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紅緣電影觀後感

紅緣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7-06 02:00:07

1. 急急急!! 求一份紅色經典電影觀後感800字

故事片《開國大典》,以新中國成立的重大慶典命名,是歷史的真實展現。首次上映於1989年,是獻給新中國成立40周年的大禮。導演:李前寬肖桂雲;編劇:張天民、張笑天、劉星、郭晨;演員陣容龐大,名演員頗多,表演人物刻畫生動形象,個性鮮明;影片場面恢宏,喜慶熱烈,讓人嘆為觀止。

影片一開始,我人民解放軍千軍萬馬,英勇前進,展現了1948年底,毛主席、黨中央在河北省西柏坡村指揮了舉世聞名的,三大戰役。除夕夜,解放了的西柏坡,鄉親們在歡慶勝利。毛主席、朱德、劉少奇等領導人來到鄉親們中間。此時的蔣介石官邸也舉行聖誕夜宴會,國民黨要員們木然地聽著張群宣讀蔣介石的《新年文告》。我軍在'三大戰役'中不斷取得勝利,國民黨軍隊連連受挫,蔣介石迫於形勢,推出李宗仁作代總統。

為了保護古城北平,毛主席、黨中央多次做國民黨將領傅作義的工作,希望他率軍起義,和平解放北平。經過大量的工作,傅作義終於認清形勢,順乎民意。蔣介石宣布下野,凄然地飛離南京。但他完全拋開了李宗仁,對重要文件和人員進行了安排。受斯大林派遣的特使米高揚秘密訪華,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領導的熱烈歡迎。

一個月後,中共七屆三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我黨政機關遷移北平後,蔣介石更加不安。被噩夢驚醒後的蔣介石被告之:北平正在舉行閱兵式。接著周恩來與張治中開始了國共和談,進展甚微,毛主席發出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打響了渡江戰役,百萬雄師渡過了長江天險。南京解放,人民解放軍佔領了總統府。鄧小平和陳毅進入南京,並制定了《入城守則》。蔣介石最後一次拜別蔣母墓,一家老小登上「太康」號,悄然離開了大陸。

進入北平後,毛主席在中南海會見了起義將領程潛,也接待了湖南來的老鄉,為開國大典做了最後的准備工作。 9月30日,毛主席等國家領導人在天安門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10月1日下午3時,毛主席在神聖的禮炮聲中,庄嚴地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人們歡聲雷動,整個廣場沸騰了。
欣賞了《開國大典》,我心情激動萬分,久久不能平靜。

一、感嘆新中國來之不易。為了推倒「三座大山」,爭取人民得解放,成千上萬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英勇獻身,才迎了了勝利的曙光。作為一名大學生,只有發奮學習,才是感恩先烈的最好方式。

二、重溫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業績。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歷史的真實寫照,也是人民的肺腑心聲。因此,身為一名共青團員,我剛入大學,就庄嚴地向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堅決擁護黨的英明領導。積極向黨靠攏,爭取在思想上先入黨,在行動上與黨保持一致。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為黨的事業奮斗終身。

三、領袖的魅力和思想的光輝。中國共產黨的締造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創者,毛澤東同志是時代的巨人,非凡的領袖魅力和偉大的思想光輝,開辟出井岡山根據地,帶領出二萬五千里長征,指揮了一場又一場勝利的戰役。小米加步槍打敗了飛機大炮,真實的神話,永遠笑傲在人類歷史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您的豪言壯語,您的英姿態偉岸,你的思想光輝,永遠振奮56個民族的大家庭,永遠震撼著世界,我們敬仰,我們繼承,我們高舉,我們發展。

四、開國大典,是中國新民主革命的一個縮影。那創新超越的28響禮炮,是不忘歷史的紀念,是陳舊腐朽的結束,是嶄新秩序的建立。1949年10月1日,中國,首都,北京,天安門,五星紅旗徐徐升起,升起一個國家的尊嚴,一個民族的希望,一個政黨的發展。既然升起了,我們就必須捍衛!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世界風雲變幻,狂風暴雨,五星紅旗洗禮得更加鮮艷奪目。今天的我們來了,我們之後的我們,又將延續。一百年,五星紅旗依然高高飄揚!

2. 電影《人證》觀後感

《人證》觀後感當我剛開始欣賞這部上世紀70年代的電影時,我並沒有感覺到它有什麼獨到之處。乍一聽到老師說它是一部20世紀十分經典的電影時,感覺到有一些不可思議。但看完之後,我感受到了它電影深處的真正含義。下面我來介紹一下這部經典電影。日本電影《人證》堪為一部經典電影,這部1978年出品的電影《人證》在當年十大賣座影片位列第二,也是世界偵探推理電影的代表作之一。影片根據20世紀30年代日本的社會派推理小說作家森村誠一的作品《人性的證明》改編,講述了女主人公八杉恭子與她的黑人兒子焦尼之間哀婉動人的故事.兒子焦尼千里迢迢來日本尋找母親,母親卻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而殺害了自己的兒子.。影片懸念叢生,扣人心弦,展示了被社會扭曲的人性,和隱藏在人的內心中最黑暗的一面,而主題曲《草帽歌》更是凄婉動人,流露出一個兒子對母親的眷戀和哀怨,也恰到好處地烘託了影片主題。八十年代,《人證》在我國上映時,這首《草帽歌》曾攜著凄厲的氣息飄過大江南北,催人淚下——「媽媽,就在那個夏天,我那草帽,不知怎麼啦,跌進了深淵,你還記得嗎?媽媽……」 這部電影設置了許多懸念,電影名稱《人證》的含義是什麼?母親為什麼會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貫穿故事始終的草帽與《草帽詩》,有何用意?也許當你剛看完這部電影時可能有些迷茫,但當你了解到這部電影的創作背景時你就會明白一切了這是一部控訴戰爭罪行的電影。故事發生在戰後的日本。話說在二戰後日本的一片廢墟上,美國佔領軍來了。其中有一個美國黑人大兵,憑借著勝利者的特權,在一次本性放縱的行動中,強暴了一個日本少女。這個少女生活在貧困之中,遭強暴後曾經想死,被別人救下來了。生活中畢竟還有美好的東西,何況這個美國黑人大兵出身老百姓,還是本性淳樸的,他的強暴是戰爭的副產品而不是他的主導本性。因此,他們有了短暫的一段快樂時光。但是問題很快就來了,女人懷了孩子,生下來了,美國黑人大兵要回國了,日本女人再好,佔領軍的生活再快樂,畢竟他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美國黑人大兵而不是什麼將軍。孩子跟著黑人父親回美國了,,這就留下他以後再到日本找媽媽的故事,即影片的核心情節,引入家庭血緣悲劇原型,悲劇發生了。這也是一部控訴人性丑惡的電影。事業有成,風光無限的母親為了名利容不下自己的兒子,並親手殺了他,可見人性的丑惡。也許我們從母親角度考慮或許可以體諒這位母親的初衷,但我們不應該因此就說明這位母親可以原諒,畢竟我們還有人性,還有自己的道德評判標准。整個故事中,舊草帽和西條八十詩集貫穿始終。因為它是片的發展線索,也是本片的中心。他把一系列的人物,情節緊密的聯系在了一起,共同構成了這部電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提到這部電影我們就不得不提這部電影的約翰演唱的片尾曲《草帽歌》。「媽媽,我愛那頂草帽。媽媽,一陣清風把它吹走,但願兒子能夠回來?也許蟋蟀每晚都彩鈴那草帽底下唱歌吧?媽媽,這時溪谷想必也象今晚我們這里一樣 …」這首歌在電影紅極一時時,被廣為傳唱,一句「媽媽「不知道感動了多少人,深深的震撼了每個人的心靈,同時也呼應了本片的主題,那就是母愛… 電影《人證》最後表現是相當人性。追蹤兇手而來兩位刑警棟居和橫渡驅車山澗跟前,他們站彩鈴女主人公八杉恭子面前,正視獲得殺人證詞以後,棟居一把拽住上前要銬八杉恭子同事,用一種暗示目光深深盯住凶千八杉恭子。八杉恭子默然轉身來到涯澗,手一揚,一頂嶄新草帽丟向山涯,緊接著飄搖草帽盪彩鈴山谷,緩緩下落時份激出約翰草帽歌:媽媽,我愛那頂草帽。媽媽,一陣清風把它吹走,但願兒子能夠回來?也許蟋蟀每晚都彩鈴那草帽底下唱歌吧?媽媽,這時溪谷想必也象今晚我們這里一樣 …… 也許這對兒子約翰是個悲劇,但對八杉恭子又何嘗不是呢?相比之下,東方中國藝術作品和電影作品彷彿還箅收斂,還算有仁有義,一個當兒子還算能夠懂得當母親心,明明知道那離家出走父親彩鈴哪也不那麼激動飽滿去找,心裡有就是。比方我們黑白名片《一江春水向東流》裡面男主人公張忠良親生子盼盼也明明曉得自己父親近彩鈴眼前呀。還屬於比較好是,孩子乾乾凈凈,他沒有去找那一個十惡不赦親爹。好吧不說中國電影,還是回到東嬴電影裡面吧。電影《人證》裡面有一處細節是感人和揪心。這就是被影片反復列為尋母證據乃至尋人證據舊草帽和西條八十詩集。我們聽到這首凄勵動情草帽歌。那是孩子們草帽歌:媽媽,我愛那頂草帽。媽媽,一陣清風把它吹走,也許蟋蟀每晚都彩鈴那草帽底下唱歌吧 ?媽媽,這時溪谷想必也象今晚我們這里一樣 …… 最後,我衷心的希望戰爭不再重演,這樣的悲劇不要再發生……

3. 關於《紅色中國》的電影觀後感怎麼寫

寫作思路:從文章的寫作目的、中心主旨入手,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鮮明、深刻地表現出來,正文:

今天我觀看了《紅色中國》這部電影,這個故事片是以新中國成立的重大慶典命名的,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標志。1949年10月1日下午3點整舉行了震動了整個北京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毛澤東在天安門城牆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這部影片是中國歷史的真實展現。

當我看到以毛澤東主席為首的中國領導人登上北京城牆上時,我真的感覺到很感動,那是多麼振奮人心的時刻,我想這個時刻真的是多麼的來之不易。尤其是當毛主席操著地方口音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在這激動人心的時刻我想作為任何一名普通的中國人都會真的感覺很自豪。就是我自己坐在宿舍面對著冷冰冰的電腦屏幕的時候我激動,喜悅的心情是無法掩飾的,真的感覺到很自豪。

在影片中毛主席的形象是那麼的朴實,一身中山裝,外加一件棉襖,還有就是條圍巾圍在胸前,但是給人的感覺確實如此的偉大與可親,認真嚴肅中又透出點小幽默,簡單朴實的道理中卻透出了大智慧。

這部影片是我自己在宿舍看完的,其中的很多鏡頭對我很受鼓舞,有的鏡頭我甚至不斷的倒回去看了好幾遍。我想作為一個不知道什麼是飢餓,什麼是寒冷的生活在新中國幸福年代的人兒而言是無法深切的體會到革命先烈們當時為了爭取新中國的成立所迸發出的那份不怕炮彈,不怕犧牲自我的激情。

欣賞完《紅色中國》我的心情真的是激動萬分,久久不能平靜,我感觸到革命的偉大意義所在,正因為有了前輩們不怕犧牲,不怕槍林彈雨的偉大精神才有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我們永遠都不能忘記他們,是他們昨天的犧牲與大無畏才有了今天我們的美好人生。

但是他們卻與這些幸福無緣,因為當好日子即將來臨時他們卻已經老去甚至逝去。我想我們唯一能做到的是珍惜現在的美好,同時用我們的智慧為別人創作更多的美好。

4. 紅櫻桃觀後感600字

我初次看《紅櫻桃》是在很久遠的以前了。當時電視上在放,剛上小學的我就跟著爸爸一起把它給看完了。時間過了如此之久以至於我連影片基本的情節都不記得了,關於影片的記憶也只剩下了幾個片段,但印象卻極其深刻。

女孩兒被軍官用帶麻醉劑的毛巾捂住口鼻,暈了過去,美麗的胴體被刺上了醜陋的納粹標志。

一個歐洲女孩兒裹著厚厚的軍大衣表情惶恐地站在圍滿賓客的長條餐桌上,軍官把她身上的衣服扯下,露出了刺遍玫瑰花的身體,賓客們驚嘆於軍官的高超技法,女孩兒一邊跌跌撞撞地向前走著,一邊躲避著桌旁的男人們伸出的手。

女孩兒在避難所的集體浴室里被大人強行脫下衣服,背上的刺青暴露無遺。營帳外,被救的孩子們圍著篝火開心地唱歌跳舞,女孩兒只能趴在不遠處的草地上,在黑暗中獨自落淚,絕望地拿起火把靠近自己的背部。

女孩兒站在淋浴頭下,水流過她背部猙獰的疤痕。

這些犀利的碎片構成了我最初的戰爭觀,沒有炮火硝煙,也沒有槍林彈雨,只有人對人並不血腥但著實暴力的傷害。這傷害不只來自敵人,更可怕的是來自盟友的猜忌與孤立。
《紅櫻桃》是一部講述戰火中的孩子的電影,它讓我這和平時期的小孩兒第一次明白了戰爭的殘酷。

========================================

看慣了英雄凱歌式的戰爭片,往往就會被一個特殊時代里,平凡而渺小的普通人所感動。看慣了聲淚俱下控訴式的戰爭片,往往就會糾結於無聲無語的悲涼中不能自拔。
《紅櫻桃》里,沒有拯救世界的英雄給人們以希望,平凡的孩子,平凡的人,做的卻是不平凡的事,於是絕望處就有了希望,有了未來。
影片的第一次震撼是在,語言課考試上,當虛構的身世被看穿,我們的小楚楚開始第一次在眾人面前,在我們眼前,慢慢揭開自己疼痛的疤,親眼看到作為革命者的父親被腰斬的全過程,不能叫,不能哭,怎能忘!不捨得去看楚楚講述這些時,隱忍而悲憤的眼神,平靜背後,強烈的控制到身體微微發顫。滿教室的師生都被震撼到了,此時,這里的戰爭還沒來。
接下來,影片的情緒明顯的,輕快起來,澡堂里灑水嬉戲,歌聲相和,一直到一位身寬體胖的蘇聯阿嬸被誤打誤撞地被淋了個結結實實,脆弱的澡堂經不起這位阿嬸的悲慘嚎叫和男孩子們的魚貫而出,終於塌了,只剩下阿嬸胖體微遮,尷尬羞憤的立在那裡,誇張的喜劇效果不言而喻。
經過這一連串鬧劇式的生活寫意,之前心中壓抑的陰霾漸漸散去,以為再凄慘的童年也都會過去,這才是十歲的孩子應有的生活,應有的童真,應有的笑臉,但是現實總是狠狠的扇了我一巴掌,讓我痛。
剛開始,楚楚決定不要去夏令營,要留下來幫助修屋受到男生們集體的嘲笑時,我以為只是生活插曲,直到看完了整部影片,知曉了戰爭歲月里,沒有誰可以奢談幸福!如果楚楚就此留下,沒有去夏令營,她是不是就不會遭遇之後磨滅不掉的恥辱和傷害。
沒有什麼能在事情發生了之後說如果,這就是戰爭中小人物的命運,由天不由我,由強不由弱。即使如此,他們依然掙扎著,抵抗著,奮斗著,犧牲著… …
楚楚終是坐上了去夏令營的車,由命運載著前行了… …
快樂的夏令營場景下,戰火沒預兆的從天而降,鋪天蓋地。爆炸,逃散,煙火沖天,一切祥和,歡樂瞬間崩潰到消失殆盡。人們慌亂的眼神,慌亂的步伐,一點點將影片帶到更為黑暗,迷茫的色彩中去。
第二次震撼是張卡爾,那個混血男孩的死。開始的他,像諂媚般的討好比他大不了多少的德國兵,接受了所有來自德國兵故意的侮辱。我原本覺得這種人真是該為自己汗顏,一支煙罷了,還無關生死呢,就把自尊和民族尊嚴全部丟棄了。哪知,他在套近乎後成功的奪走德國兵的槍,鎮住其他德國兵,大叫著讓其他的夥伴們逃,而他在被追捕中,因不會使用那支槍,憤怒吶喊「法西斯臭狗屎」之後光榮犧牲,無數子彈穿過年輕的身體。他用還稚嫩的肩膀扛下來所有的罪,付出了自己所能付出的一切,尊嚴,名譽,甚至生命。
第三次震撼來自那個要煙的女孩,她也許不是一個絕對的好人。為著生存,近乎毫無原則的妥協,她欺負新到的孩子,媚笑地伺候著下等的醉酒軍官,希冀可以靠這些換取一份平平安安,平平靜靜。但是她最終沒逃過她的劫,當將軍在酒會上,將她作為自己的藝術品展示時,她站在酒桌上,赤裸的肌膚滿是刺青,人們瘋狂的向她抓去,她眼神由最終的驚恐無助到後來的絕望木然,她由最初左晃右閃的躲避到最後呆立成空洞雕像,生命抽離般模樣,所有原來指責她的話,在那刻都說不出口了,她即使妥協至此,依然無法在戰爭中安然完璧。
第四次震撼,是男主人公羅小蠻寄宿在老郵差TONY家裡,做著一份很揪心的工作,將戰士的死訊傳達到他的家屬那裡,老郵差說,一份也不能遺漏。每一次,信件的抵達都會伴隨著撕心裂肺,傷慟欲絕的哭聲,每一次,羅小蠻總是快速的逃離,為什麼他最後會選擇和那些德國兵同歸於盡,即使他們已經投降了,這似乎和繳槍不殺的規矩不和,可是試想,一個看盡戰爭帶來人間慘劇的男孩兒,怎麼能理智到冷血的放棄對德國兵的復仇,他用彈弓打擊德國兵被Tony干涉後,他選擇了這樣一條路。一條將悲劇進行到底的路,一條用自己的熱血生命來譜寫的復仇之路,他終於可以安靜且安詳地安息了,他終於不用面對那些因法西斯侵犯而家破人亡的慘劇,終於不用懷著悲涼的心情去編寫已戰死的戰士那不可能再擁有的燦爛陽光來安慰支持他的家人。我總是在想他大聲的讀著自己寫出來的善意謊言時,看著那些已死戰士的親人們眼中重放希望的光芒時,一個人收藏了所有的真相,所有的痛苦和辛酸,會是怎樣的心情。當一位老媽媽用溫暖的懷抱摟住他,興奮的一直絮叨的說自己的兒子還活著,還活著,他該怎樣去承受。在納粹兵被爆炸的油桶震得四分五裂的同時,他轟轟烈烈的走了,在熱火與熱血中得到了永生。
影片最讓我震撼的是那個叫楚楚的女孩,從經歷了第一次作為活物的藝術品被將軍在其背上刺青到後來黑色屏幕上緩緩上升,告訴我們關於楚楚最後的結局
影片剛開始,初到俄國的楚楚是可愛的,經歷不幸的她依然有著孩子的眼神。戰亂剛開始,飢餓的她是可憐的,但並不缺乏生氣。到達將軍府,遭遇游戲般殺人的她,是畏懼的,誠惶誠恐的,她無意翻看到了刺青的花樣,卻不知這就是她今後無論如何都不能磨滅的恥辱。第一次被刺青醒來的她,驚恐的看到背後的花紋,她並不知道究竟哪裡有,有多少,但她知道那個東西帶給她的羞辱,她拼了命在粗糙坑窪的泥牆上蹭她的背,希望可以抹殺掉那羞辱的刺身。任是血肉模糊,任是鮮血將牆面浸染,她不管不顧的蹭。可是刺青依然,什麼都沒改變,她乏力的抗爭,無聲的對抗,一直到納粹失敗的那一天,將軍說她是他留在世界上唯一的金色皮膚的藝術品,希望她活著,將軍在刺完最後一筆後,舉槍入口,自殺了,德國的納粹軍旗轟然倒下… …
被紅十字會救回的她,又有了笑容,臟兮兮的衣服下,那個可愛的笑臉彷彿又回來了,如果沒有洗澡需要脫衣以及後來的故事,也許楚楚就會以為災難結束了,她終於熬到了這一天,所以洗澡堂里她死活不脫衣服,她知道那衣服一脫,磨滅不掉的恥辱又會回來了,戰爭勝利了,可是她的災難在刺青被刻上去的那刻起就被宣判了沒有終期。那背後展翅的鷹,掙扎的蛇,納粹的標志就是她不容於剛剛經歷過戰火洗禮的俄國的理由,她寧願披上臟兮兮的衣服一個人孤零零地坐在圍欄邊過夜,她的眼長久的盯在沸騰燃燒的火焰上,不知道她要多大的勇氣才能狠心拿起那燃燒的木棍燙向自己的背後,蝕骨般的疼痛,她默不吭聲的忍下來,只是臉上的淚越來越多的流著,她的手死死的抓著地上的草,可是伸向後背燃燒的木棍就是這樣一直堅定的,執拗的壓在紋身上… …
然而,經歷了這樣的苦楚,刺身依然未受到根本的摧毀,因為刺身的面積太大了,她堅持要進行植皮手術,盡管手術風險相當大,俄國軍方似乎也容不得這樣的紋身在女孩子的背上,他們更願意讓這個紋身成為警戒後世的碑文,這樣的安排我不知道是有怎樣深刻的用意。院長對楚楚的憐惜讓人多少感受到戰爭過後,溫暖回歸。
結尾,那個叫著羅小蠻「爸爸」 的蘇聯小妹妹和楚楚見面了,她這樣介紹了羅小蠻,他是中國人,他來自延安,他的學校在… … 更加稚嫩的聲音,一樣的字句,楚楚想起來初到蘇聯的那堂語言考試,聲音宛在,人以非也… …
葉大鷹導演的這部電影,沒有用大量的鮮血,屍體來營造戰爭的慘烈,從戰爭中孩子們的遭遇揭開全景的一角,讓人揪痛不已。
戰爭結束了,但是傷害卻無法消弭… …

================================================
昨天夜裡,又對自己進行了一番革命教育,重溫了已經有點記憶模糊的《紅櫻桃》。緣起是晚上電影頻道的流金歲月,當年扮演楚楚的郭柯宇來現場講述《紅櫻桃》,我才知道自己錯過了。聽他們的講述,關於這部電影的一些零星片斷在腦海里浮現,突然很想再去看看。有時候也覺得很怪,生於90年代的我好像從小對革命題材的紅色電影興趣濃厚,內心總有一部分是屬於崇高的英雄主義。《紅櫻桃》就真的是一部充滿正義感和英雄主義的電影。它的背景是20世紀40年代的俄羅斯,兩個中國革命烈士的子女被送進莫斯科一所國際兒童院學習。當年的俄國,那就是全世界共產主義者的朝聖地呀,它象徵著崇高、純潔和正義,孩子們在那裡度過了美好而短暫的一段時光。然後法西斯的炮火就燃燒了這片白色的土地。我們看到楚楚和許多俄國孩子們被納粹殘酷蹂躪,再想到他們曾在兒童院快樂的唱著歌,簡直心都碎了。影片就是以這樣的強烈對比給觀眾震撼,比起大面積的戰爭場景,此種手法更能激發人們對戰爭的反思與憎惡。而它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段落其實並非楚楚受到的那些折磨,而是沒能上前線的羅小蠻在敵人後方的英勇戰斗。羅小蠻這個中國男孩一到莫斯科便很快適應了那裡,甚至變得越來越像個俄國人。戰爭爆發了,他拼盡全力想去前線參戰,可士兵們只當他是拿不動槍的孩子。於是羅小蠻流落街頭,要飯,賣血,最後得到一份送信的工作,為戰士家屬送去死訊。那些失去親人的收信者的哀號聲讓羅小蠻很心痛,但他必須完成這個使命,直到他遇見一個小姑娘,媽媽已經死了她還不知道,以為媽媽在睡覺呢。也許正是這個小姑娘啟發了羅小蠻,他希望那些家屬收到的是自己親人立了戰功的消息,以慰籍他們傷痕累累的心靈。而那個小姑娘從此就跟在羅小蠻身邊,管他叫爸爸,和他一起戰斗——用彈弓打敵人的腦袋。他們日復一日的寫信,並搞得敵人不得安寧,他們一直戰斗到德國納粹終於完蛋了。戰爭結束了,可羅小蠻的仇恨卻永遠也不能結束,他最後甚至不惜和敵人同歸於盡。在《紅櫻桃》中,俄國人民是種熱情、英勇而悲壯的形象,他們盡管損失慘重,但最終取得了勝利,保衛了家園。如果說他們是天使,那德國法西斯無疑就是魔鬼的化身,盡管最後被正義擊敗,他們邪惡的嘴臉還是給人民留下了陰影。我喜歡這部影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真實和直白,讓觀眾以最純粹的態度去面對戰爭,戰爭就是可恥的,蹂躪人心的。但電影之外,21世紀的現代,仍然是戰爭不斷,於是現實又使我們的態度很辯證。如果沒有了魔鬼,也就沒有了天使,沒了「侵略」,「保衛」又從何說起?當然,生活中總會有一些人倒下了,另一些人站起來填空,而屬於電影的那點藝術空間卻不會受規律的束縛。《紅櫻桃》,熾烈而真摯,殘酷又溫暖,它將永遠留在我們那有一點點崇高英雄主義的心房裡。

5. 紅色電影觀後感500字

很喜歡看這部電影,這是網路上看的,剖析比較深刻
《城南舊事》
是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拍攝於1982年的影片,改編自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影片摒棄了戲劇化的處理效果,並沒有跌盪起伏的劇情和激烈的的大喜大悲,而是以一種散文化的、抒情的格調,成功地再現了原作的那種充滿了「回憶感」和「往事感」的神韻。

一、 散文化的結構

導演吳貽弓雖然沒有用戲劇化的情節來推動劇情一環套一環地發展。但是,他營造的那種情緒很好地將三段小故事連接到一起。

導演從小英子遇到巷子口的瘋女人引出了第一段故事。這是關於瘋女人秀貞和她的女兒小桂子(妞兒)的故事。在這一段故事裡,導演用了雙線結構,一條線索是瘋女人秀貞,另一條便是妞兒。妞兒的引出,是通過妞兒去買醬,伙計欺負她,而小英子為其「出頭」,兩人成為好朋友引出的。一邊,通過秀貞前言不搭後語的傾訴敘述了她的愛情遭遇,一邊通過和妞兒的友誼及妞兒的遭遇將故事發展。同時,還以母親和宋媽的談話揭示了事情的緣因。

可以說,故事完全是以那種緩慢的、情緒化的速度發展的。秀貞顛來倒去地講著自己和大學生的故事,抒發著自己對愛人、對女兒的思念,導演通過幾次秀貞和小英子的接觸刻畫了秀貞。第一次是出場時,兩者都沒有說話(小英子被宋媽拉走),只有眼神中的交流,秀貞眼中的渴望以及小英子忽閃著的眼中的純真。第二次秀貞拉住小英子,小英子抽回手,說自己不是小桂子,秀貞眼中流露出明顯的失望。第三次小英子幫秀貞把大學生的東西拿出去曬,回憶中的秀貞十分幸福,在她眼裡,小桂子爸爸僅僅是走了,出門了,還會回到她身邊,而她更是為小桂子做好了衣服,等著她穿。第四次,秀貞強烈要求小英子帶小桂子回家。第五次,也是最煽情的一次,秀貞回憶自己和大學生的相知相識相戀,「那一笑」「緣分」, 秀貞敘述時插入的院內的景物,將懷舊和思念之情推到了頂峰。第五次,秀貞問小英子自己是不是瘋子,她在清醒和迷糊之間痛苦地掙扎著,她也知道愛人和孩子不太可能回來,但她還是希望著。

妞兒這頭,導演自然地敘述著這兩個孩子的友誼。她們一起喂小雞、盪鞦韆,一起嬉戲。很多時候,她們並不說話,只是在一起,但是我們明顯能感覺到二者之間的情感交流,啾啾的小雞,晃晃悠悠的鞦韆,都給人一種童年的純真的懷念。妞兒的身世是通過看到妞兒被她父親驅趕引出的,然後便是妞兒和小英子的訴說。妞兒哭泣著,小雞繞著她們轉著圈,英子什麼也不說了,只有用大眼睛看著妞兒,一種哀愁的情緒一下子抓住了觀眾的心,此處無聲勝有聲。

最後,在一個雨夜,兩條線並在一起,妞兒就是小桂子。當秀貞一眼見到妞兒,便認出了她,抱著她「我命苦的孩子啊」。沒有冗長的解釋,也無需解釋了。

故事結束於小英子從醫院醒來,導演通過賣報人的叫賣含蓄地道出了秀貞母女的死。在《驪歌》聲中,小英子搬家了。之後的兩段故事,也是通過《驪歌》結束的。《城南舊事》不同於《暴雨將至》或者《低俗小說》這些國外現代電影,它的三段故事是用這種情緒化散文化的抒情方式結束的,有一種情緒化的過度,而並非用標題(《暴雨將至》)或者直接跳接(《低俗小說》),體現了濃濃的民族風格和韻味/

在第二段故事中里情緒還是佔了主打地位。小英子第一次和小偷見面之時,兩者尚有一定的心理距離,兩者離得較遠,英子也幾次欲走,被小偷叫住,到了後來,二者有了交流,小偷也透露了自己弟弟的事。小英子更是從小偷的關於好人壞人的判斷的話題引出了海跟天的區別,雖然童言無忌,卻是詩意顯然,讓人不無酸楚。再後來,在學校的表彰會上的一場,導演用朦朧而又夢幻般的鏡頭展示了一幅兄弟情深的畫面,更加增強了對小偷的同情和認同。小偷被捉後,導演也沒有用激烈的沖突加以渲染,而是只讓小英子和小偷相互對視。從那對視的眼神中,我們可以讀出很多東西,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愫。

第二段故事也結束於《驪歌》聲中,這次是在上音樂課,運用了畫內聲的表現。電影一共出現兩次上音樂課,一次是小偷和英子談心之後,唱的歡快的歌曲,小英子也唱的很歡,第二次就是此時,在哀傷的歌聲中,小英子只是坐著發呆,大眼睛裡充滿了哀愁。

第三段故事開始於英子回家看到毛驢和宋媽的侄子。宋媽的丈夫每從來也是騎著毛驢,毛驢便成為了這個沒出息的狠心男人的標志。導演通過英子、弟弟和宋媽的生活場景表現了兩個孩子對宋媽的深情。宋媽給弟弟洗腳,和孩子們唱兒歌,哄弟弟吃葯等場景,都流露出濃濃的渴望。而從宋媽口中不離的小栓子,小丫頭又體現著宋媽對自己孩子的愛和對生活的無奈。典型的當宋媽哄弟弟說,「不要小栓子」時,聲音哽咽著,她捂住嘴忍住眼淚。

此故事中另一條線是爸爸。爸爸在整本片子里都是一個慈父、嚴父的形象。醫院那場辛酸而溫情的戲更是把父女情渲染地淋漓盡致。而爸爸也終究離開了。導演將爸爸和宋媽的離去安排在一場。給掃墓一場並沒有那種哭天蹌地的場面,然而那種哀傷卻隨著《驪歌》之聲彌漫開來。影片最後,宋媽和英子越離越遠的鏡頭和西山秋天的紅葉給人以無限的暇思,讓人嘆息不已。

二、 生動化的語言

本片雖是一個兒童眼中的童年故事,但應該說不能算作兒童片。本片是以情緒的散文化的方式敘述故事的,但是它生動的語言還是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小英子的語言尤其出彩。

小英子是一個小學生的年紀,貪玩、天真、懂事卻有不失幼稚。典型的,當她得知妞兒的身世後,回家問媽媽「我是不是你生的」「你怎麼生我的」,這一席話充滿了童真和童趣,而且符合人物的年齡、性格。而後面小英子還有一段在葡萄架下為父母讀課文,並且評論海的一段更是富有詩意和童趣,一個活潑、純真的兒童形象很好地展現在觀眾的面前。

當大人在談論事情的時候,英子還會冷不防插上一句,如宋媽和媽媽談到賊時,「別人丟東西還說熱鬧」,半大孩子似懂非懂的話讓人忍俊不禁。當小英子說「你是來拉屎的吧」、「真不講衛生」,當賊給她糖,她更是說「爸爸說了,別人給的東西不能隨便要」,這些話卻是典型的兒童的話,真實而又精彩無比。

最出彩的還是醫院父女見面的一段。父親問英子成績,英子撒嬌「你自己看嘛」,問「有沒有遲到」,回答「上面不是寫著嗎」、「自從挨了你打,再也沒有遲到」、「打得的好疼,忘也忘不了」,問「恨爸爸嗎」,回答「不恨」。這一段充滿童趣而又精彩無比,令人辛酸。

瘋女人秀貞的語言也很有特點,她的話雖然顛三倒四,但是她不時會清醒一下子,特別是她對大學生的回憶的那段,配合著院內景物,她的話外音幽然傳來,給人一種懷舊和哀傷,特別的那一句「這一笑啊」,讓人為她的痴情動容。

小偷則是一個現實的控訴者。他對自己身世無奈和不平,對自己淪落為小偷無可奈何。說到他弟弟,他自豪,而又充滿希望,然而弟弟「拿我當個好哥哥」之類的話有不無酸楚。

宋媽的語言也很有特色。她抱著弟弟拍著腳說「臭腳丫兒,哎~」這哄孩子的長聲,令人熟悉不已,含著深深的溫情,而「不要小栓子」這些話更是體現了她生活的無奈和對孩子的依戀。

《城南舊事》中還有很多風格化的小細節,比如提水,養小雞,唱兒歌,駱駝,賣紅薯的,換東西的貨郎等更是構成了電影的懷舊的景象和氣氛。總而言之,影片很好地透出了那種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不愧為中國電影史上突出的散文電影。

6. 紅色電影觀後感

[紅色電影觀後感]《城南舊事》是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拍攝於1982年的影片,改編自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紅色電影觀後感。影片摒棄了戲劇化的處理效果,並沒有跌盪起伏的劇情和激烈的的大喜大悲,而是以一種散文化的、抒情的格調,成功地再現了原作的那種充滿了回憶感和往事感的神韻。 一、 散文化的結構 導演吳貽弓雖然沒有用戲劇化的情節來推動劇情一環套一環地發展。但是,他營造的那種情緒很好地將三段小故事連接到一起。 導演從小英子遇到巷子口的瘋女人引出了第一段故事。這是關於瘋女人秀貞和她的女兒小桂子(妞兒)的故事。在這一段故事裡,導演用了雙線結構,一條線索是瘋女人秀貞,另一條便是妞兒。妞兒的引出,是通過妞兒去買醬,伙計欺負她,而小英子為其出頭,兩人成為好朋友引出的。一邊,通過秀貞前言不搭後語的傾訴敘述了她的愛情遭遇,一邊通過和妞兒的友誼及妞兒的遭遇將故事發展。同時,還以母親和宋媽的談話揭示了事情的緣因。 可以說,故事完全是以那種緩慢的、情緒化的速度發展的。秀貞顛來倒去地講著自己和大學生的故事,抒發著自己對愛人、對女兒的思念,導演通過幾次秀貞和小英子的接觸刻畫了秀貞。第一次是出場時,兩者都沒有說話(小英子被宋媽拉走),只有眼神中的交流,秀貞眼中的渴望以及小英子忽閃著的眼中的純真。第二次秀貞拉住小英子,小英子抽回手,說自己不是小桂子,秀貞眼中流露出明顯的失望。第三次小英子幫秀貞把大學生的東西拿出去曬,回憶中的秀貞十分幸福,在她眼裡,小桂子爸爸僅僅是走了,出門了,還會回到她身邊,而她更是為小桂子做好了衣服,等著她穿。第四次,秀貞強烈要求小英子帶小桂子回家。第五次,也是最煽情的一次,秀貞回憶自己和大學生的相知相識相戀,那一笑緣分, 秀貞敘述時插入的院內的景物,將懷舊和思念之情推到了頂峰。第五次,秀貞問小英子自己是不是瘋子,她在清醒和迷糊之間痛苦地掙扎著,她也知道愛人和孩子不太可能回來,但她還是希望著。 妞兒這頭,導演自然地敘述著這兩個孩子的友誼。她們一起喂小雞、盪鞦韆,一起嬉戲。很多時候,她們並不說話,只是在一起,但是我們明顯能感覺到二者之間的情感交流,啾啾的小雞,晃晃悠悠的鞦韆,都給人一種童年的純真的懷念。妞兒的身世是通過看到妞兒被她父親驅趕引出的,然後便是妞兒和小英子的訴說。妞兒哭泣著,小雞繞著她們轉著圈,英子什麼也不說了,只有用大眼睛看著妞兒,一種哀愁的情緒一下子抓住了觀眾的心,此處無聲勝有聲。 最後,在一個雨夜,兩條線並在一起,妞兒就是小桂子。當秀貞一眼見到妞兒,便認出了她,抱著她我命苦的孩子啊。沒有冗長的解釋,也無需解釋了。 故事結束於小英子從醫院醒來,導演通過賣報人的叫賣含蓄地道出了秀貞母女的死。在《驪歌》聲中,小英子搬家了。之後的兩段故事,也是通過《驪歌》結束的。《城南舊事》不同於《暴雨將至》或者《低俗小說》這些國外現代電影,它的三段故事是用這種情緒化散文化的抒情方式結束的,有一種情緒化的過度,而並非用標題(《暴雨將至》)或者直接跳接(《低俗小說》),體現了濃濃的民族風格和韻味/ 在第二段故事中里情緒還是佔了主打地位,觀後感《紅色電影觀後感》。小英子第一次和小偷見面之時,兩者尚有一定的心理距離,兩者離得較遠,英子也幾次欲走,被小偷叫住,到了後來,二者有了交流,小偷也透露了自己弟弟的事。小英子更是從小偷的關於好人壞人的判斷的話題引出了海跟天的區別,雖然童言無忌,卻是詩意顯然,讓人不無酸楚。再後來,在學校的表彰會上的一場,導演用朦朧而又夢幻般的鏡頭展示了一幅兄弟情深的畫面,更加增強了對小偷的同情和認同。小偷被捉後,導演也沒有用激烈的沖突加以渲染,而是只讓小英子和小偷相互對視。從那對視的眼神中,我們可以讀出很多東西,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愫。 第二段故事也結束於《驪歌》聲中,這次是在上音樂課,運用了畫內聲的表現。電影一共出現兩次上音樂課,一次是小偷和英子談心之後,唱的歡快的歌曲,小英子也唱的很歡,第二次就是此時,在哀傷的歌聲中,小英子只是坐著發呆,大眼睛裡充滿了哀愁。 第三段故事開始於英子回家看到毛驢和宋媽的侄子。宋媽的丈夫每從來也是騎著毛驢,毛驢便成為了這個沒出息的狠心男人的標志。導演通過英子、弟弟和宋媽的生活場景表現了兩個孩子對宋媽的深情。宋媽給弟弟洗腳,和孩子們唱兒歌,哄弟弟吃葯等場景,都流露出濃濃的渴望。而從宋媽口中不離的小栓子,小丫頭又體現著宋媽對自己孩子的愛和對生活的無奈。典型的當宋媽哄弟弟說,不要小栓子時,聲音哽咽著,她捂住嘴忍住眼淚。 此故事中另一條線是爸爸。爸爸在整本片子里都是一個慈父、嚴父的形象。醫院那場辛酸而溫情的戲更是把父女情渲染地淋漓盡致。而爸爸也終究離開了。導演將爸爸和宋媽的離去安排在一場。給掃墓一場並沒有那種哭天蹌地的場面,然而那種哀傷卻隨著《驪歌》之聲彌漫開來。影片最後,宋媽和英子越離越遠的鏡頭和西山秋天的紅葉給人以無限的暇思,讓人嘆息不已。 二、 生動化的語言 本片雖是一個兒童眼中的童年故事,但應該說不能算作兒童片。本片是以情緒的散文化的方式敘述故事的,但是它生動的語言還是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小英子的語言尤其出彩。 小英子是一個小學生的年紀,貪玩、天真、懂事卻有不失幼稚。典型的,當她得知妞兒的身世後,回家問媽媽我是不是你生的你怎麼生我的,這一席話充滿了童真和童趣,而且符合人物的年齡、性格。而後面小英子還有一段在葡萄架下為父母讀課文,並且評論海的一段更是富有詩意和童趣,一個活潑、純真的兒童形象很好地展現在觀眾的面前。 當大人在談論事情的時候,英子還會冷不防插上一句,如宋媽和媽媽談到賊時,別人丟東西還說熱鬧,半大孩子似懂非懂的話讓人忍俊不禁。當小英子說你是來拉屎的吧、真不講衛生,當賊給她糖,她更是說爸爸說了,別人給的東西不能隨便要,這些話卻是典型的兒童的話,真實而又精彩無比。 最出彩的還是醫院父女見面的一段。父親問英子成績,英子撒嬌你自己看嘛,問有沒有遲到,回答上面不是寫著嗎、自從挨了你打,再也沒有遲到、打得的好疼,忘也忘不了,問恨爸爸嗎,回答不恨。這一段充滿童趣而又精彩無比,令人辛酸。 瘋女人秀貞的語言也很有特點,她的話雖然顛三倒四,但是她不時會清醒一下子,特別是她對大學生的回憶的那段,配合著院內景物,她的話外音幽然傳來,給人一種懷舊和哀傷,特別的那一句這一笑啊,讓人為她的痴情動容。 小偷則是一個現實的控訴者。他對自己身世無奈和不平,對自己淪落為小偷無可奈何。說到他弟弟,他自豪,而又充滿希望,然而弟弟拿我當個好哥哥之類的話有不無酸楚。 宋媽的語言也很有特色。她抱著弟弟拍著腳說臭腳丫兒,哎~這哄孩子的長聲,令人熟悉不已,含著深深的溫情,而不要小栓子這些話更是體現了她生活的無奈和對孩子的依戀。 《城南舊事》中還有很多風格化的小細節,比如提水,養小雞,唱兒歌,駱駝,賣紅薯的,換東西的貨郎等更是構成了電影的懷舊的景象和氣氛。總而言之,影片很好地透出了那種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不愧為中國電影史上突出的散文電影。

7. 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500字左右)

這天,我觀看了電影《地道戰》,它主要是講:1942年到1944年那幾年,日本侵略軍在冀中平原上「大掃盪」實施了三大策略:「殺光、搶光、燒光」。冀中人發由於軍力不足,不能對抗敵人,就創造了新的斗爭方式----地道戰。建立地道戰以後,敵人就往裡面攻擊,想方設法地破壞。但是聰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來防備,敵人沒有得逞,他們既怕又恨,但又對我們沒辦法。在地道里作戰時,民兵隊長高傳寶利用人群來傳播消息,使隊長的意思能傳播給人群。人們有了地道戰,敵人的「掃盪」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勝利。
觀看這部電影的同時,我一向在想,為什麼古代的中國人民如此聰明,而此刻的中國人卻如此地脆弱無能,就拿諾貝樂獎這個事例來說吧,在外國已經有很多人得了諾貝樂獎,但我們中國卻只有幾個人獲得了諾貝樂獎,真是天壤之別啊!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中國人並不比別人笨,為什麼會這樣?告訴你吧,因為我們中國人不懂得合作,只懂得為自我爭權謀利。我們回想一下《地道戰》吧,如果他們不合作,能修建成地道嗎?如果他們不合作,能想出防毒方法嗎?所以我呼籲大家不要再爭取權謀利了,你倒不如把爭取謀利的時光來為國家作奉獻,這樣也許對你會更好。
同時,我也期望我們小學生好好學習,不要玩世不恭,好好學習,不要辜負大家對你的期望,長大為國家做奉獻。

8. 幫我找一篇《紅色氣質》的觀後感

[紅色電影觀後感] 永遠的榜樣 ——電影《焦裕祿》觀後感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 08級車輛工程三班 張雨 從小學時就學習過焦裕祿同志的先進事跡,焦裕祿同志的光輝事跡始終在腦海中回放,一遍遍激勵著我前進,紅色電影觀後感。再次看《焦裕祿》這部影
觀後感\《紅色氣質》

9. 電影讀後感。

《勇士》講述的是紅軍長征中強渡大渡河這一段故事,以飛奪瀘定橋作為收尾。影片取名《勇士》,那麼,何為勇士?勇士也會憤怒,會悲傷,會絕望,但他的與眾不同在於能保持理性,分析情況,用有限的條件,創造無限的可能。戰友犧牲?抹一抹眼淚接著前進。橋板被拆?用鐵鍋做的盾牌開辟出路來。一句」前進「的背後當然有恐懼,只是勇者知道害怕不會帶來任何好處,敵人就在身後,前進才能迎來希望,這份堅韌正是勇者的美學。勝利之後的從容淡定,總是令人嚮往,讓人以為這就是勇士該有的模樣,但勝利之前的血與淚才是成為勇士的必經之路。
震撼!最深刻的感受還是震撼!有血性,有黨性,《勇士》,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電影。 首先,就取景來說,很美,有竹林有動物有生氣,有石灘的氣勢磅礴,有大渡河的波浪滔天,從頭到尾滲透著中式紀錄片的大氣與意境,人物的面部表情以及細節掌握得十分到位。
其次,電影情感豐沛而多樣,使觀眾身臨其境,無論是神槍手老余與女兒的親情糾葛,還是紅軍哥哥與小女孩的戰場兄妹情誼,亦或是團長與戰士們之間的兄弟情義,都催人淚下,直擊人靈魂的最深處。然而最動我淚點的,還是中央軍炮手田生才與紅軍青年王冬宇的故事,紅軍小弟為了向炮手學習如何打炮,在炮手行進途中想要放棄的時候,選擇了背著炮手奔跑,只是為了學習打炮技能,然而,終是體力不支離開人世,這一打擊,讓炮手堅定了內心,為了紅軍奉獻自己,最終完成紅軍小弟的心願。那一幕,看得我眼眶濕潤,心中酸澀卻不知如何言說。
最後,若是要說唯一有些不足的,就是某些鏡頭可能顯得有點刻意了,導致情感的抒發略有些生硬,但總體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值得群眾多遍品嘗欣賞。
勇士電影觀後感二
今天學院集中觀看了長征系列電影《勇士》,講述了紅軍戰士在長征路上披荊斬棘、奮勇殺敵的歷程,其中最主要的是「飛奪瀘定橋」的部分。
選擇這部電影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它描述的是長征故事中的《強渡大渡河》,與考研熱點「長征精神」有聯系;二是作為一個「青馬」學員,電影主題引起了內心的責任感和強烈的共鳴,我應該去支持它,了解它。為了不辜負看這部電影犧牲的學習時間,我利用午休的時間把中國近代史綱的長征部分看完了,以便更深入電影情節。
這部電影裡面有幾個主要角色。首先是作為部隊主心骨的紅四團團長,在關鍵時刻統一思想,鼓舞人心,率領隊友們穿越槍林彈雨的圍剿;其次是作為部隊智多星的政委,及時准確地做出決策,盡量減少部隊損失並完成任務;小紅軍王冬宇,是最讓我感動的,他一心為了戰爭勝利,最後為了學習到打炮技術,犧牲生命;第四個人物是狙擊手廖大強和余振中,他們在任何危險時刻都是做最危險的「斷後」工作;第五個人物是從為了錢財成為國民黨炮兵到願意投入不給發福利的田生才,第六個是那對因為戰爭而成為沒有血緣關系的兄妹。這些人物,出身不同,官職不同,卻互相關心,平等對待,因為他們心中都有恨意,因為心中都有理想。他們恨帝國主義侵略了中華大地,恨戰爭讓他們顛沛流離,恨不斷有人阻礙祖國統一路線,恨自己不能保護親人。
帶著這股恨和對戰爭勝利的決心,為了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他們在崎嶇的上路上跑步前進,糧食帶也成了他們前進的負擔而不得不扔掉,晝夜兼程奔襲240里,這是堅持。
「飛奪瀘定橋」是紅軍長征途中的一場關鍵性戰役,戰士們在兩天之內長途跋涉了兩百四十里山路。連夜的兼程,戰士們穿著草鞋都磨破了腳。一路上,中央軍前後夾擊,山路崎嶇泥濘,等戰士們歷經艱險到達了瀘定縣,有的終於疲憊地倒下了,倒在了瀘定橋的西岸,永遠地與之為伴。敵軍拆除了橋上的木板,紅軍戰士們一個個扒在索鏈上交替匍匐前進。兩邊的炮火聲震耳欲聾,我們的戰士在槍林彈雨中沖鋒前進,最終奪下了瀘定橋。電影真的很震撼,戰士犧牲的片段讓我們看得抹眼淚。前人浴血奮戰的歷史,我們要牢記在心,有了他們的奮勇殺敵,才有我們的現在。這堅貞不屈的愛國情,應激盪在我們每個人的心懷。
原來我一直不懂「民族」的概念。曾私以為民族只是同一片土地孕育的碰巧生長在一起的一群人罷了,各種過活,各取所需。但原來,民族是信仰,民族是理想,民族是堅持,民族是在千萬的炮火中也要沖出一條血路的執著,是就算我倒下也有下一個人替我活下去的決心,是錚錚鐵骨下的款款柔情,是雖然畏懼但義無反顧往前沖的勇猛,是一場歷練,也是一段成長。電影讓我動容,讓我震撼,讓我開始想要作為「民族」概念下的人而活著,讓我為我們的偉大民族而驕傲,而自豪。

閱讀全文

與紅緣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擎天柱變身電影視頻大全 瀏覽:291
鳳歸梧桐電影完整版在哪裡看 瀏覽:503
動畫愛情故事電影 瀏覽:967
田啟文電影片段粵語 瀏覽:715
關於外國的特種兵電影大全 瀏覽:40
周星馳電影高清下載迅雷 瀏覽:965
電影惡魔大結局是什麼意思 瀏覽:236
霸王虞姬電影結局 瀏覽:421
電影霹靂出擊2演員表 瀏覽:287
1998年香港愛情電影 瀏覽:27
歐洲老電影女主角在電台上班 瀏覽:807
浙江橫店新光電影院 瀏覽:754
所有女同電影大全傷痕 瀏覽:458
迅雷三級bt電影下載網站 瀏覽:977
掃毒二電影演員表 瀏覽:391
再次出發電影英文 瀏覽:964
能夠觀看限制級電影的網站大全 瀏覽:873
黑道女大佬電影完整版 瀏覽:859
2021大年初一凌晨電影 瀏覽:656
牛蛛什麼電影 瀏覽: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