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後天觀後感。
隨著人類環保意識的增強,溫室效應作為20世紀危險的產物,依然不斷刺激著人們的神經.本片被定義為"環境災難驚悚"而非"科幻片",也就是說,本片所展現的情景,是與現實有著密切聯系,而非憑空編造的.
盡管如此,影片中的大量情節仍被批作是"扯淡的".比如冰河期來去的速度、波及的范圍,從科學意義上講都是不可能的,可我覺得,科幻(我還是習慣稱其如此)不是科普,盡管它很不嚴謹,但我們仍能體會出導演用誇張警示人們的用意。
少談幾點感情主線
《後天》摒棄了好萊塢以往一貫「明目張膽」的個人英雄主義,如果冰河期的到來與結束是影片的大背景的話,那父子情便是貫穿全片重要的情感主線之一。而這種感情,體現在父親營救兒子的過程中。
從開頭看,Sam與父親的關系明顯存在分歧與矛盾,這是許多美國家庭在此時期的普遍現象。當兒子面臨危險時,父親毅然北上,這不僅是勇氣與毅力。更是一種可以戰勝理智的情感——愛!
當冰河來臨,困在圖書館的幾人成為一個整體,他們在最絕望、最危險的時候相互依靠、相互鼓勵,這是相當重要的一條線索,也有著以點帶面的妙處。
當他們在選擇用來燃燒取暖的書時,所發生的分歧可以顯示出不同的人在危難時,對人類文明的態度。
一類贊成以生存為主,因為只有生存下去,也許才有可能重建人類文明;另一類寧死也要保存人類文明的痕跡,因為這是老祖宗千百年來留下的瑰寶,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他們期望有一天,也許在危難之後的某時,子孫能重拾那曾經險些毀滅的文明。一類對自己存有希望,充滿生的渴望;另一類則對未來充滿了末世關懷的宿命期望。
這一橋段,是導演提示著人們,展開了非常深刻的思考。
但最終,雙方均作出讓步,同時,彼此信任著、鼓勵著,此刻,不會再有任何對權錢的貪欲,不再有個人的私利與爭奪,因為此刻,人類文明基本被冰封的時刻,一切都顯得無關緊要。他們清楚地認識到,此刻只有互相幫助,才能抓住生的希望,或許才有生的可能!於是,人類的情感在社會滅亡的邊緣蛻化的單純而真摯!而此刻,觀眾也會不禁思考,難道一定要等到災難滅絕每人類才懂得蛻化?!
這一點,與之前一點,展現在同一時空環境下,構成了影片最深刻的兩點人文主題。
故事的警示
影片的故事並沒有顯示出多少新奇的地方,總的來說,通俗易懂。我們暫且不論劇情的疏漏或場景的似曾相識,單看故事本身所要傳達的思想,是發人深思的。
在氣象學家發現洋面溫度異常後,立即向總統申請全國向南轉移。而總統說「請不要忘了我們的經濟同我們的環境一樣脆弱!」。此時,總統的形象代表了典型的大資產階級,他們惟利是圖,不願浪費任何一點時間和精力在非賺錢的事物上,他甚至依然覺得,經濟才是解決一切的萬能鑰匙,直到最後。
為了緩解溫室效應,國際上有著《京都議定書》,而恰恰是美國,拒絕在和約上簽字!本片無疑是對美國莫大的諷刺。那些自信的美國人向來喜歡指責別人,而他們自己做的,已經很差了!
當潮水來襲,林立的高樓瞬時倒下,龍卷風中的房屋、大橋、汽車...一一被毫不留情地卷上天,被摧毀、被撕碎、被吞噬!人們甚至還來不及作出反應,那些耗費人類大量金錢、智慧、勞動力的所謂「人類文明的傑作」,在自然的力量面前顯得如此脆弱、渺小而不堪一擊!那些有著「良好建築技術」、「優秀建築材料」的人類避難所,頃刻間化為烏有!被冰封的自由女神像,只殘剩出奄奄一息的頭。此刻,她高舉向天的手不再示意著自由,那是在質問!在指責!在控訴!!
數十分鍾災難場景的連續體現,使人們坐在銀幕前感受到了巨大而不可名狀的恐懼與深思。
我們生於自然,長於自然,我們為了自己的文明不惜破換自然的平衡,最終,自然反過來向人類做了宣判,我們的一切文明,物質上的、精神上的,完全可以被她輕而易舉地全部摧毀!在自然面前,無知的我們憑什麼自豪於自己的「傑作」?!我們有徵服、取代自然的資格嗎?
影片中,由於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洋面升高,整個北半球被全部冰封。這種假設是撼人的!恰巧那段日子全球氣候極為異常,如歐洲六月降雪,阿爾卑斯山大量冰川融化、雪線上升...人們不禁警惕地問"後天不會明天到來,那明天的明天呢?"
但這畢竟是商業片,不會是絕望到底的.人類的最大優勢就在於即使是在最為難的時刻也保留著"潘多拉魔盒"最後所剩--希望!正是如此,導演才在結尾讓地球自行結束冰河期.
沒錯!自然永遠都是一位母親,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她只會或重或輕地懲罰,而不會毀滅我們!(其實我倒希望地球徹底發一次怒,讓人類社會就此毀滅!!!)
❷ 求後天電影的觀後感
看完《後天》這部電影之後,不禁為這個電影幕後製作團隊而喝彩,更為導演的細節處理、編劇的構思、震撼的特效而折服。
斷送人類的是人類本身,挽救人類的也是人類自己。可惜回天無力,誰能改變地球的氣候?現在地球已經不適合人類居住了,一年比一年熱,一年比一年冷的環境已經徹底改變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改變了曾經熟悉的家。希望那一天早日來臨,讓一切都恢復最初,也許下一個統治地球的不再是人類……
後天是一部相當有雄心的影片 看完後感覺這開始拍的時候就劍指所有的獎項 票房 以及一座電影史上的豐碑 我覺得做到了吧 至少在我心裡 同樣是當時以特效著稱的泰坦尼克號相比 我比較喜歡後天具有的現實意義 時勢造英雄啊 感覺後天的影響力完全沒有泰坦尼克號大
後天並不是針對目前的全球氣候變暖的題材 我覺得 全球氣候溫暖化僅僅是一個引子 影片並不是探討環境問題 而是人類的命運 正如影片中主人公一直將災難與公元前的冰川世紀相比較 這是地球的輪回 與他身上的寄生蟲沒關系 即使沒有全球溫暖化 宇宙也終將變化 地球在多少萬年以後或許會如影片中那樣 影片只是將一定會發生未來展示在我們眼前 碰出火花 引發思考 作為人類社會金字塔頂端的產物 電影能發揮這樣的效果 我覺得很成功
成功之處不僅僅在於當時技術下近乎完美的特效(5年後的現在看來也帶給我相當大的震撼!!特別是對比海雲台之後囧)對於角色劇情鏡頭的處理都能看出來相當用心 這才是大片 你膽敢描繪這么大的框架 沒什麼了不起 但是你要有種一筆一筆把這個框填滿才算成功 像什麼世界大戰 感覺簡直就是個殼 從名字庸俗到結尾 最後莫名其妙被細菌搞死 感覺是不是舒膚佳在打肥皂劇廣告 就拿題目來說 後天 看完以後真的會想後天 後天 就是後天 半期口語考試,,,啊啊啊啊啊
從北極研究站的天空到 空間站上觀察到的地球 紐約被水沖掉的瞬間或者是被雪整個埋掉 自由女神像一半身子露在外面無神地望著遠方 油輪倒翻掉結冰在紐約 很多鏡頭完全可以當一幅畫 不是特效 是製作人員的心血!
盡管油輪駛過紐約街頭的鏡頭比較假(不是指畫面 是船駛進來這個情節) 但是在巨大的船身不小心撞扁水底的計程車時 還是能體會到導演的用心
雖然部分情節偏離真實,虛構渲染過多,但是特技還是很令人佩服。主角在這次災難中展現出了自己的智慧與勇氣把到了小妹妹 但是還和狼搏鬥未免有些庸俗,估計是特效組在洋盤說看我們大的可以埋紐約 小的可以做生動的大灰狼 看海雲台就沒這個脾氣 但是把這些庸俗的刪掉。。。估計就是災難紀錄片了。。。。。。。還是俗點好。。。。
3個在英國的研究員知道逃不了這一劫 舉杯暢飲 乾杯!
「為了英國」
「為了人類。。。」
「為了。。。。曼徹斯特聯隊!!」
對這3個研究院的心理刻畫相當仔細到位 出境時間不多但是卻把面臨末日浩劫的科學工作者描寫得很生動
主角被困圖書館,抵抗寒冷的天氣求生 燒什麼?燒書!平時被好好愛護的書 整個大圖書館的書
「尼採的書?我們不能燒尼採的書,他是19世紀最重要的思想家."
「別扯了,他是個狂妄的沙文主義者 還愛上了她妹妹!」
「他不是個狂妄的沙文主義者."
"但是他愛上了她妹妹 是吧」
兩人吵 然後樓下的同學很不耐煩的說:
「嘿!扯啥子!我這有一整個區的關於稅法的書拿來燒!」
影片中特寫了很多關於燒書的鏡頭 在優雅的房間 華麗的灶台前 一群受良好教育並且熱愛書籍知識分子 這樣來利用書籍的力量 平時被視為寶物的書
"報紙是最好的,但是這個也可以 你知道要是你在大街上過上幾年 你就會學會如何保溫」
影片中一個和主角一起留下來燒書的乞丐 貫穿整個影片的樂觀 幽默感 或許末日來臨 最平靜的人是乞丐 他們本一無所有 這里留下來燒書的人有家境闊綽的大學生 乞丐 圖書管理員 飽覽圖書的老學者以及那個流浪漢的狗(可愛啊可愛) 這樣幾個生活不同階層的人搭配起來產生的火花 也看出對劇本的用心
「看這!」
「什麼?」
「你有見過這么清澈的天空嗎?」
災難過後 2個空間站的宇航員的對話 影片多次以空間站的角度俯瞰整個地球 畫面之美令人震撼 這並不是匠心獨運 這片子的題材應該利用這個角度 但是描繪的可是一整個變化的地球!在數億觀眾面前 在數千萬科學家面前 近乎魯莽的特效 他們敢想敢做 而且成功了 可能在每一個幾秒的描繪大氣運動的特效製作中他們要問好多次相關顧問 氣象學家? 至少對於我這個教育水平的人來說看不出什麼破綻 或許處於對情節的需要有破綻 科幻小說上叫硬傷 但是 誰還會在這顆雞蛋里挑骨頭 我看到的只有用心 宏大中蘊含著謹慎
還有很多令人深思的鏡頭和對話
很佩服他們敢想敢做 盡管這么大的題材劇情世界觀肯定有紕漏之處(圖書館燒什麼書啊 滿地的木頭桌子!如此巨大的氣團 風眼周圍根本不能活一秒吧 他爸居然走進了風眼) 但是還是感謝他們 看完以後我轉向窗外釜山的天空 覺得是另外一個世界 對於我來說 能讓你看完電影後回到現實感覺回到了一個陌生的 全新的世界 能讓你感慨思考的 就是一部好電影
❸ 電影後天觀後感
[電影後天觀後感]"過去的幾個星期里讓我們感到,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我們是多麼的渺小,電影後天觀後感。多年來,我們一直以為,我們可以不計後果地揮霍我們星球的自然資源,我們錯了,我錯了......"(引自電影《後天》)天氣太冷了,於是又重溫了經典的災難電影《後天》,一樣震憾的災難場景,一樣驚心動魄的情節,一樣充滿了人在絕景中的頑強和奉獻精神,和電影《2012》遙相呼應的是對生命終極價值和意義的深刻思考,以及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訴求。第一次是在電影院看的,逼真的電影音效讓我久久難以平復,那時候還沒有信主,心情也不象今天那麼沉重。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其實我們都很少真正地去思考明天,雖然都知道生命有限,但更多的時候我們只是熱衷於不斷地計劃,在有限的裡面不斷添磚加瓦,構築無限的人生華廈,雕梁畫棟,庭台樓閣,從小到大,我們就被教導,要把自己人生的每一個細節,每一級台階都安排得一絲不苟,環環緊扣。現代人的通病就是活著就象永遠都會有明天,活著就象永遠不會死。沒有幾個人願意在生活平順,意氣風發的時候,去思索死亡這件事情,這個世界有很多的不公,但在死亡面前我們是平等的,從古至今,煉丹尋葯,積德修行,窮盡智慧,沒有人能夠徹底地逃脫死亡的羅網。很多人每天勞碌奔忙,周而復始地為營生打點,耽於安逸舒適的生活,沉迷在世界的聲色犬馬,功名利祿的爭斗中,傾盡所有,耗去一生,不外乎是為了在那金字塔的世界裡佔得一個較能居高臨下的席位。在生命的盡頭面對真實的自我,是每一個人都無法避免的,有趣的是,在兩部電影里,不同種族不同階層的人在死亡臨到之時,並不是去數算他們的存款和房產,也沒有翻出厚厚的職場履歷來緬懷,反而是尋找疏離已久的親人,又或是為了捍衛至親好友,以及人類的生命而頑強奮斗,甚至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於是,我明白了,人類最高的道德情操是體現在為他人謀福利這件事上面的。人之所以是人,不是動物,不是體現在直立行走,運用語言等生理差異上面的,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自由的意志,能夠選擇無私奉獻,捨身忘己,在生命的最深深處涌流出上帝的普世之愛,觀後感《電影後天觀後感》。一切都會過去的,在人生的某一個轉角,崢嶸歲月,綺麗人生,浮華歲月最終都會如雲煙逝去,到了明天的明天,到了終結在即,繁華過盡,到底那時的你又是否真的能夠坦言無懼,到神的面前,去交待和算數自己的一生呢?生命不勝於飲食么,身體不勝於衣裳么(馬太6:25)。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馬可8:36)。耶穌說過,我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神)那裡去。親愛的朋友,周末來臨了,我們也是否應該放鬆我們忙碌的心靈,卸下一切的重擔,在神的面前,低頭思考一下人生,想想什麼才是生命里最值得珍惜和守護的東西。周六下午,我懸著一顆心看完了災難片《後天》。電影結尾,山姆等到了前來營救他的父親傑克,紐約劫後餘生的人們等到了營救他們的直升機。這是一個撫慰心靈的結尾,這樣的結尾讓心兒綳得緊緊的我長吁了一口氣。人類總是害怕災難,但是當災難真正來臨時誰也無法避免,因為災難是不為人所左右的,災難是沒有預見性的。影片中山姆得到了來自父親的承諾,父親沒有棄自己的兒子不顧。電影《後天》講了美國科學家發現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即將造成一個冰川時期的到來,但是當人們對這一理論還將信將疑甚至毫無准備的情況下,災難就發生了,而且就發生在後天。災難來得實在太快了,因為人們一直以為災難會在他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甚至是很晚很晚以後發生,可是很遺憾,就在後天。當災難來臨時,人與動物恢復了最原始的關系;當災難來臨時,人與人終於平等了,人們都希望自己是幸運兒;當災難來臨時,人的生命與人創造的文明成果產生了矛盾;當災難來臨時,親情、友情、愛情被殘酷地考驗著。此時的人類之間異常團結,人與人之間,甚至是目中無人的大國與小國之間。因為人類對這種災難的無能為力,因為人類逐年累月對環境的傷害一夜之間就降臨了。
❹ 電影《後天》觀後感
對於這部極具警示性色彩的末日災難片來說,人類的未來並不是不可掌控的,一切的災難都很有可能是出自於我們這些自以為主宰者的人類們。 雖然電影的主題旨在告誡我們全球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極端惡劣天氣會將我們置入死地,但只要我們及時還醒悟各個國家攜起手來共同治理改善環境那電影就會永遠是電影,未來始終是美好的… 至於全球變暖所帶來的氣候變化影片已經說的很明白了,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沒低窪靠海岸的國家地區,再者引發極端天氣如龍卷風、寒潮、暴風雪等…總之一句話:全球變暖治理刻不容緩!
❺ 後天電影觀後感
看《後天》之前,在「環保」上我是言語的巨人;看過《後天》之後,我決心不再做個行動的矮子。
《後天》這個災難片的故事發生在遙遠的美國,看著金發碧眼的洋鬼子們逃出生天,很多人也可能「只會」當成旁觀來看個驚險和揪心。但是內容涉及的是全球氣候變暖,這就不得不讓人跟著一塊杞人憂天一下。來來來,我們來看個權威的預言: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氣候變暖,溫室效應會造成如下後果——
●每年將有16萬人因溫室效應外圍影響喪生,2020年死亡人數更會加倍;
●海平面上升會造成2500萬人遠離家園;
●第三世界將因洪水、飢荒、乾旱和農作物欠收而大舉移民;
●歐洲老年人將死於熱浪。
綜合各種氣候變化的趨勢,在影片的官方網站上,做了一個駭人的統計和預測:2003年,在歐洲有2萬多人因氣溫過高死亡;美國創下龍卷風最高紀錄,一個月中平均每天6次,而且據分析該數字還有可能被很快刷新;在過去30年裡,熱帶氣旋帶來的死亡半數與洪水有關……到2050年,125萬種生物將會滅絕;美麗的自然景觀將由於氣溫變暖而消失;由於氣候變暖,各種疾病將在這個星球上大肆傳播……
就是這么一部電影,它不是把時間搬到幾十年後,而是讓災難活活地在眼皮子底下席捲而來:洪水,就在眼前;冰雹,就在眼前;酷寒,就在眼前;一切人力不可抗力,就在眼前!上一個冰河世紀結束時,恐龍滅絕,但人類存活了;如果又一個冰河世紀就在眼前,措手不及的人類將如何?
《後天》這部影片直觀地體現了影視藝術的逼真性和假定性,一方面運用電腦特技營造出了一個似乎不可能發生的「後天」,但特技之後,我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到,隱隱地感覺到那個「後天」真的並不遙遠。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❻ 《後天》觀後感
[《後天》觀後感]冰河世紀威脅嚴重的溫室效應六千五百萬年前的冰河世紀,讓恐龍全部滅絕;如果新冰河世紀來臨,人類會再哪裡?電影《後天》為喚起世界對日益嚴重的溫室效應,及理論上可能引起的新冰河世紀威脅,針對全球著名地標設計了一系列相關冰凍圖像,顯示氣候對人類的威脅和急迫性與全面性,《後天》觀後感。由於影片中氣候異變是現由海水淹沒後因氣溫急速下降而驟然冰凍。因此包括自由女神像,埃菲爾塔,倫敦大本鍾都將被凍成冰柱,橫向的冰柱凸顯地球急速降溫與急凍。人們都知道,溫度及鹽度,都會改變水的密度。低溫及鹽度較高的水會下沉;溫暖及鹽度較低的水會上升。這一常識性物理學規律在地球海洋的活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海洋學家稱為溫度,鹽度不同而流動的洋流為溫鹽環流。溫鹽環流是全球性的,它降水,熱量,鹽分與海水中的化學物質傳送到所經之處,被稱為全球海洋運輸帶。其中最重要的一段時:北大西洋流。當其向北進到挪威海,格陵蘭海,及拉布拉多海附近時,因熱量散去使得海水密度變大而下沉。之後往南轉向變成北大西洋深層水,成為全球深層海水的源頭之一。當極區海水下降時,南方的溫暖海水便流過去補充,使真個循環得以持續。從北大西洋暖流轉向為北大西洋深層海水的過程稱為MOC(meridionai overturning circulation).MOC傳送給北歐的熱量比北歐從太陽照射中得到的熱量還要多20%。在電影《後天》中,造成氣候劇變的原因就是MOC循環停頓,北半球氣候驟然變冷。30°N以北地區銀裝素裹,以至包括自由女神像、埃菲爾塔、倫敦大本鍾都將被變成冰柱的壯觀景象。最近幾年,不管是你在世界的哪個角落,都可以清楚地感覺到地球氣候異變:大陸冰雹,歐洲水災,印度熱浪,美國一天16次龍卷風…這一切讓人不禁要問:地球究竟怎麼了?世界衛生組織研究指出,溫室效應是地球氣候變異的元兇,觀後感《《後天》觀後感》。氣候變化使得兩極冰川融化,海水增溫,洋流改變。危及世界人民的生產和生活。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的召開,是地球今後的氣候變化走向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一次"拯救人類最後一次危機"的會議。有效開發利用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最重要,最有效的解決方案。"低碳生活"的倡導,是世界可持續發展的老問題,他反應了人類因氣候變化而對未來產生擔憂,世界對此問題的共識日益增多。全球變暖等氣候問題致使人類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態環境。人類意識到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出現的過量碳排放是形成氣候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減少碳排放就要相應優化和約束某些消費和生產活動。"低碳生活"理念順應了人類"未雨綢繆"的謹慎原則和追求完美的心理和理念。節能低碳,科學發展。實現地球的可持續,也是我國的發展目標。作為中學生,我們能做到的有很多,讓我們攜手為地球的"後天"盡一份力。畢竟,我們有很長的路要走~!〔《後天》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❼ 電影《後天》觀後感應該怎麼寫
幾天前,我看了一部電影叫做《後天》,我原以為不好看,便拒絕了父母,但我父母說:「看看吧!看完你再做決定。」我心想:「好吧!看這部電影,也沒么損失阿!」現在,讓我告訴你故事的情節吧!
這部電影是在描述全球溫室效應造成各地天災頻傳,暴風雨、龍卷風、地震、海嘯、山洪爆發等等,一名氣候學家試圖找出拯救地球方法,但之前他必須搶救危在旦夕的兒子,他的兒子被困在冰河包圍的紐約城的圖書館中,氣候學家決定自己去拯救兒子,並在和兒子通話中告訴他:「在室內燒點東西保溫,不要出去,一出去,馬上會被凍傷,嚴重可能會死的。」過了不久,大家發現雪停了,他們想說趕快逃命吧,他的兒子試圖告訴大家他爸爸說的話,但大家都不相信他,只剩下他的好友.流浪漢和圖書館的管理人員,大家一直燒書,並相信他的爸爸一定會來,途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難,最後,他的爸爸終於來了,他很慶幸自己的兒子能聽他的話,並存活下來。我看完了這部電影,我很感動,也很害怕,問爸爸說:「我們會不會遇到冰河時期?」爸爸微笑著說:「有可能吧!也有可能在你的四.五代會遇到。」我很想問爸爸:「你怎麼都不害怕呢?」但我沒做到。
我覺得大家都看過這部電影,有可能害怕,有可能不會,但是大家一定要維護這個世界,才能盡量不碰到這可怕的冰河時期。
❽ 求一篇 電影《後天》的觀後感 800字左右
在這個暑假裡,我去電影院看了一部關於自然災害的電影——《後天》。
影片是以幾個美國人在大面積的冰地上鑽取寶貴的冰,突然冰地大面積破裂,導致一人犧牲,兩人差點與死神握手的驚險場面開始的。一開始便讓我感到了大自然的威力和人類生命的脆弱。然而更驚險的場面還在後面等著我們呢。先是美國眾多城市氣溫急速下降,氣象學家——山姆的爸爸預言世界將要進入第二期冰河時期,全球氣候急劇反常,人類將滅亡;接著是日本遇到前所未有的冰雹和雪崩;然後是男主角「山姆」在各大學校舉行的競賽活動中遇到的一系列隨時可剝奪他生命的氣候災難——海嘯、雪崩、冰雹、台風(龍卷風)和暴雨。最後是美國的南邊遭受到嚴重的台風襲擊,成為了真正的冰的世界......
《後天》這部影片給我帶來的不僅讓我看到驚心動魄的氣候帶給我們的災難,更讓我深思......
先是政府的腐敗,當時山姆的爸爸向政府提出可能面臨冰川期要政府疏散人群的時候,政府想到的不是人們的安危,而是這次巨大的行動會給政府帶來多大的損失,使其多少的人力、物力更是財力。然而當事情已經進一步惡化,山姆的爸爸再次向政府提出疏散人群的時候,政府卻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託,直到事情真的惡化的黨政府真正意識到危機的時候,已經無法疏散南邊的居民了——只要居民踏出家門一步,便會凍死。如果我是政府中的官員,我一定會聽從氣象專家的勸告,不會因為金錢而不顧人民的死活,因為人的生命遠遠比那看似是「全能鑰匙」的金錢寶貴的多。
再是山姆的爸爸,我認為他已經擁有高尚的品德。作為氣象學家,他注重的不是名譽也不是金錢。他為了讓人民存活的幾率更大一些三番兩次地向政府提出要求,冒著凜冽的寒風進行研究......作為父親,他冒著生命危險到雪地里去解救自己的兒子「山姆」 執著的信念,堅強的毅力,濃濃的父子情深,在影片中得到更好的體現,這種精神並不是常人所能擁有的。同時也告訴了我:人性的光芒是我們遇到災難時的通天之梯。人性也包括我們對待生存環境的態度。
最後是男主角「山姆」我認為他擁有智慧和勇氣。當危機接近他時,他保持冷靜的頭腦,按照父親的提示,做出了正確判斷,使自己幸運的存活了下來。當自己的同伴遭到危險時,他奮不顧身、冒著被惡狼吞食的危險為朋友拿葯,冒著隨時有可能被海嘯沖走的危險幫朋友的弟弟拿證件。如果我是山姆,或許我不會有他那麼聰明的頭腦,但是我至少不會慌亂、瘋狂的無目標的在冰天雪地里亂闖,我會為朋友去冒險,去嘗試。
同時這部影片也給我們人類敲響了警鍾,如果我們人類再這樣浪費資源,破壞環境,這些氣候危機將不僅僅出現在影片里,而是出現在現實生活中,出現在我們的身邊。
❾ 電影《後天》的觀後感
片名《The Day After Tomorrow》無疑是個警示:溫室效應將導致地球災難,環保問題需政府重視,人民自覺。2004年的老電影,教育意義不用贅述,世界早已關注並執行。今天推薦這部電影,純粹是為它強烈的視覺美感所震撼,讓我一度忘記高科技的效用。其空前的想像力和磅礴氣勢,迄今無人超越。它是後繼者朝拜跟模仿的經典。《The Day After Tomorrow》,絕對是災難片的巔峰之作。
故事伊始在南極洲拉森冰川,一望無際的冰面,遠處盡頭的霞光。幾個黑點是勘測隊所在地。半分鍾內橫生變故。隊員站立的地面驀地下陷,深淵深不可測。鏡頭拉遠,茫茫的冰川一分為二。盡頭,仍然是一無所知的霞光。
與此同時,印度新德里開始飄雪;蘇格蘭平原下陷,都是很好玩的創意。東京,卻開始下冰雹。拳頭大小的冰雹,突如其來地砸在車窗、屋頂上。重重的、圓圓的,火花跟晶瑩沒有絲毫的爛漫氣息,因為行人逃避不及,死於災難。
最類似的天災電影有1997年的《龍卷風》和1996年的《天崩地裂》。在描述群眾奪路而逃的前半個小時是災難片的重頭戲,某些大膽想像如果成功即是傳世經典。譬如《龍卷風》,就有女主角開車過程中,一隻奶牛被龍卷風席捲上天,然後對准鏡頭直飛過來。在《The Day After Tomorrow》里,選景在紐約。十個路口塞車,象徵環保問題迫在眉睫。毫不知情的男主角下車,發現天空顏色陰暗,數以萬計的鳥倉惶逃散;圈養的動物驚恐不安,災難前夕的恐怖預兆醞釀十分精彩。
影片進行到25分鍾,出現了第一個龍卷風。太酷了!我們見過太多成型的龍卷風,卻從沒見識它的形成過程。城市上空壓得低低的雲層,好像擁有極大的魔力,如吸塵機一樣將地表灰塵向上牽引。霎時,淺色的塵粒連接天地,由散亂變得有序,逐漸成型。時尚頂級城市紐約,矗立成排高樓的背面,是成群結隊的龍卷風。災難效果簡單到不可思議,反正街上車多,那麼就直接將汽車卷上去摔下來。特別之處是快,摔得快,沖擊力狠。
影片第30分鍾,人們還未在驟變中醒覺,我們迎來了該片的傳世經典:一名男子緩緩推開隔壁的門,發現自己站在懸崖邊緣,大樓的另一邊不見蹤影。對面的大樓全是斷壁殘垣,而更大的龍卷風正在形成。音樂徐徐響起,空靈的女聲縹緲、遙遠,透著死寂。
影片第40分鍾,飛行勘測隊查看地形。因天氣驟冷凍壞油管而墜機。一名雪地生還的機師推開機窗,正要慶賀生的喜悅,3秒內雪跡爬上他的臉,嘴還張著,人就凍死了。
電影海報是被雪地掩埋的自由女神像。雖然我更喜歡斷壁殘垣的那幅景象,但是理解政治意義的高度。盡管災難遍及全球,自由女神像並沒有遭到損壞,這大概也是影片的善意。她在影片出現過兩次,都帶來炫惑的美麗和震撼。一次是海嘯,翻騰的海浪以魔鬼般的猙獰呼嘯過來,她堅強而孤獨地站立原地,頭頂一道閃電,奪目驚心。這是一場神與魔的較量,但是信念已逐漸崩塌。另一次已接近電影的尾聲,就是海報那幅。男主角他爹從帳篷出來,發現晶瑩一片,女神像安靜地半埋於地,手上的火炬仍不失尊嚴的高舉,肅穆地哀悼,更多的是希冀。
誠然影片在故事脈絡方面稍顯單薄,結構上災難情境較短,抗災的篇幅過長。而抗災兩條線未免太容易:受災群眾只要在屋內躲避即可;救世英雄是南極勘測隊員,只需走到紐約救兒子就成了。結尾當然粗糙,因為很多父親都不是專業探險的,他們同樣在屋頂得到直升機的救援。年輕的男主角Jake Gyllenhaal出演過《斷背山》和《十二宮殺手》,在這里還稍顯稚嫩。但是瑕不掩瑜,對於喜愛災難電影的同好,《The Day After Tomorrow》是必修課。
❿ 後天電影的觀後感
世界都快末日了還有什麼好想的。
珍惜當下,不要等到沒有明天了,才去尋找生命的意義。
愛護環境從身邊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