相比之下,我們寧願找一些粗糙的、但看起來很有說服力的理由——其實是借口,好讓別人服從自己,好讓自己相信,自己的意志是正確的。
因為戲劇排練的事,卡羅和利薩發生了沖突。利薩不談排練的事,而說「你發火是因為浪潮沒有按照你的指揮發展」。一切都是因為浪潮,浪潮就像是一個黑洞,把一切差異吸進去抹平,最後只歸結為兩點——你是「為了浪潮」還是為了你自己?
這樣吵架會變得容易很多,但總這樣說話,我們的心會變得越來越粗糙,離事情本身就越來越遠。國內導演極少能達到《浪潮》這種水準,或許最關鍵的原因就是我們愛說粗糙話。
細膩的情感終究還是最強大的力量之一。當馬爾科發現自己即將失去卡羅時,清醒了,要求文格爾終止浪潮運動。文格爾也意識到危險,結束了一星期的浪潮運動,但代價是,已將浪潮視為一切的蒂姆自殺了。
蒂姆什麼都沒有,所以放不下浪潮。假若馬爾科沒有卡羅,那麼他會不會和蒂姆一樣放不下浪潮呢?歷史的回答是「yes」,將納粹推行到底的希特勒,以及類似希特勒這樣的人,他們的感情世界是空白的。盡管希特勒有愛娃,但據說他從來沒和她做愛,愛娃對他而言只是一個木偶而已。
宣布結束浪潮運動前,文格爾還裝成元首的樣子,發表了一番激動人心的演講,使用了很多偉大的名義,譬如德國不能做全球化的輸家、我們打擊恐怖主義等,這都是一些常見的偉大名義,也即借口。
如果想徹底遠離政治上和生活上的納粹主義,我們必須遠離這種粗糙的話語,而要回到每一起事件發生時的細膩感受。這樣做時,我們就與自己內心取得了聯系,這是我們立在這個世界上的根本
自由主義與民主社會的支持者面臨的正式這樣的兩難困局:要麼眼睜睜看著小鬍子元首們被民主制度一次次推上政治舞台;要麼犧牲自由社會的一部分特性與理想來阻止這類事情的發生,但是,我們能放棄的到底是多少呢?為了阻止我們要反對之物,我們將會在多大程度上變得與他們一樣?這無疑是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於自由主義者的心頭。
《浪潮》里的實驗,一方面似是為了提醒我們,自由主義與民主社會需要時刻警惕小鬍子元首的出現,另一方面,隱藏在其後的焦慮也是顯而易見的:在民主社會中,誰來阻止「僭主」呢?如果每個人都是堅強而意志堅定的,似乎溫格爾的實驗就不會成功,但這可能么?在這里,自由主義者顯然無法回答好保守主義者的疑問:軟弱的個體,怎麼能夠擺脫、反抗被捲入一個強大群體中成為群氓的命運呢?
最後實驗的終結,一是依靠了溫格爾自身的「覺醒」——滑稽的是,先不論溫格爾自身之前是如何被實驗綁架的。這種依靠一個強大個體來主導群體的想法,不正是背離自由主義與民主社會的理想的么?其次,最後的槍響,讓每個參加實驗者受到深深的震動,這讓整個實驗抹上悲劇色彩的同時,又帶著無可遏制的譏諷:暴力,只有暴力是從不改變的,能夠震動人類,改變人類的手段。又是一記響亮的耳光。

閱讀全文

與電影浪潮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日本五字電影圖片 瀏覽:242
日本倫理電影大全電影 瀏覽:440
上海午時電影演員表 瀏覽:362
泰國禁異電影完整版 瀏覽:749
電影中國機長演員名單 瀏覽:280
在線觀看電影網站有哪些 瀏覽:189
印度大全電影大全2014 瀏覽:805
吐到電影院 瀏覽:434
電影名字又不知道的 瀏覽:28
周星馳十大傷感電影 瀏覽:338
電影寒戰二演員表 瀏覽:137
電影演員張萍簡介 瀏覽:800
戰斗片全集電影完整版 瀏覽:351
電影苗苗完整版電影 瀏覽:557
美國電影爵士樂音樂劇 瀏覽:682
老電影百團大戰完整版 瀏覽:462
觀看電影是什麼光學原理 瀏覽:613
媽媽咪呀電影中英文版 瀏覽:870
在什麼網站看新上映電影免費 瀏覽:819
林正英恐怖電影大全國語版 瀏覽: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