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急需一篇《摩登時代》觀後感 450字左右就可以了
摩登時代觀後感
1936年 2月5日,《摩登時代》在紐約利沃里劇院首映。當時正置世界經濟危機後期,資本主義國家工人普遍失業,社會動盪,經濟蕭條。在如今資本主義依然存在的今天,此影片仍然是一部很好的反映資本主義剝削本質的影片,亦可看出資本家為了獲得剩餘價值不擇手段的做法,拚命地壓榨無產階級工人。
卓別林的《摩登時代》這部電影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它讓人們在笑聲中看到資本主義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國家殘酷、黑暗的現實,資本家無休無止的壓榨,已使許多人民無法生存,流浪街頭,沿街乞討,連工人的吃飯時間都相剝奪,因此發明了吃飯機器,讓工人在吃飯時能騰出手腳來繼續幹活種種做法的最終目的都只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因為剩餘價值才識資本家最終想要獲得的就是更多的剩餘價值。
在影片開始的鏡頭里,先是羊群擁護在一起走過,緊接著是一大群工人擁護著走進工廠,形式接近,給人一生種想啞然失笑的感覺,同時又使人對那個造成「機械化」的社會形態的深深思索。暗喻工人的命運和羊群一樣,而查理正是這千百個人中的一個。再如影片還通過豪華的碳化商店、幻想中花園別墅和現實中的破舊木屋,提示了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在監獄里,人雖失去了一切自由,但不用為失業、飢餓所困擾。在街頭,人雖然獲得流浪的自由,但要為無家可歸、難以充飢而痛苦。在工廠,人雖能維持生計,但他卻是機器的奴隸。卓別林以獨特的視覺形象概括了摩登時代的矛盾本質。在卓別林自己評論來說:那部電影是從一個抽象的概念――批評我們的機械化生活方式――發展而來的。
我永遠忘不了主人公查理被機器卷進卷出的鏡頭,以及被流水線弄得變成麻木機械的工具人,竟然想要在人的鼻子、鈕扣上擰緊螺母的鏡頭。一開始的大鍾內部齒輪運轉的特寫,便清楚描述了當時社會里的機械化的社會秩序。雖然其電影所敘述的歷史背景,是在三十年代資本主義逐漸走向壟斷的時代,那個時代對於資本主義國家的低層階級而言是苦不堪言的,面對機器時代的來臨,他們只能感到無所適從
㈡ 摩登時代觀後感300字
《摩登時代》的觀後感是,一個企業,無論大小,對人才的要求標准都應該是適合自己企業方向的人才。下面是看完《摩登時代》以後的詳細觀後感:
影片主要反映了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社會大生產的現實。一開始便是上工大潮如群羊一般湧入工廠。卓別林扮演的小工人,從事的工作是在流水線上擰螺絲,終日重復著簡單枯燥的工作。而他的老闆所想的只是如何作大限度的利用工人,減少浪費的時間,甚至覬覦午飯時間。
在那時的工業生產,流水線等機械化設備得到了廣泛運用,資本家為提高生產率、獲取更多的利益,大量工人則被訓練得規范化、標准化,成為流水線或機器設備的一部分。工人簡單勞動與機器緊密結合是當時典型的生產方式。
在《摩登時代》中體現的有關管理的思想還有很多。且不說查理的能力問題。當時的管理人員僅憑一封證明誠信忠義介紹信就可將工作付與他從未謀面、並不了解的人,不能不說是非常莽撞的。一個企業,無論大小,對人才的要求標准都應該是適合自己企業方向的人才。
㈢ 電影摩登時代觀後感
卓別林無疑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電影大師之一,雖然他沒有獲得過什麼大獎,但是他的電影,他的表演以及他對社會周遭的理解,深深的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摩登時代》可以說是卓別林的代表作,正向片語說的那樣「本片講述工業時代,個人企業與人類追求幸福的沖突」。即使在七十多年後的今天,我在看影片時,同樣產生了很多共鳴。
男主人公夏爾洛是個摩登時代大工廠的一個流水線工人,一天到晚神經質般的重復著同樣的工作,連去廁所抽根煙的享受都被無情自私的資本家剝奪了,最後由於不堪重負,夏爾洛精神失常,被工廠送到了精神病醫院,同時他也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工作。不久,他出院了。可是在大街上,他卻被警察誤認為是工人暴動的領袖而關入了監獄。在監獄中,他又誤食海洛因導致興奮而戴罪立功,一系列荒誕的情節發生在夏爾洛身上,最後他被提前釋放,監獄長對他說:「你自由了。」可夏爾洛卻說:「可以在多關我幾天嗎,我待在這里很好。」也許只有在那個荒誕的年代,才有夏爾洛這樣荒誕的想法。
的確,他在外面確實還不如在監獄中,雖然獲得了表面自由,但是他卻依然生活在一個更大的牢籠中,在這個牢籠中,有錢的人隨心所欲,無產者無家可歸。後來,夏爾洛遇到了同樣是流浪者的女主角,在一系列奇遇後,女主角愛上了夏爾洛,他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天堂——一個河邊的小破木屋。他們曾經也幻想過理想中的天堂,比如一個富人家的別墅中的生活,比如大百貨商場中的快樂時光,但是這些僅僅是幻想,真正屬於他們的天堂,也僅僅是那個河邊的小破木屋,可是也只有在這里,我看到了他們從來沒有的溫馨與幸福。
影片最後,夏爾洛和漂亮的女主角再次走在逃亡的路上,但是這一章的標題是「黎明」。我想卓別林更希望他們是走在通往黎明的道路上,夏爾洛看到女主角緊鎖著眉頭,他告訴她應該笑,應該向著黎明微笑,這也是卓別林帶給我們一系列艱辛,悲苦,荒誕以及黑色幽默後給我們的一絲希望。
七十多年後的今天再看這部影片,絲毫也沒感到時間的存在,就在我的身邊又何嘗不是每天都在發生電影里的故事呢。也許我的周圍就有許許多多的夏爾洛,也許根本我就是夏爾洛,誰知道呢。
寫到這里,想起影片一開始的一個片段,第一個鏡頭是許多羊群爭先恐後的擠出羊圈,隨後緊接著切入了一個許多工人下班擁擠的走出工廠的鏡頭。看到這里,我想到了我自己,每天上下班時的地鐵站口,我隨著成千上萬的人群進進出出的場景。我認為摩登時代一開始的那兩個鏡頭完全有理由成為電影史上最偉大最經典的蒙太奇。
突然想到狄更斯的一句話: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㈣ 急求<<摩登時代>>觀後感
摩登時代》觀後感
影片《摩登時代》(Charles Chaplin in Modern Times)以一句「本片講述工業時代,個人企業與人類追求幸福的沖突」拉開了電影的序幕。故事的背景為當時的美國工業時代,因為機器設備的廣泛運用,大量解僱工人所造成的失業浪潮。主人公夏爾洛是這個時代的悲劇代表人物,他在不斷加快的傳送帶式的作業線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捲入巨大的機器齒輪中、被出了毛病的吃飯機器在他悲戚驚恐的臉上不住扇打……這些影像無不反映了機器時代給人們所帶來的恐懼與打擊。精神失常的夏爾洛被送去精神病院,出院後隨之失業。失業的他加入了找工作的巨大洪流之中,在街頭撿到一面旗子,竟無意中被當作是示威運動的領袖,被捕入獄。在監獄的生活本來衣食不愁,偏偏又碰上了監獄暴動,誤食毒品的夏爾洛挫敗了罪犯劫獄的陰謀,從而被提前釋放出獄。片中的一段精彩的簡短對白:警官對夏爾洛說:「你自由了。」 夏爾洛卻回答道:「我覺得在這里很好。」在那個時代,唯一不用為生活操心的最好地方是監獄,夏爾洛似乎並不願意接受這似乎是人們期盼已久的自由。因為即使他出獄,重新獲得自由,卻仍然要進入資本主義的牢籠,不可脫身。在監獄里,人雖失去了人身自由,但不用為失業、飢餓所困擾。在街頭,人雖然獲得流浪的自由,但要為無家可歸、飢餓而痛苦;在工廠,人雖能維持生計,但他卻是機器的奴隸。喜劇大師卓別林以獨特的視覺形象、喜中見悲的詮釋方式、辛辣犀利的諷刺和揭示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工人飽受資本家欺壓剝削的嚴酷現實,以其高超的表現手法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代表千百萬失業者遭遇的生活畫像,概括了「摩登時代」這一矛盾的本質。
片中主人公夏爾洛為了重進監獄,不惜主動替因飢餓而偷竊麵包的女主人公伊莎貝爾頂罪。然而事與願違,監獄進不去,卻因禍得福,得到了受他幫助的女主人公的愛。他們曾有過一段虛幻的幸福,無論是坐在私人別墅門前的樹下對豪門別院的遐想,還是那段商場守夜的短暫歡樂時光,可他們從未稱之為「天堂」。他們所說的「天堂」只是一間破舊的小木屋,理想中可以暢游的大海卻只是一塊低淺的水塘,可他們卻深愛著這里,只因為這里是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
"Buck up-never say die.We'll get along!"片中的結尾,男女主人公相互鼓勵,一起微笑地攜手走向前路……影片的感召力至此發揮到了極至,給人內心以強烈的震憾,它給了人們繼續奮斗向前的勇氣和生存的信念……也給了本部電影的一個完滿經典的結局。
㈤ 誰有摩登時代(黑白電影)的觀後感啊
里劇院首映。當時正置世界經濟危機後期,資本主義國家工人普遍失業,社會動盪,經濟蕭條。在如今資本主義依然存在的今天,此影片仍然是一部很好的反映資本主義剝削本質的影片,亦可看出資本家為了獲得剩餘價值不擇手段的做法,拚命地壓榨無產階級工人。
卓別林的《摩登時代》這部電影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它讓人們在笑聲中看到資本主義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國家殘酷、黑暗的現實,資本家無休無止的壓榨,已使許多人民無法生存,流浪街頭,沿街乞討,連工人的吃飯時間都相剝奪,因此發明了吃飯機器,讓工人在吃飯時能騰出手腳來繼續幹活種種做法的最終目的都只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因為剩餘價值才識資本家最終想要獲得的就是更多的剩餘價值。
在影片開始的鏡頭里,先是羊群擁護在一起走過,緊接著是一大群工人擁護著走進工廠,形式接近,給人一生種想啞然失笑的感覺,同時又使人對那個造成「機械化」的社會形態的深深思索。暗喻工人的命運和羊群一樣,而查理正是這千百個人中的一個。再如影片還通過豪華的碳化商店、幻想中花園別墅和現實中的破舊木屋,提示了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在監獄里,人雖失去了一切自由,但不用為失業、飢餓所困擾。在街頭,人雖然獲得流浪的自由,但要為無家可歸、難以充飢而痛苦。在工廠,人雖能維持生計,但他卻是機器的奴隸。卓別林以獨特的視覺形象概括了摩登時代的矛盾本質。在卓別林自己評論來說:那部電影是從一個抽象的概念――批評我們的機械化生活方式――發展而來的。
我永遠忘不了主人公查理被機器卷進卷出的鏡頭,以及被流水線弄得變成麻木機械的工具人,竟然想要在人的鼻子、鈕扣上擰緊螺母的鏡頭。一開始的大鍾內部齒輪運轉的特寫,便清楚描述了當時社會里的機械化的社會秩序。雖然其電影所敘述的歷史背景,是在三十年代資本主義逐漸走向壟斷的時代,那個時代對於資本主義國家的低層階級而言是苦不堪言的,面對機器時代的來臨,他們只能感到無所適從。
㈥ 求 摩登時代觀後感
《摩登時代》是卓別林默片時代最後的收尾之作。現在回顧《摩登時代》的拍攝年代,我們不得不佩服卓別林的強大。此部影片攝制於1935年,這時好萊塢已經是有聲電影的天下,無聲電影已經瀕臨退出歷史舞台的邊緣,而局部彩色片也在這一年誕生,這是一個電影攝制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
(6)摩登時代電影觀後感擴展閱讀
《摩登時代》主要劇情:二十年代的美國處於經濟蕭條時期,失業率居高不下,工人受盡壓榨,成為了大機器生產中的一顆螺絲釘。查理(查理·卓別林 Charles Chaplin 飾)就是一個底層市民,他在一個機器隆隆的廠房裡日以繼夜地工作,以賺取微薄的收入。
重復繁重的工作壓得他喘不過氣,他把人們的鼻子當成螺絲釘來擰,捲入流水線機器的皮帶里,令人苦笑不得。查理盡管貧窮,但卻很善良。
他在路上搭救了流浪女,和她一起生活,家裡破爛卻又溫馨。每次身無分文的查理為了找到吃的,都會故意犯事,以便進入監牢。光景一時間有了好轉,流浪女成了歌舞紅星,然而好景太短暫了。
㈦ 電影《摩登時代》的影評
卓別林熱火朝天演《摩登時代》的時候,正是三十年代資本主義走向壟斷的時代,機械大工業高速發展,資本向少數壟斷財團手裡集中。隨著這場工業和社會變革洪流到來的是大量淪為機器工業文明附庸的無產階級,在技術革命的旋渦中迷惑,然後成為這個機器社會生產線上的螺絲釘,微不足道,隨時可以被無情拋棄。《摩登時代》被譽為一部經典的喜劇片,影片中的幽默與滑稽給我們帶來了歡樂,但同時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對那個時代的諷刺和控訴。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這是一個不變的規律。《摩登時代》正是為我們揭示了那樣一個時代的勞動者與當時社會形態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