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心理罪影評觀後感700字
電影《心理罪》正在熱映,影片由人氣演員李易峰、廖凡等主演,雖然李易峰陽光版的方木不太符合小編心中對陰郁的方木的想像,但是總體還是很好的,哭戲很走心,以後可能他的形象就會成為我腦海里的方木了。廖凡好辛苦,打戲好多,一直被打。不過影片節奏很快,影院里的很多人都是伸著頭在看尤其是影片後半部分,看的時候不敢有一絲一毫的停歇。
電影《心理罪》根據雷米同名系列小說《心理罪》改編,在面對世面上流傳改編電影即是毀原著的說法時,雷米表示這是一種誤區。
「從文字到影像兩種形式轉化的時候,進行必要的改編、擴容甚至刪減都是非常必要的。」雷米表示演員的表演也是保留原著精髓的重要因素。
李易峰把方木從一個初出茅廬很傲嬌的犯罪心理學天才,歷經各種傷痛,最後終於成長和蛻變的過程拿捏得非常好。
而背負沉重「心理罪」的廖凡完成了一個自我救贖的過程,給他加了一段小說里原來沒有的前史,這是編劇一個很成功的改編,相信這部《心理罪》不會讓大家失望。
電影《心理罪》與其他犯罪類型電影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在犯罪類型的基礎上首次突出犯罪心理元素,也是國內犯罪電影的首創之舉。
電影《心理罪》講述了犯罪心理學天才李易峰和資深刑警隊長廖凡聯手調查一樁因血液不翼而飛的命案而引出的連環嗜血殺人案。
並在探案過程中不斷挖掘隱藏在血液危機背後神秘嗜血兇手變態扭曲的內心,在劇情上神還原了《心理罪》第一本《畫像》的開篇故事「血之魅」。
此次發布的心錨特效片頭從鏡像語言上完美升華了電影《心理罪》「血之魅」的主題,奔涌的人血和猙獰的血液人像暗示著人血危機暗潮湧動,觀眾在被暴力美學震撼的同時也被電影成功「心理入侵」。
而片中的連環嗜血案,變態飲血殺手是近年來國產電影鮮見的,這無疑為內地犯罪片注入新鮮的「血液」。
當中反復出現成為破案線索並且還是嗜血變態兇手以身試險極度渴求的人血牛奶,也將成為強刺激的「夏日特飲」,填滿觀眾血槽。
⑵ 誰有心理影片觀後感
看過希區柯克編導的心理分析影片《愛德華大夫》,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情境,就是愛與直覺。影片固然是在向人們講述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論,但我的感覺卻是:最終還是愛與直覺洞悉了心靈深處的幽暗,啟發出J.B醫生(假愛德華大夫)潛抑、迷失的記憶,治癒了困擾他內心的多重創傷(誤殺弟弟,戰火,墜機,目睹謀殺),並幫助偵破了兇案。 影片一開始,醫院的精神診所內,美麗而嚴謹的心理大夫彼特森(英格麗.褒曼扮演)正點燃一支煙,在伏案辦公。當因被童年陰影糾纏,憎恨男人而又不斷去勾引男人的瑪莉來到房間,兩人間的一番對話及行為耐人尋味......那是當一個咨詢師以職業的態度,去面對一個因久治不愈,而對理論及療法充滿懷疑的求助者時,所經常引發的沖突。當男性大夫出現,對待不同性別時的神情轉換,也隱約顯現出瑪莉曾經有過的不幸經歷。 其後,又進來了自以為殺了父親,腦子被罪惡感攫住的患者干斯。剛好收到一摞信件的彼特森大夫,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地(一遍沒看清神情,估計無意居多),用剪刀去裁開信封。片中出現刀光與嚓嚓聲的特寫,提升起觀眾的緊張情緒──以趨近干斯強烈的神經質體驗。干斯問大夫要否幫忙,大夫謝絕了他,干斯於是神色怪異地轉過背去......如果大夫並不是有意,那麼這場景提醒了我們:從事心靈工作須要多麼小心;而如果說大夫是在借機作行為上的脫敏,那也讓患者體驗到了隔膜與不信任。 凡此種種,都在引導我們面對心靈職業的誤區與悖論----治療在於增強人的理性與控制;但絕對的理性與控制手法,將因缺少共情,而難以幫助到在敏感素質下,理性容易被刺激得紊亂的病人。紊亂中的病人,更需要人性的柔情,以及適當的宣洩。咨詢師也要會用普通人(男人、女人、父親、母親......)的身份,而不光是大夫的職業身份,去面對患者。否則,瑪莉還是會被她的夢魘纏繞,而繼續勾引和挫傷男人;干斯終有一天會因負罪壓力過重,而失去控制,刺傷醫生。同時,他們也都挫傷了自己。 當前來接替院長職位,英俊瀟灑的"愛德華大夫"(格里高利.派克扮演)出現時,無疑給觀眾帶來了視覺上的沖擊,這同樣也影響到劇中人物的內心。心懷鬼胎的老院長,充滿醋意的男大夫,以及彼特森情意的萌動,等等,莫不表現得惟妙惟肖!來人其實是----剛遭遇愛德華大夫被殺的刺激,並關聯起童年陰影和戰時的創傷,在精神防禦機製作用下,失憶並把自己幻想成愛德華大夫的J.B醫生。一開始,年輕的J.B醫生風度翩翩,身上籠罩著其個性魅力,以及愛德華大夫學術上的光環----已經頗能打動異性的心。在受到"愛德華"的邀請,一起出去到周圍沒有"情結"的環境里遊走一番,以及經歷了兩人間內心的對話後,彼特森與"愛德華"在優美景緻的感召下,雙雙迅速地墜入愛河(按劇中說法就叫:有事發生,無理可論,只感覺被擊中)...... 但在隨後的具體事務中,在與神經症病人接觸時,以及對某些場景的反應里,"愛德華"的失態,讓專業而敏銳的彼特森察覺出了異常,並斷定"愛德華"的非真實身份──但這絲毫也不影響她對"愛德華"的愛。結合起後來彼特森的老師----幽默睿智的老艾利克斯的那句話:"女人能成為最出色的心理分析專家,但一旦墜入愛河,就可能是一個典型的病人。"如果去掉"但"字,非對立地來看待這句話,也許可以說:陰柔是從事分析的最適合的品質,咨詢師也需要向病人學習,能夠放低自己的理性思維,促進體驗,讓感性的直覺得到充分的拓展。 在愛中,自我讓位於博大與利他,思索讓位於感受與直覺。這種可以區分正義與邪惡的直達感覺,能深入溫良的內心;能促成關聯的思緒;能捕捉狐狸的尾巴;能避開多次的險境......正是這種直覺配合學識,愛戀加上信任,移情化解了阻抗,使彼特森大夫協助有過敏感而木納童年的J.B醫生,解除掉環環緊扣的精神防禦,撫平了兒時烙在心頭的犯罪情結,能夠直面一生多次遭遇的慘烈情景,找回了真實的自我。愛情促成了彼特森大夫職業生涯中最精彩的一場心理分析!情與智的結合,也打破了心理學理論上大夫與患者間雙重關系的禁忌!當然這只是特殊的個案。從中我們應能感悟到,愛(不光是愛情)是治癒心靈創傷,以及提升生命的最佳途徑----在愛中,緊閉的心靈之門能夠一扇扇漸次打開。包括嫉妒的艾利克斯老爹,也愛屋及烏地施展了他高超的洞察、情境把控、以及析夢的能力。 不經意間,影片的配樂也加深了劇情對觀眾的感染----輕快流暢的旋律讓心靈感受到平和;婉轉細膩的音符襯托著愛的浪漫;激越失諧的曲調反映出內心的沖突;詭譎的聲響提升起人們的懸疑與緊張。音樂----作為一種最能直接進入潛意識的信息,在開啟心靈大門的過程中,常能發揮起巨大的作用,給予人愛之能量。電影----這種最能打動人的全方位藝術形式,讓人感受到:我們更喜歡在性靈中獲得領悟,而不是在教條中取得知識。人類需要依靠思維的理性邏輯來規范生存;同樣也需要在偏重激情,而非邏輯的文學、藝術等性靈領域得到升華----博學、聰慧的彼特森開頭就道出:常感動於莎翁的詩句。愛及其他一切性靈的活動,使力比多得以暢通,這正是保持人心智健全,獲得愉快體驗的基本保證。 撇開影片的過度典型化及戲劇性(如:男女主角都相當俊美與優秀,以往慘境正好都是滑坡與墜落,當前險象總能在最後一刻化解),以及對心理分析過程的過於簡化的詮釋,《愛德華大夫》仍不失為一部表現弗洛伊德理論及其悖論的優秀之作。1944年的這部影片,已體現了某些行為主義的色彩,透射出正反辨證的思維方式,以及後來人本主義意識的萌芽。心理學----作為一門集大成的綜合學科,流派眾多,相互間衍生、交錯與融合,這正體現著人類的心理過程及個性心理特徵的枝葉紛繁、主幹一致的發展格局。作為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在觀察劇情的同時,也許不必潛心到劇中去搜刮多少獨門的理論,而是憑著各人自身的特點與角度,到劇情中去感受、欣賞和批判。心理學枝葉的紛繁同樣也輕重有度----在教育方面,人們常講求身教勝於言傳----人格的感染要超越說教與分析;那麼,在心理咨詢----這一同樣是促使人心靈康復與成長的領域,相對於學識、閱歷和思維,咨詢師的愛心與直覺也就顯得尤為重要。就助人技巧來說,則可以借用劇中的一個詞並加以擴展,那就是:擊中。
⑶ 心理健康微電影觀後感
今天的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教育本質的體現,而且正在逐漸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一名小學高年級班主任,我常常想: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方面的教育?如何在「以德育人」的同時「以心育人」?既然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幹、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那麼能否將二者有機結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呢?帶著這樣的問題我作了如下一些探索:
將心理健康教育與作文教學相結合想法
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學科教學、各項教育活動、班主任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利用隱性課程對學生的心理施加積極影響。同時,《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也指出:「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或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的內在心理狀態如何,情緒高昂,則效果倍
⑷ 電影《心靈的陽光》 觀後感 1000字
2011年11月24日我們老師組織我們看了一部叫《心靈的陽光》的電影,主人公天天,是一個優秀的小女孩,但在她的心靈深處,隱藏著一些秘密。一次,天天在美術課上畫了一個風鈴,常人眼中美麗的風鈴在天天的筆下卻變成了黑色。心理老師陸桐通過對這幅畫的分析,意識到畫這幅畫的人可能存在某些心理問題,於是安排天天接受心理輔導。第一次心理輔導,天天迴避了陸桐的話,而且由於心理輔導需錄音讓天天產生了戒備心理。第二次,陸桐設計了一個心理測試,可對輔導有抗拒心理的天天,給出的答案依然出人意料。於是陸桐決定家訪,但家訪時只有天天在家,在天天家中陸桐發現一串藍色風鈴。原來這串風鈴是天天去世的爸爸送給她的禮物。天天由於父親的去世悲傷的情緒無法得到疏解,經常出現和父親在一起的幻覺。最後經過不斷地努力,天天的心理總算恢復了正常。
這個故事中的天天跟我們大多數的同齡人一樣,因為覺得無處傾訴,都會把自己所有經歷過的事情深埋心底,然後飽受其困擾。加上很多的家長們又不能理解,最後就會像天天一樣,產生心理疾病,以至於使自己變得不受控制,產生各種幻覺。這個問題是很嚴重的,這會導致我們廣大少年兒童越來越「逆反」,甚至會有輕生的念頭。電影里的主人公還算幸運,最後心理恢復了正常。然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就不是所有人都有那麼幸運了。我們從電視節目、網路上,常常都可以看到一幕幕青少年離家出走,甚至自殺的鏡頭。
通過這部電影,給了我們一個十分重要的啟迪:一是我們自己一定要坦然面對那些令人悲傷的事情,保持一個陽光的心理,樂觀的面對一切的事物。二是家長們一定要多去跟自己的兒女溝通,因為只有這樣,你們「望子成龍」的一番苦心才能得到兒女的理解,也只有和子女多多溝通,你們的子女才能夠陽光的茁壯成長。所以,我真誠的希望各位家長,更多的去理解和寬容你的兒女吧,我們都很期盼。
,
⑸ 我們老師要求寫一片心理方面的電影觀後感求各位幫幫忙!最好事600字的
《美麗心靈》觀後感
我看了一部名為《美麗心靈》的電影。本片是關於20世紀偉大數學家小約翰•福布斯-納什的人物傳記片。
小約翰•福布斯-納什(拉塞爾•克勞)在念研究生時,便發表了著名的博弈理論,該理論雖只有短短26頁,卻在經濟、軍事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就在小約翰•福布斯-納什蜚聲國際時,他的出眾直覺因為精神分裂症受到困擾,然而這並沒阻止他向學術上的最高層進軍的步伐,在深愛他的妻子艾麗西亞(珍妮弗•康納利)的鼓勵和幫助下,他走得雖然艱緩,卻始終沒有停步,而最終,憑借十幾年的不懈努力和頑強意志,他如願以償, 終於在1994年獲得諾貝爾獎。
我覺得這部影片當中得大書特書贊頌的是偉大人物背後的默默支持的女人。納什的妻子艾莉西婭的故事比電影中更感人,是她以鋼鐵堅強意志,以自己做程序員的微薄薪水,長期耐心拯救同時得了精神分裂的丈夫與兒子,那種不放棄不拋棄的精神,終於使倆人回復正常的軌道上來。納什在諾貝爾獲獎發言對妻子的致謝,相信每一位觀眾都能體會到一份人間至寶貴的親情與愛意。
電影《美麗心靈》主旨是反映這位教授傳奇的人生、對數學執著的追求與熱愛以及妻子在丈夫身後扮演的舉足輕重的角色。此外,電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擁有著人才濟濟、學術自由、高度創新的科研環境。
這部電影,我覺得很感動,被這位毅力堅強的教授所折服,這不僅反映了一位教授的美麗心靈,更是奮斗在科技工作第一線的科學工作者的縮影。
願這種精神長存與學術科技界,願我們都以他為榜樣學習。
美麗的心靈,不僅僅是心靈的美。
⑹ 怎樣從心理學的角度寫《盜夢空間》觀後感800字左右
身兼導演、編劇和製片人的克里斯托弗·諾蘭透露,《盜夢空間》的構思早在拍攝影片前10年的時間就開始打造。 「大概在10年前,我對夢境這個主題就開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存在於清醒的世界和夢境人生之間的那種關系。我一直覺得這是個非常有趣又充滿矛盾的觀點,就是在夢境里,無論是恐懼的,快樂的,理想化的狀態,其實都是人的大腦,心智,意識形態製造出來的不可控制的東西,而由於夢境產生的想像空間是非凡的。我開始考慮應該如何把這種無限的能量在大屏幕上展現出來,從一個很人文的角度用大手筆的動作片的形式表達出來。 」
「《盜夢空間》的著眼點在於夢境可以分享…夢境被設計得無論從視覺上還是感觀上都真實無比,讓做夢的人自己身在夢境卻渾然不知這僅僅是個夢。在那種潛意識的狀態里,一個人最深層,最珍貴的秘密卻一覽無遺。」 諾蘭細說道:「這部電影的核心觀點認為一個概念的產生其實相當於一條極富彈性生命力的寄生蟲。它爬過的痕跡永遠存在於你大腦里的某個地方。如果有人能侵入你的夢境空間,用一種極其真實的手段肆意妄為,甚至盜竊一個無比隱私的概念的話,這種敘述故事的切入點會非常引人入勝。
製片人艾瑪·托馬斯也非常贊同這個想法,她認為影片還必須保持在驚悚和情感間的完美平衡:「影片有一部劫匪片的必要元素,但必須在幻想的框架里體現。動作的場面巨大,但是角色能激起觀眾的強烈共鳴,整部電影至始至終都受情感驅動著。」
而大部分的情感驅動都來自於核心人物,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飾演的主人公多姆·柯布。男主演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說道:「劇本最吸引我的正是這一點。娛樂性十足,多元化表現驚悚,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但是關鍵是主人公想追尋一個蓄藏已久的真相,找到回家的路。故事本身的原創性也極強,沒人有過哪怕類似的經歷,更無法想像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這一切我感到興奮異常,能參加這部電影的拍攝,而且還能跟克里斯·諾蘭合作。他在把握多層次故事講述方面絕對是個專家,會讓觀眾感受到觸手可及的真實。」
托馬斯評價道:「克里斯在過去幾年的大製作影片中,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而這些經驗使我們這部電影受益匪淺。但是從各方面講,《盜夢空間》的新鮮,不同,甚至於私人化都讓克里斯的創作從一個全新的,純粹的立場出發。」
諾蘭認為電影故事的中心主題既私人化,又兼具全體性。因為「每個人都會做夢。我們在同一時間經歷著我們的心智頭腦創建的世界,並身陷其中。而且在夢境中,充斥著令人難以置信的矛盾 – 它們是極其隱私的,然而在我們每個人無邊的想像中,又有著各種不可限量的可能性。所以,挑戰來自如何將在夢境中發生的事件所產生的隱私和情感植入人們大腦具備的巨大的孕育范圍里去。我希望通過電影,讓觀眾感受到只有在夢境中才能領悟到的無界限的現實。
「我們意識到由於主題的設置,《盜夢空間》的製作規模無疑將是巨大的,因為『夢里一切皆有可能』,托馬斯補充道:「事實上,電影的製作范疇超過了我們以往的任何一次經驗,單憑我們外景地所在的國家的數量就已經很說明這一點。」
《盜夢空間》的拍攝足跡遍布全球,單單主要場景的拍攝就涉及四大洲6個國家。在拍攝過程中,攝制組的演職人員可謂歷盡艱險,經歷了摩洛哥丹吉爾的酷熱炙烤,又體驗了加拿大卡爾加里的大雪紛飛。拍攝地還包括了東京,巴黎和洛杉磯,視覺效果團隊為了做好一組車輛動作鏡頭,運用了人工降雨等手段完成了貨運火車橫掃市中心的情節。
諾蘭還回到了英國卡丁頓一處由洞穴改建的飛機庫,他曾經利用那裡拍攝了《蝙蝠俠:俠影之謎》和《蝙蝠俠:暗夜騎士》的部分場景。雖然演員們並沒有在卡丁頓拍內景時受到任何天氣條件的影響,但是由於劇情要求有一個360度全方位旋轉的場景,人體的抗地心引力能力面臨了巨大的挑戰。另外,另一個巨大的平衡環的搭建,使得所有的一切配合設施和演員必須始終保持『傾斜』才能完成。
「在我看來,故事本身要求我們運用比較大規模的手段來完成講述,」諾蘭解釋道:「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走訪6個不同的國家,搭建巨大的場景,而且不斷挑戰極限,盡量接近甚至超越電腦製作出的視覺效果。」
「有趣的是,人類的大腦經常會跟電腦較量,」導演繼續說道:「但事實上這種較量和類比是不公平的,因為人類的大腦所能發揮的能量是我們無法預測的。作為一個電影人,這是我最為理想的工作境界,我可以自由徜徉,無拘無束,因為大腦的創造力是無邊的,如果能運用電影這個手段來展現這種自由,那豈不是娛樂形式的最高境界?」
講夢在記憶中所扮演的角色。劇中的男主角為高級犯罪組織工作,負責潛入人的夢中,引導對象在夢中交出秘密。終於,在某次執行任務時踢到鐵板,鑽入夢中夢仍然未得手,反而被對方邀請執行另一個任務:到對手腦中植入想法,所謂的「Inception」。
學理上,夢有兩種主要功能:幫助你復習你想記住的,和忘記那些需要忘記的。男主角的團隊還有幾個有趣的人物:負責建立夢境場景的「建築師」、擅長在夢中變換身份的「關系人」(靠著暗示和控制對方思維,成為他心中熟悉的人物,以便在夢里演戲,對他說話,造成印象)、負責調配配方讓眾人墜入不同層次夢境的「化學家」,以及男主角身邊一開始就有的夥伴,除了擁有一般特務都有的一切功夫,執行力一流外,還負責在出發前調查對方底細,以預測對方腦里會投射出什麼狀況。
暗示的力量是強大的,人在催眠中所做的、說的種種,其實都是下意識為了討好催眠者的自然動作。當年紅極一時的「前世今生」,說是能在催眠中回溯自己的前世,後來證明不過是眾催眠者「想像」出的前世。 Inception 當然是可能的,只是如電影里所說:自我暗示簡單,接受他人暗示是另一回事。除非潛意識里嘗試討好什麼- 電影主角很成功的利用這個心態,找出對方最深層、最脆弱的部份下手。
許多人拿這部片和 Matrix 做比較。但Matrix 里靠的是破解想像的念力,Inception 卻多了Nolan 給的但書- 男主角沫滅不去的記憶。他的黑暗過去,讓妻子孩子成了無所不在的記憶,混合在他的「辦公室」里。像導演其他作品一樣,電影里有兩個時序,一個往前,一個往後;一邊進行任務,一邊發現他的過去。像剝洋蔥一層一層,扔下來的皮又層層疊疊堆成一朵荷。
劇情、畫面、選角都很精彩,音樂純屬一流,重點是難得的聰明。四層夢境用時序分開,夢的越深,時間過的越長,真實世界的十小時是夢里的一個禮拜,再往下去就成了半年、十年,第四層甚至到時間以外的Limbo (天主教里介於人世和地獄天堂的邊緣地帶靈薄獄) 去了。男主角和妻子在那度過半世紀,把所有美好記憶,現實中得不到的美好事物都建構其中,流連忘返。直到男主角決定回來,告訴妻子,讓我們死亡,到另一頭去...... 那裡才是真實。結果這句話在醒來以後仍然深植妻子心中,讓她遲遲無法回到現實,終究走向死亡,到「另一頭」去。
我喜歡想像。我喜歡想像更甚於做夢-其實一樣。學理上有lucid dream (清醒夢),讓人在半夢半醒間控制夢的進程。我也有朋友能在睡前選擇背景人物,卻不能決定劇情。做夢是睡著想像,想像是醒著做夢。我的想像比夢還真實,還清楚,從劇情、背景、到角色都是我的。我能從回憶找出道具和素材,自然也能把想像當作經歷、回憶。現實不過是個排練場,或什至只是檔案夾、資料庫、道具櫃,裝滿可在想像中利用的素材。那裡一切如此清晰、明朗、真實、絕對......。
⑺ 電影《戈斯拉》觀後感800字作文
《哥斯拉》一上映,其它電影再說特效就弱爆了。
大概《阿凡達》在檔期的時候,我們這樣稱贊過一部電影的特效。現在,是華納兄弟和東寶聯合拍攝的《哥斯拉》。
代入感相當強烈。觀眾,彷佛身臨其境,這樣一個科幻的宏大世界。並不是說它的場面是因為宏大,我們才說它好;而是因為觀眾能真實地感覺到加里斯?愛德華斯把我們帶入的這個世界,我們眼瞅著蟲型怪獸MUTO蠢蠢欲動,我們眼瞅著它們雌雄相配去攪亂這個世界忙我們眼瞅著它們高聳入雲。坐在電影院的大銀幕前,我們甚至會感覺到一種弱小,它們,煽動翅膀,我們就灰飛煙滅;它們,邁動腳步,我們就無處可逃。我相信,它們代表了一種自然的報復或者是破壞之力。就像電影藉助角色之口說出來的那句話的意思,我們一直以為我們可以控制住自然的力量,然而到最後卻發現還是在大自然力量的控制之下。
怪獸哥斯拉,成了最終殺死MUTO、拯救這個世界的英雄。影片在不斷暗示1945年因為戰爭發生在日本的那場核爆炸,核廢墟、核試驗的場景不斷重復出現、貫穿始終,而怪獸哥斯拉擁有無比龐大和堅韌的身軀,可以噴出威力巨大的核能殺死對手,人們怕它,卻又要依靠它去拯救這個世界。哥斯拉,似乎成了核能以生物形式行走地球的一個想像式存在;換句話說,哥斯拉就是核能的生物表現,是可以走動的核能,是有著簡單思維的核能。假如說核能活了,它就是哥斯拉。
所以,大銀幕中的哥斯拉就亦正亦邪。而它最後在殺死MUTO之後,又主動隱身於大洋之底,似乎也在暗示了人們對核能未來歸宿的一種隱形心理期待。人們以為可以控制自然之力,然而最後,人們不得不去承認,很多事情,並不是人力可為;在哥斯拉和MUTO以暴制暴、以力打力的生死對決中,匍匐於它們腳下驚慌失措的人類,從未顯得偉大,而是猥瑣與細小。這種猥瑣與細小,在以物種對物種的眼光看來,更是源於人類自私自利的一種天性使然。在怪獸龐大的腳步中,在崩塌的城市中,到處逃命的人們,那一刻的感覺,可能和我們人類去破壞一處蟻穴、螞蟻四散潰逃的樣子差不多。
我們一直被怪獸題材所吸引,這種吸引是被刻在人類的DNA上的。從類似於《山海經》之類的傳說中,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就不斷有「怪獸」出沒於人類的歷史記載當中。而現在我們住在大城市裡,但我們內心深處還是有相似的恐懼,好像怪獸有一天會出現,然後摧毀我們創造的以及擁有的一切。這種心理和人類腦部力量發達、身體力量弱小的天然矛盾屬性,有著密不可分的心理沉澱關系,更是在暗暗比對著人類對過度攫取自然資源、害怕自然終有一天會把這一切都收回來的物種式恐懼心理。
當哥斯拉沉默,我們是自然之王;當哥斯拉醒來,我們只是一群蟻穴崩塌、四處逃命的螞蟻而已。
⑻ 《淺藍深藍》心理電影觀後感
[《淺藍深藍》心理電影觀後感]《淺藍深藍》心理電影觀後感2009-11-05 21:59每個人,都有童年,而每個人的童年,也各自不同,《淺藍深藍》心理電影觀後感。童年似一杯濃濃的咖啡,暖到你心窩,童年似一壺淡淡的茶,讓你回味;童年似暴風雨的彩虹,五顏六色,炫麗無比;童年又似那晚霞後的餘光,那麼讓人留念;似那彎彎的小路,伴你成長。風兒不能將這溫馨回憶吹飛;雨也不能將這感人旋律阻止,只有陽光將它照耀,將它保存。片中的豆丁,是一個特別的孩子。他自信,開朗,但卻有點兒驕傲,自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觀後感《《淺藍深藍》心理電影觀後感》。直到某一天,一個新來的,自稱"大王"的小胖子結束了他的輝煌。他被打敗了!夥伴們一個接一個的離他而去。"膽小鬼",他心裡寂寞,卻犟著一張臉。他決心要打敗那個自稱"大王",橫行霸道的小子。豆丁一次又一次的反擊,終於認定自己不能打敗他。他對命運低下了頭,對"大王"的話惟命是從。他開始消極面對現實。因"飛機"事件,他開始重新拾回自信,朋友們也明白了各自的過錯。他又向"大王"發出了挑戰書。"大王"自然對這件事滿不在乎,繼續挖苦他。哨子再一次吹響,"大王"沖在了前面,而豆丁因為體質弱,落在了後面。正當"大王"遙遙領先,自鳴得意的時候,眼前的景象讓他不禁冷汗直冒。他是個十足的"旱鴨子",當然,游泳對他來說就是下地獄。隨後趕來的豆丁終於超過了他,贏得了勝利。豆丁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是的,這個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如果,人沒有欠缺,那就構不成這個和諧的社會。讓我們從淺藍玩到深藍,從童年步入青春。回顧昨天,展望未來!〔《淺藍深藍》心理電影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⑼ 泰坦尼克號觀後感800字 心理學的角度
十分喜歡《我心永恆》,所以又回顧了一遍五年前看過的電影《泰坦尼克號》,在最後幾幕的時候哭了,被主角對生存的渴望和執著的愛感動。
年輕的傑克·道森和露絲·戴維·凱特在從英國到美國的泰坦尼克號豪華客輪上相識,並准備抵達美國後私奔。不幸,客輪在途中撞上冰山沉沒了。作文網 home.sanwen8.cn
提起這部影片,一想到的除了那驚心動魄的場面、感人至深的愛、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露絲的眼神。那在生死邊緣,卻毫不絕望的眼神。
人在死亡面前如此渺小。於是,極度的恐慌,和因此而產生的種種丑惡的行為便全都表現得一覽無遺:為了存活,有人在海面將別人的頭往水裡溺,自己靠此浮在海上;為了登上婦女、兒童優先的救生船,一個男人用錢買通船員;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可以乘坐70多人的救生船隻承載了十幾人,而船上的人因擔心自己的性命,竟不願去救客輪上眾多患難的人,包括親人在內。這些現象多麼可惡而現實。然而,人性中的美好總是多於丑惡:大多數的男人們遵守著制度,將妻子、兒女送上希望之船後,自己留在泰坦尼克號上;沉著冷靜的船員們作好殉職的准備,安排著乘客有序登上救生船;當船身傾斜,人們紛紛向後滑去時,有人緊抱著柱子,另一隻手去拉別人的手;當影片的兩位主角被席捲而來的海水追逐,卻看見一個無人照看的孩子不知所措地大哭時,毅然抱起那個孩子,帶他一起逃亡……這些,就是面對生死抉擇時,崇高的精神與高尚的做法。作文
還有許多令人感動的細節,無不表現著對待死亡的從容與鎮靜:三等艙中年輕的母親知道生存的希望渺茫得如同幻影,便講著美麗的童話使孩子安然入睡;年老的夫婦流著淚輕輕相擁,安詳地躺在床上等待死神降臨;船上的演奏者們拉著一曲曲哀傷的樂曲,在生命的尾聲最後一次合作;年邁的船長走進船長室,選擇將生命的最後一刻交給這融入了他人生最大熱情與輝煌的地方;女主角露絲不願與傑克分離,在救生船往下放時,勇敢地跳上泰坦尼克號的窗口。對她來說,生命的意義遠遠超過了對生命的留戀。
露絲曾有這么一段內心獨白,大致如下:「我的生活永遠被乏味的事所佔據。無休止的聚餐、舞會、賽馬、劃艇,交往的就這幾個人。沒有人真正地關心我。我感到自己就像站在一座高高的懸崖邊,無法回頭。」露絲的父親死後,露絲所擁有的家產不多了。母親為使女兒嫁給富豪的兒子,逼她繼續在相互奉承、崇拜金錢的烏煙瘴氣的上流社交圈中過著淑女的生活。她就像坐在鞦韆上,高高地盪起,心卻忽然空掉,很空很空。於是她選擇了跳海,但被傑克解救了,傑克還解救了她的心。他在頭等艙的晚宴上勇敢地談論著自己的觀點「享受每一天」。並帶著露絲在無拘無束、真誠、熱情的三等艙聚會上盡情地玩耍。他使露絲感受到了充實、快樂的平民生活,告訴了她生命的意義所在。作文
傑克是個頑強、樂觀的人,他的這種精神感染了露絲。泰坦尼克號沉沒之後,露絲和傑克找到了一張竹筏。經過一場驚險、辛苦的逃亡,他們在海上被疲憊和寒冷折磨得精疲力竭。活下去的決心讓他們不停地說話,只有不停地說話,才有生存的可能。滿天星斗在夜空中閃閃爍爍,這本應是個浪漫的夜晚,卻發生了歷史上最慘重的一次沉船事件。除705人獲救外,1515人患難。北大西洋的海面上漂浮著一群群穿著救生衣的屍體。只有一艘救生船回來救人。船員的探照燈燈光在海面上來回地尋找活著的人。凍得瑟瑟發抖的露絲看到了希望之光,她滿心喜悅地想喚醒傑克。可是她的呼喊顯得那麼蒼白無力,傑克在沉睡中已無力醒來。露絲的熱淚滑過冰涼的臉。救生船此時正往遠方駛去。露絲眼中含著痛苦的神色將傑克的屍體放入海洋,哆嗦著爬下竹筏——她要履行她的諾言,她曾答應過傑克一定要活下去。「Comeback,comeback,comeback……」露絲孱弱的呼喚伴隨著堅定的眼神,那眼神透著無比的決心,蘊涵著對生命無限的渴求,她在絕望的邊緣拚命掙扎,頑強地與死神搏鬥。她必須登上救生船,否則她會被茫無涯際的黑暗與死的沉寂所吞噬,她的靈魂會在北大西洋刺骨的寒水中融化。她不要在剛領悟了生命的意義之後就失去了它,她不要違背她親口答應的諾言。她顫抖著游向一個已死的船員,取過他掛著的口哨,用所有的力氣吹響了它,吹響了她對生命的熱愛,吹響了她對世間萬物的留戀,吹響了她對一切美好事物的眷念。上帝聽見了她虔誠的禱告,救生船調轉方向,朝哨聲響起的地方駛來。探照燈明亮的燈光照在了露絲寫滿堅強的臉上,她終於在救生船上溫暖的毯子里沉沉睡熟了。睜開雙眼時,她看到了旭日柔和的光芒。黑暗過去了。
《泰坦尼克號》給了我太多的感觸。記得五年前看這部影片時,被其中驚心動魄的場面所震撼,偶爾也會在心中柔軟的沙灘上留下一行足跡。但現在,是完完全全地被它感動了,也將它深深地印入了記憶之中。甚至在除夕夜放煙火時,看到那煙火在漆黑的夜空中上升,綻放,再落下,竟會想起泰坦尼克號遇難時,船長發出的求救信號。煙火同樣上升至遼闊的星空,綻放,落到無垠的海面上。而船上天真的小女孩因看到了美麗的煙花而高興地笑了。想起來仍覺得心痛。
人的感觸總會隨年齡的增長而越來越深,就如五年前的我只把《泰坦尼克號》當作驚險片,而如今卻被它深深感動。五年後,十年後……我一定會從這部經典的影片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感悟。